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管癌怎么办
肛管癌怎么办
1.手术方案应根据肛门癌的生长部位、侵袭范围、转移情况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
(1)经腹会阴联合根治性切除术 此种手术主要用于肛管癌或肛门周围癌侵犯肛管时。手术方法可参考直肠癌的有关手术。
(2)局部切除术 此种手术适用于肛门或肛管皮肤癌变范围不大,基本上不延及肛门内,深度未侵及括约肌,病理检查证明细胞分化较高的病变。
2.放射治疗
肛门部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对放射线甚为敏感。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及肿瘤的局部情况,可选择使用X线体外放疗、镭放疗、钴放疗、电子加速器放疗,也可结合手术治疗。在术前应用可提高切除率,术后应用则可减少复发,提高疗效。
肛管癌的常识介绍
肛管癌多见于女性,肛门周围癌男性多见。本病发生原因尚不清楚,文献介绍与下列因素有关:慢性炎症,如肛瘘、肛裂、化脓性汗腺炎、肛门尖锐湿疣、肛门白斑、骶尾部畸胎瘤等,均可视为癌前期病变。由于慢性长期刺激,引起细胞退行性变化,失去正常再分化能力,以致癌变。患病后的临床表现:
(1)肛管癌 疼痛是主要症状,呈持续性,便后加重。大便习惯有改变,次数增多,有排粪不净的感觉。开始有少量便血,随病情发展而加重。直肠指诊在早期为疣状肿物,可活动;较大病变可有溃疡形成,较硬并有压痛,活检可以定性。
(2)肛门周围癌 患者诉述肛缘有小肿块,生长缓慢,常有不适和瘙痒,一般不痛,如已侵犯到肛管或括约肌则有疼痛。较大病变有溃疡形成,有压痛及便血。凡肛门周围有较硬的肿块并有溃疡常提示为癌。腹股沟淋巴结是转移的好发部位,也可向盆腔淋巴结转移。
肛管癌临床表现
肛管癌早期症状不明显,进展期的临床表现类似直肠下段癌,主要有下列方面:
1.大便习惯改变,排便次数增加,常伴里急后重或排便不尽感。
2.粪便性状改变,粪条变细或变形,常带有黏液或脓血。
3.肛门疼痛是肛管癌主要特征,初时肛门不适,逐渐加重以致持续疼痛,便后更明显。
.肛门瘙痒伴分泌物,由于肛管癌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肤,患者肛门瘙痒。分泌物伴腥臭味。
5.肛管内肿块,直肠指检或用肛窥器检查可见肛管内溃疡型肿块或息肉样、蕈状肿块,也有呈浸润型肿块伴肛管缩窄。
6.腹股沟淋巴肿大,可及一侧或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多个,质韧实,或带有疼痛。
肛门癌的早期症状
1.大便习惯改变
排便的次数有了明显的增加,比如说从一天一次突然增加到一天四次,并且还经常性的出现里急后重或排便不尽的感觉。
2.粪便性状改变
粪条变细或变形,常带有黏液或脓血。
3.肛门疼痛
肛门疼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肛管癌的因素在里面,刚开始的时候,肛门有一点不舒适的感觉,然后喀什逐步增加导致疼痛感袭来,在排便之后会更加明显的。
4.肛门瘙痒伴分泌物
由于肛管癌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肤,患者肛门瘙痒。分泌物伴腥臭味。
肛管癌鉴别诊断
肛管癌的临床表现易与肛瘘,息肉,肛裂,肛周脓肿,性病肉芽肿,肛管皮肤结核,肛周皮肤癌相混淆,应予鉴别。
1.直肠癌中下段直肠癌同样以血便,大便习惯改变较频,里急后重等为主诉,有的肿瘤可侵犯齿状线,造成临床上难以区分直肠癌或肛管癌,但只要注意到直肠癌肛门疼痛较少见或较韧,指检或直肠时可以判定肿瘤中央位置在齿线上或下,另外,活检直肠癌多数为腺癌,直肠腺癌较少有腹股沟淋巴结转移,除非晚期,上行淋巴道堵塞才逆行至腹股沟淋巴结,一般直肠腺癌的预后较肛管癌为佳。
2.肛瘘 临床上多见,一般以肛旁脓肿开始,局部疼痛明显,脓肿破溃后形成瘘,疼痛亦随之减轻,肛瘘多数在肛管后正中处,并与齿状线相连,肛管黏膜完整,有时形成硬结或条索状,指检时挤压可见瘘口流出脓性分泌物,往往在坐浴和抗感染后症状好转,肛瘘用探针检查即可证实,如疑有癌变,则应活检明确诊断。
