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房布置的四个误区
宝宝房布置的四个误区
误区一:宝宝房的装饰过于华丽,色彩斑斓。从医学角度来说,医生建议不要在宝宝的房间内使用过于艳丽的装饰。因为艳丽色系常常与金属铅密切相连,当这些艳丽的颜色从物体上慢慢脱落下来时,都会让宝宝们饱尝铅带来的危害。
最好将宝宝房间的色彩设计成浅色或者纯白色。男孩可以采用比较硬朗的红、蓝等色,而女孩则可以采用柔和的粉红、粉蓝、果绿等色,有助于调动孩子的想象力。
误区二:使用壁纸墙面,以为可以让宝宝房更柔和。墙壁最好使用水溶性漆,它们的环保性和安全性更高些,而且容易清洁,即使宝宝在墙上涂鸦一气,也不用担心不好恢复。
误区三:认为灯光离床越近越方便。在灯光的设置上,父母要注意灯不要安装到孩子头部的正上方,同时要远离孩子能摸到的地方,灯罩的颜色以浅色为好,而电源插座也要装在宝宝碰不到的地方。
误区四:宝宝房被频繁地更新。很多父母为了使宝宝房更有新意,经常为孩子装修或增添新饰品。这样做难免在房间内持续释放化学气体,污染室内空气,诱发咳嗽、气管痉挛、哮喘等症。因此,新装修好的儿童房一定要尽可能让它开窗通气三个月后才入住,房间还要常开窗通风。
给宝宝驱蚊四个误区不要进
夏天对家长来说是一个烦人的季节,因为夏天蚊子实在是太多了,宝宝又细皮嫩肉的,被蚊子一定就是一个包,夏季宝宝驱蚊是妈妈的一个重要工作。如何给宝宝驱蚊呢?有些家长说:这还不简单吗?喷点驱蚊水就行了!错错错!夏季宝宝驱蚊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些误区是不能进的。
误区一:迷信蚊香
有些家长认为,蚊子其实很好处理,因为只要有蚊香在,蚊子通通都死光,宝宝就不会被蚊子咬了。其实这样是不对的。因为蚊香并不一定能保证除干净蚊子。因为蚊香驱赶蚊子的成分比较多。如果半夜蚊香燃尽了,蚊子照样会飞过来。所以家长最好还是采取比较周全的灭蚊措施,比如说安装纱窗纱门,晚上睡觉之前先将蚊子全部赶出去,然后禁闭纱窗纱门,这样就能保证孩子晚上不被蚊虫叮咬。
误区二:蚊香越厉害越好
这是错误的,因为蚊香在熏蚊子的同时也在熏人。按照科学的讲法就是,人类吸入的蚊香要比蚊子吸入的多很多。蚊香的杀蚊能力越强,伤人能力也就越厉害。长期吸入蚊香会引起呼吸道疾病。所以,家长最好选择质量较好,并且对宝宝伤害最小的蚊香,如果可以,尽量不要用蚊香。
误区三:睡觉时才驱蚊
蚊子其实每天都存在,并不是晚上睡觉了才会跑到你家里来,所以为何不白天就将蚊子清除然后晚上睡一个安稳觉呢?专家表示,睡觉之前清除蚊虫是最好的,因为这样就能保证睡觉的时候少用驱蚊产品,保护孩子的睡眠健康。白天家长带外出之前可以在安全的地方点上一盘蚊香,或者喷上杀蚊水,晚上睡觉时候蚊子会少很多。
误区四:持续使用同一品牌的蚊香
蚊子也会有抗体,如果持续使用同一个品牌的蚊香,会导致蚊子对这个蚊香的免疫力越来越强,最后导致点不点蚊香已经没有区别了,因为根本就杀不死蚊子。同样的,持续使用一个品牌的蚊香,会让宝宝吸入的同种有毒物质越来越多,换用不同品牌的蚊香能够保证蚊香对宝宝的伤害降到最小。
产妇坐月子别犯这七个错误
错误1 把热水瓶放在地上。
正确方法:应该放在茶几或矮柜上。因为热水瓶是妈妈在月子里经常要用的物品,频繁下蹲取热水瓶,易使子宫下垂及不易复位。
错误2 把宝宝的喂奶奶具放置在柜橱底层。
正确做法:应该把奶锅、奶瓶、刷子及常用厨具放置在柜厨的中上层,但也不能太高,以妈妈伸手可基础为佳。还应该在厨房内放置一把椅子,这样,妈妈在厨房内做家务事时就不会久站,能很方便地经常坐下去做,有利于子宫的复位。
错误3 把宝宝换洗衣物、尿布、湿纸巾及纸尿裤放在卧室橱柜的底层。
正确做法:最好放在专用于给宝宝换尿布的台子上,这样的台子通常有放置以上用品的抽屉,并且经常与婴儿床或摇篮相连,还有与之匹配的椅子,妈妈站着或坐下便可取得到用品,在产妇给宝宝换尿布、衣服和洗澡时就不用总是频繁地弯腰,可避免引起腰痛,而且,台子的抽屉及侧柜里可放置宝宝换洗衣服和尿布,使产妇伸手即取到,无须经常下蹲或弯腰去做事情,有利于子宫尽快复位。
