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经常流口水是特发性震颤的表现吗

经常流口水是特发性震颤的表现吗

特发性震颤患者除了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走路不稳四大主要症状外,部分患者还存在一些特殊症状

1.流涎有很多特发性震颤病的患者经常出现流口水的现象,严重者需要别人拿着手帕不停地为他擦拭。

2.油脂面特发性震颤病病人的前额总是油光发亮。

3.膀胱刺激症状部分特发性震颤病患者往往一天中要上洗手间数次,尤其是晚上夜尿的次数多,并因此导致失眠。尿意有时是不可遏制的,加上患者本身行动缓慢,很容易导致尿湿裤子。

4.疼痛经常遇到特发性震颤患者口述有疼痛感,表现为肩颈部痛、头痛、腰痛,出现最多的症状是手臂或腿的酸痛,主要原因是由于局部的肌肉长时间处于僵直状态导致。

5.言语障碍言语障碍是特发性震颤病患者的常见症状,表现为语言不清、说话音调平淡,没有抑扬顿挫、节奏单调等等。

特发性震颤的原因是什么

1、家族遗传性是主要的特发性震颤的病因。医学家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特发性震颤病似乎有家族聚集的倾向,有特发性震颤病患者的家族其亲属的发病率较正常人群高一些。

2、年龄老化也是特发性震颤的病因。特发性震颤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40岁以前发病少见,提示老龄与发病有关,研究发现,自30岁以后,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酪氨酸氧化酶和多巴脱羧酶活力,纹状体多巴胺递质水平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然而,仅少数老年人患此病,说明生理性多巴胺能神经元蜕变不足以致病,年龄老化只是本病发病的促发因素。

3、环境因素也是引起特发性震颤的病因之一。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特发性震颤病的患病率存在地区差异,所以人们怀疑环境中可能存在一些有毒的物质,损伤了大脑的神经元。

什么是特发性震颤

特发性震颤(et)又称原发性震颤,是最常见的成人震颤病之一,患病率约为0.4~5%,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et被认为是一种良性疾病,不减少病人的预期寿命。它是以震颤为唯一表现的运动障碍疾病,主要表现为手部或头部动作性和姿势性震颤,精神紧张时加重,不伴有肌肉僵直和行动迟缓等。50%以上的et患者有阳性家族史,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本病一般进展较慢,多数在发病5~10年后逐渐影响精细动作。特发性震颤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小量饮酒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这种作用是乙醇特异性的,但是由于乙醇有耐受性、成瘾性和一定的毒性,不能作为常规治疗。

由于对其认识不足,对于特发性震颤的临床诊断率不高,而且有些患有特发性震颤的中老年人又担心自己得了帕金森病,因此需要专业医师给予仔细的检查进行鉴别。

常见的特发性震颤症状

1.流涎:有很多特发性震颤病的患者经常出现流口水的现象,严重者需要别人拿着手帕不停地为他擦拭。

2.油脂面:特发性震颤病病人的前额总是油光发亮

3.膀胱刺激:部分特发性震颤病患者往往一天中要上洗手间数次,尤其是晚上夜尿的次数多,并因此导致失眠。尿意有时是不可遏制的,加上患者本身行动缓慢,很容易导致尿湿裤子。

4.疼痛:经常遇到特发性震颤患者口述有疼痛感,表现为肩颈部痛、头痛、腰痛,出现最多的症状是手臂或腿的酸痛,主要原因是由于局部的肌肉长时间处于僵直状态导致。

5.言语障碍:言语障碍是特发性震颤病患者的常见症状,表现为语言不清、说话音调平淡,没有抑扬顿挫、节奏单调等等。

老年特发性震颤的原因

1、年龄:特发性震颤病是一种大脑能力衰退的疾病,多发于50岁以上的老人中,一些著名人物如教皇约翰保罗二世、拳王阿里等都是特发性震颤病患者。

2、家族遗传性:医学家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特发性震颤病似乎有家族聚集的倾向,有特发性震颤病患者的家族其亲属的发病率较正常人群高一些。

