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类人每年应接受中风筛查
八类人每年应接受中风筛查
初步筛查时,可用B超检查颈动脉,既简单又无创。若发现患者血管狭窄较为严重,可进一步做脑血管造影检查,并结合脑血管介入技术,进行溶栓或安装动脉支架。
若脑血管狭窄程度不太严重,可通过减少脂肪摄入、少盐饮食、适当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配合药物治疗控制高血压,预防脑中风发生;当血管狭窄程度超过50%时,部分患者可通过介入溶栓治疗;当血管狭窄程度超过70%时,则可安装人工支架,以防脑中风发生。
只要每年进行血管筛查,并对病情进行评估并及时治疗,即使是高危人群,也能有效预防脑中风。
八类人应每年筛查
彭小祥建议,只要以下危险因素具备一个,就应每年接受中风筛查:有脑血管病家族史的;患有冠心病及“三高”;生活习惯不良、吸烟、酗酒;长期从事紧张工作;有房颤和心瓣膜病的患者;明显超重;经常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的人群;还有就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
其中,有脑血管病家族史是不可控的中风高危因素,但只要每年坚持体检,就能提前判断发病风险。如在筛查中被确诊为脑卒中高危人群且危险系数较高,应遵医嘱坚持服药,学会健康生活,并定期复查,普通病人3 个月一次,接受药物干预的病人则每半个月或1个月一次,医生将根据药物的副作用调整用药;危险系数较低的病人应在饮食、运动等方面进行调整,最大限度降低中风风险。
癌症几岁筛查最好
1。乳腺癌。报告建议:低风险的女性40岁时可以选择是否做乳房X光造影检查,但50岁后,医生应当鼓励她们每两年做一次,直到75岁;存在乳腺癌家族病史或其他风险的女性需要从更年轻时规律接受乳房X光造影检查。
专家认为:乳腺癌风险低,且不存在任何症状,年龄低于40岁的女性频繁做筛查会导致假阳性诊断增加或对身体造成伤害,同时增加医疗费用。
2。宫颈癌。年龄在21~29岁的女性,报告建议她们每3年接受一次宫颈刮片检查以筛查宫颈癌。年龄在30~65岁的女性,可以选择每3年做一次宫颈刮片检查,也可以每5年做一次刮片和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检测。
专家认为:将筛查的频率从每年一次减少到每3年一次,能将它对人体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3。肠癌。年龄在50~75岁之间,患癌风险处于低平均水平的人群可以选择以下方式筛查:大便隐血实验、每5年做一次乙状结肠镜检查。
4。卵巢癌。如果患癌风险较低,且不存在任何症状,美国医师协会并不建议她们过度筛查。
5。前列腺癌。即使患癌风险低的男性,在50~69岁之间,也应该找医生了解前列腺癌的筛查。专家建议,50岁后,应该每2~4年做一次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血液测试。
哪些职业的女性易得乳腺癌
哪些人最容易患乳腺癌呢?
