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尿床与哪些因素有关
孩子尿床与哪些因素有关
一、与遗传有关
若双亲皆曾是夜遗尿患者,他们的孩子便有3/4的几率患上夜遗尿。假如只是父母任何一方曾为患者,他们的孩子也有一半的几率。这类孩子通常在到达父母停止夜遗尿的年龄,便会不药而愈,也有可能更早康复。
二、夜间睡眠过深
有的小孩在白天过度兴奋、玩耍疲劳或受到惊吓,晚上也会尿床。另外,从小受到过分宠爱的孩子比一般孩子易发生遗尿症。
三、从小训练不当
在原发性遗尿小孩中,部分小孩子没有受到排尿训练,如长期戴尿布,夜间抱孩子去厕所不叫醒,甚至有些家长在孩子躺在床上睡眠时替他们接尿,造成孩子睡眠中排尿的习惯,久之积习难改,容易发生夜间遗尿。
四、心理、情绪及环境影响
如突然入托、搬家、转学、家中变故等造成孩子的精神紧张和情感危机,也会让长期未尿床的孩子再次尿床。
孩子三岁后还尿床需要治疗
孩子10多岁了夜间还尿床,每天睡前不敢让孩子喝水,不敢吃水果,晚上照样尿床。许多母亲为此很着急,到医院咨询孩子尿床是不是有什么病。发育正常的孩子一般在2-3岁时就可以自控排尿了,3岁以前有尿床的现象也是正常的,医学上称为生理性遗尿,多数孩子3岁以后夜间一般不再尿床。如果3岁以后孩子晚上睡觉时还尿床,且次数达到一个月两次以上,医学上称为“夜间遗尿症”。
有些小儿尿床是由某类疾病造成的,常见的疾病有糖尿病、尿崩症、肾功能不全、肾小管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畸形等。如果孩子3岁之后还经常尿床,家长应该带孩子到医院做一些必要的检查,看看孩子的脏器器官有没有什么病理性改变,疾病治好了,孩子尿床的症状也就会随之好转。还有一些孩子尿床是生理、心理、遗传等因素引起的,医学上叫小儿遗尿症。
多数孩子尿床主要是脾胃虚弱、中枢神经发育不健全、膀胱括约肌发育不完善、尿感信号传递受阻所致,部分孩子是由抗利尿激素夜间分泌不足引起。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尿床关系不大,等大了自然就好了。其实孩子年龄越大,夜间尿床的次数越多,拖的时间越长,尿床的症状越加难以控制,同时还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因此,不管是什么因素引起的孩子尿床,家长都应及早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除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外,家长的配合也非常重要。对待孩子尿床要重视,但不能太着急,更不能责骂和歧视,这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不愿意与小朋友交往。同时还会影响孩子的智力、身高发育,产生抑郁、自闭、焦虑、多疑等精神心理障碍。还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晚6点后不喝牛奶,晚餐后不喝或少喝水,不喝富含咖啡因或利尿的饮料。养成睡前排尿的习惯,家长注意观察孩子夜间经常尿床的时间,提前半小时用闹钟将孩子唤醒上厕所,这样时间长了可以养成按时起床排尿的习惯,减少尿床的机会。孩子在临睡前不宜过分兴奋,不要进行剧烈活动,也不要看惊险的影视片,睡前给孩子洗个澡,松懈紧张情绪,使孩子能舒适入睡。也可以在白天让小孩作憋尿训练,对治疗尿床也有帮助。
孩子尿床,家长应给予重视!应积极找出尿床病因,可采取针对行治疗,专家建议:利用行为改变疗法加药物治疗,效果最佳。其中药物治疗效果约可达七、八成。
孩子为什么爱尿床
