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的诊断
脑瘫的诊断
目前脑性瘫痪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主要根据临床症状,体征,我国(1988)小儿脑性瘫痪会议拟订的3条诊断标准是:
①婴儿期出现中枢性瘫痪。
②伴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感知障碍及其他异常。
③除外进行性疾病导致的中枢性瘫及正常小儿的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
如有以下情况应高度警惕脑性瘫痪的可能:
①早产儿,出生时低体重儿,出生时及新生儿期严重缺氧,惊厥,颅内出血及胆红素脑病等。
②精神发育迟滞,情绪不稳和易惊恐等,运动发育迟缓。
③有肢体及躯干肌张力增高和痉挛的典型表现;。
④锥体外系症状伴双侧耳聋及上视麻痹。
鉴别诊断
1、急性播散性脊髓炎
该病多发生于青壮年,绝大多数病前数天或1~2周有上感症状或疫苗接种史,受凉,过劳,外伤等常为发病诱因,起病急,首发症状多为双下肢麻木,无力,病变相应部位疼痛,病变节段有束带感,常在2~3天内达高峰,临床上以病变水平以下肢体瘫痪,感觉缺失和括约肌障碍为主要特征,急性期可表现为脊髓休克,损害平面以下多有自主神经障碍,本病可在3~4周后进入恢复期,多数在发病后3~6个月基本恢复,少数病例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但多不伴有痉挛性瘫痪,不自主运动,智能障碍及癫痫发作。
2、视神经脊髓炎
该病发病年龄在20~40岁之间,10岁以下发病少见,为多发性硬化的一个亚型,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首先症状多为背痛或肩痛,随后出现部分性或完全性脊髓横贯性损害的表现,并可在脊髓横贯性损伤症状之前或之后出现视力下降等视神经炎的表现,但病情多有缓解及复发,还可相继出现其他多灶性体征,如眼球震颤,复视,共济失调等。
3、重症肌无力
该病多于20~60岁间发病,儿童较少见,起病隐匿,首发症状多为眼外肌不同程度的无力,包括上睑下垂,眼球活动受限及复视,其他骨骼肌也可受累,如咀嚼肌,咽喉肌,面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及四肢肌等,可影响日常活动,严重者被迫卧床,上述症状通常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有朝轻暮重的特征,部分病例合并胸腺肥大或胸腺瘤,有的合并甲亢等其他自身免疫病。
4、周期性麻痹
该病以反复发作的骨骼肌弛缓性瘫痪为特征,多于青少年期发病,中年以后发作渐趋减少,婴幼儿发病极少见,可因过劳,饱餐,寒冷,焦虑等因素诱发,一般多于饱餐后休息或剧烈运动后休息中发病,多从双下肢开始,后延及双上肢,双侧对称,以近端较重,发作一般持续6~24小时,长者可达l周以上,呈不定期反复发作,多数发病时有血钾的改变(增高或降低),部分病例发作时心律紊乱,血压上升,发作间歇期肌力正常,依据发作过程,临床征象,实验室检查及家族史不难与本病鉴别。
5、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病是一组原发于肌肉的遗传性疾病,大多有家族史,临床以缓慢进行性加重的对称性肌无力,肌肉萎缩为特征,个别类型可有心肌受累,不同类型往往表现为不同的发病年龄,临床特征和病肌分布,但总地来说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可见“翼状肩胛”,“游离肩”,“小腿肌肉假性肥大”,“Gowers”征等特征性表现,以其进行性症状加重,发病年龄,临床特征及家族史可与本病鉴别。
6、急性硬脊膜外脓肿
