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辩证论法治疗肿瘤
中医辩证论法治疗肿瘤
[病因病机]
脾主肌肉,由于思虑过度或饮食劳倦伤脾,脾气不行,津液聚而为痰,痰气郁结而成肉瘤。
[诊断]
常见于成年人,好发于肩、颈、背、肩胛间、臀部、前臂等处。
肿块多为单个,少数病人为多发,大小不一,呈扁平团块状,或分叶状,瘤体质地柔软似棉,外观肿形似馒,用力可以压扁,推之可以移动,与皮肤无粘连,瘤体表面皮肤如常,亦无疼痛。生长缓慢,长到一定程度后可自行停止生长而固定不变。另有一种多发性肉瘤,常发生于四肢、胸或腹部皮下,呈多个圆形或卵圆形结节,质地较一般肉瘤略硬,压之有轻度疼痛。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湿痰凝结肿块多为单个,少数为多发性,大小不一,瘤体柔软如棉,推之可移动,皮色不变,生长缓慢。
辨证分析:脾失健运,饮食人胃不能生化津液,湿痰内生,;气郁凝结而为瘤;有气郁而无血瘀,故瘤体柔软如棉,推之可移,皮色不变。
治法:健脾祛湿,化痰散结。
方药:二陈汤加减。
二、外治法
用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外贴。
[其他疗法]
手术治疗对单发肉瘤,小的可以不处理,但有明显增大趋势,或伴有疼痛,或瘤体较大者,宜行手术切除。
[结语]
肉瘤相当于西医的脂肪瘤。其特点是:皮下肉中生肿块,大如桃、拳,按之稍软,皮色不变,无痛。多因湿痰凝结所致,治宜健脾祛湿、化痰散结,方用二陈汤加减。瘤体较大者,宜手术切除。
中药治疗软骨瘤
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治疗已为肿瘤病病人广泛接受,其进展比较迅速,中医治疗大致有如下特点:
(1)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方法多,如单验方有梅花点舌丹,增生平、六味地黄丸、参莲片、肝复乐等。外治药有蟾酥止痛膏,经临床观察对肺癌、肝癌、胃癌及胰腺癌等引起多种癌性疼痛确有较好的镇痛效果,无成瘾性和毒副作用,具有活血化疾,消肿止痛功效。
(2)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能提高生存率及生存质量,用扶正抗癌方合并不同方案,治疗晚期胃癌(术后)56例,经过12年随访,其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30.36%与12.5%较单纯姑息切除术或化疗为好。扶正抗癌方(党参20g,生黄芪30g,白术lOg,生苡仁l5g,仙鹤草9g,白英3g,白花蛇舌草3g,七叶一枝花l2g,石见穿20g等)。
(3)根据中医理论及辩证论治方法对肿瘤进行治疗。中医治疗肿瘤具体法则很多,如扶正培本法、活血化瘀法、清热解毒法、软坚散结法。但临床以扶正培本及活血化瘀法应用较多。用滋阴养气,温阳解毒药方与化疗方案严格对照,治疗原发性小细胞122例,治疗结果显示,中医扶正培本法能稳定病灶,提高人体免疫功能,1年、3年、5年、生存率,单纯中医药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单化组)。
(4)中医药对放化疗有减毒增效作用,使用中药防治肿瘤患者放、化疗毒副反应是中医治疗肿瘤的一大特色,不但能顺利完成疗程,还有明显减毒增效作用,尚可延长肿瘤病人的生存期。
腰椎贴和颈椎贴一样吗
不一样。
腰椎贴和颈椎贴都是经皮肤发挥作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其中的药物成分,以遵循中医辩证论及中药的功效、主治、归经的原则,充分调动药物互相协调为用的功效,以发挥药物的良好效果。
因此腰椎贴和颈椎贴中,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含有不同的药物成分,即使都是同一部位的膏药,也会有所区别,因此腰椎贴和颈椎贴不一样。
针灸快速放血去痘痘
据悉,春夏之际,乃痘痘高发的季节,很多人都因上火、饮食、熬夜等因素,被痘痘缠上身,由此影响面部整体美观。对此,专家根据中医辩证论治原理,特介绍中医针灸放血快速治痘方法,让痘痘患者恢复当初的美丽。
痤疮是怎么长出来的?
