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玩伴影响孩子社交能力
缺乏玩伴影响孩子社交能力
谈起孩子存在的社交问题,山师附小的薛菲老师深有感触。她说,虽然大多数孩子还称不上是“社交障碍”,但四五十人的班级里总有五六个孩子因缺乏社交技巧而被其他小朋友排斥。“孩子都喜欢交朋友,但如何与人交往,怎么能让自己在同学中受欢迎,确实困扰着不少孩子。”心理咨询室的韩老师说,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社交难题:高一学生面临新环境中的人际适应,高二学生面临文理分班后的人际关系调整,高三学生则苦恼如何处理好高压下的同学关系。“虽然前来咨询的孩子大多只是交往困难,还未达到交往障碍的程度,但是真正有心理问题的孩子来咨询的却不多。”在一知名初中从事学生心理辅导的老师透露说,学校里每年都有学生因不适应而退学,其中社交障碍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记谭国辉表示,社交能力是在和同龄人的交往中得以发展和提高的,而缺乏玩伴影响了孩子的社交能力。
国外的孩子之所以在组织能力、社交能力上比较出色,是和他们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夏令营活动等分不开的。而国内的孩子们课业负担较重,课余时间很少。
下课后,学生的课余时间除了写作业,多被补习班所占据,再加上很多学生痴迷网络游戏,能和同龄人交流的时间基本为零。“和同龄人交往少导致孩子社交技巧差,社交技巧差的孩子又不愿和人交往,这样就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谭国辉说。
采访中,记者发现存在社交困难的孩子比例并不小,并引起了学校老师和心理专家的重视,但家长对此却明显关心不足。记者随机调查了30多名家长,结果显示八成以上的家长关心学习胜过关心孩子的交往情况,其中三成多家长甚至不了解孩子的交往对象。
据调查,虽然半数以上的家长知道孩子最好的朋友是谁,但超过七成的家长从未邀请过孩子的好友到家中做客,对孩子好友的家庭背景也不甚了解。“小孩子嘛,今天和这个玩,明天和那个好的,没个常性。”家长刘女士说,她知道上二年级的女儿有几个要好的同学,但也就止于认识,谈不上了解。
调查还显示,八成以上的家长和老师交流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其次是在学校的表现,一般不会和老师谈论孩子的社交问题。而在和孩子交流时,学习和在校表现也排在前面,只有当孩子主动聊起朋友时,家长才会顺便问一下,很少有家长会主动关心孩子和同学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学期间,还是学习成绩最重要,只要不和同学闹矛盾影响学习就行。”孩子上初中的薛女士说。调查中,大部分家长都表示,和同学闹矛盾后,孩子多是自己独立解决,自己很少过问。
除去上课、兴趣班和写作的时间,孩子每天最多有2-3个小时的课余时间,能和同伴玩耍的时间一般为0.5-1小时,更有超过四成的孩子只有周末才和小朋友一起玩。
在孩子的课余时间,看书、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远多于和同伴玩耍的时间。“没办法,孩子和同学住得远。小区里的孩子又不熟悉。”家长张女士说,她也希望上四年级的女儿能多和同龄人玩玩,变得开朗些。家长宋先生则无奈地说,上初一的儿子只要有空就钻到屋里玩电脑,想让他找同学比上天都难。
主任、心理治疗师邵咏梅介绍,家是孩子们最熟悉的地方,虽然孩子在家里不会有很大的异常,但还是有些蛛丝马迹是家长可以发现的。比如,孩子的朋友很少,对上学的情绪不高,与青春期的孩子该有的朝气蓬勃表现脱节。
主持人杨清说,孩子在家里如果过于沉默,总是看电视,还有撒谎、偷拿家长钱、厌学的情况时,家长该提高警惕了。
邵咏梅建议家长们可以定期与学校的老师沟通,如果老师反映孩子的情绪焦虑、紧张、脸红心跳,稍有一点不顺和批评就受不了,自己明白这些问题但却不能控制,或者沉迷于网络的虚拟空间里的话,家长就该注意了。
如果社交障碍已经形成,最好介入心理治疗。
杨清说,很多孩子的社交障碍本身就是由身边的生活环境造成的,如果家长只是将孩子的问题向亲朋倾诉,或者只是自己想当然、自我地认为自己的孩子自己最了解,并不一定能得到合理的解决方式,向心理方面的专家求助,才是最有效的方式。
如何定义孩子是否社交困难,引发孩子社交困难的根源在哪里,如果孩子存在类似问题该如何解决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山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副教授纪林芹。
记者:心理学上是如何界定社交障碍的?据您了解现在存在社交障碍的孩子多吗?
