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厌食症是心理疾病吗

厌食症是心理疾病吗

是一种精神疾病,但是和身体也是有关系的,不只是心里身体也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得了厌食症如果不及时干预治疗的话,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对于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都会产生影响,同时由于患者厌食,导致身体的各种机能下降,容易受到外界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

厌食症能自愈吗 厌食症能治好吗

厌食症是可以治好的。

厌食症主要是由于心理障碍导致的进食异常。可以通过食疗和药疗相结合来调理身体状况,同时通过心理咨询与治疗来克服心理障碍,能够有效的治疗厌食症。

饿久了会得厌食症吗

饿久了不会得厌食症。

厌食症是一种心理障碍,表现为厌食,患者多为过于关注自己的身材,而导致的生理障碍。如果是只单纯的饿一段时间的话,是不会产生心理障碍的,也就不会得厌食症。

厌食症的症状有哪些

一、厌食症的典型症状:

1、起病隐匿

厌食症的起病隐匿,以致家里人不易发现,最初患者仅是偶尔几次的不进食,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规律性的节食,以致出现进食后引吐,参加剧烈运动,吃减肥药、喝减肥茶,参加各种与减肥有关的活动,如学习班等,交流减肥经验,心得,体会,最后发展成条件反射,一听到吃饭就恶心、呕吐,总说自己不饿,体重明显减轻,营养缺乏。出现头晕、头昏、眼花低血糖等反应,稍活动就出汗。

2、体重减轻

厌食症的主要表现往往是围统体重减轻而进行的。患者由于长期刻意挖制食欲不敢吃饱,消化液分泌减少,引起食量进一步减少。患者在发病早期,仅有体重减轻的现象,仍能正常工作学习,同时,由于刻意增加活动量、继续减肥、继续节食、体重持续下降。

3、内分泌功能障碍

由于营养不良以及内分泌功能障碍,少年女性常因月经初潮迟迟不来,来了月经的会出现闭经、乳房不发育,或停止发育或发育迟缓,男性少年儿童第二性征不明显,生长停滞。

二、少女厌食症的症状:

厌食症会危害少女的身体健康,甚至出现合并症,如电解质不平衡、贫血、无月经、苍白虚弱、便秘、低血压、心率过慢,甚至骨质疏松等等。严重的会出现皮肤干燥、盆腔炎、内分泌紊乱、闭经,甚至情绪上的低落,有的还会出现自杀倾向。另外,厌食症影响青少年性的成熟发育,对日后病人的性心理会造成不良影响。

少女厌食,可能是一种“自我强迫”的心理疾病。一些少女虽然体态标准,也会对自己的体形有诸多不满,并以完全拒绝食物来减肥,这是严重自我强迫的心理疾病。厌食症的治疗包括心理治疗和躯体治疗,即服用药物和家人辅助治疗。但厌食症难以治疗的原因主要是患者一般拒绝治疗,而且治疗时间较长,效果也不明显。所以,一定要注意合理饮食,警惕孩子患上厌食症。

成人抑郁症可能起因于儿时多动症

多动症是一种儿童常见的行为问题,其主要症状是注意力障碍和活动过度,可伴有行为冲动和学习困难等。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患多动症的女孩长大后要比其他女孩更容易患抑郁症等心理疾病。这一结果与过去他们开展的针对患多动症男孩的研究结果相似。

研究人员目前尚不明白为何多动症会引起某些心理疾病,也不清楚这些心理疾病是否可以通过对多动症的治疗在儿童长大后予以避免。

美国马萨诸塞综合医院的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美国精神病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对187名6岁至18岁的女孩进行了长达11年的跟踪研究,其中96人是多动症患者,91人不是。在研究开始、中期和结束时的三个不同阶段,研究人员通过问询的方式,分别对被调查者进行了三次心理健康状况测试。

结果显示,在患多动症的女孩中,超过四分之三的人会患抑郁症、焦虑症、厌食症或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将近三分之二的人会出现吸毒或酗酒的问题。与之相比,没有患多动症的女孩中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人会出现上述问题。

厌食症可以治好吗

厌食症可以治好。

厌食症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对自己体重的过分关注,扭曲的认识,以及异常的进食行为。通过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以上症状,厌食症是可以治好的。