教师、医护人员和白领精英是乳腺癌的高发人群。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大,强度大,尤其是护士夜班多,作息不规律,抵抗力下降,这都是罹患乳腺癌的诱因。”中大医院乳腺病诊治中心、乳腺病影像诊断专家刘万花主任医师指出,白领久坐不运动,工作遭遇压力时,常暴饮暴食来缓解压力,此外,白领精英大多数结婚太晚或不婚,这些都是公认的诱发乳腺癌的风险因素。
凡事别追求太完美
专家指出,“健康的生活方式+心理减压+定期乳腺检查”三管齐下才可能降低诱发乳腺癌的风险。首先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吸烟、不喝酒,作息规律,尽量不熬夜饮食均衡,不暴饮暴食。坚持运动,不久坐电脑前,工作之余到户外走走。少使用含有雌激素的化妆品及避孕药。其次是保持良好的心情与心态,是维持内分泌平衡的关键。遇到烦心事多和家人或好友沟通,凡事不能太追求完美。最后是定期乳腺检查。建议女性多自检,一旦发现乳房表面有酒窝样或橘皮样改变、乳房或腋下有肿块、乳头有血性或黄色溢液、乳头反复破溃等这些乳腺癌的高危症状,需进一步排查。
乳腺筛查避免过度诊疗
美国癌症学会10月20日发布更新版本的乳腺癌筛查指南,建议女性从45岁开始每年接受一次乳腺X光筛查,而此前的建议是从40岁开始。
这份发布在新一期《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指南还建议,55岁以上女性应改为每两年而非每年接受一次乳腺X光筛查。此外,不再建议任何年龄的女性做常规的临床乳腺检查。
美国癌症学会解释说,之所以相对2003年的版本建议乳腺X光筛查延后5岁,是因为有证据表明,对40岁至44岁的女性而言,做乳腺X光筛查弊大于利。而建议55岁以上女性隔年做乳腺X光筛查,是因为老年女性的乳腺癌相对容易检测。
乳腺癌是全世界女性最常见的癌症,乳腺癌筛查的目的是早发现、早治疗,但也会带来风险,包括误诊、过度诊断和辐射诱导的癌症等。
高龄孕妇的重要产检有哪些
一般来说,在整个孕期的40周内,从怀孕12周开始一直到28周以前,孕妇应该每一个月接受一次检查。从28周开始到36周则每两周检查一次。而36周以后一直到分娩应该每一周检查一次。
但是对于35岁以上或者存在健康问题的高风险(如糖尿病或高血压)的准妈妈,医生会要求您接受更频繁的检查。
在完整的孕期检查中,每次都应该进行的常规检查包括测量血压、体重、尿常规、血常规等,此外还包括一些特别的检查:
孕12周 对母体身体状况的全面检查,包括检查孕妇血型、筛查孕妇有无传播性疾病、病毒感染等。
孕14周-21周 唐氏综合征血清筛查,用以筛查唐氏综合征、18三体症和开放性神经管缺陷的胎儿。
孕24周-28周 葡萄糖耐量试验,以确认有无糖尿病存在。
孕35周以后 胎心监护,以了解宫内胎儿情况。
初诊、孕20~24周,34周,38~39周:这几个时间段内,每次应该各做一次B超检查,筛查畸形,了解胎儿在子宫内的情况,确定胎位、胎盘位置及羊水量等。
以上的这些检查不会使母亲和胎儿有任何风险。
但是,一些年龄在35岁以上,或经唐氏筛查推测胎儿缺陷为高风险的孕妇,在怀孕16至20周期间,可能还需要进行一次羊水诊断。这种检查需要医生用很细的针穿刺腹部进入子宫内,从羊膜囊内抽取少量羊水以供检查之用。来自羊水中的细胞将被检查有没有染色体问题,这种检查的准确率比较高,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检查会导致极少数的孕妇流产。
唐氏筛查结果为高危的处理办法
孕妈妈们做唐氏筛查结果为高危的处理办法唐氏筛查结果为“高危”的孕妈妈需要确诊胎儿是否为唐氏综合症患儿。
