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满足小宝宝的心理需求
如何满足小宝宝的心理需求
1、母亲要切实做好第一任启蒙老师:母亲要对新生的婴儿多给予抚爱,及早训练与建立新生儿主动寻找食物的条件反射。在每次喂奶时,用亲切温柔的话语与宝宝交流,言语刺激,对婴儿条件反射的建立帮助极大。这种条件反射的建立,属于最初的智力开发内容,对促进心理现象的萌发和心理活动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帮助。
2、给予婴儿周到的护理:如按需哺乳,根据天气变化进行护理等,使婴儿获得生理上最大限度的满足,而经常处于舒适感所带来的愉快情绪反应状态,有利于促使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发展与形成。
3、母亲的抚爱,应从婴儿出生后即开始:通过与婴儿身体皮肤的直接接触,对促进婴儿皮肤感觉的形成及心理健康发展都起积极作用。
4、布置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丰富的营养、充足的睡眠等,对婴儿的脑发育极有好处:脑是人类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出生后第一个月的脑发育,是心理活动健康发展的基础。尤其是母乳喂养,对婴儿的脑发育更有益处。
搞定BB夜间哭闹 安抚奶嘴帮你忙
一、宝宝夜间哭闹的原因
1.生理性哭闹
饥饿、口渴、裹得太紧、被子太厚等都会让宝宝不舒服从而半夜哭闹。面对这种情况,父母只要解决上述原因,孩子就能很快再次入睡。
2.疾病影响
佝偻病、寄生虫病会让宝宝夜间哭闹。父母要找准病因,治疗宝宝的疾病,当疾病消失,宝宝也就不会半夜哭闹了。
3.寻求安全感
宝宝夜间哭闹,很有可能是吮吸欲作祟。宝宝在妈妈的子宫里有温暖的羊水包围,出生后,到了陌生的环境很容易缺乏安全感。此时宝宝就会有“吮吸需求”,希望通过吮吸来获得心理安慰。妈妈用及时安抚,缓解宝宝不安情绪。有了安全感,宝宝就不会夜间哭闹了。
二、宝宝夜间哭闹正确的哄睡方法
哄睡宝宝其实并不困难,掌握正确的方法就可以。
1.哄抱
宝宝夜间哭闹,妈妈可以抱起宝宝哄睡。妈妈温暖的拥抱给宝宝的感觉十分美好,宝宝往往很快就能安静下来,全身放松再次入睡。
2.做按摩
用按摩的方法让宝宝入睡由来已久。当宝宝夜间哭闹时,父母可以一边给宝宝按摩,一边给宝宝哼摇篮曲,这样可以让宝宝全身放松,慢慢进入香甜梦乡。
2.使用安抚奶嘴
妈妈也可以适当使用安抚奶嘴,满足宝宝心理需求,缓解宝宝不安情绪。提醒大家,安抚奶嘴直接进入宝宝嘴里要格外谨慎。然而,市面上的安抚奶嘴产品很多,质量参差不齐,大家应认真挑选。
宝宝半夜哭闹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只要妈妈掌握正确的哄睡方法,就能轻松解决,让宝宝安心睡到到天明。
一岁宝宝可以吃羊肉吗 一岁宝宝吃多少羊肉合适
一岁宝宝吃10克羊肉比较合适。
正常成年人一天羊肉的推荐摄入量50克,一岁小宝宝的肠胃功能较弱,所以一天不宜过多食用,10克羊肉就可以满足小宝宝的营养所需了。
关注宝宝的另类饥饿
皮肤饥饿
心理学家的猴子实验显示,动物与人都存在着皮肤饥饿的问题,小宝宝尤为突出。他们渴望得到大人的搂抱,即使长大了也喜欢扯着大人的衣襟或者靠着大人,这就是皮肤饥饿的表现。
皮肤饥饿有什么危害呢?临床医生发现,皮肤老是处于饥饿状态的孩子,往往性情抑郁、孤僻、爱咬嘴唇或啃指甲,有时甚至莫名其妙地用头或肢体去碰撞墙壁。研究显示,消除皮肤饥饿的最好食品就是父母的亲吻、抚摩等肌肤之亲。据外刊报道,欧美等国的儿童中近年来流行精神饥饿症,表现为动作迟缓、反应迟钝、表情淡漠、平均身高低于同龄健康儿童等,就是缺乏父母肌肤之亲的结果。
因此,父母在工作之余要多与孩子接触,如一边用手抚摩其头、背、颈、前臂、手掌等部位,一边讲故事、欣赏音乐、看电视,此乃促进儿童发育的又一窍门。
心理饥饿
宝宝的最高心理需求莫过于父母之爱了,尤其是母爱。当他们一听到母亲的声音或看见母亲的微笑时,伸出小手就会咿咿呀呀地叫着,甚至用哭声来要挟,要求妈妈为他敞开怀抱。如果需要搂抱的愿望得到了满足,哭声就会嘎然而止,脸色随之由阴转晴甚至彩霞满天。
对此,美国一位婴儿心理学家解释道:当宝宝被母亲抱在胸前时,母婴之间就建立起一种最具安抚功能的接触,胸对胸接触,宝宝不适的心境立即得到母爱的最佳抚慰而趋于平静,心理饥饿便得以满足。研究人员观察到,出生后30分钟内即被母亲搂抱的孩子,以后比其他婴儿哭得少些、睡得好些、喂养也更顺利些。
不难明白,父母特别是母亲的怀抱称得上是小宝宝的一种心理维生素,对他们良好情绪与个性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平时多抱抱孩子是喂养宝宝心理饥饿的最佳精神食粮。
