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囊炎中医诊断方法
阴囊炎中医诊断方法
1.掌握特征皮损多是不规则
多角形或扁平圆形丘疹融合成片,呈正常皮色或淡褐色,日久皮肤变肥厚,皮沟加深,皮嵴隆起,呈苇席状,极易形成苔藓化,是本病的重要特征。
2.明辨病性病初皮损以丘疹为主
或发红斑,瘙痒阵发,舌质红,苔腻,脉濡数等,多为风湿热邪交阻肌肤,属实证。病久不愈,或反复发作,则演变为血虚风燥,证见皮损呈苔藓样变,干燥,肥厚,脱屑,状如牛领之皮,伴舌质淡红,脉细弱等,多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3.了解诱因
本病常因精神因素、刺激性食物或衣物摩擦、抓挠等诱发或加重病情。
附睾炎诊断鉴别
中医诊断附睾炎概要:
(1)问诊:主诉阴囊肿痛不适,腰酸腿困。同时问寒热,问便溺,问疼痛。
(2)切诊:切脉,检查可触及附睾增大、变硬,伴轻度压痛,患侧输精管增粗。附睾呈结节状,子系粗肿,轻微触痛,或牵引少腹不适,多无全身症状。
(3)望诊、闻诊:望诊阴囊肿大,闻诊无特殊发现。
阴囊炎有哪些症状
1.阴囊皮炎
起因可能与饮食中缺乏B族维生素有关。其症状为皮肤潮红、渗液、脱皮,甚至起水疱,又疼又痒。
2.阴囊湿疹
主要是由汗水、污秽刺激而引起的。其表现为皮肤红肿、起水疱、渗液、结痂,甚至增厚粗糙,奇痒难忍。
3.阴囊癣症
是由霉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病,常与患者其它部位的皮肤癣症相关。发病阴囊的皮肤潮红,起丘疹或水疱,继而脱皮屑,病变部位常呈环状损害,痒得厉害。
4.核黄素缺乏性阴囊炎
多见于常年食用精白米、精白面或长期腹泻、便秘、食欲不振或挑食的男子,其主要表现为:开始时阴囊微红发亮,以后在阴囊两侧发生淡红色斑片,上面粘着鳞屑,不久可出现多个黄豆大小的扁平丘疹,有不同程度的痒感,常合并口角炎、舌炎。
5.阴囊单纯苔癣
即阴囊部位神经性皮炎。其特点是,皮肤瘙痒、增厚增粗,但不渗透液,病程往往很长且反复难愈。
阴囊炎的诊断包括临床诊断、病原学诊断、实验室诊断,其中病原学诊断是帮助鉴别感染性阴囊炎与非感染性阴囊炎以及指导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的重要环节。
腱鞘炎中医诊断方法有哪些
1、局部压痛:在伤部腱鞘及周围压痛明显。这是腱鞘炎的诊断要点之一。
2、抗阻试验阳性:由于患病肌腱腱鞘的炎症或肿胀,在关节过伸或过屈时会使疼痛加重,如桡骨茎突突狭窄性腱或过屈时会使疼痛加重,如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会有Finkelstein征阳性。这也是腱鞘炎的诊断要点之一。
3、局部肿胀:主要是看腱鞘炎的临床表现而定。
4、关节的弹响:手指部的腱鞘炎多有“弹响”现象,称为“板机指”。这也是腱鞘炎的诊断要点。
观面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吗
观面了解健康的诊法,是基于中医理论面部望诊,结合现代医学生物 全息论,综合、发展而来。中医诊断学中将面部对应五脏做为面部望诊的 准则,也就是面部不同部位反映不同脏腑的状况。中医诊断学认为上额属 心,下颔属肾,左颊属肝,右颊属肺,鼻属脾。某个部位出现了异常的皮 肤变化,如面色、病理纹、暗疮、色斑等,则说明相应脏腑出现了问题。现代生物全息论则认为,全身的组织、器官都在面部有相应的反射 区。如果面部出现了肌肉紧张度、弹性等变化,或者是病理纹、暗疮、痤 疮、毛囊炎、肿胀、色斑等,出现在哪个器官或组织的反射区,则说明相 应的器官发生了问题。
干咳的中医诊断
1、燥邪犯肺肺失宣降:
