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攻击行为的表现
宝宝攻击行为的表现
什么是攻击行为?据专家介绍,在儿童心理学上,宝宝所表现出来的“暴力”行为称为儿童攻击性行为。儿童攻击行为的表现,可分为三种,一是直接的身体伤害,如打人、推人等;二是语言伤害,如:骂人、嘲笑他人;三是间接的、心里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别人的坏话、造谣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攻击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宝宝身上都或多或少有表现,但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其攻击性的行为方式也会产生变化。因此,家长一旦发现宝宝具有攻击性行为时,一定要及时加以纠正,比如,当宝宝出现攻击行为时,家长可以用一种冷处理的方式来对付他的暴力行为——把他关在房间里,让他平静下来,再跟他讲道理。还有,家长平时要监控宝宝表现不好的行为,建立一套分数体系,当他做得好时,便可得到好分数、奖励或某些特许;做得不好时,就得不到这些奖励。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攻击暴力行为
攻击行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敌意性攻击行为,即以伤害他人为目的的攻击行为;二是工具性攻击行为,即通过攻击行为来得到其他东西。
青少年的情绪很不稳定,经常会出现情绪化行为,并且不考虑情绪行为的后果,常常会导致比较严重的后果。
矫正:
1.教会青少年情绪管理的能力,让他们知道情绪是可以控制的,学会用合适的方式来表达情绪。
2.让青少年认识到攻击行为的危害性。
3.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共情和同情的能力。
宝宝攻击行为来源于家庭的影响
家庭对幼儿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指的是父母对待孩子比较稳定的教养观念和已经习惯了的教育行为,教养方式大致来说分为三种:民主型、放任型、强制型,不同的教养方式培养出不同的子女,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具有健全的个性和良好的行为方式,很少有行为问题。采取放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由于采取忽视的态度,当孩子偶尔出现攻击行为时,父母放任自流而不是加以制止,于是便助长了幼儿攻击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强制型的父母对孩子严格实施规则,孩子的行为一旦不符合规则,父母就会表现出自己的愤怒和不亲切,他们很少考虑孩子正常的心理需求,对孩子经常的拒绝和排斥会引发儿童的挫折感,导致儿童的攻击行为,他们或者攻击父母或者攻击同伴,以便发泄心中长期积郁的不满。强制型的父母经常使用惩罚,不恰当的惩罚模式不但不能抑制有害的、不良的敌意行为,而只能加速这些儿童的不良行为。
什么是宝宝攻击行为
根据攻击的行为意向性,可把攻击行为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两种。
工具性攻击:工具性攻击视为达到一定的非攻击性目的而伤害他人的行为,比如宝宝采用踢、
打对方的方式来争夺玩具,而争端的起因主要是由物品和空间的争夺引起的。
敌意性攻击:敌意性攻击是尤以伤害别人的行为,如以言语、身体或工具直接或间接地向他人施以攻击,取得心理快乐、精神愉悦的一种方式,比如宝宝会在他人摔倒时进行嘲笑、打踢另一个人等。
值得注意的是,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宝宝身上都或多或少有表现,但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其攻击性的行为方式也会产生变化。因此,家长一旦发现宝宝具有攻击性行为时,一定要及时加以纠正。
如何帮助宝宝度过第一叛逆期