但需注意的是妈妈决不可在把宝宝放在台子时离开,即使几秒钟也不可以。
错误4 经常弯腰从睡床、童车中抱起和放下宝宝。
正确做法:最好购买可以升降的童床和较高的童车,这样,每次从睡床或童车里往外抱宝宝和放宝宝时就不用弯腰幅度太大。错误5 把宝宝的洗浴用品放在浴室低处。
正确做法:因为宝宝要经常洗澡,如果方德位置过低,妈妈要不停地下蹲去取,而且,浴室往往较滑,容易使产后体质尚虚的妈妈滑倒。应该放在浴室台架伸手可基础,或放在换尿布台的抽屉里。
错误6 经常弯腰扫地、拖地或蹲在地板上吸尘。
错误7 给宝宝洗澡时浴盆放在地上。
正确做法:把浴盆放在地上给宝宝洗澡,会使妈妈久蹲。应该把宝宝洗澡的浴盆放在换尿布的台子上或茶几上,并在旁放一把小凳子,妈妈应该坐在小凳子上给宝宝洗澡。
错误的母乳观念新妈咪要知道
误区1 母乳6个月后就没营养了我们常常听到说,母乳6个月后就没有营养了,或者有些人会说宝宝一岁后就没有营养了。其实母乳的营养一直在变化,宝宝初生、几周、一岁甚至更大的时候,母乳的成分是不同的,甚至每一天不同的时间,母乳也会发生变化。母乳是根据宝宝身体的需求产生的,宝宝的需求在变,母乳也在变。
宝宝在不同的发育阶段,有不同的需求,初生到三四个月的时候,宝宝长得特别快,所以母乳里的脂肪含量也特别高。这个时候如果把奶挤出来,可以看到奶水特别白、浓,这样的奶营养特别丰富。
而宝宝1~3岁时,他的生长速度减慢,对营养的要求不如以前高,所以母乳的营养成分也没以前高,脂肪含量降低,奶水也就没这么浓了。妈妈大可放心,不同阶段的母乳都是专门为宝宝该阶段而配方生产的,里面的成分最适合宝宝的生长,比起任何别的辅食,如蔬菜、水果、稀饭、肉,母乳的营养价值是最高的。当然了,宝宝半岁以后,开始吃辅食,身体上也有这个需求,所以宝宝在这个阶段可以开始加辅食。刚开始加的时候,不要加太多,因为宝宝一岁以内,奶还是主食。
误区2 乳房不胀了,乳汁不够了三、四个月以后,有些妈妈发现乳房不胀了,就担心是奶不够,其实是妈妈的乳房跟宝宝达到供需平衡了,所以乳房是软的。妈妈刚生完宝宝时,她的产奶荷尔蒙会骤然增高,产奶量比宝宝的需求要多,所以乳房常常发涨,需要挤掉一些。
但挤的时候不要挤光,可以留一点,这样妈妈的产奶量和宝宝的需求才会达到平衡;如果每次都挤光,那产奶就会一直供大于求,因为妈妈的乳房会以为宝宝需要这么多奶。如果奶太多,妈妈可以用卷心菜的叶子放在乳罩里,或者喝薄荷茶来减少奶量。当妈妈和宝宝达到产奶供需的平衡时,乳房就不会胀了,会觉得比较舒适。除非宝宝多睡一小时,妈妈才会觉得有点胀。
误区3 一定要一边喝10~15分钟,再换一边其实不需要,国际母乳会提倡的是:让宝宝自己决定什么时候不吃一边,再换另一边。当他自己不吃了,或者睡着了,你可以试一下让他吃吃第二边,有的宝宝会吃,有的宝宝不需要吃了,不用强迫他。有的妈妈乳房容量没有别的妈妈大,宝宝吃一边没有吃饱,那就要吃两边,或者一边要吃很长时间,这都没有关系。而有的妈妈,她的宝宝胃口小,她的乳房容量偏偏是大的,那宝宝只要吃一边就够了。乳房容量、宝宝胃容量、成长的因素、基因,有很多因素会导致宝宝吃奶的方式不一样。所以还是那句老话“看孩子,别看表”。宝宝会告诉我们,他什么时候吃饱了,什么时候还要吃。
误区4 吃到后面乳房瘪瘪了,就没有乳汁了虽然到后面乳房瘪瘪了,但还会有喷乳反射,宝宝还是会吃到很多奶。因为你的血液一直在循环,所以乳房会一直产乳。后面虽然乳流量变慢了,但会一直产奶,而且现产的奶脂肪含量高,会很浓很白,宝宝可能不需要喝很多就饱了,就好比是吃了很多奶油。
误区5 每次宝宝吃完,都要把剩下的乳汁挤出这也是个误区。越挤奶越多,但奶太多了,也会有些问题,比如得乳腺炎、乳腺闭塞。另外,如果奶太多了,通常没有喝到后乳,宝宝就饱了,所以大便可能是绿色的,会有泡沫,会觉得胀气;而且前乳比较稀,宝宝就会频繁要求喝奶,这样喝的次数越多,妈妈就挤得越多,挤得越多奶也越多,形成恶性循环。
