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

出血热

  • 出血热传染吗

    经了解,病毒性出血热是一种经由虫媒传播的病毒性疾病,又可以分为数十个种类,例如我们最近几年接触过的登革热、埃博拉病毒、裂谷热等都属于出血热。它们主要是经过蜱虫、蚊子等进行传播。也可以通过被感染的啮齿动物或者其他动物来传染。接触这些动物的粪便、分泌物、血液等都有可能受到感染,例如饮用了患病牛的牛奶也会被感染。这是出血热主要的传播途径。此外如果您身边出现了出血热患者,那么他所接触过的物品以及被分泌物、

  • 出血热少尿期如何治疗

    出血热即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患者出现少尿现象时,必须严格区别是肾前性抑或肾性少尿,确定肾性少尿后,可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一、一般治疗少尿期病人血液中血浆胶体渗透压仍处于较低水平,病人常伴有高血容量综合征和细胞脱水现象。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病人,应作血液渗透压监测,以区别高渗性脑病抑或低渗性脑水肿。有高血容量综合征伴

  • 肾综出血热的流行病学

    本病是世界性流行疾病,目前世界上有31个国家和地区流行本病。但主要流行于亚洲的我国和韩国,其次为欧洲的俄罗斯芬兰和前南斯拉夫等国。非洲和美洲的病例较少,在世界各国中我国是重疫区,20世纪50年代报告病例为数以百计,60年代数以千计,70年代则数以万计,80年代高达10万计。通过灭鼠等防治措施,以及农民住房条件的改善,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病人数有所下降目前除青海和新疆尚未发现病例外,其余30个省市

  • 肾综出血热的预防

    1.疫情监测由于新疫区不断扩大,因此应作好鼠密度、鼠带病毒率和易感人群的监测工作。2.防鼠灭鼠应用药物、机械等方法灭鼠,一般认为灭鼠后汉城病毒所致EHF的发病率能较好地控制和下降。3.作好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不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动物实验时要防止被大、小白鼠咬伤。4.疫苗注射中国研制的沙鼠肾细胞灭活疫苗(汉坦型)、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汉城型)和乳鼠脑纯化汉坦病毒灭活疫苗。

  • 出血热的发热特点是什么

    流行性出血热起病较急,发热是本病的首发和必有的症状。体温可高达39℃~40℃之间,热型以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少数表现为不规则发热。热程多数为3~7天,有的可长达10天以上。一般体温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多数患者在发热末期或热退的同时出现血压下降,持续约1~3天后,患者可出现肾脏损伤症状。发热的程度对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情和预后都有很大影响。轻型患者一般发热不太高,热程亦较短,热退后症状逐渐缓解。

  • 哪些人群不能接种出血热疫苗

    1.已知对该疫苗所含任何成分,包括辅料以及抗生素过敏者。2.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和发热者。3.患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4.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 一般出血热几天能好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现有抗病毒药物的疗效有待进一步证实。一般支持治疗,应卧床休息,就地隔离治疗。给高热量、适量维生素流食或半流食。液体疗法,补充足够的液体和电解质,补液应以等渗液和盐液为主,常用的有平衡盐液和葡萄糖盐水等。以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恢复期病人血清治疗,如给早期病人注射恢复期患者的血清,可能有效。对症和并发症治疗,有明显出血者应输新鲜血,以提供大量正常功能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血小

  • 什么是出血热呢

    出血热全称是流行性出血热,目前国际上统称其为肾综合征出血热。它是由病毒引起、主要通过鼠类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发病区域集中在农村和城市边缘地带,每年3~5月为出血热发病的小高峰。很多人认为只有被老鼠咬伤才会患上出血热,其实不然。含出血热病毒的老鼠分泌物、排泄物会形成微小的颗粒散布在空气中,人们吸入被污染的空气或者吃了被污染的食物,都可能被感染上。当人们在野外作业时,被寄生在老鼠体表的螨虫叮咬,同样会引

  • 不同类型的出血热的症状分别有哪些

    (1)流行性出血热:在发病1~5天的发热期,呈急性病容,面,颊及上胸部充血,潮红,眼结膜充血,如酒醉貌,皮肤黏膜可见细小出血点,常分布于上腭,眼结膜,腋下及腋前后,呈簇集性分布或条状排列,部分病人在穿刺和压迫部位可见瘀斑,咽部多充血,结膜囊显着水肿,95%以上的出血热病人束臂试验阳性,到发病5~8天的低血压期各种症状加剧,此时充血现象消退,而出血现象加重,皮肤黏膜出血点增多,可融合成瘀斑,同时可伴

  • 出血热的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马尔堡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侵犯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尔后被带至区域淋巴结,在淋巴系统内播散,并通过血行感染肝、脾和其他组织。本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1. 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导致细胞的直接损伤:其机制是:病毒和细胞表面的凝集素结合,通过病毒蛋白的毒性作用导致细胞坏死。2. 病毒和机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导致细胞的间接损伤:其机制是:1 病毒由入侵部位扩散至各系统,从而抑制机体固有免疫应答

