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紫癜要如何治疗
血小板减少紫癜要如何治疗
1、一般治疗:血小板严重低下时,可输注血小板,同时严格休息,避免外伤致出血,可适当使用止血药物或局部止血药;2、糖皮质激素的治疗,一般为首选,有效率较高;3、脾切除:一般激素治疗无效或有激素禁忌症时使用,切记妊娠或2岁以下小二禁忌;4、免疫抑制剂使用,很少为首选。
步骤/方法:1首选要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如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药物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系统性红斑狼仓、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只有排除上述继续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疾病,明确为特发性,即不明原因,才能使用下列方法进行治疗。
2一定要注重一般治疗,如血小板严重低下时需输注血小板,一般血小板小于20x109/L时需输注;因血小板低下,容易出现出血倾向,严重可导致内脏器官出血,危及生命,故需严格休息,避免外伤等。
3药物方面首选糖皮质激素,其它免疫抑制剂如长春新碱、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环孢素等,另外如达那唑、氨肽素都有一定的疗效;如果药物无效或者药物服用后副作用太大,难以忍受,故需选择脾切除术。
注意事项:患者一定要注意平时需严格休息,尤其时血小板严重低下时,极容易出现出血,颅内出血风险最大,故最好严格卧床,避免外伤,否则易导致出血的发生,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紫癜如何预防
预防调护
预防
1.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2.过敏性紫癜要尽可能找出引发的各种原因。积极防治上呼吸道感染,控制扁桃体炎、龋齿、鼻窦炎,驱除体内各种寄生虫,不吃容易引起过敏的饮食及药物。
3.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要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麻疹、水痘、风疹及肝炎等疾病,否则易于诱发或加重病情。
护理
1.急性期或出血量多时,要卧床休息,限制患儿活动,消除其恐惧紧张心理。
2.避免外伤跌仆碰撞,以免引起出血。
3.血小板计数低于20x10的9次/L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各种创伤与颅内出血。
4.饮食宜清淡,富于营养,易于消化。呕血、便血者应进半流饮食,忌硬食及粗纤维食物。忌辛辣刺激食物。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子素可多吃带衣花生仁、红枣等食物。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特点表现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血液性疾病,长久以来困扰广大患者。主要分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两种主要类型。由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相关类型不同、患者的年龄不同,因此,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特点表现也不相同。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特点表现之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血小板减少,患者的皮肤上会有明显的紫色斑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鼻腔内部、口腔等处都会有出血的症状。严重的情况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还会出现,吐血、尿血的严重症状。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特点表现之二:急性期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别容易在冬季发病。而且患者在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之前,有可能引发其他的病毒性疾病的可能。常伴有发烧、咽喉肿痛等全身症状。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特点表现之三:还需要注意的事情是,慢性型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率是最高的,女性患病的人数是男性的四倍,发病的时候症状不容易被患者觉察,有些慢性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容易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
血小板减少紫癜护理常规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包括了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ITP),一种免疫性综合病征,是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特点是血循环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破坏过多,引起紫癜;而骨髓中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幼稚化。
(1)一般护理出血严重者应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根据病情具体指导,如有牙龈出血时,食物温度不宜太高,多吃蔬菜、水果,纺织便秘,禁吃坚硬、多刺、辛辣食物,最好提供半流质和饮食。
(2)预防和避免加重出血1减少活动,血小板过低是应卧床休息,避免一切能造成身体受伤害的因素,如剪短指甲以防抓伤皮肤,禁用牙签剔牙活硬牙刷刷牙,保持皮肤清洁,穿棉质宽松衣服,避免皮肤受刺激引起出血。2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或抑制其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吲哚美辛、保泰松等。3便秘、剧烈咳嗽会引起颅内压增高,有可能引起颅内出血,要积极预防并及时处理。
