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要吃什么东西 南京“啃秋”
立秋要吃什么东西 南京“啃秋”
本周日就将迎来立秋节气,立秋是夏至后第三个节点。在老南京立秋节气上,有着“啃秋”的习俗,还有一些非常有趣的说法,比如“秋后十八盆”,表示立秋后还有长时间的炎热;另外,关于立秋还有公秋和母秋之分,更有“公秋凉爽母秋热”的说法。
关于立秋的民俗活动
每年立秋,按照老北京的习俗要吃肉食,即“贴秋膘”。京城一些老字号肉食柜台前,选购肉食制品的顾客就会排起了长队。一旦立秋,虽仍然很热,而人们的身上再无湿粘不适之感,毕竟凉爽的秋天快要到了。于是就开始萌发了要做点好吃的想法,以补偿入夏以来的亏空,吃什么呢?最解馋的是炖肉!用吃炖肉的办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补回来,所以叫“贴秋膘”。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在老南京立秋节气上,有着“啃秋”的习俗,还有一些非常有趣的说法,比如“秋后十八盆”,表示立秋后还有长时间的炎热;另外,关于立秋还有公秋和母秋之分,更有“公秋凉爽母秋热”的说法。老百姓有“秋后十八盆”的说法,有说十八盆的“盆”是指旧时冬季烤火取暖之火盆,其形为一广口浅底生铁锅(盆),置于方形矮木架上,燃料多为炭墼或木炭,此物解放后很少见了,喻还有十多天炎热的火盆要烤,真正“秋高气爽”还早呢,要到秋分以后才会降临,宋辛弃疾词“天凉好个秋”,非为初秋,而是指中晚秋。一说天气仍然炎热,要洗澡冲凉18天,这“盆”是指澡盆了。另是指立秋后要下十八次雨,气候才会真正凉爽,有“秋后一场雨一场凉”之说。
江南一带还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过去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立秋除了“贴秋膘”,天津等地还流行“咬秋”。 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清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
山东莱西地区则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这么多食俗大都为防痢疾,足见我国劳动人们对秋季腹泻的防范意识。
《台湾通史·风俗志》中记载,台湾旧时“立秋之前一日,有司豫塑春牛,置于东郊之外,至日往迓,谓之迎春。男女盛服观,衣香扇影,杂喧满道。春牛过处,儿童争摸其耳,或鞭其身,谓可得福。迎春如在岁首,尤形闹热,宛然太平景象也。”
立秋时是台湾周围海域的立翅旗鱼、小串、乌贼、鰆、虾的产期,也是台湾龙眼的盛产期。人们相信吃了龙眼肉,子孙会做大官,而且龙眼又称为“福圆”,所以有俗谚: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
立秋的来历和风俗
1、立秋由来已久,是二十四节气中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我国把立秋作为秋季的开始。立秋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2、立秋一般在每年的8月7日至8月8日,当太阳到达经度135°的时候。
1、庆丰收:由于古代的农耕文明,立秋时家家户户都要收割早稻,移植晚稻。
2、贴秋膘:酷暑过后,以前人们会多吃些肉食,补充一下因伏天食欲差、加上流汗而带来的亏虚,提高免疫力。
3、食秋桃:立秋是大人小孩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4、悬秤称人:清朝时会在立秋这天称体重来检验肥瘦,若经历了“苦夏”,瘦了就要多补补。
5、吃福圆:立秋是台湾龙眼的盛产期,龙眼又称为“福圆”,古有俗语: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所以人们会在这一天吃福圆。
6、祈福:在常州地区会在立秋举办秋会祈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7、吃西瓜:在江苏地区会有立秋吃西瓜的风俗,被称为“啃秋”。
8、吃饺子:在东北地区会有“抢秋膘”包饺子的风俗,立秋一般是吃饺子或者包子,习惯叫“抢秋膘”。
北京立秋后还热吗 北京立秋吃什么
茄子是凉性食物,含有维生素、微量元素,是老北京会在立秋节气吃的一款食物,具有清热凉血、宽肠利气的作用。
立秋节气虽然已经进入秋天了,但是秋燥严重,宜吃凉性食物,帮助身体清火,茄子性凉,可以润秋燥,立秋后收获的茄子叫“秋茄”,“秋茄”口感细嫩,具有独特的清香,比普通的茄子味道更佳。
