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暑热喝什么 药膳冬瓜鸡汤
夏秋暑热喝什么 药膳冬瓜鸡汤
一、膳冬瓜鸡汤的组成:
主要由利水清热的中药车前子、泽泻和健脾渗湿的云苓、薏米,时令利水散热的冬瓜和补益健脾的红枣,合而煲鸡胸肉。此汤具健脾益气、利水消肿的功效,既为慢性肾炎所引起的肢体水肿的辅助治疗汤饮,亦是时下夏秋暑热的清热消暑、利水补益的靓汤。
二、材料:
泽泻、车前子各6克,云苓、薏米各9克(中药店均有售),红枣5个,冬瓜500克,鸡胸肉300克,香菇6个,干贝20克,生姜3片。
三、烹制:
药材洗净,与红枣、干贝均浸泡,冬瓜、鸡胸肉洗净,切块。药材用煲汤袋装好,一起下瓦煲,加清水2500毫升(约10碗量),武火滚沸后改文火煲约2小时,弃药材,下盐便可。为3~4人量。
冬瓜皮的副作用有哪些
冬瓜在夏季当中是非常常见的一种蔬菜。冬瓜不仅可以用来清炒,而且还能用来炖各种各样的汤饮。大家都知道,冬瓜具有非常良好的消除水肿和利尿的功效,是夏季非常健康的蔬菜之一。除此之外,冬瓜皮的作用也很大,而且还可以用来入药。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冬瓜皮的副作用有哪些。
冬瓜皮也是宝:其性甘而微寒,冬瓜,产于夏季,从食物的性质来说,冬瓜属性微寒,具有利水化湿的功效。历代本草也有记载,都说能治肿胀、消热毒、利小便。现代药理学研究:冬瓜皮富含糖类、蛋白质、维生素C。
冬瓜皮,为葫芦科植物冬瓜的干燥外层果皮。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均为栽培。夏末初秋果实成熟时采收。食用冬瓜时,洗净,削取外层的果皮,切块或宽丝,晒干,生用。
【药性】甘,凉。归脾、小肠经。
【功效】利水消肿,清热解暑。
【应用】
1.水肿。本品味甘,药性平和,善于利水消肿。用于治水肿,如《湖南药物志》以本品配五加皮、姜皮,煎服;若治体虚浮肿,如(《浙江药用植物志》)用冬瓜皮、赤小豆、红糖适量。煮烂,食豆服汤。
2.暑热证。本品性凉,有清热解暑的作用。用于治夏日暑热口渴,小便短赤,如(《四川中药志》)冬瓜皮、西瓜皮等量,煎水代茶饮;若治暑湿证,可与生薏苡仁、滑石、扁豆花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15~30g。
上面介绍的内容,相信让很多朋友们对冬瓜皮都有了一个更详细的了解。冬瓜皮和冬瓜一样都具有清除热毒和消除水肿的神奇功效。只是冬瓜皮性凉,脾胃虚寒的人应该避免食用,以免造成腹泻的情况出现。另外,冬瓜也是凉性食物,脾胃不好的人也应尽量少吃。
时令瓜果老人度夏好伙伴
夏季炎热,老年人饮食应以清热、消暑、解毒、止渴、利尿为好,时令瓜果是老年人度夏好伙伴。
西瓜为瓜果之首,不仅具有食用价值,而且医药价值颇高,是消暑、解渴、利尿之佳品,民间有“天然白虎汤”之称。当遇到酷热特别是发烧时,抱着西瓜睡觉,比敷冰袋降温还有效。但西瓜性寒,一次不行吃得过多。
黄瓜是瓜炎营养丰富的—种,被誉为“济世良药”。经常食用有利排泄胃肠内腐败食物,对降低胆固醇有益。特别是经常唇焦舌燥、喉头干涸,以嫩黄瓜作水果生吃有奇效。
冬瓜富含维生素B.皮、肉皆可入药,民间有“冬瓜入户,不进药铺”之说。小便不畅,饮冬瓜汤有疗效。老人夏天消化不良,用冬瓜与莲子、百合和鸭子煮汤饮,能消暑开胃。
丝瓜可解热消毒,通经络、化痰湿。用丝瓜、杏仁与鸡爪煮汤饮,消补又去湿。夏日生痱子,若用丝瓜汁内服能凉血解毒。
不会长胖的食物有哪些 冬瓜
冬瓜的吃法非常多,夏天可以作为配菜清热解暑,秋天就可以做成冬瓜汤来暖胃啦,而且冬瓜的减肥效果也非常好哦~作为非常喜欢的食物,喜欢把枸杞和冬瓜一起熬成汤,鲜美的冬瓜搭配上健康的枸杞味道非常不错,晚餐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就来一碗它,喝到胃里暖暖的非常舒服。
