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病的危害
蛔虫病的危害
肌肉萎缩是一种疾病,蛔虫病也是一种疾病,这样的病情不及时予以治疗的话,会造成患者的身体健康严重受损,那么,在出现了如此疾病之后,肌肉萎缩的原因以及蛔虫病的危害你知道吗,不知道这些知识,对于治疗疾病后果很严重的。
肌肉萎缩的原因很复杂,蛔虫病的危害也是很严重的,所以,这两种常见的疾病,人们都不能忽视,比如,在平时的生活上中毒因素:兴奋毒性神经递质,研究发现,一些患者转运功能丧失是由于运动皮质内转运体mRNA转录副本异常连接异常所致。
病毒感染:由于MND和急性脊髓灰质炎均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且少数脊髓灰质炎患者后来发生MND,故有人推测MND与脊髓灰质炎或脊髓灰质炎样病毒慢性感染有关。
遗传因素:5%-10%的患者有遗传性,称为家族性肌萎缩性侧索硬化,成年型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青年型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临床上与散发病例难以区别。
免疫因素:尽管MND患者血清曾检出多种抗体和免疫复合物,但尚无证据表明这些抗体可选择性以运动神经元为靶细胞。目前认为,MND不属于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病。
了解肌肉萎缩的原因,以及有关蛔虫病的危害之后,大家一定要为自身的健康做好有关肌肉萎缩的预防措施,远离肌肉萎缩的危害以及蛔虫病的侵袭,如不慎患有肌肉萎缩,或者是蛔虫病的话,一定要及早进行治疗。
蛔虫病的危害
1、阵发性脐周腹痛,常骤然发作,痛无定处,可自行缓解。
2、可有发热、咳嗽或哮喘,痰中带血,皮肤出现风团,寐中磨牙,流涎,鼻痒。病久面黄肌瘦,神情烦躁,吐出蛔虫或排出蛔虫。
3、巩膜可见蓝斑,面部出现白色虫斑,唇内侧有白色粟粒状小点,指甲花斑,腹部可触及条索状蛔虫团,时聚时散。
4、有饮食不洁及吐蛔、排蛔史。
5、大便镜检可见蛔虫卵。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6、可出现蛔撅(胆道蛔虫)、肠结(蛔虫性肠梗阻)等并发症。
以上就是向大家介绍的关于蛔虫病的知识,希望可以引起大家对蛔虫病的重视。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上一些疾病的骚扰,患上了疾病要懂得处理方法,这样才能将身体的伤害减到最少。蛔虫病不能忽视,因为它对身体的伤害是很大的。
蛔虫病的轻重与蛔虫多少无关
有些人认为,蛔虫人人肚里都有,不必太重视。其实蛔虫给孩子们造成的危害还是很大的。蛔虫的成虫可在人的肠道,生活1~2年。几条或十几条蛔虫在肠道内掠夺宿主营养的同时,还分泌酶的抑制剂,影响宿主对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这对于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是很有害的。
蛔虫病的轻或重,并不完全取决于蛔虫数目的多少,而与蛔虫所在部位有关。肠道蛔虫可无症状,或有轻度食欲不振,脐周或脐上轻度疼痛。痛无定时,反复发作,持续时间不定,痛时喜按。个别孩子有异食癖:喜吃墙皮、土块、炉渣等。大量蛔虫当然会消耗营养,造成贫血,营养不良,严重者可影响到精神乃至智力。精神神经症状有精神萎靡、兴奋、头痛、易怒、睡眠不安、咬牙。还有全身过敏症状,如荨麻疹、皮肤瘙痒等。
蛔虫病的合并症很多。蛔虫可造成蛔虫性肠梗阻、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肝脓肿、蛔虫性阑尾炎以及蛔虫性肠穿孔、腹膜炎等等。更为严重者,当孩子患重病时,如用大量镇静药或昏迷时,蛔虫上窜,经咽部进入气管,可造成窒息。蛔虫有“无孔不入”的习性,可钻进胆管、胰腺管、泌尿道等处。总之,蛔虫的危害性一言难尽。
