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得了感染性腹泻,应该到哪个科就诊
怀疑得了感染性腹泻,应该到哪个科就诊
如果怀疑得了感染性腹泻,应及时就诊于正规医院的消化内科,请专科医生进一步明确诊断及治疗。
得了感染性腹泻应该如何吃
对于感染性腹泻的患者进行合理的饮食控制,可以明显缩短病程,提高治疗效果。
(1)患者的饮食以高热量、少渣、易消化的食物为主,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发病初期症状明显时应给予流质饮食,如温开水、淡盐水、米汤等。
(2)患者症状好转后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米粥、面糊等。
(3)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避免进食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如鸡蛋、牛奶等。大便成形后可恢复普通饮食,控制好食量,避免油炸、辛辣刺激、多纤维的食物。
发生腹痛后应该去医院的什么科室就诊
引起腹痛的病因大部分是消化系统的疾病,因此怀疑胃肠道引起的腹痛可以去消化内科门诊就诊;情况严重的急性腹痛应去急诊科就诊。如果已有泌尿系结石病史或者怀疑异位妊娠等也可以去泌尿外科或妇产科等相应科室就诊。
什么是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是指各种病原体侵入肠道造成感染而引起的腹泻。常见的病原体主要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等。其感染病途径大致相同。
(1)主要通过粪-口传播(指肠道内的病原体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了环境、食物及饮用水,人通过服用被污染的食物及饮用水感染该病原体)。
(2)少数由个体接触传播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有些病例病原体的实际传播途径不明了。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可有发热、恶心、呕吐等伴随症状。
感染性腹泻怎么办
1.粪便有粘液、血便。感染性腹泻患者做粪便常规检查后,可见粪便有粘液和血便。显微镜下检查可见红、白细胞。
2.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分类增高。感染性腹泻患者做血常规检查后,可见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分类增高。
3.血尿、血红蛋白尿、管型尿。由于病毒感染或者细菌感染,感染性腹泻患者的尿液多为血尿、血红蛋白尿及管型尿。
4.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加。感性腹泻患者不仅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加,而且血BUN、CR、AST、ALT、BIL、LDH、CK等都可增高。
5.每天排出未成形粪便的总量超过250克。
如何区分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
腹泻是由于肠道受到刺激,导致肠道消化吸收功能下降,排出原始未消化食物成分,体内大量液体由身体内转移到肠道中,出现水样便,肠道活跃,蠕动增快,排便次数增加。它和发热、咳嗽一样都是一种症状,而不是单纯的一种疾病。
细菌、病毒等感染性因素引起的腹泻,往往发热在先,且先期多有呕吐的表现。发热、呕吐后,第一次排便未必是腹泻,但紧接着就会出现腹泻。细菌感染导致的腹泻,大便中往往可见黏液,甚至脓血样物质,每次排便量并不多;病毒感染导致的腹泻往往为稀水样大便,每次排便量很多,容易出现脱水。
非感染性因素引起的腹泻,往往是食源性因素。消化不良,会表现为大便中有原始食物颗粒,不伴发热,偶有呕吐。过敏性腹泻,在进食一定食物数小时至1~2天内出现,会有反复,与进食明显相关。气候原因,往往与变天、换环境等有关。非感染性腹泻,大便检查往往正常,调整饮食或改变环境即可纠正。
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腹泻,肠道黏膜都会受到损伤,非感染性因素损伤相对较轻,但大便检查也可能发现少许白细胞和红细胞。若白细胞小于10~15个/高倍视野,不能确定为细菌感染。感染性腹泻时,大便检测除了较多白细胞外,还有红细胞。若以红细胞为主,很可能与食物过敏等非感染性因素有关。家长需要牢记的是不要盲目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不是止泻药!
