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病的症状有哪些
膜性肾病的症状有哪些
1.年龄
以40岁以上多见,起病往往较隐匿。
2.肾病综合征
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度水肿、高脂血症),或无症状、非肾病范围的蛋白尿。
3.镜下血尿
可伴少量镜下血尿。
4.高血压和/或肾功能损伤
部分病人伴高血压和/或肾功能损伤。
5.体征
双下肢或颜面水肿,严重时可出现腹腔积液、胸腔积液,多为漏出液;部分患者可无临床症状,在常规体检时发现有蛋白尿。
膜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理是什么
膜性肾小球肾炎为免疫复合物长期、缓慢沉积于上皮细胞下(又称慢性免疫复合物沉积病)。一般不引起炎症细胞反应,而通过补体的终末成分C3b~C9是补体的攻膜系统,导致基底膜损伤。免疫荧光显示有颗粒状IgG、C3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Dixon等在动物实验中,以每日2mg低剂量异性蛋白注入家兔产生慢性血清病,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导致膜性肾病。那么,膜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理是什么?
肾病治疗专家称,膜性肾小球肾炎基底膜上皮侧免疫复合物主要原位形成,抗原可为事先“植入”,也可是脏层上皮细胞表面糖蛋白与相应的抗体在上皮细胞表面形成免疫复合物,而脱落于基底膜上。
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障碍亦是膜性肾病的免疫学特征之一。有资料提示:尤其在肾病综合征发作期,T淋巴细胞亚群的异常,如CD4,CD8细胞的百分数和绝对值异常,前者偏高,后者减少。
原发性膜性肾病与免疫遗传学标证明显相关;欧洲如英国、德国、西班牙及芬兰等国原发性膜性肾病病人HLA-DR3检出率显著增高,美国原发性膜性肾病病人显示B细胞抗原MT2,日本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HLA-DR2检出率明显高,美国、英国本病患者有B18-BfF1-DR3单型阳性者往往较其它类型预后差。
非典型膜性肾病的研究
非典型膜性肾病和典型膜性肾病的区别主要是,两者主要是在作肾穿活检时,通过病理检查才能准确的区别的,从临床方面并无太明显的差别的。
HBV(乙肝)相关性肾炎即非典型膜性肾病,至今无特效药物,激素与免疫抑制剂治疗多数无效,而上述药物应用可延迟中和抗体产生,并促进HBV复制,加重病情,故应用此类药必须慎重,只有肾病病情需要,并且血清HBV复制指标(HBV-DNA,HBV-DNA多聚酶,HBeAg及高效价抗HBC-IgM)阴性时才宜应用,且需密切监测HBV复制指标及肝病变。
小剂量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应用可能对改善肾炎症状有一定效果.有报告抗病毒药物,如α-干扰素,阿糖胞苷及无环鸟苷等,用药后可使HBV复制转阴,某些病例肾病症状也随之好转,但由于例数太少且缺乏对照性研究,具体疗效还待进一步探讨。
非典型膜性肾病的研究
非典型膜性肾病和典型膜性肾病的区别主要是,两者主要是在作肾穿活检时,通过病理检查才能准确的区别的,从临床方面并无太明显的差别的。HBV(乙肝)相关性肾炎即非典型膜性肾病,至今无特效药物,激素与免疫抑制剂治疗多数无效,而上述药物应用可延迟中和抗体产生,并促进HBV复制,加重病情,故应用此类药必须慎重,只有肾病病情需要,并且血清HBV复制指标(HBV-DNA,HBV-DNA多聚酶,HBeAg及高效价抗HBC-IgM)阴性时才宜应用,且需密切监测HBV复制指标及肝病变。小剂量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应用可能对改善肾炎症状有一定效果.有报告抗病毒药物,如α-干扰素,阿糖胞苷及无环鸟苷等,用药后可使HBV复制转阴,某些病例肾病症状也随之好转,但由于例数太少且缺乏对照性研究,具体疗效还待进一步探讨。