3.肛周皮肤癌 肛周皮肤癌常伴肛门不适,明显瘙痒,肛门缘有小肿物并逐渐增大,生长缓慢,疼痛较轻,形成溃疡后有腥臭分泌物,边缘隆起外翻,活检为分化较好的鳞状细胞癌,角化多,恶性度低,不易发生转移,放射治疗效果良好,检查时只要细心观察,可见肿瘤中心点是在肛门缘以下,尽管已发生溃疡,腹股沟淋巴结转移也不多。
4.恶性黑色素瘤该肿瘤在肛管处少见,典型的黑色素外观似血栓性内痔,但触诊为硬性结节,偶有压痛,表面有色素及溃疡,诊断不难,值得注意的是,半数黑色素瘤可无色素而致误诊,活检可确诊。
肛周肿物的发病机制
1.生物学特点 鳞状细胞癌起源于肛管上皮层,由于肛管上皮起源于胚胎外胚层因此鳞状细胞癌呈现较多的皮肤腺癌的特征,而呈现直肠腺癌的表现较少具有强致癌类型的HPV(主要是HPV-13和HPV-16)能够和肛管鳞状细胞的DNA发生整合,因此在肛管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在80%以上的肛管癌中可发现有整合的HPV-16。
尚未发现遗传易感体质,但在肛管癌发生中可检测到有p53和c-myc表达的基因异常。
2.组织学类型
(1)组织类型:鳞状细胞癌(也称表皮样癌)是最常见的组织类型,约占肛周肿瘤的80%。发生在肛门周围的肿瘤多数为角化上皮且分化良好;而位于肛管部位的肿瘤则多为非角化上皮且分化差。起源于肛管上部齿状线周围的肿瘤多为混合性,可同时有腺癌和鳞状细胞癌也称之为移行癌性泄殖腔源性癌或基底细胞癌,这三种术语实际上是同一个概念,但基底细胞癌目前最为常用。
基底细胞癌占肛门表皮样癌的40%,但按照不同的评价标准,这一比例可能有所差别。从临床和预后的角度,这二种类型的差别没有相关性,因此治疗上是基本相同的。
在基底细胞癌中,小细胞癌恶性程度较高这种类型与小细胞肺癌相似,很容易转移扩散。
肛门腺癌很少见(文献报道一般为5%~10%最多为18%),文献报道的病例均为来源于肛瘘和低位直肠肿瘤的胶样癌。
(2)癌前状态:在80%的肛管鳞状细胞癌中,可见到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尤其是来源于肛周移行区的鳞状细胞癌更为常见。肛门鳞状上皮内损害是另一种癌前病变;Bowen样丘疹病和Bowen’s病是常见的癌前疾病。
(3)ICD-O分类:国际肿瘤学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for oncology,ICD-O)如表1(括号内为相应代码)。
3.特殊类型 肛周区域的一些少见的组织亚型包括小细胞癌、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和平滑肌肉瘤。恶性黑色素瘤占肛周癌的1%~4%占所有恶性黑色素瘤的1%~2%,多数仅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色素沉着,少数肉眼可见肛门恶性黑色素瘤容易和血栓性痔核相混淆,因而易延误诊断。
4.组织学分级 肛周癌的组织病理学分级如下:
G1:分化良好。
G2:中度分化。
G3:低分化。
G4:未分化。
小儿大便失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1、肛管直肠疾病。最常见的是肛管直肠肿瘤,如直肠癌、肛管癌,侵犯到肛管直肠并累及到肛门括约肌时,或溃疡性结肠炎长期腹泻引起肛管炎时就会导致发病。
2、外伤:由于外伤损伤了肛管直肠环,使括约肌失去了括约功能而至大便失禁。如刺伤、割伤、灼伤、冻伤及撕裂伤,以及肛管直肠手术的损伤,如肛瘘、痔、直肠脱垂、直肠癌等手术损伤了肛门括约肌致大便失禁。
大便出血是痔疮疾病吗
痔疮便血情况:
痔疮是人体直肠末端粘膜下和皮肤下静脉丛发生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排便时粪便擦破痔核粘膜表面,并损伤粘膜下血管,或排便过于用力,血管内压力增高,以致曲张静脉血管破裂均可引起便血。痔的便血可发生于排便的全过程,但多数在大便后下血,血色鲜红。少数情况下,可见出血量较多,血液在肠腔内贮留,排出时可呈暗红色或有血块。从出血的方式看,量少者,仅大便带血丝或手纸染血;量多者,则可见滴血或某一点位置喷射状出血。
其他疾病引起的便血:
