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有几种类型 细支气管-肺泡癌
肺癌有几种类型 细支气管-肺泡癌
细支气管癌又被称作肺泡癌,是一种分化较好的原发性腺癌,生长方式和临床表现比较特殊,所以单一分类。肺泡癌好发于中年人,男女发病率相近,占肺癌的2%-5%,这种癌病因尚不明确。单发性肺泡癌的病程较长可达十余年,转移满,手术切除机会多,5年生存率高达80%,但是细胞分化差者,预后与一般肺腺癌没有不同。
肺癌患者在临床上的类型
1、腺癌:腺癌早期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多数起源于较小的支气管,为周围型肺癌。往往在胸部X线检查时被发现。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肿块,一般生长较慢,但有时早期即发生血行转移,淋巴转移则发生较晚。
2、鳞形细胞癌:鳞形细胞癌在各种类型肺癌中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大多起源于较大的支气管,常为中央型肺癌,生长发展速度比较缓慢,病程较长。
3、肺泡细胞癌:肺泡细胞癌起源于支气管粘膜上皮,在各型肺癌中发病率最低,一般分化程度较高,生长较慢。癌细胞沿细支气管肺泡管和肺泡壁生长,而不侵犯肺泡间隔。淋巴和血行转移发生较晚,但可经支气管播散到其他肺叶或侵犯胸膜。
4、未分化癌:未分化癌恶性度高,生长快,一般起源于较大支气管。而且较早地出现淋巴和血行广泛转移,对放射和化学疗法较敏感,在各型肺癌中预后最差。
肺癌的鉴别诊断有哪些
1.肺结核
(1)肺结核球:多见于年轻患者,发展缓慢;多无症状。病变常位于结核好发部位(上叶尖后段或下叶背段)。病灶边界清楚,密度不均匀,有时可见钙化点,肺内常另有散在性结核病灶。若有空洞形成,多为中心性空洞,壁规则。
(2)肺门淋巴结结核:在X线片上肺门块影可能误诊为中心型肺癌。肺门淋巴结结核多见于青少年,常有发热等结核感染中毒症状,很少有咯血。抗结核治疗有效。
(3)粟粒性肺结核:易与弥漫型细支气管肺泡癌混淆。粟粒性肺结核发病年龄较轻,常见于青年,全身毒性症状明显,抗结核药物治疗可改善症状,病灶逐渐吸收。根据临床和实验室资料综合判断鉴别诊断并不难。
2.肺部炎症
(1)支气管肺炎
早期肺癌产生的阻塞性肺炎,易被误诊为支气管肺炎。支气管肺炎发病急骤,患者常伴高热,咳大量黄痰。x线片上表现为边界模糊的片状或斑点状阴影,密度不均匀,且不局限于一个肺段或肺叶。经2 -4周抗炎治疗后症状好转,肺部阴影吸收较快。
(2)肺脓肿
应与癌性空洞相鉴别。肺脓肿起病急,急性期有明显感染症状,寒战,高热、咳嗽,咳大量脓臭痰,X线片上空洞壁较薄,内壁光滑,常有液平面,周围有炎症改变。支气管造影空洞多可充盈,并常伴有支气管扩张。
(3)支气管扩张症
肿瘤生长在下叶支气管引起阻塞性肺炎,并出现咳嗽、咳痰、痰中带血,在X线片上有下叶炎症阴影时,须与支气管扩张症区别。但支气管扩张症的咳嗽时间更长;而肿瘤导致的阻塞性肺炎,病程较短。结合支气管造影可作出诊断。
3.纵隔淋巴肉瘤
可与中心型肺癌混淆。纵隔淋巴肉瘤生长迅速,临床上常有发热和其他部位表浅淋巴结肿大,咳痰和痰中带血等呼吸道症状少有。对放疗高摩敏感-小剂量照射后即可见到块影缩小。纵隔镜检查亦有助于明确诊断。
4.肺部其他良性肿瘤
如错构瘤、纤维瘤、软骨瘤等也可引起支气管阻塞和肺部块状阴影。但是一般肺部良性肿瘤病程较长,生长缓慢,临床上大多没有症状;在,X线片上边缘清楚,密度均匀,多无分叶状。
消化不好也要警惕肺癌
消化不好也要警惕肺癌。任何局部或全身病变的影响,都可使胃肠能力减退,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引起食欲下降等消化症状。因此许多患者常常先到消化门诊就医。若不产生警惕,就会错过确诊机会。有这么一位病人:一位62岁男性老人,主诉胃胀痛、食欲差,做B超及胃镜均未查出胃部病变。当病人穿衣服时不经意说出他穿衣伸袖时,胸部有时有针刺样感觉,拍X线胸片,结果发现多发性肺癌。另一位69岁男性老人,主诉右上腹部不适伴背痛、食欲下降。他分别做B超及X线胸部拍片检查,结果发现少量胸水及肺内多发肺癌病灶。