该病是由于身体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病灶,如皮肤疖肿,扁桃体化脓性病灶等,或由于邻近组织的感染,如褥疮,痈或肾周脓肿等,病原菌通过血行或组织蔓延达到硬脊膜外脂肪组织中而形成脓肿,多在原发感染后数天或数周突然起病,有时原发病灶常被忽视,首先症状为背部或双下肢剧痛,数日内出现明显项强,头痛,发热,全身无力,病灶相应部位的脊柱剧烈压痛及叩击痛,如不及时治疗可很快发生双下肢瘫痪,实验室检查可见脑脊液白细胞轻度增加及蛋白含量明显增高,脊腔梗阻,外周血白细胞增加,CT检查和MRI检查亦有助于鉴别。
7、格林-巴利综合征
多在起病前1~4周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症状,少数病人有免疫接种史,多以四肢对称性无力为首发症状,可自远端向近端发展或相反,或远近端同时受累,并可波及躯干,严重者可累及呼吸肌而出现呼吸麻痹,瘫痪为弛缓性,严重者可出现肢体远端的肌肉萎缩,可伴有肢体远端的感觉异常和手套状,袜套状感觉减退,病变部位较广泛,脑神经损害在成人以双侧面瘫为多见,在儿童以延髓麻痹较多见,也可有眼球运动,舌下及三叉神经的麻痹,可有汗多,皮肤潮红,手足肿胀及营养障碍等自主神经受损症状,症状进展迅速,约半数病例在一周内达到高峰,最长者可达8周,一般在症状稳定l~4周后开始恢复,脑脊液检查可见蛋白一细胞分离现象,预后一般较好。
8、小舞蹈病
该病除少数因精神刺激而急骤起病外,大多起病缓慢,发病年龄大多在5~15岁之间,精神刺激和妊娠均可为诱因,临床上以不规则,不重复,变幻不定,突发骤止的舞蹈样不自主动作为特征,面部,上肢,躯干均可出现,但下肢动作较少,面部和躯干的不自主动作都是双侧性的,不自主动作均在情绪紧张时加剧,睡眠时消失,随意运动呈现共济失调,常伴有情绪不稳,注意力涣散,哭笑无常等精神症状,严重者可有幻视,甚至谵妄和躁狂,该病与脑瘫的舞蹈徐动症型在临床表现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该病常在病前,病中或病后出现各种风湿热表现,可资鉴别。
9、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是由于维生素Blz缺乏所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多于中年起病,呈亚急性或慢性病程,临床上以深感觉缺失,感觉性共济失调及痉挛性瘫痪为主要表现,常伴有周围性感觉障碍,多数病人在神经症状出现前有倦怠,乏力,舌炎,腹泻等表现,最早出现的神经症状多为四肢末端感觉异常,如刺痛,麻木及烧灼样感等,多为持续性和对称性,常从足趾开始逐渐累及上肢,可有四肢远端手套样,袜套样感觉减退,随病情进展逐渐出现双下肢无力,僵硬感,走路不稳,如踩棉花,如锥体束损害严重则下肢肌张力增高,如后索或(和)周围神经变性为重时,则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锥体束征及病理反射阳性,多伴有膀胱括约肌障碍,亦常伴有易激惹,嗜睡,多疑,情绪不稳等精神症状,或出现智能减退甚至痴呆,血清中维生素B12量降低,Schilling试验发现维生素B12吸收缺陷。
10、多发性神经病
该病临床表现以肢体对称性末梢型感觉障碍,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和自主神经障碍为特征,由于病因不同,起病可有急性,亚急性,慢性,复发性之分,各种功能受损程度亦不同,肢体末端呈现手套状,袜套状深浅感觉障碍,肢体远端出现对称性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远端重于近端,并可伴有肌肉萎缩和腱反射减弱,有的病人还有肢体远端发凉,皮肤干燥,脱屑,多汗等自主神经受累的各种表现,病人多有明显糖尿病,中毒,服用呋喃类药物和异烟肼,尿毒症,妊娠,手术后,慢性胃肠道疾病,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及疫苗接种史,根据其病史和典型的临床表现,不难与本病鉴别。
脑瘫的是怎么检查出来的