黄瓜的主要营养成分是:纤维素、脂肪、维生素、糖类物质、微量元素、蛋白质等,是秋季常见的食物之一,食用后有清热解毒、消肿排水的作用。
黄瓜中含有大量的水分,食用后能给身体补水分和营养成分,秋天天气燥热,黄瓜性凉,吃一些黄瓜可以帮助身体清热润燥。
南瓜中含有维生素、矿质元素、果胶、类胡萝卜素、氨基酸、多糖等营养成分,是秋天的应季食物,而且性质温和,食用后具有补中益气、消炎止痛的作用。
进入秋天后,天气变得干燥起来,身体上经常会觉得缺水,南瓜具有润燥的作用,水分也多,可以改善秋日干燥带来的不适感,为身体补水,而且此时秋燥,吃些南瓜可以润润燥。
西瓜的主要营养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粗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是秋天常见的水果之一,食用后有生津止渴、解暑解烦的作用。
立秋后北京的秋老虎快速降临,带来阵阵暑热,此时应该吃一些性凉食物帮助解暑,西瓜是性凉食物,立秋吃西瓜除了解暑还可以缓解秋燥。
为什么立秋在处暑前面 立秋为什么要吃西瓜
立秋一直有吃西瓜的传统,这一行为被称为“啃瓜”,这是因为寓意着“啃”掉夏天的暑气,迎来凉爽的秋季。
另外还有一个来由就是,传说明代时期,有很多人到了立秋的时候长了癞痢疮,这时候大家吃西瓜,就让癞痢自动结疤,更快就恢复了,所以就有了立秋吃西瓜的传统。
立秋后吃什么水果好 立秋的习俗
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习俗,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习俗。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
秋分的传统习俗
秋祭月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民间的祭月习俗因地区不同仪式各异。
《北京岁华记》记载北京祭月的习俗说:“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北京祭月还有一个特别的风俗,就是“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此即民谚所说“男不拜月”。
苏州立秋吃什么
苏州有立秋的时候吃秋桃的传统。
立秋这天,家里面的长辈会给每一个人发一个桃子,吃完桃肉之后会将桃核保留下来,到了除夕的时候将桃核扔进炉火中,据说这样可以免除一年的灾难和疾病。
立秋的时候正是三伏天,天气十分炎热,而且后面还有秋老虎气势汹汹,所以,苏州人为了应对残酷的气候条件会在立秋这天啃秋,所谓啃秋也就是吃西瓜啦。
清张道在《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立秋后天气十分的炎热,所以聪明的中国人会吃一些清热降火、润肺降燥的食物帮助养护身体,绿豆和百合就要清火去燥的作用,所以,苏州人会在立秋的时候喝绿豆百合汤。
三种水果帮助预防秋燥
1、西瓜
立秋,按照传统习俗都要吃西瓜,不但能消除夏天的暑热,而且还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相传明代有一年,南京城里许多人长了瘌痢疮,有人便效仿庐州府崔相公之女食瓜让“瘌痢”落疤自愈的故事多吃西瓜,结果瘌痢疮果真好了。因此人们就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习俗。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
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在立秋之后吃西瓜。立秋后有胃病的人应避免食用冰镇的西瓜;孕妇尤其不宜多吃冰西瓜,吃过多易引起腹泻或造成妊娠糖尿病等;对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慢性肾病病人,食之过多后由于水分急剧增加会加重心脏和肾脏的负担,也不宜多吃。
2、桃子
秋天吃桃是“补秋膘”,对身体也比较有好处,能滋阴润燥,桃的营养也比较好。中医认为,桃性温,具有补气养血、养阴生津、止咳杀虫的功效。咱们老百姓常说“桃养人”也是这个原因,立秋食桃既体现了补虚防燥的食疗理念,又表达了果农们丰收的喜悦,预示着生活甜甜美美,日子过得更加有滋有味。
吃完蜜桃,孩子们把桃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桃子充足的水分,可以及时补充秋燥失去的水分!