3、环境因素: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特发性震颤病的患病率存在地区差异,所以人们怀疑环境中可能存在一些有毒的物质,损伤了大脑的神经元。环境因素中目前认为主要是除草剂、杀虫剂、一氧化碳、汞、锰中毒等化学物质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可能是引起特发性震颤病的主要原因。

4、药物因素:服用大剂量镇静剂和抗精神病药,这些药阻滞多巴胺受体和多巴胺结合,使多巴胺无法发挥抑制作用,利血平可大量消耗脑内多巴胺,使多巴胺耗竭。

如何鉴别特发性震颤

特发性震颤是近年来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神经疾病,临床表现为手、头部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姿位性和运动性震颤,本病具有进行性发展的发病特点,病人往往在起初数月感到身体内的振动,以后再兴奋或疲劳时出现智暂的活动时震颤,再后震颤将持续存在,一致于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等多方面,所以,对待这样一种疾病一定要做到早期发现,精确鉴别诊断,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从而可有效避免造成更大的伤害。

1、家族史:特发性震颤又称为家族性震颤,约60%病人有家族史,呈现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研究者对家族史的报道各不相同,从17.4%~100%,造成如此巨大差异的原因是特发性震颤的诊断标准不同。

2、发病率:典型的特发性震颤可在儿童、青少年、中老年中发现,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为0.3%~1.7%,并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大于40岁的人群中发病率增至5.5%,大于65岁的人群中发病率为10.2%。男女之间的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3、发病年龄:特发性震颤可在任何年龄起病,对起病的高峰年龄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起病年龄的分布为双峰特征,即在20~30岁和50~60岁这两个年龄段,另一种观点认为特发性震颤很少在少年发病,随着年龄增长发病人数增加,平均起病年龄37~47岁。

4、病程:震颤发病年龄与病情发展无关。大多数学者认为该病始终缓慢进展,从无缓解。由于震颤造成劳动力丧失开始于发病10至20年之后,发生率随着病程和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教你怎样有效诊断特发性震颤

1、帕金森病多在老年发病,此时期也是特发性震颤的多发年龄,因此许多特发性震颤被误诊为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患者合并PD几率高于普通人群,研究发现,PD患者亲属发生震颤至少是正常对照组2.5倍,PD合并特发性震颤患者的亲属发生震颤几率高达10倍,说明特发性震颤与PD虽是两个独立的疾病,但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联系,PD震颤以静止性为主,可合并动作性震颤,常伴动作迟缓,强直,步态异常和表情少等。

2、甲亢和肾上腺功能亢进,引起生理亢进性震颤,对肢体施加较大惯性负荷时,震颤频率可减少1次/s以上,特发性震颤无此表现,可伴食欲亢进,多汗,心率加快,体重减轻,神经兴奋性增高和甲状腺肿大等甲亢表现,伴满月脸,向心性肥胖,高血压和多血质等肾上腺功能亢进表现。

3、直立性震颤,表现站立时躯干和下肢姿势性震颤,可累及上肢,伴体态不稳和小腿痉挛(肌肉高频强直收缩所致),坐下或仰卧后缓解,行走时减轻,家族性姿势性震颤患者合并直立性震颤几率较高,PET检查两者都有双侧小脑,对侧豆状核和丘脑功能异常,提示二者可能存在一定联系,与特发性震颤相比,直立性震颤频率(14~18次/s)更快,用氯硝西泮(氯硝安定,加巴喷丁可显著缓解。

4、小脑传出通路病变,主要是小脑底核及结合臂病变,表现上肢和下肢意向性震颤,常伴其他小脑体征如共济失调等。

5、中毒或药物引起震颤,通常为姿势性震颤合并运动性震颤,也可出现静止性震颤和意向性震颤,取决于药物种类和中毒严重程度,多数震颤累及全身,节律不规则,可出现扑翼样震颤,伴肌阵挛。

6、皮质震颤,为不规则高频(>7次/s)姿势性和运动性震颤,常伴运动性肌阵挛,电生理检查可发现巨大体感诱发电位及体感反射增强。

特发性震颤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特发性震颤鉴别诊断十分重要,主要与以下疾病鉴别。