感觉饥饿
带过孩子的人都知道,抱着小宝宝走出家门,置身于大自然的广阔天地时,他们会表现出无比的高兴与激动,眼睛不住地看,小嘴不停地咿呀作声,两只小手不停地挥动。奥妙何在?原来大自然的声、光、色、形等新鲜事物,迎合了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满足了他的感官饥饿。不仅如此,这些良性刺激又可通过视、听等感觉器官传入大脑,使脑发育获得更多的直接与间接的能量。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不妨借此大做文章,如在小床或摇篮挂彩色画片、或抱婴儿到室外直接观赏大自然,让小宝宝的视、听感官吃饱喝足,这样既满足了他们的感觉饥饿,又能健脑益智,可谓一举两得的美事。
语言饥饿
从孩子呱呱坠地的第一串哭声到喃喃学语,直至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期间只不过一、二年光阴。时间之短充分反映出小生命语言发育的迅猛以及表达个性的强烈。他们简直是在争分夺秒地观察、模仿、学习。其实,这也是人的一种本能要求,即是语言信息的迫切需要。
有人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将受试者禁锢在一间房子里,餐餐供给美味佳肴,但不能做任何事,不能与外界接触,也不许与人通话,结果这些人只坚持了短短3天,第4天便像逃犯似地逃出了实验室。这个试验证明了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任何年龄的人都离不开,故父母应不失时机地、主动地与宝宝对话。科学家强调,在宝宝体格与智力发育的过程中,母亲的话语几乎与母乳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
如何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老年人认为,人老了,家庭和社会就不再需要他了,常有被社会排挤在外的感觉,严重者可发生自杀等事件。我认为,这与老年人的自尊心受挫有很大关系。自尊是一种相信自身存在价值的能力。自尊受挫或自尊不强,就有可能产生自卑、消沉、沮丧以至丧失自信心。退休后,老年人的生活重心转向家庭,所以在家庭中子女应该帮助老人重新构建自尊,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第一,为退休后的生活制定计划。退休后,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往往会更加强烈。子女可以与老人一起讨论制定一个退休后的生活、学习、活动计划。
第二,要让老年人有机会展示个人特长,增强老年人自身的成就感。子女们应支持和鼓励老年人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做到“老有所用”,“老有所乐”,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三,要让老年人有种家的归属感。俗话说:“不怕缺金少银,就怕骨肉不亲。”儿女应常为老人做顿可口的饭菜,在老人生病的时候,要悉心照料。老年人往往有很强的自尊心,容易固执己见,做子女的不要和老人较劲,更不能恶语相向。只有充分尊重老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才能建立和谐美满的家庭关系。
宝宝不肯吃奶怎么办
天下没有不吃母奶的孩子。经过调查,不是孩子不认母乳,而是妈妈没有及时把握孩子的心理动力。在小宝宝刚刚出生的时候,如果妈妈没有及时给宝宝喂上母乳,而是先喂了牛奶,那么这个小宝宝很快(一般也就是3天左右)就会适应“牛奶”这种新的口味。而且橡胶的奶嘴又柔软,孔口又大,宝宝吃起来又快又省力;牛奶的糖分还比母乳高,甜甜的,让小宝宝觉得好喝极了。如果等宝宝适应了牛奶,再让他回过头来换吃母奶,且不说气味上又腥又咸,那些偏细的奶管就让宝宝费尽了力气。吃一顿奶还要累出一身汗,小宝宝自然难以从命。
新生儿刚从母腹来到人世的最初半小时是很关键的。一个弱小的生命初到人世时,那种体验并不像成年人想象的“换了个新环境”、“又新奇又好玩”;新生儿从温暖舒适、很暗但很满足的母腹出来,对比强烈的寒冷感和光线刺激会让他很不舒服,温度、湿度、压力、呼吸方式全变了!外面的世界如此嘈杂、混乱、空旷、冷漠,多么孤立无援!面对这不可捉摸的外部世界,宝宝会产生强烈的焦虑情绪,会紧张得发抖……如果他会说话,他一定告诉你:我要回去,我要回到那个熟悉的故乡去!知道了宝宝对于吃奶的“心理需求”,妈妈应该做什么呢?