一般孩子到了3岁以后,已基本可以自己控制小便了,如此时孩子仍无法控制自己的小便,家长要看看是否训练的方法有问题,或者是孩子过度紧张,造成了心理压力;又或者是家长常在他人面前强调孩子尿床一事,令孩子感觉羞愧,使尿床情况更为严重。对待孩子尿床,家长应该用轻松平和的态度去处理,随着孩子身体的不断发育,便能适时控制夜间小便了。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到了4、5岁时孩子对膀胱的控制已经十分健全了。这个阶段理应不会再有尿床的情况,倘若这个年龄的孩子仍经常尿床,可能是心理受困扰所致,必须查究清楚,帮助孩子解除困扰。5岁的孩子,已懂得尿床是一件难为情的事,许多时间尿床后都不敢告诉妈妈。日子一久,可能养成孩子自卑的心理,母亲发觉孩子尿床,不要用严厉的语气去责备孩子,否则会造成更坏的后果。要知道,孩子尿床已经十分难为情,而这是他无法控制的事。因此,妈妈不要将事情看得太严重,只当它像打翻了汤碗一样去处理便可。晚上最好尽量少让孩子喝汤水,睡前提醒孩子上一次洗手间,便可减少尿床的机会。
可见,孩子尿床家长要正确对待,除了在正确的时间训练孩子的小便习惯外,还应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尿床的孩子,不应让孩子产生心理压力。
尿床的原因
遗传因素
夜遗尿通常在家族中显性遗传,若父母都曾为夜遗尿患者,他们的孩子便有3/4机率尿床。若父母一方有曾为尿床患者,他们的孩子有1/2的机率患病。有一些孩子尿床有遗传因素,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男孩中,孩子的父亲小时候也往往尿床,这种情况引起的尿床,有时可到青春期才自愈。
疾病因素
太严重的尿床可以去找医生检查一下有没有特殊的问题,检查的重点是看神经功能是否有异常、脊椎部位是否有病变、排尿反应是否正常、尿液检查是否有感染或其他异常。
蛲虫症(虫体对尿道口的刺激)、尿路感染、肾脏疾患、尿道口局部炎症、脊柱裂、脊髓损伤、骶部神经功能障碍、癫痫、大脑发育不全、膀胱容积过小等等,都会引起孩子尿床,但因病引起的遗尿只占很小的比例。绝大多数孩子的尿床与精神因素、卫生习惯、环境因素等有关。
精神因素
如果以前并不会尿床,到了某个年龄突然会尿床,常见的原因是情绪的障碍,此时就必须找出影响情绪的可能原因。
此外儿童白天玩耍过于疲劳,过度兴奋;强烈的精神刺激,如受惊吓、心情焦虑、紧张不安,偶尔一次尿床受到父母的责骂或体罚,都可以成为孩子尿床的原因。此时可以继续观察,同时应该避免用责骂的态度对待小孩,否则可能会影响到小孩的心理发展。
环境因素
突然换新环境;气候变化如寒冷等。此外,孩子入睡前饮水过多;吃了西瓜等含水量多又有利尿作用的水果;父母在孩子夜间有便意时没有及时把尿等都会造成孩子尿床。
不良的排尿习惯训练
父母训练不到位,或常在晚上把孩子弄醒强迫排尿等这些都使幼儿对排尿产生恐惧,不利于培养有规律的排尿习惯。部分患儿没有受到排尿训练,如长期使用尿布,父母夜间不唤醒孩子,抱孩子去厕所撒尿,甚至有些父母在孩子躺在床上睡眠时帮他们排尿,造成孩子睡眠中排尿的习惯。久之,容易发生夜间尿床。
睡得过沉
孩子睡眠过沉也是原因之一,据有关人士对尿床的孩子进行脑电图观察,的确存在着此因素。只要找到原因有针对性地给予纠正,孩子尿床现象必将大大减少并最终不再尿床。
不能产生足够的控制尿激素ADH
有20-30%的夜遗尿孩子在睡眠中,身体不能产生足够的控制尿激素ADH,控制尿激素是一种由人体自然产生并可减少尿液量的激素。如果晚上的小便量大于白天的小便量,有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分泌抗利尿激素的日夜规律异常有关。
孩子尿床是怎么回事 三大可能因素
