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烟有什么认知误区
戒烟有什么认知误区
1.烟草“低焦油”危害低
吸烟者在吸“低焦油卷烟”的过程中存在“吸烟补偿行为”,包括用手指和嘴唇堵住滤嘴上的透气孔、加大吸入烟草烟雾量和增加吸卷烟的支数等。吸烟补偿行为”的存在使吸烟者吸入的焦油和尼古丁等有害成分并未减少。
2.“中草药卷烟”危害低
由于焦油量降低后,烟叶原有的香气受到影响,所以烟草业额外向卷烟中加入各种香料、添加剂或中草药。但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些是安全的。不存在无害的烟草制品,只要吸烟即有害健康。烟草业加入中草药等添加物的目的在于提高卷烟的吸引力,从而诱导吸烟或削弱吸烟者戒烟的意愿。
3.限量法戒烟
很多人说,戒烟需要慢慢来,但往往会因每一根“限量”的烟唤起戒断反应,让你时刻在渴望那一根“限量烟”。
4.零食替代法可戒烟
如果零食可以替代尼古丁的话世界上就不会有这么多烟民了。
宫颈癌认知误区
误区一:感染HPV=宫颈癌
宫颈癌的发生和一种叫作人乳头瘤的病毒(HPV)关系密切。研究表明,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人乳头瘤病毒,是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必要因素。绝大多数宫颈癌患者的体内都能检测出这种病毒。
凡是有性生活的女性都有可能通过性接触而感染HPV病毒。约有80%的女性在其一生中都感染过这类病毒。
然而,感染了HPV并不一定会患宫颈癌,因为每个健康女性体内都有一定的免疫力。研究证实,感染HPV后,大多数女性的免疫系统可以把进入体内的HPV清除。只有少数女性由于无法消灭进入体内的HPV,造成HPV持续感染,才有可能引起宫颈癌前病变。其中有部分患者会进一步发展成为宫颈癌,这一过程约5到10年。
感染HPV后是否会进展为宫颈癌,还与HPV的类型有关。HPV病毒大约有100多种亚型,女性生殖道感染HPV最常见的类型分别是6、11、16、18型,其中HPV6和HPV11型属于低危型,而HPV16和18型则属于高危型,来自世界各国的宫颈癌研究发现,HPV16型和HPV18型在宫颈癌患者中的感染率最高。
误区二:宫颈糜烂会变成癌
许多女性都存在这样的误解,以为宫颈糜烂会引起宫颈癌,因而对宫颈糜烂感到非常恐惧。刘惜时教授告诉记者,这两者其实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从医学上来说,女性宫颈管内的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医生在检查时,会发现宫颈局部充血呈现红色,就称其为“宫颈糜烂”。糜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烂”,它可以是一种生理现象,育龄期女性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宫颈管内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呈现出“糜烂”状。而女性在青春发育期前和绝经期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低,所以“糜烂”也少见。
值得注意的是,宫颈糜烂也可以是一种常见的炎症状态。早期宫颈癌在外观上和宫颈糜烂的表现非常相似,容易混淆。因此,如果在妇科检查中发现宫颈糜烂,不能掉以轻心,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细胞学检查及活组织检查来明确诊断,排除宫颈癌的可能,并正确治疗。
误区三:不重视妇科检查
从感染HPV病毒,到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自然病程,一般长达5到10年左右。因此,女性只要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完全有可能及时发现疾病的“苗头”,并将其扼杀在萌芽阶段。目前,早期宫颈癌患者经治疗后,其五年生存率可达到85%到90%。
