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和土茯苓有什么区别 泡制方法不同
茯苓和土茯苓有什么区别 泡制方法不同
茯苓:取茯苓个,浸泡,洗净,润后稍蒸,及时削去外皮,切制成块或切厚片,晒干。成品呈白色。
土茯苓:未切片者,浸泡,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切面类白色至淡红棕色,粉性,可见点状维管束及多数小亮点。
土茯苓的食用方法有哪些
相信大家在生活中都知道土茯苓这种食材是有什么样的功效吧,它可以起到解毒除湿以及缓解筋骨疼痛等情况,所以我们想要在生活中利用土茯苓这种食物的药用价值就需要知道如何去食用土茯苓。土茯苓的食用方法是比较多的,它可以用来制作土茯苓栗子粥或者其他的食物,希望你们可以看看。
功效作用
解毒,除湿,通利关节。用于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
土茯苓的服用禁忌
肝肾阴亏者慎服。土茯苓的中药后致过敏,周身皮肤瘙痒,并起散在性大小红斑丘疹。原方去土茯苓后不发生过敏症状,如再加土茯苓则过敏症状又出现。
茯苓的食用方法
1、茯苓栗子粥:茯苓15g,栗子25g,大枣10个,粳米100g。加水先煮栗子、大枣、粳米;茯苓研末,待米半熟时徐徐加入,搅匀,煮至栗子熟透。可加糖调味食。本方用茯苓补脾利湿,栗子补脾止泻,大枣益脾胃。用于脾胃虚弱,饮食减少,便溏腹泻。
2、茯苓鸡肉馄饨:茯苓50g,鸡肉适量,面粉200g。茯苓研为细末,与面粉加水揉成面团,鸡肉剁细,加生姜、胡椒、盐做馅,包成馄饨。煮食。源于《奉亲养老书》。本方以茯苓补脾利湿,鸡肉补脾益气,姜、椒开胃下气。用于脾胃虚弱,呕逆少食,消化不良。
3、茯苓麦冬粥:茯苓、麦冬各15g,粟米100g。粟米加水煮粥;二药水煎取浓汁,待米半熟时加入,一同煮熟食。源于《圣惠方》。本方以茯苓宁心安神,麦冬养阴清心,粟米除烦热。用于心阴不足,心胸烦热,惊悸失眠,口干舌燥。
4、茯苓酒:茯苓60克、大枣20枚、当归12克、枸杞12克、白酒1500毫升,将上药切碎装瓦坛内,倒人白酒、密封浸泡15天,每隔3日振摇一次,每日饮服1—2次,每次10—15毫升。凡气血虚弱、阴阳两亏所出现的腰酸、腿软、体倦乏力、遗精阳痿、须发早白、心悸失眠、食欲减退等均宜服用。
5、茯苓膏:白茯苓500克、白蜜1000克,先将白茯苓研为细末,以水漂去浮者,取下沉者,滤去水,再漂再晒,反复3次,再为细末,拌白蜜和匀,加热熬至滴水成珠即可,然后装瓶备用,每日2次,每次12—15克,白开水送服。常服用本品对老年性浮肿、肥胖症以及预防癌肿均有稗益。
对于文章介绍的土茯苓的食用方法,我们建议大家在生活中可以好好的学习一下,根据你们家人的身体体质去制作土茯苓吧。我们在平时适当的食用一些土茯苓煲猪骨是相当不错的,因为这种食物可以起到补充钙元素的作用。
茯苓怎么做药膳呢
1.土茯苓龟肉煲配方:土茯苓150克,乌龟1只,味精5克,鸡精5克,料酒5克,姜5克,葱5克,盐5克,棒子骨汤2500毫升。制作:(1)将土茯苓洗净,放入煲内,加入棒子骨汤,煲1小时。(2)将乌龟放入盆中,加温水,使其排尽尿液,洗净,用沸水烫死,去头、爪及内脏,连龟甲、土茯苓同放人煲内,再煲2小时。(3)起锅前,加入调料,上桌,既可烫其他菜食用,又可佐餐。功效:养阴补血,祛风湿,强筋骨。适用于拘挛骨痛、恶疮痈肿、慢性湿疹、牛皮癣、更年期综合征等。 2.