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艾灸穴位是哪个
腹泻艾灸穴位是哪个
灸法1
取穴:腹泻特效穴(定位:足外踝最高点直下,赤白肉际之处)。
灸法:采用艾卷温和灸法,每次灸10~15分钟,每日2~3次,治愈为止。
灸法2
取穴:中脘、神阙、天枢、足三里穴。
配穴:久泄者加脾俞、胃俞、大肠俞穴;五更泄者加关元、气海、命门穴。
灸法:采用艾条温和灸法,每穴灸5分钟;也可用艾炷灸,每穴灸3~5壮。
灸法3
取穴:天枢、中脘、气海、上巨虚穴。
配穴:寒重者加神阙、关元穴;湿重者加阴陵泉穴;呕恶者加内关穴;里急后重甚者加中膂俞穴。
灸法:神阙穴采用隔盐灸或隔姜灸法,每次灸5~8壮,其他穴位采用艾条温和灸法,每次每穴灸5分钟,每日1次。此法多用于寒湿型腹泻。
灸法4
取穴:天枢、中脘、足三里、阳陵泉穴。
配穴:里急后重者加上巨虚、下巨虚穴;食积者加梁门穴;胃脘胀者加内关穴;发热者加大椎穴。
灸法:采用灯火灸法,每穴灸1壮,每日1次,3~5日为1个疗程。本法用于急性腹泻。
灸法5
取穴:申脉穴。
灸法:采用艾条雀啄灸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点燃艾条对穴位处施行雀啄灸,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次10分钟,每日1次。
灸法6
取穴:足三里、隐白、天枢、中脘、神阙穴。
灸法:神阙穴采用隔盐灸法,每次灸5~7壮;其他穴位采用艾炷无瘢痕直接灸法,先将穴位处涂上少量凡士林膏,再放上麦粒大小的艾炷,点燃施灸,当病人感到热痛不可耐受时,更换艾炷,每穴灸5~7壮,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拉肚子用艾灸肚脐眼吗
拉肚子也是可以艾灸肚脐眼的,但并非单独艾灸肚脐眼,还需要与其他穴位搭配,进行辨证灸治,才能够达到较好的止泻效果。
【一、寒湿泄泻】
症状
病人临床可见大便清稀,甚如水样,腹胀痛,肠鸣,胸闷食少,尿少,肢体倦怠,或兼有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等表证,舌苔白腻。治疗以温中散寒,化湿止泻为主。
施灸穴位
主穴:天枢、足三里、阴陵泉
配穴:大肠俞、神厥、中脘。
施灸方法
1.温和灸:将艾条距皮肤2~3cm进行熏烤,使皮肤产生较强的刺激感,每穴灸5分钟,若皮肤产生小的水疱,任其自然吸收,刺激以能忍受为度。
2.隔姜灸:用2~3mm厚的姜片,中穿数孔,上置艾绒做成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每穴5~7壮,每日1次或隔日1次,7~10天为1个疗程。
3.艾炷无瘢痕灸:用大蒜汁敷施灸穴位,上置中等大小艾炷,当皮肤感觉灼痛时即更换新的艾炷,连灸3~5壮,以穴下皮肤充血红晕为度。
【二、脾虚泄泻】
症状
病人临床可见大便时溏时水,迁延反复,水谷不化,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兼有不思饮食,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质淡苔白等。治疗应以健脾益气止泻为原则。
施灸穴位
主穴:关元俞、天枢、中脘、足三里
配穴:脾俞、大肠俞。
施灸方法
1.艾条灸:点燃艾条后,悬于穴位之上,艾火距离皮肤3cm进行熏烤。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2次,5~7天为1个疗程。
2.隔姜灸:用2~3mm厚的姜片,中穿数孔,上置艾绒做成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每穴3~7壮,每日1次或隔日1次,5~7天为1个疗程,每1疗程间隔3天。
3.隔胡椒饼灸:取内置药末的胡椒饼约0.3cm厚,置于穴位上,每次选用2~4穴,上置艾炷施灸,每穴灸3~5壮,以觉温热舒适为度,5~7次为1个疗程。
【三、肾虚泄泻】
症状
