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患糖尿病的辨证施治
老年人患糖尿病的辨证施治
1.肝肾阴虚
主证:尿频量多,混浊如膏脂,或尿甜,腰膝酸软无力,头晕耳鸣,遗精多梦,皮肤干燥,全身瘙痒,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润燥填精。
选方:六味地黄汤(《小儿药证直诀》)加减。
药物:熟地15g、茯苓12g、山药12g、萸肉12g、丹皮9g、泽泻12g、女贞子20g、白芍15g、杞子12g。
加减: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汗,舌红苔薄黄、加知母、黄柏;食少倦怠,舌淡红,脉细弱,去熟地、丹皮,加黄芪、党参、白术、鸡内金;尿频而浊,加覆盆子、菟丝子、桑螵蛸、五味子。
2.气阴两虚
主证:烦渴多饮,神疲乏力,动则汗出,心悸气短,手足心热,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数无力。
治法:益气养阴。
选方: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加减。
药物:人参6g(炖服)、麦冬12g、五味子10g、生地12g、元参12g、山药15g、丹参15g、黄芪20g。
加减:尿糖明显加天花粉;血糖不降、舌苔薄黄加黄连。
3.阴阳两虚
主证:面色?白,形寒肢冷,耳鸣耳聋,腰膝酸软,口干咽燥,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则饮一溲二。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弱。
治法:滋阴温阳,益气生津。
选方: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加减。
药物:熟地24g、山萸肉12g、山药12g、茯苓9g、泽泻9g、丹皮9g、熟附子12g、桂枝10g(或肉桂3g)、黄芪30g。
加减:肾阳虚症状明显加巴戟、仙茅、菟丝子。
4.阴虚燥热
主证:口干、目涩、舌燥,烦渴多饮,尿频量多,多食易饥,大便秘结,疲乏,消瘦,也有肥胖者,或上述症状不甚典型者。舌质红或绛,苔黄或黄少津,脉弦滑或弦数。
治法:滋阴清热,生津止渴。
选方:润燥生津方(《经验方》)。
药物:生地20g、麦冬12g、天冬12g、知母10g、北沙参15g、石斛12g、花粉15g、玄参20g、黄连6g。
加减:大便干结加决明子。
此外,老年常见的并发症,应及早治疗,仍按中医辨证施治,必要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血虚的辨证施治
1.心悸病中见血虚证
证候:心悸,头晕,失眠多梦,面白无华,倦怠乏力,舌质淡红,脉细弱。治则:补血养心、益气安神。主方:归脾汤。方药: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炒、远志、龙眼肉、酸枣仁炒、党参、木香、甘草炙、生姜、大枣。
2.虚劳病中见血虚证
临床表现每以心、肝血虚症状为主。
(1)心血虚 证候: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面色不华,舌淡、脉细或结代。治则:养血安神。主方:养心汤。方药:当归、生地黄、熟地黄、党参、麦门冬、五味子、炙甘草、柏子仁、茯神、灯芯草、莲子。
(2)肝血虚 证候:头晕、目眩、耳鸣、胁痛、惊惕不安、月经不调、经闭,甚则肌肤甲错、面色苍白、舌质淡、脉弦细。治则:补血养肝。主方:四物汤加味。方药: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
3.眩晕病中见血虚证
证候: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白无华,唇甲苍白,常兼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心悸失眠等。治则:补血养心、益气安神。主方:归脾汤。方药: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炒、远志、龙眼肉、酸枣仁炒、党参、木香、甘草炙、生姜、大枣。