纪林芹:社交障碍是一种心理疾病,它主要表现为当遇到新的、陌生的或有社会性威胁的处境时,对陌生人警惕,对社交提心吊胆或焦虑。这种害怕起自儿童早期,且严重到足以引起社交功能方面的问题。
真正患有社交障碍的孩子比较少,但存在缺乏社交技巧、轻微自闭等社交困难的孩子却不在少数。像我了解的很多存在暴力倾向的孩子,就是典型的社交障碍患者,他们很想和小朋友打交道、交朋友,但他们不懂与人正确交往的技巧,只能用骂人、打人这样的破坏性方式来表达。
记者:您认为孩子会出现社交障碍或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纪林芹:这一代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缺乏和兄弟姐妹的交往经验,课后也缺乏玩伴,主要的交往对象是成人。然而,和大人的交往模式中,孩子多是被宠爱和关注的一方,这一交往经验很容易被类推到和同龄人的交往中,或者正因为很多孩子把这一交往模式套到与同龄人的交往中,才出现了社交困难。
此外,在校期间学生的社团活动、集体活动少,课后和同伴的交往时间少,看电视这种缺乏互动的娱乐和上网聊天等虚拟社交过多,都会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然而,孩子缺乏社交技巧,存在交往困难的主要原因还于家庭教育。
孩子3岁从进入幼儿园起正式迈出家庭环境,开始进入社会环境,这也是他们发展社交能力的关键期,若这一时期家长能教给孩子正确的社交技巧,并且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孩子将来就不会出现社交困难。
记者:家长该如何做才能避免孩子陷入社交困难,远离社交障碍呢?
纪林芹:家长要抓住学龄前的社交技巧养成的关键期,对孩子进行“特训”。首先,要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可以教给孩子基本的礼貌用语以及社交用语,如“我可以和你一起玩这个玩具吗?”“你玩完了,我再玩可以吗?”其次,要教给孩子如何保护自己和自己的权益,如用小故事的方式告诉孩子如果受了欺负应该怎样处理,和人交往时既要谦让又不能没有原则。
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分享精神、抗挫折能力等。
对于已经存在交际困难的孩子,家长要找出孩子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如对于有攻击行为的孩子,家长要引导孩子尊重他人、换位思考;对于社交退缩型的孩子则要多给孩子创造和人特别是和同龄人的交往机会,鼓励他走出自己的世界……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的社交问题,如果出现严重的社交障碍,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
儿童多动症看什么科
儿童多动症看儿科神经内科
相关数据表明,国内外调查发现患病率3%~7%,男女比为4~9:1。部分患儿成年后仍有症状,明显影响患者学业、身心健康以及成年后的家庭生活和社交能力。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心理疾病。不影响孩子智商,但与实际年龄不相符合的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多。主要缺点是,冲动任性;自控能力差的特征。对于孩子的学习上有较大的影响。孩子是需要挂儿科神经内科。
宝宝触觉灵敏非好事
1、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比如咬手指吃手这些行为,这种不良的行为习惯会严重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发育。
2、孩子对家长过度依赖
有些家长平时对孩子过度保护,加上孩子自身触觉比较敏感,所以孩子就会很黏父母,见到陌生人或者去到陌生的地方,心理难免容易变得紧张恐惧,因此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
