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尿的原因
血尿的原因
血尿95%以上是由于泌尿系本身疾病所致,其中以肾小球疾病(急性肾炎、急进性肾炎、膜增殖性肾炎、系膜增生性肾炎、局灶性肾小球硬化症等)、肾囊肿、结石(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结石)、前列腺增生、尿路感染性疾病(结核、肾盂肾炎、膀胱尿道炎、前列腺炎)及肿瘤(肾、输尿管、膀胱、前列腺肿瘤)为多见。其他如凝血异常的疾病(特发性或药物性血小板减少、血友病、坏血病等)、全身性疾病(再障、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也可引起血尿。
尿液中带血即为血尿,又称尿血。正常情况下,尿液中是没有红细胞的。医学上把病人尿液离心沉淀后,用显微镜来检查,如果每个高倍视野中有5个以上的红细胞,就叫血尿。若是仅仅在显微镜下查出红细胞,而眼睛看不出来有血的尿,叫做镜下血尿;如果眼睛能看出尿呈“洗肉水样”或带血色,甚至尿中有血丝或血凝块,叫做肉眼血尿。所以血尿并不是都能被眼睛发现的。用眼睛能看出尿中有血,大约1000毫升尿液中起码混入1毫升血,这说明血尿较严重,应赶紧查明原因,积极治疗。
血尿常由泌尿系统疾病引起。人尿产生于肾脏,通过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排出体外,任何这些器官都有疾病、出血,可引起血尿。血尿常见病因有多方面的肾炎、泌尿系统感染、出血性膀胱炎、泌尿系结石、肾结核、肾肿瘤、肾及尿道损伤等。血尿是这些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
尿里红细胞高是什么原因
人体正常尿液里没有红细胞或红细胞数量极其稀少,由于肾脏、膀胱或输尿管等原因可导致血红细胞进入尿液,使尿液里的血红细胞数量增加。轻者形成尿潜血,重者形成肉眼血尿。
红细胞,即尿液中出现的红细胞。尿红细胞增多是泌尿系统(肾脏,膀胱或输尿管)出血,血液进入尿液导致。这种尿标本也被称作血尿,分为肉眼血尿和显微镜下血尿。肉眼血尿即肉眼就可以看出为血色的尿液。当每高倍视野>3个时,但尿外观并无血色,称为显微镜下血尿。
因此肉眼血尿比镜下血尿出血要多,更加严重。正常范围:每高倍视野<3个。另:当尿红细胞>10时,尿潜血会体现出阳性(+)。临床意义:常见的血尿原因有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肾盂肾炎、泌尿系结石。结核、肿瘤、外伤等。如单纯出现大量血尿则结石的可能性最大。
常见的血尿原因有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此类症状需要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发展到尿毒症!)、急性肾盂肾炎、泌尿系结石。结核、肿瘤、外伤等。如单纯出现大量血尿则结石的可能性最大。
一 畸形红细胞标准
Birech报告畸形红细胞分类红细胞大小不等,形态异常多样,归为以下7种:
①酵母菌样红细胞:在红细胞外膜有小泡突出或细胞呈霉菌孢子样改变。
②炸面包卷样红细胞:红细胞膜呈明显的内外两圈、四周肥厚、形似炸面包卷。
③古钱样红细胞:形似中国古钱币。
④膜缺损红细胞:红细胞膜不完整,部分血红蛋白(Hb)丢失。
⑤大红细胞:细胞体增大,中心淡,无双盘凹陷感。
⑥小红细胞:胞体小,外膜增厚,折光增强。
⑦手镯样红细胞:胞体较大,呈明显内外两层膜改变。
2 黄锋先等关于畸形红细胞分类
①面包圈样红细胞。
②古钱样红细胞。
③红细胞膜呈颗粒样、串珠样。
④红细胞大小不等,大者为正常的1~2倍,小者为其1/2,颜色变浅。
⑤残碎红细胞。
⑥芽孢样红细胞。
⑦棘状样红细胞。
⑧其他形状,如细胞膜破裂成各种形状,马蹄形、月牙型等。其他如红细胞呈锯齿型、固缩型、大小一致的均称均一型。
二 均一型红细胞标准
红细胞大小一致,变化均一,图相在两种以内,多数为正常及桑椹样红细胞,部分可出现影子红细胞。此型多属于非肾小球性血尿。
