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感染性疾病
如何预防感染性疾病
1、控制传染源屠宰朊毒体病畜及可疑病畜,并对动物尸体妥善处理。有效的杀灭 朊毒体方法包括焚化、高压消毒132℃持续1h、5% 次氯酸或1mlo/L氢氧化钠60min浸泡等;限制或禁止在疫区从事血制品以及动物材料来源的医用品的生产;朊毒体病及任何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患者、曾接受器官提取人体激素治疗者、有朊毒体病家族进行家庭史者和在疫区居住过一定时间者,均不可作为器官、组织及体液的供体;对遗传性朊毒体家族进行监测,予遗传咨询和优生筛查。
2、切断传播途径革除食用人体组织陋习,不食用朊毒体病动物肉类及制品,不以动物组织饲料喂养动物,医疗操作严格遵守消毒程序,提倡使用一次性神经外科器械。
丙种球蛋白的作用有哪些
1、丙种球蛋白 含有健康人群血清所具有的各种抗体,因而有增强机体抵抗力以预防感染的作用。
2、主要治疗先天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和免疫缺陷病
3、预防传染性肝炎,如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等。
4、用于麻疹、水痘、腮腺炎、带状疱疹等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的防治
5、也可用于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等内源性过敏性疾病。
6、与抗生素合并使用,可提高对某些严重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感染的疗效。
7、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常见于儿童,丙种球蛋白是主要的治疗药物。
怎么预防类风湿关节炎 预防和控制感染
有些类风湿关节炎是在患了扁桃体炎、咽峡炎、鼻窦炎、慢性胆囊炎、龋齿等感染性疾病之后而发病的,可能是感染这些病原体发生了免疫反应而引起本病的。所以,预防感染和控制体内的感染病灶也是重要的。
怎么样预防关节炎 预防和控制感染
有些关节炎是在患了扁桃体炎、咽喉炎、鼻窦炎、慢性胆囊炎、龋齿等感染性疾病之后而发病的。人们认为这是由于人体对这些感染的病原体发生了免疫反应而引起本病的。所以,预防感染和控制体内的感染病灶也是重要的。
女性如何预防月经不调 预防感染
有些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在患了扁桃体炎、咽喉炎、鼻窦炎、慢性胆囊炎、龋齿等感染性疾病之后而发病的。人们认为这是由于人体对这些感染的病原体发生了免疫反应而引起本病的。所以,预防感染和控制体内的感染病灶也是重要的。
怎样预防感染性休克
体弱者要注意适当营养锻炼,预防感冒等小病、及清洁卫生习惯,按季节接种疫苗。有情况及时到医院就诊,不要拖。
遇到突然加重的发热病人,需要帮助照料时,注意做好预防措施,避免直接接触其分泌物如呕吐物、排泄物、血液、痰液等,可能需要戴口罩手套等。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怎么可以预防类风湿的发生
1、加强锻炼
对于类风湿关节炎预防,大家一定要注意平时的锻炼问题,日常的增强身体素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如太极拳、做广播体操、散步等,大有好处。
2、预防感染
预防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一定要注意预防感染,一般来说,有些类风湿患者是在患了扁桃体炎、鼻窦炎、咽炎等感染性疾病之后而发病的,人们认为这是人体对这些感染的病原体发生了免疫反应而引发类风湿关节炎。
3、避免风寒
类风湿关节炎的预防方法还要注意避免风寒问题,一般来说,有汗出当风、受凉、接触冷水等病史,说明这些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防止受寒、淋雨和受潮。
如何预防感染性腹泻
(1)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保持食物本身、用具、容器、冰箱等食物保存场所、环境的清洁。
(2)加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均衡营养,增强体质。
(3)作息规律,注意休息,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有哪些
新生儿感染是造成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的主要原因。尤其是病毒引起的宫内感染不仅引起新生儿期的感染,还可引起畸形及严重的远期影响。新生儿感染的三个 重要环节包括:宿主、病原体、传播途径。新生儿期的这三个环节均有其特殊性。临床症状与病原体的数量、毒力、侵入途径、新生儿胎龄、体重、营养状况、性 别、免疫状态及有无其他并发症等因素有关。宫内及产时感染大部分在7天内发病,生后感染大部分在7天及以后发病。