1.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多在老年发病,此时期也是特发性震颤的多发年龄,因此许多特发性震颤被误诊为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患者合并PD几率高于普通人群,研究发现,PD患者亲属发生震颤至少是正常对照组2.5倍,PD合并特发性震颤患者的亲属发生震颤几率高达10倍。说明特发性震颤与PD虽是两个独立的疾病,但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联系。PD震颤以静止性为主,可合并动作性震颤,常伴动作迟缓、强直、步态异常和表情少等。

2.甲亢和肾上腺功能亢进 引起生理亢进性震颤,对肢体施加较大惯性负荷时,震颤频率可减少1次/s以上,特发性震颤无此表现,可伴食欲亢进、多汗、心率加快、体重减轻、神经兴奋性增高和甲状腺肿大等甲亢表现,伴满月脸、向心性肥胖、高血压和多血质等肾上腺功能亢进表现。

3.直立性震颤 表现站立时躯干和下肢姿势性震颤,可累及上肢,伴体态不稳和小腿痉挛(肌肉高频强直收缩所致),坐下或仰卧后缓解,行走时减轻。家族性姿势性震颤患者合并直立性震颤几率较高,PET检查两者都有双侧小脑、对侧豆状核和丘脑功能异常,提示二者可能存在一定联系。与特发性震颤相比,直立性震颤频率(14~18次/s) 更快,用氯硝西泮(氯硝安定,clonazepam)、加巴喷丁(gabapentin)可显著缓解。

4.小脑传出通路病变 主要是小脑底核及结合臂病变,表现上肢和下肢意向性震颤,常伴其他小脑体征如共济失调等。

5.中毒或药物引起震颤 通常为姿势性震颤合并运动性震颤,也可出现静止性震颤和意向性震颤,取决于药物种类和中毒严重程度。多数震颤累及全身,节律不规则,可出现扑翼样震颤,伴肌阵挛。

6.皮质震颤 为不规则高频(>7次/s)姿势性和运动性震颤,常伴运动性肌阵挛。电生理检查可发现巨大体感诱发电位及体感反射增强。

7.红核及中脑性震颤 是静止性、姿势性及意向性震颤的混合体,震颤频率2~5次/s。通常由红核附近病变(脑卒中或外伤)引起,影响一侧黑质纹状体及结合臂通路,导致对侧肢体震颤,本病常伴脑干和小脑病变其他体征。

特发性震颤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1.帕金森病帕金森病多在老年发病,此时期也是特发性震颤的多发年龄,因此许多特发性震颤被误诊为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患者合并PD几率高于普通人群研究发现,PD患者亲属发生震颤至少是正常对照组2.5倍,PD合并特发性震颤患者的亲属发生震颤几率高达10倍说明特发性震颤与P D虽是两个独立的疾病健康搜索但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联系。PD震颤以静止性为主可合并动作性震颤常伴动作迟缓、强直步态异常和表情少等。

2.甲亢和肾上腺功能亢进引起生理亢进性震颤对肢体施加较大惯性负荷时,震颤频率可减少1次/s以上,特发性震颤无此表现可伴食欲亢进多汗心率加快体重减轻、神经兴奋性增高和甲状腺肿大等甲亢表现伴满月脸、向心性肥胖、高血压和多血质等肾上腺功能亢进表现。

3.直立性震颤表现站立时躯干和下肢姿势性震颤可累及上肢伴体态不稳和小腿痉挛(肌肉高频强直收缩所致)坐下或仰卧后缓解,行走时减轻。家族性姿势性震颤患者合并直立性震颤几率较高,PET检查两者都有双侧小脑、对侧豆状核和丘脑功能异常提示二者可能存在一定联系健康搜索与特发性震颤相比健康搜索直立性震颤频率(14~18次/s)更快用氯硝西泮(氯硝安定clonazepam)、加巴喷丁(gabapentin)可显著缓解