3、孩子的胆子太小
有些孩子会害怕黑暗、害怕陌生环境、害怕人多的地方,这都是因为孩子的胆子太小,也正是由于孩子触觉敏感所致的。
4、孩子社交能力差
当孩子的触觉敏感,就会不乐于和其他人一起玩,甚至是害怕群体生活,因此他无法很好地融入群体生活,社交能力相对较差。
5、孩子的情绪波动大
孩子容易生气、容易伤心、容易失落,在敏感触觉影响下,他对于情绪的控制能力差,所以容易出现波动太大的现象。
产后抑郁对宝宝的危害
产后抑郁的伤害性很容易影响到孩子。此时,若果妈妈没有感受孩子的依恋、交流需求,宝宝的微笑、哭泣、各种姿态得不到回应时,宝宝会放弃努力而变得退缩,出现很多的消极的情绪。事实上患抑郁母亲的孩子还会出现类似“习得性无助”的表现。
如此不良的母婴互动关系会损害母亲和孩子之间关键的情感联系,尤其是在孩子生长的早期。有研究显示在出生后的2~6个月期间,是婴儿获得必要的社交技能,与母亲及其他人建立关系的关键时期,而这是母亲的抑郁对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会有致命性的伤害:孩子因而表现被动、安全感差、行为退缩,性格内向,很容易发生社交恐怖和其他的情绪问题。
Tips--何谓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指经历了某种学习后,有机体在情感、认知、行为上表现出的消极特殊的心理状态。患习得性无助孩子会因自我感到怎么也无法逃离困境而放弃努力。他们会表现出努力避免失败、力求达到无法实现的目标、拖延作业,或只完成不费力气的任务等。在情绪方面他们通常很沮丧,并以愤怒的形式表现这种沮丧。
缺乏玩伴影响孩子社交能力
谈起孩子存在的社交问题,山师附小的薛菲老师深有感触。她说,虽然大多数孩子还称不上是“社交障碍”,但四五十人的班级里总有五六个孩子因缺乏社交技巧而被其他小朋友排斥。“孩子都喜欢交朋友,但如何与人交往,怎么能让自己在同学中受欢迎,确实困扰着不少孩子。”山东省实验中学心理咨询室的韩老师说,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社交难题:高一学生面临新环境中的人际适应,高二学生面临文理分班后的人际关系调整,高三学生则苦恼如何处理好高压下的同学关系。“虽然前来咨询的孩子大多只是交往困难,还未达到交往障碍的程度,但是真正有心理问题的孩子来咨询的却不多。”在一知名初中从事学生心理辅导的老师透露说,学校里每年都有学生因不适应而退学,其中社交障碍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济南五中团委谭国辉表示,社交能力是在和同龄人的交往中得以发展和提高的,而缺乏玩伴影响了孩子的社交能力。
国外的孩子之所以在组织能力、社交能力上比较出色,是和他们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夏令营活动等分不开的。而国内的孩子们课业负担较重,课余时间很少。
下课后,学生的课余时间除了写作业,多被补习班所占据,再加上很多学生痴迷网络游戏,能和同龄人交流的时间基本为零。“和同龄人交往少导致孩子社交技巧差,社交技巧差的孩子又不愿和人交往,这样就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谭国辉说。
采访中,记者发现存在社交困难的孩子比例并不小,并引起了学校老师和心理专家的重视,但家长对此却明显关心不足。记者随机调查了30多名家长,结果显示八成以上的家长关心学习胜过关心孩子的交往情况,其中三成多家长甚至不了解孩子的交往对象。
据调查,虽然半数以上的家长知道孩子最好的朋友是谁,但超过七成的家长从未邀请过孩子的好友到家中做客,对孩子好友的家庭背景也不甚了解。“小孩子嘛,今天和这个玩,明天和那个好的,没个常性。”家长刘女士说,她知道上二年级的女儿有几个要好的同学,但也就止于认识,谈不上了解。