目前产前诊断最常用的技术是羊膜腔穿刺技术,即在B超指引下,将针通过孕妇腹部刺入羊水中,抽取羊水,对胎儿细胞进行染色体分析。羊膜腔穿刺适宜孕16—20周的孕妇。有些孕妇或家属可能会对羊膜腔穿刺术的安全性有疑虑,但是据统计,此项技术造成的流产率仅为0.5%。如果确诊为唐氏宝宝后,最好手段是在孕妈妈生产前终止妊娠。
五项检查能够筛查出早期癌症1、抽血
适用:现在一般常规体检中都有肿瘤标记物检查,此外,前列腺的筛查,普遍采用的方法是抽血查前列腺特异抗原(PSA)。
检查频率:肿瘤标记物最好每年查一次;50岁以上的男性都该在体检时检查PSA,每年一次,如有异常,应复查两三次,排除炎症的可能。
2、B超
适用: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腹部肿瘤,如肾癌、肝癌,盆腔内肿瘤。
检查频率:健康人一年检查一次。对于乳腺癌,40岁后就该每年做一次钼靶结合B超的筛查,35岁以下的女性更应首选B超。
3、X线检查
适用:目前比较常用的是肺癌筛查,即胸部螺旋CT检查和乳腺癌筛查。
检查频率:中老年人,尤其是嗜烟者,应列为肺癌重点普查人群,每半年至1年检查1次。50岁后可每年做一次乳腺X线筛查。
4、内镜:
适用:肠癌、胃癌。
检查频率:40岁后,建议去做一次胃镜检查,可将胃癌扼杀在早期萌芽中。特别是胃癌的高危人群,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以及有胃癌家族史者,更应每年做一次检查。
5、宫颈涂片检查
适用:宫颈癌。
检查频率:初次房事后的三年可每年做次宫颈涂片检查。30岁后可依据风险因素检查,如果三次或多次结果连续为阴性,可以减少受检次数。
孕期孕妇要做多少次重要产检
一般来说,在整个怀孕期间的40周内,从怀孕12周开始一直到28周以前,孕妇应该每一个月接受一次检查。从28周开始到36周则每两周检查一次。而36周以后一直到分娩应该每一周检查一次。
但是对于35岁以上或者存在健康问题的高风险(如糖尿病或高血压)的准妈妈,医生会要求您接受更频繁的检查。
在完整的孕期检查中,每次都应该进行的常规检查包括测量血压、体重、尿常规、血常规等,此外还包括一些特别的检查:
怀孕12周 对母体身体状况的全面检查,包括检查孕妇血型、筛查孕妇有无传播性疾病、病毒感染等。
怀孕14周-21周 唐氏综合征血清筛查,用以筛查唐氏综合征、18三体症和开放性神经管缺陷的胎儿。
怀孕24周-28周 葡萄糖耐量试验,以确认有无糖尿病存在。
怀孕35周以后 胎心监护,以了解宫内胎儿情况。
初诊、怀孕20~24周,34周,38~39周:这几个时间段内,每次应该各做一次B超检查,筛查畸形,了解胎儿在子宫内的情况,确定胎位、胎盘位置及羊水量等。
以上的这些检查不会使母亲和胎儿有任何风险。但是,一些年龄在35岁以上,或经唐氏筛查推测胎儿缺陷为高风险的孕妇,在怀孕16至20周期间,可能还需要进行一次羊水诊断。这种检查需要医生用很细的针穿刺腹部进入子宫内,从羊膜囊内抽取少量羊水以供检查之用。来自羊水中的细胞将被检查有没有染色体问题,这种检查的准确率比较高,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检查会导致极少数的孕妇流产。
乳腺癌多久筛查一次为最佳
根据当前的一些指南,大多数女性每隔两年应该筛查一次乳腺癌。但许多外科医生可能会根据其他准则推荐遵循不同的筛查时间表。
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说,仅50岁及50岁以上的女性需要每隔两年筛查一次。然而,美国癌症协会(ACS)建议40岁以上的女性每年都进行乳腺癌筛查。一项新研究发现,大多数乳腺癌和普通外科医生给出的建议更符合ACS的指南。
USPSTF是预防医学领域的一个独立专家小组。该小组定期审查最新的研究成果。完成审查后会发出关于预防保健的指导方针。而其他组织,如美国癌症协会、美国放射学院和乳腺影像协会则说,每位女性都应该与她的医生交谈后作出个人决定。
