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绒毛状息肉的分类

绒毛状息肉的分类

(1)胆固醇息肉:胆固醇沉着是胆囊息肉的重要病因,胆固醇沉着于胆囊黏膜固有膜的巨噬细胞内,逐步向黏膜表面突起,促使黏膜上皮增生、罗-阿窦增多及肌层增厚而形成息肉。胆固醇息肉的病理特点为多发性小息肉,曾有胆固醇息肉74例病例报告显示:直径小于10mm者占97%,50%为多发性,平均3.09±3.31个(肿瘤性息肉多为单个病变,有临床鉴别意义)。胆固醇息肉质脆带细,易与黏膜分离,不伴有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也不含其他基质成分,即便伴有炎症也很轻微,到目前为止未见有癌变报道。

(2)炎症性息肉:为炎症刺激所致的一种肉芽肿,直径约5mm,单发或多发的广基性结节。其组成成分有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及慢性炎症细胞,息肉周围的胆囊壁有明显炎症,至今尚无癌变报道。

(3)腺瘤样增生: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为黄色质软的疣状物,直径约5mm,单发或多发。其组成成分为丰富的结缔组织中含平滑肌束及杯状细胞,其表面有上皮增生并伴有肠化生。腺样增生因黏膜上皮伸入肌层形成的罗-阿窦明显增多,窦口上常有狭窄,致窦内常有胆汁淤积、炎症或胆石嵌入,有癌变可能。

(4)腺肌瘤:存在黏膜上皮局部变化、肌纤维增生与局限性腺肌增生,故医学上又称为腺肌增生症,有弥漫型、节段型与局限性三种。腺肌瘤也是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也可能癌变。

直肠息肉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直肠息肉病因繁杂,其发病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组织结构异常 如幼年性息肉,即属错构瘤性息肉。

2.基因遗传 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由常染色体显形遗传。病人常有家族性发病史。

3.感染 部分息肉可由细菌、寄生虫等感染直肠黏膜,由肠道炎性病变增生而致息肉。如肠结核、肠血吸虫病、溃疡性结肠炎等。

(二)发病机制

1.分类 病理上常将息肉分为2类: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

2.病理

(1)管状腺瘤:最为常见,多数是单个,有蒂,直径一般在1cm以下,在肠黏膜表面隆起如米粒或黄豆大,表面光滑或呈细颗粒,颜色接近正常黏膜,质软;大腺瘤如樱桃或草莓,表面有浅沟或分叶状,色暗红,很少癌变。镜下形态可有不同程度改变,轻者为轻度腺体增多,上皮细胞无异常,重者不仅腺体明显增生,上皮细胞的形态及染色也呈不典型改变,核分裂增多,进一步发展出现腺体细胞多形性,间质浸润,即被认为是重度不典型增生或癌变。

(2)绒毛状腺瘤:又称乳头状腺瘤,呈绒毛状、菜花状突出于黏膜表面,病变范围限于黏膜层,瘤体质地柔软,广基无蒂,体积较管状腺瘤大,镜下绒毛状突起呈分支状,形成一个细长乳头状花冠肿物。多见于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约90%发生在直肠和乙状结肠下段,易癌变。

(3)幼年性息肉:又称先天性息肉,属错构瘤性息肉,主要发生在10岁以下儿童,有70%~80%发生在直肠,多为单发,小于1cm,青春期后有自然消失倾向。

(4)炎性息肉(假性息肉):发生在大肠炎性疾病的再生与修复阶段,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肠结核、血吸虫病等。常为多发,无蒂、体积较小,直径很少超过5mm,是其特征,颜色多较浅。有的亦可以有蒂,病程较长时可增大至几厘米。镜下见腺体变长伴有腺腔内反折,形成锯齿样外观。核分裂活性增加仅仅见于基底部,上皮细胞具有不明显的位于基底的细胞核、胞浆丰富,充满黏液。表面上皮下的基底膜增厚,表面上皮呈微乳头外观。增生性息肉(化生性息肉),多发生在直肠,多在40岁以后发病,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加。

(5)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形遗传性疾病,大肠内布满息肉状腺瘤,大小不等,可有蒂或无蒂,具有很高的癌变倾向,多在12岁以后发生。

