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黄芩白芍一起服用的作用 清热燥湿

黄芩白芍一起服用的作用 清热燥湿

黄芩味苦、性寒,白芍味苦、酸,性微寒,两种中药材的性质都偏寒性,服用后能够有效地降低体内的热气,因此对于一些体内热气过重、容易上火的人群来说,可以适当地服用一些黄芩和白芍,可以起到清热燥湿的作用。

龙胆草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燥湿

龙胆草性寒味苦,具有很好的泻火清热之效,能够帮助去除湿热,缓解因为湿热引起的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等等不适。

黄芪和黄芩有什么区别

黄芪是补气的中药材,性温、味甘,归脾经、肺经,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的功效;而黄芪属于清热燥湿的中药材,性寒、微苦,归肺经、胆经、脾经、大肠经、小肠经,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作用。

黄芩主要有效成分以多糖类化合物为主,还含有黄芪甲苷、黄芪苷、毛蕊异黄酮、异黄芪苷、三萜皂苷和黄酮类物质等等;黄芩主要有效成分是黄酮类化合物,比如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黄芩素粗毛豚草素等等,还有甾醇和氨基酸。

黄芪主补气,对气短心悸、乏力、虚脱、自汗、盗汗、体虚浮肿等症状都有较好的缓解作用,并且黄芪还能帮助排脓生肌,对疮口久不愈合在症状有很好的改善,而黄芪主清热燥湿,对湿热、肺热咳嗽、心烦口渴、痈肿疮毒、胎动不安等症状有较好的改善。

黄芪时候脾气虚弱、表虚自汗、面色蜡黄、倦态乏力的人,也时候中气下陷导致脱肛、子宫脱垂的患者食用;而黄芩时候湿热体质的人食用,尤其是有高热烦渴、尿赤便秘、痈肿疮毒等症状的人以及胎动不安的孕妇。

湿热重吃什么最见效

龙胆泻肝丸

成份:龙胆、柴胡、黄芩、栀子(炒)、泽泻、木通、车前子(盐炒)、当归(酒炒)、地黄、炙甘草。

功能:清肝胆,利湿热。用于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胁痛口苦,尿赤,湿热带下。

人参健脾丸

组成:由人参、白术、甘草、山药、莲子、白扁豆、木香、草豆蔻、陈皮、青皮、六神曲;谷芽、山楂、芡实、薏苡仁、当归、枳壳等药物组成。

功能:健脾养胃,消补兼施。口服每次6-12 克,每日2次。

附子理中丸

组成:含附子、党参、白术、干姜、甘草等中药。

功能:口服每次6— 9克,每日3次。孕妇慎用。

加味香连丸

主要功效:清热祛湿,化滞止痛。

适用病症:大肠湿热所致的痢疾,症见大便脓血、腹痛下坠、里急后重。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3次。

药性分析:方中黄连,清热燥湿,止泻痢,为君药。黄芩、黄柏加强黄连清热燥湿之功,共为臣药。白芍、当归和血止痛;延胡索理气止痛;厚朴、枳壳、槟榔、木香行气和中,行滞止痛;吴茱萸温中燥湿止泻,也制苦寒之品,为佐药。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药性,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祛湿,化滞止痛之功。

补气养血的中药材

一、人参——抗氧化,抗衰老

《神农本草经》认为,人参能“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现代研究发现,它还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疲劳、保肝、调节心血管功能、兴奋造血系统功能等作用。

二、车前子——祛痰止咳

能利水消肿,养肝明目,祛痰止咳。特别对于慢性气管炎及高血压、尿道炎、膀胱炎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三、黄芪——补气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胃派代表人物李杲认为黄芪“益元气而补三焦”,清代的黄宫绣称黄芪为“补气诸药之最”。现代研究发现,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够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