脑瘫的患者是很多的,生活中患者们要引起重视才行,孩子在出现脑瘫的时候,都会出现智力低下,等一些常见的症状,我们要生活中要对脑瘫多加了解和学习才行,发现脑瘫的时候,要做的检查都有哪些呢?下面为大家爱介绍下脑瘫的是怎么检查出来的。
脑瘫的是怎么检查出来的:
1、智力检查:可以测试患儿的智力影响状况,有助于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对脑瘫患儿今后的智力发育起着重大作用。
2、脑电图EEG :1/4的脑瘫患儿存在脑电波异常的现象,偏瘫的脑电图异常率高,但同时也要排除是癫痫患儿的可能性。
3、核磁共振MRI:在临床上是一种重要的影像学诊断手段,能显示颅脑的形态学改变,对脑瘫的早起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有助于脑瘫病因分析,在鉴别诊断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上提供重要依据。
4、CT:CT能显示脑瘫患儿的脑部结构和形态变化,对脑瘫诊断、分型、分度和病因有很大帮助作用。
5、超神波检测:B超断层显像可以看到占位病变的大小。
6、血管造影:它通过定位从而来进行定性诊断。脑电图检测是对幕上肿瘤的定位阳性率比较高,病变区皮层发现慢波。
7、辅助检查:辅助检查包括盖泽尔发育检查、脑电图、肌电图、头颅影像学检查、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或视觉诱发电位及某些代谢性疾病筛查等。
对于3个月内的超早期诊断,须慎之再慎。只有对那些病因、症状和体征十分明确的患儿方可做出超早期诊断。
脑瘫临床诊断方法:
1、运动发育落后和瘫痪肢体主动运动减少:患儿不能完成相同年龄正常小儿应有的运动发育进程,包括竖颈、坐、站立、独走等粗大运动,以及手指的精细动作。
2、肌张力异常:因不同临床类型而异,痉挛型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肌张力低下型则表现为瘫痪肢体松软,但仍可引出腱反射;而手足徐动型表现为变异性肌张力不全。
3、姿势和步态异常:患儿出现多种肢体异常姿势。体检中将患儿分别置于俯卧位、仰卧位、直立位以及由仰卧牵拉成坐位时,即可发现瘫痪肢体的异常姿势和非正常体位。步态异常,严重者表现为剪刀步态。
看了以上对脑瘫的是怎么检查出来的介绍,对脑瘫这种疾病要做的检查,我们都清楚的掌握了吧,生活中家属们要护理好孩子,尽量让孩子有个好的养病空间,要注意孩子生活中的行动,尽量不要让孩子发生意外,以免给脑瘫的孩子带来严重的伤害,祝大家早日康复。
小儿脑瘫诊断确诊方法
1、脑电图检测
因为脑瘫患儿一般主要发生合并癫痫者较多,常规进行脑电图检测的目的是为了排除该合并症。合并癫痫主要包括背景活动减慢、限局性慢波灶或发作性痫样放电等症状。
2、肌电图检测
儿童脑瘫会造成合并肌萎缩,做该项检测主要是为了了解肌肉和神经的功能状态。
3、脑CT、MRT检测
CT检测主要是为了让探讨脑瘫的病发原因,如先天性脑发育畸形、宫内感染等症状。比如儿童脑瘫、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灶、多发性脑软化灶及多囊性软化这些明确器质性病变及病变部位的检测。
4、引发电位检测
主要针对儿童脑瘫造成小孩视力情况的检测,早期发现异常,第一时间进行干预。
5、智力检测
儿童脑瘫发生以后,可能会伴有儿童智力的低下。能够采取智商测定,明确病人是否合并智力低下。
6、症状检测
儿童脑瘫病人头颅CT、MRI,大部分的脑瘫患儿可能有异常,但正常者不能够否定本病的诊断。大多数儿童脑瘫病人可发现脑萎缩、外部性脑积水、脑软化或脑穿通畸形等症状。
小儿脑瘫怎么治疗