4.小脑传出通路病变主要是小脑底核及结合臂病变健康搜索,表现上肢和下肢意向性震颤健康搜索常伴其他小脑体征如共济失调等

5.中毒或药物引起震颤通常为姿势性震颤合并运动性震颤,也可出现静止性震颤和意向性震颤取决于药物种类和中毒严重程度健康搜索。多数震颤累及全身节律不规则健康搜索可出现扑翼样震颤,伴肌阵挛。

特发性震颤的多发群体

1.家族史 特发性震颤​又称为家族性震颤,约60%病人有家族史,呈现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研究者对家族史的报道各不相同,从17.4%~100%,造成如此巨大差异的原因是特发性震颤的诊断标准不同。特发性震颤家族史的正确评价有赖于震颤症状的征询以及临床检查。

2.发病率 典型的特发性震颤可在儿童、青少年、中老年中发现,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为0.3%~1.7%,并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大于40岁的人群中发病率增至5.5%,大于65岁的人群中发病率为10.2%。男女之间的发病率无明显差异,也有报道在瑞典和芬兰女性与男性的发病率比率为0.5:0.71,特发性震颤可能在左利手的人中更常见。

3.发病年龄 特发性震颤可在任何年龄起病,对起病的高峰年龄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起病年龄的分布为双峰特征,即在20~30岁和50~60岁这两个年龄段,另一种观点认为特发性震颤很少在少年发病,随着年龄增长发病人数增加,平均起病年龄37~47岁。

4.病程 震颤发病年龄与病情发展无关。大多数学者认为该病始终缓慢进展,从无缓解。由于震颤造成劳动力丧失开始于发病10至20年之后,发生率随着病程和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特发性震颤患者流涎的原因

年龄:年龄老化也是特发性震颤的病因,特发性震颤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40岁以前发病少见,提示老龄与发病有关,研究发现,自30岁以后,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酪氨酸氧化酶和多巴脱羧酶活力,纹状体多巴胺递质水平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然而,仅少数老年人患此病,说明生理性多巴胺能神经元蜕变不足以致病,年龄老化只是本病发病的促发因素。 一些著名人物如教皇约翰保罗二世、拳王阿里等都是特发性震颤病患者。

家族遗传:医学家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特发性震颤病似乎有家族聚集的倾向,有特发性震颤病患者的家族其亲属的发病率较正常人群高一些。1/3以上的患者有家族史,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目前已确认2个致病基因位点。

环境因素: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特发性震颤病的患病率存在地区差异,所以人们怀疑环境中可能存在一些有毒的物质,损伤了大脑的神经元。环境因素中目前认为主要是除草剂、杀虫剂、一氧化碳、汞、锰中毒等化学物质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可能是引起特发性震颤病的主要原因。

药物因素:服用大剂量镇静剂和抗精神病药,这些药阻滞多巴胺受体和多巴胺结合,使多巴胺无法发挥抑制作用,利血平可大量消耗脑内多巴胺,使多巴胺耗竭。

特发性震颤是如何引起的

年龄老化(15%):

这是特发性震颤偏好于老年人发病的主要原因。一般人到了老年由于身体素质的下降易患各种疾病,特发性震颤综合症是其中的一种。

环境因素(25%):

一种疾病的发生多多少少与环境因素有关,对于特发性震颤病也是如此,之所以特发性震颤的患病率存在地区差异,其原因就是可能环境中可能存在一些有毒的物质,损伤了大脑的神经元。

家族遗传(35%):

在对一些特发性震颤患者的跟踪调查发现,特发性震颤这种老年性疾病似乎有着一定的家族聚集的倾向,有特发性震颤病患者的家族其亲属的发病率较正常人群高。对于特发性震颤病来讲,尽管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是年龄的老化与环境毒素有关,但是并非是所有的老人在同一环境中生存,甚至同样吸食大量污染物的人都会出现特发性震颤病。因此我们的相关专家推断,特发性震颤也有一定的家族集聚现象,但至今也没有在散发的特发性震颤病患者中找到明确的致病基因,因此,证明特发性震颤综合症的病因有许多种,大家不要掉以轻心。