  • 出血热病因有哪些

    病毒原理引起出血热的病毒是汉坦病毒。这种病毒侵入人体后直接作用于全身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引起广泛的血管壁损伤,使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导致组织或器官的水肿,从而出现全身皮肤粘膜的充血或出血,如病人的面颊、鼻、颈部、前胸、上臂等处发红或有出血点,并危及心、肺、脾、胃、肾、脑垂体、肾上腺等多处脏器;有些病人还有广泛的微血栓形成,极易出现严重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最为严重的是损害人的肾脏,重者往往死于尿毒

  • 出血热的预防措施

    一、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所规定的各项办法实施国境卫生检疫。特别是对从疫区输入的非人灵长类动物要严格检疫。二、尽量不要前往疫区,不要接触可疑的感染动物和感染者。如确需前往疫区或接触感染动物和感染者,应配备有效的个人防护设施,并接受防护知识培训。三、离开疫区者在21天之内,一旦出现发热,应该立即就医,并务必告诉医生近期的疫区逗留史。四、对来自疫区的人

  • 出血热怎样治疗

    出血热西医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现有抗病毒药物的疗效有待进一步证实。一、 一般支持治疗应卧床休息,就地隔离治疗。给高热量、适量维生素流食或半流食。二、 液体疗法补充足够的液体和电解质,补液应以等渗液和盐液为主,常用的有平衡盐液和葡萄糖盐水等。以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三、 恢复期病人血清治疗如给早期病人注射恢复期患者的血清,可能有效。四、 对症和并发症治疗有明显出血者应输新鲜血,以提供大量正

  • 出血热患者的日常护理方法

    1.出血热患者经多尿期后,尿量逐步恢复到2000mL以下,精神、食欲基本恢复。但少数患者可遗留高血压、肾功能障碍、心肌劳损和垂体功能减退等症状。因此,应嘱患者注意休息,一般为1~3个月,补充营养,开放伙食,适当增加糖、蛋白质和富有维生素的食物,不用补液,宜强调伙食调理。逐步恢复正常生活和运动。2.护理人员往往在出血热患者病情较重时警惕性较高,待患者病情稳定,相应的病情观察会疏漏。而流行性出血热患者

  • 出血热少尿期是什么疾病

    出血热即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少尿期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少尿期与低血压期常无明显界限。

  • 出血热复发的原理及临床治疗

    一、病毒原理引起出血热的病毒是汉坦病毒。这种病毒侵入人体后直接作用于全身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引起广泛的血管壁损伤,使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导致组织或器官的水肿,从而出现全身皮肤粘膜的充血或出血,如病人的面颊、鼻、颈部、前胸、上臂等处发红或有出血点,并危及心、肺、脾、胃、肾、脑垂体、肾上腺等多处脏器;有些病人还有广泛的微血栓形成,极易出现严重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最为严重的是损害人的肾脏,重者往往死于

  • 出血热应该如何预防

    目前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此病。出血热疫苗,分为单价疫苗和双价疫苗两种,前者可分别预防家鼠型出血热或野鼠型出血热,后者则对此两型出血热均有预防作用。预防措施包括:接种疫苗、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由于我国至今尚未发现本病,因此,关键是加强国境卫生检疫和监测,防止本病传入我国。一、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所规定的各项办法实施国境卫生检疫。特别是对

  • 出血热抗体是什么

    当人体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后不久,在血清中就可检测到EHF-IgM,在7-10天内达高峰。而EHF-IgG在发病后2周才出现,可持续数年。EHF-IgM的测定对诊断断早期流行性出血热感染有重要价值。一般感染流行性出血热之后在起病后的4~5天出血热IGM检测出现阳性,它是流行性出血热特异性抗体,正常结果为阴性,阳性是流行性出血热早期诊断的一项重要指标 凡遇到急起发热,全身高度衰竭,无力,头痛,眼眶痛

  • 儿子打疫苗肾衰竭接种出血热疫苗导致

    儿子注射出血热疫苗之后导致肾衰竭!2002年,禄护仓的儿子只有11岁8个月大。当时,村里广播通知说县防疫站(现为县疾控中心)到该村接种出血热疫苗,禄护仓专门找到防疫站的工作人员咨询,不到12岁的孩子还能不能打。当时对方说“10岁以上就能打,而且还能预防感冒。”于是,禄护仓带孩子分三次打了该疫苗。第一针由防疫站的工作人员打,后两针是村医给打的。就在最后一针注射后的第二天,孩子出现异常,孩子回忆,当时

  • 出血热疾病难发现常规检查很关键

    1.常规检查(1)血常规:出血热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3~4日后即明显增高,多在(15~30)×109/L,异型淋巴细胞在1~2病日即可出现,且逐日增多,一般为10%~20%,部分达30%以上;血小板明显减少,低血压及少尿期最低,并有异型、巨核血小板出现,多尿后期始恢复。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在发热期开始上升,低血压期逐渐增高,休克期出血热患者明显上升,至少尿期下降,其动态变化可作为判断血液浓缩与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