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视力发育怎么测
早产儿视力发育怎么测
在家如何检测新生儿视力发育?
一、用手电筒照眼睛。此时新生儿立即闭眼。轻开眼皮照瞳孔,瞳孔会缩小,此谓瞳孔对光反射。
二、短暂原始注视。用一个大红色绒球在距眼20厘米处移动60度角的范围,能引起新生儿注视红球,头和眼还会追随红球慢慢移动,此谓头眼协调。
三、头眼协调动作。新生儿低头前倾、眼球向上转;头后仰,眼球向下看,此谓洋娃娃眼。
四、运动性眼球震颤。在距新生儿眼睛前20厘米处,将一个画有黑的垂直条纹的纸圆筒或鼓(长约10厘米,直径约5-6厘米),由一侧向另一侧旋转,新生儿注视时会出现眼球震颤,即眼球会追随圆筒或鼓的旋转来做水平运动。此谓视觉运动性眼震。
宝宝出生后,眼睛的结构已经成形,但健全的视觉功能全靠后天的发育完善。若爸妈进行以上四项检查后,无异常情况,说明新生儿视觉发育良好,否则应立即请医生作进一步检查。
新生宝宝视力特征?
1、新生儿有活跃的感光能力,他能看到周围的事物,分辨不同人的脸,喜欢看鲜艳动感的东西。
2、新生宝宝的眼球前后直径比较短,视力发育不健全,仅有光觉或只感到眼前有物体移动。
3、新生宝宝最喜欢看妈妈的脸,当妈妈注视着他时,他也会看着妈妈,这时是妈妈与宝宝进行情感交流的最佳时机。
4、新生宝宝的眼睛约有23厘米的聚焦距离,如果想让宝宝看某样东西,最好放在这个距离内,这也是哺乳时妈妈的脸与宝宝眼睛之间的距离。这个距离的物体发生缓慢移动时,宝宝也会随之轻微地移动眼睛。
5、新生宝宝看东西的能力与他当时所处的状态有关,他们只在安静觉醒状态时才有看东西的兴趣,然而新生宝宝的这种安静觉醒状态时间又是很短暂的,仅占一天时间的1∕10,所以爸妈要捕捉到宝宝看东西的能力,除了要有足够的耐心外,还要学会敏锐地认识新生宝宝的觉醒状态,善于抓住时机。
早产儿眼底筛查很重要
对于早产儿的家人而言,关注早产儿存活的身体指标是重点。但眼科专家提醒,体重低于两公斤的早产儿,家长应及时带孩子进行眼底病筛查,以防因患儿童视网膜病变而致失明。
视网膜病变可导致失明
据乌鲁木齐普瑞眼科医院业务副院长李宏介绍,儿童眼底病主要包括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母细胞瘤、视网膜劈裂等疾病,其中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发生在早产儿的眼部疾病,包括视网膜变性、视网膜脱离、并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等,严重时可导致失明,其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与早产、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有密切关系,用氧是抢救早产儿的重要措施,又是致视网膜病的常见诱发因素。
“现在,许多大型医院都建立了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经抢救存活明显提高,但是,一些由于早产儿器官发育不全和医疗救治措施干预不当引发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在国内医疗事故鉴定中已出现此类病案。据统计,我国早产儿中发生视网膜病变的占21.3%-40%,其中可致盲的占6%-18%。”作为自治区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的李宏介绍说。高压氧治疗不当会诱发视网膜病变
为什么高压氧治疗早产儿,容易损伤其视网膜呢?据了解,其实氧气并没有毒性,主要是新生儿身体对高浓度氧气的过度反应。新生儿身体发育不完善,缺氧、低氧时,血管会像藤蔓一样向四周生长。当外界给予充足的氧气时,血管就“懒”得生长。一旦停氧,视网膜血管则过度增生,导致视网膜增殖性病变而失明。
需要指出的是,吸氧的早产儿不一定都会发生眼底病变,即使视网膜血管有损伤,在早期还是可以自愈的。疾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给氧标准掌握不好,氧气浓度过高、时间过长才会诱发视网膜病变。通常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在36周时,眼底分界线的脊上发生视网膜血管扩张增殖,过了这个“门槛”,病情发展较快,可能短期内就会引起视网膜脱离。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1、2期时只需定期随访,3期是最佳治疗时期,可以通过激光治疗治愈。错过3期,病变可在1-2周内发展到晚期,因此治疗的窗口期通常只有短短的两周。