虽然肺癌在肺内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但它总是循着支气管而发生,故又名支气管癌。通常分为如下几个类型:①肺门部支气管总干部肺癌,发病率占80%,属于表皮样细胞癌,由鳞状细胞组成,又称大细胞型癌肿,恶性度较低,与吸烟有关。②中型支气管部肺癌,较少见。 ③肺边缘部肺癌,通常发生在小支气管部位,以腺癌多见,属柱状上皮细胞癌,发展缓慢,与吸烟无关。另一型属小细胞型肺癌,由支气管黏膜基层小细胞化生而来,又称未分化性细胞癌,恶性度高,易与腺癌相混。④末梢支气管肺泡癌,又称肺泡细胞癌。因肺泡受癌肿侵犯,所以病人换气困难。此型极为罕见,恶性度高,进展迅速,预后很差。
消化不好也要警惕肺癌肺癌的常见症状有咳嗽、咯血、胸部隐痛,易合并肺部感染和发炎症状、消瘦、气促、声嘶或失音等。以上症状或多或少,不一定全部存在。但值得指出:肺癌所引起症状的轻重及发现之早迟,主要取决于它所发生的部位,如长在大气管肺门部,症状重,且出现得早。如果肿瘤长在小气管或其末梢时,位于肺的边缘部位,则症状大多轻微,甚至毫无症状。病人无不适症状,像笔者遇到的前述两位病人极易漏诊和误诊,这些病人常常在集体健康检查时被偶然发现。
什么是肺癌
肺癌,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简称,肿瘤细胞源于支气管黏膜或腺体,常有区域性淋巴结转移和血行播散,早期常有刺激性咳嗽、痰中带血等呼吸道症状,病情进展速度与细胞生物特性有关。肺癌为当前世界各地肺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一种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和生命的疾病
发病部位一般有以下规律,即右肺多于左肺,上叶多于下叶,从主支气管到细支气管均可发生癌肿。根据肺癌发生部位的不同,临床上将肺癌分为中央型肺癌、周围型肺癌及弥漫型肺癌三类,其中起源于主支气管、肺叶支气管的肺癌,位置靠近肺门者称为中央型肺癌;起源于肺段支气管以下的肺癌位置在肺的周围部分者称为周围型肺癌;起源于细支气管或肺泡,位置弥漫分布于两肺者为弥漫型肺癌。
肺癌起源于支气管粘膜上皮,局限于基底膜内者称为原位癌癌肿,可向支气管腔内或/和临近的肺组织生长,并可通过淋巴血行或经支气管转移扩散。癌瘤生长速度和转移扩散的情况,与癌瘤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等生物学特性有一定关系。
肺癌的分类
1.鳞形细胞癌(又称鳞癌):在各种类型肺癌中最为常见,约占50%,患病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男性占多数。大多起源于较大的支气管,常为中央型 肺癌。虽然鳞癌的分化程度有所不同,但一般生长发展速度比较缓慢,病程较长,对放射和化学疗法较敏感。首先经淋巴转移,血行转移发生较晚。
2. 未分化癌:发病率仅次于鳞癌,多见于男性,发病年龄较轻。一般起源于较大支气管,居中央型肺癌。根据组织细胞形态又可分为燕麦细胞、小圆细胞和大细胞等几种类型,其中以燕麦细胞最为常见。未分化癌恶性度高,生长快,而且较早地出现淋巴和血行广泛转移,对放射和化学疗法较敏感,在各型肺癌中预后最差。
3. 腺癌:起源于支气管粘膜上皮,少数起源于大支气管的粘液腺。发病率比鳞癌和未分化癌低。发病年龄较小,女性相对多见。多数腺癌起源于较小的支气管,为周围型肺癌。早期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往往在胸部x线检查时被发现,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肿块,一般生长较慢但有时早期即发生血行转移,淋巴转移则发生较晚。
4.肺泡细胞癌:起源于支气管粘膜上皮,又称为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或细支气管腺癌。部位在肺野周围。在各型肺癌中,发病率最低,女性比较多见。一般分化程度较高,生长较慢,癌细胞沿细支气管、肺泡管和肺泡壁生长,而不侵犯肺泡间隔。淋巴和血行转移发生较晚,但可经支气管播散到其他肺叶或 侵犯胸膜。肺泡细胞癌在形态上有结节型和弥漫型两类,前者可以是单个结节或多个结节;后者形态类似肺炎。病变范围局限的结节型,手术切除疗效较好。
肺癌拍片子能看出来吗 拍片能检查出什么类型的肺癌