拉肚子时别禁食但食物要有选择
张先生1天前和几个朋友在外吃大排档,畅饮了几瓶啤酒、吃了不少海鲜,谁知晚上到家后出现高烧、腹泻、腹部剧烈绞痛,排泄物就像洗肉水。家人立即把他送到医院,经检查诊断为急性感染性腹泻。
夏秋季是急性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严重的感染性腹泻后,会出现很多严重后果,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都会对机体产生严重损害,如不及时抢救,还可能危及生命。以下一些误区是临床上经常能看到的,大家要引起注意。
腹泻后禁食。目前认为,除非是严重呕吐不能进食外,急性感染性腹泻均可继续进食。但食物要有选择,不能食用油腻、辛辣刺激、过甜的食物,以免加重腹泻。
盲目使用收敛药。感染性腹泻是自身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有助于病原体和毒素的排出。急性腹泻患者一般不主张使用起收敛作用的止泻药物,如活性炭、鞣酸蛋白、次碳酸铋、氢氧化铝凝胶、复方苯乙哌酊、咯派丁胺等。可以酌情使用止痛药,有腹痛的患者可选用阿托品、山莨菪碱等解痉药来缓解症状。
认为痢疾比肠炎厉害。许多患者认为痢疾比肠炎厉害。其实,不管哪种感染,症状表现是最重要的,痢疾患者可以很轻,肠炎患者也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因此均需要积极治疗。
此外,儿童和老年人得了感染性腹泻后,应该引起注意。儿童由于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往往延误治疗。如果外观是脓血便,家长就要高度警惕,可能是中毒性菌痢,治疗不及时容易引起生命危险。
许多老年患者同时还有很多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肺部疾病等,一旦得了感染性腹泻,体内内环境容易发生紊乱,致使原有疾病突然加重,甚至诱发脑出血、脑梗塞、心肌梗死等严重情况,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死亡。
感染性腹泻怎么办
1.防止脱水
腹泻次数多,尤其是水样泻,会使机体丧失大量水分。实际上,腹泻量的减少说明机体缺水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很容易在此基础上发生酸中毒和休克,后果比腹泻本身要严重得多。
自我判断脱水的方法也很简单,比如口渴,与平时相比较尿量减少,坐起或者站起时头晕,平卧则好转。只要不呕吐,一定要喝水,让这两项症状缓解或者消失,水里边还应加点“料”,比如食盐。若伴有呕吐或实在不能饮食,则需要紧急就诊。
2.防止电解质紊乱
通过腹泻丧失的不仅仅是水,还包括电解质。简单地说,电解质就是体内的盐分,重要的包括钠离子、钾离子、碳酸氢根离子。电解质紊乱本身就会造成乏力、心悸、心律失常等,严重的低钾血症还会导致生命危险,已有商品化的口服补液盐可供使用。在家庭里,还可以直接采取喝水时加食盐的方法补充钠离子,加食盐的量以略有咸味为宜,而补钾可通过喝饮各种鲜榨果汁。
小儿腹泻如何就诊
如果新生儿或小婴儿出现大便次数增多或大便有不消化的奶块等,但临床一般情况好,生长发育不受影响,多半是单纯性的消化不良,建议可选择调整饮食等处理,必要时可找儿科医生咨询。
如果腹泻为粘冻血便伴发热、腹痛,尤其是有不洁饮食史,细菌性痢疾的可能性很大,应先去儿科医院找传染科医生就诊。
如果腹泻突出表现为频繁的水样便、起病急、来势凶,见于婴幼儿期、尤其是发生在秋冬季的腹泻,应高度怀疑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俗称“秋季腹泻”,建议先去儿科医院肠道科就诊。
如腹泻迁延不愈,表现为豆腐渣样大便,尤其是见于体弱多病的患儿,应想到霉菌性腹泻的可能,建议在儿科医院肠道科就诊。
如腹泻症状时好时坏,尤其是积极的抗菌素应用后仍不见好转,小儿一般情况好,应想到肠道菌群紊乱的可能,建议可先停用抗生素,并辅以乳酸菌素等药物调整肠道菌群,必要时可找儿科医生咨询。
腹泻到底需要去医院吗
腹泻也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爸爸妈妈们在宝宝的日常护理中会经常遇到,那么碰到腹泻到底是该不该马上去医院呢?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腹泻”。“腹泻”是指一天内大便3次或3次以上。腹泻的病因大体可以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两大类。感染性腹泻是指由生物原因导致的腹泻,如细菌、病毒及寄生虫等。一旦患了急性腹泻,哪些情况下应该到医院治疗呢?
出现腹泻后如症状较轻,腹泻的量较少,无发热,可通过休息、饮食调整、补充水、盐等处理,症状逐渐好转,可不去医院就诊。如反复腹泻,伴有腹痛、发热、呕吐症状,出现黏液血便,严重水样泻,伴有口渴、少尿、皮肤干燥起皱,双眼下陷等脱水症状,就应尽快到医院就诊。
其次,通过观察粪便性状可“八九不离十”地进行鉴别诊断,如急性水样便多是轮状病毒或产毒素细菌(ETEC)感染引起的,而脓血便主要是侵袭性细菌,如 痢疾杆菌、沙门氏菌、空肠弯曲菌等感染所致,当然,有条件的还是应及早进行粪常规检查及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等。通过粪便化验,可以明确患者是否为感染性腹 泻,是细菌性还是病毒性腹泻等,但化验结果往往滞后于临床实际诊疗行为。
腹泻患者由于大量的排便,导致身体严重缺水和电解质紊乱,此时 必须补充大量的水分,选择口服或者静脉补充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含有氯化钠、氯化钾和葡萄糖、枸橼酸钠的补液盐是理想的选择,因为它们能补充体内流失的 葡萄糖、矿物质,并且调节钾、钠电解质、水分酸碱平衡;如果恶心呕吐不严重,建议以口服补液为好,可以多次小量补之。而胡萝卜汁、苹果汁、西瓜汁等不仅能 补充水分,而且可以补充必需维生素,也是很好的补充品。它们都是防止机体因腹泻而脱水和虚脱的良方。
如何区分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
通过做化验来区分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区分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最直接的办法是做便常规、便培养、便轮状病毒检测,必要时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或降 钙素原等化验进行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