这项研究的作者,由班纳市的安德森癌症中心的Vilert Loving博士领导。他们发现大部分乳腺癌医生和普通外科医生并没有尊照USPSTF的乳腺癌筛查指南。他们对于患者筛查或进行个人决定时并未依照这些指南。
在一份新闻稿中Loving博士表示:“我们发现,大多数接受调查的乳腺外科医生提倡的是ACS、美国放射学会和乳腺成像协会提出的乳房X光摄影建议,而不是USPSTF提出的建议。”
Loving博士及其共同作者Jiyon Lee博士和Elaine Tanaka博士调查了288位外科医生。
他们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组: 40岁的女性、超过40岁的女性以及男性。他们向外科医生询问他们的特长专科。
Loving博士和团队向外科医生询问了他们要开展的临床实践。此外,这些研究人员还向外科医师询问了他们对患者、朋友家庭成员做出的筛查推荐和其他乳房健康习惯。
最后,Loving博士和团队向外科医生询问了她们个人的筛选经验。他们询问了医生自己开始筛查乳腺癌的年龄和筛查频率。
Loving博士和团队发现,超过80%的乳腺癌和普通外科医生说,女性应从40岁开始每年筛查乳腺癌。有88%的乳腺外科医生建议每年检查。
93%的女外科医生说她们在或将在40岁开始进行每年筛查。
“尽管我们期待着USPSTF今年的指南,但公众应该知道,参与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的医生们认为年龄在40岁处于平均风险的女性应该每年都进行乳房X光检查。”Lee博士和Tanaka博士在新闻稿中说道。
该研究于4月21日在多伦多举行的美国伦琴射线学会2015年年度股东大会上提出。在会议上提出的研究可能未经同行评审。
如何筛查前列腺癌
①筛查主要应用于健康人群,早期发现疾病,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例如:60岁健康的老王今年单位体检,查PSA值就算筛查;而80岁老张出现了排尿困难、骨痛的症状,去医院就诊,查PSA值就不能算筛查。
②筛查运用的方法必须要简便;这样可以减少医疗成本;
③筛查的疾病发病率一般都较高,覆盖面比较广,例如骨肉瘤这样的疾病发病率本身就比较低,如果在健康人群中进行筛查,就没有太大的必要;
④筛查出疾病后,我们必须能提供有效的治疗和干预,例如胰腺癌这样恶性程度很高的疾病,我们即使筛查出来后,也没用很好的治疗方法,所以筛查的价值也显得不是很大了。
再看看前列腺癌,目前人群发病率已经比较高了,而且前列腺癌自然病程很长,总体发展较慢,当我们通过筛查可以发现前列腺癌早期患者,通过手术或放疗的手段可以达到治愈,而且目前前列腺癌筛查的主要手段:测血PSA、直肠指诊都是很方便的措施。这么看来,对健康人群进行前列腺癌还是非常合理的。
20世纪90年代,PSA开始应用于前列腺癌的早期筛查后,美国的前列腺癌死亡率开始呈稳步下降趋势。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因为PSA筛查使我们能发现更多的早期前列腺癌,通过及时的治疗,将前列腺癌根治,从而降低了死亡率。
(类似的例子还出现在肾癌,以前医疗条件较落后时,病人往往是出现很严重的血尿、腹痛和腹部包块才去就诊,而那时往往已经是肾癌晚期,而现在人们都定期做腹部B超,如果有癌灶生长,往往都可以早期发现,及时做肾癌根治性切除术,术后长期存活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
本着对患者负责的角度,在这里必须要强调一点:目前,关于应用直肠指诊和PSA来早期诊断前列腺癌,并使其得到早期治疗能否降低前列腺癌的死亡率,在学界仍然存在巨大的争议。根据SEER项目,0-90岁一生中男人死于前列腺癌的风险是3%而患前列腺癌的风险是17%,这主要是因为前列腺癌自然病程很长,发展较慢,大部分人的寿命都没有长到能让前列腺癌由早期发展到晚期致死的地步。据估计在老年男性中有30%-50%的患者由于筛查而过度诊断为前列腺癌;当接受筛查诊断为前列腺癌后,就会接受治疗,而治疗本身不太可能延长寿命,只会增加手术并发症,增加医疗负担。
