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炎如何鉴别诊断
慢性肝炎如何鉴别诊断
中医诊断:
(1)湿热中阻证:临床表现为胁胀脘闷,恶心厌油,纳呆,身目发黄而色泽鲜明,尿黄,口粘口苦,大便粘滞秽臭或先干后溏,口渴欲饮或饮而不多,肢体困重,倦怠乏力,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或弦滑数。
主证:①身目发黄,色泽鲜明;②苔黄腻。
次证:①恶心,厌油,纳呆;②胁胀脘闷;③尿黄。
辨证要求:具备主证①、②者,即属本证。具备主证②及次证三项中的任何两项者,即属本证。具备主证①及次证①、②者,即属本证。
(2)肝郁脾虚证;临床表现为胁肋胀满疼痛,胸闷太息,精神抑郁,性情急躁,纳食减少,口淡乏味,脘痞腹胀,午后为甚,少气懒言,四肢倦怠,面色萎黄,大便溏泄或食谷不化,每因进食生冷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而加重,舌质淡有齿痕,苔白,脉沉弦。
主证:①胁肋胀满;②腹胀便溏。
次证:①抑郁烦闷;②身倦乏力;③舌淡有齿痕。
辨证要求:具备主证①、②者,即属本证。具备主证①及次证②、③两项者,即属本证。具备主证②及次证①者,即属本证。
(3)肝肾阴虚证:临床表现为右胁隐痛,腰膝酸软,四肢拘急,筋惕肉跳,头晕目眩,耳鸣如蝉,两目干涩,口燥咽干,失眠多梦,潮热或五心烦热。形体消瘦,面色黛黑,毛发不荣,牙龈出血,鼻衄,男子遗精,女子经少或经闭、舌体瘦,舌质红、少津,有裂纹,花剥苔或少苔,或舌红无苔,脉细数无力。
主证:①头晕目涩;②腰膝酸软;③舌红少津。
次证:①五心烦热;②少寐多梦;③胁肋隐痛,遇劳加重;④脉细数。
辨证要求:具备主证①、②、③者,即属本证。
具备主证三项中的任何两项及次证四项中的任何两项者,即属本证。具备主证三项中的任何一项及次证四项中的任何三项者,即属本证。具备次证①、②、③、④者,即属本证。
(4)瘀血阻络证:临床表现为面色晦暗,或见赤缕红丝,两胁刺痛,肝脾肿大,质地较硬,蜘蛛痣,肝掌,妇女行经腹痛,经血色暗有块,舌质暗或有瘀斑,脉沉细涩。
主证:①面色晦暗或赤缕红丝;②肝脾肿大,质地较硬。
次证:①舌质暗或有瘀斑;②肝掌,蜘蛛痣;③两胁刺痛;④女子行经腹痛或经色暗红有块。
辨证要求:具备主证①、②项者,即属本证。具备主证及次证各一项者,即属本证。具备次证①、②、③项者;女子具备次证①、②、③项中的两项及第④项者,即属本证。
(5)脾肾阳虚证:临床表现为畏寒喜暖,四肢不温,精神疲倦,面色不华或晦黄,少腹腰膝冷痛,食少脘痞,腹胀便溏或晨泄,完谷不化,甚则滑泄失禁,小便不利或余沥不尽或尿频失禁,下肢或全身浮肿,甚则水膨,阴囊湿冷或阳屡,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或滑,脉沉细弱或沉迟。 、
主证:①畏寒肢冷;②神疲脉弱;
次证:①少腹腰膝冷痛:②食少便溏,甚至晨泄;③下肢浮肿;④阴囊湿冷或阳痿。
辨证要求:具备主证①、②者,即属本证。具备主证①或②及次证四项中的任何两项者,即属本证。具备次证①、②、③项;男子具备次证①、②、③项中的两项及第④者,即属本证。
特殊见症:慢性肝炎有些特殊见症,能反映脏腑“肝”的某些实质性改变。重视这些特殊见症有助于加强针对性治疗,兹举2~3则如下。
①爪甲枯裂:“肝主筋,其华在爪”,有此症者提示肝阴不足。
②咽干喜唾涎沫:本症在慢性肝炎极为常见。此为脾虚津液不能上承,故咽干,但又有湿邪中阻,故喜唾涎沫。
③胃脘振水声:60%以上的慢性肝炎有此症。即心下有留饮,属肺、脾、肾三脏俱虚,常伴有腰冷沉重、肩背酸痛。
④黄腻苔:黄腻苔在慢性肝炎很常见,不属特殊见症。但对黄腻苔的治疗则常有误,因黄腻苔主里湿热证,故一见黄腻苔则以湿热论治,用苦寒之品。肝炎是感受六 yin之邪所致,病程早期以湿热为主,由于失治、误治或身体素质等因素,致使湿邪留滞,日久化火,灼伤阴液,导致肝肾阴虚。后者又可加重肝郁,木郁克土,脾虚失运,造成水湿内停。因此慢性肝炎之湿,主要是内生。但因受累脏腑及病变程度不同、湿邪停滞部位各异,临床表现亦有区别。有的为留饮,有的寒聚成痰;有的与时令相应;也有湿困脾阳久而导致脾胃虚寒,湿久化热。湿与热结成为湿热,客观上表现为黄腻苔,但该是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是标而不是本。因此应在辨证基础上,弄清黄腻苔病因,而不宜尽用苦寒清泻之品。