发病机制:

目前的研究认为,特发性震颤(ET)由中枢神经系统内散在的网状结构或核团异常振荡所致,起搏点定位迄今不清,骆驼蓬碱(harmaline)诱导的灵长类动物震颤模型与人类特发性震颤相似,是常用的ET动物模型;哈尔明碱(harmine)是骆驼蓬碱β-咔啉类似物,可使人类产生震颤。

动物模型研究发现,骆驼蓬碱诱导下橄榄核神经元产生同步节律性放电,传导至小脑浦肯野细胞和小脑核团,后经Deiter’s核和网状核激活脊髓运动神经元,目前特发性震颤病因最普遍假说是橄榄体-小脑节律性改变,下橄榄核-小脑神经通路振荡通过丘脑和皮质向脊髓传播,最终引起震颤,PET检测发现,ET患者无震颤时丘脑和延髓(主要是下橄榄核)糖代谢率增加,H215O血流测定双侧小脑血流量增加;震颤时下橄榄核和小脑代谢率和血流量进一步增加,丘脑,纹状体和运动皮质血流量也增加,乙醇(酒精)可能作用于小脑,因而改善震颤,使小脑血流,代谢速度增加;小脑梗死能消除同侧特发性震颤;用哈梅灵(Harmaline,骆驼蓬碱)处理的动物模型可以发现小脑通路的异常振荡;这些都提示小脑对特发性震颤的产生也有重要作用。

假设振动起源于脑干(橄榄核),经过小脑至丘脑,小脑的损害可使同侧的震颤消失,用核素标记的CO2进行PET扫描研究,发现选择性地双侧小脑,下橄榄核代谢功能亢进,用功能性磁共振显像(FMRI)显示患肢对侧皮质运动和感觉区,苍白球,丘脑的活动增强,双侧齿状核,小脑半球和红核的活动亢进,这些提示震颤的产生,是丘脑和运动皮质至脊髓通路中小脑-橄榄核环路振荡的结果,因为病理解剖没有特异性改变,异常振动的中枢神经系统“起搏器”的确切位置尚不清楚,因此推测中枢性振荡器被外周反射增强或抑制,调节震颤的产生和震颤幅度。

肌电图(EMG)可记录到4~8 Hz的促动肌-拮抗肌同步化连续发放活动,另有约10%患者表现为促动肌-拮抗肌交替收缩,单运动单元分析显示电冲动是集合性或同步化的,震颤发作期间募集相中,新募集的运动单元有异常高的瞬间20~50Hz放电频率。

震颤常靠冲动来维持,外周传入干扰冲动变化可影响震颤,这依赖于干扰的大小和震颤周期的时程,其次,外周传入的干扰性冲动也能影响中枢自律性起搏器节律性放电所造成的震颤。

总之,特发性震颤可能由中枢振荡器而造成的,这可以解释部分特发性震颤的临床特征,如震颤在快速活动中加重,相对缺乏静止性震颤。

引起特发性震颤的原因有哪些

一、特发性震颤病因:

年龄:年龄老化也是特发性震颤的病因,特发性震颤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40岁以前发病少见,提示老龄与发病有关,研究发现,自30岁以后,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酪氨酸氧化酶和多巴脱羧酶活力,纹状体多巴胺递质水平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然而,仅少数老年人患此病,说明生理性多巴胺能神经元蜕变不足以致病,年龄老化只是本病发病的促发因素。 一些著名人物如教皇约翰保罗二世、拳王阿里等都是特发性震颤病患者。

家族遗传:医学家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特发性震颤病似乎有家族聚集的倾向,有特发性震颤病患者的家族其亲属的发病率较正常人群高一些。1/3以上的患者有家族史,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目前已确认2个致病基因位点。

环境因素: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特发性震颤病的患病率存在地区差异,所以人们怀疑环境中可能存在一些有毒的物质,损伤了大脑的神经元。环境因素中目前认为主要是除草剂、杀虫剂、一氧化碳、汞、锰中毒等化学物质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可能是引起特发性震颤病的主要原因。

