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与气候
疾病与气候
气候影响很多持久性疾病的传播,如茁壮成长在寒冷气候的结核与流感病,ma-laria和脑炎,它们利用温暖潮湿地区的蚊子进行传播。因为全球变暖,二氧化碳的大量生成和其他化石燃料的燃烧形成的“温室气体”,因此有人担心在不久的将来,温暖疾病将会作为一个主要的健康威胁危害人类健康。
科学研究地球是否正在变暖,人类活动在1995年定居在科学界,当第二个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评估报告出现,全球大约有二千五百名专家联名起诉。专家组得出结论,从全球记录以来,在19世纪晚期,地球温度增加了0.5至1.1华氏度(0.3到0.6摄氏度)。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暖过程增加了强度。1990年的温度上升最快的速度至少在一万年前。
因此政府间小组得出的结论是,人类加大了一代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负责加速全球气温上升。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数量每年都在上涨近因为化石燃料的使用增加,以及越来越大的人群所需要的更高的生活水平导致的。
1998年,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Paul Epstein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热带高海拔地区,主要疟疾和登革热的传播是地球气温升高的结果,因为温度的上升使疾病轴承昆虫生存的地区不足以支持它们活下去。根据Paul Epstein的结论,与温度有关的频繁的洪水,还可以促进真菌的生长,并提供大
量极好的蚊子繁殖地。还有一些专家认为1999年在北卡罗莱纳引发的洪水Hurri-cane弗洛伊德和其他风暴作为一个全球变暖的产物促进了大量条件适合的疾病从热带地区传播。
易患牛皮癣的人群
1、牛皮癣是一种遗传性 疾病 ,如果您的亲属中有牛皮癣患者,说明您很可能带有牛皮癣的易感基因,但并不一定会患有牛皮癣,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外界条件的刺激,以免引发牛皮癣。有家族史患牛皮癣的几率要高很多。
2、青少年病人,特别是20岁以下的青少年病人多是因咽部感染而诱发。在皮损出现之前,病人曾有感冒、咽痛、发烧、咽干等症状,随后全身或局部出现一些小红点,略微有一些痒或不痒,持续一周左右后可自行消退,因反应不明显经常不被病人本人和家人注意。
3、一些岁数较大的中老年病人,经常是因遇到某些负性事件。突然头皮局部或身上某局部出现点滴状斑块状的红疙瘩,边界清楚,自觉瘙痒。随后皮损渐渐在局部扩大或泛发全身,同时可见红疙瘩上面覆盖着的鳞屑也越来越多、越厚。这类病人的皮损大多数初始是以寻常型、点滴状为主,而后变成斑块状,也有初始即为斑块状者。
4、随着流动人口的变迁,地域、气候、环境为主要诱因此发病的牛皮癣病人比以往有所增多,以往临床所见的多是因居住或工作环境的潮湿而诱发的病人,现在的病人群中,以到北方打工的南方人在增多,他们的特点是回到南方乡村后皮损可自行减轻至消退,一来到北方城市皮损就加重。
得冻疮有什么表现
1、多发生在手背面、足背面、手指、足趾、鼻尖、面颊和耳部等末梢部位,常对称分布。
2、冻疮初起为局限性蚕豆至指甲盖大小紫红色肿块或硬结,边界不清楚,边缘鲜红,中央青紫,触之冰冷,压之退色,去压后恢复较慢,严重者可有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经久不愈。