低位的大肠息肉,较大者可出现便血。但同时多具有大便习惯改变、便次增多、便中带粘液等特点,多见于儿童。早期新鲜的肛裂也可便鲜血,其具有肛裂典型的周期性疼痛而易于鉴别。
痔疮应与肛管癌、直肠癌相鉴别,便血也是肛管癌、直肠癌的早期症状之一,易被人们误认作痔而延误诊治。肛管癌、直肠癌的便血多为暗红色或果酱色,且往往有脓血便或粘液血便,可由此鉴别。较主要的是,直肠癌患者多有大便习惯的改变,包括腹泻、大便次数增多、里急后重、排便不尽的感觉等。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则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痔疮会不会癌变
发生内痔的原因,除极少数由于肛门部血管畸形外,绝大多数患者是由于便秘、大便干燥,粪便在直肠末端停留时间过长,或排便习惯不良,蹲、坐便池时间过长,影响了肛门部的静脉血液回流,久而久之,导致痔静脉曲张。
直肠癌是发生在直肠粘膜上的一种恶性病变。直肠癌的早期症状也是粪便上带血或粪便内混血,带粘液,不痛。
内痔和直肠癌是两个不同的病,它们的发病原因绝然不同:内痔发生在肛门或直肠下端的粘膜下的痔静脉,直肠癌发生在直肠的粘膜上。
即使有些肛管癌与内痔是相同的部位,但肛管癌来自肛管上皮,也不是发生于痔,有的直肠癌病人,可能曾被医生诊断为内痔,而后来的医生又诊断为癌,这也不是内痔转变成癌,而是第一位医生的误诊。
实际上,医生很容易鉴别内痔与直肠癌,只要用手指经肛门检查一下直肠就能诊断出来,发生这类误诊,常常是首诊医生只听病人主诉,未做手指直肠检查造成的,由此可见,内痔不会变成癌。
关于肛管癌的放疗与化疗
肛管鳞癌的放射治疗始于20世纪30年代,但由于设备、投照技术等原因,并发症严重,故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70年代,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观念的改变和放疗设备以及投照技术的提高,使得放射治疗再度受到重视,并逐渐取代传统的手术治疗的首选地位。Papilion是放疗的倡导者,总结早期肛管癌不伴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者放射治疗后5年生存率达75%~80%。有学者主张加用化疗可以增敏,减少放疗剂量,且有全身治疗作用,消灭微小病灶。
Nigro等 (1974)报告放疗加化疗可获得良好效果,放疗后再切除的标本中没有残留癌细胞,证实了肛管癌对放射治疗有较高敏感性。后来,他又2次统计 1971~1983年间接受放疗的104例肛管癌患者,62例放疗后再活检,仅1例有残留癌细胞;24例治疗后接受手术,其中22例未发现癌细胞残留,这些结果为放射治疗作为肛管癌首选治疗方法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据报道全世界已有近300例治疗经验。化疗用氟尿嘧啶(5-Fu)和丝裂霉素(MMC),同时用高能量射线照射肛管、会阴以及盆腔,甚至包括腹股沟区。副作用主要是放射性皮炎、黏膜炎、腹泻、骨髓抑制、膀胱炎等。放射治疗总计的5年生存率约为55%,T1和T2患者为75%,T3、T4患者为40%~70%,局部复发率从25%降至8%,有50%~80%的放疗后复发患者仍可通过手术而获得满意效果。
目前使用较多的2个方案:
(1)Nigro(1984)治疗方案:放射总量30Gy/3周,同时化疗,5-FU 1000mg/m2,24h持续静脉滴注,第1~4天和第28~31天;丝裂霉素(MMC) 15mg/m2,第1天静脉注射。治疗后6周原发肿瘤部位活检,若无癌残留则不需手术;若有癌残留则行根治性切除。此法治疗104例,97例无癌残留,仅 7例肿瘤未完全消失,但已缩小。104例中99例有轻度口腔炎、腹泻和脱发,15例中度白细胞减少,5例有严重反应需住院处理。
(2)英国癌症研究联合协会(UKCCCR)方案:用直线加速器照射会阴部,总量45Gy/5周,照射范围包括腹股沟区,休息6周后再用外照射,增强剂量15Gy/6次或用放射核素192Ir进行组织间照射,总量25Gy。放疗开始和结束时用化疗(氟尿嘧啶+丝裂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