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按摩3穴位养肝补血

按摩3穴位养肝补血

1、按摩大敦穴排肝毒

双腿屈膝端坐,赤足,用左手拇指按压右足大敦穴(在足母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左旋按压15次,右旋按压15次,然后用右手按压左足大敦穴,手法同前。

2、按摩太冲穴排肝毒

双腿屈膝端坐,用左手拇指按太冲穴(在足背,当第一、二蹠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沿骨缝的间隙按压并前后滑动,20次。然后用左手按压右足大敦穴,手法同前。按揉不要用太大的力气,感觉轻微酸胀即可。

3、拍打足背排肝毒

双腿屈膝端坐,在足背部沿肝经循行,五指并拢拍打足背,每天一次,每次5-10分钟。

肝气虚按摩穴位养肝

顺应天时变化,对自己的日常饮食起居及精神摄养进行相应调整,“未病先防,有病防变”加强对肝脏的保健正当其时。把肝这个解毒工厂建设好、经营好,人才不会得病,这里特别推荐三个脚上的肝经大药:大敦、行间和太冲。

1、大敦穴

大敦穴是肝经的第一个穴位,它在大脚趾内侧的趾甲缝旁边。“敦”是厚的意思,“大敦”就是特别厚。大敦穴又是一个井穴,“井”是源头的意思。在脚拇趾趾甲边际最靠第二趾之外有“大敦”穴。“大敦穴”可以按摩,也可以艾炙,能达到清肝明目之功效,可使您头脑清晰,神清气爽。

2、行间穴

“行间穴”在大脚趾和二脚趾缝上。它是一个火穴,肝属木,木生火,如果您肝火太旺,就泻其心火。而“行间穴”就是一个泻心火的穴位。春天肝火盛,会导致牙痛、腮帮子肿、口腔溃疡、鼻出血、舌尖长泡等症,这表明火已经从肝经进入到心经,多揉“行间穴”,就可以把心火从这里散出去了。

3、太冲穴

“太冲穴”在大脚趾缝往脚背上4厘米处,堪称人体第一大要穴。有人把“太冲穴”比作人体的出气筒,因为它是肝经的原穴和腧穴,是肝经的火穴,能够把肝气肝火消散掉。所以通过按揉“太冲穴”,可以把人体郁结的气最大限度地冲出去。

“太冲穴”很好找,在脚背上大脚趾与二脚趾结合的地方向脚腕脖子方向推,推到两个骨头连接的尽头就是太冲穴,按揉方法就是仔细找到最痛的点,然后从“太冲穴”向揉到“行间穴”。

养肝护肝的方法 按摩穴位

可以每天敲打胆经来养肝,护肝。胆经位于身体的外侧、双手握拳稍微用力敲打左右大腿外侧胆经各50次。敲胆经不但可以加快胆汁分泌,提高机体的吸收能力;还能调理情志。缓解紧张情绪。

按摩五穴位养肝补肝

1.太冲穴: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太冲穴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肝经的原穴,大约相当于储存肝经元气的仓库,按摩刺激太冲穴,能很好地调动肝经的元气,使肝脏功能正常。

2.大敦穴:大敦穴位于大脚趾内侧的趾甲缝旁边。“敦”是厚的意思,“大敦”就是特别厚。大敦穴又是一个井穴,“井”是源头的意思。在脚拇趾趾甲边际最靠第二趾之外有“大敦”穴。大敦穴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大敦穴位于大拇趾(靠第二趾一侧)甲根边缘约二毫米处。“大敦穴”可以按摩,也可以艾炙,能达到清肝明目之功效,可使您头脑清晰,神清气爽。

3.行间穴:“行间穴”位于大脚趾和二脚趾缝上。它是一个火穴,肝属木,木生火,如果您肝火太旺,就泻其心火。而“行间穴”就是一个泻心火的穴位。春天肝火盛,多揉“行间穴”,就可以把心火从这里散出去了。