3、早期无不适感觉,或局部有麻木感,以后有痒、胀或灼热感,暖后尤甚,有溃疡时可感觉疼痛。
4、经常在初冬季节即开始发病,气候转暖可自愈,第二年冬季常再复发。
5、多见于儿童、女性或周围血液循环不良者。
气胸疾病怎么治
一般出理:
各型气胸病人均应卧床休息,限制活动,肺压缩〈20%时不需抽气,可给予镇咳、止痛对症治疗,有感染存在时应视情况选用相应抗生素。
急性气胸的处理:
抽气减压,促进尽早复张是气胸急症处理的关键。
抽气:肺压缩〉20%的闭合性气胸,尤其是肺功能差的肺气肿病人,抽气是迅速解除呼吸困难的首要措施。
抽气方法:简易法:用注射器进行抽气,此法适用于急救,也便于病人运送。
闭式引流:适用于张力性气胸,水封瓶中不再有气泡逸出,且玻璃管中液面不再波动,胸片证实肺已复张,即可拔管。
持续负压吸引:闭式引流一周以上仍有气泡逸出,说明破口未愈合,应加用负压吸引,以利肺复张。
外科治疗:
合适的外科治疗不仅加快治愈气胸,利于早日肺复张,而且可以确切了解自发性气胸的基础病变,以便采取可靠的根治性治疗措施,防止复发。
手术适应症:开放性气胸:手术切除破口周围斑痕粘连、修复胸膜瘘 慢性气胸:经内科负压吸引正规治疗3个月以上,破口仍不愈合的气胸。
胸膜粘连述:
胸膜腔内注入硬化剂,产生无菌性炎症,使胸膜产生粘连,闭锁胸膜腔防止气胸复发。
气候多变中老年人谨防心脑血管疾病
据疾控中心监测数据显示,天气多变的春季缺血性脑中风疾病发病增加。中老年人以及有高血压、动脉硬等心脑血管病史的人,由于血管壁弹性降低,流向大脑的血液量减少,致使大脑慢性缺血缺氧。如果遇到情绪波动,劳累、天气气温骤变等,都会加重大脑缺氧情况,容易导致大脑出现急性缺血缺氧症状。
特别提醒市民的是,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如频频打哈欠,有预示缺血性中风发生可能,切莫以为是“春困”而不以为然,一定要高度警惕,出现“春困”症状,可检测一下血压是否正常,如不正常,或出现神志恍惚、身体感到不适,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此外,春季万物复苏,花红柳绿,人们的防病意识往往减弱。专家提醒市民,春季天气多变,没有及时增减衣物,或不再坚持遵医嘱按时服用降血压、降血脂等心脑血管疾病药物,对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人而言极为危险,容易诱发脑出血、心绞痛等心脑血管意外,市民预防疾病,保障健康切不可忽视这些细节。
脚气是什么疾病
脚气是足癣的俗名。有的人把“脚气”和“脚气病”混为一谈,这是不对的。医学上的“脚气病”是因维生素B缺乏引起的全身性疾病,而“脚气”则是由真菌(又称毒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皮肤病。洗脚盆及擦脚毛巾应分别使用以免传染他人。足癣如不及时治疗,有时可传染至其它部位,如引起手癣和甲癣等,有时因为痒被抓破,继发细菌感染,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气候异常易让人得10种病
1.哮喘、过敏和呼吸道疾病。气候变暖会改变植物生长周期,导致过敏增加。降水量太大,次数太多,都会刺激肺部的霉菌疯长,而干旱则会使空气中灰尘变多。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呼吸道疾病增多和加重。
2.癌症。空气污染和有毒垃圾的倾倒会导致癌症高发。化石燃料会增加空气污染物和导致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淹没了一些垃圾填埋点,造成化学物质泄露,这些会使患癌的风险增加。
3.心脑血管疾病。气温升高使空气颗粒污染增加,加重心血管疾病。高温、热浪、极端天气及空气质量变化都会影响心脑血管的健康。