四、金银花——清热解毒

银花味甘性寒,气味芳香,既可清透疏表,又能解血分热毒,尤为治阳性疮疡的要药。配以连翘、牛蒡子、薄荷、荆芥,则疏表解热。配以鲜生地、玄参、连翘、竹叶卷心等,则清营泄热;配以紫花地丁、野菊花、蒲公英,则解毒疗疮。配以黄耆、当归、甘草,则托毒消痈。配以黄芩、白芍、甘草等,则清热治痢。

五、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民间有“家有黄连,百病可愈”的谚语,黄连作为一种家喻户晓的中药,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医认为,黄连药性苦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最擅长的就是清胃热、泻胃火。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胃火牙痛的清胃散,就是以黄连为主药的代表方之一。

黄芩清肺热吗

有一定的作用。

黄芩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服用后能够有效地清除体内的火气,对人体来说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而且黄芩尤其擅长于清泄肺热之气。

因此对于一些因为肺气过热而导致的痰热咳嗽等症状来说,可以通过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黄芩来起到改善的效果。

湿热重吃什么中成药

人参健脾丸

组成:由人参、白术、甘草、山药、莲子、白扁豆、木香、草豆蔻、陈皮、青皮、六神曲;谷芽、山楂、芡实、薏苡仁、当归、枳壳等药物组成。

功能:健脾养胃,消补兼施。口服每次6-12 克,每日2次。

附子理中丸

组成:含附子、党参、白术、干姜、甘草等中药。

功能:口服每次6— 9克,每日3次。孕妇慎用。

龙胆泻肝丸

成份:龙胆、柴胡、黄芩、栀子(炒)、泽泻、木通、车前子(盐炒)、当归(酒炒)、地黄、炙甘草。

功能:清肝胆,利湿热。用于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胁痛口苦,尿赤,湿热带下。

加味香连丸

主要功效:清热祛湿,化滞止痛。

适用病症:大肠湿热所致的痢疾,症见大便脓血、腹痛下坠、里急后重。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3次。

药性分析:方中黄连,清热燥湿,止泻痢,为君药。黄芩、黄柏加强黄连清热燥湿之功,共为臣药。白芍、当归和血止痛;延胡索理气止痛;厚朴、枳壳、槟榔、木香行气和中,行滞止痛;吴茱萸温中燥湿止泻,也制苦寒之品,为佐药。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药性,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祛湿,化滞止痛之功。

黄芩能不能长期泡水喝

不建议长期泡水喝。

虽然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但是黄芩毕竟是属于一种中药材,而正所谓“是药三分毒”,所以黄芩中也可能会含有一些对人体有害的成分。

所以一般情况下都是需要对症服用的,而且不能长期服用,一旦症状有所好转之后就需要马上停止继续服用,以免对身体造成较大的负担以及对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

防己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燥湿

防己苦以燥湿,寒以清热,可治湿疹疮毒,常与苦参、金银花等配伍。

小孩子拉痢疾怎么办呢

1.清热化湿法:郑耀坪认为急性菌痢大多为湿热痢。用芍药汤加减治疗急性菌痢60例,结果在体温恢复、主要症状消失、大便常规恢复、大便培养转阴、末梢血象好转和毒副作用等指标上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复方新诺明,口服)。本方由白芍、黄芩、黄连、黄柏、槟榔、马齿苋、广木香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有清肠化湿、调和气血、通腑导滞的作用。药理研究表明,黄芩、黄连、黄柏、马齿苋等均有抗痢疾杆菌的作用;白芍有抑制痢疾杆菌、解痉止痛的作用;木香、槟榔增强肠蠕动,缓解胃肠胀气;槟榔还能抑制肠内异常发酵,促进炎性渗出物排出等作用。陈中洲用苦参薤白汤(苦参、薤白、山楂、当归、木香、甘草、白芍等)治疗痢疾78例,总有效率达95%。本方重用苦参,苦参清除肠中湿热。现代研究表明,苦参中含的苦参碱有抗痢疾杆菌的作用。薤白头辛通滑利,有温中通阳之功,能化秽浊之气;木香、当归行血调气,白芍、甘草缓急止痛,诸药合之,共奏清热化湿解毒、调气行血导滞之功。

