巧嘴宝宝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巧嘴宝宝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从胎教开始培养巧嘴宝宝
宝宝还在妈妈肚子里5个月的时候就开始有了听觉,开始能听见外界的声音,所以胎教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给宝宝听各种各样的声音,音乐、儿歌、故事以及说话的声音都可以为培养巧嘴宝宝奠定良好的基础。准妈妈和准爸爸一定要记得肚子里的宝宝其实是能听见的,有好听的故事、好听的音乐、好玩的话题别忘了和宝宝一起分享。
营造能激发宝宝表达欲望的环境
宝宝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感知和探索这个世界,身处能激发表达欲望的环境能让宝宝的语言智能得到迅速发展。
1.没有语声的环境不可能激发良好的表达欲望
婴幼儿的语言环境是成人与婴幼儿共同构成的相互交流的情境,成人对婴幼儿语言智能发展的关注和婴幼儿自身言语活动的自发倾向创造了一个动态的、婴幼儿自己也参与其中的环境。婴儿期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时期,婴儿对成年人的话音刺激非常敏感,从宝宝出生第一天起,成人就可以将语言融入日常的生活照料中,多和宝宝说话,让他有可以模仿的榜样。
2.玩具是激发宝宝表达欲望的有效武器
宝宝天生喜欢玩具,当宝宝开始呀呀学语时,我们尽量多在宝宝的视线范围内摆放宝宝感兴趣的玩具、物品和材料,就可以从玩具和物品的名称、颜色、形状等特征开始激发宝宝表达的欲望。
3.用语言的魅力激发宝宝的表达欲望
婴幼儿对有节奏、押韵的语言特别敏感,美好的语言既可以提高宝宝的语言鉴赏能力,也可以激发宝宝的表达欲望。爸爸妈妈可以多陪宝宝看电视、看书等,创造亲子共读的语言环境,宝宝在欣赏文学语言魅力的同时,也能产生强烈模仿和表达的欲望。
4.开阔的眼界增强宝宝的表达欲望
表达是需要素材的,多带宝宝走出家门,到动物园、公园等地方,宝宝的眼界会越来越开阔,感知到的经验会越来越丰富,表达的欲望就会越来越强烈。
为宝宝创造表达的机会
从听到说,宝宝需要实践的机会。当宝宝开始咿呀学语时,我们就要尽量鼓励宝宝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从单字到词语,从单词句到双词句,再到简单句及语法的掌握这个语言发展过程,一刻也离不开成人的引导。
如果宝宝做个手势,我们就将水递到他的手上,那么以后他渴了的时候就会做这个手势,而不是用语言来表达他的需求,这样他学会说“我要喝水”这句简单的话语可能就要付出比别人多得多的时间,只是因为我们在无意中剥夺了宝宝表达的机会,扼杀了他表达的欲望。
保护宝宝语言表达的积极性
每个宝宝在刚开始学说话的时候,都会有很积极的想要表达的愿望,这时候,父母给予宝宝积极正面的鼓励,保护宝宝语言表达的积极性,就能帮助他在语言发展方面上更进一步。
1.耐心
宝宝的表达能力毕竟有限,因此在宝宝说话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有倾听的耐心,等待他把意思表达完整。不要在宝宝还没说完的时候,就打断孩子的话语,这会严重挫伤孩子语言表达的积极性。在宝宝表达出现障碍的时候,我们不仅不能打断,更不能代替宝宝说出他的意思,而是应该鼓励他:“不着急,你慢慢讲,我在听呢。”宝宝感受到我们对他的尊重和关注,就会对自己的表达充满自信。当然我们也可以适当地引导、对话甚至和宝宝辩论,让宝宝最终能用语言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2.鼓励
安全、轻松的氛围,适当、及时的鼓励能塑造宝宝的自信,这是语言智能发展的重要前提。当宝宝说出一个完整的词语、或者一句完整的句子时,每当宝宝有进步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哪怕只是一个拥抱,也能大大提高宝宝的自信,促进宝宝语言表达的积极性。
3.引导
宝宝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错误的表达方式,这时我们一定要及时地给予正面的引导,不能充耳不闻,因为这会让宝宝继续错下去,但是我们也不能直接告诉宝宝“你这样说不对”,因为这会挫伤宝宝语言表达的积极性。我们可以向宝宝示范正确的说法,并注意观察宝宝以后的表达方式,如果还是没有纠正,我们再继续示范、强化,这样不仅可以不露痕迹地纠正宝宝错误的表达方式,还能保护宝宝语言表达的积极性。
宝宝胃口不好的原因有哪些
哺喂器具改变——不少妈咪反应,原本喝奶都很顺利的宝宝,从医院回来后,奶量却变少。原来,宝宝在家中使用的奶瓶奶嘴和医院使用都不一样,这样会造成宝宝无法适应,相对的造成宝宝在吸吮上的困难。在此也提醒各位家长,宝宝从医院带回家后的过渡时期,最好先使用和医院同款式的奶瓶奶嘴,让宝宝适应后,日后再针对宝宝喝奶的顺畅度,变换不同孔径的奶嘴。
喂哺技巧很重要!
