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石症的表现
耳石症的表现
多发于中年人,女性略多,发病突然,症状的发生常与某种头位或体位变化有关。激发头位(患耳向下)时出现眩晕症状,眼震发生于头位变化后3~10秒之内,眩晕则常持续于60秒之内,可伴恶心及呕吐。眩晕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间歇期可无任何不适,或有头晕,个别病人眩晕发作后可有较长时间的头重脚轻及漂浮感。
是什么让你莫名其妙的眩晕
说到眩晕很多人都会说:“我也不知道自己的症状是不是眩晕,就是有时候觉得晕。”其实,眩晕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目眩主要是指眼花、视物不清和昏暗发黑,头晕主要是感觉天旋地转不能站立,往往这两种情况同时出现。很多人莫名其妙地出现眩晕时,都以为是贫血或是血压不稳造成的,很少想其他原因,其实造成眩晕的原因很多,耳石症和颈椎疾病就位列其中。
耳石症引发眩晕的原因
耳石症的医学名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它是指当头位快速移动到某一特定的位置时激发的伴随水平型或旋转型眼震的短暂的、阵发性眩晕。
人内耳中有一个维持平衡的器官——球囊和椭圆囊,这个两个“囊”的表面有一个耳石膜,耳石膜上黏附着一层碳酸钙结晶,这些钙酸结晶被称之为耳石。正常情况下这些耳石是附着在耳石膜上,人们没有什么感觉,但是因为一些原因比如,头部外伤、或者局部结构退化等耳石掉落下来,耳石正好会掉在椭圆囊相连的三个半规管中,这些掉落的耳石会随着头位的变化而发生位置的改变,导致内淋巴的流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眩晕。
颈椎病引发眩晕的原因
除了耳石症会莫名其妙的引发眩晕外,还有一种疾病也会引发眩晕,常常被人忽视,那就是颈椎疾病。颈椎病为什么会引发眩晕呢?据专家介绍,颈椎骨病引发晕眩主要是以下五个原因:
一、因颈椎病累及颈部肌群,引起颈部肌肉持久痉挛、收缩,导致肌肉的血流循环障碍,可游离出乳酸、5-羟色胺等炎性致病物质而引起头晕。
二、病变刺激、压迫或损伤第一、二、三对颈神经,尤以枕部为重,也可通过延髓或脊髓三叉神经核的反射作用,而使疼痛放射至头部,出现头晕。
三、因病变直接累及椎动脉,使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而产生头晕。
四、颈椎病直接刺激、压迫或牵拉头部头痛敏感组织而引起头晕。
五、病变可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丛或颈部其他交感神经,使椎—基底动脉系统或颅内外动脉舒缩障碍而产生头晕。
耳石症的症状
临床表现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在患者向一耳或另一耳侧卧,或当头往后仰向上看时发生,眼震可同样出现,但无耳聋或耳鸣伴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表现有5个特征:
(1)潜伏期:头位变化后3~10秒后才出现眩晕。
(2)旋转性:眩晕具明显的旋转感,患者视物旋转或闭目有自身旋转感。
(3)短暂性:眩晕在不到1分钟内自行停止。
(4)转换性:头回到原来位置可再次诱发眩晕。
(5)疲劳性:多次头位变化后,眩晕症状逐渐减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在数周到数月内消退,但可能在数月或数年后复发。
耳石症的病因
虽然耳石症不是很麻烦的疾病,但因为眩晕可能反复发作,且发作时会有头重脚轻、漂浮感或不稳定感,对日常工作和生活或多或少都有影响。因此,即使是偶尔发病,也应该及时就诊和治疗。如果确诊耳石症,主要采用手法复位治疗就行。手法复位,就是通过一系列体位改变使“不慎”掉入半规管的耳石重新回到属于它的地方———椭圆囊,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被称作为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发生强烈性眩晕,时间一般较短,数秒至数分钟,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病程时间长短不一。
病因: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特发性称之为耳石病,另一类为继发性,继发于梅尼埃病、突聋、病毒性迷路炎、内听道动脉缺血、偏头疼、头部外伤、中耳和内耳术后,人工耳蜗术后,耳毒性药物损害,耳硬化症,慢性中耳炎及颈性眩晕等,上述各种疾病导致了半规管的炎症或缺血损伤而致耳石脱落。
人耳朵最深的部分是内耳,不但负责听力,还有平衡功能。一旦内耳出现问题,人就会感到天旋地转。内耳的椭圆囊和球囊上有囊斑,表面覆有一层耳石膜,有很多碳酸钙的结晶,称为“耳石”。某些情况可引起椭圆囊的囊斑蜕变,导致耳石脱落。