对于孩子尿床,大人已经见怪不怪,只不过这也会给家长带来很多的麻烦,而且给孩子心理上也会带来影响,孩子尿床是怎么回事?引起孩子尿床的原因很多,具体是怎样的呢?看下去你便知道。
孩子尿床是怎么回事
一、肾气不固型,这类的小孩会很容易发冷,尿量多而清长,常常感到精神疲倦,智力也相对比较低,其可以是先天肾气不足,是受父母肾气不足、体质较弱等原因的影响,可以是是后天的肾气不足而致;脾肺气虚,这类孩子一般表现为气短乏力、四肢乏力、不爱说话、、食欲不振等,肺气虚很易造成水液泛滥,使膀胱失去约束而遗尿;脾气虚也会尿床。
二、膀胱功能性障碍,如膀胱功能发育缓慢,导致排尿系统出现异常;或是大脑发育迟缓,抑制排尿中枢,导致夜间有尿也不知道排。还有一些疾病因素,也就是由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尿床,如泌尿系感染、畸形、以及脊柱裂等,另外无症状性细菌尿和高钙尿也会引起尿床。
三、各种不良的习惯,绝大多数孩子的尿床与精神因素、卫生习惯、环境因素等有关。孩子在白天玩得太疲倦,导致夜晚睡眠过深,尿床了也浑然不知;在睡前喝太多水,或是睡前玩得过于激烈,或是看了刺激电视,导致大脑过于兴奋,而出现尿床的现象。还有就是遗传因素,患者的父母会有遗尿症,孩子患病的机率就大,最后就是精神因素的影响,如导致精神紧张的家庭不合、父母离异、失去双亲惨遭虐待等。
对于孩子尿床的现象,只要了解其病因,从病因上去治疗,首先排除疾病因素,然后再到不良生活习惯,如发现孩子有不良的生活以及饮食习惯,就要及时纠正过来,通过耐心的尿床教育,给予孩子多点鼓励以及关心,消除孩子精神负担,让孩子积极配合治疗。
睡觉尿床是怎么回事呢
有一些孩子尿床有遗传因素,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男孩中,孩子的父亲小时候也往往尿床,这种情况引起的尿床,有时可到青春期才自愈。
1、引起尿床的疾病有:蛲虫症(虫体对尿道口的刺激)、尿路感染、肾脏疾患、尿道口局部炎症、脊柱裂、脊髓损伤、骶部神经功能障碍、癫痫、大脑发育不全、膀胱容积过小等等,但因病引起的遗尿只占很小的比例。绝大多数孩子的尿床与精神因素、卫生习惯、环境因素等有关。
2、精神因素有:孩子入睡前玩得太累或兴奋过度;孩子曾受了惊吓甚至是害怕尿床受到责骂等。
3、不良卫生习惯有:父母照顾不周;没有给孩子进行及时的排尿训练如长期使用一次性尿布,孩子对排尿的行为没有敏感的反应;孩子的内裤太紧、局部没有清洗尿渍刺激等。
4、环境因素有:突然换新环境;气候变化如寒冷等。此外,孩子入睡前饮水过多;吃了西瓜等含水量多又有利尿作用的水果;父母在孩子夜间有便意时没有及时把尿等都会造成孩子尿床。
小儿遗尿的发病原因
1.遗传因素夜遗尿通常在家族中显性遗传,若父母都曾为夜遗尿患者,他们的孩子便有3/4机率尿床。若父母一方有曾为遗尿患者,他们的孩子有1/2的机率患病。
2.疾病因素蛲虫症(虫体对尿道口的刺激)、尿路感染、肾脏疾患、尿道口局部炎症、脊柱裂、脊髓损伤、骶部神经功能障碍、癫痫、大脑发育不全、膀胱容积过小等,但因病引起的遗尿只占很小的比例。绝大多数孩子的尿床与精神因素、卫生习惯、环境因素等有关。
3.睡眠很深不能及时醒来排尿。
4.膀胱的夜间控制能力发育迟缓由于膀胱的夜间控制能力发育迟缓,夜遗尿患者随年龄的增长,症状或许有所改善,停止尿床;但停止夜遗尿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甚至有1%的人进入青春期后还继续尿床。
5.环境因素环境的改变、气候变化如寒冷等。此外,孩子入睡前饮水过多,吃了含水量多又有利尿作用的水果,父母在孩子夜间有便意时没有及时把尿等,都会造成孩子尿床。
6.不能产生足够的抗利尿激素ADH抗利尿激素是一种由人体自然产生并可减少尿液量的激素。有20%~30%的夜遗尿孩子在睡眠中,身体不能产生足够的控制尿激素ADH。