警惕 母乳喂奶方式不当会害了宝宝
误区一、生气时喂奶
妈妈生气时或刚生完气就喂奶,会让宝宝吸入带有毒素的奶汁而中毒,轻者生疮,重者生病。
误区二、运动后喂奶
中等强度以上的运动体内会产生乳酸,乳酸潴留于血液中使乳汁变味。因此,乳母只宜从事一些温和运动,运动结束后先休息一会儿再喂奶。
误区三、躺着喂奶
躺喂易导致宝宝吐奶。正确之举是妈妈取坐位或中坐位,将一只脚踩在小凳上,抱好宝宝,另一只手以拇指和食指轻轻夹着乳头喂哺。
误区四、喂奶时逗笑
宝宝吃奶时若因逗引而发笑,可使喉部的声门打开,吸入的奶汁可能误入气管,轻者呛奶,重者可诱发吸入性肺炎。
误区五、喂奶期减肥
喂奶期减肥可导致乳汁质量下降,对宝宝健康不利。
误区六、定时喂奶
定时喂奶?错!现在主张“按需哺乳”,即每当婴儿啼哭或母亲觉得应该喂哺的时候,即抱起婴儿喂奶。一般经过一段时间便渐渐会形成婴儿自己的一定规律。
误区七、上班期间只能断奶
储存母乳不仅让宝宝有幸继续享用母乳,还可保持妈妈乳汁分泌,防止涨痛。挤奶可用挤奶器或手挤。挤出的奶应放在经消毒的、并有密封瓶盖的玻璃或塑料瓶内。理想的是使用母乳储存袋,目前国内市场也有卖。储存状态乳汁室温可保存12小时。
误区八、一次只喂一边
一次只喂一边,乳房所受的刺激减少,泌乳自然也就减少了。为此,每次哺乳应尽量两边都喂。即使宝宝吃了一边乳房的奶水就饱了,妈妈也应排空另一只乳房。
宝宝房间布置的五大原则
1. 环境的安全性
要保证孩子可以自由地离开他的床,在房间里四处走动,还可以跑到其他房间去,就必须时刻注意保证他的安全:所有的插座要覆盖好、所有的绳线要固定在墙上或地板上、所有的有毒植物和化学类物品要移开。父母可以在孩子有可能去的房间里爬一圈,以孩子的视角查看孩子有可能拿到什么以及会被什么所吸引,就可以把环境弄得更安全一些。为此,家长们必须不断地改进房子,避免对孩子造成伤害。
2. 家具摆设的适用性
孩子的家具不需要很昂贵,可以是简单、素雅的,就和家里的其他家具一样。重要的是,这些家具摆设的尺寸、质量都得是孩子适用的,易于让孩子移动。图片应当挂在孩子的视线高度。孩子在家中碰到的各种事物必须是他自己独立能够使用的,并能用它们来完成日常的各样工作:扫地、吸尘、洗澡、穿戴,等等。孩子所使用的家具必须是可清洗的。这并不仅是为了卫生,更重要的是这些可清洗的家具将给孩子提供一个自愿打扫的机会。他们将学会关心家里的家具,擦洗掉自己画在家具上的记号,同时也将养成对身边事物负责的态度。
3. 环境的可探索性
只有当孩子在一个不断变大的环境中自由探索,而不是被困于一成不变的婴儿床上、婴用围栏内或学步车里时,孩子的身心以及情感的发展才能更全面。环境的可探索性是至关重要的。
4. 每个房间的“儿童角”
在每个房间,如卧室、厨房、餐厅、客厅,都为孩子留一块地方,并仔细考虑其摆设,布置一个可以容纳孩子的环境。这么做是为了邀请孩子加入家庭的集体生活。
5. 环境的美丽整洁有序
环境和物品的质量和美观对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置身于美丽的环境中,孩子也可以和成人一样创造出高水准的世界。
木头而不是塑料制成的玩具、桌椅,可以培养孩子对自然和质量的欣赏能力。挂在墙上的图片,可以是一些漂亮的艺术画作,也可以只是简单的海报,但绝不能是一些成人们自以为孩子会喜欢的、难看的卡通画。与其把玩具扔到大玩具箱里,不如把它们整齐地罗列在架子上、悬挂在钩子上或者存放在盘子和篮子里。这样会让孩子们收拾东西更加有逻辑性、更愉快。杂乱无章的架子,可能会被大人忽视,但对小孩子来说简直是视觉障碍,还会对他产生压迫感。在墙上贴很多很多的图片也会有同样的效果。杂乱无章的声音也是一样的。大人可以将电视或收音机的杂音封闭在外,不去注意,而孩子会一直意识到这些声音的存在。一些根本不为家长所察觉的声音,甚至会使孩子感觉刺耳而情绪低落!
