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宫的定位在哪里
听宫的定位在哪里
听宫的准确位置
听宫位于面部,头部侧面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耳珠平行缺口凹陷处,耳门穴的稍下方即是。
快速取穴法:
1、侧坐位,微张口,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后方,张口凹陷处,按之有酸胀感。
2、侧坐位,微张口,于耳屏前缘下颌小头后缘之间的凹陷处。
听宫的作用
听宫穴中有个“听”字,与五官中的耳朵有关,本穴为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小肠经的气血物质由本穴内走体内经脉,胆经入耳,小肠经过耳,三焦经环绕耳周,故听宫能聪耳开窍,清心安神,滋阴潜肝,补肾行气的作用。
主治疾病
1.听宫主要用于治疗和耳朵及听觉有关的各种疾病,如耳鸣,耳聋,中耳炎,外耳道炎,聤耳等。
2.长期按摩这个穴位,对于治疗失声,牙痛,癫痫,心腹痛,三叉神经痛,头晕目眩等症有良好的效果。
听宫对症按摩疗法
1.用两手手指指腹端按压此穴,每次左右各按揉2分钟左右,可以多做几次,既能治疗听力下降,又可以缓解眼部疲劳。
2.以双手食指肚在张口时按压耳前凹陷处的听宫穴,按压3秒钟后放开,反复20次。
3.用两手拇指分别按揉两侧听宫穴,由上而下按摩,每次按摩2分钟,力度以感觉酸胀为宜,可缓解耳鸣症状。
4.听宫相交于足少阳胆经,而胆经循行于眼部,经络所通,主治所及,将双手大鱼际分别放于同侧听宫穴,适当用力按揉0.5-1分钟,可以缓解眼部疲劳。
白带里面有血丝是怎么回事
1.生理性的,即排卵期出血。其多发生在两次月经中间或下次月经来潮的前14天左右。有一部分女性在排卵期时,因为激素水平的变化,导致子宫内膜脱落而出现的出血现象。一般量不会很多,一两天之后会自行好转。
2.病理性的。疾病引起的白带带血丝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阴道壁的损伤,宫 颈的病变,子宫内膜的病变,或者是内分泌失调等等。阴道壁损伤多半是外伤所致,这可以根据损伤严重程度来处理;宫颈病变包括宫颈糜烂,宫 颈纳氏囊肿,宫 颈息肉,宫 颈癌等等,都是引起出血的原因。多数表现是接触性出血。
3.总之,对于白带有血丝是为什么,专家指出要确诊是否是这些原因所致,必须通过阴道镜和宫颈刮片的检查,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来进行治疗;子宫内膜癌,子宫肌瘤引起的出血现象也不再少数,其出血量会比较大一些,子宫肌瘤引起的出血时间会比较长,几天,到十几天都有可能。子 宫内膜癌可以通过子宫内膜刮片和查血来确诊,子宫肌瘤通过B超确诊。
听宫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听宫的准确位置
经穴定位: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简易取穴:微微张嘴,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的凹陷处即是。
听宫的准确位置图视频 听宫的作用
听宫穴中有个“听”字,与五官中的耳朵有关,本穴为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小肠经的气血物质由本穴内走体内经脉,胆经入耳,小肠经过耳,三焦经环绕耳周,故听宫能聪耳开窍,清心安神,滋阴潜肝,补肾行气的作用。
痛经的原因
原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是指从有月/经开始就发生的腹痛,原发性痛经的原因为子/宫/口狭小、子/宫发育不良或经/血中带有大片的子/宫/内膜,后一种情况叫做膜样痛经。有时经/血中含有血块,也能引起小肚子痛。
继发性痛经
继发性痛经则是指行经数年或十几年才出现的经/期腹痛。继发性痛经的原因,多数是疾病造成的,例如子/宫/内膜异位、盆/腔炎、盆/腔充/血等。近年来发现,子/宫/内膜合成前列腺素增多时,也能引起痛经。
保护听力的几个腧穴
耳门穴
定位: 耳门穴属于手少阳三焦经穴位图,耳门穴位于面部,在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按揉方法:我们用两手的拇指指腹,慢慢的按耳门穴,大概30秒,感觉到局部有酸胀感就可以了。
听宫穴
定位:听宫穴位于人体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微张口,耳屏正中前缘凹陷,在耳门与听会穴之间。
按揉方法:用双手拇指指腹,同时轻轻按压耳门穴半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
听会穴
定位:位于耳屏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按揉方法:用双手拇指指腹,同时轻轻按压耳门穴半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
听宫的定位和主治 听宫穴穴名解析
听,闻声;宫,宫殿。听宫的意思是指小肠经体表经脉的气血由本穴内走体内经脉。本穴物质为颧髎穴传来的冷降水湿云气,到达本穴后,水湿云气化雨降地,雨降强度比颧髎穴大,犹如可闻声,而注入地之地部的经水又如同流入水液所处的地部宫殿,故而得名。听宫又名“多闻”“多所闻”,意思是指此穴气血流入地之地部为空洞之处,产生的回声既响又长。
听宫的定位和主治 听宫对症针灸法
1.针刺:患者张口,直刺听宫穴0.5-0.8寸,行捻转手法,每5-1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
2.灸法:艾条灸5-10分钟。
三叉神经痛的偏方大全 按摩听宫穴
听宫穴是小肠经上的穴位,而且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穴位。按摩刺激听宫穴能够打通经脉,让经脉的气血通畅。听宫穴,位于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处。按揉听宫穴治疗三叉神经痛效果非常明显。
子宫的位置及固定
子宫位于骨盆腔的中央,前邻膀胱,后毗直肠。其长轴,一般与骨盆轴一致。正常子宫在盆腔内呈前倾前屈位,但往往稍向侧方倾斜,以向右侧倾斜者较常见乙子宫下端接阴道,且突入阴道腔中。所谓前倾,是子宫长轴与阴道长轴之间形成的一个夹角;此角是由于子宫体的倾斜度稍大于子宫颈的倾斜度而形成。子宫轻度的前倾和前屈,属于正常位置;若极度前倾、前屈或后倾、后屈,均为子宫位置异常。子宫的位置平时受周围器官,尤其是受膀胱和直肠充盈度的影响而稍有改变。当膀胱充盈而直肠空虚时,子宫底向后上方移动,子宫体的倾斜度变小。当膀胱完全充盈时,子宫底可伸向骶骨,甚至子宫前屈也可消失。反之,直肠充盈而膀胱空虚时,子宫则稍向前下方移动,子宫多呈前屈位,子宫位于膀胱的上方。当膀胱和直肠都充盈时,子宫便稍向上移动并伸直。妊娠子宫的位置,随怀孕的时间不同而变化。子宫的固定,除靠盆底组织,即盆膈和尿生殖膈及其筋膜外,还借助于连接在子宫与膀胱、直肠与骨盆腔各壁之间的韧带。这些韧带,其中有些属于腹膜皱襞,有些则是由平滑肌和纤维组织构成。子宫周围的韧带主要有4对,它们对维持子宫轻度的前倾、前屈位起着重要的作用。子宫主韧带可固定子宫颈,并与子宫阔韧带一起可防止子宫侧倾与侧屈;子宫圆韧带和膀胱子宫皱襞可阻止子宫后倾和后屈;骶子宫韧带及直肠子宫肌可使子宫前倾,并牵制子宫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