3、柿子
立秋后柿子上市,多吃柿子可以缓解秋燥。柿子甜腻可口,营养丰富,所含维生素与糖分比一般水果高1~2倍左右。而且中医认为,柿子具有润肺化痰、清热生津、涩肠止痢、健脾益胃等多种功效,适当食用对人体健康是很有益的。
柿子中含有较多鞣质、果胶,在空腹时会在胃酸的作用下形成难溶性的硬块,即胃柿石。因此尽量在饭后1小时左右食用柿子。
立秋吃西瓜的说法
立秋吃西瓜有一个专属名词叫“啃秋”。
中医认为:西瓜性质寒凉,日常生活中适量的食用一些西瓜可以起到消暑的功效,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进入立秋之后,气候就逐渐往秋季气候进行过渡,人们认为过了立秋就不能再吃西瓜了,要在立秋节气时吃最后一波西瓜,因此,在立秋这一天吃的西瓜就称为“啃秋”,其实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只是一个民间习俗,若是有需求的话,一年四季都可以吃西瓜,不过西瓜性质寒凉,不宜过量食用,以免增加身体中的寒凉之气,不利于身体健康。
立秋有什么风俗 吃西瓜
立秋吃西瓜有啃秋的说法。立秋之后就正式进入秋天了,西瓜性寒,具有滑利性,而且含有大量的水分和膳食纤维,秋天天气变凉,吃西瓜会对肠胃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在传统饮食风俗中立秋后就不吃西瓜了。
立秋下雨好还是天晴好 啃秋
秋天的时候有啃秋的传统,啃秋就是在立秋当天吃西瓜,立秋的时候,虽然季节上来到了秋季,但是温度上还是比较炎热的,日常生活中还是要做好避暑和防晒,以免中暑和晒伤,啃秋的寓意在于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图一个美好的寓意而已。
立秋吃什么传统美食
啃秋。
立秋的时候民间有啃秋的习俗,啃秋就是吃西瓜,中医认为:西瓜性质寒凉,暑热时期吃西瓜可以起到清热、消暑的作用,但在秋天之后温度会逐渐走低,吃西瓜会增加身体中的寒凉之气,不利于身体的养护,因此,立秋之后反而要少吃西瓜,最好是将立秋当天吃的西瓜当做是最后一顿食用较好,从健康的角度来说,秋季进补润燥的食物为宜。
吃肉。
立秋身体代谢减慢,因此立秋有补身的需求,立秋吃肉又称为贴秋膘,立秋吃肉可以为身体补充能量、促进代谢、有利于身体健康,立秋吃的肉有:鸡肉、猪肉、牛肉、羊肉等,烹饪方式多样,但建议不要过于辛辣和刺激,以免上火。
立秋吃什么传统食物
每年立秋,按照老北京的习俗要吃肉食,即“贴秋膘”。京城一些老字号肉食柜台前,选购肉食制品的顾客就会排起了长队,立秋后仍然很热,而人们的身上再无湿粘不适之感,毕竟凉爽的秋天快要到了。于是就开始萌发了要做点好吃的想法,以补偿入夏以来的亏空,吃什么呢?最解馋的是炖肉!用吃炖肉的办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补回来,所以叫“贴秋膘”。
山东莱西地区则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这么多食俗大都为防痢疾,足见我国劳动人们对秋季腹泻的防范意识。
立秋除了“贴秋膘”,天津等地还流行“咬秋”。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
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清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
本周日就将迎来立秋节气,立秋是夏至后第三个节点。在老南京立秋节气上,有着“啃秋”的习俗,还有一些非常有趣的说法,比如“秋后十八盆”,表示立秋后还有长时间的炎热;另外,关于立秋还有公秋和母秋之分,更有“公秋凉爽母秋热”的说法。
立秋吃什么传统美食 啃秋
立秋的时候民间有啃秋的习俗,啃秋就是吃西瓜,中医认为:西瓜性质寒凉,暑热时期吃西瓜可以起到清热、消暑的作用,但在秋天之后温度会逐渐走低,吃西瓜会增加身体中的寒凉之气,不利于身体的养护,因此,立秋之后反而要少吃西瓜,最好是将立秋当天吃的西瓜当做是最后一顿食用较好,从健康的角度来说,秋季进补润燥的食物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