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夏季腹泻药对症下药
治疗夏季腹泻药对症下药
出现腹泻症状的病人,首先要回顾个人病史,尽量回忆可能的病因并及时到各医院的肠道门诊就诊,以便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和处理。 如果不能及时到医院就诊,就要在家中及时口服淡盐水,注意休息和饮食。出现腹泻也要继续进食,补充营养,可以吃一些稀、软、易消化、有营养的食物,如鸡蛋羹、麦片粥、米粥、面条等。发生腹泻最好不要滥用抗生素治疗。如果病情严重,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使用。
1、肠道感染引起的腹泻必需抗感染治疗,以针对病原体的抗菌治疗最为理想。
复方新诺明、氟哌酸(诺氟沙星)、环丙氟哌酸(环丙沙星)、氟嗪酸(氧氟沙星)对菌痢,沙门菌或产毒性大肠杆菌,螺杆菌感染有效,甲硝唑对溶组织阿米巴、梨形鞭毛虫感染有效,因此,这数种药物常用于急性感染性腹泻,包括预防和治疗所谓旅行者腹泻。治疗乳糖不耐受症和麦胶性乳糜泻所致的腹泻在饮食中分别剔除乳糖或麦胶类成发。高渗性腹泻的的治疗原则是停食或停用造成高渗的食物或药物。
分泌性腹泻易致严重脱水和电解质丢失,除消除病因,还应积极由口服和静脉补充盐类和葡萄糖溶液,纠正脱水。胆盐重吸收障碍引起的结肠腹泻可用消胆胺吸附胆汁酸而止泻。治疗胆汁酸缺乏所致的脂肪泻,可用中链脂肪代替日常食用的长链脂肪,因前者不需经结合胆盐水解和微胶粒形成等过程而直接经门静脉系统吸收。
2、对症治疗 选择药物时,应避免成瘾性药物,必要时也只能短暂使用。病因治疗是主要的,凡病因不明者,尽管经对症治疗后症状已有好转,绝不可放松或取消应有的检查步骤,对尚未排除恶性疾病的病例尤其如此。
止泻药
常用的有活性炭、鞣酸蛋白、次碳酸铋、氢氧化铝凝胶等,日服3~4次。药效较强的复方樟脑酊(3~5ml)和可待因(0.03g),每日2~3次。因久用可成瘾,故只短期适用于腹泻过频的病倒。复方苯乙哌酊(每片含苯乙哌啶2.5mg和阿托品0.025mg),每次1~2片,2~4/d,此药有加强中枢抑制的作用,不宜与巴比妥类、阿片类药物合用。氯苯哌酰胺(咯派丁胺,loperamide)的药效较复方苯乙哌啶更强且持久,不含阿托品,较少中枢反应。初服4mg,以后调整剂量至大便次数减至1~2次/d,日量不宜超过8mg。培菲康可调节肠道功能。
解痉止痛剂
可选用阿托品、普鲁本辛、山莨菪碱、普鲁卡因等药。
镇静药
可选用安定、利眠宁、苯巴比妥类药物。
调节肠道植物神经紊乱药 可选解郁抗虑胶囊等药物。
降火就要对症下药
1、心火
心火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低热、盗汗、心烦、口干等;实火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
食疗:赤小豆粥:赤小豆50克、粳米100克。先将赤小豆煮开,再下粳米共煮为粥,每日2次,早晚服用,有降火之功效。
灯芯草柿饼汤:灯芯草6克、柿饼2个,加水300毫升共煮,将水煮剩至100毫升,加白糖适量,温服,柿饼可吃,每日2次。此方有清降心火、清热利尿之功效。
用药:安宫牛黄丸、同仁牛黄清心丸。