4.肝俞穴:肝俞穴位于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是肝的背俞穴,是肝的元气在身体背部汇聚而成的“水潭”,肝俞是养肝不可缺少的养生要穴。肝俞与太冲搭配,在中医里属于“俞原配穴”法,能够补肝阴,养肝柔肝。它的取法是俯卧位,在第九胸椎棘突下,筋缩(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5.太溪穴: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也就是说在脚的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双测对称,也就是两个。这个养生要穴是肾的原穴,是储存肾脏元气的仓库。肝属木,肾属水,树木需要水的浇灌才能健康成长,所以养肝必须要滋阴。用太溪调动肾脏的功能,能够更好地“滋水涵木”。

指甲看肝血不足症状按摩三穴位养肝补血

1、辨纹路

一般指甲出现纵纹,多为过度疲劳、神经衰弱、免疫力低下或其他慢性疾病,平时应注意休息;出现横沟,一般是营养不良,或是慢性消化系统疾病。

2、辨颜色

若指甲颜色苍白,往往说明有贫血或营养不良,可多吃大枣、黑芝麻等补气补血的食品;若指甲黯黄,可能是肝胆疾病或其他慢性疾病的先兆,需进一步检查才能确诊;指甲青紫,暗示有寒证,或是血瘀、缺氧。

3、辨斑点

指甲出现白色斑点,多为小儿消化不良、虫积或者缺钙,平时应注意饮食卫生和营养均衡;指甲下出现红色斑点,说明毛细血管有出血;出现黑斑,说明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可能有肿瘤、坏疽,建议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治疗。

4、辨半月痕

指甲根部的“月牙”,又称半月痕,也能反映机体的气血健康状况。身体健康者,半月痕大小适中,呈灰白色;若没有半月痕,多是气血不足的表现;半月痕过大,则易患高血压、甲亢等疾病。

按摩3穴位帮你养肝补血

1、按摩大敦穴排肝毒

双腿屈膝端坐,赤足,用左手拇指按压右足大敦穴(在足母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左旋按压15次,右旋按压15次,然后用右手按压左足大敦穴,手法同前。

2、按摩太冲穴排肝毒

双腿屈膝端坐,用左手拇指按太冲穴(在足背,当第一、二蹠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沿骨缝的间隙按压并前后滑动,20次。然后用左手按压右足大敦穴,手法同前。按揉不要用太大的力气,感觉轻微酸胀即可。

3、拍打足背排肝毒

双腿屈膝端坐,在足背部沿肝经循行,五指并拢拍打足背,每天一次,每次5-10分钟。

上面为大家介绍了从指甲看肝血的方法及按摩补肝养血的方法,肝血不足的人要注意养肝补血,另外,平时要注意多吃果蔬,均衡营养。

养肝按摩哪个穴位 肝俞穴

肝俞穴位于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是肝的背俞穴,是肝的元气在身体背部汇聚而成的“潭”,肝俞是养肝不可缺少的养生要穴。肝俞与太冲搭配,在中医里属于“俞原配穴”法,能够补肝阴,养肝柔肝。它的取法是俯卧位,在第九胸椎棘突下,筋缩(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穴位按摩养肝方

揉大敦穴

盘腿端坐,赤脚,用左手拇指按压右脚的大敦穴(脚大趾甲根部外侧),左旋按压15次,右旋按压15次。然后用右手按压左脚的此养生穴位,手法同前。

按太冲穴

盘腿端坐,用左手拇指按右脚太冲穴(脚背第一、二趾骨之间),沿骨缝的间隙按压并前后滑动,做20次。然后用右手按压左脚的此养生穴位,手法同前。

揉三阴交穴

盘腿端坐,用左手拇指按压右三阴交穴(内踝尖上3寸,胫骨后缘处),左旋按压15次,右旋按压15次。然后用右手按压左三阴交穴,按揉此养生穴位的手法同前。

除了按摩养生穴位护肝外,男人还要防范肝的“天敌”酒精。酒精是一种很奇特的分子,既能溶于水,又能溶于油,一旦进入人体便如鱼得水,无处不往,人体全身几乎没有它不能去的地方。

按摩三穴位养肝补血

按摩3穴位帮你养肝补血

1、按摩大敦穴排肝毒

双腿屈膝端坐,赤足,用左手拇指按压右足大敦穴(在足母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左旋按压15次,右旋按压15次,然后用右手按压左足大敦穴,手法同前。