西医诊断依据:
(1)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符合慢性肝炎,并有一项HBV感染标志阳性。慢性HBsAg携带者,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正常,HBsAg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这种病人,尤其是HBeAg或抗-HBe阳性者,肝活检证明90%以上有慢性肝炎病变,一旦过劳、大量饮酒或身患其它重病均可导致肝炎急性发作,临床常诊断为急性肝炎,但肝活检均为慢性肝炎。(2)慢性丙型肝炎:临床符合慢性肝炎,血清抗-HCV、血清及(或)肝内HCVRNA阳性。(3)慢性丁型肝炎:临床符合慢性肝炎,血清抗-HDVIgG持续阳性,HDVRNA持续阳性,肝内HDVRNA及(或)HDAg阳性。因HDV为缺陷病毒,依赖HBsAg才能复制,所以单独慢性丁型肝炎少见,大多为HBV-HDV重叠感染的慢性肝炎。
西医鉴别诊断:
对慢性肝炎有乙、丙、丁型肝炎病毒标志阳性者,诊断并不困难,但有两点需要鉴别。
(1)脂肪肝:由于经济条件好转,生活改善,特别是长期大量饮酒,临床上常有肝区不适、肝掌、肝脏肿大,长期单项ALT升高者,肝炎病毒标记物阴性,肝活检大多为脂肪肝。
(2)肝炎合并脂肪肝:慢性肝炎病人由于过分强调高营养,加之活动少,故常有肝炎合并脂肪肝。若慢性肝炎,身体肥胖,血脂高于正常,肝脏明显肿大,宜通过肝活检确诊。
乙型病毒性肝炎鉴别诊断
1.药物性肝炎
特点为:①既往有用药史,已知有多种药物可引起不同程度肝损害,如异烟肼、利福平可致与病毒性肝炎相似的临床表现;长期服用双醋酚丁、甲基多巴等可致慢活肝;氯丙嗪、甲基睾丸素、砷、锑剂、酮康唑等可致淤胆型肝炎;②临床症状轻,单项ALT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增高;③停药后症状逐渐好,ALT恢复正常。
2.胆石症
既往有胆绞痛史,高热寒战,右上腹痛,莫非征(Murphy征)阳性,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
3.原发性单发性肝硬化特点
①中年女性多见;②黄疸持续显著,皮肤瘙痒,常有黄色瘤,肝脾肿大明显,ALP显著升高,大多数抗线粒体抗体阳性;③肝功能损害较轻;④乙肝标志物阴性。
4.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
常有家族史,多表现有肢体粗大、震颤,肌张力增高,眼角膜边缘有棕绿色色素环(K-F环),血铜和血浆铜蓝蛋白降低,尿铜增高,而慢活肝血铜和铜蓝蛋白明显升高。
5.肝外梗阻性黄疸
如胰腺癌、总胆管癌、慢性胰腺炎等需鉴别。
慢性咽炎鉴别诊断
1.慢性扁桃体炎:
慢性扁桃体炎也可表现为咽异物感、咽痒、干燥、疼痛、刺激性干咳等不适症状,可伴有间断于咽部咯出小米粒大小伴有臭味的黄色豆渣样物。慢性扁桃体炎的患者查体可见扁桃体可有增生肥大、扁桃体表面瘢痕、凹凸不平、与周围组织粘连或扁桃体隐窝内可见栓塞物。
2.腺样体肥大
腺样体因炎症的反复刺激而发生病理性增生,引起相应的症状者。也可出现阵发性咳嗽、分泌物刺激呼吸道粘膜、气管炎等症状。可并发鼻炎、鼻窦炎、鼻塞、流鼻涕、说话带闭塞性鼻音、睡眠打鼾等。
3.咽后脓肿
急性型起病急,可有畏寒、发烧、咳嗽、吞咽困难、拒食、吸奶时啼哭和呛逆,病儿常显烦躁不安,说话含糊不清,似口中含物。呼吸困难,可有鼾声。慢性型者,多数伴有结核病的全身表现,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无咽痛;随着脓肿的增大,病人逐渐出现咽部阻塞感。