7.其他部分患儿没有受到排尿训练,如长期使用尿布,父母夜间不唤醒孩子,甚至有些父母在孩子躺在床上睡眠时帮他们排尿,造成孩子睡眠中排尿的习惯,久之容易发生夜间尿床。
宝宝尿床很常见错误观念需绕开
1.睡前水喝多了
睡前喝水是会导致尿液增多,但孩子尿床却并不一定是睡前喝水多了。孩子睡前之所以喝水是因为他口渴,身体有对水的需求,并不是过量狂饮,不可能直接造成尿床,所以睡前喝水并不是导致孩子尿床的直接原因。
2.懒不愿意起身
孩子要上厕所了,但因为懒得起身下床上厕所,所以尿在身上。哪个孩子愿意穿着湿裤子躺在尿湿了的床上,孩子尿床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并不是因为孩子懒不愿意去厕所。如果父母打骂相加,只会吓到孩子,根本于事无补。
3.大人没有教会孩子上厕所
如果这个理由成立的话,大人肯定在孩子尿过一次之后就会马上教会孩子自己上厕所,因为洗床单肯定不是个轻松活。孩子之所以尿床并不是父母没有教会他上厕所,而是因为尿床的时候他自己根本就什么都不知道,尿完了才知道自己尿床了。
4.因为压力大
有些家长认为,父母总是对孩子要求这,要求那,孩子白天的精神一直处在紧张状态下,到了晚上也还同样处在紧张的情绪之中,在意识不清的情况下尿床。
5.营养不好尿床
看到孩子尿床,家人认为是孩子营养不好,缺少一些微量元素或是其他营养物质,一个劲儿地给孩子补这初那,结果发现,孩子还是尿床,真不知道要怎么办才好。
6.因为孩子有病
孩子反复地尿床,已经满了三岁了,却还是不能把握好时间下床上厕所,心急的家长突然想到是不是孩子有病,于是带着孩子四处求医,而医生只是告诉你要耐心地等待,等孩子再大些就好了。
7.与大人无关
不要以为孩子尿床就是孩子的原因,和大人没有关系。其实不然,有些孩子尿床是因为遗传的原因。也就是说父母双方如果有一方小时候尿床,孩子也就有可能也跟着尿床,目前遗传学还无法解释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基因的遗传,但宝贝尿床了不要责怪和打骂他却是各位最应该遵守的,你需要的是耐心地等待,等他长大了自然就好了。
小儿尿床的注意事项
1、切忌责骂。部分家长因孩子尿床就用严厉的语气责怪孩子,这样做不仅难以改善孩子的尿床现象,反而加重了孩子的精神负担。对于已经有一定认知能力的孩子来说,长期尿床可能使他产生自卑的心理,会因此而不愿与小伙伴交往,睡觉前也表现出担忧的情绪,影响睡眠质量。
2、找出原因,对症治疗。当知道孩子尿床后,家长应该问问孩子尿床的原因。如果是因为情绪紧张、晚上不敢自己上厕所,应该予以理解和正确的引导,教育孩子尿床是不好的习惯。如果孩子尿床是因为身体的原因,那就应该给予安慰和开导,要告诉孩子这是可以治好的,不要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毕竟孩子也觉得尿床是一件丢脸的事。如果孩子尿床是因为睡得太沉,以致对尿意感觉迟钝,那家长应该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注意劳逸结合,不要让孩子玩得太累、太疯;晚上不要让孩子喝过多的水,在睡觉前要提醒他上一次厕所,这样便可减少发生尿床的机会。
遗尿症儿童更需要心理保护
尿床也称为夜遗尿,是指5岁或以上的儿童于睡眠时不自觉的排尿现象。一般轻微的尿床并不算是一种疾病,随着年龄增长,尿床的现象通常都会自然消失。如果,5岁以上的儿童仍有每周超过两次以上尿床现象,就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案。
