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为什么要滴鼻子
中耳炎为什么要滴鼻子
人体的耳鼻部是通过咽鼓管连接相通的,而部分中耳炎患者是因为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咽鼓管炎症,迁延至中耳诱发了中耳炎。
所以部分中耳炎的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滴鼻来治疗。
小儿中耳炎的类型
1、卡他性中耳炎,又称渗出性中耳炎或者非化脓性中耳炎,表现为耳闷,听力下降。常有感冒史。急性期可有轻度的耳痛。渗出性中耳炎是小儿常见的致聋原因,加强本病的预防工作对小儿的防聋治聋非常重要。最主要的措施就是锻炼身体,增强机体抵抗力。治疗中除全身应用抗菌和抗病毒药物外,鼻腔局部滴药显得尤为重要,常用的滴鼻剂为1%麻黄素液或呋喃西林麻黄素液滴鼻剂。
2、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表现为发热和耳痛,耳流脓;其治疗原则见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页面。
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多为单纯型中耳炎,为急性中耳炎反复发作或者耳内进水引起。预防感冒和防止耳内进不清洁的水是预防的关键。另外有的儿童可患者先天性胆脂瘤,需要手术治疗
是哪些因素诱发了中耳炎出现的呢
急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由咽鼓管途径感染最多见。感冒后咽部、鼻部的炎症向咽鼓管蔓延,咽鼓管咽口及管腔黏膜出现充血、肿胀,纤毛运动发生障碍,致病菌乘虚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常见的致病菌主要是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因此中耳炎要预防感冒就能减少中耳炎发病的机会。
擤鼻涕方法不正确也可导致中耳炎要注意。有的人擤鼻涕时往往用两手指捏住两侧鼻翼,用力将鼻涕擤出。这种擤鼻涕的方法不但不能完全擤出鼻涕而且很危险,鼻涕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细菌,如果两侧鼻孔都捏住用力擤,则压力迫使鼻涕向鼻后孔挤出,到达咽鼓管引发中耳炎。因此应提倡正确的擤鼻方法:用手指按住一侧鼻孔,稍用力向外擤出对侧鼻孔的鼻涕,用同法再擤另一侧。如果鼻腔发堵鼻涕不易擤出时,可先用氯麻滴鼻液滴鼻,待鼻腔通气后再擤。
中耳炎要游泳时应避免将水咽入口中,以免水通过鼻咽部而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外伤所致的鼓膜穿孔禁止滴任何水样液体,以免影响创口的愈合,可用消毒棉球堵塞外耳道以免感染诱发中耳炎。
临床上中耳炎的分类
1、卡他性中耳炎
又称渗出性中耳炎,或者非化脓性中耳炎,表现为耳闷,听力下降。常有感冒史。急性期可有轻度的耳痛。渗出性中耳炎是小儿常见的致聋原因,加强本病的预防工作,对小儿的防聋治聋非常重要。最主要的措施就是锻炼身体,增强机体抵抗力。中耳炎的治疗中除全身应用抗菌、抗病毒药物外,鼻腔局部滴药显得尤为重要,常用的滴鼻剂,为1%麻黄素液,或呋喃西林麻黄素液滴鼻剂。
2、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中耳炎可以彻底根治吗?表现为发热和耳痛,耳流脓,小儿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更应重视鼓室内脓液的及时排出,以防引起听骨链的损害。所以,对小儿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就是合理使用抗生素和鼓膜切开,通畅引流,而且后者对中耳炎的治疗更为重要。
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多为单纯型中耳炎,为急性中耳炎反复发作,或者耳内进水引起。预防感冒、防止耳内,进不清洁的水是预防的关键。另外有的儿童,可患者先天性胆脂瘤,需要手术治疗中耳炎。
中耳炎的治疗误区是什么呢
一:治疗中耳炎,只要吃吃抗生素就可以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主要是要治疗其诱因,如鼻炎、鼻窦炎、上呼吸道感染、感冒等,可用滴鼻剂中成药抗生素等药物,有鼻息肉、鼻腔鼻咽肿瘤、鼻咽重度增殖体肥大等要进行手术。