刘惜时教授提醒,育龄期女性务必不能忽视每年进行妇科检查,包括巴氏涂片或液基细胞学(TCT)检查等宫颈细胞学检查,是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重要方法。尤其是以下宫颈癌的易发人群,更不可掉以轻心:
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HPV病毒者,即HPV病毒检测发现HPV16、HPV18呈阳性者;
性行为因素不良者,包括开始性生活的年龄过早、多个性伴侣、性卫生不良等都会使患宫颈癌的发病危险增加;
早婚早育、多产多孕的女性;
性病患者,无论男方或女方患有生殖道湿疣、梅毒、淋病等都会增加女方患宫颈癌的几率;
免疫功能低下、吸烟、营养不良者。
误区四:“蛛丝马迹”视而不见
宫颈癌在早期可能不会引起患者任何的不适,有些症状也非常容易被忽视。刘惜时教授建议,育龄期女性应该学会关注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有时虽然只是“蛛丝马迹”,却有可能藏有隐患。
接触性出血主要是指在性生活后出血或在妇科检查、大小便后出血。即使是一次、量少,也应提高警惕。
白带异常多数宫颈癌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白带增多。因此,女性平时应该关注白带的性状、量的多少和有无臭味。尤其是当发现大量水样或黏液性白带时,必须引起注意。
戒烟者应科学认知戒烟药物
我国有3.5亿烟民,但戒烟市场并不大,记者从4月10日启动的“中国网民戒烟状况调查”会上了解到,目前我国烟民主动想戒烟的比例不高,国内戒烟产品市场的年销量不超过5亿元人民币。与之相反,全球戒烟药物市场发展迅猛,资料显示,2007年全球戒烟产品总销售额不超过17亿美元,而在一年后的2008年已迅速增至30亿美元,年增长率超过38%。
两种戒烟产品
尼古丁替代治疗与戒烟药物是两种戒烟疗效比较确切,并得到权威机构推荐的一线临床戒烟用药。尼古丁替代治疗是通过药物把尼古丁送到体内,缓慢地提供比较少的尼古丁,这与吸烟时大量尼古丁在短时间内进入体内产生的刺激集中而强烈的模式不同。目前,国际市场上除尼古丁口香糖和贴膜剂外,还有尼古丁气雾吸入剂、尼古丁含片和尼古丁鼻喷雾剂等,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制剂形式如何,其主要成分均为尼古丁。
但有业内人士表示,提供尼古丁,使身体依赖得到一点满足,可以减轻戒断症状,缓解对烟草的渴望,有助于戒烟者坚持下去。但是调查发现,在使用尼古丁口香糖成功戒烟一年以上的人中,15%—20%出现对尼古丁口香糖的依赖,也就是说,吸烟者戒除了烟草,却开始对尼古丁替代药物上瘾。部分业内人士认为,长期摄入尼古丁制剂来戒烟,无异于“饮鸩止渴”。
新型非尼古丁替代治疗方法催生了戒烟药物,全球最大制药公司辉瑞出品的戒烟药“畅沛”于2006年在美国上市,2008年获准在中国上市。该药曾赢得国际公认的生物医学领域最高荣誉最佳药物奖,有人认为此药在几年内有望成为销售额超10亿美元的“重磅炸弹级”药物。
提倡科学戒烟
欧美国家的戒烟药物的畅销与该国实行严厉的控烟措施有很大关系,2007年西方各国的烟草制品销量比上年下降了0.1%,而2008年又比上年下降4%(2008年全球烟草制品总销售额约为440亿美元),而戒烟药物销量则猛增。
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烟草的危害,开始尝试戒烟,但戒烟并非易事,因为尼古丁与人脑中的尼古丁受体结合,可以刺激人脑释放多巴胺,产生兴奋、愉悦的感觉,同时使人对其产生依赖。吸烟成瘾后,每30—40分钟就得吸一支烟,以维持大脑尼古丁水平。戒烟时,因为大脑中尼古丁达不到“需要”水平,就会出现心情抑郁、烦躁不安、精神不集中,以及恶心、头痛等身体不适等戒断症状,最终导致戒烟者戒烟失败。