对新手父母来说,第一次哺喂宝宝真是一大挑战!建议爸妈在喂哺宝宝的技巧纯熟度上,不妨多请教医生或护士,多揣摩哺喂的技巧,让宝宝喝奶更顺利!
进入厌奶期——宝宝成长到四到六个月之后,开始进入厌奶期,也就是所谓的“辅食”期。这时候的宝宝会表现出一些动作,譬如当奶瓶靠近嘴巴的时候,会明显的把头转开,或是嘴巴闭得紧紧的,甚至用手推开。这表示,宝宝已经开始想吃不一样的东西了!妈咪可以每礼拜增加一种新辅食为基准,给宝宝喂食辅食,等宝宝适应第一种辅食后,再换第二种辅食……。
等宝宝习惯稀饭、肉泥、菜泥后,再慢慢添加到稀饭里面,变成肉泥粥或是菜泥粥,增加饮食变化和趣味。
刺激性的菜肴——进入辅食阶段后,有些宝宝食欲很好,但是吃下去又会立刻吐出来,家长要注意是否让宝宝吃到太刺激性的食物,譬如辣、酸、咸等刺激性调味食物或是食物太大块、纤维太粗,让宝宝不好消化。因为婴幼儿的肠胃功能发育尚未成熟,家长应避免让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养成重口味的饮食习惯。妈咪也可以在辅食内添加柑橘类的水果代替柠檬、食用醋,以增进宝宝的食欲!
1个月宝宝早教音乐有哪些
注意力
婴幼儿的注意力不仅短暂,而且很容易转移,一般来说10分钟左右就会产生疲劳。然而极具亲和力的音乐能使孩子的注意力得到持续增长。经典儿童古典音乐,如《小狗圆舞曲》、《电闪雷鸣波尔卡》、《时钟店》等能够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语言能力
音乐本身是一种语言,让孩子把听到的讲出来是最好的语言能力训练。聆听莫扎特、贝多芬或巴赫的古典名曲,能提升宝宝的语言能力。
记忆力
没有谁天生记忆就好,都是经过后天的训练才能逐渐加速和延长记忆的持续时间,这就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音乐正是培养孩子记忆力的最佳教材。
想像力
音乐是培养一个人直觉思维和想像力的有效手段。
宝宝在接受音乐训练的过程中,大脑会得到强烈而有效的刺激,从而能培养宝宝的想像力和艺术的直觉。
宝宝吃奶睡觉对策及预防
宝宝吃奶睡觉对策
首先,在喂奶时,宝宝如果将要睡着,可轻轻揉他的小耳垂,或用手指弹他的足底,将宝宝弄醒后继续喂哺。如果宝宝实在不醒也不要勉强,让宝宝在小床上睡,过不了多久宝宝醒来就可继续喂食。