三 混合型红细胞标准
根据畸形和均一型红细胞所占比例的不同,可分为畸形为主的混合型红细胞血尿(畸形红细胞>50%)和以均一型红细胞为主的混合型红细胞血尿(均一型红细胞所占>50%)两种。
四 判定界限
畸形红细胞占80%以上为肾小球性血尿;畸形红细胞<20%,均一型红细胞>80%以上为非肾小球性血尿;畸形红细胞>20%、<80%,为混合型血尿。
五 畸形红细胞形态变化与肾小球性血尿
畸形红细胞各种变化形状分为7~8种。肾小球性血尿,绝大多数为畸形红细胞,占80%以上;非肾小球性血尿绝大多数为均一型红细胞,占80%以上;以及以畸形红细胞为主(>50%)的混合型和以均一型红细胞为主(>50%)的混合型。以上畸形红细胞、均一型红细胞和混合型红细胞3型结果均有趋向性,不存在可逆行,当然结合临床症状观察更为客观。
畸形红细胞的形成:一般认为,红细胞通过肾小球基底膜时受损和经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漏出时受挤压而变形,同时还与尿渗透压、pH等因素有关。因此来自肾脏的红细胞,除外形发生图相变化外,其体积的大小也有显著性差异。采用显微镜观察检查尿内红细胞形态的变化,对诊断肾小球疾病引起的血尿和鉴别诊断是有一定价值和临床意义的。棘形、靶形红细胞的出现更具有临床诊断价值。
尿里红细胞一般是由于泌尿系统的各种炎症引起的。当今疾病比较泛滥,建议朋友们要注意清洁卫生。上文给朋友们介绍了尿里红细胞高产生的原因,患者朋友们看完,肯定也有所了解了。平时可以用一些抗菌的药物治疗,对身体没有副作用的。还要多喝水。
血尿的原因
血尿95%以上是由于泌尿系本身疾病所致,其中以肾小球疾病(急性肾炎、急进性肾炎、膜增殖性肾炎、系膜增生性肾炎、局灶性肾小球硬化症等)、肾囊肿、结石(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结石)、前列腺增生、尿路感染性疾病(结核、肾盂肾炎、膀胱尿道炎、前列腺炎)及肿瘤(肾、输尿管、膀胱、前列腺肿瘤)最为多见。其他如凝血异常的疾病(特发性或药物性血小板减少、血友病、坏血病等)、全身性疾病(再障、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也可引起血尿。
哪些人需要做肾穿刺
一般来说,凡是肾脏有弥漫性病变,其病因、治疗和预后等问题尚未解决或不甚明确,又无禁忌证者,均需作肾穿刺。如:肾病综合征、急性肾炎综合征、无症状性蛋白尿、原因不明的血尿已排除肾外因素者、病因不明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当患者有明显的出血倾向且难以纠正时,此种情况为肾穿刺的绝对禁忌症;而当患者出现下列情况时,医生对肾穿刺会非常谨慎:如慢性肾功能衰竭且双肾已明显萎缩,孤立肾或对侧肾已切除,肾结核、肾脓肿和活动性肾盂肾炎,肾血管瘤和肾积水,难以控制的高血压,心功能不全或全身情况很差者,妊娠晚期,明显肥胖及患者不合作等。
血尿的原因
血尿很可能结石同时那有一些血尿不伴有尿痛的主要是无痛性的,在日常生活中的可以伴随着一些全身性的症状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定要及时的进行的诊断和治疗,不要疏忽大意,要选择专业的医院进行泌尿生殖外科的治疗。
血尿95%以上是由于泌尿系本身疾病所致,其中以肾小球疾病(急性肾炎,急进性肾炎,膜增殖性肾炎,系膜增生性肾炎,局灶性肾小球硬化症等),肾囊肿,结石(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结石),前列腺增生,尿路感染性疾病(结核,肾盂肾炎,膀胱尿道炎,前列腺炎)及肿瘤(肾,输尿管,膀胱,前列腺肿瘤)最为多见,其他如凝血异常的疾病(特发性或药物性血小板减少,血友病,坏血病等),全身性疾病(再障,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也可引起血尿。