X胸片检查是诊断肺癌的最常用手段,往往用于检查中心型肺癌、周围型肺癌、孤立型细支气管肺泡癌、弥漫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等几种肺癌;CT检查可显示肺部0.2-0.3cm以上的小结节病灶,对肺癌的早期诊断有很大的价值。
矽肺要和哪些疾病区分
需与矽肺结节影相鉴别的疾病有以下几种:急性粟粒性肺结核、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细支气管肺泡癌、结节病、肺泡微结石症及结缔组织病等。
矽肺的块状病变需与肺结核球、肺癌肿块等相鉴别。
1.急性粟粒性肺结核 无职业接触史,儿童多见。是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的一部分,起病急,有严重中毒症状,有时可伴发结核性脑膜炎和其他部位的结核病,X线胸片显示双肺野均匀分布,密度和大小均匀,边缘清楚的粟粒状阴影,抗结核治疗效果较好。而矽肺临床表现无全身中毒症状,且小结节阴影在胸片上表现密度较高,同时有职业接触史。
2.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者,有左心衰竭病史,无职业史。以反复发作咯血、气短和不明原因的缺血性贫血为特点,有杵状指(趾)、脾大等体征。胸片可见大小不一的、分布不均匀、一定数量的细结节阴影,密度大,伴有少量条索状阴影,晚期出现广泛肺间质纤维化。痰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可查到吞噬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往往有心脏病体征。
3.结节病 为原因不明、非干酪性类上皮细胞肉芽肿性疾病。可侵犯全身许多脏器,但多发生在肺部及胸内淋巴结。早期常无明显症状或体征,Ⅱ期结节病肺门淋巴结肿大,伴有肺部浸润,肺部病变广泛对称地分布于两侧,呈结节状、点状或絮状阴影。Ⅲ期结节病肺部呈现纤维化改变,而肺门肿大淋巴结消失。纤维化阴影中常混杂有肉芽肿的阴影,病变广泛者可出现肺脏皱缩、膈肌升高、肺门上提等。结节病的诊断主要依据胸片、胸CT改变、组织学活检及Kvein试验阳性。患者可能伴有其他脏器病变,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升高,结核菌素皮试阴性或弱阳性可作为参考指标。
4.肺泡微结石症 往往有家族史,多无粉尘接触史。X线胸片上两肺满布细砂料状阴影,大小在1mm左右,边缘清楚,以肺内侧多见,肺门影不大,肺纹理无明显变化,病程进展缓慢。
5.细支气管肺泡癌 常咳较多白泡沫痰,有时咯血,痰中查见癌细胞。
肺腺癌存活率
细胞学腺癌的细胞学诊断依据的是单个细胞形态和细胞簇结构特征相结合。腺癌细胞可表现为单个分布或呈三维的桑葚胚状、腺泡状、假乳头状及具有纤维血管核心和/或层状细胞的真乳头结构。细胞簇边界非常清楚,细胞胞浆含量各不相同但通常较为丰富。与鳞状细胞癌相比,肿瘤细胞呈嗜蓝性且半透明状。大多数细胞的胞浆呈均一性或颗粒状,而其它细胞由于含有丰富的不清晰的小泡而呈泡沫状。在一些病例中可见到含有单个充满粘液的大空泡的细胞,膨胀的胞浆将细胞核挤向一侧,形成所谓的印戒细胞。
肿瘤细胞通常表现为单个核,位于细胞一侧,圆形至卵圆形,外形较光滑,轻度不规则,染色质呈细颗粒状。在分化较好的肿瘤中染色质呈均匀散在分布,而在分化差的肿瘤中呈粗糙状不规则分布或表现为深染。在大多数肿瘤中核仁表现明显,特征性呈单个巨大的核仁,外形从圆形光滑至不规则形。
细胞多形性与组织学级别有关,近来有报道认为部分与肿瘤大小相关。Morishita等总结认为细支气管肺泡癌(BAC)细胞直径<2cm;与其他小腺癌(浸润性腺癌)相比,细胞相对较小,呈圆形至卵圆形。
虽然有学者提出一些有利于BAC诊断的细胞学特征,BAC诊断仍需要通过组织学评估排除浸润性生长的存在。结合合适的放射学检查方法,粘液性BAC可根据细胞学特征进行诊断。冲洗和支气管肺泡灌洗获取的BAC细胞倾向于表现为均一性,具有一致的圆形光滑淡染的核和不明显的核仁。BAC常表现为均一的细胞排列成簇状,呈“三维样结构”,特别是粘液型,可能是由于它们含有丰富的胞浆。抽吸活检标本中的组织碎片可表现沿着完整的肺泡隔表面生长的特征,但并不能完全排除未取到浸润成分。有时可见个别类似于肺泡巨噬细胞的BAC细胞在切片中散在分布,但也可以识别因为其胞核比巨噬细胞的更圆更大。常可见少许的粘附性细胞簇存在。