2、按摩太冲穴排肝毒

双腿屈膝端坐,用左手拇指按太冲穴(在足背,当第一、二蹠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沿骨缝的间隙按压并前后滑动,20次。然后用左手按压右足大敦穴,手法同前。按揉不要用太大的力气,感觉轻微酸胀即可。

3、拍打足背排肝毒

双腿屈膝端坐,在足背部沿肝经循行,五指并拢拍打足背,每天一次,每次5-10分钟。

相关推荐

养胃按摩穴位

1、中医首先中脘穴。 中脘穴是治疗胃肠疾病中十分重要的穴位,它位于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的中央,大约在肚脐往上一掌处。指压时仰卧,放松肌肉,一面缓缓吐气一面用指头用力下压,6秒钟时将手离开,重复10次,就能使胃感到舒适。在胃痛时采用中脘指压法效果更佳。 2、中医常用天枢穴。 此穴位于肚脐左右两拇指宽处。患者可平躺在床上,用中间三个手指下压、按摩此处约2分钟。天枢穴的主治病症包括消化不良、恶心想吐、胃胀、腹泻、腹痛等。 3、中医推荐足三里。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在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

女人补血养颜必知10大穴

中医认为,女人补血是一生必做的事情。人体有十大补血养生穴位。常按摩这些养生穴位,可补血调血。 一、天枢穴 常按天枢穴(足阳明胃经之穴),可使胃经和大肠经保持活络,促进胃经内气血循环,帮助气血由胃经输向大肠经。 胃经气血充盈,则消化功能增强,就给生血系统提供足够的精微物质,为补血提供最基础的动力;大肠经气血充盈,则可保证循、环排泄机能正常,即止泻又通便,保持肠道清洁,使人免受“毒素”的困扰。 双手拇指下压(力度适中)左右两边此养生穴位,由外向内打圈按摩,每天100-200下,又补血又排毒。 二、血海穴 俗话

常按七大穴位促进补血

1、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是肝、脾、肾交汇的穴位,脾统血、肝藏血、肾生血,因此,三阴交有调和气血、补肾养肝的功用。 2、期门穴 期门穴(足厥阴肝经)是足太阴、厥阴、阴维诸经之会处。常按呵护肝脏,避免肝血虚,常按此穴,对肝血不足有良效。 3、隐白穴 隐白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统血、止血。“太阴根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按摩此穴可刺激脾经,促进气血源源不断的生化,是女性补血的大穴。 4、血海穴 俗话说补血找血海,补气找气海。血海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是脾经所生之血聚集之处,有化血为气,运化脾血

女人补血养颜必知10大穴

一、天枢穴 常按天枢穴(足阳明胃经之穴),可使胃经和大肠经保持活络,促进胃经内气血循环,帮助气血由胃经输向大肠经。 胃经气血充盈,则消化功能增强,就给生血系统提供足够的精微物质,为补血提供最基础的动力;大肠经气血充盈,则可保证循、环排泄机能正常,即止泻又通便,保持肠道清洁,使人免受“毒素”的困扰。 双手拇指下压(力度适中)左右两边此养生穴位,由外向内打圈按摩,每天100-200下,又补血又排毒。 二、血海穴 俗话说补血找血海,补气找气海。血海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是脾经所生之血聚集之处,有化血为气,运化脾

女人常按摩十大穴位 补血又补气

一、血海穴 拍打或按摩血海穴,对妇女痛经和经血过多或过少有效,配合按摩三阴交穴、太溪穴效果更佳。痛经伴有呕吐,按摩此穴同时按足三里穴可立刻缓解症状。 【按摩方法】每天上午9-11点拍打(每次10秒,连续3-5次)或按摩(轻柔每侧3分钟)血海穴,晚上21-23点再艾灸此穴,对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及因气血瘀滞引起的肥胖、关节痛等症有效。 二、天枢穴 常按天枢穴(足阳明胃经之穴),可使胃经和大肠经保持活络,促进胃经内气血循环,帮助气血由胃经输向大肠经。 胃经气血充盈,则消化功能增强,就给生血系统提供足够的精微物质