4.胃肠道传染疾病与营养不良。海洋温度上升也会使某些细菌增加,牡蛎等海鲜食物传播性疾病的几率更大。气温升高还会影响沙门氏菌等其他致病微生物的活性发生变化。
5.发育异常。在出生前及儿童早期发育阶段,营养不良会造成发育异常。研究人员认为其罪魁祸首是污染物和生物毒素。原因包括极端天气、过量使用杀虫剂等。
6.心理健康和与压力相关的疾病。与气候异常相关的灾难使大量人口或背井离乡,或死于非命,这给幸存者造成 极大心理创伤。
7.神经系统疾病。有害藻类等生物毒素、应对农业变化而使用的杀虫剂、新电池工艺及紧凑型荧光灯产生的金属污染等,都会导致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率猛增。
8.洪灾后疫情带来的传染性疾病。水温更高会导致更猛烈的暴风雨,进而导致洪灾,而污水处理厂的有害物质则再次泄漏回水域及饮食系统,造成疾病传播。
9.传病媒介与动物传染病。研究人员称,天气是影响传病媒介与动物向人类传播的传染病几种主要原因之一。
10.热浪致病与死亡。几乎每年夏天,人们都会听到这样的报道:足不出户的人也会被扑面而来的热浪夺去生命。
咽炎的六大致病因素
常因受凉,过度疲劳,烟酒过度等致全身及局部抵抗力下降,病原微生物乘虚而入而引发本病。营养不良,患慢性心、肾、关节疾病,生活及工作环境不佳,经常接触高温、粉尘、有害刺激气体等皆易患本病。
病原微生物主要为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流行性感冒杆菌及病毒。常见因素有:
(1)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螺旋体等,是急性咽炎的主要致病因素,可直接来源于空气、饮食,也可间接来源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
(2)物理或化学性刺激:如讲话过多,喜食辛辣、烫热饮食,烟酒过度,化学性气体、粉尘等空气污染,均可损伤咽部粘膜上皮和腺体。破坏局部防御体系。
(3)气候、季节因素:寒冷可造成咽部粘膜血管收缩,吞噬细胞数目减少,局部抵抗力下降;干燥可影响咽部粘液分泌和纤毛蠕动,降低对空气的清洁、加湿作用,直接对咽部粘膜造成刺激和损害;冬春季节气候变化大,室内空气流通差,也容易引起抵抗力下降和致病微生物入侵。
(4)邻近器官疾病:鼻腔;鼻窦、喉、气管、支气管等邻近器官的急、慢性炎症,沿着粘膜、粘膜下组织、局部淋巴和血液循环侵犯到咽部,或炎性分泌物反复刺激咽部,或鼻病呼吸受阻而被迫张口呼吸等,均可导致咽炎。
(5)全身疾病:过敏体质或患有全身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结核等造成的营养不良等,均可导致全身抵抗力下降、咽部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引发咽炎。
(6)其它过度疲劳,精神紧张,睡眠不足等也是诱发咽炎的常见因素。
指甲颜色偏紫的原因
造成指甲紫可能的因素有
(1)贫血:血色素偏低,须配合指甲颜色及眼睑内侧出现贫血症状,缺铁性贫血或地中海贫血。
(2)含氧血红素不足:心肺功能异常。
(3)重金属中毒:铁、铜、砷、铅等。
(4)周边血液循环不良:慢性病、气候、静脉血液回流不佳等。
但是每个人的状况还是会有差异的,建议您先去看个医生,让专业的医生先做一诊断,或许还要配合一些检验,找出真正的病因在对症下药,这样才是保持健康的正确方法。
指甲可以看出身体的很多异状
如:1、指甲上出现黑色纵纹时,要注意肝肾开始衰弱了,有毒素积存的征兆了(肝肾是排毒器官)
2、指甲有横纹是消化系统有问题了
3、指甲的颜色:粉红——健康
偏红——热
偏白——寒
偏黄——痰湿或肠胃疾病
青紫——瘀
黑色——毒或病重
还有很多就不一一指出了,平时多注意饮食习惯!