4.头痛病中见血虚证
证候:头痛头晕,隐隐作痛,遇劳加重,面色少华,心悸不宁,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治则:补养气血。主方:八珍汤。方药:晒人参、白茯苓、白术、炙甘草、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
5.便秘病中出现血虚证
证候:大便干结,排出困难,乏力,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口唇色淡,脉细。治则:养血润肠通便。主方:润肠丸。方药:当归、生地黄、桃仁、火麻仁、枳壳。
6.出血性疾病中见血虚证
证候:鼻衄,或兼齿衄、肌衄,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头晕眼花,耳鸣,心悸,脉细无力等。治则:补气摄血。主方:人参归脾汤。方药:黄芪炒、白术、当归、白茯苓、远志、龙眼肉、酸枣仁炒、晒人参、木香、甘草炙、生姜、大枣。
7.发热病中见血虚证
证候:发热,夜重昼轻,心悸乏力,面色不华,舌淡脉细数。治则:清热养血。主方:当归补血汤。方药:当归、黄芪。
老年人患糖尿病的原因
第一,就是老年人身体素质比较的差,抵抗力也是大不如前了。其次,药物:由于老年人同时可能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因此可能服用多种药物,可能影响机体的糖代谢而诱发糖尿病,如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药和生长激素等。第三,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本身具有遗传倾向。循环中游离脂肪酸(FFA)可在肝脏和肌肉组织抑制由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摄取和利用,促进肝糖原异生,还可引起胰岛B细胞中脂质堆积而影响胰岛素的分泌。瘦素可促进脂肪分解,产生大量FFA,并能强而特异地削弱胰岛素的代谢作用。胰淀粉样蛋白能抑制胰岛素分泌,与糖负荷后血糖下降的延迟有关。
最后,就是现在的环境问题,特别是人们的饮食环境,现在人们普遍都比较的爱吃。高糖、高热量饮食摄入和体力活动减少以致超重和肥胖,这是老年人易患糖尿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老年人因身体衰弱、经济来源减少和生活质量下降而产生心理压力,在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中也可能起一定作用。
经过以上的简单的介绍,读者也应该对于老年人的糖尿病原因有了一个比较满意的答案,接下来,就需要在生活之中多加的关注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以及生活问题,也希望天下的老年人都能够度过一个安详的晚年。
肺气虚辨证施治
1.肺脏虚损、肺气不足
(1)证候气短喘促,或咳嗽,声音低微,神疲乏力,血压偏低,面色淡白或自汗,舌淡苔白、脉虚无力者。
(2)治则补益肺气。
(3)主方保元汤加五味子。
(4)方药人参、黄芪、生姜、五味子、炙甘草,加水煎煮,取汁,日服3次;或用开水浸泡,代茶饮。也可用人参胡桃汤加五味子:人参、胡桃仁、生姜、五味子,加水煎煮取汁,日服3次。
2.易患风寒感冒者
(1)证候鼻塞、头昏头痛、恶风寒、疲倦乏力、舌苔薄白、脉浮无力者。
(2)治则全身疲倦,恶寒无力。
(3)主方玉屏风散加紫苏。
(4)方药黄芪、白术、防风、生姜、紫苏。加水煎煮取汁,日服3次。未患感冒,当益肺气固表,宜用玉屏风散(前方去紫苏)煎汤口服,1日2次。或用玉屏风丸1次6克(或冲剂),1日2次。也可用北芪片1次片,1日2次;或用人参北芪片,1次片,1日2次。
3.虚寒性慢性鼻窦炎
(1)证候头昏、恶寒、自汗等。
(2)治则以补肺气为主,兼以通窍、解毒。
(3)主方鼻通宁滴剂滴鼻,或用鼻通丸,均加服北芪片。
(4)方药辛荑、苍耳子(鼻通宁滴剂)。用法:1次~2滴,每日3次。辛荑、不食草、白芷、薄荷、黄芩、甘草(鼻通丸),用法:1次丸,1日2次。
4.肺气阴两虚兼肾阴不足
(1)证候阴虚内热、舌红口干、干咳少痰、手足心发热、失眠盗汗、梦遗失精、大便干燥等症状。