蛔虫病的治疗,说来既简单又复杂。年长儿如无症状,不加治疗,一年内也可排出蛔虫。但对重症蛔虫病,必须按医师的指示进行治疗。
特别提醒家长的是,不要孩子一有腹痛就给孩子吃打虫子药,而应先由医师确诊为蛔虫病后,再驱虫。再一点就是,有的人也不管孩子有没有蛔虫病,过上一年半载,就“自动”给孩子服一次驱虫药。这种做法是很不应该的。
蛔虫病的危害
①对组织的损伤和机械性刺激
在感染初期,蛔虫的幼虫侵入小肠粘膜,并损坏上皮细胞,严重时会引起引起肠粘膜及粘膜下层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以及巨噬细胞的浸润。
幼虫移行至肺时引起点状出血、渗出和嗜酸性粒细胞及组织细胞的浸润,甚至形成肉芽肿。
成虫寄生在小肠,也可引起肠粘膜的损伤。蛔虫钻入胆管、阑尾时,除损伤局部粘膜外,还可引起继发细菌性感染。蛔虫在肠内扭结成团,可引起肠梗阻。
②代谢产物的作用
成虫的代谢产物有毒性作用,浓度高时可引起肠管痉挛性收缩,致阵发性腹痛。
③对寄主营养的影响
蛔虫的寄生可引起空肠粘膜的损伤,导致消化和吸收障碍,其程度与蛔虫感染轻重成正比。感染重的患儿常出现明显的营养不良,甚至发育迟缓。
④引起寄主的变态反应
蛔虫,特别是幼虫在体内移行时,可引起寄主Ⅰ型变态反应,表现为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现象。
小儿蛔虫病的危害
1.幼虫期致病
自二期幼虫侵入人体肠壁开始,经肝、肺移行,发育至最后在小肠内寄生,均可引起组织损伤,其中以肺病变更为明显。重度感染时,幼虫也可侵入甲状腺、脾、脑、肾等器官,引起异位损害。若通过胎盘,也可到胎儿体内寄生。
2.成虫期致病
肠蛔虫病绝大多数病例无任何症状。有症状者中儿童以腹痛为最常见,常从大便中排出蛔虫或呕吐出蛔虫。儿童可引起神经症状,如惊厥、夜惊、磨牙、异食癖等。蛔虫病可发生多种并发症,可分别引起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胰腺炎、阑尾炎或蛔虫性肉芽肿等。胆道蛔虫症的主要症状是突发性右上腹绞痛,伴有恶心、呕吐等;如诊治不及时,可导致化脓性胆管炎、胆囊炎,甚至胆管坏死、穿孔等。肠梗阻也是常见的并发症,是由于大量成虫扭结成团,堵塞肠管所致。
蛔虫病的危害
蛔虫的幼虫和成虫均可致病,故蛔虫病通常分为幼虫期致病和成虫期致病。
1.幼虫期致病
自二期幼虫侵入人体肠壁开始,经肝、肺移行,发育至最后在小肠内寄生,均可引起组织损伤,其中以肺病变更为明显。重度感染时,幼虫也可侵入甲状腺、脾、脑、肾等器官,引起异位损害。若通过胎盘,也可到胎儿体内寄生。
2.成虫期致病
肠蛔虫病绝大多数病例无任何症状。有症状者中儿童以腹痛为最常见,常从大便中排出蛔虫或呕吐出蛔虫。儿童可引起神经症状,如惊厥、夜惊、磨牙、异食癖等。蛔虫病可发生多种并发症,可分别引起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胰腺炎、阑尾炎或蛔虫性肉芽肿等。胆道蛔虫症的主要症状是突发性右上腹绞痛,伴有恶心、呕吐等;如诊治不及时,可导致化脓性胆管炎、胆囊炎,甚至胆管坏死、穿孔等。肠梗阻也是常见的并发症,是由于大量成虫扭结成团,堵塞肠管所致。国外曾报道一例 2岁女孩因感染大量蛔虫而死亡。尸检发现回肠内有蛔虫团块,导致肠扭转和肠坏死,检获908条虫体。
蛔虫病的危害
1.胆道蛔虫病 肠道内环境或宿主全身状况变化时,蛔虫受到刺激可钻入胆道而引起胆道蛔虫病。本病是肠蛔虫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仅次于阑尾炎、胆囊炎及穿孔性腹膜炎等。成人和儿童均较常见,尤以青壮年为多,女性多于男性。蛔虫所在部位以胆总管最常见,其次为左右肝管,位于胆囊内者最少。临床可分为下列类型:①胆绞痛型,最常见,由蛔虫钻入十二指肠壁上的壶腹孔导致胆道口括约肌与胆总管痉挛所致;②急性胆囊炎,蛔虫侵入胆囊后可因继发细菌感染或因蛔虫进入胆囊导致胆囊管阻塞而引起胆囊炎症;③急性胆管炎,蛔虫钻入胆管后腹痛不缓解,并出现寒战、高热,提示胆管继发感染而并发急性胆管炎。