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1-3期外观没有任何异常,家长发现患儿眼睛外观异常时,多数已经是晚期,发展到失明的地步了。”李宏副院长介绍说:“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关键在于预防,若能早期发现,80%~90%可以治愈,不留任何后遗症。卫生部曾公布了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提出对于出生体重小于2000克的早产儿必须进行眼底病的筛查。筛查的时间间隔为1-2周,一直到视网膜周边血管发育正常才结束。” 新生儿应进行眼底成像检查
对于足月出生的儿童,眼底病筛查也很重要。李宏副院长提醒说,现在新生儿都有听力筛查,却没有眼底病筛查。新生儿出生1个月内,大多时间在睡觉,很多家长也没有重视起来。不过当新生儿出现以下情况时,家长就要及时带孩子前去进行眼底病筛查:1个月的时候,孩子不能看灯光,即灯点亮后眼睛不会朝向光源;3个月的时候,孩子的眼珠子不会跟着在眼前移动的小玩具转;6个月的时候,孩子不会用手抓眼前的小玩具。对于视力发育正常的儿童,李宏建议,最好能够在刚出生和6个月大的时候分别做一次眼底成像检查,以排查儿童眼底病的发生。
早产儿视力发育怎么测
1.视力检查
早产宝宝视网膜血管发育往往不成熟,这种情况称为“早产儿视网膜病”,是导致婴幼儿视力损伤和失明的重要原因。对于在孕34周以下出生,出生体重小于1500克或出生后有吸氧史的早产宝宝,在生后4—6周应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筛查。发现问题及时治疗,可避免或减轻宝宝日后视力异常的出现或程度。
2.为什么早产儿需要做眼底检查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一种能导致婴幼儿失明的严重疾病,多发生在孕周少于37周或出生体重低于2500克的新生儿。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在早产儿中发病率15%~30%,盲童中有1/3为本病所致。它与婴儿的孕周、出生时体重密切相关,孕31周以前出生的婴儿,40%有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危险,越是不成熟,发病率越高,病情也越严重。一般体重1500克以下的早产儿,发病率在30%至50%之间,体重越轻发病率越高,体重在750克以下发病率高达90%,1000克至1200克,发生率为45%左右。尽管近年来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上有了一些进展,但在世界范围内仍然是导致婴幼儿视力损伤和失明的主要原因。
3.其他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是早产、低体重、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因此,早产儿一定要及时到眼科接受眼底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避免视力严重丧失。
早产儿做哪些检查
早产儿需要做的检查主要如下:
(1)血糖测试
可以进行相关的血糖测试,检查早产儿是否并发了低血糖或高血糖的症状;
(2)脑电图检查
部分早产儿容易发生发生脑室内出血或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等,可以通过脑点图来进行确诊;
(3)CT检查
可以观察早产儿是否有颅内病变等征兆。
(4)抗原抗体的检测
(5)血液检查,包括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计数,血液电解质和血pH值。出现感染性血象,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有失血、贫血时,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计数下降;出现异常情况时,应注意有无低氧血症和高磷酸血症等。
(6)胸片
检查呼吸系统是否出现异常。了解肺部情况。
(7) 听力检查
在宝宝出院前,医院会对早产宝宝进行第一次听力筛查,如果筛査没有通过,应根据医生的安排进行复査。若已通过筛査,爸爸妈妈也应注意宝宝对声音的反应。存在如何疑虑,都应进行再次听力蹄查或诊断性评估。
(8)视力检查