病人以老年人多见,临床可见泄泻便溏或有完谷不化,泄泻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质淡苔白等。治疗应以温补脾肾,固涩止泻为主。
施灸穴位
主穴:天枢、命门、关元、百会
配穴:中脘、足三里。
施灸方法
1.艾条灸:点燃艾条后,悬于穴位之上,艾火距离皮肤3cm进行熏烤。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2次,5~7天为1个疗程。
2.隔姜灸:用2~3mm厚的姜片,中穿数孔,上置艾绒做成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每穴3~7壮,每日1次或隔日1次,5~7天为1个疗程。
3.隔附子饼灸:每次选用2~4穴,附子饼上置艾炷施灸,每穴灸3~5壮,隔日1次,以局部红晕为度,5~7次为1个疗程。
4.火龙灸:在腹部任脉循行线上行火龙灸。
【注意事项】
1.针灸治疗急慢性泄泻效果较好,但对严重失水或由恶性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则应采用综合性治疗。
2.行火龙灸时,一定需要心细,防止患者烫伤。
拉肚子怎么艾灸 脾虚型拉肚子艾灸
艾灸疗法1:灸神阙,关元,脾俞,胃俞,命门,肾俞,申脉,足三里,腹泻特效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取神阙,关元穴。
艾灸疗法2:灸脾俞,胃俞,命门,肾俞穴。
取穴体位:患者取俯卧位灸以上穴位。
艾灸手法:1.用艾条温和灸,每穴灸15-20分钟。2.用艾炷隔姜灸,每穴3-5壮,每日1次。
艾灸疗法3:灸申脉穴。
艾灸手法:用艾条雀啄灸法,将艾条点燃,对准所选穴位,采用类似麻雀啄食般的一起一落,忽近忽远的手法施灸,给以较强烈的温热刺激,灸10分钟,以局部温热而不灼痛为度,每日1次。
艾灸疗法4:灸足三里穴。
艾灸手法:用艾条温和灸至局部皮肤潮红,每日1次。
艾灸疗法5:灸腹泻特效穴。
艾灸手法:用艾条温和灸法,每穴灸10-15分钟,灸法同上温和灸。
艾灸功效:健脾止泻。
腹泻艾灸哪个部位图
寒湿困脾型腹泻艾灸
症状:粪便清稀如水样,色白无臭,腹痛肠鸣,畏寒食少,伴随鼻塞头重,肢体酸痛,舌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濡迟。
施灸方法:
宜选用足阳明胃经穴,背俞穴进行治疗。
艾条灸:点燃艾条,火头距离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使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感,活力要壮而短促,以达消散邪气之效,每穴灸5分钟左右,若皮肤产生小泡,任其自然吸收,但不要产生大的瘢痕,刺激以能忍受为度。
施灸穴位:大肠俞,足三里,中脘,神阙(可隔盐灸)。
肠道湿热型腹泻艾灸
症状:腹痛即泻,泄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便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伴随发热,苔黄腻,脉濡数。
施灸方法:
宜选用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穴及背俞穴,任脉经穴经穴治疗。
艾炷灸:在穴下涂敷大蒜汁,以粘附艾炷,选用标准大中艾炷施灸,可吹火使艾炷较快燃烧,当穴下产生强烈 刺激感时即清除艾炷,一般灸3-10壮,适宜于慢性顽固性病症。
施灸穴位:大肠俞,天枢,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曲池,内庭穴。
食滞肠胃型腹泻艾灸
症状:肠鸣腹痛,泻下粪便臭如败卵,伴随不消化之物,泻后痛减,脘腹痞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实。
施灸方法:
宜选用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及任脉穴进行治疗。
