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吃补药怎么补最有效
老人吃补药怎么补最有效
人类对于补药的重视
“补”已成为人类生存繁衍的必须品。祖国医学总结、积累和流传下来许许多多补药、补剂、补品和补膳,为增进健康,延年益寿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养生、延寿已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生产滋补品的厂家日益增多,各种补品的销售量猛增,人参、白木耳等已进入寻常百姓家。然而,许多认购买各种补药,却并不知道如何科学的进补。
“补”的正确理解
进补得法,增进了健康;进补不得法,反而会损害健康,我们叫做“补病”,轻的停补后适当处理可恢复,重的甚至于危及生命。所以,进补必须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补,身体缺少什么就补什么,如果不需要就不必补。一个没有偏食胃口正常的人,从饮食中获得的营养物质即可满足生理需要。同时,个人的体质、病因、症状既是基本相同,进补的药也可能完全不同,若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同一补法去补,或者认为只要是补药就行,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科学健康的补法
药补,除了要适体、适时补,还要适量。药物的作用主要靠药性,而且都有一定的偏性,进补就是利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例如,人体偏于热性,旧利用偏于寒性的药物来纠正,如果用之过多,纠正太过,人体又可偏与寒性。即使是属营养制剂的补药,只要补够量,就不能再补,补过了头,就会影响人体各种营养物质相互间的平衡协调,从而带来危害。所以,药补一定要适量,要得法,要多问医生。切不可想当然的进补。
人到老年,生理功能逐渐减弱,很容易导致衰老,各种虚症随之出现,进补可减缓生理功能的下降,推迟衰老的进程,达到长寿之母的。但是,进补一定要根据身体虚的类型来选择补的方式。
例如,气虚主要表现为体倦力乏,稍饥饿即心慌、气短、头晕、出汗,平时易患感冒。易用补气健脾之品。补药补品可选用人参、党参、黄芪、大枣、淮山药、白扁豆、猪肝、牛肚、羊肚、鲫鱼、鸡肉、驴肉、泥鳅等。
像无病的老年人可选用人参、西洋参、枸杞子、杜仲、首乌、冬虫夏草、灵芝、蜂蜜、胡桃肉、鸽肉等。但是,也应该注意量的适度。
当归鸡蛋哪些人不能吃 小孩
当归属于比较补的药材,健康儿童是不需要吃补药补品的,所以不建议小孩随意吃当归鸡蛋。即使是虚弱的孩子需要进补,也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进补。健康小孩乱服用补药,对健康不利,可能造成小孩假性性早熟、内分泌失调等。
冬季老人进补
冬至是冬三月气候转变的分界线,乘此进补,药力易于蕴蓄而发挥效能,是虚弱病症调养的最好时机。冬季进补,一是食补,二是药补。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 年老体弱的人应该早睡晚起,到日光比较充足时再开始活动。
偏于阳虚的老人,食补以羊肉、鸡肉、狗肉为主。偏于阴血不足的老人,食补应以鹅肉、鸭肉为主。除此之外,、藕、木耳等也都是阴虚老人冬季进补的有益食品。
冬季老人药补,必须适合自己的体质和病情,最好能在中医指导下进行。否则,不但对身体无益,还会引发不良后果。冬季常用的补药有人参和阿胶。
老年人血液循环功能较差,如果室温过低,手脚就很容易冻伤,而如果室温过高,室内外温差过大,又很容易感冒。老年人一定要随时注意保暖防病,衣服尽量宽暖,贴身最好要有一件皮毛背心,棉鞋要稍稍大一点,在鞋底可垫上一层厚些的毡垫,这样可预防冻疮,使四肢气血畅通。
老年人冬季锻炼以室内为主,室内的温度要恒定、适当。
立冬节气吃什么传统食物最好 忌无病滥用药补
药补的补益作用较强,对于冬令进补并非每个人都要吃补药,一些年轻力壮和体质强健的人,就不必要进补,即使身体虚弱,适宜进补的人,也应该根据体质状况,对症下药,才能起到补虚扶正,补益强身的作用。
老人吃补药有哪些注意事项
1.老年人的脾胃功能也和其他脏器一样,日渐衰退,消化、吸收功能也下降。而补药多是一些富含营养的药物或食物,若需进服,只能少量多次,不宜急补、大补。过量的补品只会增加老年人肠、胃的负担,于健康无益。
2.老年人有病时当以治病祛邪为主,先逐病牙,元气而后自服,不一定要用进补治疗。但治病攻邪不可用过分峻烈之物。
3.老年人若确需进补,必须辩证进服,要掌握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原则,分清是气虚、血虚,还是阳虚、阴虚,或者二者、三者、四者皆虚,再选用适当的药物进补。如鹿茸、红参是温补药,阴虚火旺者不宜用,否则可致口干吞燥、咽痛便秘、烦躁不安;白木耳、天门冬、女贞子、生地是滋阴的药,但阳虚痰湿重者不宜服用;当归、阿胶、熟地是养血药,对血虚者有补益作用,但服用时间过长会影响食欲,造成腹泻。
4.老年人患有感冒、急性肠胃炎等病时,均不宜进补。
5.老年人进补时,需明白补药也是药物,同时也有适应证、禁忌证,应严格掌握。除必要时服用外,老年人不宜过分依赖补品。
人之长寿,并非补药就可达到,而是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精神、营养、遗传、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因此,老年人不宜随意进补。
冬季养生注意事项 胡乱进补
很多人都觉得“保健品”有病能防病,没病能保健。但其实乱吃保健品吃出了病,吃出癌症的例子还真不少。很多人注重养生,但其实是在养病。比如他们去吃大量补药,导致脉搏又沉又紧,气血不流通,还有人吃补药吃出了癌症。