综合以上的介绍,我们对非典型膜性肾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更多的去走入这些疾病知识中。这种学习的精神并不是盼望自己得什么疾病,而是一种学习的态度,对于可能的疾病我们应该及早的认识,这样我们每一个人心里才会有底,遇到麻烦才不会慌。
膜性肾病2期与1期有什么区别
1 膜性肾病1期又称早期上皮细胞下沉积期,患者基本没有什么症状,通过光镜检查没有发现病理性改变,只是在做免疫荧光检查是发现有阳性反应,是膜性肾病的最早期表现,治疗效果也最好。
2 膜性肾病2期又称钉突形成期,相对于1期来说,有了一些症状表现,光镜下发现毛细血管增厚,有梳齿状的改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钉突形成,而且免疫荧光检查发现有大量的免疫复合物沉积。
3 膜性肾病1期和2期是膜性肾病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1期症状不明显,而2期病情就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我们尽量在膜性肾病1期进行有效的治疗,避免发展为2期,影响我们的健康。
该如何来治疗膜性肾病呢
膜性肾病是比较常见的肾脏疾病,也是对人体影响较大的疾病,因此很多患者都在问膜性肾病要如何用药治疗,毕竟谁也不想被疾病折磨。那么下面就听听肾病治疗 专家是如何介绍的。 专家介绍说,目前膜性肾病治疗药物主要有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环孢素A、他可莫司以及雷公藤多甘,但这些药物总体治疗水平尚不十分理想,有些加入中医机 因干预疗法配合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专家分析道,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能有效减少蛋白尿,但其严重的不良反应限制了该疗法的临床庇用。环孢素A,他克莫司在膜性肾病治疗中也有较好的疗效, 但停药后的复发率均约为50%。此外,它们的肾毒性,尤其在反复复发多次给予治疗后的累积毒性是临床临床倍感棘手的问题。 以上就是专家介绍的内容,同时专家提醒,治疗膜性肾病时,不可自己胡乱用药,否则是极易导致病情加重的,各位患者们应请教专科医生在用药治疗。
膜性肾病在一期仅有系膜增生,系膜基质增多,患者在身体上可表现为无症状蛋白尿。这时患者往往不会引起留意,即使有细心的患者来医院就 诊他也不会重视这个病,由于他感觉症状很轻,但是在这里我要提醒大家的是症状轻不代表这个病就没关系。
膜性肾病的病因
膜性肾病按发病原因可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膜性肾病。
1.特发性膜性肾病
大多与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相关,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与足细胞上的相应抗原结合,形成原位免疫复合物,继而通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形成C5b-9膜攻击复合物,损伤足细胞,破坏肾小球滤过屏障,产生蛋白尿。
2.继发性膜性肾病
继发于很多系统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乙肝病毒感染,以及药物、毒物、肿瘤或环境因素等,引起继发性膜性肾病的药物主要有一些金制剂、汞、青霉胺、布洛芬、双氯芬酸等。
膜性肾病吃什么好?
