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心理健康对孩子影响大
父亲的心理健康对孩子影响大
各种相关的研究也提出这样的观点:毫无疑问,父母亲都身心健康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但是父亲的身心健康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此前,大量的研究都集中在母亲的心理健康对孩子的影响方面,那些研究表明,如果母亲情绪抑郁,那么她的孩子出现抑郁、行为问题和哮喘病的概率会很高。那么父亲是否能够调节这些抑郁的母亲带给孩子的影响呢?为了得到答案,凯恩博士和他的研究小组对822名3-12岁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进行了研究分析。
研究人员通过让这些父母回答一系列的问题,以测量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比如,是否他们感到绝望、沮丧、没有价值或非常不安等。调查人员发现:如果父母心理都不健康,他们的孩子更容易有行为问题,包括欺骗、撒谎、欺负弱者、容易冲动、具有破坏性。父母心理不健康还会增加孩子出现情绪问题的概率,如过于焦虑、感到沮丧、总是担忧或恐惧。然而,如果孩子生活在只有母亲心理不健康的家庭中,那么他们出现行为和情绪问题的风险会明显降低。
凯恩博士解释说,父亲可以通过支持母亲和帮助照料孩子来缓解母亲心理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此外,健康的父亲可以有好的健康基因遗传给孩子。
凯恩博士建议:对父亲而言,如果他们的妻子有精神疾病,那么他们应该确保他们的伴侣得到她们需要的关怀,与此同时也要照顾好他们自己的健康。
孩子需要的是爸爸的爱和真正的陪伴
爸爸的行为就是孩子学习的标本!
心理学家们对398名罪犯的父亲进行了调查,其中183名罪犯的父亲酗酒,120名罪犯的父亲赌博、性放纵、不诚实。更重要的是,这些父亲都没有意识到子女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他们的影响。
爸爸多跟孩子在一起,孩子会更聪明!
英纽卡斯尔大学的研究者们用了半个世纪,对17000个在1958年3月某一个星期出生的英国婴儿进行了跟踪调查。
例如询问父亲平时花多长时间与孩子相处,是否读书给他们听、陪他们外出等,等孩子11岁时为他们安排了智商测验。结果显示,常与父亲相处的孩子比同龄的不怎么与父亲相处的孩子更聪明。
看完这些研究,你知道爸爸的重要了吧!!!
不要以为你一边看手机,一边坐在孩子边上就是陪孩子了。你看手机也会让孩子学着迷上电子产品。你的行为就是孩子模仿的标准!
爸爸要给孩子以行动和语言上注入正面的,阳光的,正能量的力量。爸爸的消极态度,负面思想,粗暴的语言,对朋友、对家人,特别是对孩子的母亲的态度和语言及行为都深深的影响着孩子的身心成长,甚至铸就孩子终生的人生品格。
心理健康孩子的判断标准
31你想翻天
有一次,老师让小朋友回家后,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用彩纸叠三个纸青蛙。回到家,张倩不敢和看报纸的爸爸说,也不敢和正在做饭的妈妈说,有几次,她鼓起勇气想说却又咽了回去。吃过晚饭,要睡觉了,她却一直不肯回自己的房间。
“还不睡觉去你这孩子,想翻天呀?” 爸爸训斥她。张倩被爸爸突然的训斥吓哭了,这才说出原委:“老师说,要你们帮我做纸青蛙。”听了张倩的回答,爸爸愣了一下,看看墙上的钟:“现在到哪儿去买彩纸?明天再说!”张倩想争辩一下,说邻居张爷爷家有彩纸,却没敢说。就这样,张倩的纸工作业没有完成,最后,还是妈妈答应,第二天和她一起到幼儿园向老师解释,她才安心地睡了。
没想到,第二天妈妈单位临时安排她出差,她把张倩送到幼儿园门口,就匆匆忙忙地走了。
上午10时左右,妈妈在出差的车上接到幼儿园老师的电话,说张倩没到幼儿园。妈妈忙给爸爸打电话。中午,焦急万分的妈妈终于接到爸爸的电话,说张倩找到了,原来,她怕老师批评她没完成作业,所以没敢进幼儿园,就在不远处的一个街心花园里哭呢。妈妈这才长长地叹了口气:孩子很乖,可就是太乖了……
其实,张倩妈妈除了叹息,并没有深入地寻找孩子这种行为的心理根由。
张倩原本并不是这样的,两三岁的时候,她非常好奇,也喜欢冒险。但每当她要淘气或和大人辩驳时,妈妈就会骂她、说她:“你想翻天?”爸爸甚至还打过她两巴掌。慢慢地,在父母的管束下,孩子变了,变得越来越乖巧。这也简单,完全按大人的意志行事就行了。大人们是喜欢了,可是,由此孩子也添了毛病:遇事没有主见,独立性差,而且胆小怕事。