目前,尚无诊断AAH及与非粘液性BAC相区分的细胞学标准建立。有趣的是,它们的细胞学特征之间存在明显的重叠。早期肺癌执行方案(ELCAP)中有一个细胞学标准草案,包括命名为“不典型细支气管肺泡增生”的病种。当病变检查结果怀疑为但不能诊断成BAC时,切除后即可证明其是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或是BAC。
巨检和部位肺腺癌可表现为单一性或多发性病变,病变大小各不相同。绝大多数肺腺癌可表现为6种组织学模式中的一种,且都具有相应的放射学表现,这些组织学模式也可联合表现。
最常见的模式是周围型肿瘤,灰-白色中央纤维化伴胸膜皱缩 。位于皱缩胸膜下的中央区域常常是一碳样色素沉着的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化的V形区。当组织学表现浸润时,可存在于该纤维化区,并伴有坏死、空洞形成和出血。肿瘤边缘可呈分叶状或星状而边界不清。具有明显的非粘液性BAC模式的小肿瘤的结节性实性成分边缘可存在一些肺泡结构,与这些病变在放射检查中所示的毛玻璃状阴影相对应。一些周围型腺癌由于粘液分泌丰富而呈胶质状。
腺癌的第二种组织学模式是中央型或支气管内肿瘤。肿瘤可呈斑块状或息肉样生长,表面仍覆盖一层粘膜组织。随着支气管腔阻塞程度的增加,远端的肺实质可表现阻塞性“金色”(脂样)肺炎。
第三种模式表现为弥漫性肺炎样生长,肺叶实变并保留原有的组织结构。典型的病变有粘液性BAC。
第四种模式表现为弥漫性双侧肺部病变。在一些病例中可表现为广泛分布的结节(大小不同)并涉及所有的肺叶。其它病例可表现为由于癌症沿淋巴管广泛扩散而导致的间质性肺炎。
在第五种模式中,肿瘤首先侵犯并沿着脏层胸膜广泛播散,导致外皮样增厚,类似于恶性间皮瘤(假间皮瘤样癌)。
最后一种模式表现为在纤维化的背景中,可以存在局限性疤痕,或是弥漫性间质纤维化。与相对常见的发生于局限性周围型腺癌的继发性中央疤痕形成相比,伴有一局部疤痕的腺癌非常罕见。
肿瘤扩散和分期腺癌以淋巴管和血管扩散为主。气道播散常见于细支气管肺泡癌,其特征表现为肿瘤细胞沿气道播散,形成与主要肿块分开的病变。气道播散包括同侧和/或对侧同一肺叶或不同肺叶的侵犯,导致多中心性病灶,可见于细支气管肺泡癌。周围型腺癌有时可沿胸膜表面扩散,类似于间皮瘤。
大约1/5的新发腺癌病例表现远处转移,脑、骨胳、肾上腺和肝脏是最常见的转移部位。腺癌手术切除后发生局部复发要比非小细胞癌少见。
腺癌根据国际TNM方法进行分期。
组织病理学腺癌混合型:是最常见的亚型,约占手术切除腺癌病例的80%。除了与之相混合的组织学亚型外,不同程度的分化(好、中、差)和细胞不典型(轻、中、重)均可表现,且在视野之间和蜡块之间的表现各不相同。任何一种组织学亚型均可具有一种细胞粘附性缺失的成分,表现为单个散在肿瘤细胞填充于肺泡腔内。
单一的主要组织学亚型/模式有腺泡型、乳头状型、细支气管肺泡型和实性腺癌伴粘液分泌。
与混合型相比,单纯由某一种模式组成的腺癌较少见,特别是较大的肿瘤。腺泡型和乳头状型肿瘤可区分好、中、差的分化程度。细支气管肺泡型肿瘤常表现为中等或好的分化。腺泡型腺癌的特征是由立方状或柱状细胞组成的腺泡和小管构成,这些细胞可分泌粘液,类似于支气管腺或支气管相衬的内皮细胞,包括Clara细胞。
乳头状型腺癌的特征表现为由具有二级和三级结构的乳头取代原由的肺组织结构,可见坏死和肺部浸润。在完整的肺泡腔内具有简单的乳头状结构的细支气管肺泡癌不在该定义范围之内。乳头状腺癌中覆盖于表层的细胞可以是立方状或柱状,粘液性或非粘液性。一些病例可类似于甲状腺乳头状癌。有些证据提示存在腺癌的微乳头状模式,但其乳头状结构缺乏纤维血管性核心,可能预后不佳。
细支气管肺泡癌表现肿瘤细胞沿原有的肺泡结构(鳞屑样)生长,无间质、血管或胸膜浸润。肺泡隔增厚伴有硬化常见于细支气管肺泡癌中,特别是非粘液性型。当存在明显的肺泡萎陷伴肺泡隔弹性纤维组织增生性增厚时,硬化性BAC与早期浸润性腺癌的区分非常困难。浸润癌通常表现更明显的细胞不典型、纤维母细胞性间质反应和腺泡状生长模式。
非粘液性BAC典型表现为Clara细胞和/或II型细胞分化。Clara细胞呈柱状伴有顶浆突起,胞浆淡染呈嗜酸性,核位于细胞顶端。II型细胞呈立方状或圆形,胞浆具有小的空泡或呈透明至泡沫状,可存在核内嗜酸性包涵体。在非粘液性BAC中鉴别Clara细胞和II型细胞并无临床意义。