松节苓仙酒配方:松节50克,土茯苓45克,威灵仙30克,川草薜15克,桃仁、泽兰、全当归、车前子、泽泻各10克,生薏苡仁30克,白酒1000毫升。制作:(1)将前10味捣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2)浸泡7~ 14日后,过滤去渣即成。功效:降浊泄毒,活血化淤。适用于急、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等症。 3.茯苓栗子粥茯苓15g,栗子25g,大枣10个,粳米100g。加水先煮栗子、大枣、粳米;茯苓研末,待米半熟时徐徐加入,搅匀,煮至栗子熟透。可加糖调味食。本方用茯苓补脾利湿,栗子补脾止泻,大枣益脾胃。用于脾胃虚弱,饮食减少,便溏腹泻。 4.茯苓鸡肉馄饨茯苓50g,鸡肉适量,面粉200g。茯苓研为细末,与面粉加水揉成面团,鸡肉剁细,加生姜、胡椒、盐做馅,包成馄饨。煮食。源于《奉亲养老书》。本方以茯苓补脾利湿,鸡肉补脾益气,姜、椒开胃下气。用于脾胃虚弱,呕逆少食,消化不良。 5.茯苓麦冬粥茯苓、麦冬各15g,粟米100g。粟米加水煮粥;二药水煎取浓汁,待米半熟时加入,一同煮熟食。源于《圣惠方》。本方以茯苓宁心安神,麦冬养阴清心,粟米除烦热。用于心阴不足,心胸烦热,惊悸失眠,口干舌燥。
新鲜土茯苓煲汤的做法
相信大家对于土茯苓肯定是非常熟悉的吧,土茯苓是我们常见的一种中药,土茯苓不但可以起到很好的药用功效而且还能起到养生保健的好处,经常吃土茯苓是可以起到抗菌和降低血糖的功效,此外土茯苓还能起到降低血压以及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的效用,所以土茯苓深受人们的喜爱,下文我们介绍一下新鲜土茯苓煲汤的做法。
鲜土茯苓牛大力猪骨汤
材料:新鲜土茯苓和鲜牛大力各200克,无花果5粒,去核红枣6粒,猪脊骨500克,姜2片,水适量。
做法:鲜土茯苓和牛大力削皮洗净切片,猪脊骨洗净切块汆水,煮沸瓦煲里的清水,放入所有材料武火煮沸,转文火煲两个小时,下盐调味即成。
鲜土茯苓赤小豆排骨汤
材料:鲜土茯苓400克,排骨500克,赤小豆50克,姜3片,水8碗。
做法:鲜土茯苓刮皮切块,赤小豆洗净,排骨洗净切块,将8碗水倒入瓦煲煮沸,放入所有材料煮开,转中小火煲一个半小时即可,加适量盐调味饮用。
鲜土茯苓绿豆薏米汤
材料:鲜土茯苓200克,绿豆100克,生、熟薏米各50克,陈皮一角。
做法:鲜土茯苓刮皮切块,绿豆和薏米洗净稍浸泡,陈皮泡软刮去白瓤,将所有材料放入煲内,下8碗水武火煮沸,转中小火煲一个半小时即可饮用。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什么是土茯苓,我们知道土茯苓既可以药用也可以食用,土茯苓有很好的健脾胃和解毒功效,经常吃土茯苓还能起到降低血压和血脂的好处,土茯苓的做法有很多种,上文为我们介绍了新鲜土茯苓煲汤的多种做法。
土茯苓煲汤的食用禁忌
土茯苓煲汤虽然对身体有莫大的好处,也适合经常食用。而且,在炎热潮湿的春夏季,食用土茯苓煲汤还有除湿、解毒、通利关节的功效。但是,食用土茯苓煲汤也是有禁忌的。
1、食用土茯苓煲汤不能与茶同饮,也不能用铁的容器浸泡土茯苓。
2、食用土茯苓煲汤时禁忌茶水,另外服用中药的时候,饮食上禁食油腻,辛辣,生冷,鱼腥制品。注意心情舒畅。
3、肝肾阴亏者慎服土茯苓煲汤。土茯苓的中药后致过敏,周身皮肤瘙痒,并起散在性大小红斑丘疹。原方去土茯苓后不发生过敏症状,如再加土茯苓则过敏症状又出现。
茯苓和土茯苓的区别
