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溶血性黄疸的特征

溶血性黄疸的特征

溶血性黄疸一般分为两种类型:

1、急性溶血性黄疸的症状有寒战、高热、恶心呕吐、头痛腹痛腰痛、全身不适、血红蛋白尿休克及尿少等迅速出现黄疸贫血及肝脾肿大的症状。

2、慢性溶血性黄疸的症状较轻,主要是黄疸和贫血部分患者可出现脾大,慢性患者急性发作其临床表现与急性溶血相同,其他多见皮肤巩膜轻度黄染呈浅柠檬色。

溶血性黄疸症状的总体表现

1、黏膜、皮肤轻度黄染,呈浅柠檬色,无皮肤瘙痒。

2、在急性溶血时伴有寒战、发热、头痛、呕吐、腹痛及腰部酸痛等症状。

3、急性发作时尿呈酱油色(血红蛋白尿)。

4、脾脏肿大。

5、末梢血网织红细胞增多(骨髓红细胞系统增生活跃)。

6、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增高(一般不超过80μmol/L),以非结合胆红素增加为主,结合胆红素基本正常或轻度增加。

7、由于血清中非结合胆红素增高,致使肝细胞摄取,结合非结合胆红素的速度加快,故结合胆红素的形成代偿性增加,从胆道排至肠道的结合胆红素亦增加,肠道中尿胆原增加,最终导致尿中排出的尿胆原增加。

常见的小孩黄疸类型

阻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

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0、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这样一来,一些父母会十分紧张,担心孩子会发生ABO溶血,其实要说明的一点是:不是所有ABO系统血型不合的新生儿都会发生溶血。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

感染性黄疸

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主要使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黄疸的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

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还不十分明了。其黄疸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黄疸继续加重,胆红素可达10-30mg/dl,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胆红素明显下降达50%,若再次哺乳,胆红素又上升。

新生儿黄疸退了又升高要怎么办

1)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0、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这样一来,一些父母会十分紧张,担心孩子会发生ABO溶血,其实要说明的一点是:不是所有ABO系统血型不合的新生儿都会发生溶血。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

2)感染性黄疸: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主要使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黄疸的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

3)阻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

4)母乳性黄疸: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还不十分明了。其黄疸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黄疸继续加重,胆红素可达10-30 mg/dl,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胆红素明显下降达50%,若再次哺乳,胆红素又上升。

新生儿黄疸常见的类型

1、阻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

2、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0、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

要说明的一点是:不是所有ABO系统血型不合的新生儿都会发生溶血。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

3、母乳性黄疸: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还不十分明了,也是新生儿黄疸常见的类型之一。

其黄疸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黄疸继续加重,胆红素可达10-30 mg/dl,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胆红素明显下降达50%,若再次哺乳,胆红素又上升。

4、新生儿黄疸常见的类型还有感染性黄疸: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主要使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

新生儿黄疸疾病具有什么样的类型

(1)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0、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其实要说明的一点是:不是所有ABO系统血型不合的新生儿都会发生溶血。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

(2)感染性黄疸: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主要使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黄疸的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

(3)阻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

(4) 母乳性黄疸: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还不十分明了。其黄疸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黄疸继续加重,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胆红素明显下降达50%,若再次哺乳,胆红素又上升。

黄疸是怎么回事

黄疸是指血中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增高,使巩膜,皮肤,粘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发生黄染现象。临床上常以巩膜和皮肤发黄或尿呈浓茶色而被发现有黄疸。

正常血清胆红素不超过18毫摩尔升(10毫克分升),如血清总胆红素超过正常值,而肉眼尚末能察见巩膜,皮肤黄染,称隐性或亚临床黄疸。黄疸不是一个独立疾病,而是许多疾病的一个症状和体征。按黄疸发生的机理,分为:

(1)溶血性黄疸。各种急,慢性血管内溶血所致。其黄疸特点为血清总胆药素增高,常为轻或中度增高,其中非结合胆红素占80%以上,尿中尿胆原强阳性,胆红素阴性。

(2)肝细胞性黄疸。由各种原因使肝细胞受损所致。黄疸特点为血清总胆红素增高,其中结合胆红素增高,占30%以上,尿中胆红素阳性,尿胆原亦为阳性,常伴有肝功能试验异常,特别是血清转氨酶明显增高。