粘液性BAC定义为低级别,由伴位于基底的核及淡染胞浆的高柱状细胞构成,有时类似于杯状细胞,含有不等量的胞浆粘液,且在周围肺泡腔中形成粘液池,细胞不典型常表现轻微。气道扩散是其特征,典型表现为围绕主要肿块的星状肿瘤,常见广泛存在的肺实变,有时见于一叶肺和/或肺炎模式。对于小的病变来说,即使是几毫米,只要表现该组织学特征也应考虑为粘液性BAC。
少数情况下BAC由粘液性和非粘液性细胞混合而成。粘液性和非粘液性BAC可表现为孤立性、多灶性病变或是肺实变。后两者可能是由气道扩散所致。大多数孤立性病变是非粘液性亚型。
实性腺癌伴粘液分泌由片状多角形细胞组成,缺乏腺泡、小管和乳头结构,但是可通过组织染色方法证实粘液存在,每两个高倍视野中至少有5个肿瘤细胞存在粘液分泌。肺鳞癌和大细胞癌表现少数细胞伴有胞浆内粘液分泌,但这并不支持腺癌分类。伴混合性组织学模式的腺癌是一种侵袭性肿瘤,表现为各种组织学亚型相混合。伴混合性组织学模式的腺癌的病理诊断应包括确定的组织学亚型的形态模式,例如“腺癌伴腺泡状、乳头状和细支气管肺泡模式”。间质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各不相同。具有BAC成分的小肿瘤(<2cm)应该保证切片组织完整,以寻找浸润灶和测量纤维化疤痕的大小。局限性非粘液性BAC的诊断要求标本完整。在表现非粘液性BAC的肿瘤中应注意浸润灶和疤痕的大小,因为它们具有预后意义。伴有直径<5 mm的局部纤维化肿瘤(不管是否存在浸润)具有100%的五年生存率,类似于局限性BAC。局部纤维化不同于常发生于非粘液性BAC中的轻度肺泡隔硬化和弹性纤维化。中央疤痕典型表现为肺泡萎陷伴致密的弹性纤维组织增生或活化的纤维母细胞增生。当存在浸润性癌时,常可在活跃的纤维母细胞增生区域辨别且伴有明显的肿瘤细胞不典型。弹性纤维组织增生性硬化周围绕以由不典型细胞相衬的气道,与局部纤维母细胞增生伴有浸润成分的区分存在困难。在以弥漫性间质纤维化(由各种原因所致)为基础的病变中可见到明显的纤维化伴蜂窝状改变。但是不仅是腺癌,所有类型的肺癌均可存在该类病变。
多灶性浸润性腺癌也可发生。如果确认非粘液性BAC伴明显的浸润性癌,可以提出原发性癌的假设诊断。单独的原发性腺癌应与存在于主要肿块周围的星状病变相鉴别。肿瘤之间存在组织学差异也有利于单独的原发性病灶的诊断。多灶性的定义诊断需要肿瘤之间存在分子/遗传学差异的证据,但这样的研究通常不可行。某一肿瘤是分类为单独的原发病灶还是肺内转移灶对分期有一定意义。
胎儿型腺癌同义名称:分化良好的胎儿型腺癌、胎儿型肺腺癌、类似于胎儿肺的肺内胚层肿瘤这是一种独特的腺癌亚型,由腺样成分组成,可见由富含糖原的无纤毛细胞构成的小管结构,类似于胎儿肺中的小管结构。核内及核外的糖原小泡时使肿瘤呈子宫内膜样外观。常可见由富含嗜酸性细颗粒状胞浆的多角状细胞构成的圆形小体(类似于子宫内膜腺癌中的鳞化结构)。一些病例可表现透明细胞模式。少数情况下,胎儿型腺癌可与其它肺癌相关,包括其它的腺癌类型。大多数胎儿型腺癌分化良好。Nakatani等最近描述了一种分化差的胎儿型腺癌。当胎儿型腺癌与肉瘤样原始胚样基质相关时,该肿瘤可归类为肺母细胞瘤。
粘液(胶样)腺癌与发生于胃肠道的同类病变相类似,伴有散在的粘液池,可见瘤性上皮岛。在这些病例中上皮分化非常好,有时肿瘤细胞可浮于粘液池中。
粘液性囊腺癌具有部分纤维组织包膜的局限性肿瘤。中央区域可见囊性变伴有粘液池,瘤性粘液性上皮可沿肺泡壁生长。
印戒细胞腺癌肺印戒细胞腺癌通常是与其它的腺癌类型相关的局灶病变,排除特别是来自胃肠道的转移很重要。
透明细胞癌该形态特征最常表现于局部,但是少数情况下可以是肿瘤的主要组成成分(透明细胞腺癌),且可见于任何一种主要类型的腺癌中。在这些病例中转移性肾细胞癌是主要考虑的诊断。
免疫组化腺癌的免疫组化特征随亚型和分化程度不同的表现不同。上皮标志物的表达(AE1/AE3、CAM5.2、上皮膜抗原和癌胚抗原)是其典型特征表现。CK7比CK20更常见表达。常呈TTF-1表达阳性,特别在分化较好的肿瘤中。在TTF-1阳性病例中,甲状腺球蛋白阴性表达可以帮助排除转移性甲状腺癌。表面活性蛋白的表达较TTF-1少见,但其结果可疑,因为转移性肿瘤细胞有可能吸取周围肺组织分泌的表面活性物质。粘液性肿瘤特别是粘液性BAC可以表现例外,呈TTF-1阴性和CK7阳性,CK20也常为阳性。
鉴别诊断鉴别诊断包括转移性腺癌、间皮瘤、AAH和与疤痕或肺泡机化性损伤有关的反应性肺细胞不典型。