药物因素:服用大剂量镇静剂和抗精神病药,这些药阻滞多巴胺受体和多巴胺结合,使多巴胺无法发挥抑制作用,利血平可大量消耗脑内多巴胺,使多巴胺耗竭。

二、发病机制:

目前的研究认为,特发性震颤由中枢神经系统内散在的网状结构或核团异常振荡所致,起搏点定位迄今不清,骆驼蓬碱诱导的灵长类动物震颤模型与人类特发性震颤相似,是常用的ET动物模型;哈尔明碱是骆驼蓬碱β-咔啉类似物,可使人类产生震颤。

震颤常靠冲动来维持,外周传入干扰冲动变化可影响震颤,这依赖于干扰的大小和震颤周期的时程,其次,外周传入的干扰性冲动也能影响中枢自律性起搏器节律性放电所造成的震颤。

总之,特发性震颤可能由中枢振荡器而造成的,这可以解释部分特发性震颤的临床特征,如震颤在快速活动中加重,相对缺乏静止性震颤。

相关推荐

震颤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震颤并非都帕金森,很多病都有震颤,但震颤特发性震颤的惟一症状,而帕金森病除了震颤,还有一些别的症状。如因肌肉强直起床翻身行走动作缓慢,面部表情不丰富而呈面具脸,写字越写越小等等。首先发病部位不同。他用手指在墙上画了一个“N”字解释说,帕金森病容易发生在手部、下肢和躯干。就像这个英文字母,先从一侧上肢开始发病,到下肢后,再发展到对侧上肢、下肢。而特发性震颤主要在手部、头部还有下颌、舌,躯干和下肢不容易受累。 这两种病的震颤方式也不一样。特发性震颤在活动或生气的时候,手不停地抖,比如夹菜、端水杯

特发性震颤早期症状有哪些

特发性震颤其实往往一个比较常见的症状的了。而且其实要知道的,一旦病人有特发性震颤的问题的时候,往往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症状的了。而且这时候往往比较容易有不同程度的一个锥体外系疾病的症状的了。而且其实也最常见的震颤病症,约百分之六十的病人有家族史。需要积极的去治疗一下特发性震颤特发性震颤早期症状有哪些? 1特发性震颤的病人,那么病人其实唯一的症状就往往会有一些有语调方面的异常的症状,而且往往比较容易会有轻微步态异常的症状的了。而且往往比较容易发展到自己的头、面舌震颤的症状的了。 2特发性震颤

老人手抖挂什么科

1、老人手抖挂什么科 1.1、如果帕金森综合征到神经内科就诊。这一种发生于老年人的退行性疾病,中老年人如果经常手抖,还合并动作缓慢、肢体僵硬、表情少、平衡功能差等症状,要及时到神经内科就诊,否则症状会越来越重,影响日常生活。 老人手抖挂什么科 1.2、如果特发性震颤到神经内科查明。如果做精细动作(夹筷子、写字、扣纽扣、系鞋带)时出现手抖,情绪紧张、疲劳时加重,而且仅有手和头部抖动,没有其他症状,可能特发性震颤,需要及时到神经内科查明。目前治疗特发性震颤最有效的方法就药物治疗,可有效改善症状,但停

老年人应警惕特发性震颤

有的老年人平常手颤动,常认为人老的正常现象,就不注意了!实际上多属于得了运动障碍疾病—— 生活当中有的老年人平常坐着的时候也没感觉怎么样,但一旦起来拿东西、端水杯,或夹菜时手就不停的颤抖。有的老年人比较费解,不知到底得的一种什么病?帕金森病?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的张小英副主任认为此种现象比较常见的,多属于运动障碍疾病,以前常叫作良性震颤、家族性震颤或老年性震颤,现在称为特发性震颤特发性震颤的病因、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清楚,但三分之一左右病人都有家族史,所以和遗传有很大关系。有些老年人觉得有