治疗厌食症的五种偏方

厌食症是我们的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心理疾病。那么对于这样的疾病生活中的常规治疗方法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下吧。

偏方1

蚕豆500克,红糖适量。将蚕豆用水浸泡后,去壳晒干,磨粉(或磨浆过滤后,晒干),即成。每服30--60克,加红糖适量,冲入热水调匀食。

本方适用于脾胃不健,消化不良,饮食不下等所致的厌食症。

偏方2

菜籽9克,面粉适量。将韭菜籽研末,调入面粉和匀,制成饼,蒸熟,日分3次服用,连服3--5日。

本方适用于小儿食欲不振兼见自汗、面白、肌肤不平等症。

偏方3

鲜麦冬500克,白蜜适量。将鲜麦冬捣汁,人白蜜,隔水加热至饴糖状。每眼2--3七匙,用温酒或白开水化服。

本方适用于小儿固体虚所致之厌食。

偏方4

炒扁豆、党参、玉竹、山栀、乌梅各等分,白糖适量。各药加水同煮,至豆熟时取汁,加白糖饮服。

本方适用于因脾胃虚弱所致的厌食症。

偏方5

鲜石斛12克,玉竹9克,北沙参15克,麦冬12克,山药10克,甘蔗汁250克。前5水煎取汁,合甘蔗汁搅匀,代茶饮。

中医从饮食教会您如何治疗厌食症

厌食症是一种很可怕的疾病,引起厌食症的原因有很多种,近几年最流行的便是由于过度减肥引起的厌食症了。这种其实也算一种心理疾病,带来的危害极大。患者拒绝进食,极其容易引起营养不良,身体日渐衰弱,所以一旦发现及时治疗至关重要。这里中医交给大家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来治疗厌食症。

治疗厌食症必须分型论治,治疗方法及参考药方以下:

(1):食滞型

由于长期饮食不节,导致食无滋味。应采用消食导滞方法。

玉竹15 山楂12 鸡内金12 麦芽12 神曲12 白术15 陈皮6 黄芪24 党参18

云苓15 淮山15 白芍10 金银花10 薏苡仁10

(2):湿困于脾型

由于脾失健运,导致湿困体内,有胸闷、呕吐症状。应采用健脾燥湿方法。

广藿香10 木香10 葛根12 苍术10 佩兰10 泽泻12 白芍10 白术15

党参18 神曲12 肉豆蔻10 薏苡仁15 川朴10 陈皮6

(3):脾胃阴虚型

由于大量进食辛辣火燥食品导致伤阴,引起口干咽干,干渴无比,形体消瘦,烦躁不安。应采用养阴养胃方法。

北沙参12 麦冬10 玉竹12 鸡内金12 山楂12 黄芪24

党参18 白芍12 陈皮6 淮山18 金银花12 生地10 白术15 砂仁9 云苓15

厌食症害人害己,一旦发现需要立即就医治疗,耽误下去往往会引发严重的后果。上文的方子仅供患者治病参考,具体治疗建议还是要和中医商榷后再实施。

厌食症想吃东西吗 厌食症患者不吃东西后果严重吗

后果非常严重。

厌食症是死亡率最高的一种心理疾病,死亡率可高达20%。长期不进食,会导致身体严重营养不良,器官衰竭。有许多患者还处于生长发育期,厌食症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厌食症不想吃东西吗

厌食症患者一般缺乏食欲,但是也有想吃东西的时候。

厌食症是一种对食物感到厌恶的心理疾病,绝大多数时候他们都缺乏食欲,在饥饿严重或看到适合他们口味的食物时有些患者会出现想吃东西的情况,但一般食欲都不是很好,进食量很有限,另外,厌食症并不是不吃东西,只是进食量过小,难以维持身体正常需求也属于厌食症范涛。

厌食的生理依据

除对自身要求苛刻、沉迷于节食减肥等心理因素外,人体大脑神经回路异常是导致厌食症的重要生理原因。

加州大学研究人员的大脑镜像实验显示,厌食症患者大脑中某部分神经回路不平衡,导致面对食物时,患者一方面饱受饥饿感的煎熬,一方面又因为觉得可能发胖而不敢进餐。这为治疗厌食症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人员表示,厌食症是一种慢性心理障碍性疾病,人们在孩提时期养成的性格,如天生追求完美、焦虑易躁等都会诱发厌食症,青春期的荷尔蒙功能紊乱、家庭及社会压力也会使人们患上厌食症。