这样“乖巧”的孩子常见的特点:有问题提不出来或不敢提出来,大人说东他往东,说西就向西,就算心里不满意,也会适应、服从别人的想法。特别是对长辈,无论说的是对还是错,都不敢与之辩论,因为他们的心里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式:自己是个乖巧的好孩子。这样“乖巧”的孩子,有的是遵从、礼貌、对赞美的追求,遇事不敢说出自己的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孩子,性格已经被扭曲,被父母教育出了一种“奴性”的心理。
这样的孩子,不由令人想到猎鹰。猎人捕到鹰后,不给它吃,不给它喝,在它反抗时,就打它的头,“扇”掉它的野性和傲气。直到最后,鹰屈服了,顺从了,由搏击长空的鹰变成了捕兔的猎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然而遗憾的是,多数父母还是把这样的孩子当成好孩子,把培养乖孩子的方法称之为成功的教子方案,争相效仿。其实,真正心理健康的孩子有一定的判断标准,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
幼儿心理健康标准
能按成人的要求去观察事物,记得快、记得住、记得对。能就具体直观的事物进行概括。肯动脑筋,想象力丰富,善于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提出各种问题,并能解决一些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问题。
具体表现为:
•爱父母,爱老师,爱小朋友;热爱劳动,爱惜物品。
•对人有礼貌,会用礼貌用语,有同情心,适度怕羞,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跌跤或受点儿轻伤都不哭,游戏输了不胡闹。
•不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提出过分的要求。
•喜欢种花和饲养小动物,喜欢听音乐、看图册、唱歌、跳舞、绘画和参加各种智力游戏,并能从中感到快乐。
•能对自己的行为做具体、简单的评价,能分清自己和他人的东西。
•服从约束,能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
•与大家在一起时比一个人独处时愉快,能遵守游戏规则和顺序,在玩法上服从大家的意见,懂得同伴的感情和需要,不故意找别人的麻烦,肯帮助其他小朋友,能为小朋友取得成绩而高兴。
•不惧怕黑暗和某些形象怪异的小动物;在新环境或不熟悉的人面前 ,不过分的拘束害怕;不向小朋友、客人要东西吃。
•能自己到商店买一些简单的生活日用品,能在车辆较多的马路旁的人行道上独自行走。
父亲会影响孩子成长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斯蒂芬·波尔特在新书《父亲的因素》中指出,父亲对子女的职业生涯,甚至整个人生都有着重要影响。其中又以功成名就型、定时炸弹型、心态消极型和导师型父亲为最。那么,这两类父亲影响下的子女会如何发展呢?让我们听听心理学家的分析。
心态消极型别老当着孩子抱怨
对父亲来说,如果发现孩子身上出现某种自己所具有的消极心态,一定要重视起来。为了孩子的成长,心态消极的父亲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重新塑造自己的人格,使自己具备达观的人生态度。如果自己无法做到,应该找心理医生进行咨询,力图调整好心态,起到榜样作用。这样,才能给孩子一个塑造优秀人格的温床。
功成名就型孩子容易自卑
也许你是一位政坛上的成功人士,每天忙着应对大大小小的应酬和媒体的镁光灯;也许你有着上亿资产,被很多人仰望着,但在孩子的面前,你是不是也同样“功成名就”呢?
美国心理学家认为,“功成名就型”父亲对孩子今后的人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功成名就型父亲容易被孩子认同;其次,他们会对孩子起到鞭策作用。如果运用得得好,有助于他们成功。
另一方面,功成名就型父亲也容易被孩子理想化。孩子会认为父亲在事业上是完美的,从而对自己提出更完美的要求,可是由于年龄小,他们很难马上取得父亲那样的成就,于是他们容易贬低自己,同时还有一种“受阻性”应运而生,因此很多孩子在事业上并不会取得太大的成就。
不管是哪种情况,功成名就型父亲都容易使孩子产生“父亲情结”。那么,他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使孩子朝健康发展呢?