驼背是怎样形成的呢
主要是由于背部肌肉薄弱、松弛无力所致。人的脊柱向后拱起,多由年老脊椎变形、坐立姿势不正或佝偻病,强直性脊柱炎(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炎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背、颈、臀、髋部疼痛以及关节肿痛,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等疾病引起。
内在原因:
驼背者的自身免疫力差、自身意念力不够的结果。当然脊柱硬伤也能导致驼背,而对于一个好端端的人来讲,导致身体驼背的内在原因就两个——免疫力和意念力。
平常的不良坐姿,站姿和习惯问题形成驼背原因比较多的。
驼背是内在和外在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单一存在不成立。为什么要这样说?因为在大自然中,病气是时时刻刻都存在着,不分时间不分地点,人多的地方病气就要多一些,病人多的地方病气就严重一些。所以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身体不招点病气是不能的。也就是说,在和病气打交道上是人人平等。
气喘疾病的验方
【验方一】买新鲜猪心一个(宰猪时取出,勿见水),柚子一个顶端的皮切成盖状,将柚肉挖出成为柚碗。再将猪心放干枯碗中,加点绍酒,再以柚皮盖好,隔水蒸熟,待猪心全软为止。将蒸熟柚皮(连白)的水份拧出,再将猪心切片拌食,连续服用,至痊愈为止,即可断根,此方屡试屡效。
【验方二】鲜鸡蛋十二个,取其蛋黄(蛋清不要)和细白糖十两,高粱酒一大瓶混合拌匀,置于清洁玻璃缸内,缸口封严,闷五日即可食用,第一次制一瓶,一瓶吃一天继续制第二瓶,第二瓶吃一天,再制第三瓶,每天早、午、晚各服一小茶杯,大约十六七日服完即可治愈。
【验方三】民间疗法中,蛋油是心脏病1的特效药,但对上气不接下气的气喘也有效。蛋油的制法是先煮熟二十个左右的鸡蛋,挖出蛋黄,放入较厚的平底锅中,先用弱火,不断地把蛋黄搅动,一面用铲子压迫,约十分钟左右,火势增大到中火,蛋黄就会有茶色变成黑褐色,此时会冒出黑烟和异臭,继续搅动后,会有油脂冒出来,直到蛋黄变成焦灰一半为止,将做好的蛋油放入玻璃瓶中保存,放置通风良好,阳光照不到的地方。由于蛋油难吃,故可将它注入胶囊内,每餐饭后服用两个,一天服六个,不可太多,以免下痢。此物对治疗气喘及心跳(并不一定是心脏病)都有效,有试验的价值。
【验方四】将乌贼的甲骨用火烤过后,压碎磨成粉末,取出九克的粉末,与适量砂糖混合服下。
【验方五】将柠檬三分之一,蜂蜜三分之二的比例混合,调冷冲开水服饮,可治气喘。
【验方六】萝卜种子十二克炒热,杏仁十二克除去两端及表皮,和一杯水放进锅中,煮至半杯的浓度,取出汁液,即可饮用。萝卜的种子及杏仁均有镇咳、祛痰的功能,所以,饮用这种汤汁,对多痰的气喘病,有很大的帮助。
【验方七】紫苏叶、陈皮、桑白皮(炒),人参各五钱,白茯芩三钱,木香三钱,生姜五钱,用清水四杯煎至一杯,分三次服饮,一服见效,二服痊愈。
根治型拔罐疗法具体措施
一、加强患者自身调节功能的措施
督脉之中,以大椎穴和腰俞穴所在的部位最为重要。十二经脉中的六条阳经皆经过大椎。因此,大椎区常常是医治各种疾病不可缺少的上罐区域。腰俞区位置在五脏六腑的下端,即腰中区,也是首选的上罐区域之一。热火在上,寒湿在下,一上一下,辩证施治,这两个区域对疏通督脉,增强人体自我调节功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尾闾穴,即尾根区,对帮助疏导任脉有很大的作用。人们常常在胸前上罐不方便,因此可在尾闾区上罐,以帮助疏通任脉。
二、减轻患者疼痛的措施