黄疸型肝炎鉴别诊断
1.起病较缓,病史不明确
在查体或验血中才发现肝功能异常。有的患者与肝炎患者或污物有密切接触史或半年内有输血、免疫接种、注射、针刺治疗史。
2.常以消化道症状就诊
近期内乏力,出现消化道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腹胀便清,肝区胀痛,肝脏有动态性肿大压痛,但无其他原因可以解释。
3.易误诊
未作肝功能等实验室检查前,因表现多样易被误诊。在未查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检测乙肝核心抗体免疫球蛋白M前。
有少数患者因乏力、头晕、失眠、健忘而误诊为神经衰弱;有的因腹胀、腹泻、消瘦被诊断为消化不良;有的因低热、疲乏在门诊以发热待查,疑为结核、风湿。
有的女性患者以月经不调、水肿一直在妇科就诊;有的男患者被诊为性功能减退,直到抽血查肝功能和做乙肝特异免疫球蛋白M检查后,进行动态观察才确诊为急性无黄疸型乙型肝炎。
缺血性肝炎的鉴别诊断
1.急性病毒性肝炎本病可通过检测患者血清肝炎标志物,如甲型、乙型、丙型、戊型乃至于丁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或抗体,或核酸分子(PCR法)来明确,但对带病毒患者发生缺血性肝炎则存在一定困难。缺血性肝炎患者氨基转移酶(ALT、AST)常于发病后48小时迅速升高,5~10日内即复常,而病毒性肝炎则变化较慢。缺血性肝炎LDH明显升高,而病毒性肝炎仅轻度升高或不升高。肝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可资鉴别。
2.急性心肌梗死本病也可出现血清酶学变化,但其典型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的动态变化不难与缺血性肝炎鉴别。必要时查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PK-MB)和LDH1有助于诊断。
肝炎的发病和哪些因素有关
一、其他病毒引起的肝炎:EB病毒和巨细胞病毒都可引起肝炎,但一般不成为病毒性肝炎。鉴别诊断应根据发病的临床特点和血清学检查结果。
二、感染中毒性肝炎:细菌、立克次体、钩端螺旋体感染都可引起肝肿大、黄疸及肝功能异常。应根据原发病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来加以鉴别。
三、药物引起的肝损害:有用过能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的历史。如为中毒性肝损害的其程度与药物剂量有关。如为变态反应性所致,多同时伴有发热、皮疹、关节痛、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变态反应表现。初次应用至出现肝损害之间有一段潜伏期,再次暴露同一药物时迅速发生。
四、急性酒精性肝炎:可根据个人史和血清学检查加以鉴别。
肝病治疗专家告诉大家在生活应做好肝病的预防,如果发现患有肝炎,需要及时的治疗,减少肝炎给患者生活上带来的不便。
慢性肝炎与肝硬化的区别
慢性肝炎其主要病理改变为肝细胞坏死后其网状纤维结构支架塌陷,形成纤维瘢痕。另一种是肝细胞再生,形成大小不等的同心性结节。慢性肝炎临床诊断要点,除病史在1年以上可资参考外,应具有下列各项条件:
1.经常或反复出现症状,一般健康情况下降,劳动能力明显减退。
2.肝肿大,质度在中等硬度以上,可有触痛,有的伴有脾肿大。增多的蜘蛛痣与肝掌,在诊断上有一定意义。
3.肝功能呈慢性损害,尤其有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例改变者。
两者在临床上的区分:
慢性肝炎包括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两类。其病因主要为乙型肝炎病毒,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及全身乏力。活动后症状可恶化,黄疸缓慢加重,有肝区痛;偶有右上腹痛。有肝脏肿大且伴压痛。转氨酶、麝浊等肝功能检查均有不同程度阳性改变。慢性非活动性肝炎:症状一般不多,活动后症状并不恶化,偶有乏力、食欲差。可偶有右上腹胀满感。肝肿大多无压痛。肝功能多属正常范围。
肝硬化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肝、脾肿大,脾大极为常见。但要排除可能引起脾肿大的疾病,如疟疾、黑热病和血吸虫病等。脾肿大在诊断中有一定意义。应用x线检查食管或胃底有无静脉曲张,对确定肝硬化的诊断极有价值。一般从病史、体征、肝功试验与慢性肝炎鉴别诊断并不困难。超声波检查可协助诊断。肝脏活检可以确诊慢性肝炎或肝硬化,但要严格掌握其适应症。
四氯化碳中毒诊断鉴别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可以诊断。
鉴别诊断
急性中毒出现昏迷时,应注意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感染疾患相鉴别,出现肝,肾损害时应与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肾内科疾患及其它中毒性,肾病相鉴别。
慢性中毒应注意与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及酒精性肝病相鉴别。
代偿期肝硬化的一些临床表现
代偿期肝硬化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少数人可无自觉症状,大多数以乏力、食欲减退出现较早,可伴有腹胀不适、恶心、上腹隐痛、轻微腹泻等。有的患者可出现呕吐、口干、口苦、恶心、厌油、暖气等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上述症状时轻时重。因劳累或伴发其他疾病而诱发,经适当休息或治疗后可缓解。体检可发现肝脏质地偏硬或脾脏肿大,B超和 CT等影像检查可提供诊断参考依据。肝功能检查轻度异常或基本正常,有的患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代偿期肝硬化长期稳定的患者,检查HBV-DNA几乎均为阴性,仍处于进展期者其附HBV-DNA为阳性。代偿期肝硬化变血Rt可打血小板减少,中性白细胞减少等现象。
代偿期肝硬化不易与慢性肝炎鉴别,尤其与慢性活动性肝炎的鉴别诊断很困难,后者多存较高的血清酶学改变,触诊肝脏质地中等,超声波有辅助鉴别诊断意义。代偿期肝硬化时,患者有肝硬化的指征,B超显示门静脉扩张或肝脏缩小,表面不光滑或呈锯齿状改变,血清检验可有AST/ALT>2,A/G<1,或有脾大、少量腹水等,但也有些静止期患者血清检验肝功能正常,一般情况尚可。肝硬化的诊断参见“活动期肝硬化”,肝硬化鉴别诊断还包括肝硬化的病因诊断,如酒精性肝硬化、淤胆型肝硬化、药物性肝硬化,心原件肝硬化等。
丙肝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本病应与中毒性肝炎、胆囊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脂肪肝、阿米巴肝病等引起的血清转氨酶或血清胆红素升高者相鉴别。淤胆型肝炎应与肝外梗阻性黄疸(如胰头癌、胆石症等)相鉴别。除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外,主要依靠HCV病毒学检查可以鉴别。
主要鉴别疾病包括:其他各型病毒性肝炎:乙型、丁型、戊型肝炎、EBV性肝炎、CMV性肝炎。鉴别诊断主要依据特异性血清学检查。
关于慢性肝炎与肝硬化区别的介绍
慢性肝炎其主要病理改变为肝细胞坏死后其网状纤维结构支架塌陷,形成纤维瘢痕。另一种是肝细胞再生,形成大小不等的同心性结节。
慢性肝炎临床诊断要点,除病史在1年上下可资参考外,应具有下列各项条件:
①经常或反复出现症状,一般健康情况下降,劳动能力明显减退。