典型胆道蛔虫病的临床表现包括:①急性发病,突出的症状是上腹部阵发性剧烈疼痛,呈钻顶痛或绞痛性,可放射至背部、肩部,疼痛可基本消失而出现明显的缓解期;②常伴剧烈恶心、呕吐,多数患者可呕吐胆汁与蛔虫;③症状与体征不相符,即疼痛剧烈时腹部压痛并不明显,也无明显肌紧张;④少数患者疼痛不缓解,后期可继发细菌化脓性感染;⑤黄疸少见,即使有黄疸也较轻微。
2.蛔虫性肠梗阻肠内蛔虫超过十条即可在小肠内缠结成团而引起机械性肠梗阻。本病多见于重度感染的儿童患者,60%以上为10 岁以下,其中2 岁以下者发病率最高。蛔虫性肠梗阻多为不完全性肠梗阻,梗阻部位多在回肠下段。蛔虫性肠梗阻典型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大便与排气、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失衡等,与一般肠梗阻表现相同。约30%的患者可扪及腹部包块。发生绞窄性肠梗阻、继发肠穿孔及腹膜炎等可危及患者生命。
3.蛔虫性阑尾炎 可因驱虫不当致使蛔虫钻入阑尾,引起阑尾腔梗阻。由于虫体钻动及其分泌的毒素对阑尾黏膜的刺激,使阑尾肌层与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受阻,导致黏膜损伤,引起急性阑尾炎。若阑尾腔梗阻进行性加重,使腔内压力增大,可导致阑尾穿孔而继发腹膜炎。据报道,蛔虫性阑尾炎并发阑尾穿孔的发生率为25%~65%。蛔虫性阑尾炎的发生率仅次于胆道蛔虫病及蛔虫性肠梗阻,在小儿阑尾炎病因中占重要地位。钻入阑尾的蛔虫常为1~3 条,多者超过30 条。本病与一般阑尾炎表现相似。常于服驱虫药后3~6h 出现阵发性腹剧烈绞痛,出冷汗、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及腹胀等,可有局限性腹肌紧张。
蛔虫病对小儿的危害
蛔虫病是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尤其在儿童最多见。主要是因小儿常在地上玩,手上带着含有蛔虫卵的尘土,不经洗手,就拿东西吃,或者生吃未洗净的瓜果、蔬菜,都会将蛔虫卵带入口中,进入胃肠道而感染得病。
蛔虫寄生于肠道内摄取小儿的营养,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由于营养缺乏,病儿可见面黄、消瘦、贫血、发育迟缓。本病还会引起胃肠道症状,如肚脐周围阵痛、恶心、呕吐,有时还会从嘴里吐出虫子来。蛔虫能产生多种毒素,可使病儿出现精神神 症状,如精神不振、头痛、头晕、夜眠不宁、咬牙、易惊等。虫体作为异种蛋白可引起过敏反应,病儿常见荨麻疹、皮肤搔痒、面部浮肿等。蛔虫钻进阑尾量多时,也可在肠子里滚成一团,造成肠梗阻,甚至肠穿孔。所以不能轻视了蛔虫病。预防本病主要是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要洗手;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消毒。制止小孩在地面上做游戏如玩弹球等,特别是不要边玩土边吃食物。治疗可用药物,常用的驱虫药物有驱蛔灵,驱虫净及中药使君子、槟榔等。因为所有的驱虫药都有一定的毒性,滥用会给小儿带来不良反应,所以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按时,按量服药,切不可乱给小儿买药吃。
蛔虫病危害大 中药敷贴驱虫法
蛔虫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寄生虫病,然而,很多人对蛔虫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认为蛔虫病很普遍,对身体没有太大影响,有些地方还流传着“人必有蛔”的说法。其实,蛔虫的危害不小,它能引起胆道蛔虫病和蛔虫性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决不可掉以轻心。