2.寒温并用法:刘百祥等用加味椒艾丸治疗小儿菌痢101例,疗效满意。方为乌梅、艾叶、川椒、赤石脂、干姜、槟榔、黄芩、黄连等组成,全方寒温并调,具燥湿运脾,导滞清痢之功。现代医学研究,川椒、艾叶、干姜为胃动力药,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乌梅改变胃肠道酸碱度,不利细菌繁殖生长;黄连、黄芩对痢疾杆菌有强大的杀灭作用;赤石脂有吸附作用,能大量吸收病理产物,使之排于体外,减轻全身中毒症状。[3]马洪源采用辛开苦降、寒温并用、补泻兼施、具有调和肠胃之功的半夏泻心汤治疗本病,取得良效。

3.中西医结合法:梁贯洲用止痢汤加甲氧苄氨嘧啶治疗菌痢472例。止痢汤(由干石榴皮、白头翁、黄柏各30g加水300ml,煎至100ml),每次30ml,1天3次口服;TMP每次0.2g,1天2次口服,2天为1疗程,未愈可再服1疗程。儿童酌减。止痢汤中石榴皮内含鞣酸,有固涩作用,体外试验时对痢疾杆菌有抑菌、杀菌作用,敏感率83.7%;白头翁含有白头翁素,有镇惊、镇痛、抗痉挛作用,对肠黏膜有收敛作用;黄柏清热解毒燥湿,二药体外实验对痢疾杆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治疗肠胃湿热的中成药有哪些

葛根芩连片

主要功效:解肌清热,止泻止痢。

适用病症:用于泄泻痢疾,身热烦渴,下痢臭秽;菌痢、肠炎。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4克,一日3次。

药性分析:方中重用葛根发表解肌,升发脾胃清阳,是为君药;黄芩、黄连清肠胃之热邪,是为臣药;甘草甘缓和中,并能调诸药,是为使药。诸药配合成方,共奏解表清里之功。

加味香连丸

主要功效:清热祛湿,化滞止痛。

适用病症:大肠湿热所致的痢疾,症见大便脓血、腹痛下坠、里急后重。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3次。

药性分析:方中黄连,清热燥湿,止泻痢,为君药。黄芩、黄柏加强黄连清热燥湿之功,共为臣药。白芍、当归和血止痛;延胡索理气止痛;厚朴、枳壳、槟榔、木香行气和中,行滞止痛;吴茱萸温中燥湿止泻,也制苦寒之品,为佐药。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药性,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祛湿,化滞止痛之功。

牛黄解毒丸

主要功效:清热解毒。

适用病症:火热内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

用法用量:口服。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3次。

药性分析:方中牛黄味苦气凉,入肝、心经,功善清热凉心解毒,以之为主药。生石膏味辛能散,气大寒可清热,清热泻火,除烦止渴;黄芩味苦气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大苦寒沉降,清热泻火,泻下通便,共为辅药。雄黄、冰片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桔梗味苦辛,入肺经,宣肺利咽,共为佐药。甘草味甘性平,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泻火之效。

保胎的中药有哪些

1、清热安胎用黄芩

中医妇科认为:“胎前宜清。”黄芩味苦性寒,为清热安胎的主要药物。黄芩汤用黄芩配芍药、甘草、大枣而成,能治各种里热腹痛证。妇科借用作清热安胎的基础方,可与下列诸安胎药配合同用。

2、健脾安胎用白术

孕妇的脾胃健强,胎儿的营养充足,胎气自固。反之,若孕妇脾胃虚弱,易于损伤胎气。健脾安胎比和胃重要。白术是健脾安胎的主要药物。《备急千金要方》早有用白术配黄芩、白芍药安胎之专用方。后世有安胎白术散、健脾资生丸等方,都以白术健脾安胎为主的。