如此连续四五次之后,由于数次吸乳,宝宝所需乳量已得到满足,就会睡较长时间,甚至四五个小时不醒。这时也不必把他唤醒,等宝宝饥饿时自会醒来,虽然这样喂奶的时间规律被打乱,但并不会影响宝宝的吃奶量。这种喂奶方法实际上就是“按需喂奶”。等到宝宝满月后,一吃奶就睡觉的情况会逐渐改变,那时再建立按时喂奶的习惯也不晚。
有经验的妈妈在喂奶时,会不断刺激宝宝的吸吮,当感觉到宝宝停止吸吮了,就轻轻动一下乳头或转动一下奶嘴,宝宝又会继续吸吮了,必要时还可轻捏宝宝的耳廓或拍拍宝宝的脸颊、弹弹足底,给他(她)一些觉醒刺激,延长兴奋时间,使宝宝吃够奶,只在宝宝吃饱后才让他(她)好好睡一觉,培养宝宝养成良好的喂养习惯。
预防是关键
1、喂奶时妈妈莫睡着
母乳喂养时(尤其是晚上),喂着喂着,妈妈自己睡着了,宝宝不久也含着乳头睡着了,这样小宝宝就会由于缺少喂奶时对吸吮的不断刺激,时间一长宝宝就容易形成条件反射,没吃几口奶就睡着了,因此辛苦的妈妈一定要注意喂养技巧。
总之,喂奶对妈妈和宝宝来说都有个学习到熟悉和默契的过程,这个过程因人而异,相信每位妈妈都能通过学习和摸索找到喂养自己宝宝最适宜的方法。
2、奶嘴孔大小要适中
有一部分混合喂养的宝宝,妈妈为了防止宝宝呛奶就选择特小孔的奶嘴喂养,这样会使宝宝花了很大的劲才吃了一点点奶,就“完不成任务”累睡着了,由此造成父母的忧虑,以为宝宝食欲差。
事实上这是错觉,所以喂奶时选择奶嘴孔大小恰当的奶嘴很重要。
如何判断奶嘴大小是否恰当?
(1)当你将奶瓶倒过来乳汁一滴接一滴地从奶嘴孔中流出来,这样奶嘴孔大小是适中的;
(2)当奶的流出呈直线下来孔就太大了;
(3)而用力甩后才有奶流出则孔太小了。
对于吸吮力良好的宝宝通常在10—15分钟就能吸吮完他(她)们所需要的乳汁量,过度的吃奶疲劳,宝宝自然要采取拒绝的办法了。
昵哺奶嘴完美模仿哺乳期妈妈的乳房形状,能完全适应宝宝上腭的形状,奶嘴大小适中,特厚的完全相配的凸缘使瓶颈不滴水小果达到最佳,确保喝水喝奶时非常自然。
如何给宝宝断奶呢
在生活中有的宝宝断奶非常容易,相反的有些宝宝断奶却很困难,甚至会出现不愿意或是极度排斥的反应。所以只有运用好的方法,才能使宝宝真正的脱离母乳。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成功给宝宝断奶呢?