四个月宝宝辅食添加误区
可能很多妈妈听说过,添加辅食首选是蛋黄,其实应该添加的第一个辅食应该是含铁米粉。米粉引起宝宝过敏可能性较低,而且比蛋黄容易消化,妈妈们要注意了。下面一起了解四个月宝宝辅食添加三大误区,以下错误妈妈们可别再犯哦。
误区一:辅食首选蛋黄
蛋黄营养高,可以给宝宝补充蛋白质和锌,但刚开始添加辅食时,最好先给宝宝吃含铁米粉。米粉相对于蛋黄容易消化吸收,不容易引起宝宝过敏,而且含铁的米粉也能满足宝宝快速生长发育对铁的需求。
误区二:给宝宝加盐和调味品
在四个月宝宝辅食中不适合添加调味品,他们不需要那么多盐,而且在辅食中过早添加盐会加重宝宝肾脏负担。妈妈别在宝宝辅食中加入盐、酱油、香油等调味品哦。
误区三:两顿奶之间添加辅食
如果在两顿奶之间加辅食,宝宝可能并不太饿,此时喂吃辅食,不利于宝宝消化。吃奶之前如果宝宝饿了,可以先喂他吃两勺米粉,然后相应的把奶量减到三四毫升,这就算是一顿饭了。
母乳喂养的常见误区有哪些呢
误区1 母乳6个月后就没营养了
我们常常听到说,母乳6个月后就没有营养了,或者有些人会说宝宝一岁后就没有营养了。其实母乳的营养一直在变化,宝宝初生、几周、一岁甚至更大的时候,母乳的成分是不同的,甚至每一天不同的时间,母乳也会发生变化。母乳是根据宝宝身体的需求产生的,宝宝的需求在变,母乳也在变。
宝宝在不同的发育阶段,有不同的需求,初生到三四个月的时候,宝宝长得特别快,所以母乳里的脂肪含量也特别高。这个时候如果把奶挤出来,可以看到奶水特别白、浓,这样的奶营养特别丰富;而宝宝1~3岁时,他的生长速度减慢,对营养的要求不如以前高,所以母乳的营养成分也没以前高,脂肪含量降低,奶水也就没这么浓了。妈妈大可放心,不同阶段的母乳都是专门为宝宝该阶段而“配方”生产的,里面的成分最适合宝宝的生长,比起任何别的辅食,如蔬菜、水果、稀饭、肉,母乳的营养价值是最高的。
当然了,宝宝半岁以后,他也希望开始吃辅食,身体上也有这个需求,所以宝宝在这个阶段可以开始加辅食。刚开始加的时候,不要加太多,因为宝宝一岁以内,奶还是主食。
误区2 乳房不胀了,乳汁不够了
有的时候,三、四个月以后,妈妈发现乳房不胀了,就担心是奶不够,其实是妈妈的乳房跟宝宝达到供需平衡了,所以乳房是软的。妈妈刚生完宝宝时,她的产奶荷尔蒙会骤然增高,产奶量比宝宝的需求要多,所以乳房常常发涨,需要挤掉一些。但挤的时候不要挤光,可以留一点,这样妈妈的产奶量和宝宝的需求才会达到平衡;如果每次都挤光,那产奶就会一直供大于求,因为妈妈的乳房会“以为”宝宝需要这么多奶。如果奶太多,妈妈可以用卷心菜的叶子放在乳罩里,或者喝薄荷茶来减少奶量。当妈妈和宝宝达到产奶供需的平衡时,乳房就不会胀了,会觉得比较舒适。除非宝宝多睡一小时,妈妈才会觉得有点胀。
误区3 一定要一边喝10~15分钟,再换一边
其实不需要,国际母乳会提倡的是:让宝宝自己决定什么时候不吃一边、再换另一边。当他自己不吃了,或者睡着了,你可以试一下让他吃吃第二边,有的宝宝会吃,有的宝宝不需要吃了,不用强迫他。
有的妈妈乳房容量没有别的妈妈大,宝宝吃一边没有吃饱,那就要吃两边,或者一边要吃很长时间,这都没有关系。而有的妈妈,她的宝宝胃口小,她的乳房容量偏偏是大的,那宝宝只要吃一边就够了。乳房容量、宝宝胃容量、成长的因素、基因,有很多因素会导致宝宝吃奶的方式不一样。所以还是那句老话“看孩子,别看钟”。宝宝会告诉我们,他什么时候吃饱了,什么时候还要吃。
误区4 吃到后面乳房瘪瘪了,就没有乳汁了
虽然到后面乳房瘪瘪了,但还会有喷乳反射,宝宝还是会吃到很多奶。因为你的血液一直在循环,所以乳房会一直产乳。后面虽然乳流量变慢了,但会一直产奶,而且现产的奶脂肪含量高,会很浓很白,宝宝可能不需要喝很多就饱了,就好比是吃了很多奶油。
误区5 每次宝宝吃完,都要把剩下的乳汁挤出
这也是个误区。越挤奶越多,但奶太多了,也会有些问题,比如得乳腺炎、乳腺闭塞。另外,如果奶太多了,通常没有喝到后乳,宝宝就饱了,所以大便可能是绿色的,会有泡沫,会觉得胀气;而且前乳比较稀,宝宝就会频繁要求喝奶,这样喝的次数越多,妈妈就挤得越多,挤得越多奶也越多,形成恶性循环。我们鼓励妈妈自然一点,不用挤得太多,除非是太胀,就稍微挤一点,挤到乳房软一点就可以了。
误区6 上班了,乳汁的质量就变差了
