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体质者对应脏腑的辨证调理方剂
阴虚体质者对应脏腑的辨证调理方剂
心阴虚
【症状表现】失眠,多梦,心悸,健忘,虚烦,盗汗,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舌尖红,少苔,脉细数等。或有两颊发红、心烦怔忡、头晕目眩等虚火上炎之证。
【病因】劳神过度,久病伤心,热病粍伤等。
【调理方剂】天王补心丹加减等。
天王补心丹
【组成】生地30克,五味子20克,天冬、麦冬各12克,玄参、黄精、女贞子各15克,生黄芪25克,太子参15克,炒枣、柏仁各30克,赤芍12克,生、煅牡蛎各30克(先煎),猫爪草30克,陈皮6克,炒谷、麦芽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加减】心悸多汗,加浮小麦30克(先煎):失眠不寐,加远志10克,茯神15克,夜交藤30克;低热,加青蒿、银柴胡各9克,炎鳖甲12克(先煎);形寒肢冷,加菟丝子、仙灵脾各15克。
【功效】有补肾养心、扶正抗瘤之功效。主治甲状腺癌中晚期正气虚衰、心肾亏损、邪毒内蕴,症见心悸头晕、失眠、耳呜、乏力肢软等。
治疗甲亢的几种方法
中医治疗疾病的原则都是从根源入手进行治疗,不但治标,还要治本。中医治疗甲亢本着治其病,先断其根的治疗理念,先从调理脏腑入手,然后通过调节甲状腺自身免疫功能,提高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促进蛋白的合成和能量代谢,直接抑制甲状腺素的合成。
甲亢是临床上一种十分常见的内分泌疾病。而且,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患者也越来越多。中医将本病归于“瘿瘤”范畴,其发病原因首先在于患者素体阴亏,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阴失敛,情志抑郁,肝失疏泄,气郁化火,脾气虚弱,运化无权,肝阳上亢,心肾阴虚等。
根据每个甲亢患者的不同病情辨证论治、辨因论治,既考虑了局部的治疗,又对患者全身进行了系统的调理,针对甲状腺的病根全方面调理脏腑功能,平衡人体免疫系统等功效。通过疏肝理气、滋阴降火、祛瘀化痰、活血化瘀、宁心安神、软坚散结、清热解毒、调理脏腑、扶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增强自身免疫功能全方位综合系统的治疗甲亢。
鼻子长痘痘皆因胃火旺盛
据不完全统计,大多数MM背上都会莫名长痘痘,以致穿露背晚礼服或在夏天穿背心时多会陷入尴尬的状况。不洁的背部肌肤让人感觉非常好。而背部出现痘痘多数是因为皮肤的毛囊炎引起的。与背部毛囊的油脂分泌旺盛有关,和床单的卫生管理也有关。MM可要留心了。
额头长痘痘-肾阴亏虚 阴虚火旺
额头对应脏腑为肾,这是在提示肾阴亏虚,阴虚火旺。心火旺、血液循环有问题,可能过于劳心伤神。
病因表现:这类的人脾气较不好,应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睡眠充足,并多喝水。肤质基本上会以油性或混合性肤质的人群居多。
鼻子长痘痘-胃中有热 胃火旺盛
鼻子对应脏腑为胃,提示胃中有热,胃火旺盛。
病因表现:基本上以消化系统的功能不佳,如患有胃病、胃痛等;还有就是偏食,不喜欢吃水果以及绿色蔬菜的人群为主,而这类人群中约有两成会长痘痘,同时这两成中又有八成以上的痘痘会长在鼻子的四周哦。
左脸颊长痘痘-肝火旺盛
左边脸颊对应脏腑为肝,提示肝火旺盛。
病因表现:严重睡眠不足和精神长期紧张都是很重要的原因。基本上在经常熬夜和学习工作压力较大的人群中比较常见。
右脸颊长痘痘-肺火旺盛
右边脸颊对应脏腑为肺,提示肺有热,肺火旺盛。