最理想的方法,水杯或碗=好吃的东西。
宝宝约5、6月时,可以自己拿住东西了。我们在给宝宝喝他喜欢的东西时,将它们装在水杯或碗里面,比如甜甜的果汁、蜂蜜水等等,让宝宝看见水杯或碗就能产生快乐的联想,这样,宝宝对水杯的好感会逐渐建立起来,再用水杯喂他吃东西他就不会抗拒了。
让宝宝自己拿。宝宝一直在尝试使用自己的小手,当他想拿起水杯时,请抓住这个机会。在宝宝的塑料水杯里放少量的水,让宝宝可以轻易地拿起来,在他喝完杯中的水之后,可以让他多拿一会儿杯子,这样宝宝会很有成就感,并把用杯子喝水当成一个快乐的游戏,并进一步接受杯子成为进食的工具。可爱的杯子和碗。让宝宝用的杯子和碗首先应该是轻巧和牢固的,不过图案和颜色也很重要。宝宝喜欢颜色鲜艳的东西,红、黄、橙色等都容易吸引宝宝的注意力,如果杯壁上有一些小而可爱的图案就更好了,宝宝会喜欢上新的进食工具的。当然,为了方便宝宝拿住,最好选择双耳杯或是有柄的碗,宝宝的小手虽然有不小的力量,但他的手指灵巧度还不高。
像大人一样地吃。宝宝的模仿能力和模仿欲望都是很强的,所以,让孩子和家人一起进食,有助于孩子接受新的进食方式。在宝宝拿着水杯和家人一起像模像样地进食以后,宝宝会产生兴趣,并逐渐知道,只有用大口杯或碗进食,才能像爸爸妈妈一样地吃。而且,这对培养今后的进食习惯也是十分重要的。小提醒:抓住时机,更有成效。在宝宝两岁以前,还比较容易接受新的改变,可一旦他进入两周岁,你就会发现,再让他改掉生活上的某种习惯已经十分困难,所以,要想为宝宝断奶,时机一定不容错过。
两岁之前,断掉奶嘴:宝宝吸奶嘴,可能是因为需要从嘴巴的吸吮动作,来获得一些满足感与安全感。尤其当宝宝开始要从完全对父母依赖,进入到要学习自我独立,所造成的分离焦虑,往往会让他们吸吮需求密集,而且速度也会跟着加快。因此,在宝宝还没有找到一种可以帮自己解除焦虑与压力的方式时,我们其实也无须急着一定要他们戒除这个习惯,不妨是帮宝宝找出其它宣泄紧张的方式,才是根本之道唷!在两岁以前,我们要帮他(她)戒掉奶嘴,以便更好地培养宝宝的独立性格。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大致的了解了怎样去帮助宝宝进行断奶的工作,但是断奶是因人而异的,我们不能把上面的方法生搬硬套,我们要根据宝宝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正确的断奶计划。不仅如此,在给宝宝进行断奶的时间里,我们要时刻留意宝宝的身体反应,从而才能对宝宝的身体最有利。
新生儿一直睡觉不吃奶怎么办 给宝宝喂奶的注意事项
1、奶嘴孔大小要适中 有一部分混合喂养的宝宝,妈妈为了防止宝宝呛奶就选择特小孔的奶嘴喂养,这样会使宝宝花了很大的劲才吃了一点点奶,就“完不成任务”累睡着了,由此造成父母的忧虑,以为宝宝食欲差。事实上这是错觉,所以喂奶时选择奶嘴孔大小恰当的奶嘴很重要。
当你将奶瓶倒过来乳汁一滴接一滴地从奶嘴孔中流出来,这样奶嘴孔大小是适中的; 当奶的流出呈直线下来孔就太大了; 而用力甩后才有奶流出则孔太小了。 对于吸吮力良好的宝宝通常在10~15分钟就能吸吮完他(她)们所需要的乳汁量,过度的吃奶疲劳,宝宝自然要采取拒绝的办法了。
2、喂奶时妈妈莫睡着 母乳喂养时(尤其是晚上),喂着喂着妈妈自己睡着了,宝宝不久也含着乳头睡着了,这样小宝宝就会由于缺少喂奶时对吸吮的不断刺激,时间一长宝宝就容易形成条件反射,没吃几口奶就睡着了,因此辛苦的妈妈一定要注意喂养技巧。
总之,喂奶对妈妈和宝宝来说都有个学习到熟悉和默契的过程,这个过程因人而异,相信每位妈妈都能通过学习和摸索找到喂养自己宝宝最适宜的方法。
婴儿米粉的吃法 宝宝吃米粉先用奶瓶喂