奶还是同样有营养的,只是精神压力大的时候,会减少产奶量。但这一般都是一时的,因为压力是会过去的,加上周末和宝宝呆在一起,产奶量就回升了。如果确实是奶量少了,那妈妈就需要花几天时间频繁地挤下奶。不用挤太长时间,每1。5小时挤5分钟。或周末除了频繁地喂宝宝,每次喂完后再挤1分钟。另外可以吃点药催奶,常用的有通草、王不留行等,还有种不太常见,叫葫芦巴,效果也非常好。
误区7 奶不够要留着、存着
这是很大的误区,奶是越挤越多的。其实不是个奶量,而是个产奶速度的问题。很多妈妈认为我的奶量就这么多,其实是产奶的速度的问题:空的乳房产奶速度快,满的乳房速度慢,如果频繁排空乳房,产奶速度会快很多。其实我们身体的各种液体都在经历循环,比如你的口水有没有感觉不够的时候?很少,因为你的口水是按照你的需求来产生的,吃东西的时候就产生得多。乳汁也是一样的,宝宝吃的时候就产,不吃就不产,吃得多就产得多。所以妈妈要有信心产奶。
误区8 宝宝睡觉不好,醒好几次,是因为奶不够
在早期,特别是前两个月,宝宝频繁吃,有几个原因:一是胃很小,才小玻璃球这么大,几天后可能比乒乓球大一点,他的胃那么小,母乳又很容易吸收,所以吃了没多久肚子很快又空了;二是宝宝的成长速度非常快,前三四个月每周长170克左右,半岁内体重会翻倍,所以宝宝对奶的需求量会比较大;再就是第一年是大脑发育最快的阶段,所以宝宝的轻睡眠比较多,沉睡眠比较少;另外加上宝宝在帮妈妈催奶,也会经常有吸奶的要求。
所以不用担心奶不够,妈妈只要按照宝宝的需求来做就可以了。第一个月,就享受和宝宝互相信赖的感觉。我们看到小狗小猫也是粘在妈妈身上,我觉得可以调整一下思维,宝宝这么小没几天,不妨也让他粘在妈妈胸上,妈妈不要穿乳罩,他听到妈妈的呼吸心跳,会很有安全,也会睡得更好,等他醒来就直接吸奶。这样很好很舒服,皮肤对皮肤的接触也可以使妈妈奶产得更多。
误区9 生病就不能哺乳
没有什么病妈妈不能哺乳,除了艾滋病。哪怕是乙肝也不要紧,现在宝宝出生后会马上打乙肝疫苗,其实接种以前就可以开始哺乳。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证明乙肝会通过母乳传播,反倒是有这样的研究:两组妈妈,一组是乙肝携带者,另一组是健康人群,观察宝宝得乙肝的比率,结果是一样的。其实分娩的时候感染乙肝的风险比喂母乳大得多。如果宝宝将来不幸得了乙肝,最有可能的是分娩时感染的,而不是因为母乳喂养,妈妈的母乳里其实有乙肝病毒的抗体细胞。
误区10 吃了药就不能哺乳
绝大部分的药是不会影响母乳喂养的,但医生和药厂会比较保守地说,哺乳期间最好不要吃药。现在有本书《药物与母乳喂养》,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书中把所有的药分成五等,一等是最安全的,二等是比较安全的,三等安全,四等是有点风险,五等是禁止的。如果药是安全的,就不用断奶;个别不太安全的,或者有副作用的,我们考虑一下,妈妈能不能吃替代的药;如果不可以,就考虑这个宝宝有多大,如果宝宝已经大了,开始吃辅食了,或者服药物的副作用比不喂母乳更大,那么再来平衡一下,做一个决定。所以妈妈用药前最好先问一下医生是否会影响哺乳,实在不放心就依据这本书查一下药的安全性。
坐月子5大居家禁忌动作
错误1 把热水瓶放在地上
正确方法:
应该放在茶几或矮柜上。因为热水瓶是妈妈在月子里经常要用的物品,频繁下蹲取热水瓶,易使子宫下垂及不易复位。
错误2 把宝宝的喂奶奶具放置在柜橱底层
正确做法:应该把奶锅、奶瓶、刷子及常用厨具放置在柜厨的中上层,但也不能太高,以妈妈伸手可基础为佳。还应该在厨房内放置一把椅子,这样,妈妈在厨房内做家务事时就不会久站,能很方便地经常坐下去做,有利于子宫的复位。
错误3 把宝宝换洗衣物、尿布、湿纸巾及纸尿裤放在卧室橱柜的底层。
正确做法:
最好放在专用于给宝宝换尿布的台子上,这样的台子通常有放置以上用品的抽屉,并且经常与婴儿床或摇篮相连,还有与之匹配的椅子,妈妈站着或坐下便可取得到用品,在产妇给宝宝换尿布、衣服和洗澡时就不用总是频繁地弯腰,可避免引起腰痛,而且,台子的抽屉及侧柜里可放置宝宝换洗衣服和尿布,使产妇伸手即取到,无须经常下蹲或弯腰去做事情,有利于子宫尽快复位。