(3)梗阻性黄疸。由肝内或肝外胆管阻塞所致,特别是肝外胆管被各种病变阻塞。其黄疸特点为血清总胆红素增高,其中结合胆红素占35%以上,甚至高达60%,尿内胆红素强阳性,尿胆原消失或减少。

(4)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多因肝细胞对胆红素代谢发生先天性缺陷,引起非结合胆红素增高或结合胆红素增高的各种综合症,这些先天笥黄疸多有一定家族史,除黄疸外,其他症状和体征不明显或缺如,无需特殊治疗,预后良好,往往需作肝活检来确诊。

新生儿黄疸常见的类型有哪五种

新生儿黄疸常见的类型

1、阻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

2、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0、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

要说明的一点是:不是所有ABO系统血型不合的新生儿都会发生溶血。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

3、母乳性黄疸: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还不十分明了,也是新生儿黄疸常见的类型之一。

其黄疸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黄疸继续加重,胆红素可达10-30 mg/dl,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胆红素明显下降达50%,若再次哺乳,胆红素又上升。

4、新生儿黄疸常见的类型还有感染性黄疸: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主要使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

以上介绍,是关于新生儿黄疸常见的有哪几种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您有帮助。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母乳性黄疸来说,是不需要进行药物治疗的,其病症会在一旦时间之后自行消退。最后,我们衷心的祝您家宝宝,健康快乐的成长。

新生儿总胆红素异常值是多少 新生儿出现黄疸的原因

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0、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它类型的溶血性黄疸相对较轻。

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

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因素引起的,主要是肝细胞功能受损害后而发生的黄疸。

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

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黄疸的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

母乳性黄疸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还不十分明了。

其黄疸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黄疸继续加重,胆红素可达10-30mg/dl,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胆红素明显下降达50%,若再次哺乳,胆红素又上升。

注意:病理性黄疸不论何种原因,严重时均可引起“核黄疸”,其预后差,除可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外,严重的可引起死亡。

相关推荐

黄疸的4种常见类型

(一)溶血性黄疸 由引起溶血的疾患而导致的黄疸,称为溶血性黄疸。 先天性溶血性贫血 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海洋性贫血等。 后天性溶血性贫血 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误输异型血及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某些药物及毒物引起的溶血等。 (二)肝细胞性 黄疸由于肝细胞广泛性损害而引起的黄疸,称为肝细胞性黄疸,见于一切可导致肝细胞广泛性损害的疾患,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中毒性肝炎及急性传染病如伤寒、钩端螺旋体病,亦可见于败血症等。 (三)胆汁瘀积性黄疸 由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肝内、肝外胆管阻塞以及

导致小儿黄疸的五个原因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比较常见的症状,新生儿的黄疸可以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出生的2-3天出现,7-10就会消失,如发现宝宝的黄疸很长时间都没有消退,还引起了宝宝的其他症状,考虑宝宝是不是患了病理性黄疸。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原因有以下五种: 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症状,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所特有的一种现象,由于胎儿在宫内低氧环境下,血液中的红细胞生成过多,且这类红细胞多不成熟,易被破坏,胎儿出生后,造成胆红素生成过多,约为成人的两倍

新生儿黄疸什么时候退完 新生儿易出现黄疸的原因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所特有的一种现象,由于胎儿在宫内低氧环境下,血液中的红细胞生成过多,且这类红细胞多不成熟,易被破坏,胎儿出生后,造成胆红素生成过多,约为成人的两倍。 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使胆红素代谢受限制等原因,造成新生儿在一段时间出现黄疸现象。 母乳中含有孕二醇激素,它可以抑制新生儿肝脏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致使血液中的胆红素不能及时进行代谢和排泄,于是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增加,出现新生儿皮肤和巩膜的黄染。 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早期可进行

溶血性黄疸的症状

溶血性黄疸的症状?溶血性黄疸是红细胞破坏后释放出大量的血红蛋白,致使血浆中的胆红素增多,超出了肝脏的处理能力,最后出现黄疸。另外,脾脏机能亢进时,使红细胞破坏破坏,由于大量红细胞的破坏,形成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与排泌能力。 由于溶血性造成的贫血,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使非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超过正常的水平而出现黄疸。 溶血性黄疸的症状主要表现在白眼球,嘴唇,舌苔等皮肤黏膜部位发黄,有的是黄的发亮,有的发暗。同时会拉黄色稀粪,消化不良,食欲下

