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气对身体的影响 心脏血流增加一倍
生气对身体的影响 心脏血流增加一倍
研究发现,生气时心脏血流比平时增加了一倍!生气时,心脏的收缩力加强,心跳加速,大量的血液涌向心脏,心脏则需要加倍工作。这时就会出现心率不齐、心肌缺血、胸闷、心慌,甚至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塞。
生气对身体有什么危害
1. 心脏血流增加一倍
生气时心脏血流比平时增加了一倍!生气时心脏的收缩力加强,心跳加速,大量的血液涌向心脏,心脏则需要加倍工作,这时就会出现心率不齐、心肌缺血、胸闷、心慌甚至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塞。
2. 肝脏比平时大了一圈
生气后,最先伤的就是肝脏!所谓“气大伤肝”,如果经常生气,就会出现肝病、甚至是肝硬化。也有研究显示,生气时肝脏要比平时大了一圈。而在中医看来“怒伤肝”,生气导致肝气郁结、肝胆不和,很多人生完气后都会出现“两肋疼痛和肝区疼痛”。
3. 免疫系统罢工6小时
生气也会损伤免疫系统?没错,人的情绪是由大脑分泌的多巴胺控制着,作为激素,多巴胺会影响身体其他很多激素的分泌。我们生气时,大脑会命令身体分泌一种皮质激素,这种激素如果在体内积累过多,就会阻碍免疫细胞的运作,让身体抵抗力下降。所以生一次气,免疫系统罢工6小时毫不夸张。
4. 生气时肺泡不断扩张
很多人在最生气时肺部会疼,这是因为生气真的会伤肺。人在情绪冲动时,呼吸就会变得急促,甚至会出现过度换气的现象。这时肺泡就会不停扩张,没有时间收缩,所以很多人肺部会疼。这也是为什么常会有人在生气时说“肺要气炸了”。所以很多人常说的一句话“心痛得无法呼吸”,其实不是心,而是“肺痛得无法呼吸”。
5. 生气时肠胃功能紊乱
你生气时,胃也会生气!这是因为胃部血流量减少,供血量不足,胃肠蠕动困难,引发胃肠“消极怠工”。生气还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胃肠血流量降低,蠕动减速,食欲不振,引起肠胃功能紊乱、胃溃疡等。
6. 生气后乳房出现肿块
很多女人生气后乳房会出现肿块,这是由于情志内伤导致的肝郁痰凝造成的,也和生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另外,生气导致的气血瘀滞、肝脾失调,也是导致乳房肿块发生的重要原因。
7. 生气时甲状腺变甲亢
生气时会令内分泌系统紊乱,使甲状腺分泌的激素过多。甲状腺是身体中参与新陈代谢的重要器官,当你感觉到热血沸腾的时候就是甲状腺受到刺激了,久之就会引发甲亢。
8. 一生气皮肤会长色斑
当女人处在情绪的低谷时,任何药物对色斑的治疗都显得不尽如人意;而当其中一些女性的人际关系得到改善时,她们的色斑可以不治自愈。当人生气时血液大量涌向脸部,这时的血液中氧气少、毒素增多。而毒素会刺激毛囊,引起毛囊周围程度不等的深部炎症等皮肤问题。
十种长寿药,全是免费的!做好这些,轻松活过100岁! 不留气
心理和生理本是同根而生的孪生兄弟,生气不仅会带来强烈的生理变化,而且其产生的激素比任何情绪都复杂,且具有毒性。生气后心脏血流增加一倍、肝脏比平时大了一圈、免疫系统罢工6小时、肺泡不断扩张、肠胃功能紊乱、乳房出现肿块、皮肤会长色斑,危害是极其大的。
想发脾气的时候就发出来,老年人有了不顺心的事儿,既要控制情绪,也一定不要憋在心里,找到合适的途径发泄出来,才是长寿之道。
老人压抑自己的情绪而导致抑郁、引发多种疾病。而如果长期处于压抑的状态下,老年人还会出现免疫系统失调、植物神经紊乱、内分泌失调等,为很多疾病埋下隐患。
女性生气对身体的危害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也跟着越来越大,这让很多温柔如水的女性变成了一颗“炸弹”,不小心就会点燃。当今的都市女性脾气也是越来越多,生气就是家常便饭,但你是否知道生气可是会让你变丑的,它能加快衰老速度,和引起各种疾病。
色斑沉着
在生气的时候,大脑中血液便会增加毒素,从而刺激毛囊,使毛囊周围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色斑也更容易出现。
月经不调
生气和压抑不良情绪会使肝气郁结,从而出现月经不调、经期不规律、经血量少、经血颜色暗红等情况,严重的话还会导致闭经或更年期提前。
伤害乳腺
生气会导致肝气不顺、气滞血淤,大大增加患乳腺增生的几率。
甲状腺
生气会导致内分泌系统控制中枢紊乱,增加甲状腺分泌的激素,长期下去就造成了甲亢。
加速大脑衰老
生气会增加脑血管的压力,而血液中含有的毒素最多,也就更进一步地促进脑部衰老。
胃溃疡
生气会使交感神经兴奋,直接影响心脏和血管,并减少胃肠血流量,使胃肠蠕动速度减慢,从而引起胃溃疡。
心肌缺血
生气使大量的血液流向大脑,使心脏中的血液减少,从而引起心肌缺血。
损伤免疫系统
生气时大脑会让身体生成出一种从胆固醇转变成的皮质醇,这种成分如果在体内过多,那么就会影响免疫细胞的正常运转。
老年人保护心脏有三忌
忌寒冷。研究表明,当气温低于12℃时,人身周围血管收缩,心脏负荷增大,血液流速减慢、血流受阻,血瘀机会增多,引发心脏病的风险大大增加。所以老年人要注意保暖,冬季减少户外活动,忌食生冷。
忌过饱。人们用餐后流向胃肠的血液增加,心脏得到的血流相对减少;若暴饮暴食或饮食过饱,流经心脏的血液会骤然减少,引发心肌缺血或诱发心脏病的发生和加重。
忌过劳。适当的劳动和锻炼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有益于健康。过度的劳累则耗伤心气血心,影响心脏功能;超强度的劳作甚或造成休克、心梗、心衰等。