绒毛状息肉的预防

1、阿司匹林防女性结肠息肉:有些妇女体内存在一种常见的遗传基因变异,能够减缓阿司匹林的分解,这些妇女如果坚持服用阿司匹林能够降低结肠息肉的发病危险。相比之下,在不存在这种基因变异的妇女中,阿司匹林并不能够降低结肠息肉的发病危险。

2、补钙有助预防结肠息肉:钙可以很好地帮助人类对抗结肠息肉和结肠癌,即使患者以前已经患过这些疾病。有研究显示,那些每天补充钙片的人其结肠息肉的复发风险下降了 19~34%。富含钙的食物包括牛奶和其他乳制品,还有花椰菜。另外,维生素D (能帮助人体对钙的吸收) 也显示出降低结肠直肠癌风险的作用。你可以通过适当摄入一些动物肝脏、蛋黄、鱼和添有维生素D的乳制品等来获取足够的维生素D。阳光也可以将皮肤中的一种化学成分转化为可利用的维生素D。如果你不喝牛奶,也不晒太阳,你可能得考虑服用 “维生素D + 钙” 复合补充剂了。

3、水果、蔬菜和全谷有助预防结肠息肉:这些食物富含纤维素,可以降低结肠息肉的风险。另外,水果和蔬菜还富含抗氧化剂,可以预防结肠癌症。

4、不吸烟、喝酒可预防结肠息肉:吸烟、过量饮酒都会增加结肠息肉和结肠癌的风险。女性每天饮酒不应超过150 ml 葡萄酒,或者360 ml 啤酒,或40 ml 白酒,而男性则不应超过女性的两倍。如果你有结肠癌家族史,那尤其应该减少吸烟和饮酒来降低发病风险。

胃癌跟胃息肉有哪些区别

胃息肉不是胃癌,但是胃息肉有恶变的可能,是胃癌的癌前期状态。因此患有胃息肉的病人应提高警惕,定期随访,及时处理。

息肉是指黏膜面凸起到腔内的任何可见的过度生长的组织,其大体表现、组织结构和生物学特性可各不相同。胃息肉在无症状的人中的发生率低于1%。胃息肉可分成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异位性息肉等)和肿瘤性息肉(包括扁平腺瘤即管状腺瘤和乳头状腺瘤即绒毛状腺瘤)两大类,前者的恶变机会不高,而后者有很高的恶变倾向。炎性息肉无恶变倾向;错构瘤性和异位性息肉很少发生癌变。增生性(再生性)息肉由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及固有腺体组成,细胞分化良好,有时伴有间质增生和排列紊乱的平滑肌束,这种息肉一般可发生多个,但很少发生肠化,癌变率较低,仅1%左右。但增生性息肉长大后可发生局部异型增生(腺瘤性变),也可发生恶变,而且在有息肉的胃内同时存在癌的发生率可达7。4%~13%,故在发现胃息肉时应仔细检查整个胃。

腺瘤性息肉属真性肿瘤,占胃息肉的10%~25%,其发生率随年龄而增长,男性比女性多见(2:1),好发于胃窦部。多数为广基无蒂的扁平腺瘤,或蒂粗而短,较少为有蒂或呈乳头状(绒毛状)。组织学分类(按WHO分型)可分为管状、乳头状(绒毛状)及管状绒毛状混合型,常伴有明显的肠化和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癌变率很高,达40%左右。其中尤以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一般当息肉的直径超过2厘米时需警惕恶变。日本学者Nagayo把腺瘤性息肉列为交界性病变,认为单凭临床和病理组织学检查有时难以确定其良恶性,需做长期随访方能作出结论。同样,也应注意到与其共存的胃癌常见,因此,当发现有腺瘤性息肉病灶时,应仔细寻找其他部位有无胃癌并存现象,息肉摘除后的病例,仍应每年做胃镜检查随访。对大多数有蒂的息肉,最简单和最佳的处理方法是内镜下摘除;不能做内镜摘除的腺瘤,应切开胃做腺瘤切除,并从邻近处多取黏膜活检以观察有无异型增生或明显的癌变存在。