戒烟者面临戒断症状的生理与心理的双重考验,戒烟者所选择的戒烟方法是戒烟成功与否的关键。全球统计表明,多数戒烟者在最初尝试戒烟时往往会采取传统的单凭意志力戒烟的方法,而这些人在戒烟一年后,只有3%的人能够保持不复吸。“戒烟不能屡战屡败”,专家表示,吸烟者从决心戒烟到要最终戒断会经过许多关口,突破“戒断综合征”这一关离不开医生的帮助。
专家表示,戒烟者应对戒烟本身及戒烟药物有科学、客观的认知,才能在戒烟的过程中采取最科学、有效的措施。专家表示,科学戒烟离不开个人坚定的意志、戒烟专家的指导以及戒烟药物的辅助。戒烟者只有将这三者相结合,才能从生理和心理上都彻底戒断尼古丁,戒除烟草危害。
戒烟常见出现的五大误区
相信每个戒烟者在戒烟的时候,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存在着很多的误区,这些误区往往让许多戒烟者戒烟失败,怎么才能解决这些戒烟时常见的误区呢,只有通过戒烟者的不断实践,今天维尔戒烟贴的笔者就为大家来解读烟民在戒烟的时候常常会遇见的五大误区。
误区一、戒烟后感觉身体难受,感觉像生病了
烟民由于多年的吸烟,导致对烟已经上瘾了,甚至有的因为吸烟的烟龄很长,戒烟后,总是会感觉到身体的不习惯,会出现容易发怒、烦躁不安等戒断症状,开始觉得自己得病了,就迫不及待的又吸上了,所以戒烟失败。这并不是戒烟以后得了病,而是你吸烟就一直潜伏在你身体里的,这些都是很正常的,都知道吸烟的人真生病就很难治愈,这正是病因在你抵抗力差的时候出现了,也有些原因是你的吸烟习惯,习惯成自然。只要你改变这种习惯,那么你的戒烟就成功了,所以戒烟和得病是没有关系的。
误区二、戒烟可以帮助烟民增肥
戒烟也许会变胖,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戒烟变胖的原因是因为少了尼古丁的抑制,烟民的食欲会变大,也有的烟民是因为要戒烟,用吃东西来代替吸烟。但吸烟能减肥这种说法是很不科学的,吸烟只是在不停的伤害着自己的身体,吸烟的人普遍偏瘦,这是因为吸烟的人在进食后获得的营养没有正常人多,所以才会瘦弱。
误区三、烟民普遍认为烟有过滤嘴,吸入的焦油少,造成的危害就低
吸烟时过滤嘴的通气孔是控制焦油含量的重要部位,由于大多数烟的通气孔不明显,大部分人也不知道,所以在吸烟时,很多烟民会无意地夹住通气孔,根本起不到过滤的作用,即使有一定作用,也仍然会吸入一部分焦油,不管焦油含量高或低,都是有害物质,会增加患肺癌的发病率。
误区四、多数烟民吸烟多年也没有身体健康问题
吸烟对身体健康的损害是积少成多的,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烟草抹杀人的未来。吸烟时不患病,也不能说明没有埋下健康隐患,随着吸烟量和吸烟时间的积累,迟早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误区五、戒烟时用糖果代替吸烟
有些烟民会选择含糖果的办法来戒烟,可是,这种方法常常会导致烟瘾的加重。 实验证明,酸性体液能促进尼古丁排泄,当尼古丁在血液中完全代谢后,抽烟者就迫切地想抽第二支烟了。糖是一种酸性食品,大量食糖会使体液由原来的弱碱性转变成酸性,从而促进尼古丁的排泄而加重烟瘾,反而不利于戒烟。因此,戒烟“难上加难”,在很大程度上是很多人存在戒烟的“误区”。
知道了这么多戒烟的误区,作为烟民的你,还在为戒烟不成功找一些不科学的理由吗?只有尽快戒烟才是对自己身体负责,更是对家人的负责。
戒烟常出现的五大误区
误区一、戒烟后感觉身体难受,感觉像生病了
烟民由于多年的吸烟,导致对烟已经上瘾了,甚至有的因为吸烟的烟龄很长,戒烟后,总是会感觉到身体的不习惯,会出现容易发怒、烦躁不安等戒断症状,开始觉得自己得病了,就迫不及待的又吸上了,所以戒烟失败。这并不是戒烟以后得了病,而是你吸烟就一直潜伏在你身体里的,这些都是很正常的,都知道吸烟的人真生病就很难治愈,这正是病因在你抵抗力差的时候出现了,也有些原因是你的吸烟习惯,习惯成自然。只要你改变这种习惯,那么你的戒烟就成功了,所以戒烟和得病是没有关系的。
误区二、戒烟可以帮助烟民增肥
戒烟也许会变胖,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戒烟变胖的原因是因为少了尼古丁的抑制,烟民的食欲会变大,也有的烟民是因为要戒烟,用吃东西来代替吸烟。但吸烟能减肥这种说法是很不科学的,吸烟只是在不停的伤害着自己的身体,吸烟的人普遍偏瘦,这是因为吸烟的人在进食后获得的营养没有正常人多,所以才会瘦弱。