调查还显示,八成以上的家长和老师交流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其次是在学校的表现,一般不会和老师谈论孩子的社交问题。而在和孩子交流时,学习和在校表现也排在前面,只有当孩子主动聊起朋友时,家长才会顺便问一下,很少有家长会主动关心孩子和同学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学期间,还是学习成绩最重要,只要不和同学闹矛盾影响学习就行。”孩子上初中的薛女士说。调查中,大部分家长都表示,和同学闹矛盾后,孩子多是自己独立解决,自己很少过问。
除去上课、兴趣班和写作的时间,孩子每天最多有2-3个小时的课余时间,能和同伴玩耍的时间一般为0.5-1小时,更有超过四成的孩子只有周末才和小朋友一起玩。
在孩子的课余时间,看书、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远多于和同伴玩耍的时间。“没办法,孩子和同学住得远。小区里的孩子又不熟悉。”家长张女士说,她也希望上四年级的女儿能多和同龄人玩玩,变得开朗些。家长宋先生则无奈地说,上初一的儿子只要有空就钻到屋里玩电脑,想让他找同学比上天都难。
山东省中山心理治疗与咨询研究中心副主任、心理治疗师邵咏梅介绍,家是孩子们最熟悉的地方,虽然孩子在家里不会有很大的异常,但还是有些蛛丝马迹是家长可以发现的。比如,孩子的朋友很少,对上学的情绪不高,与青春期的孩子该有的朝气蓬勃表现脱节。
济南电台心理热线主持人杨清说,孩子在家里如果过于沉默,总是看电视,还有撒谎、偷拿家长钱、厌学的情况时,家长该提高警惕了。
邵咏梅建议家长们可以定期与学校的老师沟通,如果老师反映孩子的情绪焦虑、紧张、脸红心跳,稍有一点不顺和批评就受不了,自己明白这些问题但却不能控制,或者沉迷于网络的虚拟空间里的话,家长就该注意了。
如果社交障碍已经形成,最好介入心理治疗。
杨清说,很多孩子的社交障碍本身就是由身边的生活环境造成的,如果家长只是将孩子的问题向亲朋倾诉,或者只是自己想当然、自我地认为自己的孩子自己最了解,并不一定能得到合理的解决方式,向心理方面的专家求助,才是最有效的方式。
如何定义孩子是否社交困难,引发孩子社交困难的根源在哪里,如果孩子存在类似问题该如何解决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山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副教授纪林芹。
记者:心理学上是如何界定社交障碍的?据您了解现在存在社交障碍的孩子多吗?
纪林芹:社交障碍是一种心理疾病,它主要表现为当遇到新的、陌生的或有社会性威胁的处境时,对陌生人警惕,对社交提心吊胆或焦虑。这种害怕起自儿童早期,且严重到足以引起社交功能方面的问题。
真正患有社交障碍的孩子比较少,但存在缺乏社交技巧、轻微自闭等社交困难的孩子却不在少数。像我了解的很多存在暴力倾向的孩子,就是典型的社交障碍患者,他们很想和小朋友打交道、交朋友,但他们不懂与人正确交往的技巧,只能用骂人、打人这样的破坏性方式来表达。
记者:您认为孩子会出现社交障碍或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纪林芹:这一代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缺乏和兄弟姐妹的交往经验,课后也缺乏玩伴,主要的交往对象是成人。然而,和大人的交往模式中,孩子多是被宠爱和关注的一方,这一交往经验很容易被类推到和同龄人的交往中,或者正因为很多孩子把这一交往模式套到与同龄人的交往中,才出现了社交困难。
此外,在校期间学生的社团活动、集体活动少,课后和同伴的交往时间少,看电视这种缺乏互动的娱乐和上网聊天等虚拟社交过多,都会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然而,孩子缺乏社交技巧,存在交往困难的主要原因还于家庭教育。
孩子3岁从进入幼儿园起正式迈出家庭环境,开始进入社会环境,这也是他们发展社交能力的关键期,若这一时期家长能教给孩子正确的社交技巧,并且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孩子将来就不会出现社交困难。
记者:家长该如何做才能避免孩子陷入社交困难,远离社交障碍呢?