家族性大肠息肉病和加德纳综合征(GardnerSyndrome)病人的胃内也可有多发性胃底腺息肉、胃腺瘤和十二指肠腺瘤,这种腺瘤的癌变发生率与散发的胃腺瘤相仿。

胃息肉症状消化不良

胃息肉:从病理组织分类可分为:胃炎性息肉 胃增生性息肉 胃腺瘤性息肉 胃管状腺瘤息肉 胃绒毛状腺瘤息肉 胃管状绒毛状腺瘤息肉。 胃家族遗传性息肉 胃错构瘤息肉胃黑斑息肉综合症(P-J-s综合症),同时部分还会有不典型增、肠化等。

胃息肉患者多伴有胃酸缺乏或胃酸低下,因此常出现上腹部轻微疼痛与不适,恶心、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及腹泻等症状。息肉表面如有糜烂、溃疡,可发生间歇性或持续性出血。 胃息肉症状消化不良、体重下降胃息肉的诊断主要依靠胃镜和上消化道X线钡餐造影检查,造影检查可检出较大的息肉,表现为突出于胃腔的隆起性病变。胃镜下息肉多呈圆形或半球形,少数为分叶状,表面黏膜光滑或有细颗粒感,多呈橘红色,较周围黏膜色泽稍重;长蒂者顶端变化较明显,可有白苔、糜烂或出血。若内镜下观察息肉表面有糜烂坏死、基底部有浸润性病变、表面颗粒大小不等、息肉呈结节状等应考虑有恶变的可能。内镜下所见到的息肉均应常规活检,要求多处分别取材数块,但内镜下活检有较大局限性,易使早期恶变漏诊,因此宜在内镜下切除息肉后行连续切片“全瘤活检”。胃息肉症状消化不良、体重下降。

温馨提示:一般肠息肉、胃息肉、食道息肉、贲门息肉切除后会在半年到一年复发,由于致息病态因素没得到改变,像产韭菜一样,根本问题没得到解决;极易因反复切除,激活息肉活性,使细胞变异,诱发恶变。

胃息肉有几种呢

一、临床分类

1.从形态上可以分为广基息肉和带蒂息肉。

2.从息肉数目不同可以分为:单个和多发息肉。如果息肉数目多时,叫做息肉病。

3.日本三田分类法:分为四型。

Ⅰ型:最为常见。息肉形态一般呈无蒂半球形,息肉隆起与胃黏膜间角大于90度,色泽与周围粘膜相似或稍红,好发于胃窦、胃体及胃底。

Ⅱ型:息肉呈半球形,无蒂,息肉隆起,与胃黏膜间夹角近90度,表面发红,中央可见凹陷,多见于胃体、胃窦及胃底交界处。

Ⅲ型:息肉多发于幽门窦部,表面不规则,呈菜花样、山脉状或棒状,无蒂,息肉与粘膜间夹角小于90度。

Ⅳ型:息肉有细蒂,蒂之长短不一,表面光滑,可有糜烂及颗粒状改变,异型性显著。Ⅳ型息肉癌变率很高,可高达25.7%。临床上以Ⅰ型多见。

二、病理分类:

按最常采用Mings分类法分为再生性胃息肉及腺瘤性胃息肉两大类。 I

(一)再生性胃息肉——即为增生性息肉。

临床比较常见。息肉分布于胃内的部位不定。多数发生于胃炎较重的部位,息肉以多发多见,直径约1cm,表面光滑呈分叶状。息肉的成分多为指状细长的嵴和高分化类似于幽门腺上皮的扩张腺窝组成。不规则的腺窝呈分支形和囊样变。增生的上皮细胞较大,深染色、单层,核位于基底部,但分裂像少见。胞浆可分泌粘液,PAS阳性。间质为粘膜肌向粘膜表面呈放射状生出的平滑肌束及胶原纤维组成,有时息肉有大量血管瘤样的血管及浆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少数伴有上皮细胞的不典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癌变率较低。

(二)腺瘤样息肉。

根据腺瘤的形态又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状腺瘤。

1.腺瘤性息肉

即息肉状腺瘤,发生于胃粘膜的各处,幽门区约占一半,为胃腺瘤中较常见的类型。单发最多见,也可多发。常为广基无蒂,也有时有蒂。体积比增生性息肉大,直径一般约2cm。镜下结构为排列规则的管状腺体,腺体扩张成囊状的偶见。腺体被复单层柱状上皮,排列较密,细胞浆少,粘液分泌活性减少,核深染呈柱状,体积大小一致,可见核分裂象。常见有肠上皮化生于腺体中,间质主要由富含血管的纤维组织构成,而其中可见有程度不等的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