1、全身症状:常无特异性 表现,常与其他疾病,如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疾病混淆。大致表现为:① 精神状态:可有短暂的烦躁不安,以后转为反应弱、嗜睡、哭声无力甚至昏迷;② 面色:发暗、发黄、严重时发青、白或紫;③ 吸吮:吸吮力减弱,吸乳量少,甚至拒乳。常有恶心、呕吐及腹泻;④ 活动:烦躁时哭闹多动,但很快活动少,甚至不动;⑤ 体温:少数可发热,但大多数体温正常或降低,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早产、低体重儿及病重儿体温不升,还可出现硬肿,手足温度低;⑥ 体重:不升或下降;⑦ 末梢循环:末梢循环差,皮肤发暗、发花,指压腹部皮肤,超过2秒才恢复原来肤色,手足凉;⑦ 黄疸:皮肤黄且暗灰。
2、局部症状:仔细检查可发现局部病灶,常见为脐部、皮肤、耳、指(趾)甲沟、眼、口腔、或产伤部位。也要注意内脏病变,如肺、肝、脑膜炎、泌尿系感染、产道感染等。
注意6个生活细节 预防和控制感染
患了扁桃体炎、咽喉炎、鼻窦炎、慢性胆囊炎、龋齿等感染性疾病也可以引发风湿性关节炎,所以,预防感染和控制体内的感染病蔓延,对于预防风湿性关节炎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哪些感染性疾病影响身高
你知道哪些感染性疾病影响身高吗?
感染性疾病特别是细菌感染可影响全身的代谢和营养的吸收,所以慢性的和再发性的感染有时也会影响孩子身高的增长。
常见的慢性感染有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肠炎、结核病、肾盂肾炎、支气管扩张等,这些疾病有的是直接影响消化功能,导致营养丢失和吸收功能减低;有的是与营养不良之间互为因果,感染造成厌食,影响食物的摄入,感染时分解代谢增加,营养缺乏加重,各种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的不足进一步导致免疫功能低下,使得感染不易控制,形成恶性循环,故可联合和协同的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另外,有些感染造成了脏器的损害、肝脏和肺脏的损害,也会影响孩子生长发育。
感染治疗后能否赶上正常生长,取决于孩子发病年龄。生后2年内生长最快,在此时发生慢性感染或再发感染,生长落后明显,且追赶比较困难。所以,注意孩子的卫生保健,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感染,及时正确的治疗感染性疾病非常重要。
怎样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疾病
感染性心内膜炎指出微生物(细菌、真菌和病毒、立克次体等)直接感染心脏内膜面引起炎症并伴赘生物形成。赘生物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血小板和纤维素团块,其内含大量微生物和少量炎症细胞。瓣膜为最常受累部位,但感染也可发生在间隔缺损部位或腰索与心壁内腥。根据病程、有无全身中毒症状,以及其他临床表现将感染性心内膜炎分为急性和亚急性。
一、需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基础心脏情况:
1、人工心脏瓣膜;
2、大多数先天性心脏病;
3、外科建立的体肺动脉分流;
4、风湿性心脏病或其他继发瓣膜疾患;
5、特发性肥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
6、有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史者
7、二间瓣脱垂伴关闭不全。
二、不需预防的心脏情况:
1、单纯性房间隔缺损,因左右房压力差不大,很少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
2、非补片的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3、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后。
三、预防措施:
包括对某些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适时给予手术纠治,并在一些非心脏手术(如拔牙、中心静脉插管)前,给予积极的抗生素预防性治疗。
四、防止ESBLs细菌耐药性的措施:
1、必须严格掌握抗生素的使用适应症。病毒性感染和发热原因不明者,除非病情危重或并发细菌感染,不宜轻易采用抗菌药物。
2、掌握好抗感染药物的联合原则:如单用时难以控制的混合型感染或致病原未明的严重感染等,一般使用二联即可,过多药物联合应用不仅造成经济上的浪费,也会引起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甚至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3、重视病原菌的检测:在药敏试验未获结果之前,对急重患儿,特别是ICU患儿可先根据临床初步诊断,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选择可能敏感的抗感染药物进行经验治疗,药敏结果报告出来后,应立即调整用药方案,选择敏感、窄谱、最有效、毒性最小的抗感染药物。抗生素的经验治疗应根据当地病原体的流行病原学资料,以及它们对抗生素敏感性的模式来决定的。
4、针对性地交替使用抗生素的应用策略。根据细菌耐药的变化,有计划将抗菌药物分期、分批交替使用。
5、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耐药交叉感染。尤其对高危患儿更应强调医护人员的无菌操作,提高医护质量,做好病房空气消毒,对静脉输液装置、雾化器及各种导管、插管等物品及时消毒与定期更换。