病因表现:中医认为,肺主皮毛,并开窍于鼻,所以当肺火旺盛时,痘痘比较容易出现在鼻子与右脸颊位置。
人中长痘痘-月经不调
人中对应脏腑为生殖器官。
病因表现:以女性为例,如果人中经常长痘痘,多会存在月经不调及痛经等生理期症状。
下巴长痘痘-荷尔蒙分泌出现问题或上火所致
表示肾功能受损或内分泌系统失调。女生容易在下巴周围长痘痘的可能是月事不顺所引起的。还有可能是上火。
脖子长痘痘
皮脂腺含脂肪量过多。皮肤抗病能力的强弱。也有可能是内分泌系统失调。
中药治脑瘤
中医学里,脑属于奇恒之腑,脑为髓海,位置最高,人体清阳之气聚集之处。因此,脑袋生病要么是髓海空虚,要么就是清阳之气不足或者失于功能,内经云“阳化气、阴成形”,清阳无以化气,阴就成形,形成了肿块。此文主要讲述原发性脑瘤的中医治疗。笔者曾治疗一些脑胶质瘤患者疗效尚可,症状缓解较为明显。
脑瘤的病机简而言之:脏腑虚弱,病邪上犯。具体来说虚可能是阴虚,也可能是阳虚,脏腑辨证多从肾、肝、脾入手,多数鹿病机应该是本虚标实。具体分型论治如下:
脾肾阳虚:头晕头痛,腰膝酸软,畏寒怕冷,体倦乏力,纳呆腹泻,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方剂选用右归丸联合附子理中丸;
肝肾阴虚:头晕头昏,耳鸣目涩,视物模糊,失眠健忘,大便干小便少,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方剂选用杞菊地黄丸联合一贯煎。
瘀血阻滞:头痛间歇发作,痛位固定,刺痛为主,面色晦暗,舌紫暗,脉弦涩。方剂选用补阳还五汤。
痰浊上犯:头昏头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舌强语謇,痰多胸闷,或食欲不佳,口吐痰涎,形体多偏胖,舌淡胖或者淡白舌,舌苔多白腻,脉滑或濡或弦。方剂选用涤痰汤。此处注意辨证,痰浊容易异化痰热,风痰,可适当调整用药,而且有痰必有湿,有湿必有阴邪内伏,进而可认定阳气本虚,所以治当重视温阳。
肝风内动:特点是时有抽搐,语言不利,肢体麻木,口歪舌偏,视物模糊,舌红,苔薄,脉弦。方剂选用镇肝熄风汤或天麻钩藤饮。
肝胆实热:特点是剧烈呕吐,喷射状,头晕头痛厉害,或伴发热,易怒,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方剂选用龙胆泻肝汤。
总而言之,脑瘤辨治重在分清阴阳、寒热、虚实,上述证型即可单独成型,也可互相组合。此外,脑为巅顶之府,位置高,多数医家认为脑瘤成病多有风邪因素,酌情选用风药或可起到祛邪且载药上行之功,中药治疗脑瘤既可以是术后辅助治疗,也可配合放化疗使用,还可以在一些术后复发、放化疗无可行的病人,或者高龄体弱病人中使用。
汗蒸可以去湿气吗 什么人不适宜汗蒸去湿气
阴虚湿热体质。
虚性体质者不适宜汗蒸,因为这类人体质本就弱,再大量出汗会让身体更虚。因为汗液属于人体阴液的一种表现形式,阴虚的人过分消耗会更加导致阴虚、血虚,对心脏同时也会有负面影响。
阴虚体质的特征:
阴虚体质者体形大都瘦长,常感到手脚心发热,面颊潮红或偏红,眼睛干涩,口干咽燥,易失眠,性情急躁,舌质偏红,苔少。
阴虚体质的日常调理:
阴虚体质不能汗蒸,但建议通过慢跑、爬山、球类等运动强身健体除湿气,以及多食红豆、薏米等去湿气食物。
小儿习惯性抽搐的中医治疗
中医上讲抽动症发生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衡,气血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一般与肝、皮、肾脏腑功能失调有关,治疗抽动症,首先辨明阴阳的偏盛偏虚以及归属脏腑,在辨证基础上选择针对性药物治疗 。
我们临床上统计的是抽动症是可以治愈的,但西药治疗抽动症一般应用抗精神病或者抗癫痫药物,近期效果尚可,远期效果并不理想,对抽动症的治疗属于治标不治本,很难彻底治愈抽动症。想要彻底治愈抽动症,综合治疗是目前最为理想的方法,一般以应用中药治疗为主,辅以心理调整和饮食调整,对抽动症标本兼治。