⒈ 因为工作忙,和孩子沟通较少,功成名就型父亲容易被看作“严父”,这就需要他们拿出多一点时间来和家人在一起。
⒉ 不要驳斥孩子的想法,否定他的愿望,嘲笑他的品味,更不要污蔑他的人格。再成功的父亲都不能保证孩子一定也成功,假如孩子没有达到父亲的期待,父亲也应该接受和支持他们。
⒊ 很多功成名就型父亲自身存在着某些性格上的缺陷,比如自卑与超越等。在事业上,这些可能鞭策着他们成功;但是在生活中,往往会给妻子和儿女带来不必要的伤害。有些父亲甚至因为这些情结而离异,给孩子带来更多伤痛。因此,父亲首先要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才能让孩子认同他的成功,并敦促自己也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家庭教育中怎样发挥父爱的作用
如果一个亲子关系良好的家庭,孩子不仅应该享受母亲的关爱和呵护,还应该注意保持父亲与孩子间亲密的关系,这样的孩子会有足够的安全感,能自如地应对外在世界,内心也平和自足;
父亲的行为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因此父亲在孩子人格的形成上有重要作用,所以父亲要注意自已的言行,在人生观、价值观上对孩子形成积极正面的影响,做孩子的典范;
在母亲无微不至地关怀孩子时,父亲要更注意精神层面对孩子的关注,指引孩子的成长之路,塑造孩子坚强勇敢的性格,缺少父爱的孩子长大后会造成性格懦弱;
父亲要在家庭中和母亲一样,对孩子的抚养共同承担责任并积极付出,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在家庭中父亲较高的威信,能对孩子起积极的影响作用,促进孩子在各方面健康发育和成长;
父亲在孩子的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信心。父亲对待孩子的方式往往与母亲有所差异,在游戏中善于鼓励孩子冒险,注意孩子的体能锻炼和自信心的培养;
在家庭教育中,和父亲关系亲密的孩子,社交能力会比较强,容易适应新环境,有安全感,自尊心,容易和他人友好相处,对新奇事物更有兴趣;
在家庭教育中,和父亲相处的时机越多,孩子的智力会越发达,如果父亲过于冷淡粗暴,孩子就会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导致智力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父亲的影响在孩子的性别角色行为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男孩,家里缺少父爱,孩子就没有了模仿的对象,有可能会缺乏男子气,对同伴依赖性强,处事优柔寡断,对孩子的性格造成不好影响;
在单亲家庭或者因为特殊原因父亲在外地工作,由母亲独自承担抚养任务时,母亲要注意给孩子保留父亲的形象,并承担父亲应完成的对孩子的教育,树立父亲在孩子头脑中的形象,引导孩子的人生之路;
父亲情绪影响新生儿哭闹
父亲情绪影响新生儿哭闹
荷兰鹿特丹伊拉斯谟斯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表示,以往的研究发现,母亲心情抑郁容易导致新生儿过分哭闹,但事实上,父亲对新生儿甚至胎儿的影响并不亚于母亲。
研究人员分析对比了4426名2个月大的婴儿和他们父母的生活状况。在被调查的婴儿中,2.5%有过分哭闹的现象。研究人员将过分哭闹定义为:婴儿一周内有3天以上每天哭闹时间超过3小时。>>推荐阅读:安抚新生儿哭闹有窍门
研究结果显示,父亲情绪不好,其孩子过分哭闹的几率要比父亲情绪好的孩子高两倍。
研究人员指出,这一研究证明父亲的良好情绪对孩子快乐成长同样重要。父母双方都要注意提高自身心理素养,以免坏情绪影响孩子。
父亲的教育方式有哪些好处
不,事实并非如此。许多调查材料表明:缺乏父爱的孩子比其他孩子发育要差。父亲长期不在家,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育都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据研究,一天与父亲接触至少两个小时的男孩子,和一星期与父亲接触不到6小时的男孩子相比,前者不仅更聪明,而且人际关系处理得更融洽。由此可见,教育孩子不是母亲一人之事,父亲对孩子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影响。
很多父亲可能会认为,孩子小的时候总是找妈妈,孩子3岁以后我们再开始行使权利,或上小学再多接触不行吗?这种想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应该说,从出生开始父亲就应该行使权力了。
尽管父亲和母亲对孩子拥有同样的权力,负有同样的责任,但两人对孩子的影响却各有千秋。例如,在家庭中母亲对孩子的情感细腻,态度较多温柔,喜欢给孩子讲故事,做手工等。而父亲往往情感深沉、刚毅、博大,喜欢把孩子高高举起,带孩子踢球玩打仗游戏等。总之,父母不同的角色,各有不可替代的特点,对孩子的成长也有着不同的影响。
