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用抗生素药有哪些危害 伤害宝宝的耳朵
宝宝用抗生素药有哪些危害 伤害宝宝的耳朵
滥用抗生素还会伤害宝宝的耳朵,有数据表明,在聋哑孩子中,有一半以上变聋的原因跟滥用抗生素有关。常见的耳毒性抗生素有: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
伤害宝宝耳朵的小细节
1、提捏鼻子
夏夏长得乖巧可爱, 遗憾的是鼻子有点“塌”,爷爷就经常提捏他的小鼻子,想让鼻子“挺”一点。这天夏夏突然发烧,又哭又闹,医生发现右侧外耳道有脓性分泌物流出,清除脓液后用耳镜细看, 鼓膜也穿孔了。夏夏得了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原因竟然是爷爷经常提捏小鼻子的小动作!爷爷后悔不已,可又不明白:鼻子离耳朵那么远,怎么就捏出了中耳炎呢?
专家分析
大人经常捏孩子的鼻子,既可能损伤鼻腔的黏膜与血管,降低鼻腔自身的防御功能,增加细菌、病毒感染的机会,又容易使鼻腔中的分泌物因受到挤压,通过咽鼓管侵入鼓室而引起中耳发炎。
防范之策
“拔苗助长”?No!妈妈们也要提醒家中长辈戒掉随意提捏孩子鼻子的习惯。
2、躺着喂奶
小雪婚后不久就当上了妈妈,虽然奶水不足,但有充足的奶粉供孩子食用,孩子发育一点也不逊于母乳喂养的同龄儿。过了不到3个月,孩子突然食量下降、精神不振甚至不时哭闹,发低烧。儿科大夫检查:“孩子得了中耳炎。”小雪惶惑不已,怎么突然就发炎了呢?而当得知小雪平时都是让孩子平卧在床上喂食时,大夫点点头:“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专家分析
小宝贝肠胃发育不完善,加上进食时吞进一些空气,故在喂养过程中或喂食后不久,常常会反胃,致使食道或胃里的食物反流入咽喉、口腔或鼻腔中。如果这时孩子处于平卧位,这些被污染的反流物就很容易通过咽鼓管侵入耳内,引起耳内黏膜发炎。
防范之策
妈妈喂奶要有一个好体位,如斜抱位、半卧位或坐位都可以,不可图省事而将孩子平放于床上喂食。
3、乱擤鼻涕
乔乔得了鼻炎,鼻涕增多,外婆经常给他擤鼻涕。可有一天,乔乔突然指着耳朵喊痛,大夫诊断为中耳炎。追究原因后发现,原来是外婆为乔乔擤鼻涕的方法不当惹下的祸。
专家分析
不少妈妈们为孩子擤鼻涕的方法不正确,常用两手指捏住两侧鼻翼,用力将鼻涕擤出。由于孩子的两侧鼻孔都被捏住,鼻涕的出路被堵死了,便在外力的迫使下向鼻后孔喷出,通过咽鼓管而侵入中耳,其中的细菌、病毒趁机繁衍而引起炎症。据统计,大约有1/3的中耳炎患儿就是这样“造就”出来的。
防范之策
积极防治鼻炎;提倡正确的擤鼻方法:用手指按住孩子一侧鼻孔,稍用力向外擤出对侧鼻孔的鼻涕,再用同法擤出另一侧。如果孩子鼻腔发堵,鼻涕不易擤出,可先用小儿专用的麻黄素滴鼻液滴鼻,待鼻腔通气后再擤。
儿童耳朵进水该怎么办
一、反复张嘴促排水
洗澡时宝宝耳朵进水,应先将宝宝侧躺着放于自己的大腿上,使进水一侧的耳朵向下,用手掌紧压宝宝的耳根,然后快速松开,连续数次,将水“吸”出来。或者用手指轻轻按压宝宝的嘴唇,诱使其做张嘴动作,反复数次,以便活动颞下颌关节,促使水从外耳道流出。
二、遵医嘱滴药水,控制炎症
宝宝耳朵进水发炎怎么办?单纯性外耳道炎先用3%过氧化氢液将外耳道洗净,并用消毒棉签拭干。随后将氧氟沙星滴耳液滴于患耳,每日3次,数日后可控制炎症。注意用药遵医嘱
三、慎用抗生素