2、肺火
肺火主要表现为干咳无痰、痰中带血、咽疼音哑、潮热盗汗等。
预防:在多风干燥季节,要多饮水,多食蔬菜水果,忌食橘子,适当运动,但应避免寒邪侵袭。
食疗:川贝炖梨水。选梨数个切块加水500毫升和川贝,煮开20分钟即可,加冰糖少许,饮汁食梨,有润肺止咳之功效。川贝母可清热润肺,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等症状。梨也有生津、润燥、清热等功效。
用药:清肺抑火丸、板蓝根颗粒、栀子金花丸、羚羊清肺丸、双黄连口服液等。
3、胃火
胃火也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轻微咳嗽、饮食量少、便秘、腹胀、舌红、少苔;实火表现为上腹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硬。
预防:平时应少食辛辣、过热之品。多饮水,适当运动,少吃肥甘厚味,多食果蔬。
食疗:藕汁蜜糖露。鲜藕榨汁150毫升,加蜂蜜30克,调匀内服,每天2次,连服数天,有润胃凉血降火之功效。
用药:牛黄上清丸、新清宁片、牛黄清胃丸、三黄片等。
4、肝火
肝火表现为头痛、面红目赤、口干咽疼、胁肋疼痛、尿黄便秘、甚至吐血。
预防:养肝的关键在于制怒,同时要注意休息,防止过度疲劳。因为身体劳累,就会使人情绪不稳而易怒,所以生活中要少食辛辣、勿过劳、禁酒等。
食疗:菊花茶。选菊花10克开水冲泡,代茶饮,有清肝明目之功效。
用药:龙胆泻肝丸、黄连羊肝丸。
5、肾火
肾火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发脱齿摇、睡眠不安、五心烦热、形体消瘦、腰腿酸痛等。
预防:平时可多吃一些黑色的食物,如黑豆、黑芝麻等。
食疗法:猪腰2只,枸杞子、山萸肉各15克,共放入砂锅内煮至猪腰子熟,吃猪腰子喝汤。
治疗倒经需对症下药
治疗倒经的民间偏方1
〔组成〕插田泡不定根15g。
〔用法〕用酒、水各半蒸服,1日2次。
治疗倒经的民间偏方2
〔组成〕倒钩藤根15g。
〔用法〕水煎或炖鸡服。
治疗倒经的民间偏方3
〔组成〕秋葵花根30g。
〔用法〕水煎服,1日1剂。
治疗倒经的民间偏方4
〔组成〕倒触伞12g,笔筒草15g,茅草根15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治疗倒经的民间偏方5
〔组成〕鲜韭菜叶适量。
〔用法〕洗净,捣烂取汁,和童便各一小杯内服。
治疗倒经的民间偏方6
〔组成〕大乌泡根30g,倒触伞根30g,茅草根15g,金银花藤15g。
〔用法〕煎水兑红糖服,1日3次。
治疗倒经的民间偏方7
〔组成〕倒扎草9~15g。
〔用法〕蒸酒服。
〔附注〕此方也可用于跌打损伤。
治疗倒经的民间偏方8
〔组成〕芒种花9~30g。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也可用于痧症、口腔炎、痢疾。
治疗倒经的民间偏方9
〔组成〕倒触伞12g,白泡刺根倒触伞12g,猫爪刺倒触伞12g。
〔用法〕泡酒500g,每次30g,日服2次。
出现发烧腹泻怎么办
1首先,我们来看看感冒通常会出现发烧、流涕等等,但是如果腹痛、腹泻时就要注意了,不要以为是着凉了或吃了坏的食物引起的,其实这是胃肠型感冒的主要表现。
