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皮的鉴别方法
桂皮的鉴别方法
显微鉴别
1.天竺桂皮层细胞稍小
桂皮 ,排列不整齐,壁普厚,类方形,内含小方晶;中柱鞘部位石细胞2-10成群稀疏散在,不连成环,石细胞长圆形或类圆形,直径28-40μm,壁多数较薄,厚约6-8(-12)μm。韧皮部石细胞少,有分泌细胞及含棕色内含物细胞散在;射线细胞含小方晶及砂晶。
2.阴香参见阴香皮条。(3)川桂皮层细胞较小,方形或类三角形,排列整齐,壁增厚或内壁增厚,有纹孔,含棕色内含物及草酸钙小方晶;有石细胞群散在,石细胞类圆形者,直径20-40μm,椭圆形者长24-72μm,宽20-30μm,壁厚6-10(-14)μm。中柱鞘部位石细胞少。韧皮部石细胞类圆形。射线细胞含草酸钙方晶,直径4-6μm,长方形结晶,宽4-12μm,长达28μm。化学鉴别薄层层析:取该品粉末0.5g,加乙醇10ml,密塞,时时振摇,冷浸20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液。另取桂皮醛加乙醇制成每毫升含1μl的对照品溶液,吸取供试液10-15μl,对照液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85:15)展开,取出晾干,喷0.1%2,4-二硝基苯肼试液。供试液色谱在与对照液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盐酸氟桂利嗪胶囊 - 鉴别
(1) 取该品的细粉适量(约相当于盐酸氟桂利嗪50mg),加乙醇10ml,
充分振摇,使盐酸氟桂利嗪溶解,滤过,取滤液2ml ,加氢氧化钾试液2 滴,摇匀,加高锰酸钾试液1 ~2 滴,紫色立即消失。
(2) 取含量测定项下的溶液,照分光光度法(附录Ⅳ A)测定,在226nm±2nm与253
nm±2nm 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在221nm±2nm与234nm±2nm 波长处有最小吸收。(3) 取鉴别(1) 项下的滤液1ml ,应显氯化物的鉴别反应。
(4) 取鉴别(1) 下的滤液适量,蒸干,取残渣约10mg,显有机氯化物的鉴别反应(
桂皮的鉴别方法
显微鉴别
1.天竺桂皮层细胞稍小,排列不整齐,壁普厚,类方形,内含小方晶;中柱鞘部位石细胞2-10成群稀疏散在,不连成环,石细胞长圆形或类圆形,直径28-40μm,壁多数较薄,厚约6-8(-12)μm。韧皮部石细胞少,有分泌细胞及含棕色内含物细胞散在;射线细胞含小方晶及砂晶。
2.阴香参见阴香皮条。(3)川桂皮层细胞较小,方形或类三角形,排列整齐,壁增厚或内壁增厚,有纹孔,含棕色内含物及草酸钙小方晶;有石细胞群散在,石细胞类圆形者,直径20-40μm,椭圆形者长24-72μm,宽20-30μm,壁厚6-10(-14)μm。中柱鞘部位石细胞少。韧皮部石细胞类圆形。射线细胞含草酸钙方晶,直径4-6μm,长方形结晶,宽4-12μm,长达28μm。化学鉴别薄层层析:取该品粉末0.5g,加乙醇10ml,密塞,时时振摇,冷浸20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液。另取桂皮醛加乙醇制成每毫升含1μl的对照品溶液,吸取供试液10-15μl,对照液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85:15)展开,取出晾干,喷0.1%2,