膜性肾病是目前多发的一种病症,临床表现多见于肾病综合征,或无症状、非肾病范围的蛋白尿,部分患者伴有镜下血尿、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
膜性肾病吃什么好?膜性肾病饮食要留意以下几个方面:
膜性肾病患者在病情活动剧烈的时期常伴有高血压,不宜多食动物脂肪,以防血脂升高;宜增加甜点心、含碳水化物高的蔬菜,饮食以清淡为佳。
膜性肾病患者宜食平淡易消化食品,忌海鲜、牛肉、羊肉、辛辣刺激性食品、酒及一切发物如:五香大料、咖啡、香菜等;尤其是阴虚的患者如:舌红、脉洪大,盗汗、大便干、血尿等症;但阳虚的患者如:舌淡苔白、脉沉,身寒肢冷、便稀,可食热性食品。
膜性肾病患者宜食新鲜蔬菜和适量水果,适当饮水;忌食一切补品、补药及易上火食品如:辣椒、荔枝、巧克力等。特别是阴虚内热如舌紫、脉滞,胸闷、腹胀等有瘀症的患者。
水肿重者应忌盐,限制蛋白食品的入量,少饮水。水肿不重,可进低钠盐饮食;无浮肿不限制饮水和蛋白食品的入量;镜下血尿者及宜上火者多饮水,多食苹果、白糖、黑芝麻、木耳等养阴降火的食品。
尿毒症高血钾者忌食高钾食品如:香蕉、柑橘、土豆、西红柿、南瓜、茶叶、酱油、味精;血钾低的患者相反。
膜性肾病在恢复期可多供给山药、红枣、桂圆、莲子、银耳等有滋补作用食物。维生素A、B族维生素、维生素C、叶酸、维生素B1、铁等,均有利于肾功能恢复及预防贫血,食物中应足量补充。
小儿肾病综合症的发病特点
专家指出:小儿肾病综合症的患病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原发性肾病:与机能的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单纯性肾病——常见类型,2~7 岁多见。除肾病症状外,不伴有镜检血尿或高血压,肾活检90%以上属微小病变型。
肾炎性肾病——7 岁以上儿童多见。除肾病症状外,伴有镜检血尿,或高血压,肾活检除微少病变外,有增殖性变型,膜性增殖型、硬化型。
(2)继发性肾病:继发于疟疾、蚊咬伤、红斑性狼疮、过敏性紫癜、金属或药物中毒等。
(3)先天性肾病:较少见,起于婴儿期。
慢性增殖性肾小球肾炎怎么治疗
对于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是多与感染及免疫反应有关,因病因不同,故发病机制也不一样,其病理形态也有多种类型,多系各种病理改变的早期的。如单纯性蛋白尿病症,可系微小病变性肾病,系膜增生性肾炎,膜性肾病等病症早期发病。
而单纯性血尿病症,则是可系IgA肾病早期,系膜增生性肾炎,局灶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等病症了。患者的无症状性血尿伴蛋白尿病症,则是同样可为肾小球轻微病变,轻度系膜增生性肾炎,局灶增生性肾炎,IgA肾病或膜性肾病早期出现。
肾专家指出:优秀的系膜增生型肾小球肾炎治疗方案包括治疗医院的选择、治疗方法的选择、治疗医师的选择和预后治疗,其中预后治疗又包括饮食调理、生活保健和定期复查。由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超过6个月未治愈易转为长期复发的肾小球肾炎,故应早期彻底治疗,下面是详细介绍。
1、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点。肾小球肾炎的治疗主要分为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这两种治疗方案虽然都有着一定的疗效,但又有着不可避免的缺陷。
2、选择权威的专科医院:正规的医院是治疗疾病的保障。
早上眼睑肿,下午下肢肿,这是咋回事
早晨起床眼睑肿,下午又出现下肢肿,这很有可能是患上了膜性肾病。江苏省人民医院肾内科主任邢昌赢教授提醒,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到医院肾内科就诊,膜性肾病是引发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一个重要因素,10年后,有60%的人会发展为尿毒症。
1临床检出膜性肾病者大增
据邢昌赢介绍,膜性肾病是肾病的一种,容易引发肾病综合征,虽然说该病的发病率并不高,仅有1/100000,但是,在临床上却有越来越多的患者被查出患上了膜性肾病。
“在我们医院接受肾活检的患者中,10年前检出患有膜性肾病的只有3.8%,但随着逐年增加,如今已高达11%。”邢昌赢说,从我国的整体情况来看,膜性肾病同样呈上升趋势,而且,该病各年龄段都有,总的来说60岁以上的老年人更多见。
之所以如今膜性肾病越来越被医学界重视,邢昌赢表示,这与该病的难治有着很大的关系。虽然说膜性肾病中1/3的患者能痊愈,但却有1/3会转变成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所以,一旦患者被确诊为膜性肾病,心理压力会比较大,因为膜性肾病患者的5年死亡率为5%-10%,10年死亡率为10%-30%,而且,患上该病10年后,有60%的人会发展为尿毒症。另外,膜性肾病也容易复发,一旦复发还容易出现血栓等并发症。
