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怎么帮助老人祛湿养脾
中医怎么帮助老人祛湿养脾
立秋后,天地阳气渐收、阴寒渐长、早晚温差大。此时,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湿,湿热交蒸,合而为湿热邪气。《黄帝内经》言“湿气通于脾”。因脾喜燥恶湿,湿邪留滞,最易困脾。为适应自然界由“夏长”到“秋收”的阴阳变化,人体之气血也随之内收。血液中的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肠胃功能加强,人们食欲随之旺盛,可以从食物中吸收更多营养滋养身体。
立秋过后终伏期间按摩丰隆、足三里、脾俞等3大养生穴位,可让脾胃变得强壮起来。其中,丰隆穴是化湿要穴;脾俞可健脾和胃;而足三里能补中益气、通经活络。以上3大养生穴位每天按100次,也不失为一种祛湿养脾胃的好办法。
除了按摩祛湿养脾外,还可食疗
忌食生冷食物。刚入秋天气还很热,但阳气已变少,消暑水果都不宜再食用。如寒性的西瓜,老人和儿童在入秋后食用,极易使肠胃受寒而拉肚子。
多吃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茯苓以促进脾胃功能恢复。此外,芡实、山药、豇豆、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也可多吃。自古以来,猴头菇就被推崇为“养胃山珍”,能滋养肠胃,使其获得充分的能量在秋季运作而不至于受损。
选择清淡的食物。肉食相比,叶类、花菜和部分瓜果蔬菜的淡补功效更为突出。因此选择一些清淡食物,适当多吃,远远胜过补药的作用。如茄子、鲜藕、绿豆芽、丝瓜、黄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清暑化湿的功效。中医养生理论还提倡立秋后每天早晨喝粥。粥利于健脾,可助脾胃滋阴,平衡健旺的阳气。
以淡补为主。立秋之时不宜进食羊肉和狗肉等大热食物,应“淡补”,指补而不腻,要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热、利湿的食物或药物。一方面可使体内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以消除夏日酷暑的后遗症;另一方面能调理脾胃功能,为中、晚秋乃至冬季健康奠定基础。除了鸭肉外,兔肉、甲鱼、海参等凉性食物都非常适宜在立秋之后食用,以达到滋阴养肺、润燥止干、清心安神的效果。
另外,小编提醒人们,还可吃祛湿热的药物。如暑湿偏重,可用些祛湿热的药物。《本草纲目》称:“世医治暑病,以香薷饮为首药。”可见,祛湿药物最常用的莫过于香薷。
祛湿养脾常按3大养生穴位
祛湿养脾常按3大养生穴位
天地阳气渐收、阴寒渐长、早晚温差大。
此时,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湿,湿热交蒸,合而为湿热邪气。《黄帝内经》言“湿气通于脾”。
因脾喜燥恶湿,湿邪留滞,最易困脾。为适应自然界由“夏长”到“秋收”的阴阳变化,人体之气血也随之内收。
血液中的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肠胃功能加强,人们食欲随之旺盛,可以从食物中吸收更多营养滋养身体。
按摩丰隆、足三里、脾俞等3大养生穴位,可让脾胃变得强壮起来。
其中,丰隆穴是化湿要穴;脾俞可健脾和胃;而足三里能补中益气、通经活络。
以上3大养生穴位每天按100次,也不失为一种祛湿养脾胃的好办法。
山药和山药豆的营养价值是一样的吗 吃山药是祛湿还是助湿
山药入肺、脾、肾经,其主要功效是健脾、补肺、固肾、益精,直接看功效的话是既不祛湿也不助湿,但由于其补脾胃作用出色,因此可以间接起到辅助祛湿效果。
中医认为,脾脏有运化水湿的生理功能,脾喜燥恶湿,如果脾阳振奋,脾脏健运,水湿运化功能正常,则人体就不易生湿气,山药进食后对脾胃虚弱有一定的改善,如果合理进食山药的话,对增强脾胃功能会有一定帮助,继而帮助脾胃正常运行,发挥间接祛湿的作用。
艾灸可以祛湿气吗 养脾胃
中医上去湿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进行养脾胃,一般养脾胃主要是进行食疗,中医中常见的袪湿方子,是以红豆、薏米为主制成的。
红豆要用赤小豆,薏米性寒会伤脾,必须辅以为荞麦、葛根等,就是葛奕汤,此方可滋补脾胃、相辅相成,可入肺、脾经,有补中益气,和胃润肺止咳的功效。
这样可以帮助缓解人体脾胃的运化功能不足,从而达到健脾祛湿的功效,对人体有的健康具有一定好处。
祛湿养脾常按3大养生穴位
天地阳气渐收、阴寒渐长、早晚温差大。此时,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湿,湿热交蒸,合而为湿热邪气。《黄帝内经》言“湿气通于脾”。因脾喜燥恶湿,湿邪留滞,最易困脾。为适应自然界由“夏长”到“秋收”的阴阳变化,人体之气血也随之内收。血液中的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肠胃功能加强,人们食欲随之旺盛,可以从食物中吸收更多营养滋养身体。