艾炷隔姜灸:穴上放2毫米厚的姜片,中穿数孔,姜片上放艾炷,每次选3-5穴,每穴灸3-5壮,每日或隔日1次,7-10天为一个疗程。
施灸穴位:中脘,上脘,天枢,上廉,下廉,公孙,内关。
立秋后腹泻不妨试试艾灸
如在生活中出现轻度腹泻的症状,不要自行盲目禁食,而要根据自身情况适量补充水分和营养。很多人都认为“多吃多拉,不吃不拉”,便自作聪明地禁食,这无异于火上浇油,因为禁食只会加重体内脱水程度。因此,腹泻时更应多补充水分,特别是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粥、面条、牛奶、肉汤之类。同时,保持充足的睡眠和均衡的营养,可以有效提高人体免疫力,有助于预治肠道传染病。
大家出现腹泻的情况时,不要盲目使用收敛药。因为感染性腹泻是自身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有助于病原体和毒素的排出。症状较轻者可以通过饮食和生活习惯来调理,症状较重者应当寻求医生的帮助。此外,儿童得了感染性腹泻,应该引起注意。儿童由于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往往延误治疗。如果外观是脓血便,家长就要高度警惕,可能是中毒性菌痢,治疗不及时容易引起生命危险。
灸疗就是用艾炷、艾条等材料置于人体的一定部位,借助高温对特定穴位产生影响,用以防治疾病、强身健体的保健方法,具有补气温阳、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尤其对腹泻、水肿、痛经等功能性疾病,效果较好。
腹泻如何使用艾灸
灸法1
取穴:腹泻特效穴(定位:足外踝最高点直下,赤白肉际之处)。
灸法:采用艾卷温和灸法,每次灸10~15分钟,每日2~3次,治愈为止。
灸法2
取穴:天枢、中脘、气海、上巨虚穴。
配穴:寒重者加神阙、关元穴;湿重者加阴陵泉穴;呕恶者加内关穴;里急后重甚者加中膂俞穴。
灸法:神阙穴采用隔盐灸或隔姜灸法,每次灸5~8壮,其他穴位采用艾条温和灸法,每次每穴灸5分钟,每日1次。
艾灸疗法可减虚胖
艾灸减肥穴位:大椎穴——第七颈椎棘突下
艾灸疗效:在大椎穴进行艾灸主要是为了加速面部和颈部的血液循环,改善血液粘稠情况。可以有效治疗面颈部脂肪和毒素堆积,热痘痘等面部疾患。
艾灸减肥穴位:中脘穴——脐上四寸
艾灸疗效:在中脘穴进行艾灸主要是为了加速肠胃蠕动和排空,增强食物消化速度和能力。可以有效改善腹部脂肪堆积、胃胀和胃痛等疾患。
艾灸穴位:关元穴——脐下三寸
艾灸疗效:在关元穴进行艾灸主要是为了增强下腹部的肌肉纤维弹性,加速水分排空,祛湿驱寒,能有效治疗下腹水肿、胀痛,调节女性内分泌和月经不调等。
艾灸减肥穴位:大横穴——脐边各开四寸
艾灸疗效:在大横穴进行艾灸主要是为了改善便秘和肠胃不通带来的毒素堆积、脂肪堆积的症状,能有效治疗便秘、腹泻等一系列肠道疾患。
艾灸减肥穴位:脾俞——第九胸椎棘突下,各旁开1.5寸
艾灸疗效:在脾俞穴进行艾灸主要是为了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功能,使机体新陈代谢加强,有效改善水肿、腹胀、血液循环不良造成的浮肿。
小儿腹泻艾灸什么部位
小儿腹泻艾灸部位主要有以下几个:
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4寸。
神阙穴:即肚脐中。
天枢穴:肚脐旁开2寸,左右各1个。
脾俞穴: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各1个。
小儿腹泻病位在肠,但关键病变脏腑在脾胃,脾虚湿盛是关键,艾灸可以调理脾胃,涩肠止泻,对幼儿的保健和防治疾病效果显著,而且易被小儿接受,亦不用担心药毒副作用。
艾灸哪些穴位可治疗阳痿
艾灸第一个穴位:章门穴。
【取穴方法】:位于腹侧,腋中线第十一肋骨端稍下处,屈肘合腋时,当肘尖尽处。
【艾灸病症】:主治胁痛、泄泻、症积等症。
艾灸第二个穴位:京门穴。
【取穴方法】:在侧腰部,章门后1.8寸,当第十二肋骨游离端的下方。
【艾灸病症】:腹胀、腹痛、肠鸣、泄泻、腰痛、肾炎等症。