急性中耳炎除用抗生素外,有耳痛的患者还要用滴耳剂,鼓膜未穿孔期可用草酚甘油消炎止痛,穿孔化脓就要用双氧水和抗生素滴剂了,加用滴鼻收敛剂可加快病情的恢复。
二:耳道“出水”流脓就是中耳炎
知道其他耳科疾病也会有“出水”流脓的症状,如外耳道炎有时就表现耳道“出水”,伴有细菌感染时会有流脓的症状,与中耳炎的主要区别就是前者鼓膜完整无穿孔的表现。
三:中耳炎一定有耳痛、耳道溢脓等症状
目前临床上已将中耳炎分成急性、慢性细菌性(化脓性)中耳炎、卡他性(分泌性)中耳炎、胆脂瘤型中耳炎几大类,化脓性中耳炎耳道溢脓是其主要症状,急性期有耳痛是符合我们传统的中耳炎概念的。
多种措施有助预防航空性中耳炎
1、滴鼻剂滴鼻——可在飞行下降前半小时左右应用麻黄素滴鼻剂或呋麻滴鼻剂减轻咽鼓管口黏膜肿胀,下飞机后再滴用一次。
2、佩戴飞行减压耳塞——如果感冒患者或者咽鼓管功能异常者乘坐飞机最好佩戴飞行减压耳塞,纾缓升降时产生的压力。
3、吞咽、咀嚼动作——在飞机起飞或者下降时,多作吞咽、咀嚼等动作,使咽鼓管通气增加保持鼓膜内外的压力平衡。
4、用力闭口鼓气——若感觉症状仍未消除,可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鼻子,闭紧嘴巴,用力鼓气,让气流冲开咽鼓管进入中耳空气腔而消除耳闷、耳重、耳痛等症状,但须防过度鼓气引起鼓膜穿孔。
5、部分患者避免乘飞机——反复出现航空性中耳炎的患者、急性鼻炎期患者、感冒受凉易出现渗出性中耳炎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乘飞机。
宝宝鼻子不通气是由鼻炎造成的吗 有鼻炎怎么办
1.宝宝有鼻炎的症状要带宝宝去医院检查,基本的检查是鼻前镜检查。
2.宝宝有鼻炎要积极治疗,如果过不及时治疗容易变成中耳炎,因为鼻子和耳朵通过咽鼓管相通,病菌经咽鼓管侵入股室,会引起中耳腔感染,导致化脓性中耳炎。
3.宝宝有鼻炎要注意鼻腔卫生,在秋冬季节感冒流行期间,外出要带上口罩,避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
4.鼻炎大多是由于着凉引起的,平时要让宝宝多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5.室内保持空气清洁湿润,可以在家安一个空气过滤器。
6.遵医嘱用药,不要随意自己更换药物。
7.避免吃刺激辛辣的食物。
8.适当的给宝宝做鼻部按摩。
中耳炎为什么要滴鼻子 中耳炎滴鼻的作用
对于卡他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患者来说,滴鼻治疗有两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耳部的鼓膜对要不有屏蔽作用,通过鼻腔通道,药物可以顺利作用于病灶,消灭病菌。
第二个方面:中耳炎患者的咽鼓管呈负压状态,空气不能流通,如果使用滴鼻剂可以解除咽鼓管堵塞的情况,耳部的炎性分泌物能够通过咽鼓管拍出来,是炎症消散。同时,咽鼓管的通畅还能够恢复正常起亚,有利于患者体力的恢复。
正确擤鼻避免中耳炎
的是,不正确的擤鼻涕方法也可导致中耳炎。
不正确的擤鼻方法
有些人在擤鼻涕时习惯用两手指捏住两侧鼻翼,用力将鼻涕擤出。其实这种方法非但不能将鼻涕完全擤出,而且相当危险,因为鼻涕中含有大量的细菌和病毒,如果将两侧鼻孔都捏住用力擤,那么巨大的压力迫使鼻涕向鼻后孔挤出,同时加重了耳朵的负担,倘若到达咽鼓管就容易引发中耳炎了。
正确的擤鼻方法
正确的擤鼻方法是保护鼻子和耳朵的重要原则,具体步骤是:应先用手指压住一侧的鼻孔,稍用力向外出气,通常对侧鼻孔的鼻涕就可顺利擤出;一侧擤完,再用同样的方法擤另一侧。擤鼻时用力不要过猛,应轻轻地将鼻涕擤出,用力程度的以耳朵听不到嗡嗡声为宜。感冒时往往鼻腔发堵鼻涕不易擤出,可先用适合的滴鼻液滴鼻,等鼻腔通气后再擤。
中耳炎最佳治疗方法 航空性中耳炎要滴鼻子
有一类人群在坐飞机时会感觉到耳鸣、耳痛,这种人被称之为航空性中耳炎,需要滴一点滴鼻剂缓解症状。这主要是因为滴鼻剂能够缓解咽鼓管内空气的压力。
方法:飞机起飞或者降落时,滴上一两滴滴鼻剂,同时配合吞咽动作,可明显缓解症状,但是这种药物不能长期使用。
伤害宝宝耳朵的小细节
1、提捏鼻子
夏夏长得乖巧可爱, 遗憾的是鼻子有点“塌”,爷爷就经常提捏他的小鼻子,想让鼻子“挺”一点。这天夏夏突然发烧,又哭又闹,医生发现右侧外耳道有脓性分泌物流出,清除脓液后用耳镜细看, 鼓膜也穿孔了。夏夏得了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原因竟然是爷爷经常提捏小鼻子的小动作!爷爷后悔不已,可又不明白:鼻子离耳朵那么远,怎么就捏出了中耳炎呢?