所以,目前既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PSA和直肠指诊能挽救生命,但也没用足够的证据反对这样做。但考虑到普通老百姓对“癌”的恐惧,我们还是建议做前列腺癌的筛查,只是您需要了解上述提到的筛查的利与弊。
目前的筛查主要是:直肠指诊DRE联合PSA来进行。
1.直肠指检(digital rectal examination,DRE)大多数前列腺癌起源于前列腺的外周带,DRE对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分期都有重要价值。考虑到DRE可能影响PSA值,应在抽血检查PSA后进行DRE。
手指伸进肛门,感受前列腺的大小、质地,有无结节等,做一次DRE相当于一次前列腺按摩,会使前列腺产生的PSA升高。
2.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检查
目前,国内专家经过讨论已经达成共识:
1.对50岁以上有下尿路症状的男性,常规进行PSA和直肠指诊的检查;(①所谓下尿路症状指:尿频、尿急、尿等待、间断性排尿、尿线变细、尿后滴沥、尿不尽等症状;②之所以限定50岁,主要是因为50岁以下男性很少罹患前列腺癌,所占比例不到所有患者的0.1%)
2.对于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人群,应该从45岁开始定期检查、随访;
3.对DRE异常、有临床征象(如骨痛、骨折等)或影像学异常(B超/核磁异常)等的男性应进行PSA检查。
PSA筛查多主张2年进行一次,也有专家建议:对于PSA小于等于2.0ng/ml的人群,可每2年检查一次,对于PSA大于等于2.0ng/ml的人群,可每年复查一次。目前前列腺癌随机筛查年龄的上限是74岁,但若预期寿命超过15年,仍然可进行筛查。
(关于PSA的详细内容,详见我的另一篇文章:浅谈PSA。)
下一个问题:当利用直肠指诊DRE和PSA筛查发现异常的时候,我们需要进一步的检查措施,来最终诊断前列腺癌,你知道如何诊断前列腺癌吗?
癌症几岁筛查最好
1.乳腺癌。报告建议:低风险的女性40岁时可以选择是否做乳房X光造影检查,但50岁后,医生应当鼓励她们每两年做一次,直到75岁;存在乳腺癌家族病史或其他风险的女性需要从更年轻时规律接受乳房X光造影检查。
专家认为:乳腺癌风险低,且不存在任何症状,年龄低于40岁的女性频繁做筛查会导致假阳性诊断增加或对身体造成伤害,同时增加医疗费用。
2.宫颈癌。年龄在21~29岁的女性,报告建议她们每3年接受一次宫颈刮片检查以筛查宫颈癌。年龄在30~65岁的女性,可以选择每3年做一次宫颈刮片检查,也可以每5年做一次刮片和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检测。
专家认为:将筛查的频率从每年一次减少到每3年一次,能将它对人体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3.肠癌。年龄在50~75岁之间,患癌风险处于低平均水平的人群可以选择以下方式筛查:大便隐血实验、每5年做一次乙状结肠镜检查。
4.卵巢癌。如果患癌风险较低,且不存在任何症状,美国医师协会并不建议她们过度筛查。
5.前列腺癌。即使患癌风险低的男性,在50~69岁之间,也应该找医生了解前列腺癌的筛查。专家建议,50岁后,应该每2~4年做一次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血液测试。
生化汤的做法 喝生化汤注意事项