因为根治型拔罐疗法有疼痒特点,在进行治疗前要考虑尽量减少上罐对人们正常生活的影响。比如不要影响人们的行走、休息和工作,同时又要考虑把患者的疼痛感降到最低程度,然后确定上罐位置。
人之四肢,用来行走、工作和劳动,尽量不要上罐。如需上罐,也只能考虑充血性罐和瘀血性罐;人之头部,头发密,范围小,只宜针灸,也不宜上罐;人之胸腹,皮肉松嫩,上罐时疼痛较重,非必要不宜先上罐;人之背腰,尽量不同时上满罐,否则影响躺卧休息。
人之背腰,肌肉平坦紧凑,各脏腑之俞穴皆在背腰。奇经八脉之督脉在背正中的脊椎线上。各脏腑皆在背腰对应有相应的上罐区域,如肝区、肺区、脾区、肾区、胃区等。在背腰两侧轮流上罐,既不影响人们的工作休息,又能减少治疗时的疼痛。背腰是根治型拔罐治疗时的首选区域。
如果先在前胸开罐产,体内垃圾和病气在胸腹前排得多,疼痛当然比在背部、腰部开罐要重。先让体内垃圾和病气在部分通过背腰部排除,不使体内垃圾和病气在胸腹部游走,就可以使患者少受疼痛。其他位置的选择也要依据这个道理。这也是为什么任督二脉先疏通督脉的原因。从治疗作用上讲,二脉谁先疏通都是一样的,但胸腹肌肉疼痛感较强,后背疼痛较轻,所以先疏导督脉,让体内垃圾大部分先从督脉排出。待体内垃圾大部分排出后,再开任脉的罐口,这样,病从任脉罐口部位排出的量就少,任脉上罐次数减少,疼痛自然可以减轻许多。
三、病气外排时的分流措施
人体气血是沿经络周而复始地运行,体内垃圾和病气外排也要沿着这经络从罐口部位向外排。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的垃圾数量也会增多,所患疾病也可能不止一种,如果只从一个罐口部位排出,可能拥挤不堪,需要时间也长,以致发生红肿、疱等现象。若罐口选择其他合适的部位,疼痛较轻的部位还好,若选择在肌肉松嫩,行动不便之处,则可能给患者增加疼痛。这时,就应该选择其他合适的部位,将体内垃圾和病气排出的通道增加一至两个,以加快体内垃圾和病气的排出速度和减轻患者的疼痛。
治疗疾病时,在某个部位上罐,此罐口部位排除体内垃圾和病气较多较急时,可在其他罐口部位开罐,以分散排出体内垃圾和病气,这就是分流原则。至于再在何处开罐,可参考上罐区域图和经脉公布图,在同一经脉的循行路线上,再找一个相应部位开罐。
如前所述,拔罐效果与吸力的大小和留罐时间的长短成正比经。但是有些情况下,出病太快,则疼痛加重,会使一些人承受不了。比如老年患者,体弱患者和重病患者。这时就不要出病太快,有意识地控制一下出病的速度,控制吸力不要太大,留罐时间不要太长,可将一次能拔除的病气分两次拔出。
四、心区后上罐的措施
患有中重度心脏病的患者,病因各不相同,大都是由肝火、风湿、肺火等原因所致,治疗时应当先扫清外围病因。在疏通任督二脉的基础上,再疏通肝、脾、肾、胃、肺区,将风寒和火毒的来源先清除,相应的经脉先行疏通,最后对心脏的体表皮部进行治疗,心区是最后施治的部位,这是治疗心脏病必须遵守的原则。心区包括前、后心区,尤以前心区最重要。不能使病气和体内垃圾先从心脏部位排除,以免给心脏增加负担,避免发生意外情况。这并不是说不能医治心脏病,而是告诫读者,治疗心脏病时要慎重。
五、病灶反应
在拔罐治疗期间,由于病情的原因,一些患者可能出现病灶反应。即,以前患过的某种疾病的症状,在拔罐治疗期间会再次表现出来,这就是病灶反应。这是由于以前患过的疾病没有根除,其病气潜伏在体内,就像江河的淤泥被潮水淤到了某个小河岔里一样,病气在经络的某个子络,孙络处潜伏下来。经过根治型疗法治疗以后,经络开始畅通,潜伏在小河岔的病气再也藏不住了,就像江河疏通以后,更大的潮水将支流的淤泥冲刷出来,卷入江河一样,旺盛的经气,将潜伏的病气,驱赶出来,随同经气运行,通过罐口部位强迫排出。当病气活动起来后,就可能出现病灶反应。这种现象,会被人误解为病情加重而且拔出了其他毛病,因而中断治疗。