2其次,胃肠型感冒主要是由腺病毒等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千万不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要用抗病毒药如板蓝根冲剂、双黄连等。
3接着,并对症处理如发热可选用退热药;止泻可用止泻药思密达进行治疗,效果不错。
4最后,患者由于腹泻引起缺水,所以要注意及时补充液体,饮食上要注意吃些清淡食物,治疗期间可吃些流质食物,少吃多餐。
注意事项:天气变化,注意保暖工作,如果出现感冒发烧腹泻,不要乱用抗生素药物,最好及时就医,对症下药,避免延误治疗时机。
腹泻吃止泻药须对症下药
误区一:滥用止泻药
止泻药属于对症治疗腹泻的药物,其通过减少肠蠕动或保护肠道免受刺激而达到止泻效果,能够防止机体过度脱水,但主要适用于剧烈腹泻。对于一般的腹泻,不建议使用止泻药,它会使致病因子以及细菌毒素在体内滞留,加大风险。
而且,止泻药的主要缺点是刺激消化系统,对肝肾副作用大,易导致胃部不适、恶心、头晕等一系列症状,因此对于发生腹泻的老年或者小儿患者,要慎重使用。
误区二:过度使用静脉补液
在腹泻患者的治疗中,静脉补液也常常被过度使用。实际上,只有当腹泻患者出现重度脱水或者不能口服补液的情况下才需要使用静脉补液。对于大多数没有出现脱水症状或者是仅仅出现了轻、中度脱水症状的腹泻患者,使用低渗型口服补液盐跟静脉补液是同样有效的,而且治疗更为迅速简单。而这也符合我们日常的用药原则,那就是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静脉补液。
同时,静脉补液带来的风险与成本比较大,比如可能发生过敏、静脉炎、感染等状况,患者还要忍受扎针的痛苦,治疗费用高,花费时间又多,相比之下,口服补液则要安全经济很多。
误区三: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引起腹泻的原因很多,可以是感染性、非感染性的。非感染性腹泻一般是由饮食不当、吸收不良、食物过敏等因素导致,不需要使用抗生素。而大部分感染性腹泻,如病毒感染或者产肠毒素细菌感染也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只有细菌性腹泻,或者腹泻与另一种急性感染有关时(比如肺炎、尿道感染),才需要使用抗生素。
滥用抗生素对患者有害无益,还白白增加了许多治疗费用。
误区四:禁食
以往患儿及成年患者发生腹泻时,为了让胃肠道得以休息,医生比较强调限制饮食,或干脆禁食。近年来,专家们发现禁食有害无益;特别是在腹泻大量丢失水分的情况下,禁食会加重脱水和酸中毒,同时进食太少,患者处于饥饿状态,会增加肠壁消化液的分泌,加重腹泻。
中医7个偏方能治疗拉肚子
1、粳米100克。将米炒焦,加水煮粥,任意服食。功效:健脾祛湿。
2、西洋参、川黄连、春砂仁、乌梅各3克,白芍、煨葛根各6克,甘草2克,车前子8克,每日1剂,水煎取汁,与大米共煮成粥食用。
3、芡实30克,山药60克,藿香叶4克,山萸肉15克,谷芽(或麦芽)15克,乌梅10克,枳壳9克。焙焦研细为散,瓶装密封备用。这种中医治疗夏季腹泻的方法每次10克,用开水冲,再放少许白糖,稍煮沸,待微温服之用于治疗慢性腹泻。