桑皮鉴别
鉴别要点
鉴别桑皮要点有四: 一是根皮呈扭曲的带状或卷筒状,残留有栓皮斑块;二是内表面黄白色,具纵纹; 三是质韧难折断,纤维性强,易撕裂但难分开;四是味甘微苦,久嚼纤维成团如丝绵。而类似品华桑、蒙桑的根皮则较硬而厚;栓皮未除尽的呈金黄色鳞片状;横切面可见放射状条纹和斑点;味甘淡。至于伪品构树皮和柘树皮粉性较差、纤维性较弱,味淡或微苦涩,久嚼不呈丝绵状。可资区别。 [1]
名典鉴别
1、《神农本草经》:“桑根白皮,味甘寒。生山谷。”
2、南北朝·雷学攴曰:“凡使,采十年以上向东畔嫩根,铜刀刮去青黄薄皮一重,取里白皮切,焙干用。其皮中涎勿去之,药力俱在其上也。”3、宋·苏颂曰:“方书称桑之功最神,在人资用尤多。”……又云:“女桑、桋桑。山桑。……俗间呼桑之小而条长者,皆为女桑。其山桑似桑,材中弓弩;桑丝中琴瑟,皆材之美者也,他木鲜及之。”4、明·李时珍曰:“桑有数种:有白桑,叶大如掌而厚;鸡桑,叶花而薄;子桑,先椹而后叶;山桑叶尖而长。”5、清·《本草从新》:“桑根白皮。刮去薄皮,取白。或生用或密炙”
快速鉴别
根皮呈长而扭曲的板片状或双边内卷的筒状,厚3~6mm。表面淡黄白色或白色,有残留的红棕色或红黄色栓皮斑块,具明显纵向细纹。内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有纵纹。体轻质韧,难折断,纤维性极强,易纵裂但难分开,撕裂时有粉尘飞出。气微弱,味甘微苦。久嚼发粘,纤维成团似丝棉。
为什么桂鱼比鲈鱼贵
因为桂鱼是肉食性的鱼类,常以其他鱼类或者虾类为食,养殖成本较高,再加上饵料鱼和自身病害等原因,导致桂鱼的产量较少,而且桂鱼的皮厚肉紧,鱼肉中没有刺,易消化,非常好吃。
所以在市场上,鳜鱼一般情况下是比鲈鱼、鲢鱼、鲤鱼等普通鱼类贵一点的,如果遇到特别便宜的情况,一定要仔细鉴别是否为假的。
脚后跟脱皮鉴别诊断
足底脱皮的鉴别诊断:
有不少疾病可以引起脚脱皮,较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角化鳞屑型足癣:表现为片状红斑,伴角质变厚、粗糙、脱屑,表面覆盖有鳞屑,边缘尚清,多发生在足趾间、足底、足跟和足侧缘,常为双侧,也可单侧发病,有痒感,真菌镜检和培养为阳性。
2.剥脱性角质松解症:皮损初为针头大小白色水泡,可逐渐扩大,中央破裂形成薄纸样皮屑,也可融合成大片表皮剥脱,缺乏炎症特征,常于手脚特别是掌处对称发生,一般无自觉症状,常在数周后自愈,易在暧热季节复发,往往合并有汗泡及局部多汗症,病人多为成年人。
3.慢性湿疹:有些人手掌足底反复发生急性、亚急性湿疹后转变成慢性,皮损表现为患处皮肤肥厚、粗糙,其表面有少量菲薄的屑,多对称发生,剧痒。
4.其他疾病如掌跖脓疱病、剥脱性皮炎、银屑病等除有全身性或散发性皮损外,手或足也可同时有脱皮。
多发生在足趾间、足底、足跟和足侧缘,常为双侧。患者每年春末与夏秋季节,气温高、湿度大,手脚心就会发生此种脱皮现象。
刚开始脚心出现一些小的白点,以后小白点渐渐扩大,形成大小不一的像干涸的水疱,表面出现一层发白的角质层,可以自然破裂,脱落下来像一层半透明的薄纸一样。如果不断脱落,留下的就是像地图那样的大片粉红色的新生长的表皮。如果没有等到自然脱落而去撕脱,就会出现出血、疼痛。
肉桂与桂皮的区别
