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状腺瘤
-
管状腺瘤的鉴别诊断
生物学特点:肿瘤生长缓慢,体积小,包膜完整。手术切除后极少复发。组织发生:内层细胞为柱状,外层为基底样细胞,结构上与排泄管相类似,推测其组织来源可能为排泄管上皮。 管状腺瘤又称“ 腺瘤性息肉”,是 大肠腺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管状腺瘤绒毛成分占20%以下。腺瘤呈球形、椭球形或不规则形,表面光滑或呈分叶状,色粉红,质实,常有长度粗细不等的蒂附着于肠黏膜上。但肿瘤仅数毫米大小时,也可呈广基状而无蒂可见。管状腺瘤瘤体越大,恶变几率越大。当腺瘤>2cm时,癌变率即显著增高。瘤细胞若呈明显的多形性以及间质与浸润,称之重
-
直肠管状腺瘤如何治疗好
平息逆转疗法是采用开发出的治疗胆囊息肉的特效纯中药系列方剂内服、外用,组合用药,针对局部着眼全身,通过局部治疗(息肉、瘤体脱落)和整体病态因素调整,(逆转病态受损易感致息因素)为治疗胆囊息肉这一癌前病变的顽固性疾病开创了一条新路。十几年来,已为万余例胆囊息肉患者治愈了疾病,免除了手术痛苦,并有效防止了胆囊息肉的移位复发、癌变。 陕西关爱康复医院肿瘤癌症科(原西安博爱医院肿瘤治疗中心)曹主任、陈主任、曾教授等专家经十余年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发现胆囊息肉病以发病率高、致癌率高、隐蔽性强为特点。胆囊息肉的形成,
-
管状腺瘤是癌症吗
直肠管状腺瘤是肠道息肉常见的类型,属于良性的,但在某种程度上会有恶变的可能,一旦发现原则上应摘除的。 管状腺瘤是一类少见的涎腺良性肿瘤,以前大多将其混杂在基底细胞腺瘤中,WHO新分类中将其列为单独的一类肿瘤。肿瘤生长缓慢,临床呈现为无痛性肿块,Nelson等报告的病例,病期2个月至15年,平均8.4年,明显长于其他肿瘤。无疼痛及其他自觉症状,逐渐增大的肿块为患者就诊的惟一原因。肿瘤体积一般较小,直径多在2cm以内。扪诊界限清楚、活动。肿块界限清楚,活动。单个或呈分叶状、多结节。有些病例颇似黏液囊肿。治疗为
-
横结肠管状腺瘤的诱因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者在2006年消化疾病周上报告副作用,2型糖尿病女性与非糖尿病女性比较,其发生结直肠腺瘤的风险增加80%。与非肥胖、非糖尿病女性相比,糖尿病加肥胖可使结直肠腺瘤和更晚期阶段发现的腺瘤的风险增加一倍以上。 Jill E Elwing博士治疗及其同事对进行结肠镜筛查的100例2型糖尿病女性和500名非糖尿病女性进行了研究。糖尿病组努力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0岁,41%为白种人,10%与结直肠癌有一级亲缘关系不见。平均体重指数为34.4,29%使用胰岛素。非糖尿病对照组的激素状态相当。平均年龄是
-
直肠管状腺瘤有哪些表现
一、大便习惯改变 结直肠管状腺瘤病灶较大或多发时,常引起大便习惯改变,即便秘和腹泻,或伴里急后重。便秘通常系腺瘤位于结肠远端,所在肠段肠炎或肉芽肿,使结直肠的能动性发生障碍所致。腺瘤腹泻多见,病灶愈靠近直肠,固体粪便的推动时对肠壁的刺激愈大,肠蠕动增加,即使排便的次数增多。结直肠绒毛状腺瘤腹泻发生率高达50%,特点晨起排出大量蛋清样粘液便,由粘液分泌过多引起,可造成蛋白质和电解质的丢失,引起低蛋白血症及底钾血症。腹泻严重或持续时间过长可伴发严重脱水、代谢性酸中毒、循环衰竭等。 二、便血与贫血 约30%下消
-
什么是直肠管状腺瘤
腺瘤是腺上皮组织的良性肿瘤,生长缓慢,无疼痛及其他自觉症状,体积小,直径多在2cm以内,界限多清楚,可活动。 病理改变中肉眼观察:有完整包膜,表面光滑。剖面呈棕黄色,可有大小不等的囊腔,内含粘液。显微镜观察:实质:肿瘤由柱状或立方上皮组成,双层排列,并互相吻合成不规则的小管状或狭长的小梁状。细胞核大,卵圆形,大小一致,胞浆嗜酸性。管腔或小梁外周无肌上皮细胞。管腔内含PAS阳性分泌物。 间质:疏松,其中有大量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实质和间质间有基底膜分隔。多见于肠道、乳腺、甲状腺、卵巢等处。粘膜的腺瘤多呈息肉状
-
管状腺瘤的检查
管状腺瘤肉眼观呈现为有包膜结节。剖面呈黄褐或棕黄色,有时可见小囊样间隙,内含凝胶样物质。光镜见其显著特点是瘤细胞表现的一致性:立方状或柱状,包含有嗜酸性细胞质。细胞界限一般不很清楚,嗜碱性的细胞核呈卵圆形或长梭形,染色均匀,罕见有丝分裂相。单层的细胞条索排列呈不同大小的导管样结构,常见这两层细胞相互平行排列形成颇长的管道样,中间为腔隙。管状腺瘤的间质特点是稀疏的纤维组织,细胞成分极少而富含血管,常见内皮衬里的未开放血管。可见囊样腔隙,大的腔隙内可见上皮细胞条索呈乳头状突起突入腔内。肿瘤一般有纤维层包膜,低