新生儿肺炎分为哪几类 宫内感染引起的新生儿肺炎
妈妈在怀孕期间,就要开始预防、。做好孕期保健,保持生活环境清洁卫生,更要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感染性疾病分为哪几类
一、按病原体来源分类
根据感染病原体来源的不同,常将感染分为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1、外源性感染:指由外界致病病原体侵人人体后导致的感染,如伤寒、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等多为外源性感染。
2、内源性感染:指由人体自身的正常菌群,在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引起的感染,因为这些细菌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致病,所以又称为条件致病菌(conditioned pathogen)或机会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如肠道菌群中的大肠埃希菌、肠球菌等引起的感染多为内源性感染。
二、按感染部位分类
1、局部感染:感染局限于一定部位,如疖、痈、压疮等局部化脓性炎症。
2、全身感染:感染发生后病原菌或其代谢产物向全身扩散,引起各种临床表现。如白喉,破伤风,伤寒沙门菌或结核分枝杆菌、脑膜炎球菌引起的菌血症,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化脓性链球菌等化脓性细菌或革兰阴性菌所致的败血症,小儿中毒性菌痢等。
三、按感染的结局分类
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即开始了感染的过程。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可被机体清除,也可定植、繁殖,进而造成机体组织的炎症、损伤及其他病理变化。因此可出现不同的感染类型,如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持续性感染、细菌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等,感染类型可随病原体与宿主双方力量的增减而移行、转化或交替发生。
1、病原体被清除:细菌侵入人体后,可由于毒力弱、数量少的原因,有的被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清除(如在胃酸的作用下,嗜碱的霍乱弧菌可被清除);也可由机体内的特异性被动免疫(来自母体抗体或人工注射的抗体)所中和,亦有被特异性主动免疫(通过预防接种或感染后获得的免疫)所清除的情况。
2、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只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出现了临床症状、体征及生化改变,或是只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称为隐性感染,亦称亚临床感染,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疾病。在大多数流行性传染病中,以隐性感染为主,隐性感染者一般占人群的90%或90%以上,约为显性感染的10倍。
3、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为临床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病原体数量多、毒力强的前提下,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特别是机体发生免疫病理反应,导致组织损伤,生理功能改变,随之出现一系列临床病理体征和症状,即临床病理表现,称之为显性感染(如麻风、结核、流感等)。显性感染在感染中仅占小部分。显性感染的过程结束后,病原体被清除,感染者可获得牢固的免疫力(如伤寒病);但有些感染性疾病(如菌痢)则病后免疫并不牢固,容易再受感染而发病。
4、持续性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指病原体感染机体后,可在宿主体内持续很长时间,短则几个月,长达数年,数十年甚至终生,成为慢性感染状态和重要的传染源,持续性感染根据其特征可为2种类型,即慢性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EB病毒、巨细胞病毒(CMV)等感染;潜伏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慢发病毒感染如朊粒(prion)引起的克雅(C-J)病和库鲁(Ku-ru)病等。
5、病原体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即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微生物引起显性或隐性感染后,未被机体排除而呈携带状态。病原携带者的共同特征是没有临床症状,但能不断或间歇地排出病原体,因而成为感染性疾病的重要传染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