宝宝耳朵发炎怎么办,大部分都不需要用到抗生素治疗。有时医生会根据情况需要判断是否只要普通护理还是需要药物治疗。对于二至十二岁的儿童,通常只有在确定是急性中耳炎或者是孩子的感染症状非常严重的时候,才会推荐用抗生素治疗。
四、若不慎感染中耳炎,就要及时治疗
症状:对于父母来说,必须注意宝宝的行为,感冒时有无耳痛、流脓表现。如果宝宝得了中耳炎,比较轻的话,一般就是吵闹、甩头、用手抓耳朵等情况,如果比较重了就会有高烧,耳朵里流黄水。小儿患上中耳炎后,主要表现为耳朵疼痛、鼓膜充血,严重的孩子还会出现化脓甚至鼓膜穿孔。父母平日需注意宝宝听力表现,一旦有异常情况就要尽快就医,以免耽误治疗,加重病情。提示:中耳炎如果及时治疗,一般3-4天可以痊愈,治疗不及时会损害听力,严重者可导致永久性失聪。
五、如何预防宝宝耳朵进水
给宝宝洗头时使用专用的婴儿洗头帽,避免水流到宝宝的耳朵和眼睛里;不要让宝宝躺着喝奶、喝水;宝宝躺着哭闹时,要及时把他的眼睛擦干,注意看眼泪有没有流进耳朵里;给宝宝洗澡时,宝宝外耳道进水是很常见的事情,爸爸妈妈要注意拿干净的棉棒,把它清理干净,千万不要直接用手或者用耳勺等器械掏,以免破皮后引发感染,最好使用取两个松软棉球放于外耳廓处,约3——5分钟,水便会被吸到棉球里头。外耳道进水最多引起外耳道炎或者鼓膜外部的炎症,它不会引起中耳炎。
宝宝摇头原是中耳炎在作祟
大部分宝宝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内,至少会受到一次听觉器官疾病的侵扰,而中耳炎就是其一。由于预防和治疗不当,很多宝宝会反反复复地患上中耳炎,如果没有及时治疗,会引起听力障碍,甚至造成语言发展迟缓和学习能力差。
[讲述]
雨萝妈:爱抓耳朵得注意
宝宝最近总是抓耳朵,还用小手指往耳朵里钻,看耳朵里面好像还算干燥,但是用强光照,最里面好像有点湿耳屎。宝宝晚上一直睡不安宁,总会醒,上个月发了一次高烧40℃。去医院看了果真是中耳炎,唉,都不知道是怎么得的。
涓涓妈:晃头、感冒是先兆
宝宝现在9个月大,最近2个月,宝宝总是不时地晃头,也不肯吃奶。前几天因为感冒去看了医生,医生说除了感冒,宝贝还患了急性中耳炎,幸好发现得早,情况还不算太严重,真害怕啊!
姝睿妈:洗澡千万要当心
前两天,我给宝宝洗完澡后,用棉签看耳朵里是否有水(洗澡时我都注意按医生教的方法盖住宝宝的耳朵的),结果棉签上有淡黄色的粘液,闻起来还有一股臭味,但触摸她的耳朵及周围不哭不闹。去医院看了一下说是中耳炎,医生开了氯霉素滴眼液、庆大霉素、地塞米松兑在一起,让滴耳朵。可我看好多书上说新生儿不能用抗生素药,有很大的副作用,很纠结。
[分析]
中耳炎不像感冒发烧,一下子就能看出来。有的宝宝还小,不会明确表示“耳朵疼”,家长便不容易察觉。如果宝贝有了以下这些表现,那么就可能患上中耳炎了。
发烧 宝宝连续3天发烧37.5℃以上,吃了药烧却持续不退时,就要考虑宝宝有患中耳炎的可能,要尽早去耳鼻喉科检查。
挠耳朵 如果宝宝不断地摸耳朵、挠耳朵、揪耳朵,要想到他是不是患了中耳炎。
摇头 当发现宝宝躁动不安、摇头,要想到他耳朵可能不舒服。
哭闹 孩子突然变得烦躁,爱哭,而且夜里总是睡不好觉,这时要立即带他去看医生。
耳朵积水 当发现有黄色分泌物流出的时候,就要注意了。
听力不好 鼓膜里有渗出液会导致听力下降。如果你发现宝宝对你的召唤反应迟钝,叫他几遍也不理睬,要赶快带他去耳鼻喉科检查。
[提醒]