假如小宝宝刚开始吃米粉,还没有习惯用勺子喂养,可先用奶瓶喂养。我们知道,小宝宝出生后,天生的条件反射是吸吮,奶头放到嘴里去他就会吸,用勺子把食物放进宝宝的嘴巴里,他也不会咀嚼。咀嚼是后天养成的,在没养成这个习惯之前,可以先用奶瓶喂养作为过渡。一旦小宝宝吞咽动作培养出来,妈妈就应该用勺子喂养,否则不利于宝宝咀嚼功能的发育。
如何在适宜的时间正确喂养母乳
母乳喂养的5大技巧
要保证母乳喂养顺利成功,新生儿妈妈除了学习喂养姿势外,还必须学习正确的母乳喂养技巧——正确的嘴乳衔接方法,这些技巧是妈妈们必须了解的。
1.用乳头挠弄宝宝的小嘴唇
一旦母婴都处在感觉非常舒适的体位,妈妈就可以用乳头轻轻抚弄宝宝嘴唇,等婴儿小嘴完全张开——直到像打呵欠那样大大地张开小嘴为止。
2.嘴乳衔接
一旦宝宝大大地张开了小嘴,就把婴儿向妈妈靠近。妈妈不要将自己的乳房去接近宝宝的小嘴,更不要将宝宝的头部推向乳房。
3.嘴乳衔接的检查
婴儿正确衔接乳头的表现应该是嘴唇向外凸出(就像鱼嘴一样),而不是向口腔内回缩。妈妈还要检查婴儿有没有吸吮自己的下唇,妈妈牵拉下唇就能检查出婴儿是否在吸吮下唇和舌头。
4.给宝宝留点呼吸空间
宝宝衔接乳头后,如果乳房组织阻塞了宝宝的鼻孔,妈妈用手指轻轻地向下压迫乳房表面组织就能让宝宝呼吸畅通,轻轻抬高宝宝也能提供一点呼吸空间。
5.终止吸吮
如果宝宝吸奶完毕仍不肯松开衔在乳头上的小嘴,唐突拉开会导致乳头损伤。首先应该终止婴儿的吸吮,妈妈终止婴儿吸吮的方法就是用手指非常小心地插入宝宝的口角让小量空气进入,并迅速敏捷地将手指放入宝宝上、下牙槽突龈缘组织之间直到宝宝松开为止,妈妈一定要记住。
妈妈们看了以上的技巧是不是觉得自己很多时候的喂养技巧是不太正确的,其实妈妈们也不用太担心,妈妈们看了这篇文章大致就了解了怎样用正确的技巧去喂养自己的小宝宝了吧,妈妈如果按照以上的技巧的话那么你的孩子会更容易的吃到你的乳汁的。
儿童学画画不要限制想象力
4-9岁是孩子想象力最丰富的时期,老师和家长不仅不应过于限制,还应耐心听取他们的想法,帮他们丰富想象力,拓展思维。有些孩子学绘画之初就学简笔画,一事物一画法的固定模式被灌输进去,他们的画也都是固定形状、固定颜色。长此以往,孩子渐渐不再主动思考、不再主动观察世界,只是机械地记住老师、家长教的事物怎么画,他们的创造力也就一点点被消磨殆尽。学绘画,最重要的是培养兴趣,鼓励他们多去自然界中观察。那么,家长在对孩子画画的指导中,该怎么做呢?
首先,幼儿期是培养孩子最基本的想象力、表现力的关键时期,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不受限制地去画出想要的东西,不必在乎比例对不对、画得像不像。比如,人物的脑袋可以是方形的,也可以是三角形的或其他任何形状。如此,在孩子的笔下,才会有多姿多彩、充满童趣和想象力的画面。这是孩子在大胆地、独立地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进行创作,家长则应对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鼓励和保护。
其次,孩子的绘画作品不是教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孩子在4岁左右基本能画出形象;5岁能把感兴趣的事情按自己的想法画出来;6岁开始能做图案游戏,抽象化表达事物;9岁后的画逐渐变得能让成人理解。因此,9岁前,没必要让孩子上绘画班或学习绘画技巧。可以和孩子约定一个“画画日”,准备好场地和材料,还可以邀请小伙伴一起画画。家长要做的只是在旁边静静地关注,而非告诉孩子“应该这样画、那样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