早产宝宝视网膜血管发育往往不成熟,这种情况称为“早产儿视网膜病”,是导致婴幼儿视力损伤和失明的重要原因。对于在孕34周以下出生,出生体重小于1500克或出生后有吸氧史的早产宝宝,在生后4~6周应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筛査。发现问题及时治疗,可避免或減轻宝宝日后视力异常的出现或程度。
儿童视力发育标准以及最佳检查时间
现在近视的人很多,尤其是儿童近视的也都是在不断增长,那儿童近视的因素较多,一般都是也遗传和环境因素为主,所以在治疗上,也都是比较麻烦,那对儿童视力发育标准很多家长也都不是很了解,所以在孩子出现近视的时候,也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导致孩子视力问题变得很严重。
那儿童视力发育标准是什么呢,下面就详细介绍下,使得对这样的问题,也都是有着很好的了解,家长也都是可以时刻的关注孩子这样问题,对孩子视力也都是一种保护。
儿童视力发育标准:
为确定一位儿童视力是否发育正常首先应当知道不同年龄阶段正常的视力范围。根据应用不同方法(OKN,VEP,PL)测定乳幼儿视力所发表的文献报告,大多数专家认为新生儿及生后一个月的幼儿视力为光觉~眼前手动,2个月的视力为眼前手动~0.01,3个月视力0.01~0.02,4个月视力为0.02~0.05,6个月视力为0.06~0.08,8个月为0.1,1岁为0.2~0.3,2岁为0.5~0.6,3岁时可能达到1.0左右。但同时也有研究指出视觉发育是有差异的,有人早些,有人晚些,但多数学者认为6岁以后(甚至10岁)方可发育成正常成人视觉。
儿童开始视力检查的时间:
1)眼睛发育的关键期是3岁以前,敏感期是9岁以前,在这个阶段,保护好眼睛,有问题及时治疗很关键。很多眼睛的疾病是父母难以发现的,比如弱视。眼科专家建议眼睛的检查最好从出生时即开始(特别是早产儿和出生时吸过氧气的孩子)而且要像身高体重那样经常检查。
2)现在,已经有了适合3岁前孩子的视力检查办法和仪器。1岁左右,无论有没有视力问题,保健医生都会建议父母(特别是父母双方都是高度近视的情况)带孩子进行一次视力检查,如果有问题,3岁以前的治疗成功性非常大。3岁以后,建议父母带孩子做一次散瞳验光,彻底了解孩子的眼睛健康情况。
早产儿要注意眼部护理
早产儿为何易发生视网膜病变
正常眼睛是一个球形结构,眼球壁的最内层为视网膜,也就是我们看到物体的感光层。足月分娩的新生儿,一般在妈妈怀孕后38周出生,此时眼睛内各种结构已基本发育成熟。早产儿则不然,他们的视网膜血管容易出现病变,即在玻璃体内异常增殖。这种异常结构一方面阻止了光线到达视网膜,影响了玻璃体的透明度;另一方面,增殖组织会牵拉视网膜,引起视网膜的脱离,导致患儿失明。这种病多发生于早产儿、低体重儿和有吸氧史的新生儿,这也是引起新生儿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吸氧也是危险因素之一。为了抢救早产儿的生命,氧气必须使用。氧气本身是并没有毒性的,主要是新生儿身体对高浓度氧气的过度反应。新生儿身体发育不完善,缺氧、低氧时,视网膜血管会像藤蔓一样向四周生长。当外界给予充足的氧气时,血管就“懒”得生长。一旦停氧,视网膜血管则过度增生,导致视网膜增殖性病变而失明。
早筛查,别错过治疗的时间窗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分为5期,在3期之前,视力还有机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挽救,4期希望渺茫,5期则毫无希望。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损害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如果对用氧的早产儿进行眼科监测,尤其是抓住最佳治疗期进行手术治疗,孩子的眼睛与常人无异。然而,可供治疗的时间只有两周左右,所以又被称为“时间窗”。“时间窗”一关上,孩子将坠入永远的黑暗。
因此,对早产儿、低体重儿进行早期筛查和早期治疗是阻止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展,减少因此病导致婴儿视力低下甚至失明的关键。
儿童视力发育标准以及最佳检查时间
那儿童视力发育标准是什么呢,下面就详细介绍下,使得对这样的问题,也都是有着很好的了解,家长也都是可以时刻的关注孩子这样问题,对孩子视力也都是一种保护。
儿童视力发育标准:
为确定一位儿童视力是否发育正常首先应当知道不同年龄阶段正常的视力范围。根据应用不同方法(OKN,VEP,PL)测定乳幼儿视力所发表的文献报告,大多数专家认为新生儿及生后一个月的幼儿视力为光觉~眼前手动,2个月的视力为眼前手动~0.01,3个月视力0.01~0.02,4个月视力为0.02~0.05,6个月视力为0.06~0.08,8个月为0.1,1岁为0.2~0.3,2岁为0.5~0.6,3岁时可能达到1.0左右。但同时也有研究指出视觉发育是有差异的,有人早些,有人晚些,但多数学者认为6岁以后(甚至10岁)方可发育成正常成人视觉。
