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是疾病发热还是药物热呢
如何判断是疾病发热还是药物热呢
药物热是临床上常见的发热原因之一,它不由疾病本身引起,而是由药物使用不当引起。在易引起药物热的药物中,以抗菌药最多见,其次是水杨酸类、碘剂、苯巴比妥等。那么,如何判断是疾病发热还是药物热呢?
1.用药史 是否是药物热,必须从其用药史考虑,检查患者是不是使用过可引起药物热的药物,抗菌药类药物包括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磺胺、头孢菌素、万古霉素等,水杨酸类药物包括对氨基水杨酸钠,还有碘剂、苯巴比妥等。在有这些药物的用药史的前提下再考虑其他条件,进行综合判断。
2.症状 一般由药物引起的发热不是单一的症状,常常有其他伴随症状,如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类似过敏反应表现。大多数病人在发热的同时,都或多或少伴有这些症状,但也有个别情况是仅有发热存在。
3.体温 药物热的体温变化是有特点的。有的情况是用药后,体温先下降,后上升;
有的则是原来低烧,后来变成了高烧。所以考虑药物热注意体温变化情况很重要。
对于由感染或其他疾病引起的发热,一般停止药物治疗后,体温会上升;而对于药物热,通常停止用药或换用其他药物后,体温会慢慢下降,这也是判断药物热的一种方法。
4.病程 药物热导致的发热,其诊断和临床发热出现的时间密切相关。
一般分为两种情况:如果以前使用过可以引起药物热的药物,那么再次使用后,几个小时就可以出现发热症状了;
而以前没有使用过相同药物的情况时,发热一般都在用药后第7~10天才出现。
发热的程度判断
以口腔温度为例,发热程度可划分为:
低热37.3~38℃(99.1~100.4F)
中等热38.1~39℃(100.6~102.2F)
高热39.1~41℃(102.4~105.8F)
超高热41℃(105.8F)及以上
腋窝温度
分为低热型(<38℃)中热型(38-39)高热型(39~40℃)、超高热型(>40℃)。
人体最高的耐受温度为40.6~41.4℃(100.4~102.0F),直肠温度持续升高超过41℃,可引起永久性的脑损伤;高热持续在42℃以上2~4H常导致休克以严重并发症。体温高达43℃则很少存活。
哺乳期发烧怎么办 处理原则
哺乳期的女性,一旦体温超过38℃,应停止哺乳;并及时就医,不宜自行乱用退热药。因为发热只是疾病的一个症状,必须先确诊病因后,才能有效地对症用药治疗。因感冒引起的发烧,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感冒清热药;因感染和乳腺炎引起发烧,可口服或静脉滴注抗生素;用药期间,不宜哺乳,并运用吸乳器,排空乳房。
新生儿体温过高怎么办
新生儿发热指体温在37.4℃以上的宝宝。宝宝发热可能是环境温度过高,或者是疾病引起的发热。新生儿出现发热时要针对不同的情况作出区分,来进行治疗。
新生儿低热不需要退热,如果体温在38℃以下,可以用物理降温方法,如打包散热”、降暖箱箱温等。不主张给新生宝宝用退热药,因为一般常用的退热药对新生儿常有一些毒副作用。
宝宝发热的时候,爸妈要查找发热的原因,如果是环境温度过高,要调整环境温度不要高于30℃;脱水热时,要喂5%或10%的糖水,必要时可静脉补液。有感染的宝宝,可选用适当的抗菌素治疗。超过39℃时,应该到医院治疗。
红斑狼疮发烧应该怎么治疗
当红斑狼疮患者出现发烧了,我们最根本的方法是使用足量的类固醇激素,或者其他的免疫抑制药物来治疗,使用这些药物一般都能使体温迅速降至正常。但有些患者在使用激素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发热,可能是激素使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而诱发了细菌感染,此时我们就要找到感染的证据,及时使用足量敏感的抗生素治疗。
那么,肯定有人会问,红斑狼疮患者发烧了为什么不能用抗菌药物,或者是退热的药物呢?因为红斑狼疮的患者发热往往是疾病活动的重要指标。急性期多为高热,这种发热不是因为外部感染所引发,所以使用抗菌药物是没有用的。应用退热药物虽然能够使体温暂时降至正常,但药效一过,又会复发高热。
红斑狼疮的患者不能随便使用药物。如果需要使用药物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吃药后发烧不要慌
吃药后发烧不要慌 有可能是药物热
最近不少人感冒,小刘也“中招”了。由于平时身体不错,他感冒时很少吃药。但这次他发烧到38.5℃了,还头疼,就吃了芬必得,症状得到迅速缓解。然而一周后,他又发烧了,不过这次他没有头痛,胃口、精神状态都还不错。其实,小刘很可能是出现了药物热。
药物热是种不良反应
由药物直接或间接作用引起的发热称为药源性发热,是药物不良反应之一。如果是首次用药,发热可经10天左右的致敏期后发生;多为持续高热,常达39℃,甚至40℃以上。发热虽高,精神状态、食欲等却尚好;用退烧药效果不好。
药物热还会有过敏症状
药物热除发热表现外,还可能有其他过敏症状。判断药物热可考虑以下几项依据:原本不发热的病,用药后出现发热;原先是发热的疾病,用药后该病的其他症状都消失,唯独发热症状依然顽固地存在或加剧;用药后除发热外,有时还伴有皮疹、黄疸、胃肠道症状等过敏反应;停药后,发热会在1—2日内消退。
多半药物可能导致药物热