2.乳头状腺瘤

即绒毛状腺瘤,发病在临床中极少见到。肉眼观察可呈乳头状及绒毛状,常为广基无蒂,镜下结构为柱状上皮细胞被复分支状含血管结缔组织索芯组成。事实上,以上两类腺瘤常混杂存在于同一息肉内。直径超过2cm的息肉,常有腺体异型性增生,甚至发生原位癌和浸润癌。异型性增生的腺体表现在腺上皮由高柱状变为低柱状,核分裂象增多。立方形,粘液分泌减少,嗜酸性胞浆增多,并且核增大,染色质增多,核排列不规则。在发生原位癌时,以上所述异型性变化加重并同时出现腺体生芽及表现腺体背靠背。文献报道有25%~72%的绒毛状腺瘤出现恶变,转移约12%。

(三)胃的特殊性息肉

1.错构瘤性息肉

临床中错构瘤性息肉可单独存在,也可与粘膜皮肤色素沉着和胃肠道息肉病(Peutz-Jegher综合征)共同存在。没有伴随肠息肉病的胃错构瘤性息肉,局限于分泌胃酸区的胃上部,为无蒂和直径小于5cm的息肉。在P-J综合征中,息肉较大,而且可有蒂及分叶状。组织学上错构瘤性息肉具备正常成熟的粘膜成分的不规则生长,粘液细胞增生,混杂有壁细胞和主细胞。腺窝呈囊性扩张。平滑肌纤维束从粘膜肌层向上呈放射状,将正常胃腺体分成小叶。间质为轻度水肿充血。小的错构瘤性息肉于镜下活检可见完整。而较大的息肉活检仅可见到增生的表面及腺窝的上皮。

2.异位性息肉

主要由异位的胰腺或Brunner腺构成,也有包括在错构瘤性息肉范围内。沿胃大弯,尤以幽门及窦部几乎单独可见的异位胰腺,常见的表现是幽门阻塞。肉眼观察异位胰腺为一狐立的凹陷的无柄的结节。在组织学上胰组织最常见于粘膜下层,以致内镜活检时可漏诊,异位胰腺有时也可出现在粘膜层,可见腺泡、导管及Langerhans岛,可混有Brunner型腺体。如被平滑肌包围时即成为腺肌瘤。异位息肉于十二指球部最常见,也可见于幽门和窦部。其表面常形成溃疡。在组织学上粘膜和粘膜下层可见正常的或者囊状的Brunner腺与平滑肌束。

3.家族性息肉病

息肉发生于胃的所有部位。 以胃窦部数量最多而且体积最大。伴有增生性和腺瘤性息肉,体积从0.2~4cm大小不等,表面平滑,由弥漫散在的被复单层柱状上皮的成熟粘液、浆细胞、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白细胞浸润、疏松、水肿和充血的间质构成。偶见乳头状突起的腺体。其中一些腺体成囊状,充满粘液。无粘膜肌改变。被认为这种息肉为良性且具有错构瘤的性质。

增生性息肉学说

加拿大学者贾西(Jass)等论述了增生性息肉特性,将息肉分为两种类型,其中Ⅰ型者较大,具有锯齿状腺瘤样息肉特征并伴有异型增生。

而美国学者托尔拉科维奇(Torlakovic)等分析了散发增生性息肉的组织学特征,又将息肉分为3个主要亚型,即微泡状黏蛋白型锯齿状息肉(MVSP)、杯状细胞型锯齿状息肉(GCSP)和黏蛋白缺失型。

MVSP的隐窝上部有大量富含微泡的柱状细胞,锯齿状结构显着。在某些位于近侧结肠的病变中,这种锯齿状结构甚至沿隐窝向下延伸。

GCSP的隐窝上部和表面被覆许多成熟杯状细胞,锯齿状结构不如前者显着。以后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有力地支持该分类方法。

