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口腔状况多当妈的都要懂
宝宝口腔状况多当妈的都要懂
一、复发性口腔溃疡
1、样貌特征
好发于舌、唇、颊黏膜,可以只发生一个,也可以同时出现多个。溃疡表面为圆形小凹陷,有一层淡黄色的伪膜,周边充血发红。
2、哪里来的
这不是感染了什么病原体,而是与宝宝自身的免疫功能有关,且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如果父母一方或双方有复发性口腔溃疡,宝宝患病的几率比较高。另外,偏食、消化不良、发烧、睡眠不足、过度劳累、压力大等因素都会诱发溃疡反复发作。
3、宝宝有什么感觉
溃疡面有比较剧烈的烧灼痛,在进食碰触或刺激时更明显,让宝宝不敢进食,虽然看起来很饿,但一吃东西就哭闹。
4、应对方法
一般1~2周可以自行愈合,溃疡局部可使用冰硼散、锡类散等缓解疼痛,促进口腔黏膜修复。生活调理也很重要,做到膳食均衡、清淡饮食、保持良好作息习惯、放松心情、注意口腔卫生等,这也是防止病情反复发作的有效方法。
二、创伤性溃疡
1、样貌特征
与复发性口腔溃疡差不多,最常发生在颊黏膜或舌头上。
2、哪里来的
由于吃饭时不小心被牙齿咬伤形成的居多,也可因为某些尖利的物体刺伤口腔黏膜所致,如被鱼刺扎伤,通常是单个的溃疡。
3、宝宝有什么感觉
进食会疼痛,所以宝宝不愿吃东西。
4、应对方法
局部用药与复发性口腔溃疡相同,愈合的速度较快。妈妈要注意控制宝宝吃饭的速度,不要狼吞虎咽,以防再被咬伤;吃鱼时要将鱼刺择干净再喂给宝宝;不要让宝宝含着棒棒糖、筷子等玩耍,防止口腔黏膜被刺伤。
三、马牙
1、样貌特征
长在牙龈边缘或上腭,像米粒大小的黄白色小球球,有些像刚刚萌出的乳牙,数目不一。
2、哪里来的
这不是乳牙,而是胚胎发育过程中残留的上皮细胞聚集和角化形成的“上皮珠”,属于新生宝宝正常的生理现象。
3、宝宝有什么感觉
一般没有不舒服,有的宝宝因为马牙比较多,可能局部有发痒、发胀的感觉,吃奶时爱咬妈妈的乳头。
4、应对方法
不需要治疗,大多数马牙会在1个月内自行脱落。妈妈一定不要用针挑或用布擦马牙,否则会损伤宝宝的口腔黏膜,容易引起感染。
宝宝吃奶时间长正常吗
1,吃奶的姿势不正确或者是周围环境太吵,使得宝宝不能很好的吃奶。
2,因为哺乳妈妈的奶水不够,造成宝宝吃不饱。想要证明是否是因为这点引起的很简单,只要观察宝宝的大便就能明白了,吃不饱的宝宝大便少。
3,宝宝口腔或着是鼻腔的原因导致。
当然宝宝吃奶的时间长也可能是另外别的原因导致的,当宝宝出现吃奶时间长的情况,请先对照一下宝宝是属于哪种情况,并及时进行相对应的处理,如果你们实在是不懂的话,那么可以咨询下相关人士。
口腔护理误区夺走宝宝健康
1
宝宝“口臭有因”,妈妈必看“Q&A”!
很多宝宝容易有口臭,而且在早上和晚上臭味更重。当宝宝出现口臭时,妈妈先别担心,及时找出宝宝口臭的问题所在,对症下药即可改善。妈妈不妨先从以下几个常见诱因查起:
1 Q1:宝宝口内有食物残渣?
A:食物碎屑如果残留在宝宝口腔中,会被口腔内的微生物分解为蛋白质、肽和氨基酸,并产生有刺激气味的含硫气体,这种挥发性硫化物是导致口臭的重要原因,因此妈妈在睡前要先清洁宝宝的口腔。
2 Q2:宝宝出现消化不良?
A:由消化不良导致的口臭被称为“积食型口臭”,一般是由于宝宝胃里的食物难以消化导致的。含脂肪较多的肉类与含蛋白质较多的乳类食物都比较难消化,妈妈在喂食前要保证食物煮烂、易消化。