艾灸第三个穴位:巨阙穴。
【取穴方法】:巨阙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取穴道的时候通常让患者采用仰卧的姿势,以便实施者能够准确的找寻穴道和顺利的实施相应的按摩手法。巨阙穴位于人体的腹部中部,左右肋骨相交之处,再向下二指宽即为此穴。
【艾灸病症】:胸痛、心痛、心烦、健忘、腹胀暴痛、呕吐、泄利。
艾灸第四个穴位:关元穴。
关元穴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临床上多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疾患。
【取穴方法】: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艾灸病症】:肾虚气喘、遗精、阳萎、遗尿、尿频、尿闭、尿血、腹痛、泄泻、尿路感染等症。
艾灸第五个穴位:神门穴。
【取穴方法】:神门穴是手少阴心经的穴位之一,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艾灸病症】:心病、心烦、惊悸、怔仲、健忘、失眠、癫狂痫、胸胁痛等症。
艾灸的第六个穴位:三阴交穴。
【取穴方法】:用度骨同身寸的方法在内踝尖上直上3吋,自己的手指,4指幅宽,按压有一骨头为胫骨,此穴位于胫骨后缘靠近骨边凹陷处。简单的说就是在足内踝上3寸。
【艾灸病症】:肠鸣泄泻、腹胀、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崩漏、赤白带下、经闭、痛经、阴茎痛、疝气、遗尿、尿潴留、腹痛等症。
对于以上穴位可以手持艾条距离穴位上方2-3厘米处艾灸,以局部感到温热能够承受为度,局部皮肤至发红的现象。每穴灸15-20分钟。每天一次。在艾灸的过程中要掌握好灸时灸量,避免灸花的出现。
如果平时工作到很晚的话,可以用几个艾灸盒,点燃艾条后,绑在在穴位处,这样可以同时艾灸,时间就节省出来了。时间如果充足的话,可以再加上心俞、脾俞、肾俞这几个穴位艾灸。
艾灸阳痿早泄,尽量挑选比较好的艾条,艾灸的同时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补益类的药物,药物的吸收会更好。也更有助于治疗早泄的效果。
艾灸来治疗秋季腹泻
灸法1
取穴:腹泻特效穴(定位:足外踝最高点直下,赤白肉际之处)。
灸法:采用艾卷温和灸法,每次灸10~15分钟,每日2~3次,治愈为止。
灸法2
取穴:申脉穴。
灸法:采用艾条雀啄灸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点燃艾条对穴位处施行雀啄灸,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次10分钟,每日1次。
灸法3
取穴:中脘、神阙、天枢、足三里穴。
配穴:久泄者加脾俞、胃俞、大肠俞穴;五更泄者加关元、气海、命门穴。
灸法:采用艾条温和灸法,每穴灸5分钟;也可用艾炷灸,每穴灸3~5壮。
灸法4
取穴:天枢、中脘、气海、上巨虚穴。
配穴:寒重者加神阙、关元穴;湿重者加阴陵泉穴;呕恶者加内关穴;里急后重甚者加中膂俞穴。
灸法:神阙穴采用隔盐灸或隔姜灸法,每次灸5~8壮,其他穴位采用艾条温和灸法,每次每穴灸5分钟,每日1次。此法多用于寒湿型腹泻。
灸法5
取穴:足三里、隐白、天枢、中脘、神阙穴。
灸法:神阙穴采用隔盐灸法,每次灸5~7壮;其他穴位采用艾炷无瘢痕直接灸法,先将穴位处涂上少量凡士林膏,再放上麦粒大小的艾炷,点燃施灸,当病人感到热痛不可耐受时,更换艾炷,每穴灸5~7壮,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灸法6
取穴:天枢、中脘、足三里、阳陵泉穴。
配穴:里急后重者加上巨虚、下巨虚穴;食积者加梁门穴;胃脘胀者加内关穴;发热者加大椎穴。
灸法:采用灯火灸法,每穴灸1壮,每日1次,3~5日为1个疗程。本法用于急性腹泻。
腹泻艾灸哪里 腹泻的原因有哪些