抽动症是分五种不同的类型,如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多发性抽动障碍(综合征或抽动—秽语综合征)、感觉性抽动障碍、混合型。类型不一样相应的治疗方案也都是不一样的。建议针对性治疗。
抑郁的起因
1.实证
主张抑郁为实证者大多认为抑郁的基本病机为肝气郁结。史先芬等认为抑郁多由情志所伤使肝失条达,气失疏泄致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而发。杨xx明确提出“抑郁系肝”,兼及脾胃,初期多实,久病兼虚,肝气郁结为其基本病机,并贯穿疾病始终。并划分8种证型:肝郁气滞型、气郁化火型、肝郁痰阻型、肝郁血瘀型、肝郁脾虚型、肝郁肾虚型、肝郁血虚型、肝郁气虚型。马x认为肝郁气滞在郁证发病中居首位,郁证之初以气滞为主,继发血瘀、火郁、痰结、食滞等,经久不愈,由实转虚,随其影响的脏腑及耗损气血阴阳的不同,而形成心、脾、肝、肾亏虚的不同病变。陈xx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提出,抑郁的基本病机主要不在精亏, 而在气的郁结;病位主要在心与肝,与脾(胃) 和肾的关系亦较密切,涉及肺的较少;抑郁是虚实错杂、实多虚少的病证。实的表现主要是气郁(滞)、痰湿、火热、络痹(血瘀);正虚的表现主要是气阴虚及血虚,也有阳虚者。虚实相较,以实证较多。这一类病机观点为大多数医家认可,并指导着抑郁的辨治和科研工作。
另外,抑郁的病因在于痰火,病位在于胆,当从胆论治,并认为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凡属不能控制自己的意识和动作,如人体正常的决断能力丧失,注意力不易集中或动作上的手不应心、精确失度等症状,均与胆的功能失调相关。修xx认为脾胃在情志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很重要,不仅直接调摄情志,还可通过经络气血影响其他脏腑对情志的作用。脾失健运,痰邪淫浸,神失调摄,是抑郁发病的重要病机。黄跃冬等根据中医“脑主神明”理论,结合西医学对抑郁的认识,提出抑郁病机核心在于五官七窍郁闭、神机不运。张x提出阳郁不达是抑郁的病机特点,神机不振是抑郁复杂临床表现的基本特征。
2。虚证
主张抑郁为虚证者认为抑郁基本病因病机应为脏腑功能失调,以虚为本。杨xx通过临床研究认为,在抑郁的中医辨证中,应重视与气虚的关系,治疗上也应充分考虑调理脾胃,鼓舞中州,开发气机升降运动,使机枢通利,由此则气旺流畅,情绪正常,诸证皆除。孙x认为,抑郁的病因病机主要是思虑过度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肾精亏虚,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元神失养。病位在脑,涉及心、肝、脾、肾多脏,中医辨证以虚证为纲。魏xx根据《金匮要略》条文认为抑郁的症状与百合病精神、饮食、睡眠的失调有相似之处,其病机属心肺阴虚,百脉失养。曲淼xxx认为抑郁的中医辨证应以虚证为纲,以心、脾、肾三脏亏虚为主,兼有肝郁症状,其中又以肾虚为最常见。姜xxx从抑郁与阴阳升降、脏腑升降关系,抑郁的病理性质,抑郁失眠症状的病理实质进行讨论,认为阳气升之不及是抑郁的病理关键,脑腑阳虚(阳气不足)为抑郁的病理实质。
3.虚实夹杂