2 Q3:宝宝患有口腔炎症?
A:口腔炎症导致的口臭对宝宝危害最大,而且鼻炎、鼻窦炎,龋齿、牙龈炎,以及气管炎、肺炎、肺脓疡、支气管扩张等都会导致宝宝口臭,如果妈妈认为宝宝患有身体炎症,要及时带宝宝看医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和药物调理。
4 Q4:宝宝出现口腔溃疡?
A:口腔溃疡引起的口臭容易被察觉,妈妈只需检查宝宝的口腔内是否出现红肿、白色溃疡等症状,口腔溃疡一般在一周内可以自行好转,不需要带宝宝看医生,但在宝宝的饮食方面就应避免吃酸、辣及太咸的食物,可适量食用水果,如苹果、梨等,做到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5 Q5:宝宝口腔干燥缺水?
A:如果宝宝的口腔干燥,唾液分泌量减少,口腔自洁功能就会降低,口腔内的挥发性物质则随之增多,产生臭味。妈妈不妨让宝宝多喝温开水,以保持口腔湿润,促进新陈代谢,减少口臭的产生。
2
需警惕!宝宝“积食型口臭”最爱找上门!
与成年人相比,宝宝的消化器官发育还不完善,消化液分泌也不充足,一旦饮食不当,就容易损伤肠胃,导致肠胃蠕动减少,对食物的消化能力大大降低。当食物积滞于宝宝的胃脘,往往先发生口臭,也就是“积食型口臭”。“积食型口臭”多发于6岁以下的宝宝,因此,妈妈应尤其注意宝宝的饮食与喂养方式,呵护好宝宝的肠胃。
1 规律饮食:
这是避免出现胃部积食的重要方法,妈妈除了给宝宝选择易消化吸收的食物,每次喂食要控制摄入量,以七分饱为最佳状态;
2 正确用药:
当宝宝出现积食型口臭时,妈妈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助消化及收敛药物,如胃蛋白酶、多酶片、乳酶生等,口臭严重的宝宝还可用抗生素治疗。
3 餐具消毒:
宝宝所用的食具、奶具等要经常清洁消毒,减少致病菌的感染,防止胃肠和口腔等疾病的发生。
4 清洁口腔:
1岁以下的宝宝在哺乳后、入睡前应用纱布蘸温水清洁口腔,1-2岁宝宝可用淡盐水漱口或用手指牙刷,2岁以上的宝宝可在妈妈的帮助下学会自己刷牙。
3
五个常见口腔护理误区夺走宝宝健康!
宝宝口臭与口腔护理不当密切相关,妈妈错误的护理方式既容易导致宝宝产生口臭,也会让口臭症状加剧。日常生活中,很多妈妈易犯的口腔护理误区有哪些?各位妈妈看看你中招没!
误区1:宝宝进食后喝点水就行了?!
喝水虽是宝宝清理口腔的有效方式,但还远远不够。尚未萌牙的宝宝除了喝水还需借助纱布、棉签等外力清洁口腔,宝宝萌芽后就更应通过刷牙来扫除齿缝的食物残余,此外,宝宝的舌头也应适当揉捏,防止滋生细菌。
误区2:宝宝用餐时间长一点有助消化?!
产生口臭与食物接触牙齿的时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因此,妈妈要控制宝宝的用餐时间,并且养成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用餐的习惯,以确保口腔健康,从而预防口臭。
误区3:宝宝口臭只是护理不当并非生病?!
偶尔口臭可以认为是护理不当所引起,但妈妈可以通过宝宝口中的具体气味判断是否生病,比如,腐败性臭味与口腔炎症有关,臭鸡蛋味与肝脏功能受损有关,烂苹果味则与糖尿病有关,有这些疾病都应带宝宝到医院就诊。
误区4:带宝宝到牙科照X光线对身体有害?!
定期到医院牙科检查口腔状况是宝宝口腔护理的重要一环,但很多妈妈认为,以牙科专用X光线检查口腔会让宝宝受到辐射伤害,实际上,牙科专用X光线器械产生放的射线极其有限,不会对宝宝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误区5:宝宝口臭给TA吃口香糖?!