4、黄瓜叶治腹泻:取新鲜黄瓜叶适量,将叶上的绒毛刷掉后用清水洗净,捣碎挤汁,盛于碗内,再取等量蜂蜜(约3汤匙)与黄瓜叶汗混合搅匀,1次服下,多则2次即可痊愈。
5、胡椒7粒,鸡蛋1枚。将鸡蛋打1孔,胡椒研为细末,放入蛋中,湿纸封口,蛋壳外用湿白面团包裹3-5毫米厚,放于木炭火中煨熟,去壳,空腹白酒送服。1日3克。功效:散寒温中,止泻。
6、樟木皮200克(去除黑色外皮,取红色内层),石榴嫩叶50克,大米50克,这是中医治疗夏季腹泻的方法的一种。它是先把樟木皮捣烂,用武火炒成炭,石榴叶炒至干酥,大米炒至黄色,加水煮沸后约5-7分钟,取药液饮用。
7、葡萄叶治腹泻:取新鲜葡萄叶25-50克,洗净入锅,加水稍过叶面。水煎2次,合并2次药液,过滤后备用。
治疗头痛要对症下药
1、感冒发热性头痛
患者表现为感冒初起,低烧或不发烧,但头痛明显,并伴有全身肌肉酸痛或其他感冒症状。
专家建议:如果是单纯头痛、全身酸痛,可建议其选用解热镇痛药;如头痛还伴有鼻塞、流涕等症状,则应建议其选用抗感冒药。
2、紧张型头痛
发作前有明显的诱发因素,如工作或学习压力大,紧张、焦虑等。发作时,可扩散至颈、肩、背部,呈轻、中度疼痛,痛时有麻木、发硬、紧绷感。
专家建议:遇到这类患者,可建议患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劳逸结合、戒除烟酒、不饮浓茶、咖啡,除此之外,可应用一些其他药物。
病毒,秋后腹泻“肇事者”
气温骤降致腹泻
小儿秋季腹泻的病因,多是轮状病毒感染所致。小儿的病便在显微镜下,可见轮子形状的病毒孢子。轮状病毒就适合在初秋气温下降这样的温度下滋生,小儿抵抗力弱,耐受力比成人差,身体的免疫功能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天气的突变,因而容易受到病毒侵害。
捂生内热腹泻
一些老人生怕小儿着凉,天稍凉就捂衣服,这样捂着容易生内热,有了内热就容易着凉,以致捂弱了小儿的体质。那么到底该给小儿穿多少,有无规律可循?专家认为,男孩子要和父亲穿得一样多,或者比父亲少一点都没关系;女孩子和母亲穿得一样多就可以了。
秋季腹泻与夏季饮食有关
如果在夏季孩子吃冷饮过多,吃弱了肠胃,到了秋季就会发生腹泻,特别是长得黄黄瘦瘦,平时挑食厌食的小儿。所以预防小儿秋季腹泻,夏秋两季在喂养上都应该有策略,比如经常给小儿吃点煮山药,喝点莲子薏米粥或萝卜汤,可以保养和强化脾胃的功能。另外,无论给小儿吃什么,都必须得悠着点儿,如果过量,就容易积食,积食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导致腹泻。
专家叮嘱父母,到腹泻门诊就诊,别忘带大便,只要是3天之内的就行。只有查大便,才能将小儿的病情与其它肠道疾病区分,准确诊断,以便对症下药。
牙疼应该对症下药
专家介绍说,要为牙疼选好药,首先要清楚引起牙疼的原因和疾病的状况。临床上,最容易引起牙疼的疾病有牙髓炎、根尖周炎、冠周炎等。
小柱发现自己有颗烂牙,由于工作比较忙,所以一直没去看医生。终于有一天,牙齿开始疼痛起来,同事给了他一颗“牙痛丸”,他往烂牙里头一塞,似乎好些。可到了晚上,牙齿疼得越来越厉害,弄得小柱整晚没睡着,又是止痛药、又是消炎药,效果都不明显。第二天,小柱捂着脸来到医院,问医生的第一句话就是:“牙疼究竟该吃什么药啊?”