②肝肿大,质度在中等硬度以上,可有触痛,有的伴有脾肿大。增多的蜘蛛痣与肝掌,在诊断上有一定意义。
③肝功能呈慢性损害,尤其有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例改变者。
临床上可分为:
①慢性活动性肝炎: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腹胀、腹泻)及全身乏力。活动后症状可恶化,黄疸缓慢加重,有肝区痛,偶有右上腹痛。有肝脏肿大且伴压痛。转氨酶、麝浊等肝功能检查均有不同程度阳性改变。
②慢性非活动性肝炎:症状一般不多,活动后症状并不恶化,偶有乏力、食欲差,可偶有右上腹胀满感,肝肿大多无压痛,肝功能多属正常范围。
肝硬化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肝、脾肿大,脾大极为常见。但要排除可能引起脾肿大的疾病,如疟疾、黑热病和血吸虫病等。脾肿大在诊断中有一定意义。应用x线检查食管或胃底有无静脉曲张,对确定肝硬化的诊断极有价值。一般从病史、体征、肝功试验与慢性肝炎鉴别诊断并不困难,四溴酞酚磺酸钠(bsp)试验极有帮助,超声波检查可协助诊断,肝脏活检可以确诊慢性肝炎或肝硬化,但要严格掌握其适应症。
老年人肝硬化如何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主要与引起肝脾肿大的疾病及腹水的疾病相鉴别。
1.肝脾肿大的疾病
(1)慢性肝炎:慢性肝炎与早期肝硬化常为移行的过程,无明显界限,故可在同一病人并存。若血清中反映肝纤维化的指标明显升高,超声波检查有门脉高压,直肠门静脉核素闪烁显像测定心/肝显像比值及肝活组织检查发现假小叶,有助于诊断肝硬化。
(2)原发性肝癌:肝硬化患者常可并发肝癌,某些肝细胞再生结节在影像学上不易与肝癌鉴别,若AFP定量>200µg/L持续8 周,>500µg/L持续4周以上;B超或CT或MRI发现有占位性病变,在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作病理学检查等皆有助于诊断肝癌。
2.与引起腹水疾病的鉴别诊断 肝硬化为漏出性腹水,但可并发感染(自发性腹膜炎或结核性腹膜炎),此时腹水有漏出性及渗出性两种成分,不同病人或不同病期两者比例不尽相同,若漏出成分明显多于渗出成分,则腹水检查偏于漏出性改变,因此使诊断发生困难。表1列出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点。肝硬化亦可并发癌性腹膜炎,其鉴别要点见表2。表中数值可因不同检测方法而不同,故仅为参考值。
慢性肝炎与肝硬化有何区别
慢性肝炎其主要病理改变为肝细胞坏死后其网状纤维结构支架塌陷,形成纤维瘢痕。另一种是肝细胞再生,形成大小不等的同心性结节。
慢性肝炎临床上可分为:
①慢性活动性肝炎: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腹胀、腹泻)及全身乏力。活动后症状可恶化,黄疸缓慢加重,有肝区痛,偶有右上腹痛。有肝脏肿大且伴压痛。转氨酶、麝浊等肝功能检查均有不同程度阳性改变。
②慢性非活动性肝炎:症状一般不多,活动后症状并不恶化,偶有乏力、食欲差,可偶有右上腹胀满感,肝肿大多无压痛,肝功能多属正常范围。
肝硬化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肝、脾肿大,脾大极为常见。但要排除可能引起脾肿大的疾病,如疟疾、黑热病和血吸虫病等。脾肿大在诊断中有一定意义。应用X线检查食管或胃底有无静脉曲张,对确定肝硬化的诊断极有价值。一般从病史、体征、肝功试验与慢性肝炎鉴别诊断并不困难,四溴酞酚磺酸钠(BSP)试验极有帮助,超声波检查可协助诊断,肝脏活检可以确诊慢性肝炎或肝硬化,但要严格掌握其适应症。
以上就是关于慢性肝炎与肝硬化有何区别的介绍,知道了慢性肝炎与肝硬化区别,相信您可以更好的区分慢性肝炎与肝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