冬补夏吃可事半功倍
冬病夏治是传统中医按照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出气血运行在每个节气的变化,并依此制定出传统的治疗方法。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由于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选取穴位敷贴,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所以在夏季治疗冬病,往往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在缓解期服药治疗,能够鼓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配合药膳食疗更能相得益彰,夏季进行适当药膳调补,可事半功倍。有些对膏药过敏的人也可单独用食疗减轻疾病,每年伏天有40天,适合平时畏寒怕冷和遇冷疾病加重的人调治疾病,可明显减少复发,延缓病情发展。
依照冬病夏治的逻辑以及药食同源的原理,冬补夏吃,防止旧病复发或与冬令相对应的“夏病”,更重要的是为秋冬储备阳气令人体不被寒冷所伤。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微杜渐,以至防患于未然,中医与中国古代思想一脉相承,充满了辩证,多发于冬天的疾病,在夏日就要开始防范与这些致因素相关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于是有了冬病夏治,于是有了治未病。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按照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气血运行在每个节气的变化,并依此制定治疗方法,依照冬病夏治的逻辑以及药食同源的原理,完全可以冬补夏吃,防止旧病复发或与冬令相对应的“夏病”,更重要的是为秋冬储备阳气令人体不被寒冷所伤。
依据同样的思想,冬虫夏草更是赋予了神奇的功效,集动植物(虫与草)属性与相反时令(冬与夏)于一体,阴阳双补,有“黄金草”之称,此是题外话。
生姜
民谚: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姜是民间的良药,“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每天三片姜,不劳医生开处方”,“家备小姜,小病不慌”,“男子不可百日无姜”,“饭不香,吃生姜”,“冬有生姜,不怕风霜”,称之“呕家圣药”,别名“还魂草”(姜汤则称“还魂汤”),需要注意“留皮则凉,去皮则热”。
绿豆
民谚:夏喝绿豆汤,冬煮银耳汤。绿豆糖水是夏天最经典的消暑饮料,绿豆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所含的蛋白质几乎是粳米的3倍,李时珍称之“济世之食谷,菜中佳品”。夏天喝绿豆汤可防治中暑、目赤、喉痛、痱子、便秘、尿赤、烦渴等症,干燥季节不宜常饮。
鸭肉
民谚:冬天吃鸡,夏天吃鸭。鸭肉最大的特点是不温不热,还能清热祛火,而且滋阴养胃、健脾补虚、利湿等,特别适合湿热、虚火过重之人,被誉为“补虚劳的圣药”。中医也推崇咸鸭蛋,它的钙质、铁质等无机盐含量高于鸡蛋、鲜鸭蛋。
羊肉