黄芩白芍一起服用的作用 敛阴养胎

黄芩能泄血分之热而清胎火,而白芍则能益肝阴、开血之结,共起泄热而不伤胎,养正而不滞气之用,因此对于一些胎动不安的人群来说,可以将黄芩和白芍搭配在一起使用,能够滋补体内的阴气,起到养胎、安胎的作用。

相关推荐

中医教你解决秋季烦人肠炎

寒热互结型 嗜食寒凉,或嗜酒辛辣饮冷,寒凝气滞血瘀,瘀久化热,肠络损伤,致腹痛腹冷,或右或左下腹痛,肠鸣气窜,大便滞下夹黏液,或带有脓血,治宜寒热并用,方选乌梅丸方加减:乌梅15g,炮姜6g,黄连10g,黄柏12g,木香6g,白头翁15g,海螵蛸15g,白芍15g,败酱草20g,鱼腥草20g,仙鹤草20g,甘草6g。水煎服。 湿热蕴结型 饮食不节,恣食辛辣酒类,湿热蕴结肠道,肠络损伤,不能泌别清浊,湿热糟粕混杂而下,症见腹痛泄泻,或滞下不爽,或夹黏液,或夹脓血,便后肛门坠热感。治宜清热燥湿,方选黄连汤加减

孕妇可以吃孕妇清火丸吗

孕妇清火丸 【药品名称】孕妇清火丸 【原料】黄芩、知母、石斛、柴胡、地黄、薄荷、白芍、白术、甘草。 【主要作用】清火安胎。用于孕妇胎热口干,胸腹灼热,或口舌生疮咽喉燥痛或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产品规格】6g*8袋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克,一日2次。 孕妇可以吃孕妇清火丸吗 孕妇清火丸为黄褐色的水丸;味微苦,可以直接吞服,服用方便。其主要由黄芩、知母、石斛、柴胡、地黄、薄荷、白芍、白术、甘草中药组成。 方中黄芩的抗菌谱较广,对多种细菌、皮肤真菌、钩端螺旋体等都有抑制作用。知母善于清骨蒸潮热,石斛具有益

抗癌的中草药有哪些 黄芩抗结肠癌和直肠癌

日前,国外科研人员通过动物实验以及初步临床实验,证实中药黄芩(念qín)汤可减轻化疗对结肠癌和直肠癌患者造成的肠道损伤,从而间接地辅助了癌症治疗。 与众多的“忽悠广告、祖传秘方”不同,黄芩汤是中药经典药方,有1800年的历史,主要成分为黄芩白芍、甘草、大枣等,属清热类药物,也是道医临床治疗癌症的常用方剂。 黄芩对多种细菌和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配合白芍养血敛阴的功效,甘草和大枣补气、养血、安神及缓和药性的功能,可产生抗癌抑癌、降低副作用功效。

唇炎的生活小偏方

慢性唇炎偏方一、中医唇风饮 薄荷6克,连翘12克,防风9克,芥穗9克,焦栀9克,黄芩9克,生石膏9克,当归9克,滑石9克,白术9克,白芍6克,苡仁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具有散风,清热,除湿的功效。 慢性唇炎偏方二、新鲜番茄汁 用两个不太生的新鲜番茄洗净后榨汁,含在口中两分钟后吐出,重复三次再用清水漱口,每日早晚各一次,约三天,唇炎便会消失。 慢性唇炎偏方三、养血祛风汤 生地l0g,当归l0g,赤芍l0g,丹皮l0g,白鲜皮l0g,乌梢蛇l0g,玄参l0g,紫草l0g,陈皮l0g,蝉