生化汤活血化瘀对排除恶露很有帮助,但是宜适量,过渡饮用容易引起子宫的新生内膜不稳定,造成出血不止。
产妇喝生化汤前应接受专业的医生指导,避开服用子宫收缩剂的时间才能让生化汤发挥作用,以避免产后出血。
生化汤是一种中药药方,必须接受中医诊断,了解个人体质,评估是否能服用,进行药材加减,对症下药,否则容易喝出问题。
女人健康这些检查不可少
20岁后
全面体检。21~40岁,至少每5年做一次全面体检,40岁后,应每年体检一次。检查内容包括血糖、血脂、甲状腺功能、肝肾功能、等。
巴氏涂片检查。这项检查可发现早期子宫颈癌症状,及早发现,治愈率更高。建议从21岁开始每年查一次。到30岁时,如果连续3次检查结果正常,那么在 65岁前每3年查一次就可以了。对此,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防癌科主任徐志坚认为,二十多岁的女性,感染人乳头状瘤病毒通常都是一过性的,因此选用比较 简单、成本较低的巴氏涂片检查就可以。
性传播疾病检查。美国每年新增的性病患者约为1900万,其中近半数年龄在15~24岁之间。性病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导致一些女性患者不孕。性活跃的高危人群应每年接受一次HIV、衣原体和淋病检查。
皮肤病变检查。黑素瘤是25~29岁女性的头号癌症死亡原因。30年来,年轻女性中黑素瘤发病率增加了50%。有黑素瘤家族病史的人群每年应接受一次皮肤癌检查。
30岁后
HPV检查。从大约30岁开始,女性免疫力开始下降,更容易感染HPV(人乳头状病毒)。“HPV感染是子宫颈癌的必要因素,大多数性活跃女性会在某段 时间感染此病毒。”徐志坚告诉记者,“从30岁开始检查HPV,如结果正常,之后可每3年做一次检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检测子宫颈癌的‘金标准’是把巴 氏涂片和HPV检查相结合,这样能发现绝大多数的病毒感染。”
血糖检查。血糖检测有助于及早发现2型糖尿病的苗头。如果你总觉得口渴、疲惫,出现体重减轻等状况,更要进行血糖测试。糖尿病危险会随着年龄增大而增大,建议30岁后每3年查一次血糖,50岁后要每年查一次。
40岁后
血脂检查。40岁后,每年都应查血脂。吸烟的人和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家族史的人,更应该定期检查。
50岁后
乳房X光片检查。乳腺癌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大而上升,在50~59岁的女性中,乳腺癌患病几率为2%;在60~69岁的女性中,乳腺癌发病率则为3%。专家建议,每两年做一次乳房X光检查,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则应在40岁以前就进行检查。假如发现乳房大小、外形有所改变或有包块等情况,应该马上去医院就 诊。
肠镜检查。肠癌在50及5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最高。众多研究表明,肠镜检查从50岁开始,之后每10年筛查一次能很好地检查出肠部病变。
宫颈癌前筛查的时间
对于不需要宫颈细胞学检查的青少年,最重要的是让她们获得适当的卫生保健,包括健康风险评估、避孕以及性传播疾病的预防咨询、筛查和治疗。那么,对于宫颈癌,什么时段筛查更合适?
首先,什么时候最适合开始筛查?
1、性生活3年左右。
2、不应晚于21岁。
3、对于不需要宫颈细胞学检查的青少年,最重要的是让她们获得适当的卫生保健,包括健康风险评估、避孕以及性传播疾病的预防咨询、筛查和治疗。
4、推荐下列妇女接受筛查:从未筛查过的、既往筛查信息不明的、以及既往筛查结果不可靠的。
其次,什么时候可以终止筛查?