儿童开始视力检查的时间:
1)眼睛发育的关键期是3岁以前,敏感期是9岁以前,在这个阶段,保护好眼睛,有问题及时治疗很关键。很多眼睛的疾病是父母难以发现的,比如弱视。眼科专家建议眼睛的检查最好从出生时即开始(特别是早产儿和出生时吸过氧气的孩子)而且要像身高体重那样经常检查。
2)现在,已经有了适合3岁前孩子的视力检查办法和仪器。1岁左右,无论有没有视力问题,保健医生都会建议父母(特别是父母双方都是高度近视的情况)带孩子进行一次视力检查,如果有问题,3岁以前的治疗成功性非常大。3岁以后,建议父母带孩子做一次散瞳验光,彻底了解孩子的眼睛健康情况。
早产儿必须做的检查
(1)血糖测试
可以进行相关的血糖测试,检查早产儿是否并发了低血糖或高血糖的症状;
(2)脑电图检查
部分早产儿容易发生发生脑室内出血或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等,可以通过脑点图来进行确诊;
(3)CT检查
可以观察早产儿是否有颅内病变等征兆。
(4)抗原抗体的检测
(5)血液检查
包括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计数,血液电解质和血pH值。出现感染性血象,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有失血、贫血时,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计数下降;出现异常情况时,应注意有无低氧血症和高磷酸血症等。
(6)胸片
检查呼吸系统是否出现异常。了解肺部情况。
(7) 听力检查
在宝宝出院前,医院会对早产宝宝进行第一次听力筛查,如果筛査没有通过,应根据医生的安排进行复査。若已通过筛査,爸爸妈妈也应注意宝宝对声音的反应。存在如何疑虑,都应进行再次听力蹄查或诊断性评估。
(8)视力检查
早产宝宝视网膜血管发育往往不成熟,这种情况称为“早产儿视网膜病”,是导致婴幼儿视力损伤和失明的重要原因。对于在孕34周以下出生,出生体重小于1500克或出生后有吸氧史的早产宝宝,在生后4~6周应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筛査。发现问题及时治疗,可避免或減轻宝宝日后视力异常的出现或程度。
新生儿眼底筛查有必要么
宝宝的健康问题是每个父母所挂念所关心的,宝宝健康,爸爸妈妈就开心,针对这个眼底检查,还是很有必要的,宝宝的眼睛是一辈子的问题,早检查早发现问题的话就早治疗,就算没有,也爸爸妈妈心中落个踏实。
早产儿出生时眼底(视网膜)血管没有发育成熟,出生后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容易发生视网膜血管发育异常,出血,视网膜脱离最终失明。这种病变发生以后,孩子不可能表现出眼睛外观不正常,因为眼底的病变,外观上看不出来,所以家长也容易疏忽。
也就是说早产儿容易患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率约10%),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导致儿童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患儿可以保持良好的视力。一旦错过治疗时间窗,发生视网膜脱离。即使手术,效果不佳,患儿很可能完全失明。
在2004年,卫生部就颁布了一个早产儿用氧指南和视网膜病变的筛查指南。根据这个《指南》,所有的早产儿,只要体重低于2千克,在37周以前出生的,都应该在眼科医生那儿进行眼底检查。原因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治疗有一个时间窗,如果发现不及时,治疗晚了,就会造成永久的损害,甚至失明。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能治好吗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又称为晶状体后纤维增生症,是一种发生于早产儿的视网膜血管病变。胚胎时期眼球的视网膜血管会随着怀孕周数增加,而开始由视神经处向周边发育,一般要到胎儿36~40周大左右才会发育完全。
假如提早出生的话,这个发育过程就会中断,而氧气的使用容易造成血管出现收缩反应、引起缺血现象,然后再诱发血管内皮增生因子释出,造成新生血管和瘢痕增生。