一般情况下,蛔虫“定居”在肠道内,通常处于较安静状态,不会引起明显不适,但如果遇到以下几种情况,蛔虫便会窜出肠道,钻到人体其它部位,引起并发症。①发热时,人体内温度升高,蛔虫适应不了这种境,便要乱窜;②蛔虫怕酸,当胃酸缺乏时,蛔虫就会上窜到十二指肠、胃和胆道中;③当过食香、甜、辣、冷等食物,或消化不良时,也易引起蛔虫窜动;④使用驱虫药不当;⑤过度饥饿或寒冷;⑥腹泻。
中药敷贴驱虫法
古方驱蛔散、韭菜蔸、葱蔸、苦楝皮、艾叶、川椒,橘叶,莪术,芒硝,酒药子一粒。将艾叶、酒药子、川椒、莪术、芒硝研成细末,再将韭菜蔸、葱蔸、橘叶、苦楝皮等切碎,将上药混合,加酒炒热,敷于痛处,外用纱布包扎固定,药物温度保持在37℃以上,每日1~2剂。用于肠蛔虫证或虫瘕证。
因此,“防患于未然”才是上策,蛔虫病的预防应采取综合性措施。首先要管理好粪便,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其次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菜与未洗净的瓜果,以免“病从口入”;第三,要大力消灭苍蝇和蟑螂,以防它们从粪便上沾带蛔虫卵污染食物和环境,发现肚子里有蛔虫者,力求彻底根治。
蛔虫症的大危害
1.胆道蛔虫病(biliary ascariasis) 肠道内环境或宿主全身状况变化时,蛔虫受到刺激可钻入胆道而引起胆道蛔虫病。本病是肠蛔虫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仅次于阑尾炎、胆囊炎及穿孔性腹膜炎等。成人和儿童均较常见,尤以青壮年为多,女性多于男性。蛔虫所在部位以胆总管最常见,其次为左右肝管,位于胆囊内者最少。临床可分为下列类型:①胆绞痛型,最常见,由蛔虫钻入十二指肠壁上的壶腹孔导致胆道口括约肌与胆总管痉挛所致;②急性胆囊炎,蛔虫侵入胆囊后可因继发细菌感染或因蛔虫进入胆囊导致胆囊管阻塞而引起胆囊炎症;③急性胆管炎,蛔虫钻入胆管后腹痛不缓解,并出现寒战、高热,提示胆管继发感染而并发急性胆管炎。
典型胆道蛔虫病的临床表现包括:①急性发病,突出的症状是上腹部阵发性剧烈疼痛,呈钻顶痛或绞痛性,可放射至背部、肩部,疼痛可基本消失而出现明显的缓解期;②常伴剧烈恶心、呕吐,多数患者可呕吐胆汁与蛔虫;③症状与体征不相符,即疼痛剧烈时腹部压痛并不明显,也无明显肌紧张;④少数患者疼痛不缓解,后期可继发细菌化脓性感染;⑤黄疸少见,即使有黄疸也较轻微。
2.蛔虫性肠梗阻(ascaris intestinal obstruction) 肠内蛔虫超过十条即可在小肠内缠结成团而引起机械性肠梗阻。本病多见于重度感染的儿童患者,60%以上为10 岁以下,其中2 岁以下者发病率最高。蛔虫性肠梗阻多为不完全性肠梗阻,梗阻部位多在回肠下段。蛔虫性肠梗阻典型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大便与排气、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失衡等,与一般肠梗阻表现相同。约30%的患者可扪及腹部包块。发生绞窄性肠梗阻、继发肠穿孔及腹膜炎等可危及患者生命。
3.蛔虫性阑尾炎 可因驱虫不当致使蛔虫钻入阑尾,引起阑尾腔梗阻。由于虫体钻动及其分泌的毒素对阑尾黏膜的刺激,使阑尾肌层与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受阻,导致黏膜损伤,引起急性阑尾炎。若阑尾腔梗阻进行性加重,使腔内压力增大,可导致阑尾穿孔而继发腹膜炎。据报道,蛔虫性阑尾炎并发阑尾穿孔的发生率为25%~65%。蛔虫性阑尾炎的发生率仅次于胆道蛔虫病及蛔虫性肠梗阻,在小儿阑尾炎病因中占重要地位。钻入阑尾的蛔虫常为1~3 条,多者超过30 条。本病与一般阑尾炎表现相似。常于服驱虫药后3~6h 出现阵发性腹剧烈绞痛,出冷汗、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及腹胀等,可有局限性腹肌紧张。
蛔虫病的危害