中药肉桂和桂皮不是一种中药,但是两者有一定的关系,桂皮包括肉桂,也就是说桂皮是肉桂的一种,桂皮也称为肉桂或者香桂,是一个总称,桂皮在外形上主要是筒状或不整齐的块片,呈棕褐色,口味上略带橙味芳香;而肉桂在外形上是不规则块,片较薄,多为棕褐色,入口后苦味比较浓,一般肉桂主要是用来入药,而桂皮主要用于五香调料。
两者简单的区别就是:肉桂厚,桂皮薄;肉桂色浅,桂皮色深;肉桂卷小,桂皮卷大;肉桂味浓,桂皮味淡;桂皮做菜炖肉,肉桂做咖啡、蛋糕。
肉桂与桂皮的区别
肉桂与桂皮的区别在于成分的不同,不同的物质里面含有的成分肯定是不同的,肉桂与桂皮外观也是有所不同的,所以我们还是可以用肉眼就区分开肉桂与桂皮的。只要我们多加留心,区分肉桂与桂皮是可能的。
肉桂(拉丁学名:Cinnamomum cassia Presl),又名玉桂、牡桂、玉树、大桂、辣桂、平安树、中国桂皮,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树皮芳香,可作香料,味与产自斯里兰卡肉桂的桂皮相似,但较辣,不及桂皮鲜美,且较桂皮厚。在北美则肉桂粉不问来自中国肉桂抑斯里兰卡肉桂,均不加区别地一起出售。
肉桂皮从茎和枝条剥取,搁置干燥后,卷曲成卷。有的品种则为刮取。刮取者薄而为亮红褐色,未刮过的树皮厚而为灰色。肉桂粉浅红褐色。中国产肉桂的香味稍逊于越南和印度尼西亚产者,三者均具芳香,味甜而辣。中国肉桂和牡桂(C. loureirii)的未成熟果实贴生于硬而具皱的灰褐色杯状花萼中,通常长11公釐(0.4吋,包括萼筒);上部径约6公釐(0.25吋),连萼筒摘下干燥即称肉桂芽。有似桂皮的芳香和肉桂皮的甜辣味,用于食品调味。
桂皮,学名:柴桂 ,又称:肉桂、官桂或香桂,为樟科、樟属植物天竺桂、阴香、细叶香桂、肉桂或川桂等树皮的通称。本品为常用中药,又为食品香料或烹饪调料。商品桂皮的原植物比较复杂,约有十余种,均为樟科樟属植物。各地常用的有8种,其中主要有桂树、钝叶桂、阴香及华南桂等其他种类多为地区用药。各品种在西方古代被用作香料。中餐里用它给炖肉调味,是五香粉的成份之一。是最早被人类使用的香料之一。在公元前2800年的史料记载中就曾提到桂皮;在西方的《圣经》和古埃及文献中也曾提及肉桂的名称。秦代以前,桂皮在中国就已作为肉类的调味品与生姜齐名。桂皮,广东民间叫"阴香属樟科肉桂之一种。中国广东、福建、浙江、四川等省均产。用作芳香调味品,此外还可提取桂皮油,为食品工业之重要香料,亦入药。桂皮,又称肉桂、官桂或香桂,是最早被人类使用的香料之一。
肉桂与桂皮的区别 肉桂好还是桂皮好
根据食用方法决定。
精选优质肉桂和桂皮,都香味浓郁,是烹制荤素菜肴不可或缺的调味佳品,可用于烹调牛肉、羊肉、鸡肉、鸭肉,以及卤瓜子、花生、茶鸡蛋等,只需适量添加即可起到增香增味的作用,不过对于卤肉卤菜等长时间煮的食材,建议用肉桂,香味通过卤注浸泡会慢慢进入食材中,如果是炒菜等则适用用薄一点的桂皮,好出味一些。
另外药用一般是用肉桂而不用桂皮,肉桂味辛、甘,性大热,归肾、脾、心、肝经,有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的功效,可用于阳痿宫冷,腰膝冷痛,肾虚作喘,虚阳上浮,眩晕目赤,心腹冷痛,虚寒吐泻,寒疝腹痛,痛经经闭等症状。
还有肉桂也多用于点心、蛋糕食用,而桂皮则不会用于点心、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