宝宝得了中耳炎后一定要看医生,遵医嘱认真治疗,不能自行服消炎药而使宝宝未得到彻底治疗而留下隐患,所以家长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及时防治感冒,因为很多中耳炎都是由感冒引起的。
2.让宝宝少含奶嘴,因为频繁的吸吮动作容易使病菌从鼻腔后端进入咽鼓管。
3.远离二手烟,因为吸入二手烟会使宝宝中耳炎感染率增加19%。
4.调整睡姿,仰卧或侧卧,因为仰卧和侧卧的睡姿可以增加宝宝睡觉时的吞咽动作,从而促进中耳部位黏液的排流,降低病菌存留的机会、降低感染的危险。
5.耳道内滴药是治疗中耳炎的重要方法。大宝宝可侧卧于床上,也可坐在椅子上,头向一侧偏斜。小宝宝可由家长抱在怀中,左手扶住宝宝的头部,右手及臂部抱住躯干和双手,两腿夹住宝宝的双腿。滴药后要让宝宝侧卧,待药液渗入耳内组织后再起来活动。
滥用抗生素对宝宝有什么危害
1.易致肝肾受损
因为很多抗生素都是通过肝脏和肾脏代谢的,在其代谢过程中已经对肝、肾器官产生损害,而孩子体内的各种器官尚未发育成熟,更容易遭到抗生素的残害或潜在地残害,首当其冲就是肝、肾两个器官。
2.造成二重感染
如果在病毒感染早期,大量应用抗生素也可使体内菌群失调,有利于病毒繁殖,出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加重患儿病情;还会增加小孩对药物的过敏反应,导致小孩二重感染、真菌感染以及湿疹、哮喘等疾病。
3.出现耐药性
大量使用抗生素无疑是对致病菌抗药能力的“锻炼”,在绝大多数普通细菌被杀灭的同时,原先并不占优势的具有抗药性的致病菌却存留了下来,并大量繁衍。而且由于药物长期刺激,使一部分致病菌产生变异、成为耐药菌株。如果细菌出现耐药性,一旦生病,就会用更多的抗生素对抗致病菌,致病菌为了抵抗抗生素就会加速基因变异。
4.可致营养不良
抗生素会影响肠道菌群,导致肠道内益生菌减少,会导致一些肠道疾病,影响营养的吸收,导致营养不良。
5. 缺乏维生素K
因为维生素K是人体肠道益生菌合成,受抗生素的影响肠道内益生菌减少,所以维生素K也就随之减少。维生素K是凝血因子,其缺乏会导致易出血以及出血不止情况出现。
6.破坏儿童免疫力
抗生素杀死细菌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模仿细菌所需营养成分的结构,让细菌“吃掉”抗生素,使其不能再获得其他营养,最后把细菌“饿死”。长期使用抗生素对抗细菌,身体就会对抗生素产生依懒性,儿童体内的免疫力变得越来越“懒”,不会主动的对抗细菌,致使免疫力低下,抵抗力会下降。
警惕对孩子耳朵有害的行为
1.家里电视机,音箱等开太响,容易对孩子的耳朵造成伤害。
2.孩子经常处于充满噪音的环境中,对耳朵伤害很大。
3.大人经常帮孩子掏耳朵,或者是自己随意挖耳朵,都会对耳朵造成伤害。
4.孩子犯了错误,爸爸妈妈打孩子耳光,或者是孩子在跑闹的过程中撞到耳朵,对耳朵都是不好的。
5.孩子在生病的时候,捏着孩子鼻子灌药,这对于耳朵也是有伤害的。
6.平躺着给小宝宝喂奶也会影响耳朵的发育。
7.孩子感冒的时候,爸爸妈妈在给孩子擦鼻涕的时候用力捏住孩子的鼻子,或者是打喷嚏的时候,孩子捂着嘴巴。这些行为都会对耳朵造成或多或少的伤害。
8.使用药物不当也会对孩子的耳朵产生伤害。
宝宝老是抓耳朵难道是中耳炎
当宝宝出现挠耳,哭吵不止时,我们应该首先考虑到宝宝是否患有急性中耳炎。一说到中耳炎,人们便会联想到耳朵流脓,因为容易被人发现,故能及时就诊。但是有很大一部分患中耳炎的儿童并没有耳朵流脓的表现,正由于不易被发现,所以危害较大。