护肝食物

 女性养肝护肝的六个妙方鸡蛋功效:健脑益智、保护肝脏、防治动脉硬化、防癌症、延缓衰老、美容护肤 胡萝卜功效:健脾开胃、清热解毒、降气、止咳、降血糖、降血脂、补肝明目、美容护肤 灵芝功效:养肝护肝、提高免疫力力、增强记忆力、防癌抗癌、安神镇定、开胃消食、降血糖、止咳、抗衰老、促进睡眠 韭菜籽功效:温补肝补肾,壮阳固精,助阳防早泄、暖腰膝 猪血功效:健脾养脾、养肝护肝、补血养血、补气益气、调理肠胃、提高免疫力力 韭菜功效:养胃健胃、养肾补肾、养肝护肝 菟丝子功效:养肝护肝、养肾补肾、补血养血、增强记忆力、

按这5个穴位补血效果最好

多按一按这些穴位补血 1、关元穴 足三里、关元、气海是人体三大强壮要穴。古有“针必取三里,灸必加关元。”之说。关元穴是(任脉之穴,也是小肠的募穴)人体元阴和元阳的交汇处,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统治足三阴经及小肠、任脉疾病。 按摩关元穴,提高脾胃生化气血的功能。每一轮轻轻按压8次,每次8轮,补血、消除小楠肚。 2、期门穴 期门穴(足厥阴肝经)是足太阴、厥阴、阴维诸经之会处。 功效:呵护肝脏,避免肝血虚,常按此穴,对肝血不足有良效。 3、隐白穴 隐白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统血、止血。 鼻子出血、月经

肝火旺盛怎么按摩调理

按摩养肝可以取以下穴位: 肝俞穴 位置:肝俞穴位于人体的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肝的背俞穴,是肝之元气在身体背部汇聚而成的水湿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具有散发肝脏之热的功效,可补肝阴,养肝柔肝,现代医学主要可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胆囊炎、夜盲症、近视等。 按摩:采取俯卧姿势,双手大拇指的指腹分别按压在脊柱两侧的肝俞穴,由轻到重的做旋转式按摩10秒再放开,重复按摩约5分钟,至局部有微微酸胀感为宜,注意手法柔和。 大敦穴 位置:大敦穴在脚大拇指,靠第二趾一侧,取位时,可以采用坐次或是仰卧姿势。

穴位按摩 解决眼睛疲劳可按4穴位

穴位按摩 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目之功能与五脏皆有关系,但以肝最为密切,肝的经脉上连目系,视觉功能有赖于肝血的滋养,肝血充足则视物清晰。而肝和肾同源,肾精能化血,肾精旺盛有赖于肝血滋养;肝血充盈有赖于肾精的化生。>>>人体穴位按摩按摩7个穴位赶走身体小毛病 中医推荐缓解视疲劳可按四个穴位: 采取坐式或仰卧式均可,将两眼自然闭合。然后依次按摩眼睛周围的穴位。要求取穴准确、手法轻缓,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 1、揉天应穴:用双手大拇指轻轻揉按天应穴(眉头下面、眼眶外上角处)。 2、挤按睛明穴:用一只手的大拇指

按摩什么穴位养肝护肝

1、太冲穴 “太冲穴”在大脚趾缝往脚背上4厘米处,堪称人体第一大要穴。有人把“太冲穴”比作人体的出气筒,因为它是肝经的原穴和腧穴,是肝经的火穴,能够把肝气肝火消散掉。所以通过按揉“太冲穴”,可以把人体郁结的气最大限度地冲出去。 “太冲穴”很好找,在脚背上大脚趾与二脚趾结合的地方向脚腕脖子方向推,推到两个骨头连接的尽头就是太冲穴,按揉方法就是仔细找到最痛的点,然后从“太冲穴”向揉到“行间穴”方向推揉,就可以把有助于将肝火基本上泄发出去了。 2、行间穴 “行间穴”在大脚趾和二脚趾缝上。它是一个火穴,肝属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