黄芩清肺热吗 黄芩的副作用

服用过多时可能会导致一定的副作用黄芩是属于一种中药材,其中可能会含有一些对人体有害的成分,而药物的吸收、代谢、排泄是需要经过肝肾的,因此如果服用过多的话就可能会对肝肾造成较大的负担,长期下来会不利于身体的健康。 而且黄芩的性质偏寒性,服用后会对脾胃造成一定的刺激,如果服用过多的话就有可能会引起腹痛、腹泻等肠胃不适的症状。

湿热体质吃什么中成药 三黄汤清理湿热除腹痛

生大黄,黄连,黄芩各9克。 将生大黄,黄连,黄芩用冷水浸泡15分钟。将浸泡过的药材倒入药锅中,加水400毫升,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煎煮至水减半时,取汁。再往锅中加水400毫升,用上述方法煎水取汁,将两次所煎煮的药汤兑在一起,每天1剂,分两次服用。 方中大黄味苦,性寒,可归脾,胃,大肠,肝,心包五经,有清热化湿,泻火凉血,功积消滞,祛瘀解毒之功;黄连大苦大寒,能泻火燥湿,是治疗肠胃湿热的常用药材,黄芩味苦,性寒,也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中药材,对于胃肠湿热以及暑湿所致的胸闷,呕恶,腹痛等十分有益,三者配伍用,

白芍服用的禁忌

白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根。其性苦、酸、甘,微寒,归肝、脾经,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白芍在中医临床处方上为常用药材,也存在着一些不宜使用的禁忌证或配伍禁忌,用药者有时疏忽或不太了解,故需加以提醒。 白芍属寒凉之品,有酸寒收敛的作用,故凡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脾胃虚寒、肾阳虚衰等证不宜用量过大或单味用。 白芍性寒,阳衰虚寒之证如纳呆腹胀,腹痛喜温喜按,口泛清水,四肢不温,或肢体困重,或周身浮肿,大便溏薄清稀,虚寒下利,下痢纯血,小便不利应慎用或不用。 妇科调经用时,对月经不调,或白带量多质稀,小

中医教你治疗口角炎

中医认为属于热证症候,主要包括胃经风火、脾经血燥两证。急性期湿热证治宜清热利湿、健脾和胃,药用银花、连翘、黄柏、黄芩、生米仁、土茯苓、白鲜皮、生地、地肤子、生山栀和蚕沙等。 慢性期血燥证治宜养血去风、润燥。药用当归、赤芍、火麻仁、玉竹、首乌、鸡血藤等。口干者加芦根、天花粉;伤胃阴者加麦冬、石斛;便秘者加生大黄。 【方名】养阴清燥汤。 【辨证】阴虚血热。 【治法】清心降火,养阴润燥。 【组成】玉生15克,山药15克,生地15克,粉丹皮9克,麦冬9克,女贞子15克,首乌15克,莲子芯9克,栀子9克,黄芩9克。

慢性胰腺炎中医治疗方法

肠胃积热型:症见腹部胀痛而拒按,恶心呕吐,口干口苦,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治宜化湿清热,通里攻下。 方用清胰汤合大承气汤加减,药用柴胡、枳壳、黄芩、黄连、白芍、木香、银花、元胡、生大黄(后下)、芒硝(冲服)等。 肝胆湿热型:症见两胁疼痛,厌食油腻,发热不退,恶心呕吐,身重倦怠,或巩膜皮肤黄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疏肝泄胆、清热利湿。 方用清胰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用龙胆草、茵陈、生山栀、柴胡、黄芩、胡黄连、白芍、木香、生大黄(后下)、金钱草、薏苡仁、苍术、焦三仙等。 脾虚食滞型:症见脘

黄芪和黄芩是一种药材吗 黄芪和黄芩能一起吃吗

可以。 虽然黄芪和黄芩两者是属于两种不同的中药材,但是两者并不相克,不违反中医口诀中的十八反和十九畏,所以是可以一起食用的,黄芪主补气,而黄芩清热燥湿,如果有气虚体热的人适合一起服用,但是在食用的过程中要注意食用剂量,不然将有可能适得其反,注意不要食用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