其实这是治疗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随着治疗的进行,再坚持几天,就会将病灶拔除,反应消失。还有一些患者会出现泄肚、肛门赤痛、排尿发红、发黄等排风寒、排火毒的反应现象,这些都属于正常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反应,不必服药。随着拔罐治疗的进行,病灶反应会自然消失。病灶反应的持续时间不会很长,一般几小时,或1~2天,个别年纪大,病情较重,病历长的患者会持续1周左右。如果误以为病情加重而中断治疗,则事倍功半。但不是前功尽弃,因为体内垃圾和病气已排出了许多。
咽炎的六大致病因素
(1)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螺旋体等,是急性咽炎的主要致病因素,可直接来源于空气、饮食,也可间接来源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
(2)物理或化学性刺激:如讲话过多,喜食辛辣、烫热饮食,烟酒过度,化学性气体、粉尘等空气污染,均可损伤咽部粘膜上皮和腺体。破坏局部防御体系。
(3)气候、季节因素:寒冷可造成咽部粘膜血管收缩,吞噬细胞数目减少,局部抵抗力下降;干燥可影响咽部粘液分泌和纤毛蠕动,降低对空气的清洁、加湿作用,直接对咽部粘膜造成刺激和损害;冬春季节气候变化大,室内空气流通差,也容易引起抵抗力下降和致病微生物入侵。
(4)邻近器官疾病:鼻腔;鼻窦、喉、气管、支气管等邻近器官的急、慢性炎症,沿着粘膜、粘膜下组织、局部淋巴和血液循环侵犯到咽部,或炎性分泌物反复刺激咽部,或鼻病呼吸受阻而被迫张口呼吸等,均可导致咽炎。
(5)全身疾病:过敏体质或患有全身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结核等造成的营养不良等,均可导致全身抵抗力下降、咽部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引发咽炎。
(6)其它过度疲劳,精神紧张,睡眠不足等也是诱发咽炎的常见因素。
疝气是什么疾病
疝气又名小肠气,是腹内脏器由正常位置经腹壁上孔道或薄弱点突出而形成的包块。一般是咳嗽、便秘、生气、重体力劳动、排尿困难等因素引起腹腔压力突然增高冲破疝环腹膜所致。小儿常因啼哭引起。
疝气是常见、多发性疾病,对于患者来说一旦治疗不当,或者盲目的拖延病情,不但会使疝块增大,严重时还会加重病情,使得生命岌岌可危。疝气病人怎么正确诊疗就成为患者们值得思考的问题,但是还是不能根本阻止疝的突出,不能解除自身的痛苦。只有积极的到正规的专业诊疗医院,及时治疗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疝气的形成原因和症状
疝气属于外科常见病。小儿疝气和成人疝气引发疝气的原因有一定区别。张玉平主任称:小儿疝气主要是由于婴儿在胚胎时期,腹股沟处有一“腹膜鞘状突”,有些小孩出生后,此鞘状突关闭不完全,导致腹腔内的小肠、网膜、卵巢、输卵管等进入此鞘状突,即成为疝气。
而成人疝气多是在重体力劳动、前列腺疾病等引起的排尿困难或女性生育用力过度导致腹压增高而引起。常因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生气等因素引起。而上岁数的老年人发病要高出青壮年的3倍还要多,可见老年疝气占到了很高的比例。临床上男性和女性均可发生疝气,一般自己可看到或摸在下腹部至大腿根部有圆形或梨形肿块,有时肿块会降落到阴囊、大阴唇。尤其在剧烈运动、腹内压过大时出现,卧时肿块消失,如此反复,除7个月内患儿外,不及时治疗是无法自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