由于发热、辛辣饮食、麻醉或服用驱虫药不当等使寄生环境改变,蛔虫活动性增强,扭结成团可阻塞肠道,或钻入其他器官而引起多种并发症。其中半数并发症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1.胆道蛔虫病(biliary ascariasis) 肠道内环境或宿主全身状况变化时,蛔虫受到刺激可钻入胆道而引起胆道蛔虫病。本病是肠蛔虫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仅次于阑尾炎、胆囊炎及穿孔性腹膜炎等。成人和儿童均较常见,尤以青壮年为多,女性多于男性。蛔虫所在部位以胆总管最常见,其次为左右肝管,位于胆囊内者最少。临床可分为下列类型:①胆绞痛型,最常见,由蛔虫钻入十二指肠壁上的壶腹孔导致胆道口括约肌与胆总管痉挛所致;②急性胆囊炎,蛔虫侵入胆囊后可因继发细菌感染或因蛔虫进入胆囊导致胆囊管阻塞而引起胆囊炎症;③急性胆管炎,蛔虫钻入胆管后腹痛不缓解,并出现寒战、高热,提示胆管继发感染而并发急性胆管炎。
典型胆道蛔虫病的临床表现包括:①急性发病,突出的症状是上腹部阵发性剧烈疼痛,呈钻顶痛或绞痛性,可放射至背部、肩部,疼痛可基本消失而出现明显的缓解期;②常伴剧烈恶心、呕吐,多数患者可呕吐胆汁与蛔虫;③症状与体征不相符,即疼痛剧烈时腹部压痛并不明显,也无明显肌紧张;④少数患者疼痛不缓解,后期可继发细菌化脓性感染;⑤黄疸少见,即使有黄疸也较轻微。
2.蛔虫性肠梗阻(ascaris intestinal obstruction) 肠内蛔虫超过十条即可在小肠内缠结成团而引起机械性肠梗阻。本病多见于重度感染的儿童患者,60%以上为10 岁以下,其中2 岁以下者发病率最高。蛔虫性肠梗阻多为不完全性肠梗阻,梗阻部位多在回肠下段。蛔虫性肠梗阻典型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大便与排气、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失衡等,与一般肠梗阻表现相同。约30%的患者可扪及腹部包块。发生绞窄性肠梗阻、继发肠穿孔及腹膜炎等可危及患者生命。
3.蛔虫性阑尾炎 可因驱虫不当致使蛔虫钻入阑尾,引起阑尾腔梗阻。由于虫体钻动及其分泌的毒素对阑尾黏膜的刺激,使阑尾肌层与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受阻,导致黏膜损伤,引起急性阑尾炎。若阑尾腔梗阻进行性加重,使腔内压力增大,可导致阑尾穿孔而继发腹膜炎。据报道,蛔虫性阑尾炎并发阑尾穿孔的发生率为25%~65%。蛔虫性阑尾炎的发生率仅次于胆道蛔虫病及蛔虫性肠梗阻,在小儿阑尾炎病因中占重要地位。钻入阑尾的蛔虫常为1~3 条,多者超过30 条。本病与一般阑尾炎表现相似。常于服驱虫药后3~6h 出现阵发性腹剧烈绞痛,出冷汗、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及腹胀等,可有局限性腹肌紧张。
4.蛔虫性胰腺炎 蛔虫侵入胰管可导致胰管部分阻塞。由于虫体机械性损伤,虫卵沉积与刺激,继发细菌感染,毒素作用,以及胆汁反流等可激活胰酶而引起急性胰腺炎。蛔虫性胰腺炎与一般急性胰腺炎的表现相似。常突然出现阵发性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继之腹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加剧,畏寒,发热;上腹压痛,腹肌张力高。血、尿淀粉酶活性增高。继发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者,可出现高热、脉速、血压下降、腹胀及腹部移动性浊音等。如未及时诊断,积极抢救,常可危及患者生命。
5.蛔虫性肝病 少数胆道蛔虫病患者可因蛔虫进入肝脏带入细菌,继发感染形成细菌性肝脓肿。脓肿以肝右叶最常见,左叶较少,可为单发或多发性,其大小不一。脓液中可找到蛔虫和虫卵;脓肿壁上可查虫卵和虫体所引起的异物反应。蛔虫性肝脓肿与一般肝脓肿表现相似。但合并症较多,临床经过极为严重。容易引起肝功能损害,甚至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还可出现胆管炎、胆道出血、脓毒败血症、脓胸、膈下脓肿等,病死率可达80%左右。