特发性震颤的并发症什么

部分特发性震颤老年患者可伴有的并发症病人有言语障碍。特发性震颤患者存在肌张力障碍者占6%~47%。 特发性震颤患者有姿位性震颤在肌张力障碍中也很普遍,特别书写痉挛。而在肌张力障碍中,有7%~23%伴发特发性震颤。痉挛性斜颈常伴有头部和躯干震颤表现。 在特发性震颤家族中,少数成员还可以发现其他运动障碍性疾病如抽动-秽语综合征和不安腿综合征。 确诊的特发性震颤患者中存在典型偏头痛的情况很普遍,另外也有伴恶性高热的报道。

特发性震颤的病因什么

1、特发性震颤又称为家族性震颤,约60%患者有家族史,呈现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在65~70岁前出现外显。发现本病致病基因位于3q13,称为FET1,将致病基因定位于2p22~25,称为ETM或ET2,发现ETM可能三联体重复序列,此基因定位在另两个家族性特发性震颤家系得到证实。 2、特发性震颤由中枢神经系统内散在的网状结构或核团异常振荡所致,起搏点定位迄今不清。骆驼蓬碱诱导的灵长类动物震颤模型与人类特发性震颤相似,常用的特发性震颤动物模型;哈尔明碱骆驼蓬碱β-咔啉类似物,可使人类产生震颤。 3、对

特发性震颤的危害

1、带来外表和社交尴尬,通常不引起残疾,有的病例震颤可妨碍手完成精细动作如书写,喉肌受累时可影响发音,下肢多不受累。患者常述及少量饮酒可使症状显著缓解,但为时短暂,机制不清。检查通常无其他神经系统体征。 2、特发性震颤多于十余岁或成年早期发病,震颤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常累及一只手或双手或头部,症状直到后来才逐渐变得明显。 3、特发性震颤临床常见的症状运动障碍性疾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表现健康搜索缓慢进展或长期不进展。 4、特发性震颤的震颤常见于手,其次为头部震颤

如何确认特发性震颤帕金森呢

临床表现上的区分 特发性震颤(ET)主要累及手、也可累及头、躯干、咽喉和腿等身体部位的紫水性震颤。特发性震颤患者的震颤有时也包含静止性震颤成分。 帕金森病则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和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症状。某些帕金森病患者可表现有姿势性震颤。 发病率与遗传特性上区分 帕金森病的发病65岁以上的患病率达到1%,男多于女,起病年龄50~60岁,有报道家族性帕金森病约占15%,分为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分布有种族差异性,白种人患病率高,黄种人低,黑种人最低。 特发性震颤的患病率很难确定,因为大多数患者并不因

老年特发性震颤患者应注意什么

1、饮食护理: 特发性震颤患者应该保持食物的多样性。因为一天的饮食中食物应多种多样,包含谷类、蔬菜瓜果类、奶类或豆类、肉类等。多样化食物能满足身体对各种营养的需要,也使饮食本身富于乐趣。在轻松的环境和气氛中愉快进餐。 2、家庭护理: 家属在生活中对特发性震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特发性震颤的日常护理应多鼓励患者进行自我护理,如扣钮扣、系鞋带、举筷进食,主动运动,平衡训练,尽可能增加独立性。 3、加强肢体功能锻炼: 特发性震颤的日常护理要鼓励或协助特发性震颤病人做主动运动,从完全被动至自己做一部分,做好安全防范

老人手抖不一定帕金森

身边的老人会出现手抖,这时儿女都会紧张起来,担心父母患上了帕金森。北京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张宇清纠正,老年人手抖不一定都帕金森。老年人手抖的原因最多见的其实老年性震颤,也叫特发性震颤,其次才帕金森,这两者不一样,区分起来也并不困难。 “简单地讲,特发性震颤只有抖动这一个症状,而且不总抖,在做动作的时候,比如端杯子、举筷子的时候才会抖,越紧张激动的时候越明显,安静不动的时候不会抖。帕金森病人的抖则诸多典型症状中的一项,其他还有肌肉发僵、动作迟缓、面容呆板、说话声音低、流口水、写字越写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