但需注意的是妈妈决不可在把宝宝放在台子时离开,即使几秒钟也不可以。
错误4 经常弯腰从睡床、童车中抱起和放下宝宝。
正确做法:最好购买可以升降的童床和较高的童车,这样,每次从睡床或童车里往外抱宝宝和放宝宝时就不用弯腰幅度太大。
错误5 把宝宝的洗浴用品放在浴室低处
正确做法:
因为宝宝要经常洗澡,如果方德位置过低,妈妈要不停地下蹲去取,而且,浴室往往较滑,容易使产后体质尚虚的妈妈滑倒。应该放在浴室台架伸手可基础,或放在换尿布台的抽屉里。
宝宝智力开发的四个误区
1、不要强迫孩子背诗识字要正确理解智能的内涵
不少父母认为孩子能多背几首唐诗、多识几个汉字就是智力好,于是强迫孩子去背诗、识字,提高孩子的智力。其实这些父母所认为的智力只是记忆力,是智力多种内涵中的一种。开发孩子的智力应从多方面入手。比如,让孩子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过程中出现的变化;让孩子自己制作小模型;让孩子自己重新装配被自已拆散的钟表或玩具等。
2、不要过分限制孩子的活动
孩子的动作的发展与3岁前孩子的智力发展密切相关。3岁前孩子动作的发展有一个从大到小、从粗到细的过程,比如,孩子刚开始时只能用整个手或手臂去拿东西;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孩子就可以用大拇指和食指去拿很细小的东西。孩子的这种动作变化是与大脑层运动神经的发展相一致的。多让孩子拿取各种小东西、小玩具,让孩子去观察各种事物,既可以通过动作和活动去促进大脑神经的成熟,也可以让孩子在拿取物体的过程中知道各种事物的性质,如铁是硬的,盐是咸的,杯子里的水是烫的,让孩子增长了见识和经验。因此,父母不要过分限制孩子的活动,应该放手让孩子去摸、爬、滚、打,让他在活动中增智力、长见识。当然,在让孩子自由活动的过程中,应让孩子注意安全。
3、不要忽视孩子对语言的感知
语言是智能发展的基础。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从孩子一出生起,父母就要给孩子讲故事,阅读优美的文章,不断地对孩子说话。虽然在1岁以前孩子不会说话,但是他能听懂别人说的话。对1岁前的孩子进行言语刺激有利于孩子语言的发展。等到孩子会说话时,父母可以采取与孩子谈心的方式训练孩子的语言能力。父母还要给孩子看的书籍(最好是生动有趣、图文并茂的书),为孩子配备优美的配乐诗(散文、故事)的磁带,让孩子在娱乐中学习语言,增长智力。父母还要以与孩子一起阅读,去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这既有助于丰富孩子的语言,也有利于密切亲子之间的关系。
4、不要以赏罚和物质报酬的方式去刺激孩子智慧的发展
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热情是影响孩子智慧的重要因素。不恰当的赏罚和物质报酬会降低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和热情。如果父母想对孩子的进步予以鼓励,可以给孩子买一些有利于满足其好奇心的、能让他自己看的书籍,不可对孩子事先允诺物质报酬的多少,而应让孩子体会到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不断求知是一种快乐,是自己的事,无需外在的刺激。
喂养孩子有哪些误区
误区1:喂母乳还常喂水
不少新手妈咪认为宝宝吃母乳,会口渴,时不时还给宝宝喂点白开水。
点评:由于母乳中含有蛋白质和淀粉,所以宝宝喝完奶之后嘴巴周围有点干,妈咪就以为bb口渴了,其实母乳中80%的成分是水,喂母乳就不必再给宝宝喂水。否则宝宝喝了太多的水,把胃撑得饱饱的,就没有食欲了。
误区2:产后奶水少干脆喂牛奶
不少分娩后一两天的产妇奶水较少,宝宝没有足够的奶喝,非常着急,于是干脆就给孩子吃牛奶,这样妈咪越没有乳汁分泌了。
点评:产妇产奶需要一个过程,刚生完宝宝的几天里,乳房的确还不能完全分泌乳汁。这个时候妈咪不必担心宝宝不够吃,因为虽然母乳少,但新生儿需求也不多,只有经常让宝宝吮吸乳头,刺激乳房,让乳腺管通畅,三四天后妈妈的乳房就会很充盈了。否则,不喂母乳会致使乳腺管堵塞,发生乳房胀痛。