同样带孩子玩,母亲往往更担心孩子的安全,总会情不自禁地将孩子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而父亲与孩子玩的方式,往往更带有冒险性,更与剧烈运动有关,这是母亲难以替代的。母亲会以自己细腻的感情,认真仔细的做事态度去影响孩子,而父亲则带给孩子勇敢、坚强、强悍、有魄力等男性特征。如果只实行“母系教育”,那么男孩子就很难以父亲为楷模去开始他男性生活之路;女孩子就很难了解男性如何生活,与女性有何不同。我们现在已经开始提出性别教育这个概念,就是说,让孩子从小就开始体验男女两种社会基本构成的不同个性;这对孩子形成正常的性别角色,都是很有好处的。
3岁前的婴儿由父亲带着嬉戏,对其动作发展大有益处。父亲应常和孩子在一起嬉戏,逗孩子爬,鼓励其走以至跑,教其前滚翻,玩攀登架、单杠等,2岁左右便可带孩子慢跑锻炼身体。另外,父亲对激发探索周围世界的兴趣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父亲一般对外界事物较有兴趣,动手能力较强,这样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一对夫妇带着2岁的女儿去旅游,小女孩看见路中间的狗很害怕,当看见父亲上去抚摩狗时,也上去摸了一下狗,父亲接着说:“狗怕人呢,狗和人是好朋友,会看家,不用怕。”接着又讲了狗的习性,小女孩的母亲则在回去的路上教她念了一首狗的儿歌,这对夫妇配合得多么默契呀!如果父亲觉得孩子很胆小,轻蔑其为胆小鬼,孩子从此会丧失对动物的兴趣而不向父亲求援了。
因此,孩子良好的个性和优秀智力发展,不仅需要从母亲那里接受教育和影响,也需要接受父亲的教育和影响。教育孩子,父亲同样有责任。父亲不应该总以工作太忙太紧张为托辞,而应该进一步加强同孩子的交往,使孩子既承受到母亲的温情,又能体验到父亲的威严。真所谓“怜子如何不丈夫”!
父爱与儿童保健
美国有位叫乔治曼斯尔的海员。在儿子刚出生不久便出海远航。3年后,他回到家里时吃惊地到儿子举止古怪,性格孤僻,自卑感很强,看不到一点天真活泼的孩童形象,这是由于婴幼儿长期缺少父母之爱所表现的特有症状。有的孩子还会出现哭闹、易惊、烦躁、抑郁、多愁善感等症状。有人称这些症状为“缺乏父母综合征”。
研究表明,与母爱相比较,父爱对孩子智力影响更大,常与父亲相处的孩子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生活独立感、学习自信心方面占优势。而那些长期生活在女性群中的儿童,其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很容易出现偏差,例如易担惊受怕、烦躁不安、精神抑郁、多愁善感,久而久之,男孩子的性格会变得女性化,缺乏应有的男子气。
那么,获得父爱对女孩会有什么影响呢?原苏联心理学家证实,由于父亲的形象是力量的象征,勇敢、果断、豪爽、眼界开阔、事业心强,所以女孩子受了这些影响,会更严肃认真地对待生活和事业。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从孩子出生就已经开始,不管是在家里或是在其他陌生的场合,婴幼儿和儿童都望得到父亲的爱抚。有资料表明,尽管父亲爱抚孩子的方式同母亲不一样,如喜欢抛起孩子,摇晃孩子的手脚等。但这种有力度而具风格的照料方法对孩子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
另外,从深层次的意义上来看,父爱的教育作用又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能给孩子潜移默化地树立一种群体意识,增强自信心和意志力。因此,父爱绝不是母爱所能代替的。
幼儿心理学家格塞尔曾指出:“失去父爱是人类感情发展的一种缺陷和不平衡。”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所做的大量调查表明:“没有父爱的家庭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孩子性格心理的缺陷。所以,让孩子感受到父亲的存在,体会到父亲对自己的爱,其意义在于使孩子有一种心理寄托,获得安全感正常健康地成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既需要母爱,又需要父爱。孩子渴望父爱同渴望母爱一样。那么,做父亲的怎样满足孩子对父爱的需求呢?
1、要学会照料孩子不管工作多么忙,下班回家也要先抱抱孩子,要协助妻子给孩子洗澡、换尿布、帮助孩子洗脸:刷牙;整理床铺,穿脱衣服。
2、要随时注意接近孩子多和孩子交谈,倾听他对你的讲话;一有机会便带领孩子到公园、郊外游玩。
3、要做孩子的玩耍伙伴常和孩子玩耍,这是与孩子交流的最好机会。多跟孩子一起游戏,使自己“归真返朴”,回到童年,让自己进入孩子的“玩伴”角色,认同和遵守孩子们的游戏规则。这样,父亲和孩子是“玩伴”,是“朋友”,使孩子深深感到父爱的温暖。
4、让孩子精神宽松愉快在家里,不要强行让孩子规规矩矩地不吵不闹;不能因工作忙而厌烦孩子;更不能因工作不顺心而回到家里就向孩子发脾气。应时刻把爱心献给孩子,让孩子精神宽松愉快。
总之,在人类丰富而复杂的感情世界中,父爱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母爱一样,父爱也是一种伟大而崇高的感情。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的父亲应热爱自己的孩子,充分满足孩子对父爱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