口香糖是成人的“口腔清新剂”,对宝宝却并不适用,而且口香糖治标不治本,最多只能达到15分钟的清新效果,更危险的是,含口香糖容易造成宝宝的误吞。
4
预防宝宝口臭,妈妈还需要做好这4件事!
宝宝口臭不但影响身体健康,也给妈妈的护理工作带来不便。要让宝宝远离“小臭嘴”,最关键还是在长期护理过程中做好预防。下面几个方法对于预防宝宝口臭非常有效:
1、 重视口腔健康“从娃娃抓起”
培养宝宝从小重视口腔卫生的习惯,做到饭后漱口、早晚刷牙,尤其是吃完肉类、乳制品等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后要清洁口腔。
2、室内放个加湿器
加湿器可以增加室内湿度,避免宝宝在室内活动时口腔过分干燥,产生口臭,这个方法尤其在天气干燥的冬季非常实用。此外,室内栽培绿萝、万年青等绿色盆栽植物也是保持湿度的好办法。
3、 睡前禁止吃甜食
睡前吃过多甜食,尤其是黏性较大的糖果,容易导致细菌在口腔内大量集聚,产生口臭。所以宝宝睡前最好不要吃甜食,即便是母乳喂养的宝宝,在吃奶后也应适当清洁口腔。
4、 喝“无糖酸奶”也很管用
酸奶中的“细菌”可以抑制口腔中导致口臭的“腐烂菌”活动,使舌苔数量减少,从而让口腔臭味减轻。所以,对于6个月以上的宝宝,妈妈可以适当给TA喝点不加糖的天然酸奶,既补充营养,又促进口腔健康。
让宝宝长出一口整齐、健康的牙齿是每个妈妈的心愿,但现实生活中,很多宝宝的牙齿不是出现龋齿化,就是长成难看的“地包天”,这种牙齿畸形的情况最好在6岁前得到矫正。
宝宝吃手也有好处
根据相关调查发现,喜欢吃手指的孩子患口吃的概率会比从小不喜欢吃手指的孩子低得多。这个结论曾经让很多爸爸妈妈们难以理解,难道宝宝们吃手指还是一个好习惯?就如同我们之前所说,孩子吃手指的过程其实是在给口腔一个接受食物吞咽的过程,孩子在吮吸手指的同时其实正是在促进口腔的肌肉运动,孩子吃奶,吃手及各种辅食的过程中,孩子的口腔会逐渐习惯于吞咽,咀嚼等动作的重复,以此给大脑传输大量的感觉信息,长此下去对于培养孩子口腔感觉有着一定的帮助。口腔感觉比较好的孩子也不容易发生偏食,因为他们对于食物的接纳度更好,懂得食物需要充分咬碎才能够吞咽,吃鱼需要吐鱼刺等。
当然,吃手指并不是一个好习惯,因为孩子好动,他们通过肢体语言来感受这个世界的神奇之处,小手上经常沾染了许多的灰尘以及细菌,吃手指的习惯确实需要改正过来,但是爸爸妈妈们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来锻炼宝宝的口腔感觉细化和高级化。
在孩子能够逐渐接受辅食之后,可以给宝宝们适当的增添些粗粮,因为大多数孩子吃的都很精细,都不需要过多的咀嚼就可以吞咽或者他们的饭菜都是爸爸妈妈精挑细选的,这反而限制了他们的牙齿的灵敏度,许多孩子出牙慢就是因为口腔缺少刺激,使得乳牙迟迟不出,因此在给宝宝安排的饮食上可以适当的粗糙一些。
总结:宝宝们的口腔发育需要更多的良性刺激,给宝宝安排的食物可以多样化,但不要过于追求精细化,有的时候吃些需要颇费些气力的珍馐也是很不错的,粗粮对于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宝宝的饮食中也可以酌情添加。
宝宝不宜吃的水果 芒果
芒果是热性水果,容易上火,而且是一种容易引起过敏的水果,给过小的宝宝吃芒果,如果没有及时清洗宝宝口腔和触碰过芒果的皮肤,就会很容易受到刺激引起过敏,若处理不及时,还会出现水泡和糜烂。