1、下列妇女只要健康状况良好,且没有生活受限的慢性疾病,就应该一直坚持筛查:有宫颈癌病史者,宫内暴露于乙烯雌酚者,和(或)免疫受损者(包括HIV阳性患者)等;
2、除非有更多的排除性资料,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DNA检测阳性的妇女,都应在其保健提供者的指导下坚持筛查;
3、70岁以上的妇女应与其保健提供者根据她们的具体情形就筛查的必要性进行讨论,包括权衡利弊,了解筛查的局限性等,并且就是否继续筛查签署知情同意书;
4、70岁且保留宫颈的妇女,在之前的10年中宫颈细胞学检查连续3次以上正常(或阴性)且没有任何异常(或阳性)细胞学发现的;
5、有合并症或危及生命疾病的妇女,可以放弃宫颈癌筛查。
宫颈癌筛查何时终止才合适
何时开始筛查
1、性生活3年左右;
2、不应晚于21岁;
3、对于不需要宫颈细胞学检查的青少年,最重要的是让她们获得适当的卫生保健,包括健康风险评估、避孕以及性传播疾病的预防咨询、筛查和治疗;
4、推荐下列妇女接受筛查:从未筛查过的、既往筛查信息不明的、以及既往筛查结果不可靠的。
何时终止筛查
1、下列妇女只要健康状况良好,且没有生活受限的慢性疾病,就应该一直坚持筛查:有宫颈癌病史者,宫内暴露于乙烯雌酚者,和(或)免疫受损者(包括HIV阳性患者)等;
2、除非有更多的排除性资料,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DNA检测阳性的妇女,都应在其保健提供者的指导下坚持筛查;
3、有合并症或危及生命疾病的妇女,可以放弃宫颈癌筛查;
4、70岁以上的妇女应与其保健提供者根据她们的具体情形就筛查的必要性进行讨论,包括权衡利弊,了解筛查的局限性等,并且就是否继续筛查签署知情同意书;
5、70岁且保留宫颈的妇女,在之前的10年中宫颈细胞学检查连续3次以上正常(或阴性)且没有任何异常(或阳性)细胞学发现的。
糖筛什么时候做
正常妊娠而无高危因素的一般在孕24~28周进行采血化验筛查,而高危因素人群首诊时就应接受筛查。高危因素包括:高龄,孕妇年龄超过30岁;孕前体重超过60千克;妊娠体重增长过多;有糖尿病家族史;有吸烟史;妊高症或有既往不良妊娠史等。高危因素孕妇如第一次筛查正常,应在孕32周复查
无创DNA检测哪些准妈妈更适用
无创DNA,即无创基因检测,无创DNA产前检测,又称无创产前DNA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无创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等。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名称为NIPT,由美国妇产科医师学院委员会定义。
受限于技术发展水平,目前国内无创DNA主要筛查常见的三大染色体疾病,分别是T21染色体异常(唐氏综合征),T18染色体异常(爱德华氏综合征)和T13染色体异常(帕陶氏综合征)。
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下发的《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与诊断技术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无创DNA是利用基因测序技术进行产前筛查与诊断的一种方式,仅需采集孕妇外周静脉血5毫升以上,提取出包含在母体外周血浆中的胎儿游离DNA片段,通过新一代高通量DNA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便可得知胎儿的遗传信息,检测出胎儿患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的风险率。
无创DNA产前检测适用人群:
1、产前筛查报告中,1/1000≤唐氏综合征风险率检验值≤1/270,1/1000≤18-三体综合征≤1/350,1/1000≤13-三体综合征的风险率检验值≤1/350,即血清学筛查、影像学检查显示出常见染色体非整倍体接近高风险。
2、孕期出现先兆流产、发热、有出血倾向、感染未愈等介入性产前诊断禁忌征。
3、处于较大孕周(孕20周+6天以上),又刚好在无创DNA产前检测可进行的时间内,已经错过了血清学筛查最佳时间,或错过产前诊断时机,但对降低三大染色体疾病风险有特殊要求。
无创DNA产前检测慎用孕妇人群:
1、产前筛查高风险,预产期年龄≥35 岁的高龄孕妇,以及有其他直接产前诊断指征。
2、怀有双胞胎。
3、孕周<12 周。
4、体重>100 千克。
5、通过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IVF-ET)方式受孕。
6、患合并恶性肿瘤。
四类特殊孕妇人群是不适用无创DNA产前检测:
1、 夫妇双方之一有明确的染色体异常,孕妇经历过染色体异常胎儿分娩。
2、孕妇1年内接受过异体输血、移植手术、细胞治疗或接受过免疫治疗等,对无创DNA产前检测结果将造成干扰的。
3、孕期B超等胎儿影像学筛查结果怀疑胎儿有染色体异常可能,比如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
4、各种基因病的高风险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