邢昌赢表示,他曾接诊过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从安徽转到该院时,是因为血栓从下肢跑到了膈肌,这位小伙子原本是一位膜性肾病患者,经过治疗后,他很幸运地治愈了,然而,没两年,他又复发了,当地医院束手无策,只能将他转到江苏省人民医院肾内科。针对小伙子的情况,外科手段没法解决,邢昌赢只能让他卧床的同时给他进行药物治疗,最终,血栓溶掉了。
2别忽视晨起眼睑肿这一信号
在邢昌赢接诊的膜性肾病患者中,他表示,多数是因为晨起眼睑肿到医院就诊的,“这是膜性肾病的一个典型症状,一般晨起眼睑肿,到下午时,转移到了双下肢肿,这是比较轻的时候,如果病情严重了,就会出现全身肿、胸腔腹腔积水等。”邢昌赢表示,通常患者因眼睑肿就诊,医生就会让他检查尿常规,如果患者有蛋白尿甚至血尿,就会建议进一步检查,而肾活检是诊断膜性肾病的金标准。
膜性肾病如何鉴别诊断
原发性膜性肾病的诊断是建立在排除继发因素的基础上的,下面为几种常见的继发性膜性肾病:
1.膜型狼疮性肾炎 其病理改变形态特征和特发性膜型肾病十分相似;组织学改变对狼疮性肾炎有提示价值的方面包括:小管基膜上的电子致密物沉积(100%),内皮下电子致密物的沉积(77%),系膜区电子致密物的沉积(63%)及小管网状包涵体(61%)。Ⅳ型狼疮肾炎即弥漫增生性肾炎,加强治疗后转变为以膜损害为主,但此型抗DNA,抗核抗体滴度均较膜型狼疮肾炎高。除非发病时已有血肌酐升高、病理组织有炎症细胞浸润,膜型狼疮肾炎和特发性膜型肾病一样预后均较好,10年生存率在85%以上。两者肾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也高。它与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不同处除常规血清学检查外,在病理上有系膜细胞及内皮细胞增生,系膜区肾内皮下亦有免疫复合物沉积。IgG、IgM、IgA、C3全阳性,有助于鉴别。
2.肿瘤所致的膜性肾病 多种肿瘤尤其肺癌、胃肠道及乳腺恶性病变可引起膜性肾病。肿瘤引起肾脏免疫学损伤的证据:①肾小球免疫复合物中存在肿瘤特异抗原;②肿瘤伴发膜性肾病患者的血清中检测到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内含肿瘤特异性抗体。
其免疫发病机制可能是:肿瘤相关抗原刺激宿主产生抗肿瘤抗体,抗原与抗体形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肿瘤病人免疫监视功能缺陷,当接触某种抗原时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复合物从而导致肾脏损害。
有报道肾病综合征常在肿瘤确诊前12~18个月出现,对老年人发生肾病综合征的尤需警惕肿瘤的可能。
3.肝炎病毒感染与肾小球肾炎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膜性肾病,多见于男性儿童。在人群乙肝病毒携带率0.1%~1.0%的欧美国家膜性肾病患儿血清中HBsAg的检出率为20%~64%,而在人群乙肝病毒携带率为2%~20%的亚洲可高达80%~100%。
丙肝病毒感染多并发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MCGN),但近年并发膜性肾病亦有报道。丙肝病毒并发膜性肾病者多无冷球蛋白血症,补体成分水平正常,类风湿因子阴性。这些指标均与丙肝合并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不同。
4.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复发 肾移植后本病的复发率约为10%,通常术后1周到25个月出现蛋白尿,受者往往出现严重的肾病综合征,并在6个月~10年间丧失移植肾,增加类固醇剂量多无效。
5.药物所致膜性肾病 有机金、汞、D-青霉胺、卡托普利(巯甲丙脯酸)、非固醇类消炎药物有引起膜性肾病的报道。应注意用药史,及时停药可能使病情缓解。
早期膜性肾病常易被漏诊、误诊,故常规电镜和免疫荧光检查有助诊断。
隐匿性肾炎是怎么回事
一、发病原因
隐匿性肾炎的特点是血尿、蛋白尿或血尿和蛋白尿并存,常有多种病因:
1.以单纯性血尿(asymptomatic hematuria)为主要表现的病因主要有:
①IgA肾病,尤其早期,非I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②局灶性肾小球肾炎以及薄基底膜肾病也可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所致肾脏损害的早期表现,以及薄基底膜肾病。
