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间质瘤的诊断
小肠间质瘤的诊断
诊断GISTs的方法主要借助于器械检查和病理诊断。螺旋CT扫描是GISTs最有意义的检查方法之一,不仅定位快速、准确,而且密度分辨率高,可以三维重建及CAT检查,能清楚显示瘤体及其与邻近结构的关系,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必要的影像信息,尤其对向胃肠道外生长或同时向腔内外生长的GISTs更有意义,因为此时消化道造影及内镜检查均不能或不能完整显示肿瘤。有道MRI对肝转移灶的诊断优于CT检查,但是对于肠系膜的肿瘤,CT检查敏感性更好。确诊主要依靠 病理切片检查,由于GIST大多在粘膜层一下,胃镜或肠镜无法有效活检,故术前行病理检查确诊比较困难,一般是根据临床特点进行临床诊断,术后再进行病理确诊。
良性小肠间质瘤怎么治疗
肿瘤间质常出现黏液样基质及玻璃样变性,甚至可出现钙化,部分肿瘤组织可伴有或多或少的炎症细胞浸润。
目前GIST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而手术治疗目前是唯一有治愈可能的治疗手段。
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GISTs的首次治疗非常重要,假如采取合理的首次治疗,疗效将会明显的提高。GISTs治疗方案主要是以手术为主。手术方式根据不同部位不同肿瘤分级等因素来定,原则同治疗其他实体瘤一致,仍是完整切除肿瘤及其转移或浸润的组织。
肿瘤的完整切除是影响患者生存时间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完全切除术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高于不完全切除术患者的生存时间。肿瘤的完整切除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肿瘤大小、有无远处转移或腹腔内种植、是否浸润四周组织及器官等。因此对于因各种原因不能首次完全切除的肿瘤来说,术前可采用辅助治疗措施(如服用分子靶向药物伊马替尼等),待瘤体缩小或肿瘤得到控制后再行手术切除,从而提高肿瘤的完整切除率。
小肠间质瘤有哪些症状?
1、小肠间质瘤是胃肠间质瘤的一种。分为良性,潜在恶性,恶性,具体如下:恶性指标有:①肿瘤具有浸润性;②肿瘤出现远近脏器的转移。潜在恶性指标有:①胃间质瘤直径5cm,肠间质瘤直径4cm;②胃间质瘤核分裂象5个/50HPF,肠间质瘤核分裂象≥1个/50HPF;③肿瘤出现坏死;④肿瘤细胞有明显异型性;⑤肿瘤细胞生长活跃,排列密集。当肿瘤具备一项恶性指标或两项及以上潜在恶性指标时,则为恶性;仅有一项潜在恶性指标时,则为交界性,否则为良性GIST。但是有报道指出即使是良性的肿瘤,在10年或20年后也出现了恶性转化。因此,目前学术界倾向于废除良恶性标准。2、小肠间质瘤会复发。
胃间质瘤有什么症状表现
胃间质瘤是一种发生于消化系统或胃肠道系统的肿瘤,是因为肿瘤细胞源于间质软组织,这种软组织产生于胃肠壁内。什么是胃间质瘤?胃肠间质瘤的形成是由于细胞生长失控。正常情况下,细胞以一定速率生长或分裂,而当这一系统瓦解,部分细胞开始以反常的速率和倍数生长繁殖,则成为了癌细胞。当大量癌细胞聚集,即形成肿瘤。胃间质瘤有什么症状?