因此,妈妈要少给宝宝吃芒果,在吃的时候尽量不要让宝宝的皮肤直接接触芒果,可以将芒果切成小块直接送到宝宝口中。吃完芒果之后,要及时给宝宝漱口和洗脸。
家长如何护理患鹅口疮的儿童
涂抹药物
宝宝出现了鹅口疮时,新妈妈可用2%苏打水清洗乳宝宝患处,再用制霉菌素的甘油涂口;每日需要坚持3~5次,一般轻症乳宝宝涂药2~3次就可以治愈。
清洗乳房
鹅口疮主要通过霉菌传播,新妈妈在喂奶前应用温开水洗乳头,保持乳头卫生。如为人工喂养,要注意奶瓶,奶嘴的消毒。
口腔清洁
注意宝宝口腔卫生,喂奶后,新妈妈可以给宝宝喂些温开水以清洁宝宝口腔,使霉菌不易生长和繁殖。但不要用棉芊或纱布用力去擦宝宝稚嫩的口腔粘膜。
喂奶时间控制
宝宝患鹅口疮时,新妈妈要控制自己的喂奶时间,每次喂食时间都不要超过20分钟,同时避免使用安抚奶嘴。
正确刷牙有助预防癌症
研究人员在《癌症预防研究》杂志的研究报告中指出,2009-2010年全国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NHANES)对年龄在30-69岁之间的3439名调查对象进行了口腔卫生以及口腔中是否存在37型人乳头状瘤病毒的调查,并获得了可用的数据。
德克萨斯大学的预防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克里斯汀·马卡姆博士指出:“调查对象按照口腔状况差、口腔状况一般、口腔状况良好和口腔状况佳分成了不同的组别。然后我们又将调查对象分成了两大组,比较“口腔状况差/一般”和“口腔状况良好/佳”这两个大组的情况。“口腔状况差/一般”的调查对象被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的危险率是“良好/佳”的调查对象的1.5倍。”
马卡姆博士表示他们并没有对调查结果感到惊讶,她说:“我们假设,如果有人的口腔因口交而含有人乳头状瘤病毒并且口腔卫生状况很差,这无疑就为人乳头状瘤病毒提供了一个感染人体的通道。同样的道理,如果人有良好的口腔卫生,没有损伤或溃疡,这就为人体提供了一层保护屏障。”因此,马卡姆博士指出,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能够降低人体患病的风险。
马卡姆博士还指出:“即使你不能经常去看牙医,但无论如何,定期刷牙、使用牙线、使用漱口水将有助于促进口腔健康。当然,你仍然有可能被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但是你患病的风险会大大降低。”
关于鹅口疮妈妈们所需要了解的
一、什么是鹅口疮
相信大部分的人还不了解什么是鹅口疮。这是一种由真菌引发的口腔性疾病。这种疾病多出现在婴幼儿的口腔中。鹅口疮一般是有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孩子的饮食不干净就容易引发这种口腔疾病。
要是孩子的抵抗力比较差,就很容易出现鹅口疮的疾病。
二、鹅口疮的引发原因
1.接触母体感染。对于刚刚出生的顺产宝宝,可能出现鹅口疮的情况。这很可能是由于产妇的阴道存在霉菌感染,胎儿经过产道的时候,就容易接触霉菌,从而出现了鹅口疮的症状。
2.饮食用具不卫生。要是孩子的奶瓶以及奶嘴没有及时清洁和杀菌,就容易出现细菌感染的情况。产妇在母乳喂养的时候,要是没有清洁乳头,也容易引发孩子出现鹅口疮疾病。
3.食物和玩具不洁净。孩子一般都喜欢玩玩具,要是玩具比较不卫生,孩子又懂事,喜欢咬着玩具,最终就可能将玩具中的细菌带进口腔中,之后就容易引发口腔方面的感染。