转移性腺癌病人通常具有原发性癌病史,且表现肺内多发性病变。获得原发性癌的组织切片并与肺部病变的组织形态相比较,可得到许多有用的信息。如果肺部病变为孤立性,区分是原发性癌还是转移性癌更加困难。组织学表现异质性是肺腺癌的特征,且该特征对区分原发性癌和转移性癌有帮助,因为后者倾向于表现比较均一。细支气管肺泡癌的存在有利于肺原发性腺癌的诊断。但是一些转移性腺癌有时可沿肺泡隔扩散,类似于BAC。
肺腺癌常表现II型细胞或Clara细胞分化,且表达这些正常细胞中表达的标志物。60%的肺腺癌可表达表面活性蛋白(SP-A, pro-SP-B, pro-SP-C)。甲状腺转录因子(TTF-1)是一种在肺特异性表面活性蛋白表达中起重要作用的转录因子,可75%的肺腺癌中表达。除甲状腺起源以外的转移性腺癌呈TTF-1阴性。粘液染色阴性和甲状腺球蛋白阳性染色有助于区分转移性甲状腺癌和肺腺癌。有关内容将在转移性癌一章中详细讨论。
CK7和CK20也有助于区分原发性和转移性腺癌。大多数肺腺癌具有CK7+、CK20-的免疫表型。粘液性BAC是一例外,通常呈CK20+和TTF-1-。COX-2同框(homeobox)基因阳性染色可帮助粘液性BAC与转移性结肠腺癌(也呈CK20阳性)的鉴别。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前列腺酸性磷酸酶、GCDFP15可分别证实前列腺和乳腺起源的转移性腺癌。
肺腺癌和上皮样恶性间皮瘤的区别应包括临床、肉眼观察和显微镜观察以及免疫组化和/或电镜分析等方面。这些在胸膜肿瘤一章中详细讨论。经典的检查内容应包括粘液染色、广谱细胞角蛋白、至少2种常见的腺癌标志物(如CEA、CD15或MOC31)、一种肺腺癌特异性标志物(TTF-1)和2种间皮瘤标志物(如calretinin, cytokeratin5/6)。当在电镜下观察时,恶性间皮瘤细胞的微绒毛比肺腺癌的更细长,在恶性间皮瘤中其长度与直径的比例常大于10。
小的周围性粘液性BAC与AAH的鉴别是困难的。没有一条单独的特征足够确诊,而是需要依据许多的特征。粘液性BAC的大小典型>5mm,细胞明显呈层状排列且较密集,细胞核明显相互重叠,染色质粗糙,有核仁,可见柱状细胞改变伴细胞拥挤排列及微乳头状结构。
AAH通常不表现这些特征。在肺部疤痕周围可见到明显的细胞不典型,且与肺泡机化性损伤有关。对于后者来说,患者如有肺炎史或以往放化疗史对诊断有帮助。当两者同时存在时,异质性化生细胞群的存在包括纤维毛细胞、细胞拥挤排列及相对少见的细胞单一性(肺腺癌存活率)均为重要特征。
纤维性病变如一般的间质性肺炎中存在明显的细支气管化生可与腺癌相混淆。乳头状或浸润性生长方式和丰富的胞浆内粘液有利于腺癌的诊断。
分级组织学分级是对肿瘤分化质的评估而且是病理报告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肺腺癌的分级依据传统的组织学标准,包括肿瘤中类似正常肺组织形态结构的范围和细胞不典型。每一种成分的比例都应考虑在内。
在典型情况下可将腺癌分成三个级别。分化好(肺腺癌存活率)、中(2级)、差(3级)的肿瘤可在腺泡型和乳头状型腺癌中辨别。细支气管肺泡癌通常只存在好或中等分化,而实性腺癌常表现为分化差。如有证据表明某一肿瘤中存在不只一种级别的分化,组织学级别应报告比例最少成分的分化程度。
组织发生由于气道衬以的上皮细胞表现多样性,使肺腺癌细胞起源的确认不能实现。在肿瘤发展过程中肺腺癌经历了表型转换,不同的肺腺癌甚至是个体肿瘤之间产生了形态异质性。表型的表达受到解剖定位的影响。起源于大支气管的位于中央的肿瘤典型由柱状细胞和粘液细胞组成。这些中央型腺癌可能起源于支气管上皮或支气管腺,由于缺乏可识别的侵袭前病变,从而阻碍了寻找关于它们起源的特异性前体细胞的探索。
大多数腺癌发生于肺部周围,通过光镜、电镜、免疫组化和基因表达分析,这些周围型腺癌由与II型肺泡细胞和Clara细胞非常相似的细胞构成,并且这些细胞被证实极有可能是起源细胞。AAH被证实是周围型肺腺癌的侵袭前病变(肺腺癌存活率)。在AAH中,上皮细胞大多为II型肺泡细胞。与AAH相比,Clara细胞更常见于细支气管肺泡癌中。
腺癌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算是比较恶性的了。肺癌预后一般都不是很好,但存活多久是和个体关系很大的了。也见过靠化疗控制三年多,还活的好好的。
转移到淋巴也不一定就无药可救,但必须抓紧治疗。如果病人身体状况好,治疗得当,延缓还是有可能的。
肺癌的术后新辅助化疗后应该定期入院复查,主要是肺CT和肿标志物的检测。
通过肺CT,判断肿瘤的大小和进展情况。原发病灶的变化,有无淋巴结的转移,有无新发的转移灶。