(3)病情观察注意观察皮肤、黏膜有无损伤出血,注意出血部位和出血量。监测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血小板低于20×109/L时要卧床休息。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及神智变化,若有烦躁不安、嗜睡、头痛、呕吐、甚至惊厥,颈项抵抗,提示颅内出血。颅内出血时出现呼吸变慢不规则,双侧瞳孔大小不等,提示合并脑疝。消化道出血时常有腹痛、便血。血尿、腰痛提示肾出血。面色苍白加重,呼吸脉搏增快,出汗、血压下降提示失血性休克。
(4)用药护理1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者想病人解释该药可引起医源性库欣综合症,易诱发或加重感染。2长春新碱可引起骨髓造血功能抑制、末梢神经炎。3环磷酰胺可致出血性膀胱炎。4使病人了解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以自动配合治疗。5用药期间定期检查血压、血糖、尿糖、白细胞计数,并观察药物疗效。6发现可疑药物不良反应,应及时配合医师治疗。
(5)心理护理鼓励病人表达自己的感受,耐心倾听病人说出恐惧的原因,向病人解释疾病的发展过程、治疗及预后;尽量避免病人接触预后不良病人,列举有关好转病例,从而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多与病人接触,给病人以安全感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能活多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以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出血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及脏器的出血性倾向以及血小板显著减少,可分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建议患者尽早去正规中医院进行治疗医治,平时也要注意自己的饮食与休息。
血小板减少治疗方法
1、中医中药治疗:中医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对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经验也是很丰富的,因此也建议患者采用中医中药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整体调理、安全无副作用,效果还是很好的。
2、(1)脾切除:脾切除术主要是用于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频繁反复发作或糖皮质激素依赖的无手术禁忌证的病人,目前公认脾切除是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最有效的方法,研究发现,持续完全反应达66.7%,稳定的部分反应率14.3%。脾切除有效病例血小板上升迅速,经数天、10天后血小板才上升者不常见。
(2)副脾切除:由于在切除后复发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人中有10%由副脾引起,故主张在脾切除时应尽可能发现副脾并切除。在脾切除时约15%~20%的病人可能发现副脾,有些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人有多个小的副脾。
3、西医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首选药物是激素,服用后血小板一般可升高,但激素的副作用非常很大,在升高血小板的同时又会增添许多新的疾病,如向心性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等,而且激素减量后,血小板又会降低,停药后仍会反复发作。
4、输新鲜血或血小板,仅可作为严重出血时的紧急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输入的血可很快破坏,寿命短暂(几分钟至几小时)。故输血或血小板不能有效提高血小板数。但有人认为输入血小板后可迅速降低毛细血管脆性,而减轻出血倾向,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最佳方案是什么呢。
5、一般疗法
急性病例主要于发病1~2周内出血较重,因此发病初期,应减少活动,避免创伤,尤其是头部外伤,重度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应卧床休息。积极预防及控制感染,阿司匹林可致出血,亦须避免。给予足量液体和易消化饮食,避免口腔黏膜损伤。为减少出血倾向,常给大量维生素C及P。局部出血者压迫止血。一般病例不需给以特殊治疗。若出血严重或疑有颅内出血者,应积极采取各种止血措施。
对于血小板减少的症状及治疗,大家看了以上的简单介绍,以及有了一定的了解,远离血小板给大家带来的身体危害,及时接受专业治疗这种疾病是不可耽误的。大家一定要注意自身健康。
导致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的因素有哪些
自身免疫因素(50%)
多数学者认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机体对自身血小板相关抗原发生免疫反应所引起的血小板减少,但血小板相关抗原的实质至今尚无定论,1982年Van Leenwen报道某些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自身抗体是针对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分子的抗原决定簇,以后又发现在某些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上GPⅠb/Ⅸ复合物也是自身抗体的靶抗原,提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不同的相关抗原决定簇引起的一组自身免疫病,能与抗体相合的膜抗原部位相当广泛,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血小板自身抗原主要有GPⅡb/Ⅲa,GPⅠb/Ⅸ,尚有未完全阐明的其他抗原类型。抗血小板抗体检测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和治疗价值还存在争议,但毫无疑问自身抗体的产生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中占重要地位。