抑郁的基本病机为虚实夹杂者提出本病以虚为本、以实为标。抑郁属神窍疾病,心、肝、胆三脏阳虚、气虚乃是易发本症的体质因素,在此基础上,稍遇精神情志刺激则不能耐受,从而形成脑神失养,气郁痰阻,神窍迷蒙之证。因而提出本症的病机当是心胆阳虚,脑神失养,肝虚气郁,神窍痰蒙。陈xx认为抑郁属于本虚标实之证,阴虚火旺是其主要病机,与患者长期情志不遂、心血暗耗有密切关系。岳xx提出,抑郁是情志异常性疾病,其发病涉及多个脏腑,成因复杂,相火不足为发病根源,心肾不交、肝失疏泄是其中介因素,痰瘀互结、脑神异常是其发病的直接原因。
老年人如何选择补药进补
对季节变化易发的疾病可趁伏天病情稳定时,予以辨证调补,即所谓冬病夏治,以防患未然,达到治本效果。
进入老年,由于“五脏皆虚”,所以老年之疾虚证居多。在治疗上应“虚者补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味者,五味也,五味调和,则可补益精气。说明补养之法,既有药补又有食补,而虚证主要表现为全身气血阴阳的不足,而这些虚象又多体现为某些脏腑功能的衰退。“夫人之盛,非气即血,五脏六腑,莫能外焉。”因此在治法上首先要分清阴虚、阳虚、气虚、血虚四类。再与脏腑联系起来,辨别心、肝、脾、肺、肾五脏之虚。通过辨证,或用药治,或用食疗,或药食兼施,以达到康复延龄的目的。
补药的选择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365味中药中具有补养作用的中药有70味之多。在抗老延龄选用补药方面,历代医家对“肾亏易衰老”的认识是一致的。有人初步分析了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载的1892种药物中,发现明确载有耐老、不老、延年、增年作用的药物达117种,比较常用的约109种,其中补益药约50种,占28%以上,补肾药有28种,健脾药13种,养心药6种,说明益肾健脾药占较大比重。在药物的复方组成方面,也有人分析了13部有代表性的方书,发现记载有长生、耐老、不老、延寿的方剂124首。其中温补肾阳为主的约占87首,占70.2%,其方法多采用温柔而不刚燥的温补药与滋益肾阴、填精补血的药物同用,组成温肾阳、益肾阴、填精补血之剂 以滋补肾阴为主的28首,占20.2% 以健脾益气为主的约11首。可见中药抗老延龄方面的作用,重点以补肾为主,健脾为辅。
冬令进补
人们通过长期对自然界四季气候变化的观察,得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又把人体中五脏中的肾脏作为冬季的主令,因为“肾为封藏而主蛰”,冬季又为收藏季节,此时进补,可以藏而不泄。所以人们习惯于冬令进补,如服用膏滋药、人参、阿胶、黑白木耳、鹿茸、海狗肾、冬虫夏草和各类成药,以及各种食物进补。由于冬令进补的药品很多,有单味,有复方,可根据病情、体质的不同,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服用。
伏天进补
伏天是一年中气候最炎热之时。民间服补药习惯上多在冬季,叫做冬令进补,因冬至以后,天气寒冷,不会出汗,服补药可以收藏吸收,不被汗泄。而热天进补,怕补药成分随汗而泄,等于不补。事实上伏天同样可以进补,其功效并不逊于冬季,因为伏天气候炎热,昼长夜短,夜睡较少,工作辛苦,出汗较多,易感疲劳,体内空虚,加上烈日当空,炎暑伤气,大都出现气阴两虚之证,特别是老年人更甚,此时进补,反易填空吸收,最为适宜。在药补方面,适宜清补,不宜滋补,以免碍胃助湿。清补以服用人参最为理想,因气阴两虚而人参是补气生津的主要佳品,其他补品,可根据病情体质,因人而施,量体裁衣。尤其对季节变化易发的疾病如哮喘、老慢支、冠心病等,可趁伏天病情稳定时,予以辨证调补,即所谓冬病夏治,以防患未然,达到治本效果。这样夏补与冬补并进,具有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之功。
阴虚体质如何调理
阴虚体质如何调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是阴虚体质,那应该如何调理好?