4.集体生活接触引发感染。当孩子在幼儿园读书的时候,不同的孩子接触和玩耍,要是有些孩子出现了鹅口疮情况,就可能引发接触性的感染。
5.长期服用抗菌素。其实外界的抗菌药物不能够长期使用,容易导致孩子的抵抗力系统出现紊乱,出现体内菌群失调的情况,最终也容易让霉菌感染孩子的身体,从而出现鹅口疮症状。
二、鹅口疮治疗方案
1.清洁口腔。想要治疗鹅口疮疾病,需要先清除口腔类的真菌,我们可以食用被稀释的苏打水溶液进行清洗,建议用棉签帮助宝宝清理伤口,一天清洁一到两次即可,最好在宝宝即将要睡觉的时候清洗,防止宝宝再次进食。
2.用药水清洗。除了使用苏打水进行清洗之外,我们也可以选择用制霉菌素片将其放进冷开水中,等药片溶解在水中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棉签沾取药水清洗伤口,要是情况还没有好转,需要及时送宝宝到医院接受儿科医生的治疗。
三、鹅口疮预防方案
面对鹅口疮的问题,爸爸妈妈们一定觉得很着急,其实想要避免这种疾病再次发生,我们还是需要注意做好鹅口疮的预防工作。首先,孕妇在生产的过程中,就需要先清洁产道,防止婴儿感染真菌。其次,在宝宝的饮食过程中,需要保证饮食用具的干净和卫生,及时对于宝宝的奶瓶和奶嘴进行消毒。孩子所使用的玩具也要定期进行清洗。最后,家长们也需要为孩子们提升自身的抵抗力,让孩子多参加户外的活动,多运动,在饮食上也要注意调理,改善宝宝的体质。
宝宝鹅口疮问题确实让很多爸爸妈妈们感到担心,不过希望爸爸妈妈们能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了解如何预防鹅口疮的再次发生,好好的护理好宝贝。
宝宝睡觉流口水怎么办 预防睡觉流口水的方法
1.确保宝宝睡姿正确宝宝睡觉时流口水,可能是宝宝睡觉的姿势不对导致的,例如趴着睡、侧睡都可能引起宝宝睡觉流口水,所以妈妈在宝宝睡觉时摆正他们的姿势,预防宝宝流口水。
2.注意宝宝口腔炎症宝宝睡觉时流口水也可能是因为病理原因,例如宝宝口腔被感染,导致细菌滋生,引发炎症,使得宝宝口腔疼痛,易流口水。这时,妈妈可以给宝宝用点消炎药,使口腔溃疡慢慢愈合,睡觉流口水的现象就会慢慢消失。
3.防止宝宝牙齿畸形宝宝如果牙齿畸形,尤其是前后牙凹凸得非常明显,那么就会导致宝宝一张嘴就会露出牙齿,在睡觉时合不上嘴,那么宝宝更加容易流口水。这种情况,妈妈要尽快带着宝宝去做牙齿矫正手术。
4.预防神经类疾病如果宝宝患有神经方面的全身性疾病,例如植物神经紊乱、神经官能症,也会使得宝宝睡觉时流口水。因为这类疾病会导致宝宝的神经异常兴奋,使大脑指示出现错误,增加唾液的分泌。
5.禁止服用抗癫痫类药物妈妈要知道,某类抗癫痫药物的副作用可能就有流口水。所以,妈妈在宝宝生病时要谨慎用药,以防止副作用的发生。
宝宝睡觉流口水是什么原因 预防睡觉流口水的方法
1.确保宝宝睡姿正确
宝宝睡觉时流口水,可能是宝宝睡觉的姿势不对导致的,例如趴着睡、侧睡都可能引起宝宝睡觉流口水,所以妈妈在宝宝睡觉时摆正他们的姿势,预防宝宝流口水。
2.注意宝宝口腔炎症
宝宝睡觉时流口水也可能是因为病理原因,例如宝宝口腔被感染,导致细菌滋生,引发炎症,使得宝宝口腔疼痛,易流口水。这时,妈妈可以给宝宝用点消炎药,使口腔溃疡慢慢愈合,睡觉流口水的现象就会慢慢消失。
3.防止宝宝牙齿畸形
宝宝如果牙齿畸形,尤其是前后牙凹凸得非常明显,那么就会导致宝宝一张嘴就会露出牙齿,在睡觉时合不上嘴,那么宝宝更加容易流口水。这种情况,妈妈要尽快带着宝宝去做牙齿矫正手术。