误区3:宝宝便便这么多,一定是腹泻了
点评:通常新生儿一天有七八次大便,父母就以为宝宝发生腹泻了。其实由于吃母乳,吸收快代谢快,所以才会有这么多次大便,而且大便较稀,出现蛋花样,这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
误区4:宝宝穿少了会着凉,给他多穿点
点评:宝宝的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很容易受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很多家长只担心宝宝冻着,却从不担心宝宝怕热,冬天里把宝宝裹得严严实实,结果捂出一身痱子。其实,只要手暖、脚暖、不出汗,对宝宝来讲就最舒服了。
误区5:宝宝总打嗝是肠胃有问题
点评:横膈膜是人体内与呼吸密切相关的一块肌肉,如果那里发生痉挛,就会打嗝。宝宝出生后的几个月里,经常频繁打嗝,最大的可能是喂奶时吸入过多的空气造成的,那是母亲喂奶姿势不正确造成的。喂母乳的应将奶头整个放在宝宝舌头上面,喂牛奶时要使奶瓶中的奶水充满奶嘴处,宝宝才不会吸入太多的空气。
误区6:宝宝一哭就抱
点评:如果孩子一哭家长就去抱,养成这样的习惯以后,父母就辛苦了。一般来说,给bb喂奶、换尿布、洗澡,母亲有很多时间与孩子身体接触,所以剩下的时间就应该让宝宝自己睡觉、玩耍,不要总抱着他。其实,哭也是一种运动,有利于加大宝宝的肺活量。
误区7:天气凉不用每天洗澡
点评:宝宝的代谢旺盛,出现不显性出汗,所以皮肤的清洁非常重要,否则容易生痱子、脓包疮,即使是冬天都应每天给宝宝洗澡。洗澡时注意保暖,避免宝宝的眼、鼻、耳、肚脐等部位入水。
误区8:宝宝头顶上的黑垢难看,想方设法把它弄掉
点评:由于宝宝的皮脂分泌旺盛,有些宝宝的头顶会出现一块黑色的皮脂,很多妈妈觉得这样太难看,也不卫生,就用手去抠,这样不仅容易扯掉宝宝稀少的头发,还易造成宝宝的皮肤破损。建议妈妈给孩子洗完澡后,把润肤油涂在头垢处,轻轻地按摩,让润肤油逐渐渗入头垢,再慢慢搓掉。
宝宝爬行安全事项
1、爬行地板的注意事项
如果孩子在家里的地板上爬行的话,最好让他们在光滑的地板上爬行。因为凹凸不平的地板会让孩子容易磕伤碰伤,还有可能会导致皮肤被划伤,因此在让孩子爬行的时候,父母最好给的爬行区域铺上一层软垫,以免使得孩子的膝盖磕伤。水泥、磨石子、瓷砖等所铺设的地板,对学习爬行的宝宝来说,都容易因一不小心跌倒,而造成无可弥补的遗憾。为避免发生危险,可在硬地板上面铺设软垫,不过注意要使用厚度较高的软垫才能发挥功用,并且避免买有很多小花纹的软垫,以防宝宝将小花纹抠起来吃。
2、尖锐物要妥善安排
孩子爬行的时候最好让他们远离桌椅处,同时将家里的边边角角用棉布包裹上,以免孩子的身体磕到尖角,导致受伤。当然,爸爸妈妈最好限定孩子爬行的区域,将他们限制在一个大的房间里,用隔板将孩子与桌椅分开,以确保孩子的安全。或者一律将所有的桌角或柜子角套上护垫,就算宝宝不慎撞到,也能将伤害降到最抵;在孩子爬行的时候,千万要保证地板上没有尖锐的物品,像是钉子,或者是针之类的物品,确保孩子爬行时不会被扎到而受伤。
3、插座
如果家里有小宝宝,他们爬行的时候要注意将家里的插座全部遮掩起来,防止孩子出于好奇去触碰,那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很容易触电,或者发生其他的悲剧。宝宝在到处爬行的过程中,可能会爬到插座附近,如不小心留意将有触电的危险,父母可使用电插座的防护盖,在未使用的插座上加装此装置或是使用安全插座。
4、垃圾桶
孩子爬行的区域内不要放置垃圾桶,孩子们会好奇会去翻垃圾桶,导致手上会沾染各种细菌,甚至会误食肮脏的垃圾,导致细菌进入身体,使得孩子腹泻,生病。
5、预防跌落。
第一,不要把宝宝单独留在床、沙发、宝宝摇椅、餐椅、尿布台,或其他任何他可能从上面摔下来的地方。
第二,在窗户、露台和门廊上安装护栏、挡板和安全防护网,如果使用百叶窗,选择带卡扣的拉绳。
第四,复式结构的房子要在楼梯上下两头安装防护门。
第五,如果栏杆的宽度超过10厘米,要用塑料的园艺围栏、有机玻璃(塑料),或其他东西堵上。