腹泻属中医学“泄泻”的范畴,外感风寒暑热湿等邪气,内伤饮食情志或脏腑失调皆可致泄。外邪之中湿邪最为重要,内伤中脾虚最为关键,脾虚湿盛乃泄泻发生的关键病机,概括来说,腹泻的诱因主要是寒湿,湿热,脾虚,肾虚,食积所致,所以腹泻艾灸哪里,可以根据导致腹泻的原因选择施灸穴位。
一小时快速止泻的方法 艾灸疗法:1小时之内见效
艾灸疗法是利用燃烧艾柱或艾条产生灼热,刺激身体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对于腹泻,艾灸疗法可以借助灸火的温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病和保健的目的。
神阙、天枢、腹结、足三里、脾俞、胃俞。
艾条灸。将艾条点燃,对准穴位,距离皮肤2 ~ 3cm施灸。每穴5分钟,每日3次。3~6次为1个疗程。
睥胃虚弱型拉肚子,症见大便溏泻,水谷不化,每食生冷油腻或难消化食物则腹泻加重,腹部隐痛,喜暖喜按,食欲不振,食后即胀。
艾条灸即是使用制作好的艾条(用桑皮纸将艾绒卷成圆柱形条状如烟卷状)来进行灸法操作的方法。将艾条的-端点燃,对准应灸的穴位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 -3cm处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灸时可以将示指、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温度,避免烫伤。
拉肚子艾灸什么部位
拉肚子应该分型取穴进行艾灸:湿热型拉肚子艾灸
艾灸疗法:灸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内庭,公孙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屈位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内庭,公孙穴。
艾灸手法:用艾炷隔姜灸,将新鲜老姜切成厚0.2-0.5厘米的姜片,中间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置大火中等艾炷在姜片上,点燃艾炷施灸,待感到局部有灼痛感时,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每穴3-5壮。
艾灸功效:健脾消食,导滞止泻。
脾虚型拉肚子艾灸
艾灸疗法1:灸神阙,关元,脾俞,胃俞,命门,肾俞,申脉,足三里,腹泻特效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取神阙,关元穴。
艾灸疗法2:灸脾俞,胃俞,命门,肾俞穴。
取穴体位:患者取俯卧位灸以上穴位。
艾灸手法:1.用艾条温和灸,每穴灸15-20分钟。2.用艾炷隔姜灸,每穴3-5壮,每日1次。
艾灸疗法3:灸申脉穴。
艾灸手法:用艾条雀啄灸法,将艾条点燃,对准所选穴位,采用类似麻雀啄食般的一起一落,忽近忽远的手法施灸,给以较强烈的温热刺激,灸10分钟,以局部温热而不灼痛为度,每日1次。
艾灸疗法4:灸足三里穴。
艾灸手法:用艾条温和灸至局部皮肤潮红,每日1次。
艾灸疗法5:灸腹泻特效穴。
艾灸手法:用艾条温和灸法,每穴灸10-15分钟,灸法同上温和灸。
艾灸功效:健脾止泻。
腹泻怎么艾灸 湿热泄泻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腹痛即泻,泻下急迫,粪色黄褐秽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 舌红 苔黄腻。
艾灸穴位:患者仰卧屈位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内庭,公孙穴用艾条温和灸或艾炷隔姜灸的方式施灸,每穴温灸10分钟,艾炷则每穴灸3-5壮,每日1次。。
艾灸作用:清热利湿,健脾止泻。
疗程:对于轻症患者只需治疗1-2次,较重者或缠绵不愈者3-5次,直至腹泻症状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