(2)治则滋肾润肺、清虚热止干咳的作用。
(3)主方补阴煎加减。
(4)方药生地、麦冬、天冬、北沙参、地骨皮、女贞子、天花粉、甘草。
5.肺气虚兼肾阳不足
(1)证候形寒而畏冷、清涕不收、小便频数、余沥不禁者。
(2)治则补气温肾。
(3)主方保元汤。
(4)方药人参、黄芪、肉桂、生姜、炙甘草。加水煎煮取汁,口服1日~3次。
精浊的辨证施治
1.湿热下注
(1)证候小便频数,灼热涩痛,腰骶及会阴部胀痛,阴囊及会阴部潮湿、臊臭,或见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2)治则清化湿热。
(3)主方前列化浊汤加减(郭军经验方)。
(4)方药茵陈、黄柏、赤白芍、当归、栀子、车前子、甘草。
临床前列腺液若见大量白细胞或脓细胞者,加蒲公英、夏枯草、土茯苓、以清热解毒消痈,利湿消肿。
2.气滞血瘀
(1)证候小便淋漓或滞涩,淋漓不畅,胁腹胀满,或会阴及少腹部刺痛、胀痛,精神烦躁、抑郁,或见早泄,阳事不举,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沉涩。
(2)治则活血化瘀,利尿通淋。
(3)主方少腹逐瘀汤加减。
(3)方药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白芍、蒲黄、五灵脂等。
若小便淋漓较重者,加车前子、泽泻、金钱草,以清热通淋。若气虚乏力者,加黄芪、党参以补气行血。
3.肾气不固
(1)证候肾气不固。病程日久,耗气伤肾,临床见小便频数而清,夜间尤甚,尿后余沥,或小便淋漓如膏脂,涩痛不显,或早泄,滑精,腰膝酸软,舌淡胎薄腻,脉沉细无力。
(2)治则补肾固涩。
(3)主方菟丝子丸加减。
(3)方药菟丝子、泽泻、肉桂、附子、石斛、干地黄、白茯苓、牛膝、续断、山茱萸、补骨脂、五味子、桑螵蛸、川芎、覆盆子等。
4.肾阳不足
(1)证候尿频清冷,会阴部及小腹冷痛,得暖缓解,腰骶酸冷,畏寒喜暖,面色苍白,精神萎靡,或阴冷、勃起功能障碍(ED),舌淡白,脉沉细。
(2)治则温补肾阳。
(3)主方金匮肾气丸加减。
(3)方药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桂枝、附子等。
若排尿困难,或点滴难下,加肉桂、车前子、川牛膝以温阳化气、活血通淋。
肝火的辨证施治
1.肝经火旺
证候:胁肋胀痛,呕吐吞酸,嗳气,口干,舌红、苔黄,脉象弦数等症。治则:清泻肝火,降逆止呕。主方:左金丸。方药:姜、黄连、吴茱萸。
2.肝火灼肺
证候:咳嗽痰中带血,痰质浓稠,咯吐不爽,心烦口渴,颊赤,便秘,舌苔黄,脉弦数等。治则:清热化痰,止咳止血。主方:咯血方。方药:青黛、瓜蒌仁、山栀、诃子、海蛤粉。
3.肝火郁结
证候:目赤肿痛,易惊多怒,不能安卧,尿赤、便秘,脉洪实者。治则:清泻肝火。主方:泻青丸。方药:当归、龙脑、川芎、生栀子仁、川大黄、羌活、防风。制成蜜丸,煎竹叶汤同砂糖化下。
口干的辨证施治
1.外感风热
证候:口干而饮水稍多,伴发热恶风,脉浮,多见于外感温热病得初期,津液损伤较轻。主方:银翘散加减。
2.胃火炽盛
证候:口干而喜冷饮,伴烦躁易怒,大便干燥,小便发黄,面红,舌红,脉实有力。主方:白虎汤加减。
3.阴虚
证候:口干而不多饮,伴颧红、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弱。主方:知柏地黄丸加减。
4.湿热
证候:口干而不多饮,兼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苔黄腻,脉滑数力可。主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5.痰饮内停
证候:口干不喜饮,或喜热饮,但饮水不多,甚至口干欲饮水,水入即吐,舌胖质淡苔润滑,脉弦无力,或沉迟,或沉缓,或沉弱。主方:补中益气汤合理中汤加减。
6.瘀血内停
证候:口干,但仅漱水润口而不下咽,舌紫暗有淤斑或瘀点,脉涩。主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7.寒热错杂
证候:口干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不欲食,脉弦。主方:乌梅丸加减。
肺火的辨证施治
1.肺实热证