儿童自尊发展共有4个要素:外貌、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而尿床问题与后3大要素关系密切。因此,为避免尿床儿童的自尊心受伤害,父母的态度十分关键。据香港《明报》报道,发现在香港超过16,000名5-19岁的儿童及青少年中,约有2%的儿童有夜遗尿;而接受调查的5岁儿童当中,大约有16.2%的孩子经常尿床。从比例上还显示,男童比女童更容易出现尿床的情况。
儿童心理专家指出,孩子往往会因尿床而产生其它的心理及行为问题,如孤独、畏羞、焦虑、反叛、精神不集中、对社交活动退缩,甚至不敢参加任何需要在外间过夜的活动。因此,要特别提醒各位父母,无论在对孩子实施任何一种行为训练或当孩子的身上产生任何一种问题时,都应注意教育“适度”,置之不理或过激表现都会使孩子受伤。
许多父母一直以为尿床是由于儿童发育未成熟,而不能控制排尿所致,因此并不重视孩子的尿床现象。超过1岁的小儿已不会在熟睡中排尿。除却一些生理因素,比如遗传、膀胱功能障碍等,心理因素往往是继发性尿床的决定性因素,如父母因尿床而过分指责孩子,则很可能会加强孩子脑中的夜遗尿信号,使尿床次数变得日益频繁,甚至持续到成年。
因此,建议父母别把孩子尿床当“大事”,但也千万不能忽视对此的训练。孩子尿床后,应该尽快为他换上干净的床褥和衣物,并可在帮他做清洁时小声、温柔地告诉他:“长大了,不该尿床了哦!”切勿在其他孩子面前指责孩子尿床。一般采用抗利尿荷尔蒙类药物和夜间警铃训练的方法。夜间警铃训练的方法是在孩子的内裤装上感应器,令它接触到尿液时便会发出讯号唤醒孩子,起床排尿。反复训练可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条件反射。
孩子的尿床症需要治疗,只要家长们好好的教导就会渐渐好转。可是,如果不注意孩子尿床后的处理方式,那么就可能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无法抹去的伤害。所以说,父母们一定要特别细心的对待孩子的尿床症,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那些说辞容易接受,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
小孩尿床是什么原因
1
环境因素有:突然换新环境;气候变化如寒冷等。此外,孩子入睡前饮水过多;吃了西瓜等含水量多又有利尿作用的水果;父母在孩子夜间有便意时没有及时把尿等都会造成孩子尿床。
2
不良卫生习惯有:父母照顾不周;没有给孩子进行及时的排尿训练如长期使用一次性尿布,孩子对排尿的行为没有敏感的反应;孩子的内裤太紧、局部没有清洗尿渍刺激等。
3
精神因素有:孩子入睡前玩得太累或兴奋过度;孩子曾受了惊吓甚至是害怕尿床受到责骂等。
4
遗传因素:30%遗尿孩子的爸爸和20%遗尿孩子的妈妈在小时候也曾犯遗尿病反过来讲爸妈均有遗尿史他们儿子有40%会遗尿他们的女儿有25%也患此病另外在双胞胎单卵双胎兄弟同时遗尿的要比双卵双胎高出2倍可见遗尿有遗传倾向。
改善孩子尿床的方法
1
调整饮食
每天下午4点以后少饮水,晚饭最好少吃流质,宜偏咸偏干,临睡前不要喝水(夏天除外),也不宜吃西瓜、桔子、生梨等水果及牛奶,以减少夜里膀胱的贮尿量。
2
临睡前不宜过分兴奋
养成按时睡眠,睡前不可逗宝宝,不可让宝宝兴奋,不可进行剧烈活动,也不可看惊险的影视片,以免使宝宝过度兴奋。
3
白天可训练患儿有意控制排尿得能力,如当患儿要小便时,可酌情让其主动等几秒钟再小便。
4
减轻心理压力。经常尿床的患儿往往胆小、内心压抑、易于兴奋或过于拘谨。所以,父母应从培养患儿的性格入手,来纠正尿床现象。对待尿床的患儿,不要责备、恐吓,那样只能使患儿精神更加紧张而加重尿床,应该解除患儿心理负担。一旦患儿没有尿床,要给予表扬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