当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家长首先要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比如说,“我不喜欢扔玩具,因为玩具会受伤;妈妈不喜欢你用脚踢墙壁,因为墙壁会变脏变难看;我不喜欢你打小朋友,因为小朋友也会痛等等”让孩子意识到他的这种行为是不被父母所喜欢的,这比恐吓和冗长地说教对孩子更有效。
其次,我们应该去弄清楚导致宝宝攻击他人的原因。比如他被其他小朋友欺负过,或者是经历了特别沮丧和恼火的事情等等。宝宝很有可能通过无意的攻击性行为使他的某些要求得到了满足,使他误认为攻击性行为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或者,宝宝认为大人对他受到的伤害不予理解,心理受到伤害。这时,如果大人能够紧紧的搂住宝宝,轻拍他的背部,轻轻的告诉他你的理解。这样的宝宝会慢慢地平息他的火气。
最后,你要帮助孩子去释放或是转移攻击性的情绪。3岁的孩子已经具备很强的语言能力。我们要鼓励孩子开口,让他自己来解释为什么他会去攻击他人。如果宝宝不愿意说,而你可能已经猜到宝宝行为背后的原因,你可以替他说出来,比如“我猜你是因为…是这样吗?如果不是的话,你可以纠正我…”这样孩子会觉得原来父母很关心自己,很在乎自己的想法,会促进他和你沟通。然后你可以继续和他交流,共同找出解决的办法。
宝宝打人怎么教育 不要过多评价宝宝的行为
过多的关注反而会起到强化的作用,所以,平时避免让宝宝过多地听到大家对他“打人”“咬人”行为的谈论,也不要因此给宝宝冠上“小霸王”之类的绰号。要多关注宝宝的细微变化,当他有“打人”“咬人”的倾向时,就要及时干预制止。如果宝宝4、5岁以后还是有明显持续的攻击行为,可以带着他拜访心理医生。
宠物狗的生活习性
食 性
犬在远古时代是肉食动物,以捕食小动物为主,宠物狗在人类的驯化和长期影响下食性发生了较大改变,变成以肉食为主的杂食动物,有的宠物狗甚至具有广食性,各种肉、蛋、动物骨血、内脏等动物性食料,各种粮食
作物加工的产品、各种豆类籽实以及各类蔬菜、果品等均可摄食。但在饲养宠物狗时最好以肉食为主,在其饲料中应配置较多的动物蛋白和脂肪,辅以素食,否则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其正常生长发育和健康得不到保障。犬具有食肉的生理特性,如其犬齿、臼齿都较尖锐、强健,利于撕咬、切断,胃中盐酸的含量在家畜中居于首位,肠壁厚,容易消化肉食品,但不善咀嚼,进食时“狼吞虎咽”。了解了这些特性,以免宠物狗进食时刺伤口腔、食道。俗话说“狗改不了吃屎”,狗不但吃人屎,也吃狗屎,这是狗的恶习,必须纠正。[1]
等级习性
狗生性好群居,且有明显的等级习性,保护同伴,敬畏领袖。狗群中总是有一只狗处于首领的地位成为头犬,它带领狗群活动,支配、管辖着狗群。头犬的首领地位通过争斗获得。通常头犬只许自己不许对方检查它犬的生殖器官;不准其它狗向其排过尿的地方排尿,其它犬可在头犬面前摇头、摆尾、顽皮或退走、坐下或躺着,只有头犬离开时才能站住。等级明确后,敌对状态消除,开始成为同伴、队友。宠物狗的主人通常被宠物狗看作团队的领袖,如果一个陌生者(人或狗)被团队领袖无敌意地接受,宠物狗一般也同样接受。饲养宠物狗必须让它明白它是家庭团队中地位最低的成员,否则它不会服从家庭团队其他成员。[1]
领地习性
狗有明显的领地习性,习惯以尿或气味来标记它的“势力范围”,且经常更新,以此来向其它动物示意自己的“领地”,警示其它动物不得侵入。一只狗的气味可以使另一只狗知道这只狗的领地、性别、年龄和健康等状况。一块领地只可属于一只狗或一个狗群。
狗标记领地的办法就是在它平时行走的路途选一些固定的点撒少量的尿,如公狗在外行走时常往一些树干、路灯杆或路边、地角撒尿标记它的领地。外来犬如进入其它犬的领地,其行动格外谨慎,一旦领地犬来了,外来犬不敢看领地犬,假装忙自己的事,乘机离去以免与领地犬打斗。宠物狗在自己的领地会显得神气无比。公狗的领地习性比母狗要明显。[1]
攻击习性