尽快满足宝宝的需求,把赤身露体的小生命放入母亲的怀中。当宝宝听到母亲的心跳,贴着母亲的体温,闻到熟悉的气味,就会感到莫大的安慰,会产生再度与母亲结为一体的心理渴望。如果这个时候妈妈把乳房给他,小家伙一定会紧紧地抱住乳房,拼命地吸吮。虽然这个时候妈妈的奶汁还没有正式准备好,还只能提供少许稀清的初乳。但他(她)可不管有没有奶,他最(她)需要的不是乳汁,而是乳房!所以他(她)会非常卖力地吸吮,这是小家伙的心理需求啊!
这就是小宝宝的第一次“及时奶”。当他(她)得到心理安慰的时候、获得了和母亲结为一体的安全感的时候,他才稍稍稳定下来。也可以这样说,在孩子遇到心理危机的时候,是母亲给了他温暖宽厚的胸怀,是母亲给了他极大的心理支持,这是最深刻的亲子情感的体验,同时也给他上了人生第一课——到这个世界就是要握着小拳头、为奋斗而来,自己的饭碗自己找。
天下没有不吃母奶的孩子,只有不懂儿童心理的家长。懂了这个道理,就会在小宝宝刚刚出生的一小时以内,看得懂他惊恐的眼神和求助的渴望,尽最大可能去抚慰他的焦虑和不安。
有些家长担心自己的奶水量不够大,也不够稠密,孩子会吃不饱。其实婴儿在最初的3~ 4天里,只需要很少的营养,而且小家伙在出生之前,就已经把这部分营养储备充足了。因此出生后,饿上2~3天没有问题,只要有水就成了,婴儿对低血糖的耐受能力是很强的。
要想将牛奶戒掉,就只有让孩子使劲吃母乳了。吃两口孩子会拒绝,会哭,等着牛奶的到来,此时妈妈要狠一狠心,坚持不喂牛奶。一次吃不多?没有关系,那就多吃几次吧。只要家长坚持,孩子很快又会适应母乳的。这样做,既能加强孩子的免疫力,让他得到均衡的营养,又能增进亲子关系,花费气力是值得的。
养育宝宝的原则就是“师法自然”,违背自然的做法,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宝宝爱发脾气怎么办
1,需求得不到满足。尤其是在孩子叛逆期的时候,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不满足的情况会经常发生。小宝宝年纪小,自控能力不是很强加上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强。所以当宝宝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宝宝就会通过发脾气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2,过分的宠溺。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长手心里面的一块宝,基本上是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很少受到挫折,心理承受能力也比较差,所以一旦他的欲望不能得到的满足的时候,就会发脾气。有些父母会因为孩子发脾气而妥协,孩子发现发脾气的妙用,就会用发脾气来要挟父母,满足自己的要求。
3,父母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父母本身就暴脾气的话,夫妻经常吵架,或者是经常责骂孩子,孩子不能理解,长时间的心理压抑不满,就会用发脾气来发泄。
宝宝不爱吃饭的原因
1、不合宝宝口味
宝宝有味觉,越大越不能容忍只有淡淡咸味或甜味的食物。单一的口味会让宝宝逐渐生厌。所以,要想宝宝吃多点东西,给他们的食物就要可口,款式要多变,种类也要多变。
2、不合生理需求
宝宝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需要,他们的喜好可以反映他身体的需要。孩子是一天一小变,三、五天一大变,如果食物一成不变,就不能满足宝宝的生理或心理需求。
宝宝六个月开始吃稀粥,如果到了一岁还是餐餐吃粥,那宝宝一定拒绝吃饭。这时妈妈就得思考是不是宝宝已经不满足吃软的东西了?那么你就要开始给宝宝吃一些饭。
六个月以后,把鱼肉和菜垛烂,把它们和在粥里给宝宝吃,如果一岁以后宝宝不吃了,是不是在提醒你,宝宝要像大人一样饭、菜分开吃了?那么你就尝试炒一道菜给宝宝拌着烂饭或粥吃,让他/她知道炒菜的味道比白灼的味道好多了。
如何满足孩子心理需求
从早餐开始,满足孩子心理需求
和孩子一起吃早餐
早餐,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极为重要。早餐不仅要吃得好,富于营养,还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就餐环境。但是,许多父母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让孩子单独就餐,并在一旁指指点点:今天该做什么?怎样做?这样会破坏孩子的好心情。一起就餐,也许孩子会告诉你一天的打算,应认真地去听,说上一两句鼓励的话。要知道,早晨的良好开端将给孩子带来新的气息和信心,从而去迎接一天的挑战。