如果妈妈母乳喂养的姿势不当,使奶水流入宝宝耳朵,也会使宝宝耳朵感染化脓,引发中耳炎。妈妈可以用手按一下宝宝耳朵,如果他大哭并推开你按压的手,则可能是由于按压感染耳部导致过于疼痛,妈妈应及时带宝宝去医院检查,不可擅自使用药物。
油耳朵
油耳朵多与遗传有关,耳朵内排除粘稠性的棕黄色物质,还未干燥就已经凝聚在耳内,甚至流出耳外,如果不及时清理,油耳屎多了,宝宝耳朵不舒服,就会习惯用手去挠耳朵。
耳屎,是外耳道软骨皮肤耵聍腺皮脂腺的分泌物,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及粘附灰尘等作用。因为耳屎的存在,部分宝宝偶有耳内发痒而出现挠耳的表现,年轻的妈妈们则爱为孩子掏耳朵,而且非要把它掏干净不可,殊不知,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容易掏伤宝宝的外耳道而诱发感染。所以如果宝宝挠耳不频繁,耳屎又不太多的话,是可以不必经常清理的。
长牙期
宝宝最早四个月的时候就开始长牙了,会出现挠耳朵的动作,伴随着流口水、甚至发烧现象。宝宝长牙期喜欢抓耳朵是正常现象,妈妈不必过于担心。出牙期的其他迹象还包括:流口水、咀嚼东西和容易发怒。有时,一个正在出牙的婴儿可能还会有轻微的发烧,但是根据美国儿科学会所说,这种情况下的发烧通常都不会超过101华氏度(约等于38.3摄氏度)。
耳部湿疹
宝宝产生耳部湿疹多因食物过敏引起,如牛奶、鱼类、虾类等,过敏体质的宝宝尤甚。表现为在宝宝耳廓前后及耳周皮肤出现很小的斑点或斑点状红疹,宝宝感到不舒服,就会出现挠耳朵的动作。
耳部湿疹是湿疹中的一种,好发于婴幼儿,对于急性期渗液较多的宝宝,可用炉甘石洗剂清洗,口服抗组胺药物,避免刺激,如热水烫洗,挠耳、接触过敏源等。
尽量减少接触肥皂、洗衣粉、洗涤精等刺激物。家长还需要经常留意宝宝周围的冷热温度及湿度的变化。
游泳性耳炎
对外耳的拉、拽、戳或瘙痒,都有可能是游泳性耳炎(也被称为外耳道炎症)的一种迹象。游泳性耳炎,是外耳道里层的一种感染。在淋雨或盆浴的过程中,耳道出现液体堆积时,或者耳道受到棉签的刺激时,就会引起这种感染。保护性皮肤层被逐渐损坏,就会产生适宜细菌生长的环境。游泳性耳炎的其他迹象还包括:发黄、潮湿、分泌臭味和红肿。
正确护理宝宝的耳朵
“油耳”“干耳”,无碍健康!
耳屎,医学上称为“耵聍”,耳道分泌物多数人是干燥成鳞屑状,略呈淡黄色的痂块,叫干型耵聍。少数人分泌物始终呈油状或糊状粘稠的、颜色为深褐色的物质。无论宝宝的耳屎是干还是黏,都是正常的,而且都对人的耳朵有一定保护作用。它可以覆盖在外耳道皮肤表面,防止皮肤干裂和粘附灰尘,预防感染,而且万一耳道进水,它还可以起到防止作用。
一般而言,耳屎不必人工清除,它会在说话、吃饭、打呵欠时,随着下颌运动,借助皮肤上汗毛的推动作用,自动被排出。
怎样防止水进入宝宝的耳道里?
洗澡水、奶水、泪水一旦进入宝宝的外耳道,会使耳内的耳屎软化、膨胀,引发耳道堵塞、流水,发生外耳道炎;而且,宝宝外耳道进水后很容易带入细菌,增加耳道感染的机会。因此要谨防水进入宝宝的耳道里。
1.宝宝洗头时
让宝宝面部朝上,妈咪用一只手托住宝宝的头、颈部,同时用拇指和中指分别压住宝宝左右耳廓,使耳廓覆盖住外耳道,以防水流进耳道。
2.宝宝吃奶后
妈咪要把宝宝立起来抱,轻拍宝宝的背部,拍出奶嗝,防止被宝宝吐奶,造成奶水流入耳道。
3.宝宝躺着哭闹时
妈咪要及时擦净宝宝脸上的泪水,防止眼泪顺着脸颊流入耳道。
经常给宝宝掏耳朵,要不得!