痤疮(俗称粉刺)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一般药物难以控制。尽管痘痘发病原因有很多,但是中医美容专家认为主要是饮食不当,损伤脾胃,肺胃郁热,上蒸颜面而致。同时又与痘痘患者心情有关,如果长期精神不舒,热毒之邪乘虚而入,客于肌腠之间,或流窜于经络,以致气血脉络受阻,瘀久化腐成脓而致脓疮。因此,中医美容专家建议学采用点刺大椎放血法治疗,方法简单,疗效甚速。
治疗方式
具体治疗方式:患者端坐,头颈部稍向前倾,颈部大椎穴充分暴露;然后用碘伏将患者大椎处消毒,取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快速点刺大椎穴,一般点刺3-5下,点刺深度中等,再在大椎处快速拔上火罐放血,放血量约3-5毫升,每星期2次,8次为一疗程。
中药治疗恶性肿瘤
1、中医药局部治疗肿瘤
祖国医学从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认为肿瘤是全身性疾病,同时认为局部治疗肿瘤对人体整个系统会产生影响,中医传统的疗法有汤、熨、针、石四大疗法,视病情联合运用,传统的肿瘤局部疗法以敷贴疗法最为常用,近年来随着高科技在中医药治疗中的运用,目前中药的局部介入疗法、激光针灸、穴位电针、毫针刺法等已兴起,为中医药的局部治疗开辟了新的领域。[4]但恶性肿瘤的中药局部治疗属姑息性,它是配合西医全身综合治疗的补充,对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2、中医免疫调节治疗
中医认为肿瘤是因气滞血瘀、痰湿凝聚、七情内伤、脏腑功能失调和正虚邪实所致,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有关。通过中药增强机体免疫的方法治疗肿瘤是祖国医学的一大特色,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自身抗肿瘤能力。中医的扶正固本法经研究能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它包括益气补血法、养阴生津法、滋阴填精法、温肾壮阳法、健脾养胃法、柔肝养肝法等,这些治疗有助于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减轻放化疗毒副作用及抗癌抑癌作用,常用的“扶正固本”中药制剂有:黄芪口服液及注射液、香菇多糖、猪苓多糖、参芪片、六位地黄丸、香砂六君子丸等,中药方剂有: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等。近十年来我院临床采用中药免疫制剂配合西医治疗各类肿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配合西医外科手术、放化疗综合治疗恶性肿瘤中占有重要地位,注重全身治疗与局部治疗相结合和中西医相结合,以达到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的目的。
牙龈肿痛的中医辩证治疗
牙龈肿痛是一种常见的牙科疾病,其致病原因较多,如牙周炎、牙髓炎、智齿冠周炎等等都可引发牙龈肿痛,在治疗牙龈肿痛时要根据不同的病因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而不能一概而论,那样不仅治不了病还会使病情加重。
那么中医是如何治疗牙龈肿痛的呢?中医学认为,齿为骨之余,为肾所主,足阳明经络于上齿龈,手阳明经络于下齿龈,故牙痛与肾、胃、大肠有关。引起牙痛的原因有很多,有胃火上盛、风火上攻、肾阴不足、寒热刺激及蛀齿等,故要根据不同病因进行辨证论治。
1.胃火上盛
患者症见牙龈肿痛,患侧面颊肿胀,甚则不能嚼食,局部灼热,口苦口臭,便秘、舌红苔黄等。治宜清热泻火,消肿止痛。方用:清胃散加减。方剂组成:石膏25g,黄连10g,生地15g,丹皮6g,升麻10g,淮牛膝15g,大黄6g,赤芍10g,知母10g,刁竹10g,痛甚者可加白芷10g。若牙质过敏,每触热辣即痛者也同此治。