宝宝发烧注意四个误区
误区1、捂汗
很多家长在宝宝发烧时,会采用“捂汗”的方式降温,给孩子里三层外三层穿很多衣服,但其实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孩子在发烧的时候,末梢循环变得较差,手脚摸起来可能会有些凉凉的,但这并不是因为孩子穿得不够多。而且孩子在发烧的时候,包得严严实实反而会影响到机体的散热,使体温上升,甚至处于高热状态,在高热时末梢血管可代偿性扩张,使出汗增多,同时机体代谢亢进,耗氧量增加,加之宝宝长期在这种闷热的高热环境中,处于缺氧状态,长时间下来,极有可能会导致机体多器官、多系统受累。
正确做法应该是,当孩子发烧时,把孩子的衣服略微解开,使其充分散热,并注意室内空气保持流动,但要注意宝宝手脚的保暖。
误区2、一发烧马上吃退烧药
为了怕宝宝发烧烧坏脑子,很多家长一发现宝宝发烧,就给他吃退烧药,吃药不见退烧又立即换另一种退烧药,这其实也是不对的。
一般来说,宝宝的体温在38.5℃以下时都建议物理降温为主,超过38.5℃了才在物理降温的同时给予退烧药。目前市面上的退烧药品种繁多,家长在选用时,最好选用儿童剂型的退烧药,尤其是小婴儿,可以选用一些滴剂类的退烧药。在使用退烧药的过程中,家长也要需要注意了,如果服用了退烧药后孩子体温还是没有降下来,也不能马上再用一次退烧药或者更换其他退烧药,要间隔4-6个小时之后才能再服用退烧药,同时,也要注意多喝水,以利于降温。
误区3、宝宝发烧要等医生看了再处理
有些家长担心给宝宝吃了退烧药后会影响医生对病情进行的判断,或者不知道该给孩子用什么药,于是即使宝宝体温很高也不做处理,而是带孩子去医院排队看急诊,等医生诊断,但这样往往会延误病情。
家长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宝宝已经发烧到38.5℃以上了,就应该积极先给孩子降温,尤其是已经高烧的宝宝,如果长时间高烧不处理的话,容易造成孩子高热惊厥、晕厥等的发生。
误区4、宝宝发烧不能洗澡
有的家长担心洗澡时孩子着凉(特别是在冬天),让病情加重,于是宝宝发烧时坚决不给宝宝洗澡。
事实上,宝宝发烧时用温水洗澡更有利于散热,如果洗澡不便的话,用温水擦浴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降温方法。家长要注意,在用温水给宝宝洗澡或擦浴后要迅速擦干全身,并换上干爽的衣服,以免着凉。
提醒家长,孩子发烧,应该根据孩子的状况正确退烧,同时应注意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而不要只着眼于体温的变化,宝宝状况严重时应及时就医。
宝宝使用枕头的四个误区
1.宝宝头部比例大,枕头无关紧要,可有可无
这是不对的。根据宝宝生长发育特征的需要,新生儿三个月以内可以不用枕头;超过三个月,就应该使用枕头了。
2.“高枕无忧”,枕头高了有益于发育生长,还不会出现溢奶的问题
这是很片面的。宝宝骨骼还没定型,而且发育很快。不顾宝宝的生理特点,随意抬高枕头,很容易造成颈椎和脊柱的畸形发展。溢奶可以通过头部和上身一起垫高的方法来解决,而不能简单的增高枕头。
3.软硬极端化
有的妈妈认为硬了会限制宝宝自由发育,所以用棉絮做枕头;而有的妈妈则认为软了不利于头部定型,就用大米,小米,高粱等硬物作为填充物,认为睡米袋枕后脑会很平很好看。这些都是不科学的。过软的枕头不仅起不到头部支撑的作用,还可能会因为透气性差而易造成窒息;过硬的枕头有可能会造成偏、扁、尖头。
4.迷信保健枕
有些人认为诸如保健、药物、益智等五花八门的婴儿枕是高科技产品,就盲目购买使用。其实有些产品只是迎合年轻爸爸妈妈的迷信心理,并不具有标榜的科技效果;有的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虽然质量合格,但是不一定适应你的宝宝,盲目的追新求异,不仅效果不佳,还可能产生副作用,甚至使宝宝受到伤害。
宝宝房间怎么布置 清洁
家里的老鼠、臭虫要在宝宝住进来之前全部消灭干净,不留毛发灰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