胃肠间质瘤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估计年发病率约为1~2/10000,多发于中老年患者,40岁以下患者少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大部分GIST发生于胃(50~70%)和小肠(20~30%),结直肠约占10~20%,食道占0~6%,肠系膜、网膜及腹腔后罕见。
胃间质瘤症状依赖于肿瘤的大小和位置,通常无特异性。胃肠道出血是最常见胃间质瘤症状。而在食管,吞咽困难症状往往也常见。部分病人因肠穿孔就诊,可增加腹腔种植和局部复发的风险。
胃肠间质瘤病人第一次就诊时约有11~47%已有转移。胃间质瘤症状转移主要在肝和腹腔,淋巴结和腹外转移即使在较为晚期的病人也较为罕见。转移瘤甚至可发生在原发瘤切除后30年。小肠胃肠间质瘤恶性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率最高,而食道胃肠间质瘤恶性程度低。胃肠间质瘤良性也有复发的可能,但过程较慢,有的甚至在10年、20年之后,不为人们注意而已。
CT、超声内镜、消化道造影可协助胃肠间质瘤大小、局部浸润、转移、位置等的判断。 一般间质瘤都程度不同具有潜在的恶性,其恶性程度与肿瘤大小以及核分裂象多少(病理报告中会描述)相关。超过5cm的间质瘤应该在中度危险以上,对化疗放疗不敏感。接受过手术治疗的局限性胃肠间质瘤患者,完整切除后总的5年生存率为40-55%,术后第5年的复发率变化很大,其中低危原发肿瘤为2-15% ,高危者为70-90%。目前没有特异性的用于检测胃肠间质瘤复发的血清标志物。肿瘤典型的复发部位是手术切除床、肝脏和腹膜。肺转移罕见。所以标准做法是术后5年内每3-6个月进行一次影像学(腹盆腔ct)检查,此后每年评估一次。
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引起了胃间质瘤? 胃间质瘤是一种发生于消化系统或胃肠道系统的肿瘤,是因为肿瘤细胞源于间质软组织,这种软组织产生于胃肠壁内。胃肠间质瘤可能产生于胃肠道内的任何一段中,但多发于胃(60%),其次是小肠(25%) 。一些胃肠间质瘤细胞可能会进入血管,并扩三到身体其他部位,即发生转移。什么是胃间质瘤?胃肠间质瘤的形成是由于细胞生长失控。正常情况下,细胞以一定速率生长或分裂,而当这一系统瓦解,部分细胞开始以反常的速率和倍数生长繁殖,则成为了癌细胞。当大量癌细胞聚集,即形成肿瘤。
怎么确诊胃间质瘤
大体标本上,胃部小的病灶表现为粘膜下、胃壁内和浆膜小结节;部分表现为胃溃疡。稍大的肿瘤可突出于胃腔内,20-30%出现胃溃疡,胃粘膜多完整;位于浆膜外的大肿块直接浸润胰腺或肝脏。切面质地从稍硬到柔软,伴出血时病变中心呈褐色。大肿块伴有出血性坏死和囊性改变,外周有一薄边;恶性gist常呈囊性肿块[6]。
尽管消化道间叶肿瘤少见,但种类繁多,形态复杂,以前由于医学发展的局限性,许多混杂有平滑肌纤维或神经束的上皮样肿瘤被误认为平滑肌瘤或神经源性肿瘤。1962年stout报道了一组“胃的奇异型平滑肌瘤”,首先对胃的平滑肌瘤提出了疑问;1969年who将其归为上皮样平滑肌瘤。
由于免疫组化、电镜及分子生物学的进步,1983年mazur和clark[3]通过对以往的消化道间叶肿瘤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这组肿瘤既无平滑肌分化又无神经源性分化的抗原表达和超微结构,而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质瘤,于是首先将其命名为“胃肠间质瘤”。在以前诊断为胃肠道平滑肌瘤中的大多数是胃肠间质瘤。
在消化道间叶肿瘤中,胃肠间质瘤多于平滑肌瘤,后者又多于雪旺细胞瘤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在胃肠道肿瘤中只占少数,但却种类繁多,形态复杂。过去由于病理学技术的限制,胃肠道许多混有平滑肌纤维或神经束的梭形细胞肿瘤,常被诊断为平滑肌源性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
小肠间质瘤的病理生理