纪林芹:家长要抓住学龄前的社交技巧养成的关键期,对孩子进行“特训”。首先,要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可以教给孩子基本的礼貌用语以及社交用语,如“我可以和你一起玩这个玩具吗?”“你玩完了,我再玩可以吗?”其次,要教给孩子如何保护自己和自己的权益,如用小故事的方式告诉孩子如果受了欺负应该怎样处理,和人交往时既要谦让又不能没有原则。
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分享精神、抗挫折能力等。
对于已经存在交际困难的孩子,家长要找出孩子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如对于有攻击行为的孩子,家长要引导孩子尊重他人、换位思考;对于社交退缩型的孩子则要多给孩子创造和人特别是和同龄人的交往机会,鼓励他走出自己的世界……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的社交问题,如果出现严重的社交障碍,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
分离性焦虑是如何产生的
1.环境突变的影响:环境的变化给他们带来诸多的不安和紧张,在学校得不到宣泄,回家后才把满腹的紧张情绪尽情宣泄出来。
2.对父母过于依恋:患有分离焦虑的孩子平时一直与父母在一起,特别是妈妈。妈妈对孩子的过分保护和照顾也会使孩子养成胆小、害羞、依赖感强的毛病。一旦与妈妈突然分离,分离焦虑避免不了。
3.父母焦虑遗传:研究发现,父母患有焦虑症,孩子焦虑症发生几率明显高。
4.畏惧综合征:这是孩子社交能力差的表现:胆子小的孩子依赖性强,不会和身边的孩子交朋友,适应能力较差。他们会把陌生的地方看成“狼外婆”的家,充满恐惧。
儿童孤僻的表现
1、言语及认识方面异常。
表现为2岁以后不爱讲话,不爱与其他人接近、交往,对别人的呼喊没有反应,也不跟人打招呼。针对这种表现,家长应引导孩子多与小朋友一起学习和玩耍,培养孩子与集体相处的能力。
2、社会交往能力和行为异常。
表现为对亲友无亲近感,缺乏社会交往方面的兴趣和反应,不爱与伙伴一起玩耍。为纠正这一行为,父母平时要经常在适当场合,培养孩子多发言,让孩子为客人唱唱儿歌,跳跳舞等节目,为孩子广泛地接触各种人创造条件。
多动症的坏处 多动症需要积极治疗
许多家长对于多动症并不了解,认为等孩子年龄增大,懂事一些了,多动症就会好转,但是这种思想是非常危险的。多动症并不会自愈,并且会使其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倍感吃力,甚至影响孩子社交、工作等。
因此发现孩子患有多动症一定要积极治疗,只要选择正确的治疗方式,坚持治疗,是完全能够治愈的。
孩子不合群是有社交障碍
孩子行为习惯受先天后天两因素影响
1、孩子天生喜欢独处
天生喜欢独处的孩子里,生命品质里有更多的安静和空间,自我探索内在的动力更强。包括马斯洛在内的很多杰出人士都保留了小孩子时期“惯性独处”的品质,使得他们对社交的依赖性并不强,可以有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对世界进行独立思考。
2、后天环境造成
后天环境里的独处是由孩子出生后遭遇的事件形成的潜意识观点造成的,如果孩子遭到过小朋友特别的侵犯,或者在与小朋友玩耍的时候经历了很不愉快的记忆——有些家长喜欢在孩子共同玩耍时强迫孩子分享玩具——孩子会因此形成独处模式。但同样,这仍然未必是件一定要调整的坏事。可以选择引导和平衡。
同伴社交由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
从统计的角度,社交敏感期之前的孩子都不是真正社交,虽然在一个空间里共处,但并不共同做一件事情来达到社交需求的满足。
举个例子,两个在一张地毯上坐着的1岁儿童,很有可能一个玩车,一个玩积木,但和平共处,互不影响。称之为“平行游戏”。社交的萌芽需要到2岁之后,一般在4岁左右出现第一次爆发。
而家长可等不了那么长时间等待孩子合群,所以,当孩子只从亲子关系中获得满足,而不尽快建立伙伴社交时,大人们就着急了。
能够欣赏孩子独处的家长,是能够理解孩子“独处”时的美好的,大多是自己也体会过独处时的专注快乐的家长。而迫切需要孩子合群的家长,有可能是承担着一定的价值观压力:你的孩子不合群,所以你的教育能力差。那么,如果价值观发生调整:你的孩子很会独处,你真会教孩子。家长们,感觉怎么样呢?