2.以轻、中度无症状性蛋白尿(asymptomatic proteinuria)
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病因为微小病变性肾炎、系膜增生性肾炎、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及某些IgA肾病的早期、淀粉样变肾病、糖尿病肾病(DN),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狼疮性肾炎LN)以及指-骨突骨综合征。
3.以无症状性血尿伴蛋白尿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病因
为多种肾小球疾病(如肾小球轻微病变、系膜增生性肾炎、局灶增生性肾炎及IgA肾病)某一阶段的早期表现。
二、发病机制
本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多与感染及免疫反应有关,因病因不同,故发病机制也不一样。其病理形态也有多种类型,多系各种病理改变的早期。
1.单纯性蛋白尿 可系微小病变性肾病、系膜增生性肾炎、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及IgA肾病的早期。
2.单纯性血尿 可系IgA肾病早期、系膜增生性肾炎、局灶性肾炎、紫癜性肾炎、LN及薄基底膜肾病等。
3.无症状性血尿伴蛋白尿 同样可为肾小球轻微病变,轻度系膜增生性肾炎、局灶增生性肾炎、IgA肾病或膜性肾病早期。
蛋白尿的治疗
蛋白尿是肾病的一大典型症状,但尿蛋白漏出的多少并不能体现肾病病情轻重。
蛋白质漏出虽然少,但是这也不是就说明病症病症就发生的轻,尿中出现大量的蛋白的话,也不能就说明肾病就一定严重,这些都是要检查才能下定论的。
一般来说蛋白尿分为,选择性蛋白尿、非选择性蛋白尿。选择性蛋白尿,指蛋白质电泳特点是以分子量较小的蛋白质为主,如白蛋白、α1球蛋白、转铁蛋白及γ球蛋白。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如α2球蛋白、纤维蛋白原、β脂蛋白等含量较少。
在微小病变型肾病、轻度系膜增殖性肾炎、部分膜性肾病和早期病变的膜性增殖性肾炎及局灶节段性硬化性肾炎患者,多呈现选择性蛋白尿,表明小网肾小球滤过膜的损害较轻。
非选择性蛋白尿,指蛋白质电泳特点是大分子和小分子蛋白质同时出现,表明小网肾小球滤过膜的损害比较严重。
肾炎与肾病综合征的区别
肾病综合征以大量蛋白尿为主,慢性肾炎一般又有蛋白尿又有显著的血尿。两者都是症状性诊断,也就是说只代表不同的两组症状集合,而不是肾脏病的最终诊断。因此不是相互独立的。同一种肾病可能有这两种不同的表现,比如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可以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也可以表现为慢性肾炎。
肾小球肾炎是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炎症,使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但如果是膜性肾病的话就完全不同了。肾病综合症的鉴别方法是三高一低,高水肿,高脂血症,高蛋白尿,低蛋白血症,膜性肾病如果具备了这种情况,也可称之为肾病综合征。
肾病分为两种一种为原发性一种是继发性。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所致,如微小病变性肾病、膜型肾病、膜增殖性肾病、系膜增生性肾炎、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等。 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发病原因有多种,比如系统性疾病,代谢性疾病,过敏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肾毒性物质、恶性肿瘤、遗传性疾病,妊娠毒血症以及肾移植慢性排斥等等。但临床上常见的只有少数几种,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糖尿病肾病、肾淀粉样变、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等为多见。 所以考虑您应该是膜性肾病或者系膜增生性肾炎,属于原发性肾病。
肾病综合征的简称就是肾病。因为无论继发还是原发,有三高一低就可称之为肾病综合征。它是一种症状。不是病实体。所以没有做身穿的病患,是很难区分病理类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