同孩子谈谈你的工作
孩子们都很好奇,对爸爸妈妈做什么工作倍感兴趣。假如你能同孩子聊聊你的工作,让孩子对你所做的工作有所了解,比起孩子对你为何终日不在家而迷惑不解要好得多。让孩子懂得爸爸妈妈的工作责任、遇到的难题、工作的规律和安排。当你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一项任务满面笑容地回到家时,孩子也会同你一起庆贺,分享你的欢乐。同时,孩子也能从中学到更重要的道理,即完成一项任务会给人带来喜悦。
不要总是加班加点
许多父母为了工作总是加班加点地干,每天晚上回家很晚,就连星期天也要上班。这样孩子会感到冷落,不少孩子都认为他们的父母把工作看得太重,好象没有把自己放在心上。到了晚上,孩子总想把一天中所发生的事情告诉爸爸妈妈,包括欢乐与痛苦。父母回来太晚,看着大人们满脸倦意和不耐烦的样子,孩子则欲言又止。父母应该重视八小时以外的家庭生活,尤其是你对孩子的态度,切不可顾了事业丢了孩子。
到家后不要发脾气
调查发现,有37%的孩子说他们的父母工作一天下来往往情绪不好,要发脾气。当你在工作中受到挫折时,千万不要把孩子当作出气筒。其实,孩子也需要安慰和关心,就象你一样,一天之中孩子也可能会遇到不愉快的事。如果你只注意自己的感情而不顾及孩子,孩子会感到孤独。你到家后,要先花几分钟放松一下情绪。比如先洗个澡、喝上一杯茶、听听音乐、看看电视、重要的是要忘却你遇到的不快,使你从懊丧的情绪中解脱出来,以享受同孩子在一起的天伦之乐。
要公正地评价孩子
有不少父母没有时间听孩子讲话,却随便批评孩子,而孩子在父母的斥责面前常常不知所措,他们特别抱怨那样种不公平或使人难堪的批评。人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没有一个人总是对的,可孩子们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希望父母不要说一些使他们失面子的话,特别是当着他们同伴的面。可见,父母要多注意孩子好的方面,而不要总唠唠叨叨地讲其缺点,更不应该挫伤孩子们的自尊心。如果孩子确实应受到批评,也要在私下进行,同时不要伤害孩子的尊严。
童年,人生只有一次。
在大多数人看来,童年意味着天真,童年意味着快乐,童年意味着幻想,童年意味着无忧无虑,童年还意味着具有极大的发展潜能和可塑性。
给孩子的童年留下什么?这是一个看起来十分简单的问题。所以有的父母轻而易举地回答:我们当然倾己所能,给孩子一切。但童年的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关注什么,父母考虑过吗?更有不少父母,在“一切为了孩子好”的庇护伞下,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早早地设计好了孩子的成长宏图。然而,父母是否知道,孩子的能力与特长是不是与这样的设计相吻合呢?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我们的下一代理应有更幸福快乐的童年。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提到对童年的感受,相当多的孩子不无忧伤地表示:“……我们除了读书以外没有其他娱乐,我们缺少玩耍的伙伴,我们背负父母的高期望,我们没有自己的秘密,我们不能自己选择未来……”这,通常就是我们看到的现象:孩子的童年,往往承载了过重的负荷。童年不再天真,童年失去了快乐,童年消失了幻想,童年开始与忧愁相伴。
奶粉冲得太浓,宝宝会便秘
排便是宝宝每天的大事,如果宝宝便秘时间长了,会导致他食欲减退、腹胀,甚至腹痛、头晕、睡眠不安等,严重的会出现脱肛、肛裂出血,对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提醒父母要积极防治小儿便秘,饮食、习惯调整及保证适当活动量是改善便秘的重要途径。
在人工喂养的宝宝中,经常会碰到有些妈妈生怕宝宝吃得不够多,擅自加大奶粉量冲调。
要知道,奶粉冲得太浓,会使奶汁中的蛋白质增多,导致大便干燥。
宝宝的大便干结后,食欲减退,进食量减少,每天形成的粪质也少。
粪质在大肠中停留的时间越久,水分被吸收的时间越长,大便也越干,越不容易排出。
若同时还给宝宝吃钙粉,则易形成钙化酪蛋白,使大便更干,时间长了就会引起便秘。
奶粉里的钙含量基本能满足小宝宝的生理需求,一般不用另外添加。
如果有的宝宝经诊断的确缺钙,而补钙后又发生便秘,妈妈可让婴儿多喝水,每天两次按顺时钟轻揉宝宝肚子5~10分钟。
另外,配方奶的配制一定要参照说明书上的量,千万不要擅自加大浓度,否则不仅会导致便秘,还可能喂出肥胖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