另外,还要注意情志调理,防止大喜、大悲、大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影响心脏功能,进而影响健康。
引发心肌缺血的三大主要原因
1﹑冠状动脉硬化。主动脉的硬化引起血流量的减少,增加了心脏血流的负担,易产生缺血、缺氧、缺能量,最终会影响心脏的摄血功能。心肌摄血不足,就会出现非常危险的心源性休克。
2﹑左室功能衰竭。、前负荷增加为左室功能衰竭的一项重要生理病理改变,心排出量降低,心瓣膜病、血粘度变化、心脏氧需求量增加,这些可引起左室衰竭而导致心脏供血减少。心肌本身病变也会使心脏供血减少。
3﹑血压降低。血压的降低还会损害舒张功能。收缩不良和舒张不良结合起来,易导致心室充盈压降低,引起肺充血。有效血容量不足,是由复杂的药物原因或各种原因引起的所致。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停止收缩,还引起物质代谢紊乱和心肌电活动失常。
需软化血管的原因
1、长期不运动导致需软化血管
有氧运动少,血管垃圾多。久坐导致体重增加,会让心脏负担加重,影响心脏血液循环,这些都会间接促发高血压,加重冠心病。长期不运动,血管内的垃圾就会逐渐累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其实,哪怕是走路,受腿部肌肉收缩的挤压,血管的弹力都会增强。
2、积蓄坏心情和血管没精神
精神压力可引起血管内膜收缩,加速血管老化。老生气、压力大,血管也容易变硬。实际上,不少心脑血管疾病都与情绪波动过大有关。要想有个健康的血管,保持良好心态是最简单最经济的方法。
心律不齐注意事项
1、若有心悸。胸闷及头晕的症状,有可能是心律不齐,需要给心脏科医师检查,以确定有没有心律不齐,若有,应进—步了解是否对健康及生命有影响,是否需进—步检查与治疗。
2、若使用药物控制,千万不可自行停药,减少,或增加药量,以免发生危险。
3、心律不齐可分为良性及恶性两种,所谓良性就是该心律不齐发作时,也许会令人不舒服,但不会造成生命危险。恶性的心律不齐发生时,会严重影响心脏血液输出量,造成晕厥甚至死亡,这种心律不齐就算没有症状,—旦证实有此情况,—定要治疗。
4、—旦证实有心律不齐后,需了解是否有潜伏的心脏病,或其它疾病,以便—并治疗。
5、有心律不齐的朋友,要戒烟、酒、咖啡及槟榔,不要生气,要保有乐观,宁静的心境。
保护心脏健康的几个小常识
1、注意保温研究表明,当气温低于12℃时,人身周围血管收缩,心脏负荷增大,血液流速减慢、血流受阻,血瘀机会增多,引发心脏病的风险大大增加。所以老年人要注意保暖,冷天减少户外活动,忌食生冷。
2、别吃太饱人们用餐后流向胃肠的血液增加,心脏得到的血流相对减少;若暴饮暴食或饮食过饱,流经心脏的血液会骤然减少,引发心肌缺血或诱发心脏病的发生和加重。
3、调节情绪注意情志调理,防止大喜、大悲、大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影响心脏功能,进而影响健康。
4、别太疲劳另外,适当的劳动和锻炼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有益于健康。过度的劳累则耗伤心气血心,影响心脏功能;超强度的劳作甚或造成休克、心梗、心衰等。
心脏骤停会引发什么疾病
1、低血压和休克
缺氧和二氧化化碳积聚可影响心肌功能;胸内心脏按压或心内穿刺注射药物次数过多,均影响心肌的功能,使心脏搏出量减少,以致引起低血压。心肺复苏患者的心泵功能变化,复苏早期心搏出量多数偏低,因心率增快,心输出量尚能代偿,但左心室每搏功指数及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心肌收缩功能明显下降,心脏指数减少。
2、心力衰竭
心脏复跳的时间过长,心肌长时间处于缺血缺氧状态,造成心脏的损害;在抢救中应用大量血管收缩药物,使周围血管阻力增加,相应增加心脏负担。加之心律失常、液体的输入过多、过快及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都损伤心肌,增加心脏的负担易引起急性左心衰竭。
3、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心脏骤停后心肌缺氧性损害,严重的电解质或酸碱平衡紊乱,复苏药物的影响,心室内注射时部分药物误入心肌内,过度低温等。由于以上的病理生理及生化改变直接作用于心肌,使心肌的应激性增加而引起各种心律失常。
4、呼吸功能不全
心肺复苏的抢救过程中,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咳嗽反射消失,气道分泌物不能及时清除,易引起肺不张,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内分流增加,导致低氧血症;同时痰液的吸入和胃内容物的反流,以及脱水、冬眠药物、低温与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均可导致肺部感染;故在复苏早期就可以出现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5、神经系统并发症
心脏呼吸骤停患者虽经初步复苏成功,但在神经系统方面的病残率极高。可从局灶性到弥漫性脑损害,从暂时性到永久性损害,从轻度的功能障碍到不可逆性昏迷和死亡。所以,脑复苏不但要迅速改善和纠正脑缺血的即时影响,同时更应积极防治骤停后继发性脑缺血缺氧性损害,促使脑功能得以尽快地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