此型常见于感染后咳嗽早期,每年多于秋季发病。盖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喜清肃而不耐寒热。秋季燥令,燥邪侵犯肺系,影响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并灼伤肺津,遂发是证。临床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伴咽干、喉痒、鼻燥、口渴,舌红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治宜解表清肺,润燥止咳。药如:桑叶、桑白皮、杏仁、南沙参、炙杷叶、大贝母、山栀子、淡豆豉、薄荷、芦根等。若患者鼻塞、恶风、咽痒等症状突出者,可酌加苏叶、蝉衣、白僵蚕等疏风宣肺止咳。
2、阴虚肺燥清肃失司:
此类证候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变异型哮喘、肺结核或肺癌等病,临床当作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亦可见于长期服用清热解毒或抗生素治疗后的病人,肺阴亏耗,津液不足,阴虚火旺,虚热内生。临床表现为干咳无痰,昼轻夜重,持续不已;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挟血,伴有口干咽燥,手足心热,消瘦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法宜养阴润肺,清燥止咳。药如沙参、玄参、麦冬、玉竹、百合、五味子、炙杷叶、浙贝母、桑叶、桑白皮等。若见手足心热,夜寐盗汗者加知母、地骨皮;口干咽燥,痰中挟血者,酌加芦根、白茅根。
3、肝郁气滞 津聚痰凝:
此类证候多见于喉源性咳嗽,其主要症状以干咳为主,或呛咳少痰,伴有咽痒如蚁行及异物痰黏喉梗之不适感,咽痒即咳,咳声连连,迁延不愈,口干舌燥,胸胁胀满甚或隐隐作痛,情志不畅易诱发或加剧,舌淡红,苔薄白(腻),脉弦。证属肝气郁结,津聚痰凝,气机不利,上逆作咳。治以疏肝解郁,理气降逆。药如柴胡、白芍、枳壳、厚朴、苏子、桑白皮、地骨皮、玉蝴蝶、浙贝母、桔梗等。若见胁肋隐痛明显者,酌加川楝子、元胡;咽干咽痛明显者,酌加黄芩、射干;抑郁不舒,烦躁不安者,酌加知母、丹皮、山栀子。
4、肝胃不和 气机上逆:
此类证候多与胃-食道反流有关,患者食道24小时pH监测阳性。临床表现为干咳少痰,呛咳不已,易于夜间发作,常伴烧心反酸,进食后尤甚,两胁不舒,夜寐不安,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析其病因病机,乃原发于胃,后传于肺,涉及肝气。证属肝胃不和,气机升降失调,肺气上逆。本病论治,当以肺为标,肝胃为本;止咳为标,降逆为本。故治以疏肝和胃,降逆止咳。药如旋复花、代赭石、清半夏、厚朴、苏子、郁金、炙杷叶、苦杏仁、黄连、吴茱萸、乌贼骨等。
感冒中医诊断
感冒病的中医诊断标准如下。
(1)两个区域性症状
①全身性症状: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或腰背酸痛,有汗或无汗,脉浮,舌苔薄白等;
②局部性症状:咳嗽,流涕,喷嚏,鼻塞,咽痛,声重,声哑,纳差,恶心等。
(2)五个系列症状
①卫表系列:恶寒发热或暂不发热,头痛,身困,有汗或无汗,脉浮,舌苔薄白;
②肺卫系列:恶寒发热,有汗或无汗,咳嗽,喷嚏,鼻塞,流涕,咽痛,脉浮数,舌苔薄黄;
③太阳经系列:恶寒发热,头痛,项背不适,身痛,无汗,腰背酸痛,脉浮紧,舌苔薄白;
④胃肠系列:恶寒发热,恶心,口苦,呕吐,腹痛,腹泻,脉浮滑,舌苔偏腻,色白或黄;