血小板生成率降低(25%)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血小板生成率可以是减少,正常或增加,平均血小板生成率接近于正常,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在血管内的平均寿命缩短(仅为2.9天,正常平均为8.0天),主要是由于血小板的破坏增加,通常情况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骨髓巨核细胞数量正常或增加,巨核细胞数量增加可能与血小板破坏增加而引起巨核细胞代偿性增生有关,由于抗血小板抗体同时作用于巨核细胞或其祖细胞,也可能造成血小板不能生成。
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20%)
1、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出血机制:
(1)血小板相关抗体引起血小板破坏增加是主要的出血原因。
(2)抗体固定在血小板相关抗原上引起血小板功能异常。
(3)抗体还可损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引起通透性增加而出血。
2、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出血机制:
(1)结合免疫复合物的血小板同时被巨噬细胞吞噬,破坏而减少。
(2)吞噬过程中释放大量蛋白酶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3、免疫复合物可固定补体,C3和C5的裂解可引起组胺释放,导致血管通透性变化而出血。
紫癜的预防调护
预防
1.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2.过敏性紫癜要尽可能找出引发的各种原因。积极防治上呼吸道感染,控制扁桃体炎、龋齿、鼻窦炎,驱除体内各种寄生虫,不吃容易引起过敏的饮食及药物。
3.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要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麻疹、水痘、风疹及肝炎等疾病,否则易于诱发或加重病情。
护理
1.急性期或出血量多时,要卧床休息,限制患儿活动,消除其恐惧紧张心理。
2.避免外伤跌仆碰撞,以免引起出血。
3.血小板计数低于20x10的9次/L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各种创伤与颅内出血。
4.饮食宜清淡,富于营养,易于消化。呕血、便血者应进半流饮食,忌硬食及粗纤维食物。忌辛辣刺激食物。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子素可多吃带衣花生仁、红枣等食物。
如何诊断血小板减少症
(1)诊断血小板减少是可以通常继发于感染性或活动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血小板减少症、以及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TTP)时有发热,而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以及与药物有关的紫癜则不发热。
(2)由于血小板的破坏增加(例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血小板减少与药物有关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而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病人的脾脏扪诊不增大;而继发于脾脏对血小板阻留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脾脏大多可以扪及,继发于淋巴瘤或骨髓增生性疾病的血小板减少症病人也是如此。其他慢性肝病的体征对诊断也有意义,如蜘蛛痣、黄疸和肝掌。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如何治疗
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应个体化。一般说来血小板计数大于30×10[9] /L,无出血倾向者可予观察并定期检查;血小板计数介于(20~30)×10[9] /L之间,则要视患者临床表现/出血程度及风险而定;血小板小于20×10[9] /L者通常应予治疗。出血倾向严重的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外伤,避免服用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本病治疗的目的是控制出血症状,减少血小板的破坏,但不强调将血小板计数提高至正常,以确保患者不因出血发生危险,又不因过度治疗而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1)初始治疗 ①糖皮质激素。②重度患者可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2)二线治疗 ①可供选择的二线治疗药物包括硫唑嘌呤、环孢素A、达那唑、长春生物碱、吗替麦考酚酯、CD20单克隆抗体等。②脾切除术。③国外可使用抗Rh(D)免疫球蛋白。④血小板生成素、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等。
2.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主要针对原发病。出血严重时糖皮质激素可以改善症状,必要时输注血小板悬液。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应用糖皮质激素大多有效,部分患者可行血浆置换治疗。药物性血小板减少应立即停服药物,出血可自行好转。感染性血小板减少应积极抗感染治疗,一般在感染控制后2~6周血小板可恢复正常,感染引起骨髓抑制者病程迁延较长。对脾功能亢进者,可行脾切除。海绵状血管瘤可采取照射或手术切除治疗。
3.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浆置换为首选的主要治疗方法。
日常生活中如何发现得了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以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出血性疾病,轻、中度血小板减少可无出血表现,重度血小板减少常有皮肤、黏膜瘀点、紫癜、瘀斑、鼻出血、口腔血疱等。严重者会发生颅内出血,是主要死亡原因。主要表现为皮肤及脏器的出血性倾向以及血小板显著减少,反反复复是此病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也并非是不治之症,只要认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和症状
指导意见:建议患者先去正规中医院接受检查治疗,人情病因和症状,然后对症下药
针对病因到正规医院治疗,是可以得到有效治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