应以滋补阴液、佐以清热为治则,还应针对相关脏腑阴虚辨证,分别选用滋养五脏之阴液、佐以清五脏之虚热的方药,根据阴阳互根理论,加少量补阳之品。
1、药物调养:可用滋阴清热、滋养肝肾之品,如女贞子、山茱萸、五味子、旱莲草、麦门冬、天门冬、黄精、玉竹、枸杞子等药。常用方有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等。如肺阴虚,宜服百合固金汤;心阴虚,宜服天王补心丸;脾阴虚,宜服慎柔养真汤;肾阴虚,宜服六味丸;肝阴虚,宜服一贯煎。
2、精神调养:阴虚体质的人性情较急躁,常常心烦易怒,这是阴虚火旺,火扰神明之故,故应遵循《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之养神大法。平素在工作中,对非原则性问题,少与人争,以减少激怒,要少参加争胜负的文娱活动。适当到乡村静养,远离城市喧嚣
3、环境调摄:阴虚体质的人形多瘦小,而瘦人多火,常手足心热,口咽干燥,畏热喜凉,冬寒易过,夏热难受,故在炎热的夏季应注意避暑。
阴虚体质吃什么中药
阴虚体质是指当脏腑功能失调时,易出现体内阴液不足,阴虚生内热的证候,常表现为形体消瘦,两颧潮红,手足心热,潮热盗汗,心烦易怒,口干,头发、皮肤干枯,舌干红、少苔,甚至光滑无苔,多因燥热之邪外侵、过食温燥之品、忧思过度、房事不节、久病之后而发病。
阴虚体质的发病倾向: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应以滋补阴液、佐以清热为治则,还应针对相关脏腑阴虚辨证,分别选用滋养五脏之阴液、佐以清五脏之虚热的方药,根据阴阳互根理论,加少量补阳之品。
甘寒药是阴虚火旺治疗常见药物,其中以石斛、玉竹、山茱萸、枸杞子、西洋参等较为普遍和常见,另外生地黄、天门冬、百合等中药在阴虚火旺治疗方面的积极作用也不容忽视。中成药的代表是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和百合固金丸等药物,注意阴虚火旺需要对症下药。
韭菜的食疗偏方
做法:将韭菜叶150~200克洗净切段,以食用油5~8克来炒,加食盐0.5~1克,鸡蛋1个或猪红肉50克,每天1次,当菜来吃。
点评:韭菜确实具有通便功效,因韭菜含有较多的粗纤维,能增进胃肠蠕动,可有效预防习惯性便秘和肠癌,这些粗纤维还可以把消化道中的头发、沙砾、金属屑甚至是针包裹起来,随大便排出体外,有“洗肠草”之称。
此外,韭菜还具有温中行气、补虚滑肠、调和脏腑的作用。
但韭菜并不适合所有便秘患者,因为根据中医理论,便秘在临床上常分为热结、气滞、阳虚、阴虚、血虚,应辨证论治。
韭菜性温、味辛、实热,对于胃寒、气虚、阳虚体质的便秘患者有很好的通便效果,但是对胃肠上火、面红身热、口干而臭、小便黄少、舌红苔黄的实热以及阴虚体质者就不适用,错用会加重病情。
此外,隔夜的熟韭菜不宜再吃。多食会上火且不易消化,因此阴虚火旺、有眼疾和胃肠虚弱的人不宜多食。
阳虚体质容易得什么病
阳虚体质是中医九种体质之一,中医认为:当人体的脏腑功能失调时,易出现体内阳气不足、阳虚生里寒的表现,主要症状为:面色苍白,气息微弱,体倦嗜卧,畏寒肢冷,全身无力或有肢体浮肿,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苔淡白,脉沉微无力等,阳虚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寒邪外侵或过食寒凉之品、忧思过极、房事不节、久病之后而发病。
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因此,阳虚体质的人,应以益气、温阳、散寒为治则,还应针对脏腑辨证,分别温补心、脾、肾之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