⑤混合系列: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咳嗽,咽痛,呕吐,腹痛,腹泻,脉浮滑数,舌苔白干。
凡具备①、②、③、④系列中任何一个系列症状者,即可诊断为感冒。局部症状与全身症状均见者,即符合混合系列症状者,可诊为时行感冒。
胆囊癌的中医诊断标准
一、分型
胆囊癌分为腺癌及鳞状细胞癌两型,其中前者约占71%90%,后者不到10%.而腺癌又分为以下几种:
1.乳头状腺癌可能由乳头状或息肉恶变而来,肿瘤向胆囊腔内生长,影响胆囊排空,肿瘤表面有溃疡,易引起感染。肿瘤如果阻塞胆囊颈,可使胆囊肿大,胆囊壁变薄,类似胆囊脓肿或积液。
2.浸润型腺癌较多见,约占腺癌的70%,可导致胆囊缩小,胆囊壁变硬且增厚。
3.硬化型腺癌可同时伴有胆道硬化,导致胆道任何部位发生梗阻。
4.粘液型腺癌肿瘤松软,容易破溃导致胆囊穿孔。
二、临床分期
(Nevein与Maron根据侵犯胆囊壁的深度及扩散范围所作的分期,1976)
Ⅰ期:癌组织仅限于粘膜内,即原位癌。
Ⅱ期:侵及肌层。
Ⅲ期:癌组织侵及胆囊壁全层。
Ⅳ期:侵及胆囊壁全层合并周围淋巴结转移。
Ⅴ期:直接侵及肝脏或转移至其他脏器或远处转移。
三、TNM分期
T1:肿瘤侵犯胆囊壁。
T1a:肿瘤侵犯粘膜。
T1b:肿瘤侵犯肌肉组织。
T2:肿瘤侵犯肌层及周围组织。
T3:浆膜和(或)1个器官被累及(肝脏浸润≤2cm)。
T4:2个或多个器官累及,或肝脏肿块>2cm.
N1a:胆管、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转移。
N1b:其他区域淋巴结转移。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四、转移与播散
胆囊癌发病生长迅速,易早期扩散,其转移途径有3种:淋巴转移、血行转移和直接浸润。有人通过手术发现在已有转移的胆囊癌患者中,约占25%-75%经淋巴道转移;有半数以上癌种可直接浸润到邻近器官,按其转移顺序依次为肝、胆管、胰、胃、十二指肠、网膜、结肠和腹壁。
胆囊癌是常见的转移途径是经淋巴转移和直接播散到肝。当癌种广泛生长超过粘膜时,也可发生神经周围和血管转移。
胆囊癌肿可以向下扩展并造成胆管梗阻。大约25%的胆囊癌可穿透播散到邻近器官,包括胃、十二指肠、结肠和腹膜。血行的远隔转移,常累及肺、骨骼和肾脏。胆囊癌的病人常可在锁骨上发现增大的Virchow结节。
阴囊炎如何鉴别
一、阴囊炎中医诊断方法
1.掌握特征皮损多是不规则
多角形或扁平圆形丘疹融合成片,呈正常皮色或淡褐色,日久皮肤变肥厚,皮沟加深,皮嵴隆起,呈苇席状,极易形成苔藓化,是本病的重要特征。
2.明辨病性病初皮损以丘疹为主
或发红斑,瘙痒阵发,舌质红,苔腻,脉濡数等,多为风湿热邪交阻肌肤,属实证。病久不愈,或反复发作,则演变为血虚风燥,证见皮损呈苔藓样变,干燥,肥厚,脱屑,状如牛领之皮,伴舌质淡红,脉细弱等,多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3.了解诱因
本病常因精神因素、刺激性食物或衣物摩擦、抓挠等诱发或加重病情。
二、阴囊炎西医鉴别诊断
1.慢性阴囊湿疹
常有急性水疱期,即使初起为慢性者,在组织病理上也常见水疱,损害有显著浸润和增厚,常覆以鳞屑和痂皮,苔藓样变不突出。阴囊炎在临 床与组织病理上均无水疱,皮损多是不规则、多角形或扁平圆形的丘疹融合成片,苔藓样变明显。发病原因方面,前者过敏为主,后者主要是精神障碍。
2.瘙痒病
病初只是瘙痒,无任何原发性皮疹,伴灼热、虫爬、蚁走等感觉。患处常有抓痕、搓破、渗液、血痂等继发性损害。苔藓化边界不清楚。阴囊皮炎则因局部瘙痒抓破后,出现多角形的扁平丘疹融合成片,苔藓样变与正常皮肤界限清楚。
3.扁平苔癣