增生性息肉,又称化生性息肉,多发生在直肠,多数40岁以后发病,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息肉的数目虽多,但无明显的症状,偶有大便带鲜血。镜下可见息肉体积小、均等、表面光滑、蒂短。本病无癌变倾向。目前该病的病因尚不清楚。一般不需特殊治疗。

哪些大肠息肉必须早期切除呢

事实上,大肠癌的癌前病变是肿瘤性息肉(又称大肠腺瘤),统计表明,80%的大肠癌都是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来的。而大肠息肉和大肠腺瘤是两个并不完全相同的概念。

息肉≠腺瘤

大肠息肉是指自黏膜表面突向肠腔的隆起性病变,可以带蒂或不带蒂。在大肠息肉中,有些是肿瘤性息肉,有些是非肿瘤性息肉。其中,肿瘤性息肉占70%~80%,与大肠癌关系密切,而非肿瘤性息肉,如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它们的发生、发展与大肠癌关系不大。

肿瘤性息肉分三种,管状腺瘤、混合性腺瘤、绒毛状腺瘤,这三种腺瘤是病理上的三种分类。一般地说,小的息肉多数是管状腺瘤,大一点的息肉是混合性腺瘤,再大一点的息肉则是绒毛状腺瘤。不同种类的腺瘤,癌变机会不一样,管状腺瘤较低,混合性腺瘤稍高,绒毛状腺瘤最高。另外,腺瘤癌变率也与大小有关,1厘米大小者为1%~2%,1~2厘米大小者为10%,2厘米大小者为40%。

癌变时间为5~10年

从癌变时间上来看,腺瘤发生癌变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至少5年,平均5~10年。另外,有资料表明,单个腺瘤者29.7%发生癌变,2~5个腺瘤者的癌变率为51.7%~76.9%,6~48个腺瘤者的癌变率为80%。

一般来说,腺瘤性息肉中的绒毛状腺瘤发生癌变概率很大,如果不治疗,百分之百会癌变。因此,一旦病理检查发现该息肉是绒毛状腺瘤,必须及早摘除。而家族性息肉病是与遗传有重要关系的疾病,属癌前病变,如果不做任何治疗,最后发展成大肠癌的风险很高,也必须积极切除。

手术、检查需谨慎

目前,大肠腺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内镜下手术和开腹手术。内镜下手术切除大肠腺瘤创伤不大,但技术要求高,出血和穿孔危险性大。更重要的是,内镜手术切除前,如果还不能完全肯定所切组织是大肠腺瘤还是大肠癌,病人就将面临肿瘤未切干净、容易复发,以及切除过程中肿瘤扩散、转移、种植等后果。

需要提醒的是,在同一个病人身上,腺瘤可能只有一个,也可以发生多个,发生多个的机会在30%左右。因此,医生大多会仔细检查病人身上可能存在的其他大肠腺瘤。另外,大肠腺瘤很容易复发,据统计,病人再发腺瘤概率为30%~50%。因此,腺瘤摘除后并非一劳永逸,定期做肠镜检查非常必要。通常,病人手术后头1年应随访1次,以后每2~3年随访1次,有的需要终身随访。

绒毛状息肉的病因

息肉的原因可能与炎症内分泌紊乱特别是雌激素水平过高有关。比如长期炎症会容易导致宫颈息肉。现代医学对其真正的病因至今尚未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慢性刺激

由于饮食习惯改变,粪便性质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特殊刺激;或因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蛲虫病等肠道疾病的刺激;以及慢性便秘、粪便干结等,均可刺激直肠黏膜而发病。

遗传因素

胎儿在胚胎期,上皮细胞即有易感性。这种特性使上皮细胞在生长发育期快速生长而成息肉。现在不知您家孩子的息肉是多发还是单发,建议通过手术治疗,如不及时治疗,长期便血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导致其贫血。一般经肛门切除就可以治疗此病,手术在 20分钟左右就可完成,对孩子没有其它方面的影响,比较安全。

大肠息肉分类有哪些

大肠息肉分类方法不一,根据息肉外观可描述为:菜花样息肉,乳头状息肉,桥状息肉,广基息肉,带蒂息肉等。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是组织学分类:

(1) 腺瘤性息肉:是最多见的一种,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型腺瘤3种。

(2) 炎症性息肉:是肠粘膜长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结果。常见于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肠结核病人。