茯苓可作为重要的食疗品种,经常食用可健脾去湿,助消化,壮体质,有延年益寿之效。有些人搞不清楚茯苓和土茯苓的区别。茯苓是一种菌类,往往寄生在松树的根部,而土茯苓则是一种植物,是一种多年生的灌木。茯苓可安神益气、利尿健脾,土茯苓可强筋骨、健脾胃。
茯苓可以止渴利小便是利水渗湿药,而土茯苓则是另一种药,是清热解毒药。多生于山坡或林下。入药部分只选择其干燥后的根茎。常于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后干燥、入药;或趁鲜切成薄片后干燥、入药。土茯苓和茯苓是两种不一样的药材,药性和治疗方法也不同。
在现代医学中,公认茯苓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茯苓中的茯苓多糖有非常明显的抗癌和保护肝脏的作用。药用茯苓主要是经过干燥后的茯苓的菌核。茯苓可以治疗失眠健忘症,经常和龙眼与酸枣一同入药,这样宁心安神的作用更加的明显。茯苓对于胃癌、肝癌等多种癌症。
都有非常明显的治疗作用。茯苓中含有非常多的茯苓多糖、蛋白质、氨基酸、有机酸、卵磷脂、腺嘌呤、葡萄糖、胆碱以及多种酶和钾盐。可以非常有效地抑制溃疡的产生,并且可以有效地降低血糖并且起到抗放射的作用,茯苓经常被做成茯苓饼、茯苓酥和茯苓酒等食品。
土茯苓的副作用
土茯苓有清热止渴、清暑祛湿、开啤健胃、通便解疲的作用,但是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不同,所以在服用土茯苓时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中医之精髓在于辩证论治。中药是否对人体有毒害,在于其合理使用,必须准确地根据用药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种族以及皮肤等各方面的情况作为用药的依据,才能有效地减少或防止中药对人体的毒害。这里提醒大家在服用土茯苓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1、肝肾阴亏者慎服。
2、孕妇谨喝土茯苓。土茯苓是一味作用较强的免疫抑制药。有中医师指出土茯苓可以去胎毒,但也有部分中医师持反对意见,认为土茯苓容易导致滑胎,建议孕妇怀孕期间还是少饮为好。
2、过敏者忌服。据河南鹤壁市中医院报道1例因皮肤病服含土茯苓的中药后致过敏,周身皮肤瘙痒,并起散在性大小红斑丘疹。原方去土茯苓后不发生过敏症状,如再加土茯苓则过敏症状又出现。
3、服用土茯苓应避免米醋,浓茶等物质,以及注意服用剂量,因为茶叶里含有鞣酸,浓茶里含的鞣酸更多,与中药同服时会影响人体对中药中有效成分的吸收,减低疗效,同时还会发生中毒过敏症状,比如腹痛,皮肤红肿,支气管哮喘发作等情况。
经期可以吃土茯苓吗
土茯苓营养分析
解毒散结,祛风通络,利湿泄浊。主治梅毒、喉痹,痈疽恶疮,瘰疠、癌瘤,筋骨挛痛,水肿,淋浊,泄泻脚气,湿疹疥癣,汞中毒。
土茯苓补充信息
炮制:取土茯苓的原药材,去除其中的杂质;未切片成片的,大小要分类,洗干净,浸泡,润透,切薄片,干燥。炮制好以后存在干燥容器里,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
土茯苓适合人群
肝肾阴虚者慎服。
土茯苓食疗作用
味甘、淡,性平。有毒。归肝、胃、肾脾经。开散降泄。
用土茯苓可以治梅毒,可以配伍金银花、白藓皮、威灵仙、甘草等材料。
现临床上主要用于湿热疮毒,常与白藓皮、地肤子、苦参等配伍同用。此外,本品近年来在临床上用治钩端螺旋体病,有一定疗效。