狗的攻击习性表现为咬人或小动物,如不严加调教,非常危险。狗的攻击行为分为正常攻击和异常攻击行为。狗出于保护主人、保护领地、防卫自身安全、争取狗群支配权的攻击行为是正常攻击行为,但这些正常攻击行为如过于强烈,违背了主人的意愿就是异常攻击行为,如陌生人与狗主人打架、吵架或纠缠,狗挺身而出,向陌生人攻击,这是正常攻击行为,但如狗主人指令狗停止攻击,狗不服从指令仍然继续攻击,以至于伤害陌生人,这就是异常攻击行为;如对进入主人住所或庭院的陌生人进行攻击,这是狗的正常攻击行为,因为主人的住所或庭院被狗视为自己的领地,有防卫本能,但如狗主人指令狗不要攻击来访者,狗不听从指令仍然攻击来访者,以至于主人的亲朋好友都不能进入主人的住所或庭院,这就是狗的异常攻击行为;狗有防卫的本性,如自身安全受到威胁它会采取攻击行为,这是正常攻击行为,但如果伤及无辜就是异常攻击行为;狗群内为了争取首领(头犬)地位,狗与狗会发生攻击行为,这是正常攻击行为,接受支配和服从的角色是狗的一种本能,争取狗群支配权也是狗的一种本能,只要狗群确定了等级关系就会相安无事,友好相处,但如果主人现身时,狗群间发生激烈的打斗,主人没现身时狗群风平浪静,这就是异常攻击行为,说明狗群的等级关系没有确定,狗仗人势争夺首领(头犬)地位。[1]
狗常见的异常攻击行为有对小孩竞争性攻击行为、捕捉甚至杀死小动物的攻击行为等。本来温顺的宠物狗有时突然对主人家的小孩吠咬,使小孩受到惊吓和伤害,这是狗对小孩竞争性攻击行为,是一种异常攻击行为,其原因是狗与小孩争宠,狗嫉妒主人关爱小孩比自己多;狗虽然被驯化了几千年,但狗仍然具有逐猎和捕捉猎物的习性,常见它们煞有其事地追赶“猎物”,到最后几秒钟时又会突然放弃,有的会对小动物突然发起捕捉甚至杀死,如杀死鸡、鸭等,这些都是狗的异常攻击行为。狗的正常攻击行为可以合理引导,其异常攻击行为则要及时矫正,严加调教。[1]
吠叫习性
狗是狼的后代,吠叫是狗继承狼的一种行为习性,常作为联系同伴的“语言”。狗随着与人类共同生活不断进化,吠叫也成为其与人联系和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由于品种不同,狗有大有小,叫声也有高有低,但节奏和吠叫的方式基本是一样的。狗的吠叫可以表达哭闹、伤心、寂寞、哀怨、悲伤、不开心、伤痛、痛苦、高兴、催促、报信、威胁、愤怒、仇视、警觉等不同情感。但并不是所有的狗都会吠叫,也有不吠叫的狗。
现代都市有的楼房高达几十层,在这种楼房里养狗,夜深人静时一旦狗吠叫起来有时可传至周好几平方千米,因此养狗要考虑周边环境,避免扰民。[1]
交往习性
狗非常喜欢与人交往甚至胜过同类。喜欢与人交往是狗天生的习性,不仅仅是因为与人交往可以得到照顾, 有吃有住,更主要是因为狗是一种有灵性的动物,听觉灵敏,嗅觉惊人,记忆力也强,在与人为伴的过程中能建立感情,对主人有强烈的保护心理。狗会从水中、失火的房子里以及其他灾难中救援主人,如果狗的主人去世,狗会悲伤,有的不吃不喝,有的对任何事情都无精打采,有的为了主人牺牲了自己的性命,真实感人的故事很多,这也是狗成为最受家庭喜欢的宠物的主要原因。
宝宝攻击行为的原因
宝宝和别人一起玩耍的时候,突然发起脾气,把别的小朋友一把推开。才一两岁就这么有攻击性,妈妈们一定很担心。那么为什么会宝宝有攻击行为?宝宝攻击行为有哪些表现?要怎么纠正宝宝攻击行为呢?
1.总遭遇挫折
当宝宝的要求不能被满足、总是面对失败或者被别人侵犯的时候,就非常容易出现攻击行为。比如一个人玩的很开心的时候,小伙伴出现打扰了宝宝,抢走了他的娃娃,那么他就可能通过语言或者肢体攻击这个小伙伴。
2.得不到关注
如果宝宝长时间得不到家长或者其他小朋友的重视,那么他很可能爆发攻击行为。比如宝宝长时间被家长忽视,那么他就会通过很多方式获得大人的关注以及自我满足。
3.获取成就感
如果宝宝感觉自己很失败,希望获得成就感,那么他就可能通过攻击别人来展示自己的强大,满足其追求成功的心理。比如宝宝得不到表扬或者关注,他就会通过打架而“出名”,博得大人的重视,让其他小伙伴畏惧,获得这种畸形的成就感。
儿童尽量少喝碳酸饮料
碳酸饮料酸酸甜甜的,非常爽口,是很多孩子们的最爱。尤其是在吃一些快餐食物的时候,会喝碳酸饮料。而一项新研究发现,每天大量饮用碳酸饮料容易导致儿童攻击性更强、注意力不集中和不合群等行为问题。母婴专家指出,儿童尽量少喝碳酸饮料。
这项研究对美国20个大城市的3000多名5岁儿童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近两个月孩子碳酸饮料摄入情况以及“儿童行为清单”问卷调查表。
结果发现,43%的儿童每天至少喝1罐碳酸饮料,4%的儿童每天喝至少4罐碳酸饮料。在调节了多种社会经济因素之后,研究人员发现,任何类型的碳酸饮料都与儿童攻击行为有关,摄入量越大,儿童攻击行为就越强。每天至少喝4罐碳酸饮料的孩子发生攻击行为的几率是正常孩子的2倍。这些孩子还更容易出现不合群和注意力不集中等行为问题。