(3) 错构瘤型息肉:多发生在儿童。

(4)增生性息肉。

大肠息肉大多没有临床症状,仅在肠镜、钡灌肠或尸体解剖中偶然发现。少数病人可有以下症状:

(1) 便血:粪便常呈鲜红色,以绒毛状腺瘤及幼年性息肉较多见。

(2) 粪便改变:有时粪便中有较多粘液。

(3) 腹痛:比较少见。

假性尖锐湿疣如何诊断

1、大小。假性尖锐湿疣多为直径一到两毫米。

2、色泽。假性尖锐湿疣的外观表现为淡红色和淡褐色两种。

3、形态。以目前的假性尖锐湿疣患者症状形态来看,主要有鱼子状、绒毛状、息肉状、丘疹状、苔藓状、丝状等。

4、假性尖锐湿疣多发部位。其多发于女性两小阴唇内侧、阴道前庭、单侧小阴唇等部位。如是男性假性尖锐湿疣患者,则好发于尿道、阴茎、包皮系带、冠状沟、包皮、肛门周围和阴囊部位。

相关推荐

大肠息肉多大需要做手术呢

一看息肉的形态:那种体积较小由带蒂的非肿瘤性息肉,多数属于息肉中的良民,一般不易发生恶变;如果体积较大、宽基广蒂的息肉,则极有恶变为癌的可能。 二看息肉的数量:单个息肉癌变率低;而多发性息肉的癌变几率增加。 三看是看息肉的组织属性:单纯炎症性息肉恶变者较少,而腺瘤性息肉,特别是绒毛状腺瘤最容易恶变为结肠癌。 四看息肉的生长速度:良性息肉多生长十分缓慢,若是在短期内迅速长大,直径大于2厘米以上时,应警惕癌变。如结肠腺瘤性息肉癌变率可达42~77%。 五看是看家族遗传史:有遗传倾向家族的人中,如父母一方有息肉

人们为什么会患上直肠癌

饮食因素 流行病学专家们为了揭开直肠癌是如何形成的,做了大量的研究,证明肿瘤发病中饮食因素是重要的致病因素,70%~90%的肿瘤患者是因为环境以及生活方式有关,其中40%~60%的患者是因为环境因与饮食、营养有关。 职业因素 研究发现,职业因素与大肠癌发病还需要大家对此提高警惕。大肠癌患者中有很多是生产石棉绝缘材料的工人,动物实验也已经证明了,石棉纤维可以穿透人的肠黏膜。金属棉纱或工业、皮革制造业,纺织业等行业中,大肠癌的死亡率较高。 遗传因素 在直肠癌患者家庭中,有很多都有癌肿的家族史,也有不少消化道肿

息肉的类型分类是什么呢

对症下药,说的是治疗疾病要根据病情而来。直肠息肉也是这样,要想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就要根据直肠息肉不同的类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下面就为大家系统地介绍一下直肠息肉的类型分类: 直肠息肉分类均按组织学表现和病理性质划分。 ①新生物:计有管状腺瘤、管状绒毛腺瘤、绒毛腺瘤和家族性腺瘤息肉病。这类息肉是由肠上皮生长的新生物,极易发生癌变。 ②错构瘤:这类肿瘤是正常组织的异常混合,一种或数种组织过度生长的肿瘤。包括:幼年息肉、幼年息肉病、黑斑息肉和黑斑息肉综合征。息肉一般不会恶变,但息肉病则多会恶变。 ③炎性息肉

直肠息肉的病因

发病原因: 直肠息肉病因繁杂,其发病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基因遗传(40%): 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由常染色体显形遗传,病人常有家族性发病史。中医学把遗传因素看成是胎传因素之一,遗传因素与先天禀赋有关。遗传因素从两个方面影响疾病的发生。一是由遗传因素而影响体质类型,不同体质类型在后天对外邪的易感性和耐受性不同,因此疾病的发生情况也有差异。二是在人类遗传过程中,亲代所发生的某些疾病也相应地遗传给了子代。 感染(20%): 部分息肉可由细菌,寄生虫等感染直肠黏膜,由肠道炎性病变增生而致息肉,如肠结核,肠血吸