4.预防神经类疾病
如果宝宝患有神经方面的全身性疾病,例如植物神经紊乱、神经官能症,也会使得宝宝睡觉时流口水。因为这类疾病会导致宝宝的神经异常兴奋,使大脑指示出现错误,增加唾液的分泌。
5.禁止服用抗癫痫类药物
妈妈要知道,某类抗癫痫药物的副作用可能就有流口水。所以,妈妈在宝宝生病时要谨慎用药,以防止副作用的发生。
宝宝吃手也有好处
吃手指是很多小宝宝都会有的一个小习惯。看见宝宝吃手指,讲究的妈妈都会及时制止,因为手指上细菌很多,如果宝宝养成了吃手指的习惯容易病从口入。但其实看待事物要多方面来看,孩子吃手指其实也是帮助口腔接受刺激的过程。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
根据相关调查发现,喜欢吃手指的孩子患口吃的概率会比从小不喜欢吃手指的孩子低得多。这个结论曾经让很多爸爸妈妈们难以理解,难道宝宝们吃手指还是一个好习惯?就如同我们之前所说,孩子吃手指的过程其实是在给口腔一个接受食物吞咽的过程,孩子在吮吸手指的同时其实正是在促进口腔的肌肉运动,孩子吃奶,吃手及各种辅食的过程中,孩子的口腔会逐渐习惯于吞咽,咀嚼等动作的重复,以此给大脑传输大量的感觉信息,长此下去对于培养孩子口腔感觉有着一定的帮助。口腔感觉比较好的孩子也不容易发生偏食,因为他们对于食物的接纳度更好,懂得食物需要充分咬碎才能够吞咽,吃鱼需要吐鱼刺等。
当然,吃手指并不是一个好习惯,因为孩子好动,他们通过肢体语言来感受这个世界的神奇之处,小手上经常沾染了许多的灰尘以及细菌,吃手指的习惯确实需要改正过来,但是爸爸妈妈们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来锻炼宝宝的口腔感觉细化和高级化。
在孩子能够逐渐接受辅食之后,可以给宝宝们适当的增添些粗粮,因为大多数孩子吃的都很精细,都不需要过多的咀嚼就可以吞咽或者他们的饭菜都是爸爸妈妈精挑细选的,这反而限制了他们的牙齿的灵敏度,许多孩子出牙慢就是因为口腔缺少刺激,使得乳牙迟迟不出,因此在给宝宝安排的饮食上可以适当的粗糙一些。
总结:宝宝们的口腔发育需要更多的良性刺激,给宝宝安排的食物可以多样化,但不要过于追求精细化,有的时候吃些需要颇费些气力的珍馐也是很不错的,粗粮对于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宝宝的饮食中也可以酌情添加。
婴儿吃奶睡觉怎么办
婴儿吃奶睡觉怎么办
1、婴儿吃奶睡觉怎么办
哺乳时妈咪要与宝贝适当的感情交流,宝贝吃着奶睡着,除了正常的生理需求外,还与妈咪在喂奶时不注意与宝贝交流有关。喂奶时妈咪应该面带微笑,用慈爱的目光注视着宝贝,轻轻抚摸宝贝的小手和头发,并且可以用轻柔的声音与宝贝交谈(尽管此时的宝贝根本听不懂)。
如果宝贝真的睡着了,妈咪可以轻轻拉拉他的小耳朵,揪揪他的小耳垂,或者刺激一下他的小脚心,尽量让他醒过来吃饱后再睡,这样有利于形成规律性的哺喂。
2、小儿睡眠时间与其年龄成反比
新生儿及生后2个月的宝贝,几乎全部时间都处于半睡眠状态或睡眠状态。随着大脑皮 层的发育成熟,才逐渐出现醒觉与睡眠交替的现象。一般在刚开始喂奶时,宝贝是不会睡觉的。当他逐渐吃饱后,就会减慢吸奶的速度,因而渐进梦乡。其实,小宝贝的胃容量并不像妈咪想象的那么大。因此,不用担心宝贝吃得不够量。
3、宝宝吃奶时间长而睡着的原因
日常生活中,很多宝宝在吃奶的时候总是会出现吃很长时间的状况,白天的时候还好,可是在晚上这种情况特别影响宝妈的休息。