6.蛔虫卵性肉芽肿 蛔虫卵性肉芽肿多位于腹腔脏器的表面,表现为发热、腹部隐痛、腹部包块。临床较少见,因无特征性表现,诊断较困难。文献报道的病例均为手术活检确诊。本病容易误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肠结核、结核性腹膜炎及腹腔肿瘤等。
7.蛔虫性腹膜炎 蛔虫可经小肠或阑尾等腹腔脏器穿孔进入腹膜腔,由于肠内容物流入腹腔引起化学性刺激和细菌感染,导致腹膜炎。有报道肠蛔虫病所致外科合并症中腹膜炎占 12.75%。其表现与其他原因所致的化脓性腹膜炎相同,主要为持续性剧烈腹痛、腹胀,发热,呼吸急促,脉搏加快,腹部压痛、反跳痛,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等。
8.蛔虫性脑病 本病主要见于幼儿患者。蛔虫分泌的脂肪醛、抗凝素及溶血素等物质,吸收后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的神经功能失调称为蛔虫中毒性脑病或蛔虫性脑病。出现头痛、兴奋性增高、精神不振、失眠,还可有智力发育障碍等。严重时可出现癫痫、脑膜刺激征、昏迷及瞳孔散大等。蚴虫若经血循环进入脑组织可形成脑栓塞及脑局部病变,驱虫治疗后症状可迅速减轻。
9.其他蛔虫性疾病 蛔虫受到刺激后,可窜入各种孔道而致病。文献报道,蛔虫可引起渗出性胸膜炎,少量胸腔积液,或继发性脓胸;钻入气管造成呼吸道阻塞而窒息;经耳咽管钻入中耳道;钻入小肠憩室引起憩室炎,还有蛔虫使梅克尔憩室(meckel’s diverticulum)穿孔而从尿道排出蛔虫的病例报道;经膀胱直肠瘘进入膀胱、输尿管,或经肾盂结肠瘘进入泌尿系统,可从尿道排出蛔虫。蛔虫偶可进入血流引起转移性蛔虫病,若经血流至右心达肺动脉,可形成血栓引起栓塞性肺动脉阻塞,这也是胆道蛔虫病及肝脏蛔虫病的罕见并发症,常经尸解方可确诊。
为什么蛔虫在体内要移行啊
蛔虫病是吞食蛔虫蚴卵后感染的一种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其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皮肤瘙痒、上腹部或脐周阵发性疼痛、时有呕吐或腹泻、睡眠时磨牙、面部有色素变浅的环状虫斑等。蛔虫又具有攻窜的特性,可到处乱窜而导致多种并发症,如胆道蛔虫症等。 一条成熟的雌性蛔虫寄生在人体的小肠中,每天能产卵达二十万个之多。但这些虫卵并不能在人体内发育成熟,而必须随粪便排出体外,在体外发育成熟。蛔虫卵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在泥土中它甚至能生存3-5年。当人们吃了含有被虫卵污染的蔬菜、喝了生水以后,便可能吞下活的蛔虫卵。这种发育成熟的蛔虫卵,到人体小肠中脱壳而出,逐步发育成为一条条蛔虫。蛔虫在人体内寄生,它的寿命为一年左右。 蛔虫病在我国流行相当广泛,农村高于城市,儿童多于成人,其感染率可达85%以上。 有人误认为人体内应该有蛔虫寄生,把它称为“消食虫”,似乎有蛔虫寄生,才能有助于消化。事实上蛔虫寄生,对人体有许多危害: 1.蛔虫的幼虫从卵中脱壳而出,侵入肠粘膜血管进入门静脉,经肝脏、心脏至肺泡,再由气管到喉头,被重新吞下至小肠中,才正式发育成为一条成虫。在这个过程中,如有大量蛔虫的幼虫经过肺部,可以引起病人发热、咳嗽,肺部透视有阴影,称为过敏性肺炎。蛔虫的幼虫如果误入歧途,进入眼部,可能引起失明;进入脑部,可能引起癫痫。 2.蛔虫寄生在人体可以引起病人营养不良,尤其在大量寄生时更为明显。病人面黄肌瘦、食欲不振,并常失眠,儿童夜间睡眠多梦,并常磨牙。 3.蛔虫有钻孔的习性。当服用驱虫药时,或有发热及腹泻时,蛔虫可以钻入胆道,引起胆道蛔虫症。蛔虫成团可能引起肠梗阻等。 蛔虫寄生给人体造成许多危害,所以对蛔虫病千万不可等闲视之。 它动因为它要吸收更多的营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