肿瘤标志物主要是CEA,NSE 和CYFRA,其中CEA是癌胚抗原,是肺腺癌的最特异的肿瘤标志物,动态观察CEA的变化,能让你在肉眼看不见肿瘤进展的同时掌握病情变化情况。
记住,一定要动态观察,就是定期复查,多次比对,一次的结果没有太大意义。如果CEA持续升高,你就应该考虑继续化疗或者选用生物治疗等。
现在用生物治疗法治疗肺腺癌是进展比较快的。许多靶向治疗药物,如易瑞沙,专门针对腺癌,但是价格昂贵,疗效却是很好的。
肺癌的鉴别诊断
1.肺结核
①结核球易与周围型肺癌混淆。结核球多见于青年,一般病程较长,发展缓慢。病变常位于上叶尖后段或下叶背段。x线片上块影密度不均匀,可见到稀疏透光区和钙化点,肺内常有散在性结核灶。
②粟粒性肺结核易与弥漫型细支气管肺泡癌混淆。粟粒性结核常见于青年,全身毒性症状明显,抗结核药物治疗可改善症状,病灶逐渐吸收。
③肺门淋巴结核在x线片上可能误诊为中心型肺癌。肺门淋巴结结核多见于青幼年,常有结核感染症状,很少咯血。应当注意,肺癌可以与肺结核合并存在。应结合临床症状,x线片、痰细胞学及支气管镜检,早期明确诊断,以免延误治疗。
2.肺部炎症
①支气管肺炎:早期肺癌引起的阻塞性肺炎易被误诊为支气管肺炎。支气管肺炎发病较急,感染症状比较重,全身感染症状明显。x线片上表现为边界模糊的片状或斑点状阴影,密度不均匀,且不局限于一个肺段或肺叶。经抗感染治疗后症状迅速消失,肺部病变吸收也较快。
②肺脓肿:肺癌中央部分坏死液化形成空洞时x线片上表现易与肺脓肿混淆。肺脓肿在急性期有明显感染症状,痰量较多、呈脓性,x线片上空洞壁较薄,内壁光滑,常有液平面,脓肿周围的肺组织常有浸润,胸膜有炎性变。
3.肺部其他肿瘤
①肺部良性肿瘤:如错构瘤、纤维瘤、软骨瘤等有时需与周围型肺癌鉴别。一般肺部良性肿瘤病程较长,生长缓慢,临床大多没有症状。x线片上呈现为类园形块影,密度均匀,可有钙化点。轮廓整齐,多无分叶。②支气管腺瘤: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肿瘤。发病年龄比肺癌轻,女性多见。临床表现与肺癌相似,有刺激性咳嗽、反复咯血,x线表现可有阻塞性肺炎或有段或叶的局限性肺不张,断层片可见管腔内软组织影,纤维支气管镜可发现表面光滑的肿瘤。
4.纵隔淋巴肉瘤:
可与中心型肺癌混淆。纵隔淋巴肉瘤生长迅速,临床常有发热和其他部位的表浅淋巴结肿大,x线片上表现为两侧气管旁和肺门淋巴结影增大。对放射治疗敏感,小剂量照射后即可见到块影缩小。
诊断肺癌需与其他疾病鉴别
1.纵隔淋巴肉瘤
可与中心型肺癌混淆。纵隔淋巴肉瘤生长迅速,临床上常有发热和其他部位表浅淋巴结肿大,咳痰和痰中带血等呼吸道症状少有。对放疗高摩敏感-小剂量照射后即可见到块影缩小。纵隔镜检查亦有助于明确诊断。
2.支气管肺炎
早期肺癌产生的阻塞性肺炎,易被误诊为支气管肺炎。支气管肺炎发病急骤,患者常伴高热,咳大量黄痰。x线片上表现为边界模糊的片状或斑点状阴影,密度不均匀,且不局限于一个肺段或肺叶。经2 -4周抗炎治疗后症状好转,肺部阴影吸收较快。
3.支气管扩张症
肿瘤生长在下叶支气管引起阻塞性肺炎,并出现咳嗽、咳痰、痰中带血,在X线片上有下叶炎症阴影时,须与支气管扩张症区别。但支气管扩张症的咳嗽时间更长;而肿瘤导致的阻塞性肺炎,病程较短。结合支气管造影可作出诊断。
4.肺结核球
多见于年轻患者,发展缓慢;多无症状。病变常位于结核好发部位(上叶尖后段或下叶背段)。病灶边界清楚,密度不均匀,有时可见钙化点,肺内常另有散在性结核病灶。若有空洞形成,多为中心性空洞,壁规则。
5.粟粒性肺结核
易与弥漫型细支气管肺泡癌混淆。粟粒性肺结核发病年龄较轻,常见于青年,全身毒性症状明显,抗结核药物治疗可改善症状,病灶逐渐吸收。根据临床和实验室资料综合判断鉴别诊断并不难。
6.肺脓肿
应与癌性空洞相鉴别。肺脓肿起病急,急性期有明显感染症状,寒战,高热、咳嗽,咳大量脓臭痰,X线片上空洞壁较薄,内壁光滑,常有液平面,周围有炎症改变。支气管造影空洞多可充盈,并常伴有支气管扩张。
7.肺门淋巴结结核
在X线片上肺门块影可能误诊为中心型肺癌。肺门淋巴结结核多见于青少年,常有发热等结核感染中毒症状,很少有咯血。抗结核治疗有效。
8.肺部其他良性肿瘤
如错构瘤、纤维瘤、软骨瘤等也可引起支气管阻塞和肺部块状阴影。但是一般肺部良性肿瘤病程较长,生长缓慢,临床上大多没有症状;在,X线片上边缘清楚,密度均匀,多无分叶状。
肺癌对人体影响非常大,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预防肺癌,一旦患上肺癌要及时就医。