疾病诊断首先根据血尿的伴随症状来区别不同血尿,若血尿伴有尿频,尿急,尿痛,尤伴尿痛者,多为泌尿系感染,结石等,称为有痛性血尿;若血尿不伴尿痛,称为无痛性血尿,在肾炎,肾结核,泌尿系肿瘤中很常见,尤其年龄大的患者,出现肉眼血尿,呈无痛性,应当注意进行各方面检查,以排除恶性病变。
血尿伴随的其它全身性症状,也可以据此分析区别血尿的原因,目前采用尿红细胞形态的检查,来判断血尿的来源,符合率达90%左右,具体办法是取离心后尿沉渣,置于玻片上,用相差显微镜来观察尿中红细胞的形态,肾小球源性血尿,其尿中红细胞为变形红细胞,即红细胞呈现多种形态,如面包圈样,草莓样,水滴样,甚至为破碎红细胞,提示血尿是因肾小球的病变所导致,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尿中红细胞多呈正常或大致正常形态。
此外,肉眼血尿还应与血红蛋白尿相鉴别,血红蛋白尿的产生是由于溶血性疾病,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含量增加,越过了肾阈值,从肾小球滤过,而进入尿中,血红蛋白尿的颜色可呈红色,棕色,甚至呈黑色,与血尿鉴别主要依靠显微镜。
血尿的原因
1、肾结核血尿:早期仅在尿中查到红细胞和脓细胞,随后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和终末血尿,患者常有以往的结核史。
2、前列腺增生血尿:少数病人膀胱镜粘膜破裂血管出血引起的肉眼血尿,有时排血块。
3、泌尿系结石血尿:膀胱尿道结石有排尿困难、排尿费力和血尿,肾、输尿管结石出现肾绞痛,如合并感染则可出现发烧、寒战等。
4、泌尿系肿瘤引起血尿肾盂肿瘤常有血尿,肾癌血尿见于50~60%病例。就诊时1/4肾肿瘤病例已属晚期。血尿特点:无痛、间歇性全程血尿,有时可触及腹部胂块,伴有消瘦发热等。膀胱癌血尿:占泌尿系统中肿瘤第一位,血尿见于90%病例肉眼血尿占50%,血尿特点:无痛性全程血尿,有时伴终末血尿加重,呈间歇性发生在间歇中易给病人已治愈的错觉,做膀胱镜检查即可诊断。
5、肾下垂血尿:主要症状腰痛、劳动及行走加剧,平卧后消失。尿内常出现程度不同的血尿,往往合并有肾积水。
尿检尿蛋白高是什么原因
原因:
患者出现尿蛋白偏高,尿蛋白偏高的原因考虑最多的应该是肾病,因为肾病最容易导致尿蛋白。正常的情况下,蛋白都会回吸收的,如果肾脏出现损伤的情况下,根据肾脏纤维化发展原则即肾脏纤维化开始启动,肾脏出现回吸收的功能下降,就会漏出一些蛋白,从而导致尿蛋白的产生,出现尿蛋白偏高。
血尿、蛋白尿虽然是判断肾脏病病情严重程度及其预后的重要指标,但是肾病患者不能一叶障目。数值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病情能得到真正好转。只要病情得到控制,潜血、尿蛋白数值自然会降下来。所以要想真正恢复健康,治病于本是最重要的。这就要求患者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彻底治愈肾病。
膀胱镜检查适合哪些人
(1)凡是尿常规检查、X线检查、B超检查仍未确诊的膀胱、尿道及上尿路病变患者。
(2)血尿原因不清者
(3)膀胱结石、异物的确诊及时取出。
(4)膀胱肿瘤的性质、部位、大小、数目尚未确定者。
(5)泌尿系统疾病对泌尿系统影响有待确定者。
(6)需进行输尿管插管者,如需进行逆行肾孟及输尿管造影者。
尿血的原因
尿血:95%以上是由于泌尿系本身疾病所致,其中以肾小球疾病(急性肾炎、急进性肾炎、膜增殖性肾炎、系膜增生性肾炎、局灶性肾小球硬化症等)、肾囊肿、结石(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结石)、前列腺增生、尿路感染性疾病(结核、肾盂肾炎、膀胱尿道炎、前列腺炎)及肿瘤(肾、输尿管、膀胱、前列腺肿瘤)最为多见。
其他如凝血异常的疾病(特发性或药物性血小板减少、血友病、坏血病等)、全身性疾病(再障、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也可引起血尿。
常见疾病