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特发性称之为耳石病,另一类为继发性,继发于梅尼埃病、突聋、病毒性迷路炎、内听道动脉缺血、偏头疼、头部外伤、中耳和内耳术后,人工耳蜗术后,耳毒性药物损害,耳硬化症,慢性中耳炎及颈性眩晕等,上述各种疾病导致了半规管的炎症或缺血损伤而致耳石脱落。
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指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特定头位时出现的短暂阵发性发作的眩晕和眼震。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被称作为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发生强烈性眩晕,时间一般较短,数秒至数分钟,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病程时间长短不一。
耳石症的预防措施
“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被称作为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眩晕,眩晕的时间一般较短,往往少于一分钟,这仅相对于绝大多数管结石而言,为数较少的嵴顶结石的眩晕时间常在数分之上。这种症状的出现常与位置变化有关,故现阵发,这就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耳石症的症状表现
1、发病突然
症状的发生常与某种头位或体位活动有关。激发头位(患耳向下)时出现眩晕症状,眼震发生于头位变化后3-10s之内,眩晕则常持续于60s之内,可伴恶心及呕吐。
2、眼震十分特殊
在坐位训练改变至激发头位时出现一种旋转性的短暂的易疲劳的眼球震动,作耳向下时眼震为顺时针方向,右耳向下时为逆时针方向,眼睛震持续过程中,先是逐渐增强,其后逐渐减弱,当从卧位回至坐位时,出现一种方向相反的短暂低速度眼震。
3、病程
可为数小时至数周,个别可达数月或数年,眩晕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眩晕的成为变化较大,严重者于头轻微活动时即出现眩晕,间歇期可无任何不适,或有头晕、眩晕发作后可有较场时间的头重脚轻及飘浮感。
耳石症的有效的预防措施
1、如果长时间蹲着或坐着,不能马上就站起来,应该头稍微向下,微弯着腰,缓慢地站起来,因为如果站起来太猛,可能会因为脑部氧气供应不足,而产生眩晕。
2、要多吃补血的食物。例如动物的肝脏,猪肝、鹅肝等。可以在家里多备些红枣,红枣具有很好的补血、造血功能,可以拿来当零食吃,也可以拿来泡水当茶喝。
3、可以有针对性的做一些运动,加强体质。例如仰卧起坐,可以很好的锻炼腰骨,有利于全身血液的流通。
4、日常宜多吃清淡利湿之品,如冬瓜、玉米、小米、荷叶粥、萝卜、豆类及豆制品、黑木耳、茄子、豌豆苗、西红柿、莴笋、橘子、柚子、桃、豆油、茶、鲤鱼、海蜇等。
其中,特别强调多食金橘、橘饼和萝卜。金橘能理气、解郁、化痰。《随息居饮食谱》说它“醒脾、辟秽,化痰”。
《中国药植图鉴》还说“治胸脘痞闷作痛,心悸亢进”。这对痰浊中阻眩晕症者,食之为宜。橘饼能化痰、宽中、下气,痰浊中阻眩晕之人宜食之。另外,橘皮、橘红、橘络皆有化痰利气的作用,对痰湿偏重之人眩晕者,食之皆宜。萝卜有化痰热,消积滞的作用。《本草经疏》还说它“去痰癖,化痰消导”。痰浊中阻眩晕者,食之则宜。
耳石症的检查
1.Dix--Hallpike变位试验
为前、后半规管耳石症的检查诊断方法
2.rolltest滚转试验
可诊断外侧半规管的耳石症。
耳石症的症状
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指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特定头位时出现的短暂阵发性发作的眩晕和眼震。
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被称作为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发生强烈性眩晕,时间一般较短,数秒至数分钟,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病程时间长短不一。
耳石症多发于中年人,女性略多,发病突然,症状的发生常与某种头位或体位变化有关。
激发头位(患耳向下)时出现眩晕症状,眼震发生于头位变化后3~10秒之内,眩晕则常持续于60秒之内,可伴恶心及呕吐。眩晕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间歇期可无任何不适,或有头晕,个别病人眩晕发作后可有较长时间的头重脚轻及漂浮感。
起床时眩晕是什么原因
在起床的时候出现眩晕,并且眩晕持续时间非常短暂,与体位变动又有明确的关系,主要是因为耳石症这种疾病导致的。这种疾病是导致眩晕发作最常见的原因。