新生儿黄疸几天能消

一般生理性的黄疸一个星期就自然退了。如果老是不退,就要考虑是否病理性的黄疸,是有体内炎症引起的,需及时就医。一般情况下新生儿黄疸会在28天之内消退的,短的十天半个月,长的2个多月都有,只要黄疸没有加重,一般不用过于担心。 新生儿黄疸可以给他喝点葡萄糖的,因为葡萄糖可以加速代谢有利于小孩退黄疸,再就是多给宝宝晒晒太阳吧,多晒太阳也是有利于宝宝退黄疸的,多带宝宝晒太阳,不是隔着玻璃晒昂,要让太阳真正的晒到身上,但是太阳太毒的时候不要出去晒,可以选择太阳光不强烈的时候带宝宝出去多晒太阳。 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原因

生理性黄疸多久退

新生儿黄疸包括母乳喂养性黄疸和母乳性黄疸,母乳喂养性黄疸是因为早期喂养不足,排便少,致胆红素积与体内,造成皮肤黄疸。多于生后5-7天开始逐渐消退。母乳性黄疸从生后几天开始,可持续2-3个月。个别严重者,可暂停母乳。只要黄疸不严重,不需要治疗,既不影响生长,也不影响疫苗接种。母乳性黄疸可能与母乳中缺乏一种酶有关,致使体内黄疸代谢减慢。只要黄疸水平低于14ng/dl,就不必给予暂停母乳、服用退黄药物、照光等治疗。虽然对于严重母乳性黄疸,可暂停几天母乳喂养,但真正需要暂停母乳喂养的机会很少。只要黄疸不重,持续时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严重吗 对于新生儿黄疸的情况,很多的宝宝都是有的,而且尤其是对于早产儿而言,更是容易出现黄疸的情况,而且病理性的新生儿黄疸会在宝宝出生后的两到三天后出现。 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2~3周仍不退或反复发作则为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中最为常见的原因就有新生儿溶血引起的黄疸,爸爸妈妈们都会问医生有溶血性黄疸这种病严重吗?其实溶血性黄疸不可怕,可怕的是若不及时治疗会严重影响宝宝的健康哦。 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O

ABO溶血是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最常见的原因

黄疸是常见症状和体征,其发生是由于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凡能引起溶血的疾病均可产生溶血性黄疸,包括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和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而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 有报道表明,ABO溶血病占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85.3%,主要发生在母亲O型而胎儿A型,第一胎即可发病。这样一来,有些O型血的准妈妈就会十分紧张,担心孩子会发生ABO溶血,其实要说明的一点是:不是所有ABO血型不合的新生儿都会发生溶血,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而

黄疸皮肤瘙痒的原因 黄疸为何搔痒不止

其实,身体变黄是因为血液中的胆红素积聚,引起患者皮肤、眼睛发黄。进一步来说,黄疸可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及胆淤积性黄疸。溶血性黄疸常见于溶血性疾病,此时血细胞大量死亡崩解,释放出大量的胆红素,其产生的速度大大超出了肝脏的代谢速度,如溶血性贫血等。肝细胞性黄疸及胆淤积性黄疸见于肝胆疾病。前者是说肝细胞功能不足或数量不够,不能正常代谢机体产生的胆红素;后者则指的是胆汁排出不畅,使胆红素及代谢产物不能顺利排出。肝细胞性黄疸常见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等。胆汁淤积性黄疸常见于肝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

1、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所特有的一种现象,由于胎儿在宫内低氧环境下,血液中的红细胞生成过多,且这类红细胞多不成熟,易被破坏,胎儿出生后,造成胆红素生成过多,约为成人的两倍;另一方面,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使胆红素代谢受限制等原因,造成新生儿在一段时间出现黄疸现象。 足月儿的生理性黄疸是在第2—3天开始,这时皮肤呈浅黄色,巩膜(白眼珠)以蓝为主微带黄色,尿稍黄但不染尿布,第4—5天黄,足月儿在第10—14天消退,检查肝功能正常、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加。早产儿的生理性黄疸会出现得较早、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