如何引导孩子和同伴一起玩?
选择和小朋友一起玩的题材的故事和游戏,用来吸引孩子加入大家的活动,让孩子感觉和大家在一起玩也蛮有意思。但切忌不要勉强孩子。而做到不勉强孩子“优秀”的前提是,家长不勉强自己“优秀”。
提升孩子社交能力的五个小窍门
第一、给予关注
每个孩子都喜欢被关注。多花些时间跟宝宝面对面地交流,尤其是在最初几个月里。他会喜欢被你关注,跟你做鬼脸。他喜欢和不同的人交流,喜欢被宠爱和关注。
第二、多多体验和认识他人
宝宝有几个阶段和怕生,小时候不让别人抱,大一点只喜欢和爸妈在一起,见了人总是躲在大人身后。这都是一种认生的表现。如果你的宝宝表现得很怕生,不必感到烦心或尴尬。这种始于宝宝7个月左右的行为,是非常正常的表现。这个时候,一定不要强迫他,给予他安慰。熟悉他人总要个过程,所以不要太强求。
第三、给予孩子安全感
宝宝离开父母或者监护人会感到害怕,这是正常的。他需要这样一个过程去面对陌生,陌生大环境和陌生的人。他还小,不能独立处理问题也很正常,他们需要安全感。
到了一个陌生环境,你可以不断在房间里走进走出,最终你的宝宝会认识到即使有时你不在他身边,你很快还是会回来的。“这就是一种安全感,不要让孩子觉得你丢下了他,这样他会非常畏惧和害怕。
第四、帮助宝宝交上新朋友
对两三岁的宝宝来说,以自我为中心完全是种天性,不过,给宝宝树立个好的与人交往的榜样从来不会太早。让宝宝听见你说“请”和“谢谢”,做错事说对不起。学会懂礼貌是与人交往的第一步。当别人做得好时赞美别人。让他看见你跟别人分享零食和报纸。为你的宝宝报名参加群体游戏或各种亲子班,使他有机会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很快,宝宝就能学会如何认识和结交朋友了。这也是个提升宝宝社交能力的好办法。
每个宝宝从出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生于孤独,但是人生中却要与不同人交往,为此,良好的交际能力对于宝宝而言十分重要,在培养宝宝社交能力的时候,我们要特别关注一些方面,多关注孩子,让孩子有安全感,多带宝宝见见朋友,参加亲子班,多和小朋友玩耍,自然而然,宝宝会提升自己的交际能力的。
第五、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要交往就要靠有效的语言沟通。儿童3-6岁及8-9岁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口齿清楚,说话流利的孩子与人交往的机会多,朋友也多。让孩子多听故事,多讲故事,多编故事,有意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利用孩子感兴趣的话题于他们一起讨论;利用文艺作品教孩子复述;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经常讲述自己经历的事或所见所闻。培养孩子礼貌待人。与人交往中能够尊重别人,态度友好往往得到别人的欢迎,从而获得交往的愉快和成功,让孩子学会说礼貌用语“请,谢谢,对不起,请原谅,没关系”等礼貌用语,与同伴相处能用商量和请求的口气说话。孩子学会称呼叫人和使用礼貌用语很重要,如:家里来了客人要有礼貌地问候;人家给东西要说“谢谢”;不小心碰了别人要说“对不起”;爱护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不能独占玩具等。
手机对孩子的危害 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
首先,如果孩子长期面对手机营造的虚拟世界,会很容易形成单向的思维模式。在面对面交流时,他们无法很好地表现姿势、表情和输出语言。
其次,如果手机占据了孩子的大部分时间,他们就会更容易地对手机产生依赖。
当面对真实的社会交往时,他们就会失去了情趣和热情,从而就会使得人际交往淡化,语言表达以及社交能力的退化,甚至会出现有些孩子不愿与现实中的人进行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