很多长寿的人基本都不会乱吃补药,平时就吃好三顿饭,从不乱吃,结果越来越好,精力越来越充沛,脑子也越来越好使。
老人吃补药有什么危害
一、忌药量过大种类过多
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代谢能力下降,肾脏的排泄也较慢,所以老年人用药剂量比青壮年人应有所减少,用药种类也不宜过多。在同一时间内用药种类越多,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也会相应增多。例如老年人治疗失眠的常用药地西泮(安定)的半衰期延长与年龄的增长呈正相关,其毒性反应率也相应增加。地西泮在20岁青年人体内的半衰期为20小时,80岁的老人约为90小时,其毒性反应也相应从1.9%升至7.1%~39%。故老年人服用地西泮应当减半。
二、忌偏听偏信
许多老年人在患病初期, 都抱有希望尽早治愈的急切心理, 跑遍各家知名医院。一旦短期内收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他们往往放弃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案,另觅他途,或者更换医院、更换药品,或者偏听偏信, 根据别人的用药经验进行治疗。有些老人甚至听信小广告的虚假宣传,赔了钱财,又延误了治疗时机。
俗话说得好,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何况目前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疾病尚无完全根治的疗法。药物治疗也需要一个过程,着急只能增加心理负担,对疾病的治疗没有好处。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不一样,医生的治疗方案也是量体裁衣,用药种类、剂量都会有所不同。盲目使用他人的治疗方案,等于拿别人合适的衣服往自己身上套,弊端太多。
偏听偏信还存在另外一种情况,有些老年患者深受疾病的困扰,往往寄希望于所谓的祖传秘方、灵丹妙药和最新科技,再加上老年人耳根软,容易成为被忽悠的对象。我国法律禁止处方药在大众媒体上做广告,而在电视报纸上进行宣传的不是保健品就是非处方药。老年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治疗药物,绝大多数都是处方药。如果碰到报纸、杂志甚至小广告上的药品宣传,在购买之前应该问一问,是正规药品吗?是处方药吗?至于“包治”“不用服药”、“××日见效”这类说法,更是不要轻信。
三、忌不遵从医嘱
不遵医嘱有两种情况:一是超量服用,二是减量服用。
前者是由于部分老年患者治病心切,擅自增加用药剂量,认为这样可以好得快一些。可是,药物的剂量加大,对肝肾的负担也就随之增大。疾病的好转需要一个过程,盲目增加药量非但无益,反而有害。另一种情况是老年人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有一定了解,担心产生依赖性或副作用,擅自减少用药剂量,甚至认为症状减轻就可以停药。
以高血压治疗为例,降压药的服用要从小剂量开始,观察降压幅度和不良反应,合并使用时要注意避免药物相互干扰,老年人的治疗目标可以至正常高值(140/90mmHg),不宜过于追求血压指标。又由于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多为长效降压药,这类药物副作用较小,但一般要吃到7天甚至4~6周才能看到效果。所以刚吃一两天效果不明显,并不能说明这种药物无效。
四、忌乱用补药
老百姓当中广泛存在着一种偏见,认为以人参为代表的滋补品再怎么吃都对身体有好处。
实际上,这类补品也应该在辨证论治的情况下使用。人参虽然可以大补元气,适合大汗、大泄、大失血或大病久病所致的元气虚极欲脱,可以补益心气,改善心悸、胸闷气短、失眠梦多、健忘等,但也不宜久服。长时间服用会引起腹泻、失眠、神经过敏、血压升高、忧郁、性欲亢奋、头痛、心悸等不良反应。
孕妇不宜多服补药
孕妇为什么不宜多服补药?有些妇女怀孕后,就多吃补药补品,希望胎儿长得快、长得好,不管是人参还是鹿茸,样样吃。其心虽可嘉,但做法实不可取,这类补药对孕妇和胎儿,实在是弊多利少。孕妇为什么不宜多服补药?有些妇女怀孕后,就多吃补药补品,希望胎儿长得快、长得好,不管是人参还是鹿茸,样样吃。其心虽可嘉,但做法实不可取,这类补药对孕妇和胎儿,实在是弊多利少。
人参虽属老少皆宜的大补元气之品,然其作用原则为“虚则补之”。如孕妇怀孕后久服或用量过大,就会气盛阴耗,阴虚则火旺,亦即气有余,便是火。人在内服100毫升3%的人参酊后,就会感到轻度不安和兴奋。如内服200毫升后,可出现中毒症状,如全身玫瑰疹、瘙痒、眩晕、头痛、体温升高和出血等。孕妇滥用人参,容易加重妊娠性呕吐、水肿和高血压等,也可促使阴道出血而致流产。胎儿对人参的耐受量也很低。曾有报道,某妇女怀孕后1个月开始常服人参,2周后出现心悸、胸闷、头痛、失眠、鼻腔出血和下肢浮肿等症状,继而出现阴道流血,待4个月后检查时,胎儿已死亡。所以孕妇不可滥用人参。
孕妇除了不可滥用人参外,因鹿茸、鹿胎胶、鹿角胶、胡桃肉等也属温补助阳之品,孕妇也不宜服用。如果病情需要,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如孕妇想服补药,也应本着产生宜凉的原则,酌情选用清补、平补之品,如太子参、北沙参、淮山药、生白术、百合、莲子、麦冬等。若孕妇脾胃功能良好,食欲正常,没有恶心、呕吐和腹泻,也可适量服用阿胶,以利养血安胎。常言道:药补不如食补。苦孕妇想进补,不如注重日常生活中饮食的搭配、多样化,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注意调养,这样做更比吃补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