经常掏耳朵对健康是有害的,具体表现在:
1.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掏耳朵时如果耳屎坚硬或比较多,容易把皮肤划伤,细菌便会趁机进入伤口引发感染。或因来回搔刮,把细菌挤入毛囊、皮脂腺管,引发炎症、流水,严重者发生外耳道疖肿。
2.由于经常刺激外耳道皮肤,使皮肤淤血,造成耳屎分泌增多,堆积严重。也就是说,耳屎越掏越多。
3.经常掏耳朵刺激鼓膜发生慢性炎症,鼓膜发红、变厚,外耳道也会流出少量脓液。
4.如果掏耳朵不小心,还有刺伤鼓膜的危险。在给小儿掏耳朵时,如果小儿突然挣扎或刺激外耳道出现咳嗽反射,这种意外就更难免。
因此,不要随便给孩子掏耳朵,如果孩子的耳屎形成硬块,或误进杂物,要及时去医院请医生取出,家长不要擅自处理。
了解耳疾元凶——中耳炎
如何分辨宝宝是否患了中耳炎?
化脓 看宝宝耳朵有无化脓。如果耳朵中流出黄色、白色或者含有血迹的液体,那么宝宝肯定是患上了中耳炎。
发烧 看宝宝是否发烧。中耳炎常常伴随着突发起来的发烧症状,体温有时候更会升至37.8℃~40℃。
疼痛 宝宝是否表现头部剧痛,不肯吃东西、哭闹,不愿入睡。因为吸吮和吞咽动作会压迫感染部位,使宝宝感到疼痛。
听障 看宝宝是否存在听力障碍。表现为对同样的声音刺激,宝宝的反应不如以前,或没有其他宝宝灵敏等。
中耳炎预防重点
积极预防感冒 积极预防感冒或者尽可能缩短感冒周期是避免宝宝患中耳炎的最佳措施。
尽量少含奶嘴 频繁的吸吮动作容易使病菌从鼻腔后端进入到咽鼓管,增加宝宝感染中耳炎的危险。
正确喂养姿势 喂奶时将宝宝斜抱起来,使其处于半卧位姿势,抬高头部,以免溢乳而导致乳汁流入耳中。
保持鼻腔清洁 用医用吸耳球帮宝宝吸除鼻腔中黏液。或滴入一些润舒剂,以防鼻涕和细菌进入中耳。
保持空气湿度 避免因空气干燥引起宝宝鼻腔干燥甚至发炎,造成咽鼓管肿大、阻塞。
调整枕头高度 如果宝宝鼻塞得比较厉害,睡觉时可将头部垫得高一些,以便积聚于鼻腔内的黏液不至于流到咽鼓管内。
仰卧或侧卧 专家认为,仰卧和侧卧的睡姿可以增加宝宝睡觉时的吞咽动作,从而促进中耳部位黏液的排流,降低病菌存留的机会、降低感染的危险。
宝宝有耳屎怎么办
1、如果小孩耳朵的耳屎用肉眼能看见,而且不是很硬,可以用湿布卷起来,慢慢的伸到宝宝的耳朵里面转一转,能把耳屎转出来。
2、如果宝宝的耳屎比较硬,不要用湿布了,可以用儿童专用的细棉棒掏一掏外面的耳屎。但掏之前要把棉棒沾一点香油,先轻轻的抹到耳道里,以软化耳屎,然后轻轻的转动棉棒,把耳屎掏出来。
3、还可以准备个沾上消毒药水的棉球,在宝宝睡着时塞到宝宝的耳朵里,大约2--3个小时后转动转动棉球,再过一会儿取出棉球,这样一部分耳屎就会被沾在棉球上带出来了,这个方法对宝宝的耳朵影响较小。
4、在给宝宝掏耳朵时,注意一定不要掏的太深,会损伤宝宝的耳道的。很深的耳屎其实没有多大影响。没有实足的把握,不要随便给宝宝掏耳朵。
5、给宝宝掏耳朵时,最好在宝宝熟睡的时候比较好,否则宝宝醒着会哭闹着不让掏,家长不要硬给宝宝掏,很容易发生危险。
6、如果上述方法不见效,宝宝的耳屎比较多,宝宝哭闹很厉害,最好去看儿科医生了,医生会戴上耳镜对宝宝的耳朵做细致检查,估计耳屎量和耳道的堵塞程度,然后会根据情况制定清理方法。虽然宝宝会感到不舒服,但对宝宝的耳朵影响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