误区三、烟民普遍认为烟有过滤嘴,吸入的焦油少,造成的危害就低
吸烟时过滤嘴的通气孔是控制焦油含量的重要部位,由于大多数烟的通气孔不明显,大部分人也不知道,所以在吸烟时,很多烟民会无意地夹住通气孔,根本起不到过滤的作用,即使有一定作用,也仍然会吸入一部分焦油,不管焦油含量高或低,都是有害物质,会增加患肺癌的发病率。
误区四、多数烟民吸烟多年也没有身体健康问题
吸烟对身体健康的损害是积少成多的,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烟草抹杀人的未来。吸烟时不患病,也不能说明没有埋下健康隐患,随着吸烟量和吸烟时间的积累,迟早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误区五、戒烟时用糖果代替吸烟
有些烟民会选择含糖果的办法来戒烟,可是,这种方法常常会导致烟瘾的加重。 实验证明,酸性体液能促进尼古丁排泄,当尼古丁在血液中完全代谢后,抽烟者就迫切地想抽第二支烟了。糖是一种酸性食品,大量食糖会使体液由原来的弱碱性转变成酸性,从而促进尼古丁的排泄而加重烟瘾,反而不利于戒烟。因此,戒烟“难上加难”,在很大程度上是很多人存在戒烟的“误区”。
知道了这么多戒烟的误区,作为烟民的你,还在为戒烟不成功找一些不科学的理由吗?只有尽快戒烟才是对自己身体负责,更是对家人的负责。
男人戒烟容易出现的几个误区
男人吸烟会给一个家庭带来危害,我们都知道家里有一个人吸烟,其他的成员都不吸烟,但吸着二手烟,二手烟的危害比吸烟者还要大,因此我们都愿意劝别人戒烟。有一些人之所以不愿戒烟,是因为对戒烟存在很多误区,我们就着重说一说戒烟的误区。
误区一:戒烟后身体会明显发胖。
的确,不少人在戒烟后,体重会明显增加,这主要是因为烟雾对身体的刺激消失,各个器官的状态逐渐转好,食欲增加,如果不加强身体锻炼,体重会有所增加。
健康提醒:要想戒烟成功,就应从改善饮食及生活习惯入手。多吃蔬菜,减少酒精及咖啡、茶。少盐少糖,多喝水,多做运动。身体就不会“发福”。药物戒烟、手术戒烟……让很多烟民都认为仅靠自己的意志和毅力是很难戒烟的,以至于还没开始戒烟就认为自己根本戒不了,对于现在流行的多种戒烟的方法,如五日戒烟法、七日戒烟法等,最好因人而异,可以根据身体的不同情况进行选择,当然要记住重要的一点,还是依靠自己的意志力,这样戒烟的成功率最高,所以我们对戒烟的误区一定要搞清楚。
误区二:戒烟会得很多病
戒烟后,头晕、口干……甚至原来从没出现的难受症状,这时也“找上门”来,难道真是戒烟导致的吗?其实,这是由于吸烟者的血液里往往已经含有尼古丁,特别是烟龄较长的人,一旦停止吸烟,尼古丁的含量下降,会明显感觉不舒服,有时出现口干舌燥、六神无主等情况,戒烟者就觉得戒烟还不如吸烟好,自然就会停止戒烟。
健康提醒:也许您一开始会感觉不好,但坚持下来身体就会慢慢适应。
以上两点都是戒烟的误区,一个男人戒烟要想成功,离不开身边亲人的关心。吸烟的男人应该有对家庭的责任心,对家里的每个人的爱惜,只要这样,你才回想戒烟,想保护每一个亲人。
宫颈癌认知误区
由于宫颈癌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并且伴随着年龄年轻化,引起了社会的对此疾病的高度关注,这是和乳腺癌并驾齐驱的另一高发疾病,可是虽然人们对疾病已经开始重视,却不可避免的还是会陷入一些宫颈癌认知误区。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刘惜时教授指出,宫颈癌其实并不可怕,它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
误区一:感染HPV=宫颈癌
宫颈癌的发生和一种叫作人乳头瘤的病毒(HPV)关系密切。研究表明,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人乳头瘤病毒,是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必要因素。绝大多数宫颈癌患者的体内都能检测出这种病毒。
