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狼疮血常规哪个指标不正常 血常规包括哪些检查
红斑狼疮血常规哪个指标不正常 血常规包括哪些检查
血常规检查的项目一般包括有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及白细胞分类计数,红细胞比容(HCT)及血小板(PL)。其中白细胞分类计数又包括中性杆状核粒细胞、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
红斑狼疮定期复诊的注意事项
红斑狼疮是一种复杂的全身免疫性疾病,对患者皮肤、肾脏、心脏等多个器官均会造成伤害,疾病活动爆发可能引起急性肾衰、狼疮性脑炎等,危及生命。这种疾病目前尚不能治愈,需要患者长期用药治疗,定期复诊检查,控制疾病的发展。狼疮患者复诊时有哪些注意事项呢,带着这个问题,好大夫在线请教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的邓晓莉副教授。
邓大夫指出,红斑狼疮患者定期检查非常重要。治疗疾病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和激素,不同的患者用药种类和剂量都有差别,需要定期复诊观察效果,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另外,免疫抑制剂会造成肝肾损害,有些患者也会出现胃肠道不适等副作用,根据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医生会与患者沟通是否需要换药;如果疾病控制稳定,医生也会考虑减少药物用量。
初次找邓大夫就诊的狼疮患者,需要带齐之前所有的检查资料,如血尿常规、各项免疫学检测、肝炎结核检查等,如果各类检查是近期在三甲医院刚查过的,就不必在北医三院重复检测。就诊时大夫会关注患者的临床症状,如脱发、关节肿痛等,是否发生过自然流产、胎停也是医生很关注的内容,用于判断狼疮患者是否同时合并有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医生会根据患者描述,结合之前的检查指标对病情做出判断。
起始治疗时,患者需要两周后来复诊,观察用药方案是否有副作用;之后可以一个月复诊一次,每次需要做尿常规、血常规,检查药物是否损害肝脏、肾脏、造血系统,尿常规同时也可以监测患者是否出现狼疮性肾炎;每3-6个月,患者需要做一次免疫系统检查,如免疫7项、自身抗体检查等,监测红斑狼疮疾病的发展,如果ds-DNA抗体滴度下降,补体C3值上升都代表疾病趋于好转。但是,邓大夫同时指出,患者也不必过分纠结于免疫指标,有些时候免疫指标异常,但患者没有任何症状和脏器受累,我们也不需要特殊处理,密切关注即可。
邓大夫特意嘱咐,由于狼疮患者服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影响免疫力,就医时一定要戴口罩,预防感染;激素会造成骨质疏松,患者除了服用补钙药物之外,也应适当晒晒太阳,适量活动,促进骨质生成。有光过敏的患者,强烈日光会造成面部红斑加重,建议患者可以在清晨或傍晚时酌情出门,同时戴好帽子防止面部照射。
邓晓莉大夫目前于每周二下午及周五上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四层风湿免疫科出诊,其中周五上午是红斑狼疮专病门诊,确诊或疑似红斑狼疮疾病的患者可以在好大夫在线网站预约加号,预约时请上传红斑狼疮相关检查报告单。
贫血的血常规指标
血常规的哪项指标显示贫血?是否贫血应该看血常规中的什么指标?如何通过血常规检测指标看贫血性质?因为血常规检查是跟血液相关的,贫血是主要症状就是体内缺乏血液,那怎么从血常规检查报告中看出是不是贫血呢?贫血血常规指标有什么特点?