息肉与胃癌的关系

息肉不是胃癌 ,但是胃息肉有恶变的可能 ,是胃癌的癌前期状态。因此患有胃息肉的病人应提高警惕 ,定期随访 ,及时处理。 息肉是指黏膜面凸起到腔内的任何可见的过度生长的组织 ,其大体表现、组织结构和生物学特性可各不相同。胃息肉在无症状的人中的发生率低于 1% 。胃息肉可分成非肿瘤性息肉( 包括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异位性息肉等 )和肿瘤性息肉( 包括扁平腺瘤即管状腺瘤和乳头状腺瘤即绒毛状腺瘤 )两大类 ,前者的恶变机会不高 ,而后者有很高的恶变倾向。 炎性息肉无恶变倾向;错构瘤性和异位性息肉

息肉是什么病

息肉(gastric polyp)是指胃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病变。本病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症状。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胃酸,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腹泻。胃里的息肉主要指由胃粘膜上皮和/或间质成分增生所引起的息肉状病变。正常胃粘膜由于粘膜周围萎缩,出现腔内息肉状改变。增生性改变时,肥厚的粘膜也可出现息肉状改变。增生性改变既可出现局灶性或弥漫性息肉状改变。 胃息肉有单发也有多发者。术者遇一例60岁女性患多发性胃息肉息肉生长于胃体及胃底部,最大息肉1。5cm,最小息

息肉与胃癌的关系

息肉不是胃癌 ,但是胃息肉有恶变的可能 ,是胃癌的癌前期状态。因此患有胃息肉的病人应提高警惕 ,定期随访 ,及时处理。 息肉是指黏膜面凸起到腔内的任何可见的过度生长的组织 ,其大体表现、组织结构和生物学特性可各不相同。胃息肉在无症状的人中的发生率低于 1% 。胃息肉可分成非肿瘤性息肉( 包括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异位性息肉等 )和肿瘤性息肉( 包括扁平腺瘤即管状腺瘤和乳头状腺瘤即绒毛状腺瘤 )两大类 ,前者的恶变机会不高 ,而后者有很高的恶变倾向。炎性息肉无恶变倾向;错构瘤性和异位性息肉

导致直肠癌原因有什么

1、饮食结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结直肠癌的发生与经济状况、饮食结构有明显的联系。经济发达地区、饮食中动物脂肪和蛋白质所占比例高、纤维素含量低的地域和群体发病率明显高。饮食结构与结直肠癌发生之间的关系确切机理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可能与动物脂肪的代谢产物、细菌分解产物以及由于低纤维素饮食状态下,肠蠕动减慢,肠道的毒素吸收增加等因素有关。 2、结肠息肉:结肠息肉可分为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和错构瘤性息肉。根据息肉的组织学结构腺瘤性息肉可分为绒毛状息肉和管状息肉;根据结肠息肉的多少及其遗传性,腺瘤性息肉

直肠息肉的病因

1、饮食因素 饮食因素与直肠息肉的形成有一定关系,特别是细菌和胆酸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 2、遗传因素 一般认为,息肉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从目前研究情况表明,突变基因可以由父母遗传给后代子女,在遗传机会上男女是均等的,没有性别的差异。 3、炎症刺激 直肠粘膜长期被炎症刺激;可引起肠粘膜的息肉生成,这是由于肠粘膜的炎症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愈合之后。 导致疤痕逐渐收缩,形成息肉状,又由于慢性炎症刺激,致腺体阻塞,粘液储留而发病。 粪便、异物刺激和机械性损伤;粪便粗渣和异物长期刺激

息肉与肿瘤需要做哪些检查

1.X线钡餐灌肠虽能通过钡剂的充盈缺损敏感地发现大肠息肉,但对病变常常不能正确分类和定性。内镜检查不仅可直视下观察大肠粘膜的微细病变,而且可通过组织活检和细胞学刷片检查而确定病变的性质,因此是发现和确诊大肠息肉的最重要手段。 2.内镜检查发现的息肉均须作活组织检查,以了解息肉的性质、类型以及有无癌变等。小的或有蒂息肉可用活检钳或圈套器电切摘除后送验,大的或广基的息肉则往往只能行钳取活检。 3.由于同一腺瘤中,不同部位的绒毛成分量及不典型增生程度往往不一,所以钳取活检处病变并不能完全代表全貌。活检处无癌变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