土茯苓食物相克
服时忌茶。
因此女人在经期可以适量吃土茯零,适量吃不会对月经造成影响。
茯苓和土茯苓的功效与作用有什么不同 茯苓和土茯苓可以一起吃吗
因人而异。
茯苓和土茯苓的功效是不一样的,茯苓主要用来健脾化湿、宁心安神,而土茯苓主要是起解热毒以及通利关节等作用。两者一起服用并不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但具体能不能一起吃还要根据自身情况来定。建议自己不要随便乱服用药物,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土茯苓与茯苓的区别
茯苓是什么样的。晋代有一半《神仙传》,上面说“老松精气化为茯苓”,这说法过于神话,但是着重说出了茯苓有极大的药用价值。茯苓是一种生在松树根部下面的菌类生物。茯苓长得跟甘薯一样,里面是红色的或者白色的。《纲目》认为,越大,并且质地越是坚硬的茯苓是最好的茯苓。
茯苓的功效。古代有一种说法,认为茯苓是“四时神药”。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这是因为,茯苓这种东西到处都有,生长区域十分广泛,不管是什么季节,茯苓都会生长。茯苓单独服用药效不是很好,但可以和很多种中医药材搭配利用,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土茯苓
土茯苓的样子。土茯苓是一种常绿的灌木,多年生,它的叶子和柳条差不多,只是更大一点。一般要在夏天或者秋天的时候挖出来的土茯苓,才具更纯的药性。土茯苓有红土茯苓和白土茯苓两种,其中白土茯苓的根洗净以后是黄褐色的,有最好的药性;红土茯苓的根是紫红色的,也有较好的药理功效。
土茯苓的功效。土茯苓入药的是它的根部,可以单独使用。土茯苓有清热解毒、消疮去疥的功效。一般中医为皮疹、湿疹、恶疮类疾病开出的药方内,会用到土茯苓。
茯苓和土茯苓药性对比:
茯苓和土茯苓在药理功效方面,不能说没有一丝的相似性。根本的讲,茯苓的主要功效可以归结为二字:宁神。我们要是遇到春困,由于长时间的疲劳导致劳累、失眠等,这时候就可以使用茯苓调理。而土茯苓的功效也可以归结为两个字:解毒。要是我们平时饮食不当,或者由于感染,皮肤出现了湿疹等疾病,就可以使用土茯苓去毒。在中医养生学上,适当用这两种药材调理身子,大大有益于健康。
土茯苓和茯苓的区别
茯苓是利水渗湿药,可健脾安神。茯苓性味甘淡平,归心脾肾经,茯苓也是清热解毒药,可除湿利关节。此外,茯苓是健脾利湿药,其常常配伍在益气健脾的药方中。而土茯苓就不一样啦,土茯苓清热利湿、解毒、杀虫止痒,对于湿热所致的皮肤病如梅毒、湿疹有很好的疗效,土茯苓一味作用较强的免疫抑制药,是治疗免疫病口腔和阴部溃疡之最佳中药,同时土茯苓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牛皮癣关节炎、白塞病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症有相当好的疗效。在口感上,土茯苓偏于味苦,茯苓味淡,因此在选择上就不会混淆了。
茯苓和土茯苓一样吗 功效不同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土茯苓:甘、淡,平。归肝、胃经。解毒,除湿,通利关节。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