脑瘫是造成儿童运动功能障碍,引发肢体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还会导致患儿智力缺陷、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语言障碍、癫痫发作等。当明确脑瘫诊断后,就应该立即开始进行治疗,早期治疗有助于促进脑发育,治疗效果好,明显改善预后。脑瘫儿出生后6个月内进行的治疗称为早期治疗,治疗的目的是促进脑细胞发育,发展正常姿势和反射,促进正常运动功能的发育,纠正异常的姿势和肌张力,预防由于姿势和运动功能的异常而造成继发性关节畸形、肢体畸形等损害。
目前早期治疗方法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推拿按摩疗法等,在专业康复机构还可以进行躯体训练疗法、康复护理等。
物理治疗是指利用器械训练或物理刺激的方法针对脑瘫患者的各种运动功能障碍及异常姿势进行一系列的训练,以粗大运动及下肢功能训练为主。目的是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抑制异常姿势反射,促进正常运动功能发育。药物治疗主要选用营养脑细胞、改善脑代谢的西药,可结合舒筋通络、醒脑开窍的中药,来调节肌张力,缓解肌肉痉挛。推拿按摩疗法是根据中医的经络理论,采用循经取穴的方法进行推拿按摩,达到改善肌张力,增加关节活动度,矫正异常姿势的作用。
如何早期发现孩子脑瘫儿的症状呢
由于脑瘫是一种脑损伤引起的后遗症,通常引起的是运动方面的障碍。所以家长可以仔细观察孩子的运动方面的问题,特别是三翻六坐七滚八爬,看看孩子是否存在着运动发育迟缓的现象,还有就是观察孩子是否存在着姿势异常,比如说是尖足走路,或是手脚运动不灵活,僵硬等现象。
还有一点就是要特别关注孩子在出生时是否存在着异常的现象,比如是早产、难产、窒息、缺氧、小儿黄疸等现象。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脑瘫诊疗中心赵海康主任说,一旦孩子在出生时有类似的情况,也不要恐慌,因为有这些异常的情况并不代表着孩子就是脑瘫,但这些因素都是引起脑瘫最高危的因素,一定要引起家长们的重视。
小儿脑瘫的诊断
脑瘫的表现由于病因及分型的不同而各种各样,但早期多见:脑瘫婴儿(6个月以内)的早期症状。
1.身体发软及自发运动减少
这是肌张力低下的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4个月以上,则可诊断为重症脑损伤,智力低下或肌肉系统疾病。
2.身体发硬
这是肌张力亢进的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4个月以上,可诊断为脑瘫。
3.反应迟钝及叫名无反应
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现,一般认为4个月时反应迟钝,6个月时叫名无反应,可诊断为智力低下。
4.头围异常
头围是脑的形态发育的客观指标,脑损伤儿往往有头围异常。
5.体重增加不良、哺乳无力。
6.固定姿势
往往是由于脑损伤使肌张力异常所致,如角弓反张、蛙位、倒U字形姿势等。在生后一个月就可见到。
7.不笑
如果2个月不能微笑、4个月不能大声笑,可诊断为智力低下。
8.手握拳
如果4个月还不能张开,或拇指内收,尤其是一侧上肢存在,有重要诊断意义。
9.身体扭转
3~4个月的婴儿如有身体扭转,往往提示垂体外系损伤。
10.头不稳定
如4个月俯卧不能抬头或坐位时头不能竖直,往往是脑损伤的重要标志。
11.斜视
3~4个月的婴儿有斜视及眼球运动不良时,可提示有脑损伤的存在。
12.不能伸手抓物
如4~5个月不能伸手抓物,可诊断为智力低下或脑瘫。
13.注视手
6个月以后仍然存在,可考虑为智力低下。有些脑损伤较轻微,在婴儿早期往往无明显症状,但在婴儿后半期(6~12个月)。
脑瘫患者的诊断方法都有哪些
脑瘫患者的诊断方法一、运动发育迟缓
有些小儿的运动发育稍比正常同龄儿落后,特别是早产儿。但其不伴异常的肌张力和姿势反射,无异常的运动模式,无其他神经系统异常反射的脑瘫症状。确诊脑瘫的依据主要有哪些?运动发育落后的症状随小儿年龄增长和着重运动训练后,可在短期内使症状消失。
脑瘫患者的诊断方法二、先天性肌弛缓