什么是支气管肺炎
支气管肺炎由细菌或病毒引起,故又分称为细菌性支气管肺炎和病毒性支气管肺炎,细菌性肺炎主要因肺炎球菌所致,而病毒性肺炎主要由腺病毒引起。婴幼儿防御功能差,肺脏发育不成熟,故2岁以内发病率最高,多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传染病之后,以冬春季最多见。
支气管肺炎的病理形态为一般性和间质性两大类。
1、一般支气管肺炎:主要病变散布在支气管壁附近的肺泡,支气管壁仅粘膜发炎。肺泡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内水肿及炎性渗出,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液内含大量中性粒细胞、红细胞及病菌。病变通过肺泡间通道和细支气管向周围邻近肺组织蔓延,呈小点片状的灶性炎症,而间质病变多不显著。有时小病灶融合起来成为较在范围的支气管肺炎,但其病理变化不如大叶肺炎那样均匀致密。后期在肺泡内巨噬细胞增多,大量吞噬细菌和细胞碎屑,可致肺泡内纤维素性渗出物溶解吸收、炎症消散、肺泡重新充气。
2、间质性肺炎:主要病变表现为支气管壁、细支气管壁及肺泡壁的发炎、水肿与炎性细胞浸润,呈细支气管炎、细支气管周围炎及肺间质炎的改变。蔓延范围较广,当细支气管壁上细胞坏死,管腔可被粘液、纤维素及破碎细胞堵塞,发生局限性肺气肿或肺不张。病毒性肺炎主要为间质性肺炎。但有时灶性炎症侵犯到肺泡,致肺泡内有透明膜形成。晚期少数病例发生慢性间质纤维化,可见于腺病毒肺炎。
小细胞恶性肿瘤是怎么分类的呢
一、大体分型
1、肿瘤发生部位及肉眼形态分型
(1)中央型:肿瘤发生在段以上支气管,亦即发生在支气管及段支气管。
(2)周围型:肿瘤发生在段以下的支气管。
(3)弥漫型:肿瘤发生在细支气管或肺泡,弥漫分布于两肺。
2、以肿瘤的肉眼形态分型
(1)管内型:肿瘤限于较大的支气管腔内,呈息肉状或菜花状,向管腔内突起,也可沿管壁蔓延,呈管套状,多数无管壁外浸润。
(2)管壁浸润:肿瘤侵犯较大的支气管管壁,管壁粘膜皱襞消失,表面呈颗粒状或肉芽样,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并向管壁外组织浸润,肿块的切面仍可见支气管,管壁结构仍存在。
(3)结节型:肿块呈圆形或类圆形,直径小于5㎝,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时,肿块边缘常呈小分叶状。
(4)块状型:肿块形状不规则,直径大于5㎝,边缘呈大分叶状,与周围肺组织分界不清。
(5)弥漫浸润型:肿瘤不形成局限的肿块,而呈弥漫浸润,累及肺叶或肺段的大部分,与大叶性肺炎相似。
二、组织学分型
根据细胞来源不同及镜下细胞形态分为:
1、鳞状细胞癌 占肺癌的40%,在男性则占80‰。有的伴有神经内分泌分化。其变形包括梭形细胞癌、淋巴上皮癌、基底细胞癌。根据细胞分化形态与构成又分为:①分化好的; ②中分化的;③分化差的。
2、腺癌 占肺癌的20%,在女性则占50%。有的伴有神经内分泌分化。腺癌包括有:①支气管源形腺泡癌、支气管源性乳头状癌,可伴有或不伴粘液形成;②细支气管肺泡癌;③有粘液形成的实性癌。 3、腺鳞癌 占肺癌比例<10%。有的伴有神经内分泌分化。
3、大细胞癌 占手术肺癌的15%~20‰。此癌不具有腺、鳞分化的特征,为未分化癌。其变形有①巨细胞型,②透明细胞癌。
4、小细胞癌 占肺癌的10‰~20‰。又称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包括:①燕麦细胞型,占42%;②梭形细胞癌,占29%;③多角细胞型,占29%。
5、类癌 占1%~2‰。此癌为分化好的神经内分泌癌,恶性程度低。
6、细支气管肺泡癌 欧美占2‰~3‰,国内占20‰。为一种异源性肿瘤,可起源于细支气管Clara细胞、肺泡II型上皮细胞及化生的粘液细胞。
其他还有不典型类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巨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不能分类的神经内分泌癌、癌内瘤及成细胞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