很多宝宝只要妈妈抱起来就会睡觉,一放在床上就不睡觉了,这时候就是宝宝害怕一个人睡觉,同样在母乳喂养的过程中,宝宝可以通过吸食母乳获得胃的满足感,也同样可以体会到妈妈带给他的安全感,所以很多宝宝就一直吸食母乳,吸饱了就睡觉,只要妈妈一拔出奶头就开始醒,又开始吸食母乳,所以很多宝宝就会吸食母乳长达一个小时,这样宝宝会很疲劳的,妈妈不可以让宝宝养成这样的坏习惯。
很多时候妈妈由于营养不足等其他原因造成母乳分泌量不足,宝宝在吸食母乳的过程中没有办法吃饱,这样宝宝就会不停得吸食母乳,自然时间就会相应的增加很多。只有宝宝吃饱了,他才会安心的睡觉的。如果宝宝的体重增长不理想,大便少或者是饥饿性绿色的粪便,两天到三天大便一次,大便不干,同时睡眠也不踏实就是因为宝宝获取的母乳根本就不够。
宝宝边吃奶边睡觉弊端多
1、容易造成乳牙龋齿
睡眠时唾液的分泌量对口腔清洗的功能原本就会减少,加上奶水长时间在口腔内发酵,会破坏乳齿的结构。要避免此后遗症可在吸完奶水后再塞一瓶温开水给宝宝吸两口,稍微清洗口腔内的余奶。
2、容易吸呛
宝宝意识不清时,口咽肌肉的协助性不足,不能有效保护气管口,易使奶水渗入造成吸呛的危险。
3、降低食欲
因为肚子内的奶都是在昏昏沉沉的时候被灌进去的,宝宝清醒时脑海里没有饥饿的感觉,所以以后看到食物会降低欲望。
4、养成被动的心理行为
人类因有需求才会去谋取,因饿所以要吃,因冷所以要穿衣,因不了解所以要求知。心理行为模式就是这样逐步发展而成的。宝宝如果从小一切都是被动地由大人准备妥当,连最基本的动物求食行为都未能健全具备,则更何况培养日后在众人社会中的求知、求发展、竞争求胜利的主动进取心态呢?所以要养成宝宝有主动觅食的习惯,而非被动给予。
让婴儿躺着吃奶好吗
一般来说,我们提倡的喂奶姿势是将宝宝抱在手里,让宝宝稍稍仰着身子,面朝妈妈侧着身喝奶,这样的姿势既不会呛到宝宝,同时也让宝宝感觉舒服、不会曲着身子。不过,这样的姿势时间一长,妈妈的手臂和腰背就容易感觉酸软。
很多妈妈都认为让宝宝躺着喝奶是较为省心和省力的喂奶方式。当宝宝哭闹着要喝奶的时候,就把他抱到床上,放到乳房旁边两人相对躺着。这种喂奶姿势让宝宝和妈妈都处在较为放松、随意的环境,宝宝很容易就睡着。要是宝宝睡着了,妈妈可以马上给宝宝放好枕头盖好被子,而不用再把宝宝从手臂上转移到床上,实在是偷懒、省心的好方法!
不过,躺着喝奶可非长久之计!如果妈妈实在身体不适,短期内让宝宝躺着喝奶还是可以的,但如果长期这样“偷懒”,让宝宝养成这样的喂养姿势,说不定宝宝以后吃辅食,或者喝配方奶的时候也要求这样的姿势就麻烦了。在妈妈身体情况允许的情况下,还是尽量不要让宝宝躺着喝奶哦。
宝宝喂不进药怎么办
新生儿
先将药片碾成粉末状,放入小勺内,用温水溶化后倒入奶瓶,然后让宝宝自己吸吮。由于新生儿的味觉不是十分敏感,因此一般即可顺利将药喂进去。也可将温水溶化的药液放入小勺内喂服。
婴幼儿
将药片碾成粉末状,放入小勺内,加少许温开水溶化(这个过程要避开宝宝的视线,以免引起紧张甚至抵触情绪)。将宝宝抱坐于大人腿上,将小勺从口角送入口内,将药液倒入舌下,勺子不要拿出来。轻压舌尖使宝宝做吞咽动作,等宝宝咽下药后再取出小勺,然后要喂几口白开水以冲淡宝宝口腔中的药味。对于不合作甚至哭闹的宝宝,可抱起来并固定住手和脚,妈妈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宝宝的脸颊,将小勺由口角喂进去,等吞下药液后再放开。
稍大的宝宝