为多角形皮疹或三角扁平丘疹,中央有凹陷,呈紫红或暗红色,有蜡样光泽及条状损害。颊粘膜常有灰白色扁平多角形皮疹。阴囊皮炎无这些表现。
阴囊炎诊断鉴别
诊断
阴囊炎的诊断包括临床诊断、病原学诊断、实验室诊断,其中病原学诊断是帮助鉴别感染性阴囊炎与非感染性阴囊炎以及指导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的重要环节。
实验室检查:血中白细胞总数升高,局部脓液培养可见细菌生长。
中医诊断方法
1.掌握特征皮损多是不规则,多角形或扁平圆形丘疹融合成片,呈正常皮色或淡褐色,日久皮肤变肥厚,皮沟加深,皮嵴隆起,呈苇席状,极易形成苔藓化,是本病的重要特征。
2.明辨病性病初皮损以丘疹为主,或发红斑,瘙痒阵发,舌质红,苔腻,脉濡数等,多为风湿热邪交阻肌肤,属实证。病久不愈,或反复发作,则演变为血虚风燥,证见皮损呈苔藓样变,干燥,肥厚,脱屑,状如牛领之皮,伴舌质淡红,脉细弱等,多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3.了解诱因本病常因精神因素、刺激性食物或衣物摩擦、抓挠等诱发或加重病情。
西医鉴别诊断
1.慢性阴囊湿疹:常有急性水疱期,即使初起为慢性者,在组织病理上也常见水疱,损害有显著浸润和增厚,常覆以鳞屑和痂皮,苔藓样变不突出。阴囊炎在临床与组织病理上均无水疱,皮损多是不规则、多角形或扁平圆形的丘疹融合成片,苔藓样变明显。发病原因方面,前者过敏为主,后者主要是精神障碍。
2.瘙痒病:病初只是瘙痒,无任何原发性皮疹,伴灼热、虫爬、蚁走等感觉。患处常有抓痕、搓破、渗液、血痂等继发性损害。苔藓化边界不清楚。阴囊皮炎则因局部瘙痒抓破后,出现多角形的扁平丘疹融合成片,苔藓样变与正常皮肤界限清楚。
3.扁平苔癣:为多角形皮疹或三角扁平丘疹,中央有凹陷,呈紫红或暗红色,有蜡样光泽及条状损害。颊粘膜常有灰白色扁平多角形皮疹。阴囊皮炎无这些表现。
支气管肺炎中医诊疗技术
(1)风寒闭肺证
[证候] 恶寒发热,无汗不渴,咳嗽气喘,痰稀色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 辛温开肺,止咳化痰。
[方药] 小青龙汤加石膏汤。 若鼻塞不通者,加辛夷、苍耳子宣肺通窍;痰多者加白前、莱菔子、橘红以化痰止咳。
(2)风热闭肺证
[证候] 发热恶风,微有汗出,咳嗽气急,痰多,痰黏稠或黄。口渴咽红,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治法] 清热宣肺,化痰平喘。
[方药] 麻杏石甘汤加减。热重者加柴胡、黄芩、山栀、板蓝根以清热解毒;咳剧痰多者加浙贝、瓜蒌、天竹黄以宣肺止咳化痰;大便秘结者加瓜蒌仁、大黄以通腑泄热。
阴囊炎中医治疗
阴囊炎的诊断包括临床诊断、病原学诊断、实验室诊断,其中病原学诊断是帮助鉴别感染性阴囊炎与非感染性阴囊炎以及指导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的重要环节。
实验室检查:血中白细胞总数升高,局部脓液培养可见细菌生长。
中医方法
1.掌握特征皮损多是不规则,多角形或扁平圆形丘疹融合成片,呈正常皮色或淡褐色,日久皮肤变肥厚,皮沟加深,皮嵴隆起,呈苇席状,极易形成苔藓化,是本病的重要特征。
2.明辨病性病初皮损以丘疹为主,或发红斑,瘙痒阵发,舌质红,苔腻,脉濡数等,多为风湿热邪交阻肌肤,属实证。病久不愈,或反复发作,则演变为血虚风燥,证见皮损呈苔藓样变,干燥,肥厚,脱屑,状如牛领之皮,伴舌质淡红,脉细弱等,多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3.了解诱因本病常因精神因素、刺激性食物或衣物摩擦、抓挠等诱发或加重病情。
腰痛的中医诊断