民谚:冬吃羊肉赛人参,春夏秋食亦强身。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长沙“冬羊伏狗”,徐州“伏羊冬狗”,“夏吃伏羊冬不寒”,“伏羊”习俗被列为上海“非遗”,很多人认为夏天食用引发上火,专家认为,夏天耗气伤津,加重脾胃虚寒或寒湿困脾等,羊肉则能提高身体素质及高温天抗病能力。
鳝鱼
民谚:冬吃一枝参,夏吃一条鳝。小暑前后的黄鳝最为肥美,有“小暑黄鳝赛人参”之说,补气养血、温阳健脾、滋补肝肾、祛风通络等,据说“鳝鱼是眼药”,古代的大力士经常吃鳝鱼。而它的小老弟泥鳅有“水中人参”之称,属于高蛋白低脂肪食品。
鲫鱼
民谚:冬鲤夏鲫。鲫鱼所含的蛋白质质优、齐全、易于消化吸收,广东人夏季饱受湿热的困扰,喜欢用之煲汤,如鲜生地和鲜土茯苓煲鲫鱼,鲫鱼补益利水,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土茯苓解毒利湿、消炎散结,又可防治湿疹皮炎、皮肤瘙痒、阴囊湿疹、痈疮肿毒等。
莲子
养心季节是夏,此时心脏最脆弱,暑热逼人容易烦躁伤心,易伤心血。莲子芯的味道虽然比较苦,但可以清心火,是养心安神的佳品,亦可壮肠胃。
多喝粥可去湿热
绿豆冬瓜茶可祛暑
饮食调养:宜进食具有清热祛暑、利湿功效的食物,可多饮西洋参茶、绿豆冬瓜茶等。
药膳可选择“夏枯草瘦肉汤”:夏枯草30克,猪瘦肉120克,法夏5克,精盐、味精各适量。将夏枯草、法夏洗净,猪瘦肉洗净切块。把全部用料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再用小火煮1~1.5小时,加精盐、味精,再煮一沸即成。有清肝泻火、消暑利湿的功效。
小暑进食莫太饱
饮食调养:避免进食太饱,可多食具有清热祛暑生津功效的食物,可多喝果汁或汤水,如西瓜汁、绿豆水、荸荠水、薏苡仁水、白茅根水等。
药膳可选择“茯苓薏苡赤豆粥”:茯苓20克,薏苡仁100克,赤小豆50克,粳米100克。将赤小豆、茯苓、薏苡仁洗净。粳米淘洗干净。赤小豆浸泡半天。将赤小豆、薏苡仁与茯苓一起入锅,加适量水,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煮至赤小豆酥烂,加白糖少许稍煮即成。有化浊利湿,清热消暑的功效。
“三豆鳅鱼汤”防暑湿最佳
饮食调养:多吃温软食物,避免饥饱失调,食物以健脾化湿、益气消暑的为宜,如小米绿豆粥、绿豆汤、春砂仁、法夏、扁豆、冬瓜、西洋参等。
药膳可选择“三豆鳅鱼汤”:泥鳅300克,红豆30克,黑豆30克,赤小豆15克,绍酒10克,炮姜10克,生姜5片。将泥鳅放入清水内,吐净泥土,宰杀,去鳃及内脏,洗净。将红豆、黑豆、赤小豆洗净备用;将炒锅置武火上烧热,加入素油,将泥鳅放入锅中煎至7分熟后盛起备用。
将煎过的泥鳅与洗净的红豆、黑豆、赤小豆、炮姜、生姜一同放入砂锅,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烧沸,小火熬煮2小时,放入绍酒,调入适量精盐即成。有清暑祛湿,健脾益肾的功效。
宜温养脾胃 忌过食生冷
饮食调养:忌吃太多生冷,或因天热不愿进食,应多进食温软食物,温养脾胃,可多饮米汤,砂仁、法夏、苡米、芡实、红豆、扁豆等。
药膳可选择“赤小豆鸡内金荷叶粥”:赤小豆30克,鸡内金10克,鲜荷叶1张,春砂仁5克,粳米150克。将鲜荷叶洗净,切碎,连同鸡内金一同放入砂锅,加入清水1000ml,大火浇沸,小火熬煮20分钟,放入春砂仁后再煮10分钟,去渣取汁。将淘洗干净的粳米、赤小豆放入药汁中,添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以小火熬煮成粥即可。有健脾利湿,清热消暑的功效。
清热祛湿消暑
饮食调养:宜多吃益气养阴,消暑生津的食物,如薏苡仁、西瓜、冬瓜、西洋参、绿豆、玉竹、石斛等。