刘惜时教授指出,凡是有性生活的女性都有可能通过性接触而感染HPV病毒。约有80%的女性在其一生中都感染过这类病毒。
然而,感染了HPV并不一定会患宫颈癌,因为每个健康女性体内都有一定的免疫力。研究证实,感染HPV后,大多数女性的免疫系统可以把进入体内的HPV清除。只有少数女性由于无法消灭进入体内的HPV,造成HPV持续感染,才有可能引起宫颈癌前病变。其中有部分患者会进一步发展成为宫颈癌,这一过程约5到10年。
感染HPV后是否会进展为宫颈癌,还与HPV的类型有关。HPV病毒大约有100多种亚型,女性生殖道感染HPV最常见的类型分别是6、11、16、18 型,其中HPV6和HPV11型属于低危型,而HPV16和18型则属于高危型,来自世界各国的宫颈癌研究发现,HPV16型和HPV18型在宫颈癌患者中的感染率最高。
误区二:宫颈糜烂会变成癌
许多女性都存在这样的误解,以为宫颈糜烂会引起宫颈癌,因而对宫颈糜烂感到非常恐惧。刘惜时教授告诉记者,这两者其实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从医学上来说,女性宫颈管内的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医生在检查时,会发现宫颈局部充血呈现红色,就称其为“宫颈糜烂”。糜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 “烂”,它可以是一种生理现象,育龄期女性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宫颈管内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呈现出“糜烂”状。而女性在青春发育期前和绝经期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低,所以“糜烂”也少见。
值得注意的是,宫颈糜烂也可以是一种常见的炎症状态。早期宫颈癌在外观上和宫颈糜烂的表现非常相似,容易混淆。因此,如果在妇科检查中发现宫颈糜烂,不能掉以轻心,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细胞学检查及活组织检查来明确诊断,排除宫颈癌的可能,并正确治疗。
误区三:不重视妇科检查
从感染HPV病毒,到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自然病程,一般长达5到10年左右。因此,女性只要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完全有可能及时发现疾病的“苗头”,并将其扼杀在萌芽阶段。目前,早期宫颈癌患者经治疗后,其五年生存率可达到85%到90%。
刘惜时教授提醒,育龄期女性务必不能忽视每年进行妇科检查,包括巴氏涂片或液基细胞学(TCT)检查等宫颈细胞学检查,是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重要方法。尤其是以下宫颈癌的易发人群,更不可掉以轻心:
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HPV病毒者,即HPV病毒检测发现HPV16、HPV18呈阳性者;
性行为因素不良者,包括开始性生活的年龄过早、多个性伴侣、性卫生不良等都会使患宫颈癌的发病危险增加;
早婚早育、多产多孕的女性;
性病患者,无论男方或女方患有生殖道湿疣、梅毒、淋病等都会增加女方患宫颈癌的几率;
免疫功能低下、吸烟、营养不良者。
误区四:“蛛丝马迹”视而不见
宫颈癌在早期可能不会引起患者任何的不适,有些症状也非常容易被忽视。刘惜时教授建议,育龄期女性应该学会关注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有时虽然只是“蛛丝马迹”,却有可能藏有隐患。
接触性出血主要是指在性生活后出血或在妇科检查、大小便后出血。即使是一次、量少,也应提高警惕。
白带异常多数宫颈癌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白带增多。因此,女性平时应该关注白带的性状、量的多少和有无臭味。尤其是当发现大量水样或黏液性白带时,必须引起注意。