而引起玻璃体出血、纤维化及视网膜剥离,最严重的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常常会影响双侧眼睛。刚出生的新生儿由于不会表达视力上的问题,因此需要透过儿科医师与眼科医师密切合作,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检以发现问题,并且给予适时的治疗。
科学用氧避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对于早产儿的视力危害巨大,很有可能造成孩子失明,对孩子的一生都是不可挽回的损失。那么要预防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科学用氧是非常重要的。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但是凡事都需要有个度,不是氧气浓度越高越好。过高的氧气浓度,反而可能对早产儿造成伤害。
早产儿的视网膜的发育极不成熟,此时,眼部缺氧,是需要氧气供应的。早产儿出生以后都需要进入保温箱内观察其发育的情况。在保温箱内吸氧是非常常见的对早产儿的治疗措施,但是并非用氧浓度越高或者吸氧时间越长越好。有研究表明,氧气浓度过高,当供氧停止以后,反而会使得机体组织相对缺氧,从而更容易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另外,早产儿如果吸氧的时间越长,就会导致血液中的动脉血氧分压越高,从而也非常容易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而不少研究都显示,在保温箱内的早产儿大多都有过度吸氧史。所以控制吸氧的时间和浓度,对于防止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非常关键的。这需要医务工作者临床经验的积累。
早产儿易患的疾病
1、早产儿易患儿童癫痫:神经外科专家发现,在临床工作中见到的不少幼儿癫痫都是早产原因所导致的。由于全身脏器发育不完善,早产儿免疫功能存在缺陷,时常会发生呼吸窘迫、窒息、肺部发育不全、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等重症疾病。
2、视网膜病(ROP):该病是由于新生儿的视网膜血管异常增殖所致的一类疾病,多在早产儿、低体重儿和有吸氧史的新生儿中发现,是导致儿童盲的重要原因之一。早产儿胎龄越短,出生体重越低,视网膜病变发生率越高因此,早产儿胎龄低、低体重儿和出生时有吸氧史的孩子家长,一定要时刻注意孩子的视力发育情况。大约10%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患者经过早期治疗后可以避免致盲。
3、厌食症:对于早产儿的骨要比正常出生的婴儿软得多,这易致使早产儿大脑伤害,而这些伤害很有可能影响其今后的行为,其中包括饮食行为。 另外,早产儿厌食症还有心理原因。早产儿出生后需要特别护理,不能立即与妈妈呆在一起吃到母乳。为此这对他们今后的行为将产生负面心理影响。
4、呼吸系统疾病:早产宝宝的肺部发育不全,因此会造成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部分体重极其轻的宝宝也会有呼吸窘迫症候群,而有呼吸急促、发绀的现象。
5、心血管疾病:有些早产宝宝的肺部问题在逐渐好转时,会因动脉导管尚未关闭,而有多的血量自主动脉经由动脉导管流至肺,造成心脏衰竭及肺功能变差。
6、肠胃系统疾病:早产宝宝容易有营养吸收不良的问题。有极少的早产宝宝会发生坏死性肠炎,需要特殊治疗。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护理方法有哪些
该病一旦发生,进展很快,可有效治疗的时间窗口很窄,因此应对37周以下早产儿出生后及时检查,对高危者应每周检查。在第2~3期可行激光或冷冻治疗,凝固无血管区。第4~5期,行玻璃体手术切除增殖的纤维血管组织,同时做光凝,以挽救视力。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视力的预后,以活动期病情严重程度及纤维膜残存范围的大小而异。能在活动期第1~2阶段自行停止者视力无太大损害;虽有纤维膜残留,而未累及黄斑部者亦可保留较好视力。当纤维膜形成为4~5度时,视力高度不良。
目前的医学对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病原因还是不完全清楚,在临床上分为急生期、退性期、和瘢痕期,这种情况一般多出现于早产儿出生后的第3到6个星期内,家长朋友们应该注意密切观察,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以免给宝宝造成终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