血常规中的红细胞、血红蛋白是诊断贫血的参考指标,成年男子的血红蛋白如低于12.5g/dl,成年女子的血红蛋白低于11.0g/dl,可以认为有贫血。其中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血红蛋白体积,分布宽度是初步分类的参考。
如果为缺铁性贫血,可补充铁剂治疗,如为巨幼细性贫血应补充叶酸、维生素B12治疗,并对原发病积极治疗。
也有专家提出其他的意见:确诊贫血类型需要骨髓检查,可以做骨髓细胞涂片以及骨髓活检检查。血常规检查虽然不能确诊贫血类型,但是可以提示某些类型的贫血,比如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低以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可以提示缺铁性贫血。
风湿患者血常规检查的特点
风湿性疾病简称风湿病,是一组以内科治疗为主的影响骨、关节及周围组织,如肌肉、滑囊、肌腱、筋膜、神经等的一组疾病,其发生多与人体免疫功能的异常密切相关,临床检查时可通过血常规、尿常规、关节液、自身抗体的检测以及影像学检查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方法协助诊断。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最基础的化验检查之一,其意义在于可以发现许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检查项目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数量等等,而风湿病患者的血常规表现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风湿病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多数为正色素性贫血,部分为低色素性贫血,白细胞总数可增高或降低,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多见于风湿热、多肌炎或皮肌炎、白塞病等情况;白细胞总数减少多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疾病。
同时,此类患者还可出现血小板增多或减少,血小板减少多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干燥综合征等疾病;血小板增多多见于多动脉炎、韦格内肉芽肿,偶尔可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
血常规检查指标
白细胞计数(WBC)高值时可能为身体部位发炎、白血病、组织坏死等;但孕妇、新生儿及激烈运动过后亦会偏高。低值时可能为病毒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及自体免疫疾病。
红细胞计数(RBC)贫血或失血时都会影响红细胞数目。高值时可能患红细胞增多症;低值时可能为贫血。
血红蛋白测定(Hb)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是运送氧气的物质,以提供体内所必须的氧。女性受月经和怀孕的影响,血红蛋白普遍比男性低,所以女性较易贫血。高值时可能为红细胞增多症,心输出量减少;低值时可能为低血色素性贫血或缺铁性贫血。一般而言,血红蛋白在10g/dl以下的男、女属严重贫血,若比正常值低1—2g/dl并无大碍。
红细胞压积(HCT)乃指红细胞在血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更能正确地了解贫血的程度。高值时可能有脱水症或红细胞增多症;低值时则可能有贫血。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代表红细胞的平均体积。高值时表示红细胞过大,见于缺乏维生素B12和叶酸的贫血、巨红细胞症、长期口腹避孕药、停经妇女及老人;低值时表示红细胞较小,见于缺铁性贫血、地中海型贫血以及慢性疾病造成的贫血。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代表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平均含量,其临床意义可参 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代表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浓度平均值,做为对血红蛋白检验值的佐证。除了遗传性球形红细胞症外,MCHC不大于 36;MCHC降低则见于缺铁性贫血和地中海型贫血。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当红细胞大小相差较大时,RDW会上升,可做为诊断贫血的参考。
血小板计数(PLT)高值时可能与红细胞增多症、慢性骨髓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脾脏切除、慢性感染症或急性感染恢复期有关。血小板值过低时可能有出血倾向、凝血情形不良的再生障碍性贫血。
人流前为什么要做血常规检查呢
人流前做血常规,是检查血液方面的问题,如身体是否有感染,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疾病的可能性。这个要根据具体的病情,结合血常规检查判断。血常规的检查意义在于,及早发现和诊断某些疾病,诊断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反应骨髓的造血功能等。下面针对为什么无痛人流前要查血常规这个问题,我们来看看专家为我们做的介绍吧。
为什么无痛人流前要查血常规?
血常规检查可以帮助患者及早地发现和诊断某些疾病,如诊断是否贫血,是否患有血液系统疾病等等,这对无痛人流手术的预后及护理有重要意义。所以,术前做血常规检查是很有必要的。
血常规中的许多项具体指标都是一些常用的敏感指标,对机体内许多病理改变都有敏感反映,其中又数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最为具有诊断参考价值,所以,许多病人在病因不明时都要做血常规检查。另外,一些已经明确诊断或治疗过程中的患者也需要经常做血常规检查,这是观察治疗效果、用药或停药、继续治疗或停止治疗、疾病复发或痊愈的常用指标。
无痛人流前做血常规检查主要看凝血功能,若凝血功能不正常的话,医生会在人流手术中采取相应的措施的,因此是个经常需要检测的观察指标,是非常有必要的。
红斑狼疮的血常规 红斑狼疮患者白细胞不正常
红斑狼疮的患者血常规检查时,往往在会检查出白细胞不正常,一般来说会出现白细胞减少的现象,小于4000/mm3。
血常规指标的作用
血常规指标的检查,也就是血常规检查,一般采用的是末梢血检查,比如手指尖、耳垂的血。采血之后经过血液细胞仪器进行分析,电脑给出报告结果。这个检查已经成为了检查病人的一个惯例,所以称之为血常规。
血常规检查主要有以下四个作用:
1、判断是否有其他细菌感染
如果乙肝患者为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应注意是否合并细菌感染。
2、判断有无脾功能亢进
重度乙肝、肝硬化患者通常存在脾功能亢进症,如果HBV感染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血小板明显降低,应考虑存在脾功能亢进症,应注意检查是否存在肝硬化。
3、判断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
目前的抗病毒药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作用,其中干扰素对骨髓的抑制作用尤为明显,因此在进行抗病毒治疗前及抗病毒治疗中,应定期检查血常规。
一般来说,当外周血白细胞总数<2.5*10的9次方/L、血小板<5*10的9次方/L时,不要选用或停用干扰素,可选用核苷(酸)类似物(如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等)进行抗病毒药物。我院目前是采用抗病毒免疫疗法结合这些药物综合使用,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4、判断是否存在再生障碍性贫血
乙肝病毒感染者如出现不明原因的全血象降低,应考虑是否存在再生障碍性贫血。
红斑狼疮血常规哪个指标不正常 红斑狼疮患者血小板不正常
红斑狼疮血常规检查时会出现血小板减少的现象,所检测的数值会小鱼<100000/m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