临床药理研究表明,抗生素(青霉素、红霉素等)、抗组织胺药(扑尔敏、苯海拉明等)、磺胺类药等都能引起药物热。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和布洛芬等)本身也可能引起发热,在服用后翳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如果出现发热症状,不能以感冒发烧处理,更不可随意用药。最好每日测3次体温,同时注意有无其他过敏症状,如典型的皮疹、哮喘等。
发生药物热在医生指导下停药
发生药物热时,在医生指导下停用可疑药物后,体温多于两天内恢复。如果能够确定引起发热的药物,则应在医生指导下换药。如果药物热伴有其他损害,应酌情使用抗过敏药、激素类药和维生素C,便于尽快康复。如果高烧持续不退且同时出现严重疼痛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过敏性皮疹的临床表现
过敏性皮疹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属于任何类型的变态反应,而在不少情况下,是多型变态反应的综合。
药物热
由过敏性皮疹所致的发热称为药物热。 它常常是过敏性皮疹的最早表现。药物热与一般感染性发热不同,它的特征如下:
1、如果是首次用药,发热可经10天左右的致敏期后发生;如果是再次用药,则由于人体已经被致敏,发热可迅速发生。再次用药发生的药物热因为发生的快,容易联想到与用药有关;而首次用药发生的药物热由于间隔时间长,患者往往不认为与前次用药有关,或者根本想不起用药史,这就给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药物热一般是持续的高热,常达39。C,甚至40。C以上。但发热虽高,患者的一般情况尚好,与热度不成比例;
3、应用各种退热措施(如退热药)效果不好;但如停用致敏药物,有时即使不采取抗过敏措施,体温也能自行下降。
药物疹
过敏性皮疹常可引起皮疹,称为药物疹。 药物疹一般紧跟药物热发生;但也可以先于药物热发生。 皮疹可有多种形态,如麻疹样,猩红热样,湿疹样,荨麻疹样,紫癜样,疱疹样等。 有一类固定性药疹,其特点是由同一药物引起的皮疹,每次发作都发生在同一固定部位。初起为红色,以后逐渐转为黑褐色,很难消退,或甚至终生不退。引起这类皮疹的药物主要有酚酞(通便药),巴比土类(镇静药),磺胺药,重金属盐(如铋剂,锑剂),砷剂等。但多数药物疹的形态不具特异性,也就是说,不能根据药物疹的形态来确定致敏药物。
血清病样
血清病是首次应用血清(如马血清)制剂,经过10天左右发生的一种过敏反应。临床表现为发热,淋巴结肿大, 关节肿痛,肝脾肿大等.因注射异种血清而发生的血清病一般临床表现较轻,常为自限性。随着体内血清水平的下降,通常在3~5天后急性症状消失,其它症状随后也逐渐缓解。由于化学治疗剂和抗生素的问世, 特别是合成药物。因此也把这类病称为血清病或血清病样反应.
系统性损害
严重的过敏性皮疹反应可引起全身性损害,如过敏性休克,血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呼吸系症状(鼻炎,哮喘,肺泡炎,肺纤维化等);消化系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肝损害(黄疸,胆汁郁滞,肝坏死等);肾损害(血尿,蛋白尿,肾功能衰竭等);神经系损害(偏头痛,癫痫,脑炎等)。
如何判断是疾病发热还是药物热呢
1.用药史 是否是药物热,必须从其用药史考虑,检查患者是不是使用过可引起药物热的药物,抗菌药类药物包括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磺胺、头孢菌素、万古霉素等,水杨酸类药物包括对氨基水杨酸钠,还有碘剂、苯巴比妥等。在有这些药物的用药史的前提下再考虑其他条件,进行综合判断。
2.症状 一般由药物引起的发热不是单一的症状,常常有其他伴随症状,如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类似过敏反应表现。大多数病人在发热的同时,都或多或少伴有这些症状,但也有个别情况是仅有发热存在。
3.体温 药物热的体温变化是有特点的。有的情况是用药后,体温先下降,后上升;有的则是原来低烧,后来变成了高烧。所以考虑药物热注意体温变化情况很重要。
儿童发烧受五方面影响
一、外在因素:小儿体温受外在环境影响,如天热时衣服穿太多、水喝太少、房间空气不流通。
二、内在因素:生病、感冒、气管炎、喉咙发炎或其他疾病。
三、其他因素:如预防注射,包括麻疹、霍乱、白喉、百口咳、破伤风等反应。 发烧只是疾病的症状之一,而不是全部。
四、非感染性发烧:结缔组织病如儿童类风湿病、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等均可有发烧;此外,小儿脱水热、药物热、暑热症、肿瘤、白血病以及颅脑外伤后的中枢性发烧均属于非感染性发烧。
五、感染性发烧: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肺炎、中耳炎、败血症、皮肤感染、尿路感染、化脓性脑膜炎等感染性疾病会引起发烧;各种急性传染病像麻疹、猩红热、幼儿急疹、水痘、风疹、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菌痢、伤寒均可伴有发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