由于宝宝已经能听懂妈妈的话,所以妈妈可向他们说明吃药才能赶跑疾病,鼓励宝宝自己吃药。一般不用将药片溶化,可直接将药片放在宝宝舌头的后部,然后让宝宝饮一口水咽下,只要第一次能顺利服下,以后再吃药就容易了。对于很难合作的宝宝,家长可参照婴幼儿的喂药方法。
新生儿口腔如何护理
新生儿的口腔护理
宝宝还小,不懂刷牙也不懂漱口,口腔的护理自然是由妈妈来完成啦!给新生儿清洁口腔,妈妈可以用棉签蘸上淡盐水。具体操作如下:
先让婴儿侧卧位,用小毛巾或围嘴袋围在小儿的颌下,以防止护理时沾湿衣服;同时准备好消毒过的筷子、棉签、淡盐水和温开水,家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净双手,待准备好一切再开始护理。
护理时,先用棉签蘸上淡盐水或温开水,擦小儿口腔内的两颊部、齿龈外面,再擦齿龈内面及舌部。张口不合作的小儿,家长可用左手的拇指、食指捏小儿的两颊,使其张口,必要时也可用勺子柄或筷子帮助撑开口腔。
擦洗时应注意使用的物品要保持清洁卫生,已消毒的物品不被弄脏污染。擦洗一个部位要更换一个棉签,同时棉签上不要蘸过多的液体,以防止小儿将液体吸入呼吸道造成危险。
宝宝口腔日常护理需要注意以下这几点:
1、不要让宝宝含着奶嘴入睡
宝宝有很强的依赖性,比如有些孩子喜欢含着奶嘴入睡,而新妈妈为了能快速的把宝宝哄睡,也喜欢让宝宝含着奶嘴入睡,这种错误方式是造成宝宝奶瓶龋的主要原因。另外,也不要让宝宝含空奶嘴入睡,这会限制宝宝口腔内正常的唾液分泌,还会对宝宝日后牙齿的生长造成影响。
2、喂奶后及时清洁
乳汁的营养价值特别高,若是长期滞留在口腔黏膜上,就会变成口腔内细菌生长的温床。因此在喂宝宝喝奶或果汁后,爸妈要注意给宝宝口腔做清洁。爸妈可以在喂奶后再喂些白开水,冲洗或冲淡附着于口腔黏膜上的食物,以降低口腔发生病毒感染的几率。
3、喂母乳或喂奶粉注意“入口”卫生
对于母乳喂养的宝宝来说,妈妈在喂哺前应清洗双手和乳头,擦拭乳头的毛巾也应消毒后再使用。人工喂养的宝宝,奶瓶及滴管均应清洗干净并高温消毒后才能给宝宝使用。测奶液温度时,父母可以在手背上滴一滴,而不要直接吸橡皮奶嘴,以避免细菌传播。
父母们还要知道一点,不要过分的亲吻宝宝的嘴,否则会将大人口中的致病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传染给宝宝。宝宝抵抗能力差,很容易因此而引发疾病。
4、勤喂温开水
无论是母乳喂养的还是人工喂养,在给孩子喂奶后,或喂奶过程中,均应养成有规律的饮水习惯。尤其是当宝宝生病发烧、感染时,更应勤喂温开水,这样不仅可去除口内的奶渣,避免因口腔中细菌的发酵产生异味,也有利于体内循环,防止便秘的发生。
做称职的父母,宝宝的口腔护理就要做到位,不要因为嫌麻烦,而轻视宝宝口腔的护理,不要等到问题出现才来补救,到时一切都太晚了。
浅谈鹅口疮的日常护理
1、涂抹药物
宝宝出现了鹅口疮时,新妈妈可用百分之二苏打水清洗乳宝宝患处,再用制霉菌素的甘油涂口;每日需要坚持3~5次,一般轻症乳宝宝涂药2~3次就可以治愈。
2、清洗乳房
鹅口疮主要通过霉菌传播,新妈妈在喂奶前应用温开水洗乳头,保持乳头卫生。如为人工喂养,要注意奶瓶,奶嘴的消毒。
3、口腔清洁
注意宝宝口腔卫生,喂奶后,新妈妈可以给宝宝喂些温开水以清洁宝宝口腔,使霉菌不易生长和繁殖。但不要用棉芊或纱布用力去擦宝宝稚嫩的口腔粘膜。
4、喂奶时间控制
宝宝患鹅口疮时,新妈妈要控制自己的喂奶时间,每次喂食时间都不要超过20分钟,同时避免使用安抚奶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