患者在早上起床或者是翻身的时候是特别容易诱发眩晕的,可以伴有眼球震颤,伴有恶心呕吐等临床表现的,要去专业的神经内科或耳鼻喉科就诊,进行手法诱发试验明确耳石症的具体位置,再进行相应的手法复位治疗,配合应用一些改善内耳循环的药物,大部分患者治疗效果还是不错的。
胆石症的表现
大多数患者无症状,仅在体检、手术和尸解时发现,称为静止性胆囊结石。部分患者的胆囊结石的典型症状为胆绞痛,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胆囊炎。主要临床表现如下:
1.胆绞痛
病人常在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或睡眠中体位改变时,由于胆囊收缩或结石移位加上迷走神经兴奋,结石嵌顿在胆囊壶腹部或颈部,胆囊排空受阻,胆囊内压力升高,胆囊强力收缩而引起绞痛。疼痛位于右上腹或上腹部,呈阵发性,或者持续疼痛阵发性加剧,可向右肩胛部和背部放射,可伴恶心、呕吐。部分病人因痛剧而不能准确说出疼痛部位。首次胆绞痛出现后,约70%的病人一年内会复发。
2.右上腹隐痛
多数病人仅在进食过量、吃高脂食物、工作紧张或休息不好时感到上腹部或右上腹隐痛,或者有饱胀不适、嗳气、呃逆等,易被误诊为“胃病”。
3.胆囊高积液
胆囊结石长期嵌顿或阻塞胆囊管但未合并感染时,胆囊黏膜吸收胆汁中的胆色素。分泌黏液性物质,形成胆囊积液。积液呈透明无色,又称为白胆汁。
4.其他
(1)部分引起黄疸,较轻;
(2)小结石可通过胆囊管进入胆总管内成为胆总管结石;
(3)胆总管的结石通过Oddi括约肌嵌顿于壶腹部导致胰腺炎,称为胆源性胰腺炎;
(4)因结石压迫引起胆囊炎症并慢性穿孔,可造成胆囊十二指肠瘘或胆囊结肠瘘,大的结石通过瘘管进入肠道引起肠梗阻称为胆石性肠梗阻;
(5)结石及长期的炎症刺激可诱发胆囊癌。
5.Mirizzi综合征
Mirizzi综合征是特殊类型的胆囊结石,由于胆囊管与肝总管伴行过长或者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位置过低,持续嵌顿于胆囊颈部的和较大的胆囊管结石压迫肝总管,引起肝总管狭窄,反复的炎症发作更导致胆囊肝总管瘘管,胆囊管消失、结石部分或全部堵塞肝总管而引起。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胆囊炎及胆管炎,明显的梗阻性黄疸。胆道影像学检查可见胆囊或增大、肝总管扩张、胆总管正常。
耳石症的危害
1、引起中风偏瘫,甚至猝死:耳石症患者发作期会出现旋转、呕吐,同时还会造成迷路、前庭、耳蜗器官损害,造成耳蜗毛细胞死亡和前庭功能丧失,进而引起耳鸣、耳聋、共济失调等危害性。如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引起思维下降、头痛痴呆、脑血栓、脑溢血、半身不遂、中风偏瘫,甚至猝死。
2、影响脑血管调节机能及大脑微循环:中老年患者,多次发作可影响脑血管调节机能及大脑微循环,加重脑供血不足,诱发脑梗塞等症。
3、影响交际,生活圈缩小,精神压力加大等。
4、大部分耳石症患者发病时表现为起床、向后仰头倒在床上或者在床上向某一方向翻身时引起天旋地转的感觉。但眩晕发作时间短暂,几秒或几十秒钟就过去了,少见超过1分钟的。保持一个姿势不动,很快眩晕感觉就会消失。除眩晕外,有时还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甚至还会引起惊恐、不敢行走、转头、不敢卧睡等情形发生,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抬头就晕警惕耳石症
秦女士最近一抬头就会猛地感觉天旋地转,头一摆正这种眩晕感又会慢慢消失,她整天变得小心翼翼的,都不敢活动了。来医院检查,结果发现是耳石症。
耳石症听着陌生,实际上,来耳科看病的眩晕患者,30%得的是这个病,以中老年人为主。内耳不但负责听力,还负责平衡功能。内耳中有一层耳石膜,上面有很多碳酸钙的结晶,我们称其为耳石。外伤、老年性退行性变、耳部疾病(如中耳炎、病毒性迷路炎)等,都可能导致耳石脱落。脱落的耳石随头位变化可以牵引内耳淋巴,错误的平衡信息传递到大脑,就会引起眩晕及眼震。
因此,如果老是在特定的头位或特定的体位时,例如偏头、抬头、翻身、低头等,猛然出现眩晕,就要高度怀疑耳石症。这种眩晕往往比较突然、短暂,并且在摆正位置后眩晕会自己慢慢消失。
临床上有近95%的耳石症患者能通过手法复位康复。在做这种手法复位前,专科医生需要通过一个前庭的变位实验,来诊断疾病和确定具体受累部位。复位时,患者只需要配合医生仰卧在床上,将头悬于床头外,按指令旋转头部和身体,把耳石逐步“驱赶”回原来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手法复位不适合有颈椎病的患者,以免发生颈椎错位导致严重后果。对于继发耳石症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如脑血管病变、微循环障碍、中耳炎等,只有把导致耳石症的原发病彻底改善,耳石症才不会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