2.肾阴不足,虚火上炎
患者症见齿龈微肿、微红,隐痛绵绵,齿摇不固,或兼有牙血,余无特殊。治宜滋阴降火、补肾固齿。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方剂组成:熟地25g,女贞15g,萸肉10g,淮山15g,淮牛膝10g,泽泻10g,骨碎补10g,细辛3g。若牙龈红肿较甚,则可加知母10,黄柏6。
3.风寒牙痛
患者症见突然发作,痛连头额、两侧,势如电掣,牙龈不红不肿。其中,若痛有游走,痛如电掣,连及头额、两颊者,是为风痛。若吸触冷气冷物即痛,部位固定者,是为寒痛。治以祛风、散寒、镇痛。寒痛为主者用当归10g,细辛6g,川芎10g,白芷10g,川椒5g,枳壳10g,桔梗6g,甘草6g。风痛为主者用桂枝6g,防风6g,白芥子10g,桔梗10g,苏叶6g,细辛3g,刁竹6g,白芍10g,甘草5g。不论风痛或寒痛,均可用细辛、白芷、苍耳子、甘草各10g,煎水含漱,日多次。
4.龋齿牙痛
这种牙龈肿痛是由龋齿引起的,单纯内服药物疗效不理想,宜结合局部处理为佳。内服方用:定痛散。方剂组成:当归10g,生地12g,细辛6g,白芷10g,连翘10g,苦参10g,川椒5g,黄连10g,乌梅10g,桔梗6g,甘草6g。外用川椒、胡椒、五倍子各5g,冰片0.5g,共研为细末,用消毒药棉裹药末少许,放入龋齿洞内,流涎出后,痛可停止。也可用牙痛一粒丸一粒塞入洞内,可得同样效果。
综上所述,以上是中医辩证治疗牙龈肿痛的方法,希望患者在治疗牙龈肿痛时不要盲目吃药,而要根据病情加以选择,牙龈肿痛是一种慢性疾病,治疗时患者务必要保持耐心与乐观的态度坦然面对。
卵巢囊肿中医辩证论治 气血两虚
症状:卵巢囊肿或卵巢囊肿术后,体质虚弱,头晕腰酸,神疲乏力,形体消瘦,或伴午后低热,纳食不佳,腹胀矢气,大便或溏或坚,舌质红无苔,脉细弦或濡细无力。
益气养血,健脾和胃。
归芍六君汤加减。
赤芍、白芍、山药、党参、白术、茯苓各l2g,广陈皮、广木香各6g,黄芪15g,钩藤12g,焦山楂9g,甘草5g。
若阴虚内热,大便偏干,舌质光红者,上方可去白术、党参,加入山萸肉、干地黄各9g,炙鳖甲10g,软白薇6g;大便溏,日行2次以上者,上方去当归、钩藤,加入砂仁(后下)6g,白扁豆、焦建曲各10g。
湿疹中医辩证治疗 中医如何辩证治疗湿疹
中医认为其发病原因乃先天禀赋不耐,后天失调养;饮食不节,过食醒发动风之食物,炙熄厚味,浓茶烟酒,辛辣刺激之品,伤及脾胃;生湿停饮,使脾为湿困,水湿停滞,或因外感淋雨涉水,久卧湿地。使内外湿邪相搏久而化热,湿热蕴结,充于肌肤腠理,浸淫肌肤而发病,湿热化火可发为急性湿疹,常表现热重于湿,湿热蕴结肌肤则多为慢性湿疹,常表现为湿重于热。湿邪郁久亦可化燥伤阴致脾虚血燥。
中医辩证论治女性月经不调
①气滞血瘀型:表现为经血色泽深暗有块,经期不准,小腹疼痛拒按,胸胁乳房胀痛、舌质紫暗有瘀点等。治则:活血化瘀。常用方剂:四物汤或桃红四物汤加减,常用的中成药有花红片、当归丸、女金丸、复方益母草膏等。②气血虚弱型:表现为面色无华,经血量少、色淡,月经或超前或错后,经期短或月经淋漓,头晕眼花无力,舌质淡,心悸气短,说话有气无力。治则:补气养血。常用方剂:八珍益母汤、补中益气汤加减。常用的中成药有八珍益母丸、乌鸡白凤丸、人参归脾丸等。③宫寒型:表现为经期错后,痛经(热敷可缓解),经少白带偏多,畏寒,喜热饮,面色苍白,舌苔薄白。治则:温经祛寒。常用方剂:宫寒散。常用的中成药有艾附暖宫丸、理中丸等。④血热型:变现为经血提前和经血不畅、经血色红或发紫、口苦咽干,舌苔偏黄,午后作烧,颜面潮红。治则:清热凉血。常用的方剂是丹栀逍遥散,中成药可选择丹栀逍遥丸。⑤脾不通血型:表现为经血过多或淋漓不尽。治则:补脾摄血。常用的方剂是固冲汤、胶艾汤等,常用的中成药可选择宫血宁胶囊、人参归脾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