胃肠道内GISTs通常是胃肠壁肌层内的肿块,可向腔内或浆膜面生长,由于发生在肌层,通常患者的粘膜完整,藉此可以与腺癌、淋巴瘤等肿瘤相区别,但若瘤体巨大,亦可胃肠粘膜也可能坏死导致瘤体暴露于管腔。部分病例则完全表现为肠系膜或大网膜肿块。肿物多呈圆形或椭圆形,有的包膜完整,有的无明显包膜。切面部分灰白,实性,质韧;部分细腻,呈鱼肉状。光镜下不同的细胞形态可按一定的比例组成肿瘤实体,可分为梭形细胞型、上皮样细胞型、梭形和上皮样细胞混合型。瘤细胞排列结构多样,梭形细胞往往呈编织状、栅栏状或旋涡状排列,上皮样细胞则多以弥漫片状、巢索状排列为主。肿瘤间质常出现黏液样基质及玻璃样变性,甚至可出现钙化,部分肿瘤组织可伴有或多或少的炎症细胞浸润。在高度危险性GISTs中出血及坏死常见,部分可出现囊性变。大量研究表明,GISTs的免疫表型不同于典型的平滑肌肿瘤及神经鞘瘤,因此GISTs的免疫组化分析也成为区别其他间叶源性肿瘤的主要方法。大多数研究道CD117在GISTs中的阳性表达率在80%~100%。但平滑肌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和神经纤维不表达CD117。大部分GISTs表达CD34,其阳性率大多在60%~80%,但是在平滑肌肿瘤中也有10%~15%表达,因此特异性不如CD117。
胃肠道间质瘤是什么
胃肠道间质瘤属于胃肠道肿瘤的一种,虽然不是癌症,但是却又致命的危险。甚至很多医生对胃肠道间质瘤都很陌生,而且胃肠道间质瘤很难被发现的,所以,医生都希望能够尽早发现,以免造成致命的危险。
据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中心何裕隆教授所言,既往胃肠间质瘤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病,但随着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在西方国家已成为最常见的单一肉瘤类型。
何裕隆指出,胃肠间质瘤有别于胃癌或肠癌。"它并非如胃癌、肠癌那样来自于上皮,更深入,更难发现。"他称,胃肠间质瘤以胃部原发多见,其次是小肠、结直肠、食道、肠系膜、网膜及腹腔后。"不能说胃肠间质瘤就是恶性的,但随着它的增大,最终是恶性的,因此早发现、早干预对治疗很必要。
该中心的张信华教授介绍称,胃肠间质瘤在早期肿瘤较小时多无症状。"它没有特有症状,抽血也发现不了,有的人一辈子都没发现它,有的人发现时已是晚期或已转移,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为了避免胃肠道间质瘤的侵袭,建议大家要定时检查身体。如果出现恶心、呕吐、腹痛、饱胀、黑便和贫血等症状,应该马上进行查胃镜、肠镜。因为这些症状跟消化道疾病相似,所以容易漏诊。
胃肠间质瘤
大体标本上,胃部小的病灶表现为粘膜下、胃壁内和浆膜小结节;部分表现为胃溃疡。稍大的肿瘤可突出于胃腔内,20-30%出现胃溃疡,胃粘膜多完整;位于浆膜外的大肿块直接浸润胰腺或肝脏。切面质地从稍硬到柔软,伴出血时病变中心呈褐色。大肿块伴有出血性坏死和囊性改变,外周有一薄边;恶性 gist常呈囊性肿块[6]。
尽管消化道间叶肿瘤少见,但种类繁多,形态复杂,以前由于医学发展的局限性,许多混杂有平滑肌纤维或神经束的上皮样肿瘤被误认为平滑肌瘤或神经源性肿瘤。1962年stout报道了一组“胃的奇异型平滑肌瘤”,首先对胃的平滑肌瘤提出了疑问;1969年who将其归为上皮样平滑肌瘤。
由于免疫组化、电镜及分子生物学的进步,1983年mazur和clark[3]通过对以往的消化道间叶肿瘤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这组肿瘤既无平滑肌分化又无神经源性分化的抗原表达和超微结构,而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质瘤,于是首先将其命名为“胃肠间质瘤”。在以前诊断为胃肠道平滑肌瘤中的大多数是胃肠间质瘤。
在消化道间叶肿瘤中,胃肠间质瘤多于平滑肌瘤,后者又多于雪旺细胞瘤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在胃肠道肿瘤中只占少数,但却种类繁多,形态复杂。过去由于病理学技术的限制,胃肠道许多混有平滑肌纤维或神经束的梭形细胞肿瘤,常被诊断为平滑肌源性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
胃肠间质瘤是什么?通过上述内容的介绍希望大家对相关的内容有所了解,了解这些常识,第一可以帮助患者明白它是什么,不至于引起心理上的惊慌,第二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