按摩丰隆、足三里、脾俞等3大养生穴位,可让脾胃变得强壮起来。其中,丰隆穴是化湿要穴;脾俞可健脾和胃;而足三里能补中益气、通经活络。以上3大养生穴位每天按100次,也不失为一种祛湿养脾胃的好办法。
湿气的产生对于我们的身材健康的危害与影响是非常大的,要想不受到湿气等疾病的侵犯,大家是要牢记湿气的产生原因,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防范,加以改善的。另外,祛湿养脾还可通过中医穴位按摩方法来缓解,不妨尝试一下吧。
茯苓和芡实哪个祛湿效果好
茯苓和芡实都具有健脾祛湿作用,但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对症用药。
1.茯苓具有安宁心神祛湿作用,一般用于伴随失眠盗汗神经衰弱的人祛湿。
2.芡实具有健脾止泻、补肾涩精止带功效。一般用于身体湿气重还伴有肾虚、遗精遗尿的患者祛湿。
中医怎么帮助老人安排饮食
整体观念
所谓整体观念,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人体本身是—个完整的有机体,其各个组织器官之间在结构上是紧密联系的,在功能活动上是密切协调的,在病理变化上是相互影响的,决不可只看局部,不看整体。
比如,在生理上,肝开窍于目,瞳仁却属肾:而肝肾同源,肾水能滋肝木。在功能上,肝藏血,肾藏精,目得血而能视。中医理论认为,肝肾不足容易形成目暗雀盲。所以,当出现夜盲雀目、视物昏花时,宜吃具有补益肝肾,养肝明目作用的猪肝、鸡肝、桑椹、枸杞子、首乌粉、黑芝麻等食品,而忌吃辛辣香燥,助火伤阴的刺激性食物。
第二层含义是,人与自然界同为一个整体,人体的内环境时时处处受到外界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这又叫做“天人相应”观。具体地说,人受到春夏秋冬四季气候,东南西北地理变化以及生存条件状况、饮食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这在饮食宜忌方面,同样也要综合考虑,因时因地制宜。
比如,炎夏之季,适宜服食清凉,生津、止渴、除烦、解署的食物,忌吃温热上火、辛辣肥腻、香燥损阴食品。到了寒冷的冬季,又宜多吃温补助阳之物,忌吃生冷大寒之品。北方天寒,宜吃温暖:南方多火,宜吃清淡。这些都属于饮食宜忌的整体观。
辨证论治
所谓辨证论治,是指既要了解食物的性味归经及功用,又要考虑到自己身体素质、性别年龄、疾病属性,而有针对性地选择饮食的宜忌。举例来说:
凡属阴虚体质者,宜吃具有滋阴生津作用的清补食物,忌吃香燥温热的上火温补食品:而阳虚体质者,适宜吃温热补火的温补食物,忌吃大寒生冷的损阳食品。
健康女性在月经期间切忌服食寒性凉性食物和各种冷饮。
男性阳痿之人又适宜吃些温补壮阳之品。
感冒患者,若属风寒感冒,则适宜吃些辛温散寒的生姜、葱白、红糖、紫苏等食物,属风热感冒时适宜吃些绿豆、薄荷、菊花脑,荷叶、金银花等凉性食品。
饮食的宜与忌,也只是相对的,并不是说宜食之物,就可以狂饮暴食,也应有节制。可以说,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完全可以作为人们饮食宜忌的指导理论。
其次,还要注意一些传统的忌口,例如一般人参不与萝卜和茶叶同吃。祖国医学认为,人参是补气药物,而萝卜有破气作用,两者合用会抵消人参的补益效果。茶叶虽然含有许多对人体有益的成分,但茶叶中又含有大量的鞣酸,它能与补益药食中含有的生物碱相结合,产生沉淀物而不能被人体吸收,影响补益效果。
还需要提一下饮酒的问题。酒本身既是调料、饮料,同样又是药物。健康人喝少量酒,可以使血液循环流畅,食欲增加。中医认为,酒有活血化瘀、通利血脉的作用。为了提高有些药物的活血散瘀功效,有时就用酒来炮制,也是酒的这种功用。
但是酒精对人体各器官是一种有损害作用的毒物。进入体内的酒精大部分在肝脏代谢,过量饮酒会导致脂肪肝和肝硬化。另一方面,酒精可以影响高级神经系统,过量饮酒可使人反应迟钝、智力降低。此外酒精还可刺激消化道黏膜,使溃疡加重。大量饮酒又会损害心脏功能,使血管痉挛,血压上升。
据统计,长期过量饮酒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高达59%。所以在调补期间要尽可能少饮酒,即使少量饮酒,也应该是选择低浓度的优质酒,否则会降低调补的效果。
经络养生常按摩4大穴位祛湿养脾胃
1、小指尖端
所属经络:手少阴心经,是手少阴心经的末端。
方法:经常摩擦、按压小指尖端有利于心脏健康,对缓解胸闷、心慌、失眠、心神不宁有益。
2、拇指尖端
所属经络:手太阴肺经,是手太阴肺经的末端。
方法:经常摩擦、按压拇指尖端有宣肺、利肺的功效,有助于维持呼吸系统健康。尤其是秋冬季节,经络运行到手太阴肺经,更是进行呼吸系统保健的最佳时机,还能缓解咳嗽症状。
3、手掌中央
所属经络:手厥阴心包经,是手厥阴心包经的末端。
方法:经常用食指指关节挤压手掌中心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对调理月经、肤色都有一定功效。此外,还有利于心脏健康。
4、肩窝
所属经络:手少阳三焦经,是手少阳三焦经的末端。
方法:用力按压肩窝处,不仅能调节全身体液循环、增强免疫力,还能刺激大脑皮层、放松神经,改善头痛、耳鸣、目痛、咽喉痛等身体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