药膳可选择“薏苡仁橘皮粥”:薏苡仁50克,玉竹10克,橘皮5克,大枣10枚,粳米200克。将薏苡仁、玉竹、橘皮与淘洗干净的粳米同置于锅内,加适量水,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煨熬,待米烂粥稠即成。有清热祛湿,健脾益气生津的功效。
阑尾炎中药药方
食疗药膳:芹菜瓜仁汤
芹菜30克,冬瓜仁20克,藕节20克,野菊花30克。水煎,每日分2次服。
食疗药膳:冬瓜仁苦参汤
冬瓜仁15克,苦参30克,甘草10克,水煎,调蜂蜜适量饮服。
中医养生之智慧养生
每天吃油盐,多少最合适:
有一个公式可以算一下:用5乘以体重得到的数字。比如说体重50公斤,用5乘以50就是250(克),这就是一天的主食参考量。但是这个主食只是不加油的白米饭和馒头片。如果你是吃的蛋炒饭、酱油炒饭之类的,就另当别论了。加了油的主食热量会上涨2.5倍。
每天用油多大约是小酸奶杯的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这还是没有动脉硬化、没有高血脂情况下的量。
还有吃盐,每天应控制在5~6克左右,一啤酒瓶盖大约装4克,可以此做参考。而且这些盐还包括大酱、味精、咸菜中的盐。一小块儿腐乳含盐量一般在5克,一段最细的香肠含盐量也在5克,如果你早上吃了一块儿腐乳或一根儿香肠,意味着你这一天都别再吃盐了。
炖鸡汤,最好先去油:
炖完一锅鸡肉,吃肉好还是喝汤好?很多人认为鸡汤有营养,其实吃肉好。鸡汤里的蛋白质只有5%,大部分的蛋白质都在肉里。而且汤里的油多,胆固醇高。广东人及东南亚人爱喝汤,但他们很会喝汤,先把鸡炖好,冷却后,把上面的浮油撇去,然后再加热喝汤。汤煮的时间越长越好?其实不是的,煲汤时间太长,肉中的蛋白质变性,营养物质不会渗透出来了,不好的物质反而能透出来,所以,煲汤两个半小时以内最好。
顺应规律,不吃反季节食品:
春天阳气升发,适合吃嫩芽,如香椿芽、豆芽、笋芽等;夏天多吃绿叶菜、瓜果梨桃;秋天干燥,宜吃多汁的食物;冬天食物偏少,人们大多吃植物的种子,如瓜子、花生、栗子、坚果等,种子是植物营养精华的浓缩。我们常喝的腊八粥,就是将各种豆子放在一起煮,热量高,有助抗寒。有人说我偏偏喜欢夏天吃瓜子,冬天吃西瓜。夏天吃多了瓜子会上火,而西瓜是解暑利尿的,冬天需要解暑吗?所以说,不要破坏大自然的规律,到什么季节吃什么东西。否则,只吃其形,不吃其味,许多营养价值都没有吃到。
多喝的4碗汤赶跑体内湿气
红豆薏米汤:祛湿消肿
夏秋季节,人体内容易积压湿气。对很多人来说,夏天稍微吃点过凉或者过咸的食物,都会出现水肿的症状。因此,盛夏饮食中应该注重祛湿消肿,红豆薏米汤就是不错的选择。
中医认为,红豆有健脾利水、清热除湿、消肿解毒的功效,薏米则能清热祛湿、消除水肿。
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来说,红豆和薏米都富含有助利尿的钾,也非常适合易水肿的人。因此,体内湿气大和易水肿的人可以常喝红豆薏米汤。
除此之外,海带冬瓜汤、鲤鱼冬瓜汤等也有助祛湿消肿。需要提醒的是,尿频的人要少喝此类汤。
红茶姜汤:暖身防寒
吹空调、吃冷饮、喝冰镇饮料……炎炎夏日,人人都想着法儿防暑降温,却忽略了寒邪的侵袭。
寒邪可能累积在身体中,由表入里,慢慢侵犯到经络、关节,导致风湿病、关节炎,也可能让慢性咳喘到冬天更加严重。因此,夏季也要注意防寒,推荐大家常喝红茶姜汤。
生姜具有温中散寒、发汗解表的作用,红茶有助暖身。因此,生姜泡红茶对于抵抗寒邪非常有效。
夏天受凉引起风寒感冒时,趁热喝上一碗红茶姜汤有助于散寒解表。红糖姜汤、红枣姜汤等也有很好的暖身防寒效果。
萝卜鲫鱼汤:健脾开胃
受天气影响,盛夏时人的食欲往往不好,如何提高食欲是很多人关心的话题,此时不妨喝上一碗萝卜鲫鱼汤。
白萝卜和鲫鱼一起炖汤有温中下气、健脾利湿的功效。这道汤还妙在“二白”食材上,白萝卜浸在奶白色的鱼汤里,让人看着就很有食欲。