当出现牙痛的时候,除了上医院找医生之外,一些民间的小验方有时也能起到镇痛的作用。推荐阅读:快速方便摆脱牙痛的小偏方
牙髓炎
部分牙髓炎病人在用冷水刷牙时疼痛明显,而改用温水便觉得没那么痛;还有一些病人在吃饭喝热汤时也觉得痛,要等汤放凉了才能喝;如果继续发展,有的病人会无缘无故地痛起来,特别是到了晚上躺下睡觉后,会痛得更厉害,甚至影响睡眠。这就是医生常说的“冷热刺激痛、夜间自发痛”。
牙髓炎的炎症部位在牙齿中央的牙髓腔,药物要通过细小的根尖孔才能到达,可以说任何药物都不可能彻底治疗牙髓炎,所以牙髓炎“无药可治”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不少牙髓炎病人牙痛时病急乱投医,那些不专业的医生随便开点抗生素给病人用,结果完全不起作用。对于牙髓炎造成的疼痛,止痛药有一定的作用,而当疼痛剧烈时,止痛药的作用就不明显了。像“牙痛丸”一类的局部止痛药在疼痛轻微时可能有效,但并非好办法。当发生牙髓炎时,最好是找牙科医生,对病牙进行治疗和处理,在看牙医之前已经有疼痛的可以口服止痛药,其他药物建议都不用。
根尖周炎
一般情况下,牙髓炎进一步发展,细菌侵犯到牙根尖周围的组织便造成了根尖周炎。炎症早期病人会觉得牙齿有浮起感,容易咬到病牙,牙齿咬合时感到疼痛。早期由于炎症的范围比较小,使用抗生素和消炎止痛药对控制炎症虽有一些帮助,但意义不大。专业的牙科医生仍然强调局部引流和局部用药,医生通常会从牙齿疏通到根尖周围的组织,并在局部放置消炎止痛药物,如樟脑酚等。根尖周炎病人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炎症范围扩大,可能出现面颊部红肿热痛、化脓,甚至出现发热、全身疼痛等症状。这时,就有必要对全身使用抗生素和消炎止痛药(广谱抗生素和灭滴灵即甲硝唑是常用的药物);疼痛者可以加用去痛片等止痛药,疼痛剧烈者还可以在病牙周围注射局部麻醉剂,如普鲁卡因等。
冠周炎
冠周炎多发生于下颌智齿萌出不全或阻生时,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炎症。炎症初期,病人觉得牙龈肿胀疼痛,咀嚼吞咽或开口活动时疼痛明显,随着病情发展疼痛加重;严重时还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无法张口,甚至牙关紧闭。治疗以局部处理为主,常用生理盐水和2%双氧水冲洗局部,再放置碘甘油,最好每日1~3次,再用洗必泰漱口液漱口。如果有脓肿形成,应及时切开排脓。如果出现面颊部红肿热痛,甚至全身发热、疼痛等,可以使用抗生素和消炎止痛药,常用的药物也是广谱抗生素和灭滴灵(甲硝唑)等。
无论根尖周炎或冠周炎,如果病情得不到控制,容易形成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这时还可考虑静脉注射抗生素,医生应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择药物,如青霉素等。
因此,专家提醒,牙疼时首先应考虑请专科医生诊治,先进行局部处理,必要时才使用抗生素和止痛药。市面上有一些药,声称能治疗牙痛、牙周疾病等,而事实上专业口腔科医生基本不开这些药,不经过局部治疗而仅靠药物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甚至还会延误病情。
对症下药治疗宝宝便秘
第1招:巧补纤维素蔬菜和水果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可以刺激肠蠕动,促使排大便。此外,木耳、菇类、燕麦片、海苔、海带、果干等,也都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和矿物质。
第2招:汤汤水水疏通肠道绿豆薏仁汤:绿豆、薏仁富含纤维质,不但可以改善便秘的症状,还有清热退火的功效。
红枣汤:红枣具有补中益气的作用,中医认为红枣也有通心腹邪气的功效,所以,宝宝便秘时,妈妈不妨试着用红枣熬汤给宝宝喝。
第3招:少量多餐宝宝的胃部容量很小,吃粗糙、大块或过量的食物,很容易阻塞到肠胃处,出现便秘症状。所以,宝宝吃饭应该采取少量多餐的原则,您可以给他准备一个小碗,每次盛饭的份量约为大人的1/3或1/4就好,这样宝宝不会有永远吃不完的感觉,也比较有成就感。
第4招:良好排便习惯~7岁的宝宝腹部及骨盆腔的肌肉正在发育,排便反射机能还不成熟,还不知道有便意就应该去洗手间,所以,您要经常提醒宝宝,帮助他养成每天固定排便的好习惯。您可以选择早餐后一小时,作为宝宝固定的排便时间,让宝宝在自己的坐便器上坐上10分钟,如果还没有便意,就让他起来,这样宝宝就会渐渐养成定时如厕的习惯。如厕前先给宝宝喝杯果汁或温蜂蜜水润润肠,也有助于大便的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