以上四大宫颈癌认知误区都是很容易被人忽略的,尤其是一些年轻女性,对自己平时的一些生活细节不够关注。
影响烟民戒烟的认识误区
吸烟是许多疾病的患病危险因素,与吸烟相关的疾病及病变包括高血压、中风、消化性溃疡、癌症、COPD、哮喘、阳痿、粒细胞性白血病、肺炎、牙周病、COPD、肺癌占、食管癌、胃癌、肝癌、脑卒中、CHD和肺结核等等。
很多烟民都存在着认识误区,从而影响了自己的戒烟愿望或导致戒而不断、戒后复吸,常见的误区有以下六种:
1、年轻人身体强壮,吸烟不必担心患癌。
吸烟致癌的后果往往要在吸烟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会表现出来,因此,年轻的时候没有患癌症并不代表以后不患。
2、吸烟有助于MM瘦身。
烟草对舌头上的味蕾有一定的破坏作用,所以吃东西的时候会品尝不出食物的味道,烟草中的尼古丁有抑制食欲的作用,短期内确实可以保持身材苗条。但是,吸烟有害健康。健康是本啊,没有健康的瘦身是没有意义的。
3、身边某些人吸了一辈子烟也没得癌症。
烟草不可能让所有吸烟者都患上肺癌或是早死,因为体质有差异的。但是吸烟者患肺癌和其他疾病的危险性远远高于非吸烟者。仅根据身边的个别现象,就给了自己吸烟的借口,是不明智的想法。
4、吸低焦油卷烟危害小。
吸低焦油卷烟的人患吸烟相关疾病的几率并没有减少,低焦油并不代表低危害。另外,认为低焦油卷烟是低危害的还使吸烟者产生侥幸心理,更不容易戒烟。
5、一次戒烟失败,就认定自己肯定戒烟是不可能的。
戒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大部分人要戒好几次才会成功。你已经有能力停止吸烟一段时间了,这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成功。鼓励自己不要泄气,重新开始戒烟。
6、戒烟很容易,只要想戒烟,随时都可以戒掉。
烟草中的尼古丁是高度成瘾的物质。一旦吸烟成瘾,彻底戒除都会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戒烟虽然难,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戒烟方法,有恒心有毅力,仍然可以成功戒烟。
便秘认知误区
误区1 不把便秘当回事
严格来讲便秘确实算不上是“病”,是一种习惯,但便秘往往是某一疾病的表现,发生便秘不去医院检查,而是擅自用各种泻药、润滑剂,这虽然能暂时缓解症状,却埋下了健康隐患。
误区2 每天排便就没事
虽然每天排便一次,但排便量少,干燥且形状像羊粪,也应诊断为便秘,调查显示,我国便秘发病率约9%~13%,女性患病率约为男性的两倍。
误区3 水与便秘无关
成年人体重70%是水分,水的摄入量不足就极易造成大便干结。因此有必要知道,喝水是解决便秘问题的第一要务。如果在补充高纤维食物的同时,不注意多喝水,甚至可能适得其反,造成更为严重的便秘。
误区4 排毒就是助排便
一些广告宣传的所谓“排便就是排毒”,其实是错误的。对健康人来说,只要肾功能正常内毒可自行排出体外,不需要特殊干预。因此,排毒和排便并没有因果关联。
误区5 治疗便秘药物可以长期应用
治疗便秘要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便秘时,一方面要选择合理的药物,尽量少用含大黄、番泻叶、决明子、芦荟等成分的药品或保健品。即使要用,也最好把使用时间控制在两周之内。
误区6 把泻药当成万灵丹
对经常便秘的人而言,泻药无疑能解决燃眉之急。但是,不要幻想某种特效药,或做一次手术就能解决问题。有的患者觉得泻药方便、痛快,把它当成“万灵丹”,这是非常危险的。
误区7 便秘只治胃肠道
便秘是临床上非常普遍的一种症状,可由多种原因引起。非肠道原因引起的便秘有:
(1)药物性便秘,如镇痛药、抗酸铝制剂、抗抑郁药、抗癫痫药等;
(2)神经系统损伤,如外伤或肿瘤压迫导致的脊髓损伤;
(3)怀孕,孕期分泌的大量黄体酮,可使子宫平滑肌松弛,大肠蠕动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