1、泌尿系结石
其中包括肾、输尿管、膀胱或尿道结石。
2、泌尿生殖系感染
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膀胱尿道炎、前列腺炎等。
3、原发性肾炎
其中包括急慢性肾炎、局灶性肾炎、良性急性出血性肾炎等。
4、继发性肾炎
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IgA肾病。
5、泌尿生殖系肿瘤
有肾肿瘤、输尿管肿瘤、膀胱肿瘤、前列腺肿瘤等。
6、其他泌尿系疾病
如肾下垂、游走肾、先天性多囊肾等。
7、泌尿系损伤
各种化学物品或药品对肾脏的损害、磺胺类药物所致血尿等。
长期尿隐血的治疗方法
正常人尿液中无红细胞或偶见个别红细胞。如离心沉淀后的尿液,镜检下每高倍视野有红细胞2个以上,可称为尿隐血hematuria。又称血尿。轻者尿色正常,须经显微镜检查方能确定,称显微镜血尿。重症者则尿呈洗肉水色甚至血色,称肉眼血尿。尿系统疾病常引发此病,如泌尿器官的炎症、结石、肿瘤、憩室、息肉、畸形或血管异常、寄生虫病、外伤等,这是最常见的血尿原因。尿路邻近器官疾病也可引起,如前列腺炎、急性阑尾炎、急性盆腔炎、直肠结肠癌等。
尿隐血发生后的治疗建议: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针对病因采取治疗措施。长期治疗和对症治疗相结合,中西医药合理使用。慢性肾炎引起的血尿可用:知母10g,黄柏10g,生地黄30g,山黄肉12g,丹皮12g,泽泻10g,云茯苓10g,白茅根15g,王不留行 15g,丹参159,水煎服。大量血尿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在治疗前,尽可能地确诊。
肾小球型血尿的治疗方法
1血尿要积极查找血尿的源头,建议至泌尿外科就诊。如果只是单纯的尿路感染之类引起的血尿,口服喹诺酮类:包括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类似的药物,多饮水。若果上了年纪,有肉眼血尿,则需要查找血尿原因,完善泌尿系的彩超之类检查,甚至膀胱镜检查!
2. (1) 卧床休息,尽量减少剧烈的活动。必要时可服用苯巴比妥、安定等镇静安眠药。 (2) 大量饮水,减少尿中盐类结晶,加快药物和结石排泄。肾炎已发生浮肿者应少饮水。
(3) 应用止血药物,如安络血、止血敏、维生素K,还可合用维生素C。
(4) 慎用导致血尿的药物,尤其是已经有肾脏病的人。
(5) 血尿是由泌尿系感染引起,可口服和注射抗生素和尿路清洁剂,如氟哌酸、呋喃嘧啶、氨苄青霉素、青霉素、灭滴灵等药。
(6) 泌尿系结石常有剧烈腹痛,可口服颠茄片、654 2、阿托品以解痉止痛。
(7) 血尿病因复杂,有的病情很严重,应尽早去医院检查确诊,进行彻底治疗。肾结核和肾肿瘤在明确诊断后可做一侧肾脏切除手术,以达到根治的目的。
3.(1)首先就是肾炎患者一定要注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油腻荤腥的食物,如大蒜、辣椒、芥末、肥肉、海产品等。
(2)尽量多食用温性、有止血作用的食物,如马鞭草、荠菜、地榆、白茅根、竹叶等。
(3)养成多喝水额习惯,预防感冒,注意保暖。
(4)最后特别强调,一定要戒烟戒酒,禁喝咖啡
在上文中提到的肾小球型血尿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的治疗出现的肾小球型血尿的情况,这种疾病不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负担,我们的生活应该是美好的,尽量减少这种疾病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威胁,以上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快的恢复自身的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