专家分析
大人经常捏孩子的鼻子,既可能损伤鼻腔的黏膜与血管,降低鼻腔自身的防御功能,增加细菌、病毒感染的机会,又容易使鼻腔中的分泌物因受到挤压,通过咽鼓管侵入鼓室而引起中耳发炎。
防范之策
“拔苗助长”?No!妈妈们也要提醒家中长辈戒掉随意提捏孩子鼻子的习惯。
2、躺着喂奶
小雪婚后不久就当上了妈妈,虽然奶水不足,但有充足的奶粉供孩子食用,孩子发育一点也不逊于母乳喂养的同龄儿。过了不到3个月,孩子突然食量下降、精神不振甚至不时哭闹,发低烧。儿科大夫检查:“孩子得了中耳炎。”小雪惶惑不已,怎么突然就发炎了呢?而当得知小雪平时都是让孩子平卧在床上喂食时,大夫点点头:“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专家分析
小宝贝肠胃发育不完善,加上进食时吞进一些空气,故在喂养过程中或喂食后不久,常常会反胃,致使食道或胃里的食物反流入咽喉、口腔或鼻腔中。如果这时孩子处于平卧位,这些被污染的反流物就很容易通过咽鼓管侵入耳内,引起耳内黏膜发炎。
防范之策
妈妈喂奶要有一个好体位,如斜抱位、半卧位或坐位都可以,不可图省事而将孩子平放于床上喂食。
3、乱擤鼻涕
乔乔得了鼻炎,鼻涕增多,外婆经常给他擤鼻涕。可有一天,乔乔突然指着耳朵喊痛,大夫诊断为中耳炎。追究原因后发现,原来是外婆为乔乔擤鼻涕的方法不当惹下的祸。
专家分析
不少妈妈们为孩子擤鼻涕的方法不正确,常用两手指捏住两侧鼻翼,用力将鼻涕擤出。由于孩子的两侧鼻孔都被捏住,鼻涕的出路被堵死了,便在外力的迫使下向鼻后孔喷出,通过咽鼓管而侵入中耳,其中的细菌、病毒趁机繁衍而引起炎症。据统计,大约有1/3的中耳炎患儿就是这样“造就”出来的。
防范之策
积极防治鼻炎;提倡正确的擤鼻方法:用手指按住孩子一侧鼻孔,稍用力向外擤出对侧鼻孔的鼻涕,再用同法擤出另一侧。如果孩子鼻腔发堵,鼻涕不易擤出,可先用小儿专用的麻黄素滴鼻液滴鼻,待鼻腔通气后再擤。
中耳炎的治疗应该避免哪些误区
1误区一
治疗中耳炎,只要吃抗生素就可以了.专家观点:抗生素仅是中耳炎的治疗方法之一。专家分析:这种观点比较片面,中耳炎的治疗方法很多,并非吃吃抗生素那么简单。比如,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主要针对病因(如鼻炎、鼻窦炎、上呼吸道感染等)进行治疗,可选用滴鼻剂、中成药、抗生素等药物;急性中耳炎患者除用抗生素外,有耳痛的患者还需要用滴耳剂;慢性中耳乳突炎反复发作者、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应尽早手术。
2误区二
中耳炎屡治屡发,无法根治.专家观点:部分中耳炎可被根治。专家分析:中耳炎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主要原因是药物治疗不能彻底清除炎性病灶,鼓膜未修复导致中耳鼓室进水、继发炎症。随着耳科显微技术的发展,部分中耳炎,如慢性中耳乳突炎和胆脂瘤型中耳炎,可通过手术达到根治的目的。
3误区三
预防中耳炎,只要耳道防水就可以了.专家观点:预防耳道进水仅对鼓膜穿孔者有效。专家分析:预防耳道进水仅对慢性中耳炎、鼓膜穿孔者有一定效果,对其他类型的中耳炎效果甚微。比如,分泌性中耳炎和急性细菌性中耳炎,由于其发生与连通鼻子和耳朵的结构——咽鼓管的阻塞有关,故一切易导致咽鼓管阻塞的疾病均需防治,如鼻炎、鼻窦炎、鼻息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鼻腔肿瘤、儿童增殖体肥大等。另外,感冒鼻塞时尽量不要频繁、用力回吸鼻涕,气压急剧变化(如飞机下降时)时向耳内鼓气、嚼口香糖等,对预防中耳炎的发生也有帮助。