合理饮食可以有效的预防厌食症

厌食症是非常严重的一种心理疾病,此疾病对患者的健康伤害极大,对厌食症患者的日常生活也带来极大的影响,为了避免各位厌食症的困扰,建议各位做好预防厌食症的工作,建议各位每天按时吃饭,吃饭时要保持愉悦的心情,这样可以有效的预防厌食症。

提高烹调水平,变换花色品种,辅以恰当的评价。幼儿对色、香、味俱佳的新品种饭菜十分敏感,初次接触某种食物时,成人的正确评价可起到“向导”作用。如成人说“这种菜吃了能长高”,“这种菜吃了有劲”,孩子会乐于接受的就会厌食症。

当幼儿不愿吃某种食物或不愿进餐时,不要消极打骂,可以让其暂时离开餐桌,饭后再慢慢讲道理。这样可满足幼儿希望成人尊重的心理,从而使孩子能顺利进餐。

厌食症患者顺其自然,不强迫孩子。在孩子食欲不振时少吃一顿并无多大妨碍,反而可借此让已疲劳的消化腺有一个休整机会。对儿童消化功能恢复有益。多数孩子饿了自然会产生食欲,自然会吃。有些父母担心孩子营养不良,强迫孩子多吃,并严厉训斥、非吃不可,这对孩子的机体和个性都是一种可怕的压制,使孩子认为进食是极不愉快的事,逐渐形成顽固性厌食。

厌食症患者就餐环境要舒适、清洁优美、空气新鲜,餐室、餐桌要洁净,餐具要卫生。有人做试验,红色的餐具可促进幼儿消化液的分泌。厌食症假冒者就餐时可以听点轻音乐,但不可边吃边看电视。

厌食症患者餐前气氛应轻松、愉快、积极,准备饭菜时,可与孩子一起去市场买菜,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劳动,如剥豆子、摘菜等。还可以让孩子自己摆放小碗、小汤匙,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做家务,使孩子觉得自己做的饭菜更有味道,提高进餐的积极性。

父母情绪平静、和气,进餐时对孩子不要过分迁就,否则会加重其消极心理,对偏食、挑食起助长作用。平时,遇到不顺心的事,不可采取训斥、恐吓、惩罚等强制性手段,否则会使孩子产生畏惧逆反心理,甚至拒绝吃饭造成厌食症。

以上就是预防厌食症的具体方法,相信大家已经有所了解,只要各位厌食症患者积极接受治疗,坚持治疗,那么治疗厌食症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相关推荐

什么交替性暴食厌食症

暴食厌食症一种对身体健康危害极大的饮食功能失调。此症的患者仅仅接受药物治疗不够的,还要接受心理治疗。循环性的自发拒食以及暴饮-呕吐(猛进猛出)会产生严重的生理影响。厌食症的症状几乎没有吃任何东西,不需要催吐;暴食症的特色会吃大量的东西,同时又有催吐、清泻的情形,也会很焦虑,容易有亲子冲突。 暴食厌食症一种对身体健康危害极大的饮食功能失调。此症的患者仅仅接受药物治疗不够的,还要接受心理治疗。循环性的自发拒食以及暴饮-呕吐(猛进猛出),交替性暴食厌食症会产生严重的生理影响。 暴食厌食症-猛进猛出对

认识厌食症

1、分清厌食症种类 Q:通常会听到“神经性厌食”、“季节性厌食”这些词,请问厌食症怎么分类的?每个类型的厌食症具有什么样的症状? A:厌食症通常分为小儿厌食症、青春期厌食症和神经性厌食症三大类(1)小儿厌食症:通常指的3-6岁的宝宝,较长期食欲减退或食欲缺乏的症状。它对于小儿来说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而一种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呕吐、腹泻、便秘、腹胀以及腹痛等。(2)青春期厌食症:多为青春期少女由于怕胖而严格控制进食,本来就不很胖的身体往往因为过分限制饮食而迅速消瘦,久而久之就会表现为拒食、厌食

抑郁症心理疾病精神疾病

心理疾病.偏执型可能.建议去看心理医生.祝你早日康复.