(1)证候发热,口渴,咳嗽,胸痛、咯黄痰或腥臭脓痰、咽喉红肿疼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
(2)治则清热宣肺。
(3)主方轻症可用桑菊饮加减、重症可用清金化痰汤加减。
2.肺阴虚证
(1)证候干咳少痰,或痰少而黏稠,不易咳出,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舌红少津,脉细数。
(2)治则养阴清肺。
(3)主方沙参麦冬汤加减。
肺实热证多是因感受外邪,如六淫中的风、寒、暑、湿、燥均可化火(即五气化火),也可因机体素来阳气旺盛,加之情志因素中的喜、怒、思、忧、恐在一定条件下化火(即五志化火),火热导致邪热内盛于肺,肺失清肃而表现的肺经实热证候。肺阴虚证多由久咳伤肺,肺阴受损;或因外感热病伤及肺津;或其他劳损,致肺阴不足,失于清肃所表现的肺失清肃和阴虚内热的症状。
辨证施治预防
辨证施治
1.肺实热证(1)证候发热,口渴,咳嗽,胸痛、咯黄痰或腥臭脓痰、咽喉红肿疼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2)治则清热宣肺。(3)主方轻症可用桑菊饮加减、重症可用清金化痰汤加减。
2.肺阴虚证(1)证候干咳少痰,或痰少而黏稠,不易咳出,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舌红少津,脉细数。(2)治则养阴清肺。(3)主方沙参麦冬汤加减。
预防
1.素体易上火之人,平时饮食宜清淡为主,多吃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多喝水,少抽烟喝酒,平时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
2.注意四时季节变化,根据气候特点适当调整饮食结构,特别是在夏秋燥热之季,勿嗜食辛辣煎炸肥腻之品,以免助生火热之气。尽量不要太晚休息,以免耗伤阴精,加重虚火上炎。
3.出现肺火的症状时,如果症状较轻,可适当选食梨、荸荠、枇杷等偏凉性的食物,或用菊花、金银花、麦冬、罗汉果等甘寒生津之品泡水饮用,如果症状较重,须到医院就医,对症治疗。
辨证施治
1.肺阴虚证
证候:干咳,痰少黏白,或痰中带血丝,咽喉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则:养阴润肺,佐以清肺热。主方:沙参麦冬汤,百合固金汤。常用药:沙参、麦门冬、百合、玄参、天花粉、玉竹、白扁豆、桑白皮、浙贝、桔梗、太子参
2.心阴虚证
证候: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心悸,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则:滋养心阴,佐以清心热。主方:天王补心丹。常用药:天冬、生地、玄参、丹参、酸枣仁、远志、茯苓、当归、淡竹叶;
3.脾胃阴虚证
证候:不思饮食,大便硬结,口干唇燥,甚或干呕,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则:养阴和胃,佐以清胃热。主方:益胃汤。常用药:沙参、麦冬、白芍、淮山药、石斛、天花粉、蜂蜜、葛根;
4.肝阴虚证
证候:两目干涩,头痛头晕,视物不明,舌红少津,脉弦细数。治则:滋养肝阴,佐以清肝热。主方:四物汤,一贯煎。常用药:生地、白芍、当归、何首乌、木瓜、女贞子、旱莲草、牡丹皮、枸杞、菊花、钩藤。
5.肾阴虚证
证候:腰酸腿软,头晕耳鸣,遗精健忘,尿少,头发皮肤干枯,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治则:滋补肾阴,佐以清下焦热。主方:六味地黄丸。常用药:熟地、淮山药、枸杞、山茱萸、牡丹皮、茯苓、泽泻、知母、黄柏、菊花、麦冬、五味子。
除上述方药外,可随症加减。潮热加鳖甲、地骨皮;盗汗加五味子、乌梅、牡蛎、浮小麦;烦躁不安加黄连、淡竹叶、栀子。根据阴阳互根、阳中求阴理论,加少量补阳之品,如肉桂、附子、菟丝子、巴戟天、寄生、牛膝等。
阴虚病证由于病因不一,首先导致相关某脏病变,五脏互关,久则可累及它脏,症状表现多端,治疗大法当滋养阴液,佐以清虚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