确诊脑瘫的依据主要有哪些?患儿生后即有明显的肌张力低下,肌无力,深腱反射低下或消失的脑瘫症状。平时常易并发呼吸道感染,本病有时被误诊为张力低下型脑瘫,但后者腱反射一般能引出。
脑瘫患者的诊断方法三、体格检查
重点查神经系统运动部分,注意安静及活动时的姿势、步态。小婴儿要注意左右是否对称。了解肌力、肌张力有无异常。体格检查的另一个重点是查神经反射,了解原始反射在该消失的月龄是否消失,如持续存在支持脑瘫诊断。还要查腱反射,鉴别是否为上神经单位损伤,如腱反射引不出或极弱,不支持脑瘫的诊断。
脑瘫患者的诊断方法四、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症于婴期起病
肌肉无力并呈进行性加重,肌萎缩明显,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常用呼吸肌功能不全而反复患呼吸道感染,肌肉活组织检查可助确诊。
脑瘫常见的诊断方法有几种
脑瘫常见的诊断方法一、智力低下
脑瘫患儿常有运动发育落后,动作不协调,原始反射、vojta姿势反射、调正反应和平衡反应异常,在婴儿早期易被误诊为脑瘫,但其智力落后的症状较为突出,肌张力基本正常,无姿势异常。
脑瘫常见的诊断方法二、体格检查
重点查神经系统运动部分,注意安静及活动时的姿势、步态。小婴儿要注意左右是否对称。了解肌力、肌张力有无异常。体格检查的另一个重点是查神经反射,了解原始反射在该消失的月龄是否消失,如持续存在支持脑瘫诊断。还要查腱反射,鉴别是否为上神经单位损伤,如腱反射引不出或极弱,不支持脑瘫的诊断。
脑瘫常见的诊断方法三、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症
脑瘫于婴儿期起病,多于3~6个月后出现症状,少数病人生后即有异常,表现为上下肢呈对称性无力,肌无力呈进行性加重,肌萎缩明显,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常因呼吸肌功能不全而反复患呼吸道感染,患儿哭声低微,咳嗽无力,肌肉活组织检查可助确诊,本病不合并智力低下,面部表情机敏,眼球运动灵活。
有些脑瘫患者的运动发育稍比正常同龄儿落后,特别是早产儿。但其不伴异常的肌张力和姿势反射,无异常的运动模式,无其他神经系统异常反射。运动发育落后的症状随小儿年龄增长和着重运动训练后,症状可在短期内消失。
脑瘫常见的诊断方法四、先天性肌弛缓
脑瘫患儿生后即有明显的肌张力低下,肌无力,深腱反射低下或消失。平时常易并发呼吸道感染。本病有时被误诊为张力低下型脑瘫,但后者腱反射一般能引出。
临床上诊断脑瘫的方法有哪些
1、智力检查:可以测试患儿的智力影响状况,有助于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对脑瘫患儿今后的智力发育起着重大作用。
2、核磁共振(MRI):在临床上是一种重要的影像学诊断手段,能显示颅脑的形态学改变,对脑瘫的早起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有助于脑瘫病因分析,在鉴别诊断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上提供重要依据。
3、脑电图(EEG) :1/4的脑瘫患儿存在脑电波异常的现象,偏瘫的脑电图异常率高,但同时也要排除是癫痫患儿的可能性。
4、粗大运动功能评估:该量表可以灵敏地反映康复后的效果,适用于脑瘫儿童粗大运动的评估、康复目标制定和康复疗效的监测。但是考虑到没有依年龄建立常模,不能做出运动发育水平的评估。
5、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可以提供脑病理改变的证据,对脑瘫病因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有辅助作用。能够容易地发现脑室旁白质软化、颅内出血等病变。
6、CT:CT能显示脑瘫患儿的脑部结构和形态变化,对脑瘫诊断、分型、分度和病因有很大帮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