研究负责人指出,这可能与碳酸饮料中大量的糖和咖啡因有关,也可能与碳酸饮料中的其他成分有关。相关研究仍待继续。专家建议,不论是儿童还是青少年,都应该尽量少喝碳酸饮料。
给他点时间学会社交平衡
幼小的孩子同样具有攻击能力。由于父母的疏忽,很少注意幼儿的攻击行为,还认为活泼可爱,结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的正当维权行为成了攻击性行为。
攻击与我们意志中赞成或不赞成的行为相关——两者都与能量和目标有关,帮助我们用伤害行为和破坏力积极地把握生活的挑战。
我们大部分人要我们的孩子在他们被别人粗暴地对待时能维护他们自己的权利。我们希望他们不要打架,但如果被攻击能够对付攻击者,也就不压制。一个孩子在太多或太少攻击行为中要找到健康的平衡可能是他成长中最难的任务。
根据发展理论,攻击的冲动或驱动源自人类孩童,是心理生命力和生存的关键层面。
在第一年,幼儿常常不认为有攻击行为,而且鼓励他推、拉、或对别人使力是明显指挥能力和维权的迹象,反映了攻击的健康成熟。但9个月大的幼儿抓着你的头发,他不知道头发会受到伤害——在其他行为中可以看到以同样富于顽皮的方式行事。
只有到第二年,当孩子发展到分清“我”和“你”,他开始理解他对某人生气和对人使脸色。我们通常到第二年时才谈论一个孩子对他人的残忍或敌对。即使到那时,他仍不能知道理解他行为影响的因果或者如何调整他对别人的行为。当你15个月大的孩子猛击一个脆弱的物体时,他是在维权,而不是期盼它的结果。
宝宝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
1、挫折。有研究证明,挫折是引起宝宝攻击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宝宝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努力尝试仍遭遇失败或者受到别人侵犯的时候,最容易爆发攻击行为。比如,宝宝一个人玩得正高兴时,别的小朋友干扰了他,抢走了他的玩具,他就会采用口头的或身体的攻击行为来对付小朋友。
2、得不到关注。当宝宝长期得不到家人或小伙伴的关注,也会引起他发生攻击行为。比如,有些宝宝被家长忽略后,会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得大人的关注和自我的满足。
3、获得“成就感”。当宝宝感到自己无能,希望获得“成就感”时,也可能通过攻击他人以表现自己的强大,满足追求成功的心理需求。比如,宝宝无法从别的方面得到表扬和重视时,就可能会通过打架而“出名”,让家长重视,让同伴惧怕,从而获得所谓的“成就感”。
如何纠正宝宝攻击行为
1.以身作则
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总表现出攻击行为。此外宝宝的小伙伴要自信甄选,选择那些品行优良的孩子一起玩耍,消除不良影响。
2.道理灌输
平常要借用典故、儿歌等,向宝宝传输道德行为标准,让他逐渐了解,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3.冷静教导
当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时,不要激动要冷静下来,并及时好好教导孩子。比如先严肃地告诉孩子这么做不对;然后和他讲道理;最后带这孩子向别人道歉,承认错误并且保证以后不再打人。
4.适当惩罚
如果宝宝屡教不改,那么可以采取一些惩罚手段,比如不让其玩游戏、吃零食,或者没收玩具等等。让他认识到这是错误的行为,只有不再打人,别人才愿意和他玩耍。
5.给予鼓励
如果宝宝逐渐纠正自己打人习惯,那么大人就要多给予赞扬和鼓励。让他知道打人这种行为是不对的,而且知错能改才能得到大人的青睐。
6.日常教育
生活中就要找各种机会教孩子讲文明懂礼貌,此外多多和孩子聊天,让其说出自己的烦恼并加以引导。最后就是在别的孩子打自家宝宝时,也要给予一定批评,让宝宝知道这种行为是不对的。
7.注意倾听
放下身段,去了解宝宝需要什么,以发现宝宝为什么要攻击别人,而不是单纯的想要知道他为什么会有攻击行为。
8.冷处理
当宝宝有攻击行为时,不妨采用一些冷处理的方法,比如教他站在角落,让他冷静一下。之后再和他讲道理,并教会他正确的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