此汤不但味道鲜美,而且营养好,鲫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和多种微量元素,且易消化吸收,属于十字花科蔬菜的白萝卜具有一定防癌抗癌功效。
食欲不振的人还可以常喝小米汤、燕麦汤、酸辣汤等。
冬瓜老鸭汤:清热消暑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冬瓜性微寒,有清热解毒、利水消痰、除烦止渴、祛湿解暑的作用;鸭肉凉性,能健脾化湿、祛暑除热。
冬瓜老鸭汤不仅具有清热消暑的功效,还能补充优质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与矿物质,非常适合盛夏喝。
老鸭绿豆汤、绿豆莲子汤等也有助清热消暑。
西瓜皮的功效
中医称西瓜皮为“西瓜翠衣”,是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的良药。把西瓜皮焙干,研末外用可治口疮。西瓜皮解暑清热、开胃生津,其含糖不多,适于各类人群食用。
1、壮阳——西瓜皮切丝,开水焯后捞出,与熟鸡丝、瘦肉丝加调料食用。
2、身热口渴或便秘——鲜扁豆、鲜蛇舌草各50克,鲜荷叶60克洗净,海蜇200克,西瓜皮500克,丝瓜250克,洗净切块,共入沙锅武火煮沸后,文火煲1小时,调味后饮汤吃海蜇。每天1剂。
西瓜皮的药用价值
3、健脾消暑 ——新鲜西瓜皮100克,大枣10枚,共煎汤,每日当茶饮。 4、夏季痤疮——绿豆100克,加水1500毫升,煮汤,沸后10分钟去绿豆,将洗净的西瓜皮(不用削去外皮)500克放入再煮,煮沸后冷却。饮汤,一日数次。方中绿豆甘凉,可消肿下气、清热解毒;西瓜皮甘寒,可清热解暑、除烦止渴。
5、消暑利尿—— 将去掉外层硬皮的西瓜皮切成小块或小条,入水煮沸,加番茄、鸡蛋和调料,喝汤食瓜皮。
6、治疗脚臭——冬瓜皮有消暑、健脾、利湿之功效,可用于治疗肾病、肺病、心脏病引起的水肿、腹胀、小便不利等症状。用冬瓜皮煎汤洗脚既治脚气,又治脚臭,一举两得。
初秋补身体忌吃这些
1.防中暑。
立秋已过,但“秋老虎”带来的高温炎热还将持续一个多月。再加之秋季天高云淡,紫外线照射强度大,“中暑”的余威仍在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进行户 外活动时要做好防晒措施;及时补水,不要等口干舌燥时才喝水,运动后喝点淡盐水,补充在运动过程中流失的盐分;不宜空腹运动,因为空腹时易中暑;户外活动 中如果觉得不舒服应立即停止,并到阴凉处休息。
2.防腹泻。
盛夏酷暑,人们胃口较差,脾胃功能减弱。进入初秋后,饮食稍不注意,很容易引起腹泻,特别是老人和小孩。日常饮食需注意卫生,不宜大量进食大补 或难消化类食物,加重肠胃负担。少吃生冷、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淡水鱼生、刺身含较多寄生虫,不提倡吃,可适当吃些深海鱼生。小孩体质较弱,容易感染 轮状病毒,一旦出现高烧、腹泻、脱水明显等症状,应及时送医。
3.防过早进补。
民间习俗中有秋季进补贴膘的做法,但初秋进补为时尚早。因为初秋还在伏天内,过早进补易引发上火、腹泻等病症,选在中秋后进补较佳。
朱成全建议,初秋饮食以清淡、少辛增酸为原则:多吃新鲜蔬果和鱼肉、鸡肉、鹅肉等优质蛋白,提高机体免疫力。可多食和胃健脾的膳食,如莲子、薏 米、冬瓜、莲藕等;秋燥伤肺,中医认为“酸入肝养肝”,因此宜多吃酸梅、话梅、山楂、橘子、橙子等酸性食物,但是“辛辣伤肺阴”,因此应少食葱、姜、蒜、 辣椒等辛辣食物;此外,可多吃百合、沙参、石斛、银耳、雪梨以及海带排骨汤、绿豆冬瓜汤等生津液的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