临床对以腰痛为主症的病种尚未确定时,可以腰痛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
辨病思路:
1、首先排除背痛(脊曹以上痛)、沉痛(尻骶部痛)、胯痛(尻尾以下的两侧痛)。
2、根据伴随症等病情,考虑肾系疾病,如:
(1)并见水肿者,多为皮水、正水、石水。
(2)血尿伴腰腹部阵发性绞痛,或尿出砂石者,应考虑石淋。
(3)伴尿频、尿急、尿痛者,应考虑肾瘅、肾著、肾痨。
(4)劳累或久立时腰痛加重,平卧后缓解或消失者,应考虑肾下垂。
(5)腰痛伴高热、肾区灼热者,应考虑肾痈的可能。
(6)年龄偏大,腰痛伴血尿、腰部有肿块者,应疑及肾癌。
3、腰痛可由肾系以外疾病导致,如:
(1)伴多数大关节疼痛,其痛游走不定者,多为三痹。
(2)中年以后,缓慢起病,腰痛于久坐、久立时加重,活动后减轻者,应考虑腰痹。
(3)有明显外伤史,且疼痛剧烈或持续者,应考虑腰部骨折、脱位、腰部扭伤、偏痹等的可能。
(4)妇女腰痛与月经有关,或伴有月经、带下病者,应考虑是因妇科疾病所致,并作妇科检查。
4、除作血、尿、粪三大常规检查外,可选择性地作脊柱x线摄片、腹部平片、尿路造影及B型超声波等检查,以助诊断的确定与鉴别。
紫癜性肾炎中医诊断标准
(1)风热搏结:
证候:初起可有发热、微恶风寒、咽痛口渴、心烦舌红、苔见薄黄等症,继则风热伤络而有下肢紫癜,甚则尿血。
证候分析:由于感受外邪,侵袭肌表,阻遏卫气,故见发热、微恶风寒;风热之邪上冲咽喉,故咽干而痛;热伤津液,故口渴、舌红、苔薄黄。热的脉络,血溢脉外,故出现皮下紫癜,热邪下注,扰伤肾络则见尿血。
(2)热盛迫血:
证候:热毒炽盛,病情较重,出血倾向亦重,下肢可见大片紫癜,肉眼血尿明显,烦躁不安,口干喜凉饮,舌质红降。
证候分析:由于热毒炽盛,迫血妄行,故出血倾向严重,可见大片紫癜,甚者伴有肉眼血尿:热毒内蕴,灼伤津液,故见烦躁不安、口干喜饮、舌质红绛等。(3)肝肾阴虚:
证候:虚火灼络亦可出现下肢紫癜及尿血,兼见手足心热,口干喜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
证候分析:由于肝肾阴虚,虚火内生,灼伤血络,血随火动则发为紫癜,尿血;阴虚内热,故见手足心热;虚火上炎,则口干喜饮,舌红少津。
(4)湿热内阻:
证候:湿热阻滞络脉,迫血妄行,则见紫癜及尿血,兼见口苦口粘、口干不欲饮水、胸闷痞满、舌苔黄腻。
证候分析:由于虫咬,虫毒浸淫,湿毒化热,阻于络脉,气血循行不畅,迫血妄行,故见紫癜或尿血;湿热内蕴,则口苦口粘;湿热中阻,则口干不欲水,胸闷痞满,舌苔黄腻。
(5)寒凝血滞:
证候:素体阳虚,寒邪外侵,内滞血络可以引起皮肤紫癜或见尿血,兼见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语声低怯、口淡不渴、舌体胖大而润。
证候分析:多由素体阳虚、寒邪外侵,内滞血络,血溢脉外,皮肤紫癜,尿血等;阳气不能外达,故见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语声低怯等均为阳气不足所致。
(6)脾气虚损:
证候:脾虚失统,气不摄血亦能血溢成斑,或有尿血。同时可见气短乏力、食少懒言、心悸头晕、面色萎黄、舌淡齿痕等。
证候分析:久病不愈,脾气不足,或素体脾虚,气不摄血,故见紫癜、尿血;脾虚气血生化无源,故面色萎黄,气短乏力,食少懒言;血不养心,则心悸,头晕;舌淡齿痕,均系脾气虚损的表现。
以上小编分别介绍了紫癜性肾炎的五种中医诊断结果,即寒凝血滞、湿热内阻、风热搏结、热盛迫血。这一诊断结果的划分标准时根据导致紫癜性肾炎的不同的病因而划分的。如果您患有这种疾病,是什么导致了您的患病呐?您的症候是否符合以上的诊断结果。患者有必要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