鼻炎可能发展成中耳炎
鼻炎可能发展成中耳炎。鼻炎因为经常发生,给患者带来呼吸、嗅觉困难。鼻炎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否则可能会发展成中耳炎,给患者带来更多疾病困扰。
鼻炎如果不及时治疗容易变成中耳炎,因为鼻子和耳朵通过咽鼓管相通,正常人这一管道在吞咽、打哈欠、打喷嚏等动作时开放,以保持中耳腔与外界压力的平衡,有利于鼓膜的振动及声音的传导。咽鼓管咽口位于鼻咽侧壁,距下鼻甲后端约1至1.5厘米,当下鼻甲肿胀或肥厚时压迫咽鼓管影响咽鼓通气和引流,中耳腔的空气逐渐被粘膜吸收,而外界气体不能及时进入鼓室,鼓室内形成负压,引起中耳粘膜血管扩张、瘀血,使血管壁渗透性增加,鼓室内积液,出现听力下降、耳鸣、闷塞感等症状,形成分泌性中耳炎。另外,细菌经咽鼓管侵入鼓室,引起中耳腔的感染,可导致化脓性中耳炎的发作,表现为剧烈耳痛、耳鸣等症状,如果治疗不及时,可造成鼓膜穿孔、耳朵流脓。
得了鼻炎要及时治疗,可在鼻腔内滴氯麻滴鼻液,消除鼻粘膜炎症和水肿,以缓解鼻塞并提倡正确的擤鼻方法:用手指压住一侧鼻孔,稍用力外擤,鼻孔的鼻涕即被擤出,用同法再擤另一侧。
分泌性中耳炎如果未得到及时的治疗,耳内的液体未完全吸收,会导致鼓室硬化、粘连性中耳炎、胆固醇性肉芽肿等继发疾病,这些疾病的治疗将比分泌性中耳炎复杂得多。小儿患者由于听力减退,会影响其言语的发育和学习,影响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鼻炎经常伴随感冒一起发作,产生鼻塞、鼻痒、流鼻涕等症状。鼻炎患者平时应注意加强体育注意环境卫生,禁食辛辣、烟、水族鱼腥食物,并及早治疗,避免鼻炎并发症的发生。
中耳炎的预防常识
中耳炎可分为:慢性中耳炎、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骨疡型中耳炎、胆脂瘤型中耳炎、航空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粘连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等。
急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由咽鼓管途径感染最多见。感冒后咽部、鼻部的炎症向咽鼓管蔓延,咽鼓管咽口及管腔黏膜出现充血、肿胀,纤毛运动发生障碍,致病菌乘虚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常见的致病菌主要是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因此预防感冒就能减少中耳炎发病的机会。
擤鼻涕方法不正确也可导致中耳炎。
有的人擤鼻涕时往往用两手指捏住两侧鼻翼,用力将鼻涕擤出。这种擤鼻涕的方法不但不能完全擤出鼻涕而且很危险,鼻涕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细菌,如果两侧鼻孔都捏住用力擤,则压力迫使鼻涕向鼻后孔挤出,到达咽鼓管引发中耳炎。因此应提倡正确的擤鼻方法:用手指按住一侧鼻孔,稍用力向外擤出对侧鼻孔的鼻涕,用同法再擤另一侧。如果鼻腔发堵鼻涕不易擤出时,可先用氯麻滴鼻液滴鼻,待鼻腔通气后再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