厌食症什么都不吃吗

厌食症患者基本什么都不吃。 厌食症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小儿厌食症,青春期厌食症,神经性厌食症,三者有一定的关系。而三种厌食症的典型表现都有严重的障碍,不愿吃东西,或者一旦吃东西就想恶心,想吐。厌食症什么都不吃。

小儿厌食症的表现

小儿厌食症又称消化功能紊乱,在宝宝3-6岁时很常见,小儿厌食症指宝宝长期食欲减退或食欲缺乏为主的症状。小儿厌食症并非一种疾病,只一种症状表现。患了厌食症的宝宝常常呕吐、食欲不振、腹泻、便秘、腹胀、腹痛和便血等。 这些症状不仅反映消化道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且常出现在其他系统的疾病时,尤其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精神障碍及多种感染性疾病时。因此必须详细询问有关病史,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其原发疾病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其实,大多数的小儿厌食症由于疾病引起的,而由于长时间的不良饮食习惯和不合意饮食制

厌食症能自己好吗 厌食症能自愈吗

厌食症比较难以自愈的。 我们已经知道,引起厌食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存在心理障碍。如果不通过专业的心理干预的话,单凭自己解决这个心理障碍比较困难的,患者很难改变自己的固有行为模式。其次,厌食症患者的身体改善也一个长期的过程。即使厌食的症状有所改善,但身体状况仍旧瘦骨嶙峋的,需要外界的帮助。

人为什么会得厌食症

厌食症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病,多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导致人们的身体消瘦、抵抗力低下等,那么,人们为什么会有厌食症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下人们为什么会有厌食症? 厌食症由于怕胖、心情低落而过分节食、拒食,造成体重下降、营养不良甚至拒绝维持最低体重的一种心理障碍性疾病。约95%为女性,常在青少年时期就有类似的性格倾向。主要包括:小儿厌食症、青春期厌食症以及神经性厌食症厌食症患者多有治疗上的困难,所以约有10%-20%的人早亡。原因多为营养不良引起的并发症和精神抑郁而引发的自杀行为。 人们为什么会有厌食症

神经性厌食症不能吃什么

1、神经性厌食症的饮食注意事项 多吃一些含有微量元素锌的食物,因为这种类别的食物能够刺激人的味觉诱发食欲。当然能够补锌的食物有很多,比如说牛肉、鱼肉、脱脂奶粉、芝麻等。 其实在各种食物当中牡蛎含有锌元素最高的食物,所以有厌食症这种毛病的朋友不妨多吃一点牡蛎。当然很多厌食症的人根本就对食物抱有拒绝或者排斥态度,这样的人想要从饮食上面解决问题比较困难的,还需要从心理方面入手。 2、神经性厌食症的其他注意事项 2.1、作息规律 睡眠时间充足会使孩子精力旺盛以及食欲感就强,而睡眠不足就会无精打采,孩子就不会

婴儿厌食易混淆的症状

夏季厌食症指孩子食欲不振、胃口不开,就连平时喜欢吃的正常饭菜都不想吃,而孩子的全身脏器并没有异常的病变。引起厌食的常见原因主要包括精神心理因素和不良的饮食习惯、厌食与营养素的缺乏有关.如维生素B1缺乏时肠蠕动减少,食欲就会降低。 神经性厌食症:又称精神性厌食症,简称为厌食症,它一种患者自己有意造成的体重明显下降至正常生理标准体重以下,并极力维持这种状态的一种心理生理障碍。 交替性暴食厌食:暴食厌食症一种对身体健康危害极大的饮食功能失调。此症的患者仅仅接受药物治疗不够的,还要接受心理治疗。循环性的

恐高

恐高症病,恐高不病 首先,我们要知道,恐高症一种心理疾病而不生理疾病,虽然一般通过生理症状表现出来。如果心理疾病,必须要满足几个条件:反复出现、因此感到痛苦困扰、影响正常工作或生活状态。 其次,恐高不一种病,而一种天生的适应性表现。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站在高出都会出现恐高情绪,只不过有的人轻微有的人严重,有的人适应性强有的人适应性弱。或者说,之所以你不恐高,只可能高度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